更昔洛韦与匹多莫德联合治疗手足口病临床疗效观察
- 格式:pdf
- 大小:132.53 KB
- 文档页数:2
更昔洛韦联合热毒平治疗普通型小儿手足口病疗效观察摘要】目的探讨更昔洛韦联合热毒平对小儿普通型手足口病(HFMD)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选择62例符合普通型HFMD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1例,两组在对症治疗的同时,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10-15mg/(kg?d)加入10%GS100-150ml中,qd静脉滴注;治疗组用更昔洛韦注射液5mg/(kg?d)加入10%GS100-150ml中,qd静脉滴注,同时联合热毒平颗粒<1岁,~1/3包,~3岁1/2包,~7岁2/3包,tid口服,连用7天。
结果临床总有效率:观察组93.55%,对照组64.5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时间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结论热毒平联合更昔洛韦治疗小儿普通型HFMD疗程短、见效快、无明显不良反应。
【关键词】更昔洛韦热毒平手足口病(HFMD) 普通型小儿【中图分类号】R7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5-0177-02HFMD是5岁以下常见小儿皮肤黏膜传染病,好发于夏秋季节[1]。
近年来有增多及严重的趋势。
既往多用利巴韦林及对症支持治疗,临床疗效不佳。
作者于2012年10月至2013年8月对本院确诊的62例HFMD患儿,给予静脉注射更昔洛韦及口服热毒平治疗,临床效果满意。
1 资料与方法1.1 诊断标准 62例HFMD患儿均符合HFMD的诊断标准[2-3] (1)发热,多表现为中等程度发热,偶有高热,体温39 ℃以上; (2)皮疹,以手足掌部疱疹为特征,疱疹基底部有红晕,部分疱疹发生在臀部及膝部;(3)口腔溃疡及疱疹,一般与手足疱疹同时或先见于手足疱疹。
(4)流行病学资料。
1.2 一般资料与分组病例来源于2012年10月至2013年8月本院确诊的62例HFMD患儿,按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男17例,女14例;年龄8个月~5岁,其中<1岁4例,1-3岁16例,3-5岁11例,平均年龄(2.9±0.6)岁,平均病程(3.7±1.3)天;观察组男18例,女13例;年龄8个月~5岁,其中<1岁3例,1~3岁18例,3-5岁10例,平均年龄(2.6±0.4)岁,平均病程(3.5±1.1)天。
小儿手足口病是儿童比较常见的一种病症,并有着很严重的传染性,发病时的症状为发热,手、脚、口、臀部等部位会出现皮疹、溃破等现象,就目前的状况来看,对于这种病症没有比较有效的治疗药物,针对这种病症最常用到的药物为利巴韦林,现针对该院2010年—2012年收治的50例小儿手足病患儿采用选取对匹多莫德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并对其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该院收治疗的50例患儿进行随机分组治疗,实验组与对照组各25例。
在这50例患儿中,有男21例,女29例,年龄1~3岁之间,在入院前有发热的现象的有32例患儿,而剩下的18例患儿在入院之前没有发热的现象。
1.2治疗方法实验组的治疗方法:实验组主要采用的治疗方法为匹多莫德联合利巴韦林,其中匹多莫德是进行冲服的,每次服用的剂量为0.4g,1~2次/d,治疗的周期为7d,而利巴韦林主要是进行点滴治疗,1次/d,每次为10mg/(kg ·d)。
对照组的治疗方法:对照组主要采用的治疗方法为利巴韦林治疗,进行点滴治疗,1次/d,每次为10mg/(Kg ·d)。
治疗周期也是7d。
在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治疗过程中,患处如果出现感染,要进行抗生素的治疗。
1.3疗效评价标准显效:在为期7d 的治疗过程中,没有发热的现象,起皮疹的地方也逐渐消退,没有药物过敏以及其他的并发症;有效:在7d 的治疗周期过后,发热现象有好转的迹象,体温有所降低;无效治疗:在7d 的治疗之后,患儿的皮疹处没有好转的迹象,仍然持续发热,并且有并发症的现象。
1.4统计方法采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 )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结果实验组的患儿发热消退的时间比较快,相应的皮疹以及溃破消退时间也比对照组快,所以可以看出,实验组比对照组的治疗显效的时间快,治疗效果好。
见表1。
注:P <0.05。
更昔洛韦治疗小儿手足口病例临床对照研究引言:小儿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喉咙痛、红斑、溃疡和水疱等。
手足口病在目前并没有特效的治疗手段,而更昔洛韦是一种临床上广泛使用的抗病毒药物,其能够迅速有效地抑制病毒的复制与传播,并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因此更昔洛韦在手足口病的治疗中备受关注。
本文通过对更昔洛韦治疗小儿手足口病例临床对照研究,探究更昔洛韦的临床应用价值。
研究背景: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口密度的不断增大,小儿手足口病已经成为影响儿童健康的重要因素。
对于轻型手足口病的治疗,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的是以缓解症状为主的对症治疗,如退热、抗病毒等,然而这些治疗方法只能改善患者的症状,而并不能彻底治愈病情。
更昔洛韦作为一种新型的抗病毒药物,在目前的临床应用中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因此,我们希望通过对更昔洛韦治疗小儿手足口病例临床对照研究,探究更昔洛韦在小儿手足口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为小儿手足口病的治疗提供一定的临床参考依据。
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小儿手足口病患者85例,其中41例按照医生的治疗建议采用更昔洛韦治疗,另外44例采用常规药物治疗。
在两组之间进行对照分析,包括治疗效果、发病时间、治疗时间、并发症以及不良反应等指标。
研究结果:治疗效果:在更昔洛韦组中,治愈率与常规治疗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其余疗效指标(好转率、无效率)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
发病时间:更昔洛韦组与常规治疗组的发病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时间:更昔洛韦组的治疗时间(5.12±1.31)与常规治疗组(9.05±2.41)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
并发症:两组中并发症的出现率无明显差异。
不良反应:常规治疗组不良反应多于更昔洛韦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研究结论:更昔洛韦是一种新型的抗病毒药物,临床应用时具有迅速有效的抑制病毒的复制与传播的作用,而在小儿手足口病治疗中更昔洛韦的应用预后良好。
更昔洛韦与匹多莫德联合治疗手足口病临床疗效观察
马明忠
【期刊名称】《中国社区医师》
【年(卷),期】2017(033)035
【摘要】目的:探讨更昔洛韦与匹多莫德联合治疗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治
手足口病患者180例,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采用更昔洛韦联合匹多莫德治疗,对照组采用更昔洛韦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的退热时间、溃破消退时间、皮疹消失时间及痊愈时间均更短(P<0.05),免疫功能各指标水平均
更优(P<0.05),生化指标水平均更低(P<0.05).结论:对手足口病行更昔洛韦联合匹多莫德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促进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并增强其免疫功能,减轻炎性反应.
【总页数】2页(P29-30)
【作者】马明忠
【作者单位】431900 湖北省钟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匹多莫德口服液联合蓝芩口服液治疗手足口病普通型88例临床疗效观察 [J], 司马燕
2.匹多莫德与利巴韦林联合治疗儿童手足口病的临床观察 [J], 李文斌;张伟忠;刘壬通;邓树强
3.更昔洛韦与匹多莫德联合治疗手足口病临床疗效观察 [J], 周连山
4.更昔洛韦与干扰素联合治疗儿童病毒性脑膜炎临床疗效观察 [J], 张维琦
5.匹多莫德口服液配合更昔洛韦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优势探讨 [J], 廖冬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更昔洛韦联合匹多莫德在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中的临床疗效观察摘要】目的:通过对比观察单纯使用更昔洛韦与更昔洛韦联用匹多莫德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中的临床疗效,为患儿选择更佳的治疗方式。
方法:分析在2014年4月—2015年9月期间予我科住院治疗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86例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43例)和联合组(43例),对照组单纯予以更昔洛韦治疗,联合组予更昔洛韦联合匹多莫德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EB病毒相关免疫学检测(IgM和EB-DNA)的阳性率及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联合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EB-IgM及EB-DNA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联用更昔洛韦与匹多莫德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且EB病毒的免疫学检测转阴率更高,可在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更昔洛韦;匹多莫德;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疗效【中图分类号】R3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03-0107-02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是由于EB病毒感染后引起的单核巨噬系统疾病,具有传染性。
该病毒多潜伏于人体的淋巴组织中,待机体免疫力低下时感染发病[1]。
由于儿童的免疫器官发育不完全,自身免疫力低下等原因,易被感染致病。
其临床表现多为发热、咽峡炎和淋巴结大。
目前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更昔洛韦等治疗IM取得不错的临床疗效,本次研究在给予更昔洛韦抗病毒治疗的基础上加入匹多莫德促进免疫系统功能恢复[2]并与单用更昔洛韦进行疗效对比,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分析在2014年4月—2015年9月期间予我科住院治疗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86例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43例)和联合组(43例),对照组:年龄:1~13岁,联合组42例,年龄:1~14岁。
更昔洛韦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对照观察摘要】目的对照观察更昔洛韦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144例小儿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用更昔洛韦,观察临床疗效,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治疗组显效58例,显效率为77.4%,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显效28例,显效率为42.4%,总有效率为87.9%,经统计学处理,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χ2=19.60,P<0.01)。
结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昔洛韦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疗效好、安全。
【关键词】更昔洛韦手足口病手足口病由肠道科萨奇病毒及EV71型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传染病,近年来发病有增多及严重趋势。
主要的感染对象为婴幼儿,5岁以下为多见。
传染性强,可在短期内造成流行,易并发心肌炎、脑炎、脑膜脑炎、肺出血,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目前无特效治疗方法。
为寻求有效的治疗方法,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我们对2010年1月~2012年1月两年间在我院确诊的144例病儿采用更昔洛韦、利巴韦林两组对照治疗。
现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诊断标准观察对象均符合手足口病的诊断标准[1]:(1)流行病学资料;(2)发热,多表现为中等程度发热,偶有高热,体温38℃以上;(3)皮疹,以手足掌部疱疹为特征,疱疹基底部有红晕,部分疱疹发生在臀部及膝部;(4)口腔溃疡及疱疹,一般与手足疱疹同时或先见于手足疱疹。
1.2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治疗小儿手足口病144例,所有病例均有发热,>38℃<39℃56例,>39℃88例。
手足口均有米粒至绿豆大小的圆形、椭圆形较深在疱疹。
将上述病例随机分成两组。
治疗组78例,其中男41例,女37例;年龄<1岁15例,>1岁<3岁33例,>3岁30例。
发热,>38℃<39℃46例,>39℃32例。
对照组66例,男35例,女31例;年龄<1岁12例,>1岁<3岁28例,>3岁16例。
发热,>38℃<39℃35例,>39℃31例。
匹多莫德联合抗病毒口服液在小儿手足口病治疗中的应用吴育林【摘要】目的:研究匹多莫德联合抗病毒口服液在小儿手足口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152例小儿手足口病患者,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匹多莫德药物治疗,观察组给予联合使用匹多莫德和抗病毒口服液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发热、疱疹、皮疹等临床症状消失的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痊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小儿手足口病中联合使用匹多莫德和抗病毒口服液效果显著,缩短症状消失所需时间,值得推广.【期刊名称】《北方药学》【年(卷),期】2016(013)007【总页数】2页(P66-67)【关键词】匹多莫德;抗病毒口服液;小儿手足口病;症状消失时间【作者】吴育林【作者单位】海南省白沙县金波医院白沙57281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25.1手足口病是一种急性传染病,致病原因是肠道病毒。
最近几年患病率增加,患者主要分布在春夏季的学龄儿童。
手足口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方式多等特点,发生疱疹、皮疹、发热部位是手、足、口腔等[1]。
患者病情轻者,能够自愈,目前临床多以抗病毒口服液予以治疗,对缩短病程,促进康复有一定积极作用,但效果有限,目前已明确匹多莫德对于提高机体免疫力,缩短病程有显著促进作用,因此,我院从2014年起开始采用匹多莫德与抗病毒口服液联用的治疗方案,治疗小儿手足口病,选取2014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152例小儿手足口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研究资料为我院2014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152例小儿手足口病患者。
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及《中医儿科学》中规定的诊断标准中[1,2],152例患儿病情诊断均符合。
按照随机平均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6例。
观察组男性40例,女性36例,平均年龄(2.5±0.61)岁;对照组男性39例,女性37例,平均年龄(2.6±0.52)岁。
更昔洛韦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更昔洛韦对小儿手足口病的治疗效果。
方法将手足口病患儿42例随机分为两组,Ⅰ组25例为更昔洛韦治疗组,Ⅱ组17例为病毒唑治疗组,对两组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进行观察。
结果两组治愈率、总有效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
结论更昔洛韦抗病毒治疗小儿手足口病具有较病毒唑疗效显著、疗程缩短的优点。
【关键词】更昔洛韦小儿手足口病【中图分类号】R5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40-0113-01婴幼儿手足口病指4 岁以下小儿由不同病因引起,以口腔及手足皮疹为主要表现的疾病,近两年有增多及严重的趋势,已不再是轻微的传染病。
病变主要发生在手足掌部、臀部及口腔等部位疱疹。
临床表现为发热及口腔溃疡、手足疱疹,易继发细菌感染。
其病因大多为柯萨奇A 等肠道病毒感染,也可由A5、A10及71型病毒引起流行。
近年来报道由71 型肠道病毒引起的症状较重,还可伴发无菌性脑膜脑炎及瘫痪。
其治疗以尽快减轻症状、缩短病程为关键。
既往一般用利巴韦林治疗,同时加强支持对症治疗,但效果欠佳。
我们应用了更昔洛韦治疗,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2009年5~7月小儿手足口病临床诊断病例42例,其中男23例,女19例;6个月~3岁婴幼儿39例(92.85%),3~7岁儿童2例;群居(幼儿园)儿童26例(61.9%),散居儿童15例(35.71%)。
将42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Ⅰ组(更昔洛韦治疗组)25例,Ⅱ组(病毒唑治疗组)17例,治疗前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程及病情轻重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1.1 治疗方法Ⅰ组更昔洛韦5mg/(kg·次)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100ml中缓慢静脉滴注,每12小时1次;Ⅱ组病毒唑7.5mg/(kg·次)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100ml中静滴,每12小时1次。
其他处置如隔离、退热、口服维生素、鼓励患儿多饮水、口腔护理等措施相同。
匹多莫德口服液配合更昔洛韦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优势探讨目的:探讨匹多莫德口服液配合更昔洛韦治疗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20例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其中60例患儿使用匹多莫德口服液配合更昔洛韦治疗方案(治疗组),60例患儿采取使用更昔洛韦的方案(对照组),观察两组一疗程后的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在总病程、退热时间、手足皮疹及口腔溃疡愈合时间上均优于对照组(P<0.01)。
结论:匹多莫德口服液配合更昔洛韦可明显提高小儿手足口病的疗效,缩短患儿的住院时间,未见明显毒副作用,值得在临床推广。
标签:匹多莫德口服液;手足口病;更昔洛韦中图分类号R246.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674-6805(2012)11-0024-02手足口病自2009年来,在我国处于流行持续阶段,尤其在某些偏远农村地区高发,以河南、山东、广西等10个省患儿最多,据有关报道,占全国80%。
在临床治疗中,有必要寻求一种高效治疗方法,缩短病程,提高疗效,减少患儿并发症。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20例手足口病患儿,所有患儿均经《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08年版)》确诊,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其中60例患儿使用匹多莫德口服液配合更昔洛韦治疗方案(治疗组),60例患儿采取使用更昔洛韦的方案(对照组)。
其中治疗组60例,男37例,占61.7%,女23例,占38.3%;年龄2~8岁,平均4.5岁;病程1~5 d,平均2.6 d。
对照组60例,男30例,占50.0%,女30例,占50.0%;年龄2~10岁,平均7岁;病程1~4 d,平均2.8 d。
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更昔洛韦注射液(注射用更昔洛韦,哈药集团公司生产)10 mg/(kg·d)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100~200 ml中静脉滴注;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口服匹多莫德口服液(普利莫,苏州长征-欣凯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10 ml,2次/d。
更昔洛韦对手足口病临床治疗探讨【摘要】目的观察更昔洛韦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100例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分别静脉给予更昔洛韦5 mg/(kg•d)和利巴韦林10~15 mg/(kg•d),对临床体征的变化进行分析。
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及体征均较对照组消失早,治疗组总有效率92%,对照组总有效率52%(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更昔洛韦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疗程短、见效快、无毒副作用。
【关键词】更昔洛韦;手足口病;小儿手足口病(hand foot mouth disease,HFMD)又叫发疹性口腔炎,以手、足皮肤疱疹和口腔黏膜溃疡为主要临床特征。
由数种肠道病毒感染所致,该病主要侵犯儿童,并有周期性流行的趋势。
手足口病是由柯萨奇a组16型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该病在夏秋季比较常见,主要发生在1~5岁儿童,可以出现散发也可以引起局部流行。
手足口病起病急,症状明显,给予更昔洛韦治疗后,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1.1 观察对象选择2006年8月至2008年5月收治的手足口病患儿100例,均符合以下4标准:①流行病学资料;②发热,多表现为中等发热,偶有高热(体温在39℃以上);③皮疹,以手足掌部为特征,疱疹基底部绕有红晕,部分病例疱疹发生在臀部;④口腔疱疹一般与手足疱疹同时或先于手足疱疹出现。
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0例,男23例,女27例,年龄4个月~5岁,其中<1岁21例,1~3岁18例,>3岁11例;对照组50例,男21例,女29例,年龄4个月~5岁,其中<1岁22例,1~3岁20例,>3岁8例。
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就诊时间及体温方面,具有可比性,且所有病例均对更昔洛韦不过敏。
1.2 方法治疗组给予更昔洛韦5 mg/(kg•d),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10~15 mg/(kg•d),均加入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1次/d,疗程3~5 d。
更昔洛韦治疗小儿手足口合并病毒性脑炎的疗效观察摘要】目的:探究对小儿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患儿应用更昔洛韦治疗方式实施救治的临床治疗结果。
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7年7月,我院接收诊治的小儿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患儿96例作为研究样本,全部患儿均为我院依据相关标准确诊的小儿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患儿。
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8例。
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治疗方式实施救治(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与合理营养供给;控制脑水肿和颅内高压;控制惊厥;监护与支持呼吸道和循环系统),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增添应用更昔洛韦治疗方式实施救治。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有效率、退热时间、惊厥恢复时间、恶心、呕吐症状消退时间、意识恢复时间等。
结果:给予对应治疗方式后,观察组患儿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7.92%,相较于对照组对应数值85.42%,提升趋势显著(P<0.05);在退热时间、惊厥恢复时间、恶心、呕吐症状消退时间、意识恢复时间等方面,观察组患儿相较于对照组,呈现显著缩短趋势(P<0.05)。
结论:对小儿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患儿应用更昔洛韦治疗方式实施救治,临床治疗结果显著,对临床治疗有效率的提升具有积极作用,同时有助于缩短患儿的退热时间、惊厥时间、意识恢复时间。
【关键词】更昔洛韦;小儿手足口;病毒性脑炎;疗效【中图分类号】R7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35-0024-02【Abstract】Objective The implementation of clinical treatment results of treatment of HFMD in children with viral encephalitis ganciclovir treatment research. Methods From July 2014 to July 2017 in our hospital received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HFMD in children with viral encephalitis and 96 cases as the research sample, all patients were in our hospital for children with relevant standards diagnosed children with HFMD complicated with viral encephalitis. 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namely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48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conventional treatment methods to implement the treatment, the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ntrol group on the basis of application of ganciclovir therapy added Observation and treatment.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with the efficiency of the cooling time, recovery time, seizures, nausea and vomiting symptoms subsided time, consciousness recovery time. Results To give the corresponding treatment, the effectiv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of 97.92% clinical treatment group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corresponding value of 85.42%, significantly enhance the trend (P < 0.05 at the time of fever, convulsions); recovery time, nausea and vomiting symptoms subsided time, consciousness recovery time, the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showing significant decrease (P < 0.05). Conclusion The children with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complicated with viral encephalitis application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ganciclovir treatment is significant, which has positive effect on the improvement of clinical treatment efficiency, and helps to shorten the fever time of children【Key words】Ganciclovir; Children with hand foot and mouth;Virus encephalitis; Curative effect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发的传染性疾病,我国以CoxA16和EV71为主,发病人群多为学龄前儿童,尤其是三岁及以下年龄阶段,该病症在临床上表现为手、足、口腔、臀部等部位的疱疹及斑丘疹,少数患儿可能存在脑炎、脑膜炎、肺水肿、脑脊髓炎及循环功能实现障碍[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