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下册期末试卷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3
八年级下册历史期末试卷分析11篇分析英文:Analysis是将事物或物体从整体分解成不同的部分或属性。
虽然试题不偏、不难、不怪,密切关注学生生活,灵活性强,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为教师的教学工作了导向作用。
二、考试结果情况及分析。
总体情况全班共有18名学生参加检测。
整体成绩很差。
通过本次考试,更能体现出本人教育教学存在严重不足,能科学地对学生的做答情况科学地进行分析,避免以后在教育教学中重蹈覆辙,所以我对整张试卷深思熟虑过,主要的问题出在哪儿为此对小学四年级数学试卷整体分析:这次考试与预期想象的相差得很远,其主要原因有:(1)课堂教学质量不高。
教师的能力有待于提高,平时忙于迎检性工作,独立和钻研教材的能力,未吃透教材,未把准教学的、难点和关键点。
课前缺少教具、学具,所以课堂教学效果不佳,导致教学质量差。
教师的自身素质亟待。
教师上课的语言不精炼、缺乏感染力,教学思路不清晰,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弱。
多种因素课堂教学低下,是新授内容对学生头脑中没起清晰的知识结构,以后即使多次炒夹生饭,也很难的。
(2)平时教学抓得不实。
平时工作不踏实,要求不严格,作业没有及时完成,没有及时订正,学生在学习上的问题没有得到及时解决和补救,对后续学习影响越来越大,丧失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3)学习习惯的培养。
本次测试中,非常简单的计算,好多学生却看错加减号而失分,甚至连抄写数字也出现错误,非常简单的题,有些却审题习惯而错误。
可见,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多么的重要。
三、学生失分原因分析。
1、做题马虎、审题不认真。
失分最严重的是计算题和应用题,所以我自己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主要是学生口决还不熟练,还需要进一步讲清算理,用递等式计算中的题目有80%的学生出错是运算顺序出错,计算能力不够,方法不对,同时我还发现平时的作业中很多学生用计算器来计算,这样就失去了计算能力的培养,在以后的训练中还要加强。
2、读题不仔细,题意不清楚就答题。
在认真思考,准确填空中的第8题,学生对相对位置掌握得还不够,需要加强巩固,还有第9题,一根木头锯3段要6分钟,那么锯6段要( )分钟。
八年级下册历史期末试卷分析全部学霸都在强调错题集的重要性,但你必须不知道,他们还有一项技能,会科学的做试卷分析。
今日为大家细心打算了八年级下册历史期末试卷分析,盼望对大家有所协助!八年级下册历史期末试卷分析本次历史试卷,注意根底,重视应用,凸显实力。
以课标为准绳,本学科的重点内容为核心,设计奇妙,立意高远,与时俱进。
以根底立意转向根底与实力并举,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实力的造就,把握了教学的改革方向,表达了新课程理念,导向显明,是一份融综合性、开放性和时代性于一体的好试题。
一、试题及答题状况分析:1、试题注意对学生根底学问的考察。
考察的学问点全面、覆盖面宽,立意高远。
2、选择题。
此题型主要考察学生对根底学问的驾驭状况。
选择题得分率预料应当有80%左右,说明学生在平常的历史学习中比拟注意对根底学问的把握,这对于开展历史课堂教学改革和实施新的课改方案供应了良好的条件。
3、判定题:学生对学问把握不牢,出现判定不准的现象较多。
4、材料分析题。
主要考察学生的综合实力、分析实力、思索实力等,学生的水平不等,结果丢分较多。
这充分反映了学生历史学习与考试的各项根本技能和综合实力有待提高。
表此时此刻:(1)学生的根本功不扎实,有待提高。
错别字现象、字迹模糊不清现象、观点不明、语言表达不通八年级历史试卷分析)顺现象等大量存在。
(2)审题实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力不强。
答卷中答非所问,文字表达不切要点等现象也很紧要。
有很多同学做题不谨慎,没有谨慎审题,对题意理解不深,张冠李戴,考虑问题不全面,造成不必要的丢分。
如对近代化的相识模糊不清。
(3)没驾驭做材料解析题的方法、综合实力较差。
如简答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等问题,虽然能大体的理解其内容,但是不能概括全面。
说明学生的综合实力较差,不能从整体上去分析、整理、概括。
(4)学生的应试实力不强。
如:材料分析题中的小题,不能绽开答复,造成失分。
说明学生如何选择有效信息作答的应试实力有待提高。
八年级历史试卷分析报告引言历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帮助我们了解过去的人类社会发展和演变过程。
历史试卷是评估学生对历史知识和理解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对一份八年级历史试卷进行分析,旨在了解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试卷的难易程度。
方法我们选取了一份八年级历史试卷,共计30道题目,题型涵盖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
我们针对试卷中的每道题目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给出了学生们普遍的表现和问题。
分析1.选择题选择题是历史试卷中常见的题型,它考察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能力。
在这份试卷中,选择题占总分的60%。
我们发现学生们对于简单的选择题表现较好,但在一些较难的题目上,他们的正确率普遍较低。
这表明学生对于难度较大的历史知识还需要加强学习和理解。
2.填空题填空题是测试学生记忆和理解能力的有效方式,它要求学生填写正确的历史事件、人物或年代等信息。
在试卷中,填空题占总分的20%。
我们发现学生在填空题中的表现相对较好,大部分学生能够准确填写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相关信息。
然而,一些学生对于年代的记忆还存在困难,需要加强记忆和巩固相关知识。
3.简答题简答题是考察学生对历史事件和问题的分析和理解能力的重要方式。
在试卷中,简答题占总分的20%。
我们发现学生在回答简答题时表现比较一致,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回答问题并进行合理的分析。
然而,一些学生在行文和语言表达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提高写作能力。
结论通过对八年级历史试卷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学生在选择题方面表现较为一致,但对于难度较大的题目有待提高。
2.在填空题方面,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能力较强,但对于年代的记忆还需加强。
3.学生在简答题方面表现良好,但需要提高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基于以上结论,我们建议:1.增加历史知识的难度和深度,以挑战学生的学习能力。
2.鼓励学生加强对年代的记忆,并指导他们掌握相关记忆方法和技巧。
3.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分析和表达历史事件和问题。
最新八年级第二学期历史期末试卷分析一、命题的意图(一)命题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1、命题严格以现行《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为依据,体现新课改的精神理念,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面向全体学生。
2、试题紧扣教材,不出偏题、怪题和似是而非的题目,把历史知识和历史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加以考查,不但要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更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试题科学规范,形式多样,充分体现历史课程的综合性特点和情感教育功能,同时注意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4、试卷结构合理,试题量适当,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自由发挥的余地,设计一定比例的开放性试题,评分标准灵活,为学生提供一个发展创新的空间.5、试题体现初中历史知识技能掌握的三个层次要求:识记、理解、运用,在试题中的所占比例适当.(二)试卷设计1、题型结构:在历史质量检侧卷中,采用开卷考试方式,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试卷容易题、中等题、稍难题的比例约为8∶1∶1,试题难度值控制在0.8左右.试题分为两大类型,包括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各占50分。
2、内容结构八年级历史检测内容涉及到下册书的七个学习主题.二、试题的基本特点:1。
从考查的知识内容看,严格依据课程标准规定的知识点及能力层次要求进行命题,立足课本,突出考查学科的基础知识,尤其是学科的重点主干知识。
2。
设计开放性试题及答案,体现了课程改革的精神。
3。
试题注重时政热点问题,体现了时代性.三、抽样年级检测成绩的基本情况学校考试人数总分平均分优秀人数优秀率%及格人数及格率%差生人数差生率任课教师一中17510433 59.63017。
1 10258。
3 116。
3李斌陈红静二中39225452 64.99223.267.9153。
8田怡王璐三中166872052。
5137。
86539.22112。
7郝娜四、考试的基本情况及分析1、抽样调查的基本情况:题号1至25262829分值5010121414满分得分率7。
八年级下册期末历史试卷分析二、试题分析:总体较为平和1、知识覆盖较为全面。
选择题共25题,除15、19、21课外本册书各课均有覆盖。
2、能够突出重点,体现一定的知识跨度。
非选择题共4题。
涉及知识重点如下:第26题: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的失误。
其中谈谈如何认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这一口号,有一定的开放性。
第27题:对外开放,写出四个特区,体现了试题的基础性,回答“特区之特”并结合改革开放后的法律成就,参加的国际组织,体现了一定的跨度。
第28题:外交成就,综合了改革开放前后的外交成就,并选用了4幅较新的图片,设计了时间排序,注意理清历史事件的先后顺序。
第29题:农村改革,第1问注意对历史事件原因的考察,第2问注意考察从历史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第4问有一定的开放性,总体较好。
三、试卷评价:尚需仔细打磨。
1、出现超范围题目:如APEC(只能靠教师补充,课本没有告诉);周恩来出席日内瓦国际会议课本没有涉及。
2、出现重复性题目:如选择题6、15、17法制成就,与非选择题27(2)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重要法律文件出现重合,可以利用选择题选项做答案。
3、出现值得商榷题目。
如:选择题6“社会主义道路探索时期”,中国人民在民主法制建设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是:答案选B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题干中“社会主义道路探索时期”应改为“过渡时期”才能选B。
导致知识掌握最精确的学生,排除B,被扣2分。
如:经试卷抽查,我校成绩最优考场30人中,有9人此题出错,均为选D,有5人在此处涂改。
这些最敏锐、精确的学生,被扣掉2分,应该归为出题人的失误。
4、原创性新题较少,复制的题目较多。
如:全卷共使用12幅图片,有9幅为中考题旧图片,有3幅图略超学习范围。
5、答案评分方面,单题给分较重,不便于得分,区分度不够明显。
6、和以前试卷相比,本次印刷质量较差,图片模糊。
以上仅为个人意见,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四、对特殊学生的分析:1、对于成绩最靠后的所谓“800后”,“900后”学生,多关注,多关心有助于他们成绩提高。
八年级历史下学期期末试卷分析这次考试八四班共52人参加考试,及格人,及格率为;最高分为47分,最低分为分,两者相差分;其中40分以上为优秀,共人,占。
从总的来说,本份试卷难易适中,很好地体现了考试的导向功能。
一、试题特点:1、狠抓基础知识。
本试卷仍是注重历史基础知识,如4、7、9、10、11、13、14、19、21题体现了这一点,改变人们以往认为开卷考试只考察学生的能力而忽视基础知识的想法。
2 、概括性大,立足考察学生理解能力。
突出表现在第5、16、17、23、25题,从这不难看出,关注学生的历史想象力的形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对历史学科的能力要求,已提上初中历史教学的日程。
3、本试题中的主观性试题和开放性试题的内容,有助于教师进行教学总结和反思,促使他们在教学中注意历史知识的纵向联系和横向比较,以此达到丰富历史知识的内涵和拓展外延,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
4、多种题型鼓励学生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灵活而又原则地解决新的历史问题,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对于开启学生的历史思维的张力,训练学生历史思维的深度和灵活性,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二、答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阅卷中,我们发现相当的学生初步表现出可贵的历史思维能力及综合运用、文字表达能力和创新意识,及对时事的关注,这种发现特别是在材料题的答案中得到印证。
但是我们也发现了如下一些问题:1、基本知识题不尽人意。
尽管是开卷考试,还是有不少学生表现出对历史基本知识掌握的薄弱、混乱甚至是无知。
究其原因,某些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不够。
2、审题不清,答题不规范。
不少学生不注意审题,或审题马虎,细心不够,以至出现不应该的错误。
不少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实际运用能力较低,以及语言表达能力不强,突出表现在材料题。
有的学生不明题意,或思维模糊,反映出学生思维和表达能力的欠缺,这些都需要在平时历史教学中加以训练和指导。
三、关于对今后教学的启示1、必须加强历史教学,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
八年级下册历史期末试卷分析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八年级下册期末历史试卷分析一、试卷评价:本次试题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与考试标准的基本要求,在题型、题量、难度系数基本保持稳定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了知识考查内容,突出了能力考查要求,对指导基础教育历史课程改革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
从试卷中我们可以看出:(1)全卷两种题型,即:选择、材料分析。
两种题型的优化,全面考查了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
全卷主客观试题分配恰到好处,其中选择题占了50%,便于检测学生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而其他题占50%,则侧重考查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而两种题型的配置充分体现了水平测试的双重功能。
充分反映了课改、教改与考改新思路,考查了学生正确处理历史材料以及综合分析与表达能力。
(2)全卷涉及的知识面广,且知识范围分配合理。
试题全面覆盖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材,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民族、等各个方面知识点,而且知识范围的分配也充分反映了课程标准与考试标准的要求。
这就有利于全方位检测学生对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侧面的历史知识。
(3)突出了对学科主体内容和历史知识内部联系的考查。
今年试卷考查的内容全部都是学科教学中的重点内容,没有偏题、怪题,体现了初中历史教学的普及性、基础性。
同时材料分析题和论述题又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现实性,特别是从历史事件本身的联系与影响方面着题。
(4)试题充分体现了课标与考标规定的知识与能力目标,灵活考查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理解、比较、分析、综合及迁移等多方面的能力,很明显地反映出考查学生理解、分析、综合层次的知识内容达90%,侧重考查了学生多元历史思维能力。
二、试题分析:总体较为平和(一)选择题:选1、6、18、19、20因审题不清出错(二)非选择题:1、选择题共29题,本册书各课均有覆盖,知识覆盖较为全面。
2、能够突出重点,体现一定的知识跨度。
非选择题共4道大题。
涉及知识重点如下:第26题:建国后我国农村政策的调整。
八年级历史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分析马秀娟一、试题特点试题以中考为准绳,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与考试标准的基本要求,在题型、题量、难度系数基本保持稳定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了知识考查内容,突出了能力考查要求,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
试卷满分为100分。
全卷由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组成。
非选择题分为读图题、材料解析题和问题探究题。
(1)试题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考查。
考查的知识点全面、覆盖面宽,立意高远。
全卷主客观试题分配恰到好处,其中选择题占了40%,便于检测学生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而其他题占60%,则侧重考查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范围分配合理。
试题全面覆盖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材,期中考试前共37分,期中考试后内容占63分。
(2) 面向中考,题目综合性强。
今年试卷考查的内容全部都是学科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体现了初中历史教学的普及性、基础性。
同时又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现实性,灵活考查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理解、比较、分析、综合及迁移等多方面的能力,有一定难度。
(3)试题具有时代感。
如选择题17、19题,与当今时事紧密相连,考查了学生的知识面。
二、答卷情况总得分偏低,优秀率、及格率不高。
原因有二点:一是教师在历史教学中仍然只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与记忆,还没有真正转轨到能力的培养上来,而许多学生只知道死记书本;二是试题综合性较强,难度偏高。
(1)学生基本功不扎实,有待提高。
错别字现象、书写不规范、观点不明、语言表达不通顺现象等大量存在。
如邓稼先的稼字写成嫁。
港澳台问题由来语言表述不清楚。
(2)审题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不强。
答卷中答非所问,文字表达不切要点等现象也很严重。
有许多同学做题不认真,没有认真审题,对题意理解不深,张冠李戴,考虑问题不全面,造成不必要的丢分。
如材料题第2题(1)第一问外交政策的出发点答成外交政策,(2)第二问,促成握手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很多学生回答了取得外交成就的原因。
(3)没掌握做材料解析题的方法、综合能力较差。
八年级历史试卷分析范文一、试卷基本情况。
1. 试卷结构。
本次人教版八年级历史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60分钟。
试卷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大部分。
其中选择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合计50分;非选择题有4大题,合计50分。
2. 考试内容。
考试内容涵盖了八年级历史教材(人教版)的中国近代史部分,包括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重要历史事件。
二、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1. 选择题部分。
第1 5题(关于鸦片战争相关知识)第6 10题(太平天国运动相关)第11 15题(洋务运动相关)在这部分题目中,第11题(洋务运动的时间和代表人物)和第13题(洋务运动创办的军事工业)学生回答较好,正确率分别为85%和78%。
但是,第12题(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第14题(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和第15题(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学生错误较多。
例如,第12题,很多学生错误地认为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发展近代军事工业,而没有理解其维护清朝统治的本质目的,错误率达到35%。
这反映出学生对洋务运动的本质和历史意义的把握存在偏差。
第16 20题(戊戌变法相关)第16题(戊戌变法的背景)和第18题(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学生作答情况尚可,正确率在70%左右。
但是,第17题(戊戌变法的领导阶级)、第19题(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第20题(戊戌变法对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学生错误较多。
如第19题,学生对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封建势力的强大理解不深刻,错误率达到45%。
这说明学生对戊戌变法的性质和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缺乏深入的认识。
第21 25题(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相关)第21题(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和第23题(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学生回答较好,正确率分别为82%和76%。
但是,第22题(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第24题(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和第25题(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学生存在较多错误。
八年级历史下册期末试卷分析一、试题特点及分析1.立足基础,重视主干的思想不变。
本套历史试题遵循八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强调对学科基础知识和主干内容的考查,试题灵活且易于入手。
通过选择题型来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题量占40%,覆盖面较全,难度适中,强调知识理解性及运用;大部分题目通过创设的历史情景,考查学生知识理解和知识迁移能力。
非选择题为材料分析题和问答题,注重了知识与能力的融会贯通,所选材料通俗易懂,设问明确,有一定难度、梯度,重视学生审题能力考查。
材料解析题、综合题主要考查学生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历史的空间思维能力、知识迁移能力;设问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水平。
2 、坚持注重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理念不变,有效体现新课改要求的三维一体目标历史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材料题第二题的历史情感和历史价值观的感悟都是要求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受到思想的熏陶和启迪。
3.体现学科性,突出论从史出的学科特点注重考查学生阅读历史材料,从中获取和运用有效信息;强调历史学科用史实说话,论从史出的原则,是今年历史试题的一个突出特点。
如材料题第五题,材料与问题之间关系紧密,考查了学生阅读理解材料、对材料进行整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和论证问题的能力,这对今后的历史教学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4.体现时代性,突出对现实问题的思考注重考查学生运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观察现实社会的能力,发挥以史为鉴的功能,是历史学科的突出特点。
关注社会热点,紧密结合现实和当前发生的重大事件,学会以历史的思维来分析这类问题。
“史为今用”是近几年历史命题的主线。
凸现了历史学科的与时俱进、历史试题的价值判断,引导学生开拓了视野,更教会学生关心国家与民族的命运,培养他们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5.试题设计了开放性问题及参考答案,侧重考查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加大开放性试题的考查力度是当前命题的趋势,开放性试题包含内容开放和答案开放,内容的开放是指历史试题的材料来源不能拘泥于教材,“观点在书中,材料在书外”。
历史试卷分析篇一(一)基本情况今年的期中考试试题,就全卷内容来看,多角度的考察了学生,试题由易到难,重点突出;考试的内容细小,知识点比较碎。
学生考试的成绩还比较理想,对此我做出如下分析:(二)具体情况分析第一题单项选择题,大多数中等生失分比较多,所以要想提高及格率,就必须提高中等生的做单项选择题的能力。
其中大多数错的是第15小题,北宋与南宋的关系相似于哪一组?应该是西晋与东晋;还有错的最多的是第6小题,唐初出现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突出原因?应该是顺应历史潮流和人民的意愿。
第二题考查的是连线题,学生答得也很好。
第三题考查的是填空题,是平时的细小知识点,都做过很多遍了,因此学生答得都比较好。
第四题是材料分析题,都是基本知识,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答错,这说明了有些学生对基本常识也没有掌握。
考查了唐代的民族政策以及武则天和唐玄宗的统治措施等重要知识点,这部分是重点,可是还是有少部分学生没有答对;第二个材料分析是识图题,学生答题情况还可以,最后一个材料分析题是探究题,也比较简单,学生答题情况也比较好。
(三)教学反思对于本次考试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我将会做出如下改进的措施:1、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要提高学生做选择题的能力,多做选择题;2、一定注重学生的背诵情况,重点查背,基础知识一定要记忆;3、加大材料分析题的训练,让学生学会做开放性的题型。
总之,这次考试较差,争取下次考试能有大的进步。
历史试卷分析篇二一、试卷特点及分析:1、立足基础,重视主体本套历史试题遵循八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强调对学科基础知识和主干资料的考查,试题灵活且易于入手。
第一题选取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1分),占总分的30%,覆盖面较全难度适中,强调知识的理解及运用;大部分题目透过创设的历史情景,考查学生知识理解和知识迁移潜力。
第二题为简答题,共15分,占总分的30%:第1题设问明确,答案唯一,重视知识的认知和潜力再现;第2题题型新颖,共设置有3个小题,有务必梯度和难度,重视对学生审题潜力的考查。
八年级下册历史期末试卷分析【十一篇】分析是把事物或物体从整体分解成部分或属性在头脑中。
尽管<分析作为一个正式的概念,它是近年来逐渐确立的。
自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年以来,这一技术已被应用于数学、逻辑学等领域。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八年级下册历史期末试卷分析的文章11篇 ,欢迎品鉴!第一篇: 八年级下册历史期末试卷分析三年级组全体数学教师本次期末考试,我们民安小学三年级有210名学生参加考试。
数学科全级平均分为89.2分,合格率为98.1%,优秀率为77.2.%。
其中三(1)班平均分为89.7,三(2)班90.4,三(3)班为88.8,三(4)班为89.3,三(5)班为88.4,最低分学生成绩是24.5。
总体来说,我们三年级的成绩达到了学校以及镇的要求。
今次由中山市教委命题的试题考察知识面比较全面,比较广,难度也比较适中,符合三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
现在我具体分析一下今次期末考试我校的得与失。
一.计算部分。
今次测验卷计算题部分分两类,第一是口算,口算部分采取小组合作形式,题目难度适中并偏向容易,所以学生得分都比较高,口算平均分为18.5左右,但遗憾得是,我觉得这份题没有分数和小数口算,知识面还不够全面。
第二是列竖式计算,分两类,第一类不需要验算,第二类要求验算。
这两道题得分比较高,但70×53何272÷3这题,有小数学生出错。
二.基础知识部分。
试卷第三大题是填空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
其中比较简单,出错率小的题目有1、2、3、4、6、7、10、11,而5、8、9题出错比较多。
其中第五题考察长度单位和重量单位,第一小题第二个空”从家到学校600”,部分学生由于复习时做习惯填”千米”,在做题时在此出错。
第八题要学生先测量再填空,考察了学生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
部分学生没有弄懂题意,同时,造成失分的原因还有很多学生不写单位,这也是我们老师在复习时没有提及到的,这以后需要改进。
八年级下历史期末试卷分析本份试卷由三大部分组成,其中第一部分是单项选择题,共25小题50分;第二部拆料分析题,共4小题35分;第三部分是活动探究题,共1题15分;一、试题特点从总体上说试卷有点偏难,题目基本上涉及了所要求掌握的基础知识,并且能在基本知识的基础有所提高。
在试卷题目中注重对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符合八年级学生知识结构,取得了较好的测试目的。
同时结合热点,出现了开放性试题,这对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考生答题情况及思考在本次考试学生分数中,出现了两极分化现象,最终导致整体分数的下降。
现在就对在考试过程中比较典型的题目进行分析:1、选择题部分:最高的满分,最低的只有14分,这现象说明知识掌握的程度相差悬殊,而且选择题所考的基本上都是课本的基础知识,这说明学生对课本知识重视不够,得分率偏低。
2、组合列举题部分:学生能基本上取得这部分的分数,个别出错的学生,主要出错在记忆的不够清晰或者做题时过于粗心,导致在书写过程中出现错别字等现象。
3探究题部分:材料题第26题的材料主要摘自课本小字资料。
学生在平时看书的过程中重视不够,导致对材料出自哪里,讲述什么事情不够了解,使得总体得分不高。
材料题第30题,这题是学生得分比较高的一题,这题在平时练习中多次出现过,所以学生对这题有比较深的了解,所以得分较高,但也出现个别同学记忆混乱现象。
4、材料分析题部分:第28题,这道题的难度比较小,但由于试题联系现实的部分较多,学生在理解上出现失误,导致学生不能很好的答题,从而影响了学生得分。
第29题,这是考试中出现的开放性题型,能充分依据热点,对学生进行考核与教育,即符合今后的方向,又能对学生进行考核。
同时这也给学生和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
三、改进措施通过这次考试结果中获取的教学质量信息,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在今后教学中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坚持立足课本,夯实基础,构建知识网络,把基础知识的传授与训练并重,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丰富学生课外生活,扩充学生知识面,从而达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八年级期末检测中国历史试卷质量分析一、试卷特点分析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总体印象:试卷难易程度适中,覆盖面广,题目表述灵活多样而又不显得怪异。
整份试卷图文搭配,较适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因此能客观的评价本学期学生的学习状况。
本套试卷由第Ⅰ卷和第Ⅱ卷构成:第Ⅰ卷为单项选择题(25小题,共50分)。
第Ⅰ卷为非选择题(4大题共50分)。
相比较而言,容易题约占50%,中等题占30%,稍难题占20%。
本套试卷难度值中等。
本套试卷有如下特点:(1)整份试卷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考查,侧重于对课本中的重点知识、主干知识的考查,同时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没有出现偏题、怪题。
(2)试题注重能力考查。
试题提供课本及以外的新材料,形成新的问题情境,注意与教材主体内容的有机结合,有效地考查了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已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现新课改理念,注重知识渗透,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
试题在考查基础主干知识与能力的同时,渗透着对相应思维过程与方法的考查,渗透着对学生的价值观的判断考查。
(4)强化基础、侧重能力。
命题以现行的八年级历史(中华书局版)教材为依托,力争做到不超标、不离本,全面考察学生对基础的历史知识的掌握,而且侧重考查学生运用正确观点观察历史、分析及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能注意试卷的图文结合,注重对学生识图能力的考查。
⑸形式灵活,内容开放。
命题力求冲破以往陈旧古板的老问法,而采用一些便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形式多样的灵活问法,而且为了进一步体现开卷考试的特点,在考查内容与方式上也追求开放,以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展示空间。
二、试卷分析、试卷考查知识点列举三、考试情况分析(一)学生成绩总体情况这次八年级历史下册期末教学质量监测的学生成绩不是很理想,平均分在6 4.4分左右,及格率是66.055;优秀率是百分之9,如此看来平均分及“两率”与七年级相比都不是很高,并且90分以上人数极少,多数学生的分数集中在了50-70分之间。
八年级历史期末考试卷面分析一、试卷评价1、题型与题量全卷共有四种题型,分别为单项选择题(20分)、归纳列举题(20分)、材料分析题(30分)、综合探究题(30分)。
2、内容与范围从考查内容看,几乎覆盖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教材中所有主要的知识点,而且试题偏重于考查教材中的主要章节。
纵观全卷,所有试题所涉知识点均遵循《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
3、试卷特点等方面:从整体上看,本次试题难度适中,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试题注重基础,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注重了实践性和创新性。
突出了学科特点,以能力立意命题,体现了历史课程标准精神。
有利于考察历史基础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有利于教学方法和学法的引导和培养。
其具体特点如下:(1)强化知识体系,突出主干内容。
本次试题以基础知识为主,既注意全面更注意突出重点,对主干知识的考查保证了较高的比例,并保持了必要的深度。
但个别题分值较高,答案不清晰,容易让学生出现混淆,学习成绩较好的也都出现了答错的情况。
(2)贴近生活实际,体现应用价值。
本次试题依据新课标的要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索取题材,解决历史问题等形式让学生从中体验、感受学习历史知识的必要性、实用性和应用价值。
二、学生答题分析1、基础不够扎实。
综观整套试题,可以说体现了对历史的综合分析能力等方面的综合测试。
尤其是本套试题提升了实践能力,是对学生学习的全方面情况进行了测查。
我校学生在测试中,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一般,很多不应该错的题也出现错误,中上水平的学生成绩不够理想。
2、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强。
运用数学基础知识,分析材料,是历史课标中提出的最基本教学目标。
本次试题比较集中地体现了这一思想,暴露了个别学生分析问题能力不足的缺点,对于讲过的题换一种问法就不会答了。
特别是材料分析题第15题第三问,学生不会看分值,答案不全,普遍都扣分了,作探究题第17题第2问,学生没有分析清楚问题,“创举”是什么没有理解。
3、基本情况三、错例分析本次考试易错题主要集中在,材料分析及合作探究题中,特别是材料分析题第15题第3问和合作探究第16题第2问,学生不会看分值,答案不全,思路不清晰,普遍都扣分了,合作探究题第17题第2问,学生没有分析清楚问题,“创举”是什么没有理解,答案应该是赎买政策,结果大部分同学回答的都是三大改造,这说明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很不扎实,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四、教学反思(一)此次测试,充分暴露了一些问题。
八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卷分析一、试卷分析此份试卷主要考察学生对八年级下册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试卷总分100分,以基础知识为重点,所学的内容都已覆盖到,难度适中,本试卷时间为7 0分钟,满分为100分。
试卷共六大题,由以下几个题型构成。
第一题选择题,共计40分,第二题相关链接题,共计8分,第三题是列举题,共计8分,第四题是识图释图题,共计13分,第五题是材料分析题,共计23分,第六题是读史有感题,共计8分。
本套试卷没有偏题、怪题,整个试卷难易适中。
1、整套试卷对教材各单元知识点的考查分配较均匀,涵盖较全面。
2、部分选择题设置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3、本套试卷试题比较容易,但非常灵活,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运用。
4、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体现在第六题,给两题,任选其一,给学生充分的自我空间。
二、学生答题情况分析:1、(选择题10小题)邓小平理论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答案选D,1997年中共十五大上,很多同学选C,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
错误原因: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能力不够牢固。
2、相关链接题和识图释图题学生答的较好。
但发现学生把图片的名称与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易混淆。
3、列举题中的第二题丢分较多。
列举文革后,我国在依法治国方面颁布的重要法律。
在复习中没有具体作为一个知识点拿出来结果失误较多。
4、材料分析题,组合性比较强,跳跃思维,基础性较强,大部分同学都能回答正确,小部分同学答题不全面,基本都能够说出,此题得分较高。
5、开放性的问题,学生普遍答的较好,大部分学生选择36小题,请把你学习这段历史对你感受最深的一个人或一件事写出来,并说明理由。
但也看出部分学生总结归纳能力较差。
该题说明大学生会学习。
三、整改办法:1、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
不能因课改而丢弃基础知识的教学,没有基础知识,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能忽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忽视对中下学生的辅导。
基础知识是思考问题、解决和分析问题的工具,离开了对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研究和分析问题就只能停留在表层,不可能深入,只能是泛泛而谈。
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
八年级历史试卷分析
本次历史试卷,注重基础,重视应用,凸显能力。
以课标为准绳,本学科的重点内容为核心,设计巧妙,立意高远,与时俱进。
以基础立意转向基础与能力并举,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把握了教学的改革方向,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导向鲜明,是一份融综合性、开放性和时代性于一体的好试题。
一、试题及答题情况分析:
1、试题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考查。
考查的知识点全面、覆盖面宽,立意高远。
2、选择题共计20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选择题得分率为88%左右,说明学生在平时的历史学习中比较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把握,这对于开展历史课堂教学改革和实施新的课改方案提供了良好的传统。
3、非选择题共计80分。
本卷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分析能力、思考能力等,学生的水平不等,结果丢分较多。
这充分反映了学生历史学习与考试的各项基本技能和综合能力有待提高。
表现在:
(1)学生的基本功不扎实,有待提高。
错别字现象、字迹模糊不清现象、观点不明、语言表达不通顺现象等大量存在。
(2)审题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不强。
答卷中答非所问,文字表达不切要点等现象也很严重。
有许多同学做题不认真,没有认真审题,对题意理解不深,张冠李戴,考虑问题不全面,造成不必要的丢分。
如,第19题,导弹部队开始组建与组建成功的时间搞混淆。
(3)没掌握做材料解析题的方法、综合能力较差。
如第27小题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总结不全;第28小题学生都会判断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发生的地点,但是邓小平做出的伟大决策却不能概括全面。
说明学生的综合能力较差,不能从整体上去分析、整理、概括。
(4)学生的应试能力不强。
如:第30小题,很多学生在回答第二小问时思路还停留在第一小问上,不能展开回答,造成失分。
表明学生如何选择有效信息作答的应试能力有待提高。
二、改进措施:
为提高教学成绩,下学年努力做到:
1、加强审题训练,尤其是做过的题有必要反复联系,利用课前几分钟的时间,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关键是找
好关键词,对基础知识掌握到位。
对题干和选项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
对于认真审题答对习题的同学给予表扬。
每个同学要善于发现自己审题过程中的问题及时总结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改正。
2、加强材料题的思路分析,多角度地思考问题,进行前伸后延。
进行有跨度、有联系、有对应的综合复习,采用形象视图、逆向思维等方式,查漏补缺,重点内容仍然作为重点复习。
课上现场让学生答题,每节课至少做一道大题。
老师巡视,发现学生的问题及时解决,共性的问题统一强调,这样学生就知道自己的问题所在,做到有针对性的弥补和改善。
对做过的同类的习题进行整理总结。
在总结中升华提高。
2012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