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加州理工到高盛银行
- 格式:doc
- 大小:119.00 KB
- 文档页数:23
北大美女学姐拿下高盛Offer之后总结的黄金面试技巧,99%的同学看完之后想要学姐的手机号~~昨天得到消息学姐拿下了高盛新加坡的一个OFFER,可以说是同学圈里面钱最多光环最大的一个了,大家除了为她感到自豪,也都希望从她身上学习经验,在以后的求职中朝着她的目标努力。
借着在食堂吃饭的时间,跟学姐大概聊了将近一个小时,现场听她讲述了从SUMMER INTERN开始的漫长的求职准备工作,感觉真的是NO PAIN, NO GAIN,也真的十分钦佩学姐的毅力和聪明。
以下是总结得部分经验,希望对大家以后求职有帮助。
(一)面试问答即使是最优秀的HR,在面试应届生时,都会感到些许茫然:Ÿ问不到工作经验,没有Reference Check可以提供;Ÿ所学专业知识与实际需要脱节,有些毕业生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兴趣所在;Ÿ毕业生的心态不稳定,急功近利者,妄自菲薄者,眼高手低者都大有人在;所以,很多公司都开始使用Competency(胜任力)来进行评估。
Competency胜任力是一种可以被观察到的行为,这种行为在成功人士身上表现得更多,更频繁,取得的成果也更大。
如果用海上冰山作比喻,则水面上的十分之一就是这种胜任力,而水面下的十分之九就是我们的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
你如果在面试时问:您是否会认真执行公司的每一项规定,答案肯定是“愿意”,而这种问题在我们看来就是无效问题。
所以在我们公司,所有的问题都要求尽量给出一个实际的事例。
成功面试所遵循的常用法则:Ÿ黄金法则:80/20---你要承担起80%的谈话而面试官只会说20%。
Ÿ白金法则:你必须试着控制面试的节奏和话题。
Ÿ钻石法则:对于没有把握的问题,抛回给面试官。
自我介绍这似乎是必答题。
不要以为这很容易。
如果你用一分钟来重复你的简历,恭喜你,你的印象加分没有了!建议你最多用二十秒钟介绍自己的姓名、学校、专业。
然后话锋一转,引出自己的优势或强项。
一定要在最短时间内激发起面试官对你的好感,或者至少是兴趣。
【海归人才网】因为参加高盛经理伪装的模拟面试而拿到高盛Offer,她是怎么做到的?记得在商学院读书的时候,金融学教授们经常挂在嘴边的几句话就是:“Do your homework,Grab your chance,Never lose hope.”当时我们一班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坐在美国顶尖大学的教室里,个个胸有成竹,谁会把这几句老掉牙的话放在心上?总以为一张华丽丽的简历就能为自己换来那个年薪10万美元的工作。
如今,才不由得感叹,为什么曾经意气风发的我们,预料不到自己毕业的那年将会是美国金融就业市场最低糜的几年之一。
当然,也有例外,接下来三段小故事的主角将分别是我的同学Haley,Chloe,和M君。
Do Your Homework——做好准备Haley是我在伦敦交换时的室友,她是一个平凡的新加坡女孩,唯一的特点就是与大多数亚洲人一样,有着与生俱来的勤奋。
她的梦想是成为一个成功的trader,希望有一天能坐在 trading floor上,对着六个电脑显示屏微笑。
伦敦花旗S&T的面试可谓是一场艰难的持久战,第一场包括一个案例和三个员工面试。
案例主要为了考验应聘者的团队合作能力、临场分析能力、倾听能力以及口才。
Haley 与其他5个被分到一组的应聘者拿到了一个关于收购咖啡园的案例:这一组的6个人每人手中的3页资料都只包括该案例的一部分,要求是在20分钟内,组员讨论出一个最优方案,然后当场为经理做一个20分钟的报告。
为了训练自己快速分析案例的能力, Haley与我在那之前进行了为期一周的特训:我们利用密西根大学制做的一本案例集锦,每天都模拟面试环境练习三个风格迥异的案例,以训练如何对问题进行不同角度的发散性思维,以及如何在有时间压力的情况下清晰地表达逻辑。
三个员工面试主要是为了考验应聘者的性格和工作方式是否与该团队相契合。
通过大量阅读网上的讨论贴以及与众多校友沟通,Haley发现S&T团队的性格特点是:思维敏捷并具有跳跃性,适应较早的工作时间,情绪稳定心理承受力好。
11所大学最受华尔街欢迎的大学和专业让华尔街不再是梦金融专业的学生能够真正地走入华尔街工作通常会被看做工作成功的标志,华尔街上遍布着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金融公司,美国摩根财阀、洛克菲勒石油大王和杜邦财团等开设的银行、保险、航运、铁路等公司的经理处集中于此。
著名的纽约证券交易所也在这里,至今仍是几个主要交易所的总部:如纳斯达克、美国证券交易所、纽约期货交易所等。
华尔街也成为美国金融市场的代名词。
今天点课台小编跟大家聊聊在华尔街最后欢迎的学校和专业。
Emolument(一家以通过收集自我报告的形式进行薪酬基准测试的网站的统计)调查了1,541名位于纽约市投资银行前台及后端的专业人士(不包括从事人力资源或公关工作的投行员工)都来自这11所学校。
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 — Stanford, California(1% of respondents)密歇根大学University of Michigan & Ross School of Business — Ann Arbor, Michigan(1%)芝加哥大学及布斯商学院University of Chicago & Booth School of Business —Chicago,Illinois (2%)巴鲁克学院Baruch College — New York City, New York(2%)罗格斯大学Rutgers University — New Brunswick & Newark, New Jersey(2%)麻省理工学院及斯隆商学院MIT & Sloan School of Management — Cambridge, Massachusetts(2%)康奈尔大学 Cornell University — Ithaca, New York(3%)哈佛大学及哈佛商学院 Harvard University &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Cambridge& Boston, Massachusetts (3%)宾夕法尼亚大学及沃顿商学院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 Wharton School —Philadelphia, Pennsylvania (4%)纽约大学及斯特恩商学院New York University & Stern School of Business —New YorkCity, New York(7%)哥伦比亚大学及哥伦比亚商学院Columbia University & Columbia Business School — New YorkCity, New York (8%)接下来小编告诉大家哪些专业最容易在华尔街找到工作机会。
【海归找工作】2017年高盛只招了7名学生,他们的共性是…?“根据金融先生独家内部对外私密公开消息显示:数周前,高盛向7名中国实习生偷偷发送了录取通知。
此消息既然已经被金融先生截获,那我们就不得不出来抖抖料。
今天的文章就针对这7人专门为大家剖析高盛选人看重的哪几个方面接下来我们看一下这7人的情况。
XutingZhang在香港中文大学金融专业的学生,她是个超级大学霸,以GPA4.0满分斩获高盛Offer。
香港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是投行在亚洲的三大TargetSchool。
无懈可击的学术背景,名校、高GPA都满足了。
她的高中在温哥华完成,香港和温哥华两地的英语环境让她在沟通上应该比起同龄人更胜一筹。
与其他竞争者比,语言功底应该是她在面试中所展现出来的无穷魅力和优势。
实习方面她已经获得四份实习,分别是中国银行、奥纬咨询、贝恩以及欧洲期货交易所(她做了一学期的亚洲销售实习)。
与后面6人的对比中,你会发现贝恩实习还会再出现。
JimKo他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成绩非常优异,曾经是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奖学金获得者。
从学术背景上看特区政府奖学金给他的加分不少,毕竟奖学金级别比较高。
根据姓氏我们可以猜测JimKo是香港人,而香港曾受英国殖民,自小英语教育普及度就很高,我没有证据证明他的英语很好,但至少沟通绝对不会是他的障碍。
JimKo与其他6位比起来,更接近我们普通同学。
他的实习也没那么Fancy。
他分别在内地的交通银行和香港的中国银行实习过,做过利率和信用两块业务。
由此可见,高盛对于实习公司的要求也并不那么苛刻。
很多小伙伴还是可以努力一把的哦!YingxinLiu清华大学上海分院经济学和金融专业,清北复交向来是投行人才的输送器。
从质和量来说,与国外学校相比,我们任然有很大的差距。
YingxinLiu非常聪明,他是唯一一个通过高盛计划主动接近公司的人,而投行也非常喜欢积极主动的类型。
我相信她是7人里面最早瞄准高盛的,他参加的是一个叫“高盛学堂计划”的活动,是投行圈的密集培训,为期5周招募40人。
⾼盛⾯试经历相关推荐⾼盛⾯试经历通过简历筛选后第⼀轮是电话⾯试,就是看看英语能⼒,问问Why I bank,why GS, Why T okyo。
当时⾯试我的是东京的⼀个HR,男的,很年轻。
第⼆轮在舜德楼⾯Fixed Income, Currency and Commodity,五个⾯试官。
因为我表⽰要做trader⾯试官都问了我很多概率,随机,⾦融⼯程的东西,很难。
当时我以为⾃⼰挂了,没想到通过了。
我是先⾯了四个⼈,第⼀个是Excutive director, ⾹港过来的,其他⼏个⼤部分是tokyo base的Vice president. 除了第四个是Equity Division的其它⼏个都是FICC的⼈。
⾯试12:30正式开始,我的第⼀个⾯试官是那个ED。
我算是知道了什么叫tough的intervie w。
我说我数学⽐较好,正在学随机和⾦融⼯程,他就问我Stock price的过程是什么,我说Brownian Motion,他追问什么是BM,接着股价为什么是BM。
在不停的追问下我give up 了,他说股价本⾝不是BM,股价收益率是BM,⽽且应该是⼀个Brownian Motion with drift(带漂移的⼏何布朗运动),他问我学没学过,我说好像没有(Sigh, 过了没⼏天我就在随机过程与⾦融⼯程的课堂上同时学到)。
他⼜问我怎么给期权定价,我说Black-Shol es;他让我些写对BS的了解,我写了公式,他说这个谁都会,问我dS怎么计算,我装摸作样想了⼀会就投降了。
他给我写了个公式让我解释,继续投降,他就给我讲了讲,我还是没怎么听明⽩(没过⼏天⾦融⼯程⼜讲了)。
他⼜举了⼀道利率变化时债券价格变化的问题,我总算抓到救命稻草,⽤duration基本没犹豫就给出了⼀个解。
⾛的时候他居然跟我说,我有很好的background,说以后有可能是客户关系呢!他笑,我⽆奈,感觉这话怎么越听越像第把我拒了呢?接下来去⾯⼀个Stanford的mathematics PHD,我极其失败。
金融家的职业生涯晚上在西阶论坛聆听了李山先生的演讲,题目便是金融家的职业生涯。
整场演讲,李山先生声情并茂,幽默诙谐地将他从进入清华至今的经历作了精彩的描述。
李山先生是中国第一代金融家。
他是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学士、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经济学硕士、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博士,1993年毕业后进入纽约华尔街从事投资银行工作。
他曾先后担任信用瑞士第一波士顿银行(CS First Boston)外汇衍生证券交易经理,高盛投资银行纽约总部国际经济学家、亚洲研究部和投资银行部执行董事、欧洲并购部执行董事。
1998年4月,李山辞职回国,参与筹备国家开发银行投资银行业务部门。
2001年4月,李山加入中银国际,并于6个月后出任CEO一职。
2005年10月,在中国银行上市前夕,李山离开了中银国际。
离开后,他和前高盛全球总裁约翰·桑顿(John Thornton)及另一位曾在高盛任职的美国PE专家郑凯文(Kevin Czinger)共同创建三山公司(SanShan Advisors),这家公司主业定为私人投资、资产管理,目标是扎根中国市场。
现李山加盟瑞银集团(UBS),担任投资银行部亚洲区副主席。
开场李山先生便指出金融家,特别是投行从业人员所应有的素质:"勇敢,正直,和些许天真的热情"。
1981年,李山先生在四川参加了高考,报考的是赫赫有名的清华土木工程系,可是那年四川的洪灾冲走了众多考生的高考报名单,李山先生便有了第二次报考机会,这次他看到了报名表中的清华大学的经济管理学院,于是转投经管领域,李山先生就这样踏入了金融领域。
想起自己求职时期种种的迷茫,现在看来,只要勇敢的迈出脚步,并为之拼搏,结果都不至于太差,因为生活中充满着无心插柳的成功。
李山先生的成功,自身超强的实力自不必说,其独一无二的机遇也几乎不可复制。
他是改革开放后MIT经济系毕业的最早一名大陆学生,也因此受到了雷曼的青睐,于是他也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大陆在美国顶级金融机构工作的第一人。
高盛大事件1869年,马库斯·戈德曼在纽约创立家族式产业,这就是高盛的前身。
1870年,在戈德曼的辛勤劳动下,公司雇佣了一位兼职的财会人员和一名普通职员。
1882年,在戈德曼独立经营的第13个年头,他终于迎来了税前年收入达到5万美元。
1885年,戈德曼-萨克斯公司正式改名为高盛公司。
1897年,公司搬迁到拿骚街31号。
1899年,高盛公司的员工达到了20名。
1900年,在芝加哥设立了第一家分支机构。
1904年,公司赢利达100万美元。
1906年,高盛公司的境外业务部门的收益增长到50万美元。
1907年,沃尔特·萨克斯从哈弗大学毕业后,直接进入高盛公司的管理层。
1909年,高盛公司的最初创立者马库斯·戈德曼去世。
他所创立的高盛公司则由他的女婿塞缪尔·萨克斯和儿子亨利·戈德曼继承。
1910年,高盛公司已经发展了6家公司作为长期合作伙伴。
1914年,普尔·萨克斯辞去了公司的合伙人职位而去哈佛大学任教。
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由于萨克斯与戈德曼的立场对立,从而最终导致了高盛两大家族在“一战”中的解体。
1915年,萨克斯家与戈德曼家的分裂进一步加剧。
1915年开始,高盛开始与美国著名的军火商韦尔斯肯武器制造公司合作——高盛负责韦尔斯肯武器制造公司在欧洲所有的兑现和转账业务。
1915年7月,高盛向俄国人提供了足够装备20个师的武器装备。
而高盛从俄国人的手中拿到了俄国西伯利亚东部地区的两个石油开发的开采和经营权。
1917年,亨利·戈德曼离开了为之拼搏了35年的高盛。
1918年,凯钦斯加入高盛,唤醒了公司沉眠已久的证券包销业务。
1919年,已经成为美联储纽约储备区最大的私人投资银行的高盛走出了雷曼兄弟的屋檐——高盛投资银行宣布脱离雷曼兄弟。
1922年4月2日,约翰·怀特黑德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伊云斯顿市。
1932年,高盛公司出资收购与之竞争票据业务的哈撒韦公司,并通过此举有效地巩固了自己在美国中西部商务活动的地位。
高盛面试笔试题目导读:与高盛face to face?在经历了四年大学、CFA的全级考试、复杂的网申之后,恭喜你到达了的环节。
以下是由应届毕业生网小编J.L为您整理推荐的揭秘鲜为人知的高盛面试题,欢迎参考阅读。
对于全球前三的投资银行,高盛来说。
如何才能应对自如的做好面试准备,也成为了许多应聘者忐忑不安的一个环节。
胜与不胜,顶尖投行梦都在这一场面试中定夺。
如此,就让高顿网校小编来为大家提点一下高盛的。
对于高盛而言,他在选拔人才的过程中非常严谨。
当通过了网申之后,就意味着将被一个小组的人反复盘问。
这时,请不要太紧张。
这样的情况,恰恰代表着高盛的面试者喜欢你。
在进入高盛分析师和助理的面试中,大多数的高盛应聘者基本都被问到过以下问题。
在准备这些问题的同时,应聘者还需要对高盛有100%的了解。
尽管如此,高盛本身也非常关注应聘者的自身细节。
他们会着重的根据你的简历描述对你进行提问,如果说你爱旅游。
那么,他们就会问到你去了哪里旅游?那些地方给了你什么感受,等等一系列有深度的提问。
现在,就让小编与大家一起看一看高盛在面试时常问的问题。
高盛经常会提到的TOP 20:1、你在大学里最喜欢的课程是哪个?2、你觉得你的个人优势是什么?3、你身上的弱点是什么?4、哪些技能和让你觉得你适合这份工作?5、你对生活的动力是什么?6、为什么选择应聘高盛?7、你为什么想为高盛的xx部门工作?8、你为什么想要这份工作吗?9、你认为什么技能是必需要做这份工作?10、你可以谈论一个你过去犯过的错误,以及后来是如何克服它的吗?11、你能谈谈你过去面临的挑战?你是怎么克服它吗?12、更重要的你认为工作最好的度怎么评定?13、你能理性的评定一下你自己吗?14、和我谈谈你以前的工作。
15、你的弱点是什么?16、你通常扮演的角色在一个团队?17、在和你一起工作后,你的同事对你如何评价?18、为什么你的队友选择与别人而不是你?19、你愿意成为一个失败的团队的队长还是普通成员成功团队的一分子吗?20、描述一次当你和你的团队在工作中有分歧的时候,又是如何解决的?在投资银行的实质工作中,高盛常常会对应聘者提出以下问题:1、谈一谈某案例通过杠杆收购的分析。
宋学仁宋学仁先生(简称“宋”):我是宋学仁,董事总经理,目前担任高盛亚洲副主席兼亚洲地区投资银行部联席主管。
采访者:您是当初是怎样加入高盛的?宋:我是在1994年加入高盛的。
在此之前,我经营着台湾最大的一家证券公司。
那时,我和高盛曾在一个民营化项目中合作,并开始逐步了解高盛。
项目完成后,高盛问我有没有兴趣加盟,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就欣然同意了。
到现在,我已在高盛工作了十年。
采访者:在你加入高盛之前,是否曾经了解高盛的一些情况?宋:我在1982年毕业于哈佛大学商科研究生院。
我当时的一些同学毕业后去了高盛工作,但我们一直保持联系,所以通过他们,我对高盛的基本情况了解不少。
正因为如此,当高盛向我发出邀请时,我觉得这是一个很难得的机会。
采访者:您在美国读的研究生,为什么最后决定回到亚洲地区来工作?宋:从美国毕业后,我曾经在英国伦敦日本和澳大利亚等地各工作过好几年。
在所有的这些地方,我都感觉到自己只是一个专业人士被雇主雇佣。
我希望能够回到一个自己能够称之为“家”的地方。
在这样的地区,你是社会的主流。
今天我在亚洲地区工作,我所做的一切都很有意义。
我可以感觉到自己的工作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这种一种很特殊的感觉。
采访者:在您的职业生涯中,有哪些非常难忘的时刻?宋:我们曾经做过许多的项目。
和高盛合作的一般都是市场中最顶尖的客户,而我们从事的也都是市场中最重要的项目。
例如,高盛在中国开展的业务,包括中国移动通信(当时还称为“中国电信”)的上市交易,这是中国电信公司首次进行民营化交易,也是高盛第一次将这样规模的国有企业带进国际资本市场。
这不仅仅牵扯到中国的一家国有企业在美国上市,而且还包括帮助这样的公司进行重组,甚至帮助整个行业的重组。
只有进行企业重组,才能使其形成一个可信的股本题材。
在这一过程中,事实上你所从事的工作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整个行业,给整个行业带来了新的理念。
我们先帮助中国电信上市,之后又帮助中国石油和中国银行香港分行上市。
《大而不倒》读书笔记(精选多篇)第一篇:优秀《大而不倒》观后感优秀《大而不倒》观后感一、保尔森为什么出任财政部长?1988年他获委任成为高盛芝加哥分部的主管合伙人,1993年升任为公司在美国中西部投资银行地区主管合伙人,1996年被任命为总裁兼首席运营官。
1999年5月,他正式出任高盛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在保尔森的领导下,高盛集团成为华尔街最赚钱的投行。
成为商品期货的最大炒家之一,高盛去年的营业收入中,商品期货交易的收入已经超出了投资银行业务。
作为高盛的掌门人,保尔森发挥的影响力远远超越高盛公司本身。
除掌管高盛,保尔森还承担起公共职责,在华尔街发起公司治理运动。
2014年在美国媒体评选的“华尔街权力排行榜”上,他曾高居榜首,而被冠以“华尔街权力之王”的头衔。
布什称赞保尔森有丰富的商业经验,对金融市场有深入了解,且具有清晰解释经济问题的能力,于是盛情邀请保尔森布什于2014年5月30日正式提名保尔森出任财政部长,接替当天早些时候宣布辞职的约翰·斯。
二、高盛与雷曼兄弟的历史恩怨?雷曼兄弟公司创立于1850年,高盛成立于1869年。
1906年在菲利普·雷曼的掌管下,雷曼公司与高盛公司合作,将西尔斯·罗巴克公司雨通用雪茄公司上市。
随后的二十年间,差不多有上百家新公司的上市都由雷曼兄弟协助,其中多次都和高盛公司合作。
在雷曼的帮助下,高盛由小到大由弱到强。
1885年,高盛采用现在的名称:马库斯退休后,他的儿子亨利掌管公司。
凭着高盛的声誉,亨利有能力赢得客户,而亨利的好友雷曼兄弟公司创始人之子菲利普?雷曼有的是钱,于是,亨利与菲利普很快联手,共同包销股票的发行,所得利润对半分成。
在20世纪初的近30年中,高盛与雷曼兄弟的成功合作让它们占据了ipo市场的绝大部分。
然而,20世纪20年代末,两家公司关系恶化,因为高盛觉得自己带来了客户,理应得到更高的声誉与超过50%的利润。
1936年,两家公司公开决裂;此后,虽然表面上相互尊重,但两家公司之间的敌对关系一直持续到2014年操纵雷曼兄弟破产。
高盛不会教你的事:如何在金融界出类拔萃(1) - 金融(银行·基金·证券·期货·投资) - 搜薪网 (晒工资,待遇,薪酬,薪资比较)注册 登录 分栏模式 首页晒工资收入报告职场人生搜薪社区搜索帖子搜薪网 » 金融(银行·基金·证券·期货·投资) » 高盛不会教你的事:如何在金融界出类拔萃(1)
远见者Goldman Sachs Home次贷危机中唯一做空的大型投行 我们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清场
你们为什么要来这边呢?我跟各位讲老实话,这是一个非常非常非常无聊的社团。在所有类型的社团里面,学术性社团是最无聊的,而期货社又是学术性社团里面最无聊的社团之一。所以如果你想要有一个温馨美好的社团经验,或是想要找男女朋友,结成社对啊什么的,我诚心的建议你:马上离开这里!这个晚上你可以有更宝贵的用途。现在想离开的人呢现在就可以背起你的包包,从后门走出去了。期货耽误我一生啊啊啊!!!我今天要讲的东西前半部分可能大家在或多或少听说过,后半部分呢,可说是第一次发表,请大家多多指教。 我今天要讲的题目是: 美商高盛不会教你的事:如何在金融界出类拔萃 Why are You BEING Here? 所谓出类拔萃的意思是做到CEO之类的等级,首先我希望大家想一想一件事情:「为什么你今天晚上要在这个地方?」这是你这辈子唯一一次的2004 年9月29日的晚上,你这辈子不会有第二次这个时刻。这个时刻你决定要在这个地方或是在其他的地方,再加上以后你也要决定如何消费你的时间,你的生命就因此慢慢变的不一样。 一开始先跟各位报告一下那个在金融界最核心的三种产业。哪三种呢?大概分成投资银行(Investment Banking, 以下简称IB)、资产管理(Asset Management, 以下简称AM)跟再保险集团(Reinsurance Group,以下简称Re)这个三部分,投资银行我想大家或多或少在那个报章杂志上听说过,电视电影里面也很多。投资银行基本上是这个市场上大部份金融商品和金融服务的生产者,那相对的资产管理公司就变成是使用者,也就是说它有多很多到处向投资人募集来的钱,再决定要购买投资银行,或者是他金融服务的生产者提供给他的各种服务。 迷思之一:投资银行部是投资银行的核心。 投资银行一般来讲会分成三大部门,第一部门是销售和交易部,那第二个部门是投资银行部,那第三个部门的话是资产管理部。而销售跟交易部门才是投资银行最核心的一个部门。这个跟大家的认知可能不太一样,一般人可能会认为投资银行部就是银行最核心的部门,其实不管从哪方面来看都不是。从历史来看,一开始这些投资银行家在干嘛呢?他们是在头上戴一个高帽子,帽子里面装的是什么呢?是票据。他今天可能用比较低的价钱去买到票券,然后他再用比较高的价钱再去把他卖掉,然后他是这个样子戴着帽子到处服务。慢慢演变到后来,我们就把投资银行叫sale side(低买高卖的销售业),那资产管理叫buy side。投资银行卖的服务就像是,比方说假设我是投资银行的sales and trading division的人,我就去到处拉客户说:「你好,要不要来我们公司下单啊?」就跟证券商的那些营业员是很像的,只是他销售的对象是投信(即资产管理公司)而已。在华尔街和许多金融中心的交易所,交易的方式并不是电脑程式化交易,而是由一堆交易员在场内那进行喊价的动作。事实上他在里面交易的时候,他到底喊到多少其实是没有外人知道。这也是投资银行他销售和交易部门的获利来源(当然现在又有越来越复杂的赚钱方式)。比方说假设买方是某间投信公司好了,卖方是sales and trading division的人,今天卖方向买方报价时,绝对会跟他讲说:手续费帮他砍到最低0.01%,那卖方到底要赚什么?因为就算交易量再大,手续费还是很低。乍看之下好像IB还是赚不到什么钱,其实他赚的钱就是在场内喊的价格和给客户价格之间的价差。因为最后IB到底喊到多少AM没有人知道,事实上AM也不关心,反正你IB就是我AM下什么单,你IB就负责成交就对了。各位不要小看这件事,当交易量极大的时候,要以萤幕上的「市价」成交是很难办到的事。
【行业科普】关于高盛你想知道的一切2015年01月19日投行界的人员流动极其频繁,今天我挖你一个MD,明天我偷你一个VP,这也导致各顶尖投行(高盛,大小摩等)之间的区别比大多数人想象得要小很多很多。
关于公司文化:高盛会向所有新员工(以及客户)宣传其所谓“经营准则”(高盛十四条,见Goldman Sachs: Our Principles),其实无非是诸如“诚实守信”“客户至上”“追求卓越”之类的泛泛之谈,是某个大partner某天看电视的时候一拍脑袋觉得应该搞这么一套东西让大家学习,类似我国的X荣X耻(误),相信这样的东西每个投行都会有,尽管高盛总是标榜自己的Business Principles多么的Outstanding。
假如非要说高盛的文化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我觉得那源于其新世纪以来坐稳的投行龙头老大的地位,导致高盛员工更容易自命不凡一些。
关于工作环境:1、高盛的总部大楼建筑优美,地理环境优越,从物理环境上来说是无可挑剔的,夜晚下班来到十一层的食堂远眺西边的晚霞和自由女神像也是在高盛工作很独特的体验。
2、但同时,在四十多层的楼里面挤下了一万多高盛员工(而且占了将近一半人数的前台部门集中在8层以下),让人觉得这个地方永远是熙熙攘攘忙忙碌碌的。
假如你不是被工作占据了全部思绪,还有一点闲心来观察周围的一切(其实大多数时候不会有这种状况),你会觉得自己其实只是一个无比庞大的机器中可有可无的一个齿轮,被千千万万其他的齿轮推着运转,即使自己离开了也马上有新的齿轮顶上来。
3、而且,由于投行业务的复杂性,一个人在高盛随机遇到另一个人,有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可能他们不能随便聊工作(比如一个属于投行部,一个属于交易部,他们之间谈工作是要申请的),还有百分之四十九的可能这两个人根本无法听懂(也根本不感兴趣)对方的工作和生活。
因此在高盛工作是很孤独的,一万多人,你能说上话的很可能只有你的十几个同事和几个上司。
不过我想这点在大多数投行也是一样的。
2010年1月1日晚19:29分,我收到了最好的新年礼物——来自Merrill Lynch Investment Banking Division(HK)的offer。
随后,Goldman Sachs和Macquarie也向我抛出了绣球。
很多人说我不经意间谱写了浙大的传奇,我也觉得这一切来临得太过梦幻,但静下心来,我知道历史的创造是由正确的战略、持久的拼搏和命运的垂青所铸就的。
梦想的种子说起和投行的结缘,不得不提到我16岁第一次去香港的经历。
那是我得以和世界顶级投资银行高盛的精英们接触,如果说当时小小年纪的我就下定决心投身于投行业有些牵强,但起码它给予了一次难得的机会亲身感受这个令我如此振奋的世界,它让我知道原来世界有群这么有智慧、有意思的人把投行当成一生的事业去追求。
和他们交往,我可以不用顾虑自己和同龄人交往时因种种原因而略显不合群的尴尬,虽然我们年龄和人生阅历差距很大,但我觉得自己可以完全释放自我,真的很快乐。
至今,我都很感激那次短暂的相逢,它告诉我:你接触到的人和事决定了你的人生高度。
经历不一定能用数字去衡量,它的效果也不一定立竿见影,但一个当时不起眼的经历也许会成为你生命的转折点。
Target “Impossible”,清晰的战略,一流的执行说实话,直到现在,我也不能100%地肯定我能够成为投行届的精英,虽然在UBSS实习的时候从内心感到如鱼得水,它让我更加相信投行作为第一份职业能带给你极好的平台和极高的起点。
但我可以200%肯定的是,我希望自己的每个目标都非常具有挑战性,最好是从未有人做过的。
那么,作为直接从浙大毕业的学生就得到世界顶级投资银行(base在香港)的青睐这一目标就成了我要跳起来摘的桃子。
有了目标就要制定战略。
在对投行甄选人才的标准有了一定的认识后,我初步制定了如下的战略:学业成绩优异,增加国际视野(包括做长期交换生和尽可能多的短期国际交流活动),相关实习经历丰富。
之所以说是初步,是因为战略都是在现实中逐渐调整和完善的,一个好的战略应该在坚持大方向不变的情况下灵活改变。
经济学有三层修为。
初级修为可毕业,中级修为可小成,高级修为可任性于学、商、政三界。
我们前面讲了,经济学对数学要求很高。
但是,数学只是经济学的初级修为。
在初级修为里,理科生占尽优势。
但是,进入到中级修为后,文科生的巨大潜能就逐渐浮出水面…面对文科生突如其来的优势,理科生又应该如何应对呢?初级修为:抽象化对于经济学来说,目的是普适性;手段是抽象化;工具是数学。
首先,什么是普适性?普林斯顿著名历史学家余英时曾说:“最没有意思的历史学,就是造一个公式到处套用”。
但是,这件对于历史学来说“最没有意思”的事情,正是经济学所追求的。
历史学、人类学等其他社会科学,都偏向于对个案的研究(Case by case studies)。
它们的重点并非寻找统一性的、普适性的规律。
而经济学恰恰相反。
经济学追求的就是统一性的、普适性的规律。
普适性的规律是在任何环境、任何情况下都成立,都能被“套用”的公式。
在经济学里,一个成功的理论、公式,应该是可以适用于很多不同的企业,不同的行业,甚至不同的国家和社会。
比如,经济学中讲供求关系,就会提到一个经济学的定律:“产品价格上升,销量即下降”。
这条经济学的定律就有很大的普适性,因为它可以被运用在几乎所有的交易情况中。
不管是亚洲的,还是非洲的,还是美洲的。
也不管是农产品市场,电子产品市场,还是汽车市场。
也不管交易地点是在商店里还是在网上。
也不管买家... 是男是女,是白人还是黑人还是亚洲人,是穷是富,是孩子还是家长,等等。
这种在各种各样的情况下都能成立,都能被“套用”的理论或公式,就被称为“具有比较强的普适性”。
那么,为什么说要达到普适性,就必须要用数学呢?为们来看看下面三句话:1. 一支红笔和另外一支红笔放在一起,就是两支红笔。
2. 一支笔和另外一支笔放在一起,就是两支笔。
3. 1+1=2这上面三句话的普适性依次增强。
第一句话只适用于红笔,使用范围最狭窄。
第二句话适用于所有颜色的笔,所以使用范围比第一句话更广,具有更高的普适性。
只通过Networking就能进高盛和花旗?Mentor BioName:Kelly Company:Citigroup Position:Associate Vice President Education:Master in Computer Science,Columbia University Professional Experiences:Goldman Sachs–Business AnalystBarclays–Business Analyst Intern Mentoring Specialties:Business Analysis,Data Analysis哥大转专业经历从EE到CS如果你想先进一个好申请的专业,开学后再转学,过来人的经验告诉你:这在哥大并不容易。
我本科是通信的背景,申请了哥大(Columbia University)的Electronic Engineering(EE)项目,因为自己的个人优势和求职的规划,越来越对Computer Science(CS)感兴趣,所以在第一学期后期申请了本校CS转专业。
申请转专业,比我想象的要困难很多。
哥大EE转CS流程:●重新准备Personal Statement,Resume●在线提交春季项目申请(和常规入学申请一样)●共100多份转CS项目申请●有3个名额可以成功进入CS专业哥大的CS硕士项目是我人生规划和求职道路上很关键的一个选择,我也一直很感谢这个转折点。
从校园Technology工作招聘上的CS专业优先,到名企校园招聘,到CS校友资源,再到“金融中心-纽约”的机会,这些得天独厚的优势从我进入CS项目后,一点一点地改变着我的美国留学经历。
不做单纯的码农CS毕业工作方向一般说到CS毕业的求职方向,有这几种职业规划:1.FLAG(Facebook,LinkedIn,Amazon,Google)做一个有钱又快乐的码农,5-10年后,进入创业公司做CTO2.Make the most use of NYC,CS转走Finance我选择了第二种,作为一个从未接触过Finance的人,我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How to step into the industry?我的答案是:从Business Analyst(BA)开始。
《从加州理工到高盛银行》-- 粟耀莹目录[1] 前言[2] 19 岁走出台湾赴美[3] 进入加州理工[4] 从物理转生物科技[5] 得到芯片之父Carver Mead及诺贝尔奖得主Rudi Marcus的鼓励[6] 到生物系找指导教授[7] 我做出了一个经典生物物理模型[8] 我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从事蛋白质工程研究[9] 蛋白质工程研究成果得奖[10] 柏波提示我走从商之路[11] 用蛋白质工程研究成果换取美国绿卡[12] 蛋白质工程研究成果申请专利,向创投公司融资,开生物科技公司XENCOR[13] 创办领导加州理工学院的Case Practice Group进军麦肯锡[14] 麦肯锡McKinsey & Co。
梦碎进军华尔街[15] 一星期内搞懂”衍生性金融商品的圣经”进入PIMCO[16] 我在PIMCO受的训练[17] 赢得「债券王」Bill Gross的心[18] 我买卖房子一年160% 投资报酬率[19] 考入麦肯锡McKinsey & Co。
[20] 我在麦肯锡受的训练[21] 在麦肯锡McKinsey & Co。
的日子[22] 进入高盛公司Goldman Sachs & Co。
[23] 我在高盛受的训练[24] 在高盛公司Goldman Sachs & Co。
的日子[25] 我与「甲骨文」老板的一段交往: 初遇北京[26] 我与「甲骨文」老板的一段交往: 再见旧金山[1] 前言整十年前,我妈妈洪冬桂博士写「我家胖比」一书,造成很大轰动。
那个小名「胖比」的女孩,就是我─艾丽斯,粟(Alyce Su),粟耀莹。
那本书写了我从降生到大学毕业的许多趣事,把我塑造成一个很逗人喜欢、奋发上进的小姑娘。
我还记得那书最后的结论是:“人们不会怀疑十年之后的科学家名单中有粟耀莹的名字,可是到那时候,除了她爸爸粟教授外,很少人会知道世界上曾有一个名叫『粟胖比』的女孩”!妈妈这个结论,是根据我当年表现出的性向而下的。
我在科学方面的天赋确实很高,举个例子,我进入大学四年级的时候,由于已修完了所有物理系的应修学分,便到研究所去选修公认最难的课:量子物理学和相对性天文学,结果我前者拿了九十九分,后者拿了九十八分,满分都是一百。
我也拿到朱经武奖学金。
那时我非常自信,认为此生应可拿到一项诺贝尔奖。
以前台大物理系的恩师们,丘宏毅教授,李文中教授,林清凉教授,扬信男教授,黄伟彦教授,张国龙教授,都对我诸多期许与鼓励。
尤其是林清凉教授,在上量子物理时,总是以我作例子,教训和我同班上课不够认真的台大物理研究所的学长们。
后来很多人问我,Alyce,你拿了加州理工这么难念的博士,怎么不教书或作研究? 这个问题,自我从商开始,已经回答了N遍,答案是:我从来没有想要教书或作研究,我去加州理工,这个在世界上诺贝尔奖得主密度最大的地方,是为了接受其熏陶,以悟出如何得到诺贝尔奖的道理,并对我当年的偶象Feynman费因曼(著名的物理诺贝尔奖得主,著有Surely You’re Joking,Mr。
Feynman 一书)生前待过最久的地方,进行模拜。
当年因为家庭环境的缘故,不知道还有Bill Gates,Larry Ellison,Warren Buffet ,这种人,不然一定早就打算如何进华尔街或硅谷,作交易员或向风险投资家融资来创业。
后来知道世界上原来还有这些白手起家的富豪,二话不说,在加州理工学院修得生物科技/物理学博士,也就是受完最好的自然科学训练之后,马上跳出了科学方面的职场,慨然踏进了金融行业。
[2] 19岁走出台湾赴美大学四年级时,我还不到二十岁,考完托福和GRE后(多谢来欣补习班的方有毅老师,当年我的GRE 是全台湾考出的前三高分),申请学校的结果,得到多所美国名校的入学许可。
加州理工,哈佛,哥伦比亚,柏克莱,康奈尔,芝加哥,等等。
加州理工物理系历年为全美物理排名第一。
哥伦比亚给我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奖学金。
柏克莱给我全额奖学金,其天文系第一把手徐遐生教授来台湾演讲时,还特地安排与我见面,希望要我选择柏克莱,以为中国天文物理界培育接班人。
我和父亲特别到美国这些学校都看过,才决定加州理工。
[3] 进入加州理工一九九二年六月,我正告别了深爱我的家人,要到加州理工学院这所精致的大学深造。
临行前一天,有缘和当年台湾最有名的天才,扬柏因见面。
扬柏因刚从MIT回台湾,以4年时间修完博士,为台湾历史上最年轻的博士。
在台大时,扬维哲教授是学生最喜欢的老师,扬柏因为扬维哲教授之子,又是台大物理系的学长及当年有名的资优生,未见面前很多人告诉我很多传闻,听说是又矮又小。
结果一见之下,居然又高又大。
我们聊的很开心,可惜第二天我就飞美国了。
本来怀这雄心壮志到加州理工学院,结果才发现学物理的找不到工作,去拜见物理系的教授,不是不收学生,就是研究经费减少,然后就造就了许多10年的研究生,不时没毕业,就是一直留在实验室作同一个教授的博士后研究员。
从商业的角度来看,怪不得读博士学校付奖学金,读MBA则要交学费。
当时我连计算机都不会用,只是理论很行,为了在研究中能生存,一九九二年夏天,一天晚到校园的计算机中心泡在计算机前苦练计算机。
有一天,我计算机屏幕上有人从另一台计算机上给我写字,约我和他去喝COFFEE。
我望那一台计算机一看,看到一个中国人,个头不高。
原来他是中国大陆少年班出来的,12 岁进安徽的科技大学,16岁大学毕业到加州理工学院博士班。
我还以为我19岁来加州理工学院博士班多了不起,原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但他已经来加州理工4年了,正在写博士论文。
他的指导教授是Tom Prince在美国的计算机天文学中是领导。
他们一天到晚有一大堆的资料,从看星星得来,要作数据处理。
因为数据真的太多了,他们有时要用PARAGON 也就是“超级并行计算机”来作”并行计算”(Parallel Computing)。
那时全美国也只有5个地方有这样大计算容量的计算机,加州理工为其中之一。
他告诉我,暑假还是准备开学的考试。
考过了,就不必花一年的时间修物理课。
越早开始做研究越好。
我听他的话,专心准备。
1992年9月,学校便给我们这些新生一个考试,要测定所有新入学者的真实程度,以确定对每个人如何安排,如是要念硕士还是直攻博士甚至是不是要转系。
考试的科目为(1) 古典物理(2) 量子物理(3) 数学物理。
我前两门得了全班前五高分,数学物理得了第二高分。
数学物理最高分的是一位哈佛Harvard来的,大学就和教授做“超弦论”(Super-String Theory)的研究,大学毕业论文就相关的题目,还发表在Physics Review。
我虽然一个最高分都没那到,和以前在台大物理系很不一样,我很高兴没丢台湾人的脸。
我们那一年受了30个左右的新生,是从全球来的精英。
物理博士生第一年,主要是修课,谁要是不想修也可以,但又得参加免修考试,考过了就可免修考试考的都是很难的题目,那目的可能是要挫一下想免修的人的锐气,要人知难而退,乖乖修读所有课程。
考试的科目为(1) 古典物理(2) 量子物理(3) 高等应用数学(4) 高能物理(5) 核物理。
其中我后4门都用考过的,只有第一们古典物理特别去上Kip Thorne的课。
Kip Thorne是近代相对论的始祖,其嫡传弟子包括台湾清华大学名教授倪维斗。
考试证明实力之后,物理系的系主任及教授们都认识我,也给我比较多的自由。
系主任有几次请我去爬山,我带朋友一起去。
这一年我因此而有比较多的空档时间,我把这些时间用来扫描物理学门中比较有发展前途的课题,以决定自己的研究方向。
我曾去拜见过赌松呀授,赌松呀授是台湾有名的才女,当年上过Time Magazine,一个星期工作100小时,以作超导体著名。
我一看,她实验室的博士生就是收在机器旁边等数据。
我问这位女博士生,何必守在旁边和机器一起等数据,她说机器还是有可能故障,一出故障,数据收集要从新来过。
这个女博士生出身不凡,是印度的公主。
堂堂印度的公主在自然的面前也没有特权,可见这科学科技真的是凭真本事。
这时我发现,物理学本身几乎处于饱和状态,倒是物理学与生物学交界的学问,很值得研究。
那时在这个部门用心的人极少,这就是今天全球正在热炒的生物科技,或称生物工程。
我打定主意,要以生物科技为自己的研究主题。
但是问题来了,我根本没有修过大学有关生物学的课程。
没有这方面的基础,而想进行生物科技研究,并要取得成绩,实在是不可能的[4] 从物理转生物科技说到这儿,我就要感谢加州理工弹性的教学体制。
当我把我的研究计划提出来后,我要求到大学部去上生物课程,这在别的学校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但是加州理工竟然准了,让我用一年的时间,跟生物系的大学生一道修生物方面的专业课,并学习基本的实验。
加州理工大学部是有名的天才班,很多11的12 岁的小孩确问最犀利的问题,或能答出教授所问最难的问题。
我20岁坐在那儿,已经算老了。
这时候我才知道以前和我同学的学长姐们,有何感想。
所谓隔行如隔山,到我亲身从物理学界跨进生物学界,才真正了解这句话的真正涵义。
在此之前,我从高中就不念生物,生物只有国中程度,对生物学所知真是有限,待进了大学生物系的课堂,才发现要学的东西多着呢。
但加州理工毕竟不一样,教授讲生物思考模式,而不是琐碎的事件,常讲最新的发现,或是自己研究的发现。
每一子科的课本中,重大的研究成果好像都从加州理工作出来,课本上面的某某,要嘛是加州理工学校的教授,或是同学的父母亲或亲戚,读起来真的很带劲,让人有一个有为者亦若是的抱负。
虽然物理和生物两门学问,不论在思考学习的模式或实验方法主体上,在科学?相邻最远,但我觉得物理于生物学交叉的部分真是蕴藏着无限的学问,故很愿意花时间下工夫。
但是,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一定有所谓「保守势力」,他们对于具创新意义的事,总有些抵触情绪,连加州理工生物系也不例外。
学校批准我这个物理博士生到生物系大学部修课,有些老师、同学都当笑话看,不知道学校在弄什么花样。
直到我生物学修课了好成绩,并且用所学得的这方面的知识与物理学结合,做出了很有价值的实验,且取得了可以实用的专利,投射在我身上的异样眼光才收敛掉,这是后话。
[5] 得到芯片之父Carver Mead及诺贝尔奖得主Rudi Marcus的鼓励加州理工有一个新建的系,叫Computation and Neural Systems 计算及神经系统系。
这个系的创办人之一叫做Carver Mead,所有电机系出身的没有不认识他的,他是超大型机体电路VLSI之父,也是Intel创始人Gordon Moore的好朋友。
Carver Mead是Feynman费因曼在加州理工最好的朋友之一,因为两人的程度都不是一般人的智力能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