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的言情词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4
李清照:一剪梅赏析篇一:李清照《一剪梅》赏析李清照《一剪梅》赏析这首词是李清照用多情娟丽之笔书写的浪漫情怀,再现了沉溺在情海之中的缱绻思绪。
这首词从思想上来说,首先体现了夫妻人格上平等,是一对恩爱夫妻的相思之情。
这与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婚姻家庭观念背道而驰。
这一点,在词中有深情的表白:“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 它体现了李清照夫妻感情的极其深厚、真挚,以及李清照对她丈夫的充分信任。
因为如果她对赵明诚感情淡薄,或有所怀疑,或者赵明诚有二心,就不会想象“云中谁寄锦书来”,而是必然发出“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古十九首?行行重行行》);或是“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的怨言。
所以,这里作者这样写,不言情而情已自见。
这种借写事来抒情,正是在艺术创作上最富有感染力的。
爱情是人类最崇高的感情之一,真爱不分阶级地位,没有金钱世俗名利夹杂,否则,就不叫爱情。
这是我们现代人对爱情的诠释。
古往今来,爱情是超越时空和阶级限制的。
在封建社会里,男人可以有三妻四妾,而女人只能从一而终,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感情平等。
但李清照是幸运的,和他的丈夫两相恩爱,互相思念着,也同样因离别而苦恼着。
这种独特的构思体现了李清照对赵明诚的无限钟情和充分信任,这样的断语,这样的心有灵犀,在封建社会是极其少有的。
像李清照这样从两方面来写出相思之苦的,也极为鲜见。
体现了她开朗的性格,善于为对方着想,与一般妇女的狭隘心胸不同。
其次,这首词也体现了李清照感情的自我封闭,不能向外人诉说的孤独哀愁。
这是封建社会闺中少妇处境的必然体现。
词中有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作为富贵官宦人家的贵妇人,她外出荡舟竟然不带仆人随从。
“此情无计可消除”,就是她真实心境的一种体现。
毕竟“情爱”两个字在封建神会是避讳的话题,尤其对于女性,是难以向外人启齿的。
所以,可怜的李清照就只能独吞相思之苦了。
当李清照满载着闺中少女的梦想步入婚姻的殿堂时,得到的是甜蜜的爱情,夫婿赵明诚是一位翩翩少年,两人又是文学知己,情投意合。
李清照诗词中的女性自我形象多情而婉约的词女形象李清照是古今公认的“词坛才女”,从青少年一直到老年,都表现出了天才的创作才华。
她的一生可以分为几个时期,每个时期的感情决定了她的不同的女性自我形象。
娇嗔多情的少妇形象。
李清照十八岁嫁给赵明诚,婚后幸福美满。
赵明诚酷好金石书画,李清照也有同趣,夫妻志同道合,情趣盎然。
例如《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温柔多情的思妇形象。
婚后不久,赵明诚就外出做官了。
小别可以忍耐,久别就渴念难忍了。
李清照是个多情的女子,她把自己的才华通过小词表现出来。
久别相思令作者更加清瘦,此情此景,化为词作,就是著名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是李清照婚后与丈夫离别经年后的作品,写的是金兽里的檀香像薄雾浓云,相思之愁,永日难消。
况且今日又是重阳,去年不见,今年不见,此愁何限?枕着玉枕,罩着纱幔,一个人孤独寂寞,半夜里还是衾内冰凉,难以成眠。
在菊花篱畔,黄昏时分,阵阵暗香沁入衣袖。
谁说相思不销魂?西风卷帘的时候,相思的人儿比那菊花还要清瘦!本词三处用典而无痕迹,真是神来之笔。
化用“每逢佳节倍思亲”表示思亲之切,化用“采菊东篱下”表示自己的孤独,化用“馨香满怀袖,路远莫致之”表示亲人远别不闻而相思愈甚。
最后一句说相思之结果,最为精彩。
《古人词论》说:“可谓雅畅。
”《苕溪渔隐丛话》也说:“此语亦妇人所难道也。
”男子写女子相思是不可能写出来这样好的句子的,因为男子毕竟是男子,与女子究竟隔了一层;即使是女子写出这样的句子,也是极为难得的!哀怨多情的弃妇形象。
后人多以为李清照夫妇是恩爱夫妻,其实二人之间的感情也曾经出现过重大裂痕。
李清照是个多情的女性,这种裂痕对她产生了重大伤害,她在感情上非常痛苦。
例如《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
李清照闲适之情的词
李清照是中国宋代著名的女词人,她的词风格清新婉约,其中也有一些表达闲适之情的词作。
以下是一些例子: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鹧鸪天·暗淡轻黄体性柔》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李清照的诗词收藏推荐范文(13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审核人:______审批人:______编制单位:______编制时间:__年__月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总结、述职报告、心得体会、工作计划、演讲稿、教案大全、作文大全、合同范文、活动方案、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job reports, insights, work plans, speeches, lesson plans, essays, contract samples, activity plan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李清照的诗词收藏推荐范文(13篇)通过阅读范文范本,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思维,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李清照向丈夫求欢诗词
唐宋时期的女词人李清照以其细腻的情感表达和优美的词章被人们铭记,其中一首以才情动人的《如梦令》更是流传千古。
下面是我根据李清照的风格,为您创作的一首全新诗词:
逢夜思君情沉醉,
忆此当年几曾谋。
何人知我衷心意,
只盼如梦复相求。
月明星稀伴我哭,
悲伤情绪难寄托。
留恋佳期已逝去,
何处觅君无踪迹。
欲将心事倾君怀,
千言万语难言摄。
倘若得见君儿时,
怡然笑语同行摘。
青丝绾成白发鬓,
岁月悄悄将人老。
愿与君心长相依,
甜言蜜语宛如梦。
愿子长久在我身,
辅佐扶持同舟行。
生死两言情不移,
相守永久情意深。
美酒佳肴宴心情,
琴音低低绕耳听。
夜夜笙歌将你醉,
洞房花烛燃心灯。
岁月如梭已逝去,
此情此景我难受。
怀念曾经相对坐,
共度一生同心守。
流年易逝君岂虚,
情深意浓如春笋。
荣华富贵皆可忘,
唯有你我心始终。
愿君答应伴我眠,
清风徐徐吻侬面。
生死两间情义重,
执子之手共白头。
希望您喜欢这首诗词!。
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赏析以灵巧之笔抒写眷眷之情一一析李清照的《一剪梅》这首词在黄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赵明诚出外求学后,李清照抒写她思念丈夫的心情的。
伊世珍《琅嬛记》说:“易安结褵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
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最近,电影《李清照》沿袭了伊世珍之说,当赵明诚踏上征船出行时,歌曲就唱出《一剪梅》的“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我认为把这首词理解为送别之作,于词意不尽相符,就是“轻解罗裳”两句,也难解释得通。
“罗裳”不会是指男子的“罗衣”,因为不管是从平仄或用字看,没有必要改“衣”为“裳” 绸罗“罗裳”无疑是指裙子,而宋代男子是不穿裙子的。
要是把上句解为写李清照,下句写赵明诚,那么,下句哪来主语?两者文意又是怎样联系的呢?看来,应该以《花庵词选》题作“别愁”为宜。
李清照和赵明诚结婚后,夫妻感情甚好,家庭生活充满了学术和艺术的气氛,十分美满。
所以,两人一经离别,两地相思,这是不难理解的。
特别是李清照对赵明诚更为仰慕钟情。
这在她的许多词作中都有所流露。
这首词就是作者以灵巧之笔抒写她如胶似漆的思夫之情的,它反映出初婚少妇沉溺在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
词的开头是:红藕香残玉簟秋。
写出时间是在一个荷花凋谢、竹席嫌凉的秋天。
“红藕”,即红色荷花。
“玉簟”,是精美的竹席。
这一句涵义极其丰富,它不仅点明了时节,指出就是这样一个萧疏秋意引起了作者的离情别绪,显示出全词的倾向性。
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
如“红藕香残”,虽然是表示出秋来了荷花凋谢,其实,也含有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之意;“玉簟秋”,虽然是暑退秋来,所以竹席也凉了。
其实,也含有“人去席冷”之意。
就表现手法及其含义来看,这一句和南唐李璟《浣溪沙》的首句:“菡萏香销翠叶残”相类似。
同样是说荷花凋残,秋天来了。
婉约派代表李清照的诗词李清照擅长书、画,通晓金石,尤精诗词。
她的词作独步一时,流传千古,被誉为“词家一大宗”。
这次本店铺给大家整理了婉约派代表李清照的诗词,供大家阅读参考,希望大家喜欢。
婉约派代表李清照的诗词1凤凰台上忆吹箫李清照香冷金猊[1],被翻红浪[2],起来慵自梳头。
任宝奁[3]尘满,日上帘钩。
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
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4]!者[5]回去也,千万遍阳关[6],也则难留。
念武陵人远[7],烟锁秦楼[8]。
唯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
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注释】[1]金猊:狮形铜香炉。
[2]红浪:红色锦被乱摊在床上,像波浪一样。
[3]宝奁:华丽高贵的梳妆镜匣。
[4]休休:罢了罢了。
形容宽容,气魄大。
[5]者:通“这”。
[6]阳关:语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后被谱为琴曲,唐时盛唱,多作送别曲。
[7]武陵人远: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误入桃花源,当他回头重新寻找的时候,却怎么也找不到去路了。
[8]秦楼:借指自己的居处。
【赏析】本词抒写了词人对丈夫的依依惜别和深深的思念之情。
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感情非常好,但因为各种原因,夫妻双方要忍受离别和相思之苦。
全词分上下两阕。
上阕主要写离愁之苦,“日上帘钩”前五句,词人从行动、举止、精神状态等方面刻画了自己的慵懒之情:香炉已经冷了,而不去换新香点燃,被子胡乱地铺着,迟迟不肯起床,日上帘钩时才起来,连头也不想梳理了,任凭尘埃将化妆盒覆盖。
一个名门之后,大家小姐,怎么会这样呢?“生怕离怀别苦”一句点出了原因所在。
紧接着,一句“多少事,欲说还休”,将词人万种愁情,一腔哀怨的复杂心情以及怅然若失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丈夫要远行了,有许多话想说,可话到嘴边,没有说出口,因而更增加了愁苦之情。
因为词人知道假如把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只会给丈夫带来烦恼,所以甘愿把痛苦埋藏心底。
《行香子·七夕》原文及翻译《行香子·七夕》原文及翻译《行香子·七夕》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
此词由人间写起,先言个人所见所感,再据而继之天上神话世界。
下面是其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行香子·七夕宋·李清照草际鸣蛩。
惊落梧桐。
正人间、天上愁浓。
云阶月地,关锁千重。
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
牵牛织女,莫是离中。
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译文蟋蟀在草丛中幽凄地鸣叫着,梢头的梧桐叶子似被这蛩鸣之声所惊而飘摇落下,由眼前之景,联想到人间天上的愁浓时节。
在云阶月地的星空中,牛郎和织女被千重关锁所阻隔,无由相会。
牛郎和织女一年只有一度的短暂相会之期,其余时光则有如浩渺星河中的浮槎,游来荡去,终不得相会聚首。
鹊桥或许还未搭就,牵牛织女或许还是在离别之中未能相聚吧,猜想此时乌鹊已将星桥搭起,可牛郎、织女莫不是仍未相聚,再看天气阴晴不定,忽风忽雨,该不是牛郎、织女的相会又受到阻碍了吧!注释①蛩(qióng):蟋蟀。
②云阶月地:指天宫。
语出杜牧《七夕》:“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③“纵浮槎(chá)”三句:张华《博物志》记载,天河与海可通,每年八月有浮槎,来往从不失期。
有人矢志要上天宫,带了许多吃食浮槎而往,航行十数天竟到达了天河。
此人看到牛郎在河边饮牛,织女却在很遥远的天宫中。
浮槎:指往来于海上和天河之间的木筏。
此三句系对张华上述记载的隐括,借喻词人与其夫的被迫分离之事。
④星桥鹊驾:传说七夕牛郎织女在天河相会时,喜鹊为之搭桥,故称鹊桥。
韩鄂《岁华记丽》卷三引《风俗通》:“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
”⑤牵牛织女:二星宿名。
《文选·曹丕〈燕歌行〉》:“牵牛织女遥相望。
”李善注:《史记》曰“牵牛为牺牲,其北织女,织女,天女孙也。
”曹植《九咏》注曰:“牵牛为夫,织女为妇。
织女、牵牛之星各处一旁,七月七日得一会同矣。
李清照少女时的词1.如梦令(其一)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2.如梦令(其二)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3.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4.浣溪沙
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
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
月移花影约重来。
5.减字木兰花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
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
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心有千千结,化为花间语——李清照词中的梅花意象李清照是我国古代罕见的才女,她擅长书、画,通晓金石,而尤精诗词。
她的词作独步一时,流传千古,被誉为“词家一大宗”。
其词清新委婉,感情真挚其文学创作具有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对后世影响较大,称被为“易安体”。
在她的词作中,真挚的感情和完美的形式水乳交融,浑然一体。
她将“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的婉约风格发展到了顶峰,以致赢得了婉约派词人“宗主”的地位,成为婉约派代表人物之一。
后人认为她的词“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她被称为“宋代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
她认为:“真情是词之骨,词之言情,贵得其真。
”李清照之前,婉约词人多以男性写艳情幽怀,李清照则是以女性本位写自我爱情悲欢和亲历的家国巨变而获得空前成功的第一人。
所以她在众多男词人感同身受时,做到了情从己出。
而对于李清照来说自己的身份己所处的环境及遭遇都不能让她毫无顾忌地将心事诉说,所以她选择将心中的千千结,化为花间语。
他的花语都是那些风韵独特的花种,有梅花、句话、桂花、海棠等。
而在众多花语中,她常提及梅花。
在《漱玉词》现存的四十八首词中写梅的竟有十几首之多。
可以看出来她爱梅花、知梅花、赏梅花,梅花成了她生活的一种寄托、一种情感的升华,是她生活的全部写照。
而不同意象承载着不同寄托、不同人生经历。
所以为了深刻理解李清照词中的梅花意象,让我们先看什么是意象及梅花意象自古以来的象征意义。
意象一词,辞海是这样解释的:1、表象的一种。
即由记忆表象或现有知觉形象改造而成的想象性表象。
文艺创作过程中意象亦称“审美意象”是想象力对实际生活所提供的经验材料进行加工生发,而在作者头脑中形成了形象显现。
2、中国古代文论术语。
指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绎)辞;然后使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具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尤端。
李清照《声声慢》赏析字字血泪,力透纸背——李清照《声声慢》赏析德国哲学家尼采曾说:“凡一切已经写下的,我只爱其人用血写下的。
用血写书,然后你将体会到,血便是精义。
”清末民初著名学者王国维曾以此语评价李煜曰:“后主之词以血书者也。
”我以为此语用以评价李清照后期词作,也是极为恰当的。
清照后期词作,感情深沉真挚,语言精纯质朴。
飘零之苦,身世之悲,丧夫之痛,亡国之恨种种情感交织萦绕在心间,令她欲罢不能、一吐为快。
可谓字字血泪,力透纸背~《声声慢》是李清照后期词的代表作,我们就试以此篇为例,窥一斑而知全豹,怀着虔诚和敬仰的心情来领略一代词宗李清照的绝代风华,旷世才情。
长安空梦,人老健康,武陵人远,宝篆成空。
国破家亡,永失挚爱后,李清照独自一人飘泊异乡,心如止水,静寂如灰。
没有希望和憧憬,没有温暖和甜蜜。
每天生活在回忆中,唯有酒醉后和睡梦中心灵才会得到片刻安宁,梦回时又是撕心裂肺的痛楚和无计回避的思念。
一曲《声声慢》唱尽了清照心中的爱恨情仇、心酸血泪,荡气回肠、夺人魂魄~千古名篇直可与日月争辉,江山共娇。
清照《词论》曰:“乃知词别是一家,知之者少。
”作为婉约词宗,清照词言情大多委婉含蓄,缠绵蕴藉。
而此词开篇却另辟蹊径,直抒胸臆,如挟天风海雨呼啸奔腾而来。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词人因何寻觅,她又在寻觅什么呢,靖康之变以来,金人铁骑不仅踏破了北宋的万里河山,也踏碎了词人的幸福之花,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情如故。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菩萨蛮》)“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孤雁儿》)词人太孤独寂寞,痛苦无助了,她想逃避这残酷无情的现实,去Million. Water quality standards the dredging of river boundary section obtained provinci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ffice special bonuses for wetland construction ... ... Million. But sober see, these achievements were made in the case of decreasedrainfall for two consecutive years, we realize tha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work still faced many problems in our County. Mainly in the PM2.5 and PM10 air quality monitoring indicators often exceeding, dredging of river section's water quality is not stable, and r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has not been radical, Wade through the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risk, livestock pollution rebound from severe, a wealth of protection and use of water resources is not well. If this year's rainfall, these problems will be exposed, and raw materials caused a great deal of pressure to go green.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we focused on three aspects of the work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 in accordance with the ... ... Real good green. According to the "Garden City, roads, tree-lined, mountain forests of" principle, to develop "governance focused piece, scale" afforestation programmes, and actively implement the barren hills green, River afforestation increased, City Green, farmland and other greening works to ensure completeafforestation this year ... ... Acres and acres and afforestation in the plain ... ... Acres, new nursery wood ... ... MU.寻觅曾经拥有的幸福和美丽。
李清照宋词《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赏析李清照宋词《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赏析《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这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晚期的代表词作,下面是店铺分享的李清照宋词《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赏析,欢迎大家阅读!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作者:宋·李清照(欧阳公作《蝶恋花》,有“深深深几许”之句,予酷之。
用其语作“庭院深深”数阙,其声即旧《临江仙》也。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
柳梢梅萼渐分明。
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
谁怜憔悴更凋零。
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注释】[1]扃(jiong1):门环、门闩等。
在此谓门窗关闭。
[2]人老建康城:一作「人客建安城」;建康,又作「远安」。
【简析】:这首词作于建炎三年,即1129年初,是李清照晚期代表作之一。
这首词不单是她个人的悲叹,而且道出了成千上万想望恢复中原的人之心情。
起句直接采用欧阳文忠公《蝶恋花》词首韵「庭院深深深几许」全句,连叠三个「深」字,乃比兴之作。
貌写闺情,实蕴国恨。
第二句:「云窗雾阁常扃」是用韩文公《华山仙女诗》「云窗雾阁事恍惚,重重翠幕深金屏」,再加强「深」的意境,「常扃」与陶靖节《归去来辞》「门虽设而常关」,同一机杼,孤寂之心,忧愤之情,跃然纸上。
词境静穆,不言愁苦,而使人更难为怀。
「柳梢梅萼渐分明」一句,写景如画,不设色,淡墨钩线,着一「渐」字,为点睛之笔「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铺叙,合时、合地,境界自成。
「春归」,时间概念;「秣陵树」空间概念,意谓南宋偏安建康又一度春光来临了;「人老」,「老」字,时间概念,「建康城」空间概念,痛北人将老死南陲,创造出一悲恸欲绝的境界上片造境,下片言情。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今昔对比,无限感喟。
建炎之初,清照抒写了许多语悲意明的政治诗,希望朝廷能以社稷苍生为重,谁知中原恢复大业竟至蹉跎。
词人面对着南渡偏安的悲剧,既伤北宋之亡,又痛平生所业尽付东流,百感交集。
如梦令李清照古诗词李清照词,人称“易安词”、“漱玉词”,以其号与集而得名,其真情是词之骨,词之言情,贵得其真。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译文昨夜雨点稀疏,晚风急猛,我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试问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她说海棠花依然如旧。
知道吗?知道吗?应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赏析本篇是李清照早期的词作之一。
词中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
这是一首小令,内容也很简单。
它写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
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
对此,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
“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
词的写法别致,侧重于从听觉方面来塑造形象并构成意境。
作者不是平铺直叙地去描写百花凋残的暮春景象,而是立足清晨醒后,从“昨夜”写起,通过“雨疏风骤”,从听觉上展开联想,然后转化为视觉形象:“绿肥红瘦”。
值得指出的是,这“绿肥红瘦”四字只不过是作者内心虚拟想象之词,它还有一个向客观现实转化的过程。
正因为这首词有一个从听觉到视觉,有一个从内心到客观现实的转化过程,所以才能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便于进行艺术的再创造。
这首词之所以耐人咀嚼,其原因也正在这里。
其次,通过问答进行感情上的对比烘托。
这种写法,不仅语言精炼生动,结构也由此显得分外紧凑,使读者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真切感。
人物的身份、性格、教养以及感情上的细微差别也都历历在目,词也由此而显得生动活泼。
“却道”一句,写出了“卷帘人”观察上的粗疏与感情上的淡漠,它恰好衬托出作者体察的细腻与情思的深婉。
没有这种细腻的体察与深婉的情思,是不可能写出好作品来的。
再次,成功地使用拟人化的手法。
词中把本来用以形容人的“肥”、“瘦”二字,借来用以形容绿叶的繁茂与红花的稀少,暗示出春天的逐渐消失。
结合具体作品谈谈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李清照是我国古代文学成就最高的女词人。
她将自己的生活、情感写入词中,表现出鲜明地艺术特色。
她还提出“词别是一家”的词学理论,影响深远。
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主要有:(1)倾诉真挚情真情是词之骨,词之言情,贵得其真。
李清照是以女性本位写自我爱情悲欢和亲历的家国巨变而获得空前成功的第一人。
其前期的恋情词,如《一剪梅》、《凤凰台上忆吹萧》等,满怀至情,连篇痴语,自然率真最能体现女性纯真细腻的灵性。
其后期写愁的伤乱词,如《武陵春》、《声声慢》、《永遇乐》、《人孤雁儿》等篇,字字血泪,声声呜咽,一派凄楚,动魄惊心,这“载不动”的“许多愁”,止不住的“千行泪”,“凄凄惨惨”的情怀,无法倾诉的“万千心事”,全是发自肺腑的心声,来不得半点雕琢矫饰。
这些融和家国之变、时代沧桑的悲慨之曲,来自情挚意浓的词人,植根于真实生活感受,是李清照坎坷生涯、悲剧人生、灾难时代的映现。
(2)熔炼家常语《漱玉词》的语言,有与众不同的鲜明个性。
李清照遣词造语,自出机抒,创造了以自然率真为主要特色的文学语言。
这种语言对于北宋末期华贵典雅的词风无异是一种冲击。
如“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风凰台上忆吹萧》)。
仿佛毫不经意,冲口而出,但仔细体味,却含意多层,十分精细。
这重重思绪,微妙心态,全用家常语道出而含蕴绵绵不尽。
如“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信手拈来,便增添了许多新鲜生动的情味漱玉词的口语化、通俗化。
(3)善用白描法漱玉词长于以白描手法创造动人的意境。
易安的白描与柳永的“细密妥溜”、美成的富艳典重不同,而是“冲口出常言,境界动心魄”。
如《醉花阴》写离思凝重:“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
”《永遇乐》写孤寂失落:“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均以直白之语,写深浓之情,有场景,有人物,有衬映。
阶前花下心系伊人,刻骨相思的形象,闭关帘底,孤苦零丁,将无穷悲伤一己吞咽的心态,呈现眼前,栩栩纸背,令人一睹难忘。
李清照经典诗词赏析《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宋) 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赏析】全词寥寥数语,句句含有深意,语言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它以女词人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洋溢着生活的气息和欢快的旋律,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这里的“沉醉”,并非真的醉态迷离,而是李清照对生活的深深热爱与投入。
她沉醉于溪亭日暮的美景,沉醉于与友人的欢聚时光,以至于忘记了归家的路。
这种沉醉,是对生活美好瞬间的珍视,是对心灵自由的追求。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词人游玩尽兴后,乘舟而归,却误入荷花深处。
这里的“误入”,不是真正的迷失,而是对生活的无畏探索与随性而为。
她并不畏惧未知,反而享受这种探险的乐趣,展现了她的率真与活泼。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词人急于从荷花深处划出,却惊起了滩头栖息的水鸟。
这一场景充满了生活的情趣与诗意,也展现了词人惊慌失措后的兴奋与好奇。
《点绛唇·闺思》(宋) 李清照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
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
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
【赏析】春天即将过去,一场雨下过,花瓣落了一地,到处都散发着湿漉漉的感伤与无奈。
独守闺房的女子看着这般落寞光景,怎能不被勾起心中的凄楚?她幽幽地望着窗外,目送春天渐渐远去。
曾经的“归来堂”到处是他们夫妻二人携手相伴的身影:品茗酌酒,赏花望月,读书论诗,创作切磋,把玩藏品,其乐融融。
如今空留她与寂寞为伴。
《一剪梅》(宋) 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赏析】首词是写李清照对远游丈夫赵明诚的相思。
李清照和赵明诚在青州共度10年田园时光后,赵明诚被任命为莱州太守,两人一个青州,一个莱州。
如梦令李清照古诗词李清照词,人称“易安词”、“漱玉词”,以其号与集而得名,其真情是词之骨,词之言情,贵得其真。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用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仍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译文昨夜雨点稀少,晚风急猛,我固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试问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她说海棠花依旧如旧。
知道吗?知道吗?应是绿叶茂盛,红花凋落。
赏析本篇是李清照初期的词作之一。
词中充足表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季的热爱。
这是一首小令,内容也很简单。
它写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见觉庭园中的花木必定是绿叶茂盛,花事凋落了。
所以,翌日清早她急迫地向“卷帘人”咨询室外的变化,马虎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仍旧”。
对此,词人忍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察看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
“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应出作者对春季将逝的痛惜之情。
词的写法新奇,重视于从听觉方面来塑造形象并组成境界。
作者不是平淡无奇地去描绘百花凋残的暮春光象,而是立足清早醒后,从“昨夜”写起,经过“雨疏风骤”,从听觉上睁开联想,而后转变为视觉形象:“绿肥红瘦”。
值得指出的是,这“绿肥红瘦”四字只可是是作者心里虚构想象之词,它还有一个向客观现实转变的过程。
正因为这首词有一个从听觉到视觉,有一个从心里到客观现实的转变过程,所以才能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便于进行艺术的再创建。
这首词之所以耐人咀嚼,其原由也正在这里。
其次,经过问答进行感情上的对照衬托。
这类写法,不单语言精华生动,构造也由此显得格外紧凑,使读者犹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真实感。
人物的身份、性格、修养以及感情上的细微差异也都历历在目,词也由此而显得生动开朗。
“却道”一句,写出了“卷帘人”察看上的粗疏与感情上的冷淡,它恰巧衬托出作者体察的细腻与情思的深婉。
没有这类细腻的体察与深婉的情思,是不行能写出好作品来的。
再次,成功地使用拟人化的手法。
词中把原来用以形容人的“肥”、“瘦”二字,借来用以形容绿叶的茂盛与红花的稀罕,示意出春季的渐渐消逝。
李清照的言情词姓名:摘要:“诗言志,词写情”。
李清照是我国宋代一位杰出的女词人。
她善于揭示未被人揭示过的事物本质,并注入自己强烈的感情,使作品充满浓烈的感情色彩。
她的后期词更达到了炉火纯青的高度,并超越了个人私情流泄的樊篱。
本文将李清照的言情词细分为少女、少妇和老妇三个阶段,并结合其的身世经历,指出这三个阶段所具有的不同的言情特点。
纵观李清照的词,其“善于言情”的显著特色显而易见。
李清照强烈、真实地把感情完全倾注在自己的词内。
她的词,首首句句皆是情。
不管是绘景咏物,还是抒写离愁别绪、悼亡怀乡之作,皆在“短幅中藏无数曲折”[6],珍品。
她以娴熟优美的音律,自然平淡的语言,清新深邃的意境,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吸引着历代读者,并抒发其真挚、深厚、婉曲之情,读来让人感到弦外之响、言外有味、新颖脱俗、超凡绝伦。
1明快隽永的少女情愫——《如梦令》《点绛唇》李清照少女时代生活在历城,大明湖的美丽秋景,不禁使李清照感受到“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情感单纯明快,年轻女词人的心灵敏感与大自然“心有灵犀”,词活泼向上,又如“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表现了少女的天真、活泼,极有情趣。
其家庭状况可以说是相当优越,父亲在京做官,且官至礼部员外郎,而外祖父又是状元,家庭背景可谓风光。
出生于书香门第的李清照,得天独厚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以及相对优越的自身条件,使她的心理、情感能够较少受阻碍地健全发展。
这种相对健全和谐的状态,在其早期词作中有着充分展现。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鸳。
[1]随意而出的聊聊数语,惜墨如金,句句含深意,动真情。
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
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
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从这首词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了李清照童年时代那活泼开朗的性格。
她无拘无束,无忧无虑,像一颗自由的种子,健康地成长着。
在她身上基本看不到什么封建闺范、礼教枷锁的影子,而大自然的晚霞落日,绿水红莲、鸥鹭水鸟这些有名的景物却在她的身上留下了天然的素朴与自由的印迹。
词中所表现的她早年的这种生活,虽然多少带有贵族少女的闲情逸致,但是,作品中洋溢着的蓬勃朝气和对大自然的由衷热爱跃然纸上,字里行间分明可以看到一个十多岁的小女孩那无拘无束、天真烂漫的少女情怀。
这首词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
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明快之美。
《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2]一个天真无邪的少女,秀发香腮,面如花玉,情窦初开。
当她“蹴罢秋千”,慵整纤手,方觉兴奋,轻衣透着薄汗,“见客入来”,原本不羁的她赶紧“和羞走”,却发现不知何时“袜刬金钗溜”。
她有着那么一丝惊慌,也有那么一点娇羞。
出于女儿家的好奇心,她“倚门回首”,想瞧瞧那来的客是何人。
寥寥数句,一幅少女初长成时特有的活泼与娇羞便跃然于纸上。
最妙的是“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二句。
词中虽未正面描写这位突然来到的客人是谁,但从词人的反应中可以猜到,他定是一位翩翩美少年。
而她嗅青梅,只是掩饰,并不是真的嗅,是怕见又想见、想见又不敢见,所以装着若无其事的样子以掩盖内心的紧张,只为偷偷地看他几眼。
这是青春女孩初涉爱情的特有表现,既慌张又好奇,既期待又忐忑的微妙心理被展现得栩栩如生,让人强烈地感受到真实与感动。
这首词写少女情况心态,虽有所本依,但却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获“曲尽情悰”之誉。
全词风格明快,节奏轻松,反用四十一字,就刻画了一个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却又矜持的少女形象,可谓妙笔生花。
这首《点绛唇》语言质朴,形象生动逼真,情词并胜,神韵悠然[8]。
不但有心理描写,而且有一定的深意,是一首写封建社会的少女、或者说词人自我写照的好作品。
2浅俗清新的少妇心语——《减字木兰花》《一剪梅》爱情是人生最美好的一章。
它是一个渡口,一个人将从这里出发,从少年走向青年。
因此,它充满着期待的焦虑,碰撞出最复杂,最震撼人心的交响曲。
当李清照满载着闺中少女所能得到的一切幸福,步入爱河时,她的美好人生又更上层楼,为我们留下了一部爱情经典。
她的夫婿赵明诚是一位翩翩少年,两人又是文学知己,情投意合。
在不准自由恋爱,要靠媒妁之言、父母之意的封建时代,他俩能有这样的爱情结局,实乃天赐良缘。
然而李清照新婚不久,丈夫赵明诚负笈远游,旋又出任。
为了前途,感情甚浓的二人不得不忍受分离之苦。
在丈夫离开自己的漫长日子里,李清照对于丈夫思念和离愁别绪也是溢于言表,她把浓浓的思念之情灌注在了她的词作之中。
此时期李清照的词达到了“乐而不淫”“愁而不创”的艺术境界,清新自然地表达婚后和谐美满的细腻情感和丈夫远游的相思之情。
《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
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
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3]处于花好月圆、清松浪漫、和谐无忧状态下的李清照,沉浸于一种洋溢着快乐与幸福的生活之中。
清晨,她买得一朵娇艳无比的鲜花,甚为喜爱,但却又“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活生生地刻画出一位新嫁娘自矜、好胜,甚至带有几分嫉妒的心理。
于是,她将花戴于头上,“徒要教郎比并看”。
这是他们婚后的甜蜜,是对丈夫的撒娇,也是对自己美丽的自信。
我们也从这首《减字木兰花》中看到了她天真的态度,爱美的心情和好胜的脾性,更是将其初为人妇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
全篇通过买花、赏花、戴花、比花,生动地表现了年轻词人天真、爱美情和好胜的脾性。
可谓达到了“乐而不淫”的艺术境界,全词语言生动活泼,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是一首独特的闺情词。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4]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特绝,真不食人间烟火者。
送别了丈夫,不免有些失落感,举目所见,不管是白云、飞雁、明月,还是落花流水,时时处处,皆与丈夫联系起来,这种感情既执著,又缠绵,摆脱不开,搁置不下:“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夫妻间的相思之情被描写得细腻委婉,使我们仿佛看到女主人眉头的一颦一蹙,心头的一震一颤,离愁别恨跃然纸上,使婚后不久的相思之情、思念之意,呈于象,感于目,会于心。
相思之情、思念之情是人类最普遍的情感之一,它“剪不断,理还乱”,一旦萌发,难于消失;它刻骨铭心,像游丝一般萦绕于心。
它可以从外在情态的“眉头”上消失,却又不自禁地钻入“心头”。
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特绝,真不食人间烟火者。
[7]李清照对这种感情作了独特、深细的体察和把握。
从中我们也可以知道李清照既有一般女子温柔、善良、细腻的感情特点,也由于多愁善感的一面。
通观全篇,词人以细腻委婉的笔触抒写自己对丈夫的绵绵不绝的相思之情,用平常无奇的文字表现新奇的意境。
正是由于有了那种夫妻间缠绵悱恻的感情以及离别时“欲语泪先流”的离情依依,才使得李清照创作出如此感人肺腑的作品。
3含蓄悲凉的中晚年哀歌——《声声慢》宋徽宗大观元年,李清照的公公赵挺之政治失意,郁郁而死,蔡京党徒旋即下令兴狱,拘捕赵挺之亲属,赵明诚在京师任鸿胪少卿仅二年,自然在劫难逃,祸从天降。
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
后来,赵明诚病死,宋高宗建炎三年,金兵南下,李清照在浙东亲历变乱,从此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度过晚年。
在经历了种种苦难后,处于中晚年时期的李清照陷于愁苦之中,终日沉醉于酒,以缓解心灵的苦痛,打发苦闷的岁月,她孤身一人四处飘零,像是落在四面不着边际的深渊里,有着可怕的孤独感。
“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是她此时最好的内心独白。
《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5]《声声慢》这首词,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词风深沉凝重、哀婉凄苦,一改前期词作的开朗明快。
通过对残秋景色的描绘和自己百无聊赖独守空居的寂寞生活的描写,表达了词人故国灭亡,夫死家破,饱经忧患和漂泊流离的凄惨孤寂的愁苦之情。
词人将现实经历及情感体验融入创作之中,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
该词用的借景抒情的手法是含蓄的,但词人又兼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
开篇七组叠字是直言孤独凄清之悲,“正伤心”、“憔悴损”直说身心交加之痛,“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直表日子难熬之苦,“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更是直述心中浓重之愁。
词人这些手法结合运用,就使词中所抒之情具有半含半露,欲说欲休的妙处。
全词语言明白、节奏急促,情调凄婉。
词人以情起,以情结,把贯穿始终的情感活动与自然景物、生活细节结合起来铺叙,刻划入微,淋漓尽致地再现了自己孤苦无依的生活及内心深处一种绝望的哀愁,那种茕独恓惶的景况,非本人不能领略;所以一字一泪,都是咬着牙根咽下[9],以上足见李清照词在言情方面所达到的高度。
李清照的词是宋代婉约词史上的一座高峰,她的言情词以抒写个人离情为主,却又不萎靡颓丧;蕴藉含蓄,却又不晦涩艰深;细腻温婉,却又不纤弱造作;清新自然,却绝无绮靡雕琢,形成以“情切婉丽为宗”的独特“易安体”。
李清照的“情”源于社会,源于生活,因此得以抒发其最真挚的感情,才使历史悠久的中华大国才拥有这份文化史上的瑰宝。
注释:[1]《李清照集校注》王学初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2]《李清照集校注》王学初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3]《李清照集校注》王学初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4]《李清照集校注》王学初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5]《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6]《蓼园词选》黄了翁编著,上海古籍出版社 1920[7]《白雨斋词话》陈廷焯编著,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8]《云韶集》[9] 《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梁启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