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年型旱地小麦播种行距对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格式:pdf
- 大小:201.35 KB
- 文档页数:3
小麦行距多宽比较合适,一亩地用多少化肥等行距播种,行距控制在15-23cm左右。
宽窄行播种,大行20cm 宽,小行10cm宽;或者是大行30cm宽,小行15cm宽。
沟播,行距控制在10-15cm左右。
机械播种,行距23-26cm之间。
一、小麦行距多宽比较合适1、行距选择:小麦播种的行距有多种选择,可以是等行距播种(一般行距控制在15-23cm左右);也可以是宽窄行播种(大行20cm 宽,小行10cm宽;或者是大行30cm宽,小行15cm宽);或者是沟播(行距控制在10-15cm左右)。
如果是机械播种,可以将行距控制在23-26cm之间。
其中等行距播种容易保证基本苗,充分利用光能,保证苗生长一致,并且可以增加地表覆盖量,减少地面水分蒸发,但是行距过窄,不太适合高产田播种。
而宽窄行播种,容易滋生杂草。
2、播种量:小麦的播种量与小麦品种、土地性质以及播种时间有关。
对于一般地块,半冬性、弱冬性品种的小麦每亩地播种7-9kg,弱春性、春性品种的小麦每亩地播种9-11kg。
如果是旱地,每亩地播种7.5-10kg;如果是水地,每亩地播种12.5-15kg,撒播15-17.5kg。
如果适播期提前或推后1天,每亩减少或增加播量0.5kg左右。
二、一亩地用多少化肥1、需肥量每生产100kg的小麦籽粒,需要吸收2.8-3.2kg的氮,1-1.5kg的磷,2-4kg的钾。
2、基肥(1)每亩地施加2000-5000kg的农家肥。
(2)如果土壤肥力很高,可以不施加氮肥。
如果土壤肥力较高,每亩地施加5-10kg的尿素或者是15-20kg的碳酸氢铵。
如果土壤肥力中等,每亩地施加7.5-15kg的尿素或者是25-40kg的碳酸氢铵。
如果土壤肥力较差,每亩地施加10-17的尿素或者是30-50kg的碳酸氢铵。
(3)如果土壤中速效磷低于20mg/kg,每亩地施加30-50kg的过磷酸钙。
土壤中速效钾低于50mg/kg时,每亩地施加5-10kg的氯化钾,盐碱地施加硫酸钾。
小麦种植行距株距标准嘿,咱们这麦田的行距株距问题,我最近琢磨了一番,得和大家聊聊。
咱们这地里的麦苗长得好不好,关键就在这行距株距上。
以前啊,种地都是凭感觉,老辈人常说“一尺行距,八寸株距”,但这到底准不准呢?我啊,是个细心的主儿,这不,前些日子跟隔壁的张大哥一块儿研究了一番。
张大哥种了一辈子地,经验那是相当丰富。
他说:“行距株距嘛,不是一成不变的,得根据土质、气候还有麦种来定。
”咱们先说土质。
沙土地,颗粒小,保水保肥能力差,就得密一点。
我爷爷那会儿种麦,都是密密麻麻的,现在不一样了,得稀疏一点。
我爷爷说:“麦子长得太密,就像人挤在一起,呼吸都困难。
”这话听着糙,但挺有道理。
再说气候。
北方干旱少雨,小麦生长周期短,咱们得把行距拉得宽点,株距紧凑点,让麦苗抢墒快,长得才壮。
南方雨水多,小麦生长周期长,行距株距可以适当放宽。
至于麦种嘛,那更是五花八门。
有适合密植的,有适合稀植的。
张大哥说他以前种的是红麦,那时候都是一尺行距,八寸株距,现在种的是白麦,密度就得调整一下。
他打趣说:“现在种地都讲究科学,咱也得与时俱进嘛。
”我听着张大哥这么一说,心里有了底。
回来我就跟我媳妇儿商量,她说:“你呀,就喜欢研究这些。
咱们得赶紧试试,看看效果怎么样。
”我笑着说:“放心吧,这次我肯定研究出个所以然来。
”说干就干,我买了些测距仪,还从网上查了些资料。
我们先在地头试验了几块地,调整了一下行距株距。
结果,这麦苗长得还真不错,一个个精神抖擞的。
那天,张大哥来我家串门,看到我种的麦子,竖起大拇指说:“老弟,你这一套真管用啊!”我笑着说:“还行吧,就是得多费点心。
不过,看着这麦苗长得好,心里也踏实。
”麦种行距株距嘛,说到底还是得根据实际情况来。
咱们种地的人,得学会观察、摸索,不断调整。
只有这样,才能种出好庄稼,过上好日子。
嘿,这麦子种得怎么样,大家伙儿都来瞧瞧吧!。
闻喜旱区不同品种小麦水分利用和产量形成的差异陆梅;高志强;孙敏;高艳梅;葛晓敏【摘要】为筛选适合旱作麦区生产的高产、高效小麦品种,将16个小麦品种在山西省闻喜县进行田间试验,通过对产量进行聚类分析,分为高产品种和低产品种两类,并选择其中有代表性的8个品种进行小麦水分、产量的研究。
结果表明:各生育期土壤蓄水量,各生育期单株干物质量,成熟期株高、穗长、可孕小穗数,穗数、穗粒数、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均值高产品种均高于低产品种。
越冬-孕穗期土壤蓄水量、各生育期单株干物质量、穗数、穗粒数、产量、水分利用效率高产品种以临Y8159、石麦19号较高,低产品种以运旱618、长麦251较高。
株高、可孕小穗高产品种以临 Y8159较高,低产品种以运旱618、长麦251较高;穗长、不孕小穗高产品种以运旱20410、运旱805较高,低产品种穗长以运旱618、长麦251较高,不孕小穗以长麦6697、洛旱11显著较高。
花后5~35 d 籽粒千粒重、成熟期籽粒千粒重高产品种以运旱20410最高,低产品种以洛旱11显著最高。
总之,8个小麦品种中临Y8159、石麦19号水分、产量较高,是适宜该旱作麦区生长的高产、高效品种。
%In order to filter out high-yield and more efficient varieties of wheat which were suitable for the dryland wheat area.1 6 wheat varieties were selected in Wenxi County,Shanxi Province in field.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yield, the different varieties were classified into two groups of high yield and low yield.Eight wheat varieties of two types were selected to study the difference of water and yiel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valueof soil water storage in dif-ferent growth stages,dry weight of plant in different growth stages,plant height,spike length,bearing spikelet num-ber,spike number,grain number,yield and WUE of high yield were higherthan low yield.Soil water storage from wintering stage to booting stage,dry weight of plant in different growth stages,spike number,grain number,yield and WUE were higher in LY81 59 and SM1 9 among high yield varieties,which were higher in YH618 and CM25 1 a-mong low yield varieties.Plant height and bearing spikelet number were higher in LY81 59 among high yield varieties, which were higher in YH618 and CM25 1 among low yield varieties.Spike length and sterility spikelet number were higher in YH20410 and YH805 among high yield varieties.Spike length was higher in YH618 and CM25 1 among low yield varieties.Sterility spikelet number was higher in CM6697 and LH1 1 among low yield varieties.5 ~ 35 d 1000-grain weight after anthesis and 1000-grain weight at maturity were the highest in YH20410 among high yield varieties, which were the highest in YH1 1 among low yield varieties.To sum up,the water and yield were higher in LY81 59 and SM1 9 among eight wheat varieties,which are more suitable for the dryland wheat area as high-yield and more efficient varieties.【期刊名称】《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6(036)005【总页数】7页(P320-326)【关键词】旱地小麦;品种;水分;产量【作者】陆梅;高志强;孙敏;高艳梅;葛晓敏【作者单位】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山西太谷 030801;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山西太谷 030801;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山西太谷 030801;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山西太谷 030801;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山西太谷 0308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12.1+1水资源不足不仅是严重的环境问题,也是限制我国粮食生产的重要因子[1]。
干旱对冬小麦旗叶光合参数、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作者:吴金芝黄明王志敏李友军张振旺王贺正付国占陈明灿来源:《江苏农业学报》2021年第05期摘要:为了探讨干旱对不同抗旱性冬小麦旗叶光合特性、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2013-2015年,在防雨棚池栽条件下,以强抗旱性冬小麦品种晋麦47(JM47)和弱抗旱性冬小麦品种偃展4110(YZ4110)为材料,设置拔节后持续干旱处理(W 1 处理, 0~ 140 cm土层的相对含水量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 50%± 5%)、花后干旱处理(W 2 处理,拔节期-孕穗期0~ 140 cm土层的相对含水量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 70%± 5%,花后 0~ 140 cm土层的相对含水量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 50%± 5%)、拔节后适墒处理(W 3 处理, 0~ 140 cm土层的相对含水量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 75%± 5%)3个水分处理,分析上午(6∶00- 12∶00 )、下午(12∶00- 18∶00 )及白天(6∶00- 18∶00 )冬小麦旗叶光合参数的均值、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结果表明,与W 3 处理相比,W 1 、W 2 处理降低了旗叶净光合速率( P n )、气孔导度( G s )、蒸腾速率( T r )的均值,且下午的降幅大于上午,灌浆中期的降幅大于灌浆前期。
与YZ4110相比,在相同土壤水分条件下JM47旗叶 P n 均值在灌浆前期下午及灌浆中期上午、下午、白天都显著高于YZ4110;旗叶 G s 均值表现为在W 3处理下灌浆前期下午、白天及 2013- 2014生长季灌浆中期白天显著高于YZ4110;在灌浆中期旗叶 T r 均值表现为在W 3 、W 2 、W 1处理的上午、下午、白天显著高于YZ4110;旗叶 C i 均值表现为在W 2 处理下灌浆前期上午显著低于YZ4110。
与W 3 处理相比,W 1 处理下JM47、YZ4110的产量分别降低了12.5%、24.2%,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了23.3%、18.2%,W 2 处理下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了13.2%、13.7%,而产量仅YZ4110显著降低了9.4%。
小麦种植间距
小麦种植间距是指在种植小麦时,每株小麦之间的距离大小。
这个间距的设定对于小麦的生长和产量有着很大的影响。
一般来说,小麦的种植间距应根据不同的品种、生长环境和目标产量来确定。
一般情况下,小麦的种植间距在20厘米左右,每株应保留2-3个分蘖。
如果是高产量的品种,则可以将种植间距调整为25厘米左右,这样可以让每株小麦生长得更加健壮,从而增加产量。
同时,在种植小麦时,间距的设定还需要考虑到土壤的肥力和水分状况,以及可能出现的病虫害情况。
如果土壤肥力和水分都比较充足,可以适当加大种植间距,这样可以减少小麦之间的竞争,从而增加每株小麦的产量。
另外,如果病虫害较为严重,可以将种植间距稍微缩小一些,这样可以让小麦之间的空隙变小,减少病虫害的传播。
总之,小麦种植间距的设定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目标是让小麦生长得更加健壮、增加产量。
- 1 -。
河南农业2022年第16期LIANGZHONG LIANGFA良种良法长期以来,旱地小麦种植受缺水的影响,产量不仅低而且不稳定。
近年,人口不断增长,而耕地面积却不断下降,旱地复种指数也在不断提高。
提高旱地小麦种植的产量,已经成为粮食增产的主要动力。
经过多年的生产实践,笔者总结出一套旱地种植小麦的高产栽培技术。
一、提高土壤水分含量多年小麦生产资料数据显示,豫北旱作冬麦区,年降水量在400~600 mm,大部分降水主要集中在 5—9月,每667 m 2旱地小麦产量在200~300 kg。
正常情况下,小麦整个生育期需水量400 mm,而在小麦生长的季节降雨量仅有100~200 mm,降雨量少成为制约旱地小麦产量的重要因素。
因此,只有提高旱地土壤水分含量,才能提高旱地小麦的生产效益。
二、打好“蓄水保墒、培肥地力、适时早播”三个基础(一)蓄水保墒旱地小麦在播种时的土壤蓄水量是0~200 mm,小麦的产量与土壤蓄水量呈正相关,也就是小麦播种前土壤墒情适宜,翌年小麦产量才高。
在丘陵旱作麦区,在小麦播种以前,做好蓄水保墒工作,才是提高小麦产量的基础。
因为豫北地区主要降雨量集中在5~9月,这为蓄水保墒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无论是闲置地还是回茬地,土壤的蓄水量可达300 mm,最大蓄水量可达450 mm。
旱地蓄水保墒的主要方法有3个:1.“张口”过伏改为“合口”过伏。
也就是伏天前深耕、粗耙、勤耙,遇到降雨就耙地,小麦播种前只耙不耕,做到“耕作层内张外合,滴水归田防蒸发,上虚下实无坷垃”。
2.前茬作物秸秆覆盖。
前茬玉米幼苗长至35 cm,定苗后,每667 m 2撒麦秸或麦糠350 kg,这样既能蓄水保墒,又能抑制杂草生长,不仅使玉米增产,还为小麦种植保住了底墒。
3.前茬作物地膜覆盖。
前茬玉米播种时进行地膜覆盖,玉米成熟收获后立即揭膜清茬,再深耕细耙,遇到降雨就耙地。
玉米收获得早,距小麦播种期还有一段时间,土壤水分蒸发量较大,遇到降雨必须重耙、细耙,只有这样才能保住底墒。
冬小麦不同行距配置对麦田温度、根系分布和产量的影响摘要:于2013—2014年度小麦生长季,以良星99小麦品种为材料,在3.15X 106苗/hm2基本苗密度下,以传统15 cm 等行距播种为对照(T15),设置12 cm等行距(T12)和“三密一稀”(12.5 cm+12.5 cm+20 cm,T3+1)2 种行距配置处理2 种行距配置方式,研究其对麦田不同层次空气温度、土壤温度、根系分布和活力、产量结构及水分利用等方面的影响。
结果表明,在小麦扬花期和灌浆期,T3+1 处理的宽窄行处理,可有效提高小麦冠层顶部以及2/3 株高处的气温,12 cm 等行距处理可提高10 cm 处的土壤温度,并且使温度变幅增大;T3+1 处理的宽窄行处理可提高根系活力,扬花期和灌浆期T3+1 处理的小麦根系活力均超过85 g(/g?h),显著高于其他2个处理。
T12处理小麦产量为8 041.6 kg/hm2,比T15 处理高14.4%。
T12 处理可降低耗水量,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其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是15 cm 等行距处理的96.9%和120%。
关键词:冬小麦;行距配置;农田温度;根系分布;产量中图分类号:S512.1+1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5)02-0082-04收稿日期:2014-11-12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编号:2011BAD16B08 、2012BAD04B06 、2013BAD07B05 );河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项目。
作者简介:尹宝重(1981 ―),男,河北沧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农业气象学。
E-mail :yinbaozhong@。
通信作者:甄文超,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农业气象学与农业生态学。
E-mail :wenchao@。
冬小麦群体结构可显著影响到农田通风和透光特性,同时也影响作物对水肥的利用,合理的群体结构是小麦高产栽培的重要基础[1] 。
不同播种模式与播量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播种模式是指农作物在田地中的种植方式和布局方式。
不同的播种模式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有着不同的影响。
以下是关于不同播种模式与播量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的分析。
对于播种模式来说,常见的有单行播种模式和马齿形播种模式。
单行播种模式主要是将小麦种子一行一行地均匀播种,每行间距相等。
这种模式可以保证每株小麦植株有足够的生长空间,有利于养分吸收和光合作用,从而提高小麦产量。
而马齿形播种模式则是将小麦种子呈马齿形排列播种,每株小麦植株的间距相等。
这种模式可以更充分地利用田地面积,提高种植密度,进而增加小麦产量。
不同播种模式对小麦产量的影响是不同的。
对于播量来说,播种量越大,种植密度越高,每单位面积的小麦植株数量就越多,光合作用效率也就越高,从而促进养分吸收和生长发育,提高小麦产量。
过大的播量也会导致小麦植株之间的竞争加剧,养分和水分的利用率降低,从而影响小麦的产量。
播量的大小对小麦产量也有一定的影响。
小麦产量的构成因素主要包括穗数、穗粒数和单粒重。
穗数指的是单位面积内小麦植株上的穗数目。
在相同的播量下,通过合理的种植密度和间距,可以增加小麦植株的穗数,从而增加小麦产量。
穗粒数指的是每穗中的小麦粒数目。
适当的施肥、灌溉和光照条件,可以促进小麦的开花和结实,提高穗粒数,进而提高小麦产量。
单粒重指的是每个小麦粒的重量。
通过合理的种植管理,如施肥和病虫害防治,可以提高每个小麦粒的重量,进一步增加小麦产量。
不同的播种模式和播量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有着不同的影响。
选择合适的播种模式和播量,合理调配种植密度和间距,以及优化种植管理措施,有助于提高小麦产量。
同时还应合理施肥和灌溉,保证养分和水分的供应,提高穗数、穗粒数和单粒重,从而进一步提高小麦产量。
不同行距与密度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作者:邵敏敏赵凯等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13年第11期摘要不同行距与密度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行距处理间小麦产量差异显著,以行距20 cm为宜,达到11 393.35 kg/hm2;在不同密度处理中,以密度300万株/hm2的处理平均产量最高,为11 030.40 kg/hm2。
关键词行距;密度;小麦;产量;影响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1-0027-01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目前小麦超高产研究已成为研究热点[1-3]。
现有大穗型品种因其分蘖成穗率较低,生产上多采用密植增穗或改变行距来实现超高产。
目前,关于行距和种植密度效应的研究都是对一般品种进行研究,而对于大穗型小麦品种研究则报道较少。
鉴于此,本试验选择大穗型小麦品种6058,探讨不同密度和行距间小麦籽粒产量的差异。
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设计1.2 试验实施1.3 数据处理成熟后计产并测定单位面积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
利用DPS数据分析系统对试验数据进行方差及相关分析。
2 结果与分析2.1 对小麦产量及构成的影响从表1可以看出,在行距处理中,行距20 cm的处理平均产量最高,达到11 393.35kg/hm2,与行距24 cm的处理产量差异显著;在密度处理中,以密度300万株/hm2的处理平均产量最高,为11 030.40 kg/hm2,其次分别是240万、270万、330万株/hm2的处理。
平均穗粒数以处理A2B1即行距20 cm、密度240万株/hm2处理最高,平均有效穗数以处理A2B3即行距20 cm、密度300万株/hm2处理最多。
3种行距处理的穗粒数均随密度增加呈减少的趋势;在行距16 cm下,有效穗数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大。
方差分析表明,行距和密度对小麦籽粒产量的影响分别达到显著(P2.2 对小麦群体干物质积累的影响3 结论与讨论朱云集等[4]认为,行距16.7 cm可以促进小麦高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