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翁失马》与《智子疑邻》阅读【教师版】
- 格式:doc
- 大小:83.50 KB
- 文档页数:2
新部编教材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寓言四则《智子疑邻》《塞翁失马》优质课教案教学目标1.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
2.编写寓言。
教学过程一、导语今天,我们来学习中国古代寓言两则。
中国古代有许多这样的寓言,它们就像珍珠一样散布在古代思想家的作品中,它们作为论据来阐明事理,非常具有说服力。
如:《智子疑邻》选自《韩非子》。
《塞翁失马》选自《淮南子》。
二、疏通课文1.学生朗读,自主探究。
2.四人小组相互交流探究。
3.小组提出无法解决的字词,全班讨论。
然后教师打出课件,学生解释加点的字。
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点的词。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不筑,必将有盗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人胡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胡人大入塞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这个环节一定要落实,这些加点词语中有的属于古今异义,有的属于一词多义,有的属于词类活用,不需要给学生分类,但一定要求学生结合上下文把意思讲对,这也是为了帮助学生积累文言词语,为以后学习文言文打基础。
三、复述故事情节在读懂的基础上,让学生复述,加深理解。
四、多角度归纳寓意1.先引导学生读课本204页钱钟书伊索寓言新解,鼓励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发表见解。
《智子疑邻》积极方面:听意见只应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对人不能持偏见。
消极方面:要注意自己与听话者的关系,如果关系疏远,即便说的意见正确,效果也不见得好。
《塞翁失马》这位失马的塞翁,不以众人之“吊”为忧,不以众人之“贺”为喜,在复杂的现实面前,沉着冷静,方寸不乱,既看到了“祸福同门,利害相邻”,也看到了“祸福相转而相生”,充分地体现了道家“淡泊无为,蹈虚守静”的心态。
这种祸福相依、利害相伴、且能“转而相生”的观点是符合辩证法的。
但这种随缘自适、随遇而安的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及相对主义观点,否定了衡量事物的客观标准,是不够科学的。
同时,文末以“丁壮者……死者十九”来反衬塞翁之子以跛独存,格调也较低。
《智子疑邻》阅读答案6篇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我们最熟悉的就是阅读答案了,阅读答案可以有效帮助我们巩固所学知识。
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可以有效帮助到我们的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智子疑邻》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智子疑邻》阅读答案1文言文学习需要扎实的基础,尤其文言文的阅读,不仅要熟练地翻译,还需要理解其意思。
关于《智子疑邻》原文和阅读答案,以供同学们练习和学习!智子疑邻原文: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
”其邻人之父亦云。
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1、面对相同的看法,富人却“智子疑邻”,原因是什么?对此你有什么看法?2、想象邻人之父知道自己成了怀疑对象后会说一句什么样的话?3、你认为这富人的根本错误是什么?这在当今社会有无表现?若有请举例。
4、假如你是这“邻人”,在知道被怀疑后,你是否会去跟那“富人”说明真相?为什么?5、请你续写一个100余字的结尾,说明这“富人”“疑邻”的错误。
智子疑邻阅读答案:1.提相同意见的人,却应因为亲疏关系而遭不同待遇。
(只要意见正确,对人不能持偏见)2.这岂能怀疑我?3.提相同意见的人,却应因为亲疏关系而遭不同待遇。
4.是,因为这样会让我背负不好的名声,同时侮辱了我!5.可根据自己的想法去写哦~注:《智子疑邻》阅读答案,祝大家的阅读题的练习效果事半功倍!《智子疑邻》阅读答案2阅读文言文,完成习题。
智子疑邻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
其邻人之父亦云。
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1、解释加点的字。
①其子曰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其邻人之父亦云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暮而果大亡其财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而疑邻人之父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寓言两则《智子疑邻》《塞翁失马》深入解读及拓展(一)智子疑邻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
”其邻人之父亦云。
暮而果大亡其财。
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⑫。
一.重点词语智:聪明,这里的意思是“以为……聪明”、“认为……是聪明的”雨:yǔ,(古今异义)下雨。
名词用作动词,是意动用法果:果然。
亡:丢失。
父:fǔ ,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二、理解《智子疑邻》的寓意根据你的理解,你认为这篇短小寓言的寓意是什么?1、积极方面:听意见应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对人不能持偏见。
2、消极方面:进言时要注意自己与听话者的关系,如果关系疏远,即便说的意见正确,效果也不见得好。
所以待到预见成为事实,那富人便夸说儿子聪明,而怀疑盗贼是邻父。
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很大影响。
持相同看法的人却因身份不同遭到不同对待。
三.深入拓展韩非子在《说难》里讲述这个故事,到底用意何在呢?昔者郑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娱其意。
因问于群臣:“吾欲用兵,谁可伐者?”大夫关其思对曰:“胡可伐。
”武公怒而戮之,曰:“胡,兄弟之国也。
子言伐之,何也?”胡君闻之,以郑为亲已,遂不备郑。
郑人袭胡,取之。
宋有富人……而疑邻人之父。
二人说者皆当矣,厚者为戮,薄者见疑,则非知之难也,处知则难也。
昔者弥子瑕见爱於卫君。
卫国之法,窃驾君车者罪至刖。
既而弥子之母病,人闻,往夜告之,弥子矫驾君车而出。
君闻之而贤之曰:“孝哉,为母之故而犯刖罪!”与君游果园,弥子食桃而甘,不尽而奉君。
君曰:“爱我哉,忘其口而念我!”及弥子色衰而爱弛,得罪於君。
君曰:“是尝矫驾吾车,又尝食我以其馀桃。
”故弥子之行未变於初也,前见贤而后获罪者,爱憎之至变也。
故有爱於主,则知当而加亲;见憎於主,则罪当而加疏。
故谏说之士不可不察爱憎之主而后说之矣。
夫龙之为虫也,可扰狎而骑也。
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人有婴之,则必杀人。
人主亦有逆鳞,说之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
《智子疑邻》《塞翁失马》教师版一、《智子疑邻》(一)原文: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
”其邻人之父亦云..。
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二)注释:1、坏:毁坏。
2、筑:修补。
3、亦云:也这样说。
4、暮:晚上。
5、果:果然。
6、亡:丢失。
(三)译文:宋国有个富人,因天下大雨,墙坍塌下来。
他儿子说:“如果不(赶紧)修筑它,一定有盗贼进来。
”隔壁的老人也这么说。
(可富人不听他们的话。
)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
这家人很赞赏儿子聪明,却怀疑偷盗是隔壁那个老人干的。
(四)寓意:它告诫人们,如果不尊重事实,只用亲疏和感情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就会主观臆测,得出错误的结论。
(五)内容理解1、富家被盗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其家甚智其子”?明确:(1)天雨墙坏,不及时修补。
(2)富人认为儿子聪明,是因为事情的发生在他的意料之中。
2、“其邻人之父亦云”,此句省略的内容是什么?明确:不筑,必将有盗。
3、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则寓言的寓意。
明确:这篇文章说明持相同看法的人却因身份不同(实际跟主人亲疏关系不同)遭到不同对待,说明人常常因为亲疏的关系而产生偏见。
4、这则寓言从消极方面说,作者的本意是什么?如果从积极方面解释,又可以如何理解?明确:(1)作者本意是向别人进言,要注意自己跟听言者的关系,如果关系疏远,即便说的意见正确,效果也不见得好——这是从消极方面说。
(2)如果从积极方面做解释,那就可以引申为:听意见只应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一件是什么人提出来的,对人不能持偏见。
5、学习《智子疑邻》这则寓言,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启发?明确:(1)我们不能根据亲疏远近去判断任人和事情。
(2)接受别人的意见只能看它是否正确,而不是看提出意见的人的身份。
(3)要尊重客观实际,不能只凭主观印象,妄下断言。
六、《塞翁失马》(一)原文:近塞上...,马无故亡.而入胡。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之人有善术者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课件】《智子疑邻》《塞翁失马》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智子疑邻》和《塞翁失马》两篇课文。
这两篇文章分别位于教材第五单元的第七章节和第八章节。
《智子疑邻》主要讲述了智者通过观察和推理,帮助邻居找到丢失的孩子,体现了古代智者的聪明才智。
而《塞翁失马》则是一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福祸相倚,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好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智子疑邻》和《塞翁失马》两篇课文的内容。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
3. 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事物发展的复杂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文章深层含义的理解,以及从中提炼出有益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情节、人物形象,以及文章中所蕴含的价值观。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让学生思考如何在复杂的事物中找到关键线索,解决问题。
2. 课文学习:a. 阅读课文《智子疑邻》,了解文章大意,分析智者如何通过观察和推理找到丢失的孩子。
b. 阅读课文《塞翁失马》,理解寓言故事所传达的福祸相倚的道理。
3. 例题讲解:a. 以《智子疑邻》为例,讲解如何从文章中提炼关键信息,进行推理分析。
b. 以《塞翁失马》为例,讲解寓言故事的寓意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4. 随堂练习:a. 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完成相关的练习题,巩固知识点。
b. 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六、板书设计1. 《智子疑邻》板书:a. 智者:观察、分析、推理b. 关键线索:墙上的脚印、地上的糖果c. 结果:找到丢失的孩子2. 《塞翁失马》板书:a. 寓意:福祸相倚,坏事可转化为好事b. 生活应用:面对困难,保持乐观心态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b. 请结合《塞翁失马》的寓意,谈谈你在生活中遇到的一个困难,以及你是如何克服的。
2. 答案:a. 小明可能在教室的座位、书包、讲台等地方寻找过笔记本,最终在教室的角落里找到。
2023年最新的《智子疑邻》原文及翻译19篇——节选自《韩非子》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
”其邻人之父亦云。
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它告诫人们,如果不尊重事实,只用亲疏和感情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就会主观臆测,得出错误的结论。
《塞翁失马》原文:近塞上①之人有善术者②,马无故亡③而入胡。
人皆吊④之,其父曰:“此何遽⑤不为福乎?”居⑥数月,其马将⑦胡骏马而归。
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⑧而折其髀⑧。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⑩者引弦而战⑾。
近塞之人,死者十九⑿。
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翻译:靠近长城一带居住的人中,有位精通术数的人。
一次,他的马无缘无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
人们都为此来慰问他。
那个老人说:“这怎么就不是一件好事呢?”过了几个月,那匹马带着胡人的良马回来了。
人们都前来祝贺他。
那个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件坏事呢?”他家中有很多好马,他的儿子爱好骑马,结果从马上掉下来摔断了大腿。
人们都前来安慰他。
那个老人说:“这怎么就不是一件好事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塞内,壮年男子都拿起弓箭去作战。
靠近长城一带的人,十有八九都死了。
唯独这个人因为腿瘸的缘故免于征战,父子俩得以互相保全。
所以福可以转化为祸,祸也可变化成福。
这种变化深不可测,谁也难以预料。
主旨:塞翁失马的故事在世代相传的过程中,渐渐地浓缩成了一句成语:“塞翁失马,焉知祸福。
”它的寓意:人世间的好事与坏事都不是绝对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能会引出坏的结果,也所为祸福相依。
《智子疑邻》原文及翻译(18)寓言四则(《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智子疑邻》《塞翁失马》)●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词语。
理解“饶头、智、亦云、亡、吊、何遽、居、将、十九”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寓言四则教案(优秀5篇)初一上册语文《寓言》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①翻译《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积累文言词语。
②分析故事情节。
③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④学习改写、编写寓言,进一步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①分析故事情节。
②多角度概括寓意。
三、课前准备学生:熟读《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结合注释试着翻译。
老师:投影仪。
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智子疑邻》、《塞翁失马》二、教学设计1、导入课文在文学宝库里,有一种诙谐幽默的文章寓言,能不能说说寓言的一般特点能否举出你知道的寓言的题目2、翻译《智子疑邻》、《塞翁失马》①全班朗读《智子疑邻》、《塞翁失马》。
②在预习的基础上请学生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其他学生补充修改,个别问题老师解释。
③全班再集体朗读一遍这两则寓言,然后教师投影出示句子,全班齐读句子并解释加点的词。
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点的词。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不筑,必将有盗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人胡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胡人大入塞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这个环节一定要落实,这些加点词语中有的属于古今异义,有的属于一词多义,有的属于词类活用,不需要给学生分类,但一定要求学生结合上下文把意思讲对,这也是为了帮助学生积累文言词语,为以后学习文言文打基础。
④ 复述课文大意这是为了让学生熟悉故事情节,能够不看课本把这两个寓言故事讲出来,可以多找几个学生复述,这样学生差不多就背下来了。
3、讨论①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概括这两则寓言大意。
这是本节课中激活学生思维的一个重要环节。
可以先由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尽可能每个人都说,然后再转入全班性的讨论。
第一,次讨论结果可能单一,可能深度不够,或者概括的语言表述不准确,教师可以灵活指导,提问,如讨论《智子疑邻》时,可问:对正确的意见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如何正确对待别人提出的意见或建议?学《塞翁失马》,可以问:好事坏事能转化吗?必然转化吗?举例说说好事、坏事在什么条件下转化?这样使学生思维处于活跃状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概括寓意,同时也指导学生尽可能把话表述得简洁、准确。
班别:学号:姓名:教学案编号: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科课题:《寓言四则》主备:黄丽审核:初一备课组授课:唐华勇班级:初一(7)班学习目标:1、了解寓言这种文学体裁的基本特点。
2、理解寓言四则的故事内容,深刻把握寓言的寓意。
3、学习文言文中的词意、翻译、断句学习重点:文言文字词翻译,了解寓言的特点,理解作品深刻的思想意义。
学习难点:学习阅读寓言,掌握多角度领悟其中所包含的深刻道理。
资料链接:1.寓言一、导语寓言是以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文学样式。
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
诸子百家著作中就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
外国寓言作品,著名的有古代希腊的《伊索寓言》,法国的《拉·封丹寓言》和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
昨天,我们学的是古希腊的寓言,今天,我们来学习中国古代寓言两则。
中国古代有许多这样的寓言,它们就像珍珠一样散布在古代思想家的作品中,它们作为论据来阐明事理,非常具有说服力。
如:《智子疑邻》选自《韩非子》。
《塞翁失马》选自《淮南子》。
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学生齐读两则。
1、翻译句子并解释加点字(1)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
(2)其.()子曰:“不筑.( ),必将有盗。
”(3)其邻人之父.()亦云.( )。
(4)暮.( )而果大亡.( )其财,其家甚智.( )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5)近塞上..( )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 )而入胡。
(6)人皆吊.( )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7)居.( )数月,其马将.( )胡骏马而归。
(8)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9)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10) 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 )而战。
(11) 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
(12) 此.( )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
分别朗读与翻译:找学生串译(教师展示)二、研讨·探究三、学生朗读课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④,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fèi⑤,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下,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⑧,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
⑨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译:译文:沧州南面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院正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个石兽一起沉入了河中。
过了十多年,和尚募集钱款重修寺庙,并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到底没找到,人们以为它们顺流而下了。
(于是)摇着几只小船,拖着铁耙,(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痕迹。
一个学者在寺庙里讲学,听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
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应该是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河沙的性质又松又轻,(石兽)埋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
沿着河寻找它们,不也荒唐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是正确的言论。
一个老河兵听了这话,也笑着说:“凡沉在河中的石头,应当从上游寻找它们。
因为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河沙的性质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水流的反冲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坑穴。
(石下的沙坑)越冲越深,延伸到石头(底面)一半的时候,石头必定栽倒在坑穴里。
像这样再次冲刷,石头又会再次(向前)翻转。
不停地翻转,于是石头反而逆流而上了。
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荒唐;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人们)按照他的话去做,果然在(上游)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课件】《智子疑邻》《塞翁失马》课件《智子疑邻》《塞翁失马》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教材章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智子疑邻》《塞翁失马》,两篇课文均选自古代寓言故事。
课文内容:《智子疑邻》讲述了智子因怀疑邻居而错失良机的的故事,旨在教育人们要善于分辨是非,不能因疑虑而错失机会。
《塞翁失马》讲述了塞翁家的一匹马不慎走失,却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好处,告诉我们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要学会辩证看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会本课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理解课文中的寓言故事,领会故事所传达的道理。
4. 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学会看待问题要全面,不能片面。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难点:学会本课的生字词,理解课文中的寓言故事及所传达的道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练习册、文具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两个情景:一是智子疑邻的故事情景,二是塞翁失马的故事情景。
让学生观察画面,结合已有知识,猜测画面中所讲述的故事。
2. 课文朗读(5分钟)学生自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教师巡视课堂,关注学生朗读情况,并对朗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
3. 学习生字词(5分钟)学生自学生字词,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字词。
4. 故事讨论(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智子疑邻和塞翁失马两个故事中所传达的道理。
教师引导学生从全面、辩证的角度看待问题。
5. 课堂小结(3分钟)6. 课后作业(2分钟)布置作业:1. 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复述智子疑邻和塞翁失马的故事。
2. 结合生活实例,运用辩证思维分析问题,并将所思所感写成短文。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智子疑邻》《塞翁失马》板书设计:智子疑邻智子因怀疑邻居而错失机会善于分辨是非,抓住机会塞翁失马塞翁家的一匹马走失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学会辩证看待问题七、作业设计1. 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复述智子疑邻和塞翁失马的故事。
《智子疑邻》、《塞翁失马》教案导读:教学目标:1.翻译《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积累文言词语。
2.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自己的发散思维能力。
3.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
4.学会在生活中体验与感受寓言所阐明的哲理。
教学重点1.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
2.用自己的话概括寓言的寓意。
一、导入二、自主学习根据注释,试译课文。
1.在翻译中,你还有什么疑问吗?2.你能跟大家来讲讲这个故事吗?三、寓意探究(《智子疑邻》)1.自主回答以下问题:①宋人家被盗的原因何在?(用原文语句回答)(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②在宋人家被盗前,可有人向他提出有关建议?(其子;其邻人之父亦云。
)③被盗后,宋人对两人有何不同的态度?(智其子而疑其邻。
)④你认为“不筑,必将有盗”这个建议正确吗?2.合作回答下列问题:①宋人为何对两个提出相同建议的人产生不同的态度呢?宋人与儿子的关系亲近。
相信儿子不是盗贼,那么邻居必定是盗贼了,因为邻居提出了一个与其儿子一样的建议。
②读罢本文后,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四、寓意探究(《塞翁失马》)1.自主回答下列问题:①本则寓言讲了几件事?分别是什么事?②在一般人看来哪些是祸事,哪些是福事?在“其父”看来哪些是祸事,哪些是福事?2.合作回答下列问题:①你从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②有一个成语出自本文,你知道是什么吗?(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五、小结六、拓展与延伸1.请你诊断考试成绩公布了,小明是最后一名。
得知这一消息后,他高兴得一蹦三尺高,因为小明相信坏事会变成好事,下次一定能考好。
他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寓言四则之智子疑邻塞翁失马》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寓言四则》中的“智子疑邻”和“塞翁失马”两个故事。
这两个故事分别选自教材的第四章第三节《寓言故事与寓意》。
1. 智子疑邻:讲述了一个智子对邻居的猜疑,以及认识到错误的过程。
2. 塞翁失马:讲述了一个塞翁失去马匹,但随后事情发生了转机的故事。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寓言四则》的背景知识,理解智子疑邻和塞翁失马两个故事的寓意。
2. 学会通过寓言故事来认识生活哲理,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寓言故事背后的寓意,学会运用到生活中。
2. 教学重点:掌握智子疑邻和塞翁失马两个故事的内容,学会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和事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课件:包含故事文本、图片、动画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猜一猜两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智子疑邻和塞翁失马两个故事,分析故事中的人物、事件以及寓意。
3. 例题讲解:针对故事中的难点,给出典型例题,引导学生分析解答。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随堂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故事、人物、事件等关键信息。
2. 用图表形式展示故事寓意。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本节课内容,选择一个寓言故事,分析其寓意。
(1)故事:乌鸦喝水(2)寓意:智慧能战胜困难,勇敢面对挑战。
2. 作业题目: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智子疑邻和塞翁失马两个故事的理解。
(1)智子疑邻:不要轻易对他人产生怀疑,要学会信任和尊重。
(2)塞翁失马:事情往往有两面性,失去并不意味着永远失去,要学会从不同角度看问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寓言故事,如《狐狸和葡萄》、《农夫和蛇》等,进一步了解寓言故事的魅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2. 教学目标的具体化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4. 教学过程的实践情景引入5.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深度6.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教学内容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学生对寓言故事的理解程度。
七年级语文上册《寓言四则》课文原文及赏析七年级语文上册《寓言四则》课文原文1.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
他看见宙斯的雕像,问道:“值多少钱?”雕像者说:“一个银元。
”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
”后来,赫耳墨斯看见自己的雕像,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会对他更尊重些,于是问道:“这个值多少钱?”雕像者回答说:“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饶头,白送。
”这个故事适用于那些爱慕虚荣而不被人重视的人。
2. 蚊子和狮子有只蚊子飞到狮子那里,说:“我不怕你,你也并不比我强多少。
你的力量究竟有多大?是用爪子抓,还是用牙齿咬?仅这几招,女人同男人打架时也会用。
可我却比你要厉害得多。
你若愿意,我们不妨来比试比试。
”蚊子吹着喇叭,猛冲上前去,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
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最后终于要求停战。
蚊子战胜了狮子,吹着喇叭,唱着凯歌,在空中飞来飞去,不料却被蜘蛛网粘住了。
蚊子将被吃掉的时候,悲叹道:“我已战胜了最强大的动物,却被这小小的蜘蛛所消灭。
”这故事是说,骄傲是没有好下场的,有些人虽击败过比自己强大的人,也会被比自己弱小的人击败。
3. 智子疑邻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
”其邻人之父亦云。
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面对问题时,应该以事实为依据,而不是凭主观臆断去怀疑别人。
4. 塞翁失马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
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福祸相依,坏事可能变成好事,好事也可能变成坏事。
【课件】《智子疑邻》《塞翁失马》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课件涵盖了教材《智子疑邻》与《塞翁失马》两个章节的内容。
《智子疑邻》选自《韩非子·说难》,讲述了一个关于智子与邻居的寓言故事,揭示了人们在处理事情时容易受到主观偏见的影响。
而《塞翁失马》选自《淮南子·人间训》,通过讲述一位塞翁失去马后的种种经历,传达了事物具有两面性,福祸相倚的哲理。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智子疑邻》与《塞翁失马》两个寓言故事的寓意,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2. 学会分析寓言故事中的角色特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运用所学寓言故事,联系生活实际,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寓言故事背后的哲理,学会联系生活实际。
教学重点:分析故事中的角色特点,把握故事情节。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课件PPT。
2. 黑板、粉笔。
3. 学生准备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与主题相关的现实案例,引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2. 新课导入:展示课件,介绍《智子疑邻》与《塞翁失马》两个寓言故事。
3. 课文讲解:详细讲解两个故事的情节,分析角色特点,阐述寓意。
4.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寓言故事的选择题,指导学生如何分析题目。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一道简答题,巩固所学内容。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生活中遇到的类似案例,探讨寓言故事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1. 《智子疑邻》《塞翁失马》2. 内容:a. 故事情节梗概b. 角色特点c. 寓意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简述《智子疑邻》与《塞翁失马》的故事情节。
b.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这两个寓言故事寓意的理解。
2. 答案:a. 《智子疑邻》:智子与邻居对待同一件事情,因立场不同而产生分歧。
b. 《塞翁失马》:塞翁失去马后,经历了一系列的福祸转换,体现了福祸相倚的哲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寓言故事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文言文地毯式复习
智子疑邻
《韩非子》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
”其邻人之父亦云。
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一、本文选自《韩非子•说难》,作者是韩非,战国末期思想家,他的著作收在《韩非子》。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智.子疑邻
..智.认为……聪明疑.怀疑邻.邻居
2、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富.富裕宋.宋国雨. yù下雨坏.毁坏
3、其子
..曰:“不筑.,必将
..有盗.
其.代词,他的子.儿子筑.修补必将
..必定将会盗.盗贼
4、其邻人之父亦云
.......
其.代词,代富人邻人
..邻居之.助词,的父. fǔ,对老年男子的尊称,老人
亦.也云.说
5、暮而果
...
...大亡其财
暮.晚上而.表顺接,无实意果.果然亡.丢失其.代词,他的
财.财物
6、其家甚智
....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其.代词,他的,代富人家.家人甚.十分,非常.智.认为……聪明
三、翻译全文
宋国有个富人,因天下大雨,他家的墙倒塌了。
他的儿子说:“如果不(赶紧)修筑它,一定会有盗贼(来偷东西)。
”他邻居家的老人也这样说。
(可富人不听他们的话。
)这天晚上富人家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这家人很赞赏他儿子的聪明,却怀疑偷盗是隔壁那个老人干的。
四、本文告诉我们一些什么道理?
1.从主人的角度来说:听别人意见要选择正确的,而不要看提意见的人与自己的关系,对人不可以持偏见,千万不要“以人废言”。
2.从老人的角度来说:当你说话的时候,不能只考虑自己的话对与不对,还要想一想自己的地位和处境,是否适合发表这样的意见。
塞翁失马
《淮南子》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
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一、本文选自《淮南子•人间训》,《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西汉淮南王刘安等编著。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近塞
..入胡.。
..者,马无故.亡而
..上之.人,有善术
近.靠近塞.边塞,指长城一带之.助词,的善.通“擅”,精通术.术数
者.的人故.缘由、缘故亡.逃跑而.表连接,无义
胡.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少数民族的称呼
2、人皆吊之
..乎?”
..不为福
..曰:“此何遽
...,其父
皆.都吊.对其不幸表示安慰之.代词,他其.代词,这个父. fǔ,老人
何遽
..怎么就,表反问为.是福.福气
3、居数月
..。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居.经过数月
..几个月其.代词,他的将. jiāng 带领而.表修饰,无义归.回来
4、人皆贺之
...,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
皆.都贺.祝贺之.代词,他其.代词,他的乎.语气词,呢
5、家富良
.....。
..,堕而折其髀
..马,其子好骑
富.多良.好好.喜欢,喜好骑.骑马堕.落,掉下来而.表连接,无义折.折断其.代词,他的髀.大腿
6、居.一年,胡人大入塞
......战。
...,丁壮者引弦而
居.经过大.大举入.进攻丁壮者
...壮年男子引.拉
弦.弓弦,此指弓箭而.表修饰,无义
7、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
之.助词,的死者
..十分之九,意思是绝大多数
..死的人十九
8、此独以跛之故
......,父子相保
..
此.代词,这个人独.仅仅,只有以.因为跛.瘸腿之.助词,的
故.缘故,原因相.相互保.保全
三、翻译全文
靠近长城一带的人们中,有一个精通术数的人。
(一天)他家的马不知什么缘故逃到了胡人那边去了。
人们都来安慰他。
他却说:“这难道不是福气吗?”过了几个月,他那匹失马(竟然)带领着一群胡人的骏马回来了。
人们都去祝贺他。
他却说:“这难道不是祸害吗?”家里有的是好马,他的儿子喜欢骑马,(有一天)从马摔下来,摔断了大腿。
人们都来安慰他。
他却说:“这难道不是福气吗?”过了一年,胡人大举进攻,进了长城,壮年男子都拿起武器去作战。
靠近长城一带的人,绝大多数都战死沙场。
他儿子就因为腿瘸的缘故(没有被征去打仗),父子得意保全性命。
四、本则寓言有何寓意?
这个故事在世代相传的过程中,渐渐地浓缩成了一句成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它说明人世间的好事与坏事都不是绝对的,有两面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能会引出坏的结果。
在困境中如果能从容、镇静的拼搏奋起,那么,这将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
当然,在困境中如果一蹶不振,丧失信心,甚至失去生活勇气,这祸就只能是祸了。
五、本文给我们一些什么启示呢?
福祸不单行。
我们要善于用冷静的头脑,辩证的眼光看待福与祸。
在一定的条件下,福可以转化为祸,祸也可变化成福。
面对生活的中的各种事情,乐观积极的心态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