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文献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4
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中外历史纲要下册是包含了汉代、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及隋唐五代
到宋元明清近代史的一本书,记载了中国历史发展变迁的历史文献,
它是一部史学类、具有重大研究价值的著作,其内容包括了从汉朝到
当代的历史发展,有力地反映了政治思想及法律的变革,表明出中国
历史发展的总体脉络。
书中包含了古代史、文化史和社会史三大部分,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及其它方面,内容丰富多彩,是一本内容全面、内涵丰富
的历史文献。
在这本书中,可以清楚地反映出中国在不同历史时期的
政治发展,这一历史背景对于我们理解中国近代以来的变迁有重要意义。
其中,汉代部分详细记载了汉朝的政治体制、地理、经济及文化,以及汉朝后的文化教育发展,记录了汉朝的历史变革,如建立赋税制度,统一国标造币制度,铸筑铁制革命武器等,反映出汉朝的强大实
力和勃勃生机。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内容,则特别强调了神宗时期的成就,着
重介绍了北朝的文化贡献,以及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为后人提供了
丰富的历史文献,见证了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发展史的进程。
此外,书中还包含了隋唐到宋元明清近代史,如隋唐天顺大运河
工程、宋代大运河工程、明清古代文化建设等,反映出中国技术文明
的发展,充分表现了古代中国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总之,中外历史纲要下册记载的是从汉朝到当代的中国历史发展,不仅简述了历史变迁,还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及其它方面,有力地反映了中国历史发展及文化法律变革,是一本极其全面而且内
涵丰富的历史文献,十分值得推荐。
中国古代史主要参考文献第一篇:中国古代史主要参考文献中国古代史主要参考文献一、古籍:1.《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第二版;2.《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第一版;3.《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第一版;4.《三国志》,中华书局1982年第二版;5.《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第一版;6.《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第一版;7.《南齐书》,中华书局1972年第一版;8.《梁书》,中华书局1973年第一版;9.《陈书》,中华书局1972年第一版;10.《南史》,中华书局1975年第一版; 11.《北史》,中华书局1974年第一版;12.《魏书》,中华书局1974年第一版;13.《北齐书》,中华书局1972年第一版;14.《周书》,中华书局1971年第一版;15.《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第一版;16.《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第一版;17.《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第一版;18.《旧五代史》,中华书局1976年第一版;19.《新五代史》,中华书局1974年第一版; 20.《宋史》,中华书局1985年新一版;21.《辽史》,中华书局1974年第一版;22.《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第一版;23.《元史》,中华书局1976年第一版;24.《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第一版;25.《清史稿》,中华书局1976年第一版; 26.《山海经》战国·佚名 27.《水经注》北魏·郦道元注28.《大唐西域记》唐·玄奘29.《逸周书》战国30.《国语》战国31.《战国策》西汉·刘向集录 32.《华阳国志》晋·常璩 33.《洛阳伽蓝记》北魏·杨衒之34.《史通》唐·刘知几35.《唐律疏议》唐·长孙无忌等 36.《唐会要》宋·王溥 37.《唐六典》唐·李林甫等 38.《通典》唐·杜佑39.《文献通考》元·马端临40.《读通鉴论》清·王夫之41.《廿二史劄记》清·赵翼 42.《贞观政要》唐·吴兢 43.《资治通鉴》宋·司马光 44.《续资治通鉴》清·毕沅编著45.《三朝北盟会编》(初校)南宋·徐梦莘 46.《文史通义》清·章学诚47.《西域行程记》《西域番国志》《咸宾录》[明]陈诚著周连宽校注 48.《利玛窦中国札记》利玛窦金尼阁著,何高济王遵仲李申译何兆武校 49.《宋高僧传》(上下册)[宋]赞宁撰,范祥雍点校50.《五灯会元》(全3册)[宋]普济编,苏渊雷点校二、专著:1.王玉哲《中华远古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2.白钢《中国政治制度通史》(十卷本),人民出版社1996年。
中外文学比较论文参考文献一、中外文学比较论文期刊参考文献[1].论外国文学研究与中外文学比较的关系.《安康学院学报》.2014年6期.朱云.[2].19492000中外文学比较史.《江苏社会科学》.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7年6期.[8].湖南外国文学研究三十五年.《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6期.吴正锋.[9].苏曼殊的比较文学研究及其特点.《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5年4期.袁荻涌.[10].中外文学作品比较中的"文化"问题.《海外英语(上)》.2015年8期.邱佳.二、中外文学比较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1].梦想在泥泞中放飞:自由·自觉·自卑·自毁——老舍与曹禺比较研究.作者:王俊虎.中国现当代文学兰州大学2008(学位年度)[2].中外网络文学比较分析.被引次数:11作者:张雨.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陕西师范大学2006(学位年度)[3]“撒种在荆棘”——中国现代文学与基督教文化关系研究.作者:杨世海.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湖南师范大学2013(学位年度)[4].中小学语文中外同题材文本比较教学研究.被引次数:2作者:李军飒.学科教学(语文)河南大学2011(学位年度)[5].中外“小城”文学的审美特征及叙事模式初探.被引次数:1作者:王骁勇.中国现当代文学兰州大学2009(学位年度)[6]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和80年代小说研究.被引次数:2作者:方贤绪.中国现当代文学苏州大学2003(学位年度)[7].从狄更斯的《匹克威克外传》和老舍的《老张的哲学》中欣赏和比较幽默.作者:邱慧.英语语言文学上海师范大学2007(学位年度)[8].中外现代陶渊明接受之研究.被引次数:4作者:田晋芳.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复旦大学2010(学位年度)[9].论路遥的现实主义创作.作者:李冬梅.中国现当代文学聊城大学2009(学位年度)[10].跨文化视角下的《红楼梦》与简·奥斯汀小说作品中的茶文化比较研究.作者:杨红.英语语言文学河北农业大学2014(学位年度)三、中外文学比较论文专著参考文献[1]中外文学关系史研究的若干理论和方法的思考.钱林森,2005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八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2]生态文学:西部语境与中外对话中外文学对话与西部生态文化建设国际学术会议综述.王为群,20072007年中外文学对话与西部生态文化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3]百年俄苏文论在中国的历史回望与文化思考.汪介之,2005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八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4]论韩国生态文学的概况与特点兼谈中国大陆及台湾的生态文学的比较视野.朴宰雨,20072007年中外文学对话与西部生态文化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5]比较文学史上的“恒常危机”兼论生态论述.张汉良,20072007年中外文学对话与西部生态文化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6]跨文化视野下的比较与融通古典诗学的方法论研究.刘猛,20072007年中外文学对话与西部生态文化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7]《断头台》与《狼图腾》的叙事比较从《断头台》与《狼图腾》看中国生态文学写作之一.王彦彦,20072007年中外文学对话与西部生态文化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8]自由观:鲁迅与胡适的比较.唐翰存,20072007年中外文学对话与西部生态文化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9]文艺学/文学学/文学科学中外文论在互动中的概念问题.张法,2012“外国文论的当代形态:实绩与问题”学术研讨会暨第五届中国外国文论与比较诗学学会年会[10]诗学与视域论比较诗学及其比较视域的互文性原则.杨乃乔,20072007年中外文学对话与西部生态文化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
塞里斯人及其名字的由来
欧洲文献里的“赛里斯”,就是丝绸的译音。
生产这种丝织物的民族、国家或者那块遥远的地域,欧洲文献里把它叫做 “赛里斯人”、“赛里斯国”。
那么,他们是如何描写赛里斯人、赛里斯国的呢?他们又了解这个产丝的国家和民族的一些什么情况呢?首先是关于地域的概念:他们住在东方,与印度、大夏相邻,东面濒临大海。
这大致是一个远古人对遥远东方的理解,就像东方人说大秦在海之西一样。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生活在欧亚大陆两端的人相互之间的理解。
其次是关于塞利斯人的长相:“赛里斯人与北印度人相传身材高大,达13肘尺。
”“肘尺”是从中指的最高处到肘部,约合半米,所以说赛里斯人身高达能到13肘尺,有些不可思议,这大概是地中海沿岸这些海边的南欧人对东方大陆上人的一种认识。
在我们的印象中,好像欧洲的白种人都很高大,其实葡萄牙人是很矮小的,肤色也比较黑。
所以这些记录足以表明当时的这些文献学家、历史学家、博物学家并没有真正见过赛里斯人,而只是他们面对丝绸,加上一些道听途说,把赛里斯人想象得很高大,很美好。
关于中国人的长相,说中国人“长着红头发、蓝眼睛、声音嘶哑、不轻易与外人交谈。
”应该是通过中亚、西亚的安息人、波斯人来理解赛里斯人的,其实这是中亚人、西亚人的特征,或者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阿拉伯人的形象。
因为正是这些人在中间倒卖丝绸给他们,可能他们就认为他们就是生产丝绸的人。
这也是一种未经证实的说法。
详解中外纪闻中外纪闻是指中外历史上发生过的重要事件和人物事迹。
这些事件和人物事迹的记录和传承,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和进步轨迹。
下面就来详解一下中外纪闻的相关内容。
一、中外纪闻的分类中外纪闻可以分为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两大类。
历史事件包括政治事件、经济事件、文化事件等等,而历史人物则包括政治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等等。
这些事件和人物的发生和演绎,构成了中外历史的丰富多彩。
二、中外纪闻的意义中外纪闻的意义在于,它记录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和经验,让我们可以从中吸取到很多有益的启示和教训。
例如,我们可以从历史事件中看到人类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发展轨迹,发现历史的规律和趋势。
我们也可以从历史人物的事迹中,看到他们的品质和智慧,学习他们的经验和方法,激励我们自己成长和进步。
三、中外纪闻的学习方法学习中外纪闻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首先,要有全局观和分析能力。
要从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中看到大趋势和全局格局,理解事件和人物的内在联系和影响。
其次,要有资料搜集和整理的能力。
了解中外纪闻的资料有很多来源,例如历史文献、传记、专题书籍、博物馆和文化遗产等等。
要学会找到可靠的资料源,整理和归纳重要内容和细节。
最后,要有挖掘和发现的能力。
中外纪闻的内容很多时候已经被人们传承和引用多年,但其中仍有很多亟需挖掘和发掘的珍贵内容和细节。
因此,要有发现和总结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的能力。
四、中外纪闻的总结中外纪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意义深远,可以为我们提供许多有益的启示和教训。
了解中外纪闻需要有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掌握全局观、资料搜集和整理、挖掘和发现的能力。
当我们从中外纪闻中学到历史的规律和趋势、历史人物的智慧和成就时,也能够更好地看到当下的世界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郑和下西洋三种史料研究》篇一郑和下西洋:三种史料研究一、引言郑和下西洋的历史事件,是明朝时期重要的海外交通活动之一,对当时的国际关系和中外文化交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多种史料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背景、航海路线、文化交流以及历史意义。
本文将基于三种不同的史料,对郑和下西洋进行详细的研究和分析。
二、第一种史料:明代史书明代史书是研究郑和下西洋的重要资料之一。
其中,《明史》和《郑和航海图》等文献,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历史信息。
根据《明史》记载,郑和七次下西洋,航行范围涉及东南亚、南亚、西亚以及东非等地区。
在航海过程中,郑和与沿途的各国进行了友好的交流,并开展了贸易往来。
这些史书还详细记录了郑和下西洋的船队规模、人员构成、航行路线以及所到国家的具体情况。
这些信息为我们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背景和航海路线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三、第二种史料:航海日志与航海图除了明代史书外,郑和的航海日志和航海图也是研究该事件的重要资料。
这些珍贵的文献,为我们提供了更为详细的航海信息和沿途的地理环境。
航海日志记录了郑和船队的航行情况、天气变化、海况以及与沿途各国的交流情况等。
通过这些日志,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航行过程和文化交流情况。
而航海图则为我们展示了当时的航海技术和地理认知水平,对于我们理解郑和下西洋的航海路线和地理环境具有重要的价值。
四、第三种史料:现代考古发现现代考古发现也是研究郑和下西洋的重要资料之一。
近年来,随着考古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文物和遗址被发掘出来,为我们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历史信息。
例如,通过海底考古,我们发现了一些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船只残骸和文物。
这些发现不仅证实了郑和下西洋的历史事实,还为我们提供了更为详细的航海信息和沿途国家的文化特征。
此外,一些历史文献的出土也为我们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历史细节和背景信息。
五、结论通过对三种不同史料的深入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背景、航海路线、文化交流以及历史意义。
中外教育论文参考文献一、中外教育论文期刊参考文献[1].近30年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江汉论坛》.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3年4期.刘红.[2].中外教育交流研究领域绽放的一簇鲜花——评余子侠教授主编的《中外教育交流研究丛书》.《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1年5期.申国昌.[3].《中国教育大百科全书》的编纂特色——暨中外教育百科全书编纂视角的比较.《辞书研究》.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4年4期.袁彬.[4].中外教育交流背景下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探讨.《电大理工》.2015年4期.马洁.[5].中外教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比较.《青年与社会》.2013年24期.李勤习.[6].中外教育思维异同比较.《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13年7期.王葵.[7].在中外教育历史的碰撞中寻找教育的真谛——硕士生阶段教育史专业设置中外教育史比较研究方向的探索.《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8年7期.李申申.王立.[8].国际化与本土化的融合历史性与现实性的交汇——中外教育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6期.余子侠.刘振宇.[9].我省中外教育交流与合作的现状及发展对策.《才智》.2016年5期.邓克金.[10].综论孔子学院及其在中外教育交流史上的影响.《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1年7期.覃小放.二、中外教育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1].基于POM的中外教育合作办学交流项目实施策略研究.作者:周艳.项目管理浙江工业大学2013(学位年度)[2].跨国高等教育理论与中国的实践.被引次数:34作者:王剑波.高等教育学华东师范大学2004(学位年度)[3].普通高中校长境外教育交流研究.被引次数:1作者:宋建军.中外教育关系华东师范大学2009(学位年度)[4].传教士与西方近代教育的导入.被引次数:3作者:肖朗.教育学(教育史)浙江大学1999(学位年度)[5].新世纪教育交流的中国应对——发展中的孔子学院综论.被引次数:3 作者:覃小放.教育史华中师范大学2010(学位年度)[6].中外教育经济学知识图谱比较研究:19812011.作者:梁莉.教育经济与管理长沙理工大学2013(学位年度)[7]基于软计算的中外教育经济贡献率比较研究.作者:孙涵.管理科学与工程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09(学位年度)[8].国际教育援助及其效果的研究.被引次数:6作者:胡小娇.中外教育关系华东师范大学2011(学位年度)[9].外籍教师的聘用和管理问题研究——以威海大光华国际学校为例.作者:曲凯丽.教育管理哈尔滨师范大学2014(学位年度)[10].韩国的国际理解教育及其启示.被引次数:2作者:余静.中外教育关系华东师范大学2011(学位年度)三、相关中外教育论文外文参考文献[1]EnlightenmentofteachereducationpatternsinforeigncountriesonChi neseteachereducationreform.XiaoxiaZhang2014[2]EngagementandTeamworkinChineseasaForeignLanguageandCultureCurr iculumDevelopmentforTeacherEducation.TinglingWang《Internationaljournalofcomputerassistedlanguagelearningandteaching》,20152[3]ChineseandWesternCulturalConflictsunderSinoforeignCooperativeE ducation.LuChanjiangFengYanChengLanboLvWeibin2011[4]ChineseandForeignCooperationinTertiaryEducationManagementinCen tralregionsofChinaDifficultiesandDevelopments.DaoxunWang2014[5]TheResearchandApplicationofEducationGameDesignModelinTeachingC hineseasaForeignLanguage.LiCaiFangyuLiuZhihongLiang2010[6]TheresearchandapplicationofeducationgamedesignmodelinteachingC hineseasaForeignLanguage.{missing}.2010[7]ResearchontheEmbeddedProfessionalTalentTrainingModeofChineseFo reignCooperationEducation.BinbinShi2011[8]ChineseandForeignTextbookSelectionofBusinessEducation.2009[9]ResearchonEnlightenmentofOverseasChineseEducationfromForeignEd ucationofEnglish,JapaneseandFrench.XiangQianZHANGLuXiZHENG2011[10]ResearchonenlightenmentofoverseasChineseeducationfromForeigne ducationofEnglish,JapaneseandFrench.Zhang,XiangQianZheng,LuXi2011四、中外教育论文专著参考文献[1]中外教育交流中绽放的一朵奇李提摩太与山西大学堂.申国昌.史降云,2006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第十届学术年会[2]教育交流视野中的中国教育现代化史研究兼评《中外教育交流史》. 于述胜,2006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第十届学术年会[3]近代中外教育交流与中国教育早期的近代化.孟丽美.彭泽平,2006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第十届学术年会[4]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郭秉文与中外教育交流.雷婷婷,2006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第十届学术年会[5]孔子学院与中外教育交流.赵鑫,2006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第十届学术年会[6]面向未来的教育国际化探索基于浦东教师培训项目的实践和思考.陆蓉,20112011中国教育国际化论坛[7]论生活史研究对中外教育家研究的价值.路书红,2012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8]别求新声于异邦晚清留学教育与社会思想观念的转变.张艳华,2006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第十届学术年会[9]关于孔学教育与比较教育研究的若干思考参加2012年5月512日“第一届世界比较教育与孔子学院波兰密兹凯维奇大学国际学术论坛大会”之学术感怀.张谦,2012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第十六届年会[10]从东财到世界培养全球视野的经管人才东北财经大学萨里国际学院中外合作办学纪实.杨光,20152015年中国教育国际化研讨会。
专题二古今中外法律文献罗马法《权利法案》《独立宣言》《1787年宪法》《人权宣言》《1875年宪法》《德意志帝国宪法》一、罗马法(一)《十二铜表法》从习惯法到成文法1、起源:平民和贵族的矛盾激化2、实质:明确的维护私有财产和贵族的既得利益34、意义&作用:①使审判、量刑有法可依②贵族(二)《万民法》罗马法的发展1、背景:罗马帝国的建立和发展①版图扩展,国际交往扩大②征服过程中,不同民族矛盾显现③商品经济和贸易发展④维系统治需要2、主要内容①奴隶制&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3、实质:同《十二》相同,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4、意义①3世纪,帝国境内自由民内部(包括公民、非公民)公民与非公民区别不复存在的法律(三)《民法大全》(《查士丁尼法典》)罗马法的完善时间:东罗马帝国时期(四)罗马法的实质、地位、影响实质: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地位: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典影响:1)维系统治①保护私有财产②维系罗马统治支柱2)对后世影响①影响近代立法司法等法律制度(陪审制度、律师制度、司法原则)二、英国《权利法案》1689签署:议会通过、威廉和玛丽签署1、主要内容:限制王权:立法权、税收权、司法权、军事权(行政权仍归国王)保证议会:立法权、税收权、司法权、军事权选举权、言论自由权、集会权2、君主立宪制的基本原则1)对《权利法案》的补充《三年法案》①议会每三年召开一次保障议会权力(17世纪末)②每届议会不得超过三年防止僵化、保障公民权利《王位继承法》①王位不得继承给天主教徒(18世纪初)②未来的国王必须是英国国教徒2)体现的原则限制王权:议会权力至上3、意义①是英国宪政史上重要文献②以法律条纹的行使限制了王权,保障了议会权力③结束了英国的君主专制统治⑤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成为以后很多国家资产阶级效法的样板三、美国(一)《独立宣言》1、起草者:以杰斐逊为首的五人委员会2、时间:1776.7.43、主要思想:1)天赋人权理论来源:继承并发展了洛克的天赋人权说基本权利:生命、自由、追求幸福的权利作用:①理论上摧毁了封建专制主义存在基础②代表新生资产阶级理想的政府学说2)社会契约政府为人民幸福和保障人民权利而存在3)主权在民①人民为主权所有者②政府一切权力来自人民③政府应服从人民意志4)人民革命权以社会契约、主权在民为基础政府不履行自己的职责,人民为了保障这种权利,有权革命以改变或推翻4、意义1)宣告美利坚合众国的诞生2)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民主共和国的原则3)世界上第一个“人权宣言”(二)《邦联条例》建立:1777年大陆会议通过12、允许各州保留很大独立性和主权性权力中央政府机关,不得干涉各州内部事务3唯一..结果:1、经济困难2、贫富分化明显3、社会矛盾激化(三)《1787年宪法》1、理论来源:孟德斯鸠三权分立2、核心人物:“宪法之父”麦迪逊3、1787年宪法确定的政治体制1)国家政权形式:共和制2)联邦政府权力分配:三权分力★具体表现A.总统①地位:国家元首政府首脑→行政权军队统帅②产生方式:选举“选举人”,组成选举团→间接选举③对人民(宪法负责)B.国会①权力: 立法权批准总统任命权,缔结条约权、审批权弹劾总统权②组成:参议院、众议院③参议院每州两名,各州议会选出,任期6年, 每年改选参议院成员的1/3。
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人物》电子课本第一单元古代世界的历史人物第一课古代埃及文明的创造者知识要点1. 古代埃及文明的地理位置和特点:古代埃及文明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埃及文明诞生于尼罗河流域,地理位置独特,尼罗河每年定期泛滥,泛滥后留下肥沃的黑土,便于农业种植。
- 约公元前3000年,初步统一的古代埃及国家建立。
- 国王自称是太阳神之子,他们的陵墓金字塔是权力的象征。
2. 金字塔的结构与意义:金字塔的结构与意义:- 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文明的象征,也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结晶。
- 大金字塔是古埃及第四王朝的法老胡夫修建的,是古代埃及最大的金字塔。
3. 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古埃及的象形文字:- 埃及人创制了象形文字,这种文字体系对后来的字母文字产生了重要影响。
课文原文[待补充]课后作业[待补充]第二课古代两河流域的杰出君主知识要点1. 汉谟拉比法典:汉谟拉比法典:- 汉谟拉比是古巴比伦王国的国王,他在位期间颁布了《汉谟拉比法典》。
- 《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维护了不平等的社会等级制度和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2. 《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与影响:《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与影响:- 这部法典竭力维护不平等的社会等级制度和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 它对后世影响深远,法典的一些原则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后来的法律制度。
课文原文[待补充]课后作业[待补充]第三课古印度文明的象征知识要点1. 古印度文明的代表人物——释迦摩尼:古印度文明的代表人物——释迦摩尼:- 释迦摩尼是古印度的宗教领袖,他创立了。
- 宣扬“众生平等”反对婆罗门的特权地位。
2. 的教义与传播:佛教的教义与传播:- 认为世间万物发展都有因果缘由,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人必须消灭欲望,刻苦修行。
- 很多国王利用它“忍耐顺从”的说教,大力扶持。
课文原文[待补充]课后作业[待补充]第二单元中世纪欧洲的历史人物第四课欧洲封建社会的形成知识要点1. 查理·马特改革:查理·马特改革:- 查理·马特是欧洲封建制度发展的重要人物,他在担任法兰克王国王宫宫相时进行了改革。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十一:中外重要文献三、精选2014年中考历史试题(2014·山东荷泽·7)有专家说:“条约中有三项规定对中国的危害最大——核定关税、治外法权和最惠国待遇。
中国人同意这些条款部分是出于权宜之计,部分是由于不懂国际法和国家主权概念。
”“这些条款”出自()A.《南京条约》及其附件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答案】A(2014·广西崇左·3)有学者将1895-1945年的台湾称为五十年的“亚细亚孤儿”,与台湾成为孤儿直接有关的不平等条约是()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答案】C(2014·江苏淮安·16)“巨额赔款为前所未有,给广大民众带来沉重的负担。
严禁民众任何形式的反帝活动,为列强直接镇压中国人民的革命活动提供了‘合法’依据。
”材料所述应是()A.《南京条约》B.《辛丑条约》C.《马关条约》D.《北京条约》【答案】B【2014遂宁】6.1922年,华盛顿会议签定的哪一条约,实际上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有利条件A.《九国公约》 B.《凡尔赛和约》C.《四国公约》 D.《五国条约》【2014雅安】12.1933年罗斯福颁布了《国家工业复兴法》,其主要目的是A.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B.恢复银行信用,稳定金融秩序C.兴建公共工程,解决失业问题D.开创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2014遂宁】7.“为了共同的利益,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可以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结成同盟。
”下列哪一事件能够证明这一结论A.英法德意策划慕尼黑阴谋B.签署《联合国家宣言》C.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D.欧洲联盟的成立(2014·四川巴中·42)文字资料是我们了解历史的主要来源之一。
根据提示写出相关的条约或文件。
(4分)(1)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最多的不平等条约是:(2)中国近代史上规定“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的不平等条约是:(3)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是:(4)把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等强行割让给德国的协定是:【答案】42.条约或文件(4分)(1)《辛丑条约》(1分);(2)《马关条约》(1分);(3)《人权宣言》(1分);(4)《慕尼黑协定》(1分)(2014·江苏无锡·26)近代史上,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必背历史文献
本文档旨在为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课程提供必背历史文献的列表。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历史文献,学生们应该熟记并理解其中的意义。
1. 《日默瓦条约》
摘要:
《日默瓦条约》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与英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该条约于1842年签订,将中国与西方列强的不平等关系拉开序幕。
2. 《甲午海战前后的清政府议和方略》
摘要:
这是清政府在甲午海战后,面临日本侵略的危机时所制定的议和方略。
这份文献反映了当时中国政府对外交政策的思考和应对策略。
3. 《戊戌变法的奏折》
摘要:
《戊戌变法的奏折》是戊戌变法期间,改革派官员纷纷上书朝廷要求改革的表述。
这份文献反映了中国近代改革思潮的兴起和变法中的一些主要措施和目标。
4. 《五四运动宣言》
摘要:
《五四运动宣言》是五四运动时期领导人发表的宣言,宣示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争取民主与科学的目标。
5. 《新民主主义论》
摘要:
《新民主主义论》是中国领导下的中国革命的理论基础。
这篇文献提出了在中国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方向和原则。
以上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必背历史文献的一些样本,通过研究和理解这些文献,学生们将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的重要事件和发展趋势。
(字数: 195)。
中国古代历史文献知识点总结中国古代历史文献是研究中国历史的重要资料来源,记录着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的信息。
通过对这些文献的学习和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古代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
本文将针对中国古代历史文献的主要分类和其中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和介绍。
一、史书类文献1. 《史记》:《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以纪传体的形式,详细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传记。
该书是后世通史类书籍的重要范本,被誉为中国古代史书的鼻祖。
2. 《汉书》:《汉书》是东汉时期的一部史书,分为纪传体和表格式两个部分。
纪传体主要记载历史事件和人物传记,而表格式则呈现了一系列官职任免和重要的年表内容。
《汉书》对于研究汉代历史以及政治制度变迁具有很大的价值。
3. 《后汉书》:《后汉书》是东汉末年编撰的一部纪传体史书,记录了从新朝到东汉末年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传记。
该书对于了解东汉末年政治动荡、中外交往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4. 《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编撰的一部纪传体通史,囊括了从战国到五代十国的历史。
该书以事件为线索,通过纵横交错的编排方式,系统梳理了中国历史上重要阶段的事件演变过程。
二、经部类文献1. 《易经》:《易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也是卜筮学的基础文献。
该书主要讲述了阴阳学说和八卦六十四卦的组成和解释,具有深刻的哲学思想和卜筮指导意义。
2. 《尚书》:《尚书》是中国古代的一部法律文献,记录了周朝早期的政治制度、礼仪制度和各种法律条文。
该书是研究周朝政治制度和社会风俗的重要参考资料。
3. 《春秋》:《春秋》是孔子编纂的一部年代纪实的史书,记载了鲁国的历史事件。
该书以简洁明了的文字方式,概括性地记录了春秋时期的政治、军事和外交等重要事件。
4. 《周礼》:《周礼》是古代礼制文献,记录了周朝的礼仪制度和社会风俗。
该书对于研究古代社会制度和官职任免具有重要价值。
高考历史:《中外历史纲要》关键知识点整理!一、中外历史纲要(上)1.石器时代人类先后以打制和磨制的石器作为工具。
2.禹建立了中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
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3.甲骨文证实了文献中关于商朝的部分历史记载。
大量的西周青铜器铭文,反映了西周贵族的各种活动。
4.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丧失后,诸侯纷争。
各民族进一步交融,华夏族发展壮大。
5.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有了长足发展,阶级关系发生变化,上层建筑变革,变法成为潮流。
6.孔子和老子分别是我国儒家学派和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们的思想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7.百家争鸣是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各家学派针对当时社会现实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8.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
9.统一后的秦王朝只存在了十几年时间,秦的速亡与秦的暴政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10.陈胜、吴广首义,揭开了反秦起义的序幕。
项羽、刘邦为争夺统治权力发动楚汉战争,以刘邦胜利告终。
11.汉初基本沿袭秦制,但施政方针有了重大调整,将恢复发展经济、稳定社会作为首要任务,并取得显著效果。
12.汉武帝顺应时代需要,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的措施。
13.光武帝刘秀吸取西汉后期的教训,采取加强集权、发展生产等措施,东汉前期社会出现繁荣景象。
14.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成就斐然。
15.东汉灭亡后出现三国鼎立局面,随后西晋短暂统一。
16.在东晋和南朝相继统治下,南方经济有了明显发展。
17.从十六国到北朝,北方政权在民族交融的基础上逐渐壮大,为统一全国准备了条件。
18.隋朝盛极一时,虽短命而亡,但影响深远。
19.唐前期出现盛世局面,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20.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
黄巢起义后,唐朝灭亡,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出现。
21.科举制使官员选拔变得更加公开和公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
中外文化交流史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40分。
)1. 《史记•大宛列传》:记载了西域大宛、乌孙、康居、奄蔡、大月氏、安息、条支、大夏等国的相对位置及其生产生活方式,按生产生活方式,分成“行国”、“土著”两种。
3分。
同时记载了张骞通西域的原因和经过。
2分。
2. 赛里斯:古代欧洲对产丝的东方古国中国的称呼。
3分。
赛里斯是丝织物的发音。
2分。
3. 万叶假名:日本在创造自己的假名文字之前曾借用汉字。
万叶假名是两者之间的过渡形态。
2分。
约在7-8世纪时期,日本人借用汉字的发音记录日本语的音节,写成古代和歌集《万叶集》。
1分。
这种舍弃汉字的意义,只借用汉字的发音来记录日本民族语言的借用文字,称为万叶假名。
2分。
4. “和敬清寂”:是日本茶道集大成者千利休提出的茶道精神:(2分),和为和合,敬为对人的情感,清为自我操守,寂为内心修炼的前提。
(2分)反映了儒道禅思想对茶道的渗透。
(1分)5. 也里可温教:蒙古汗国及元朝时期(1分)对于基督教分支景教(2分)和天主教(2分)的称呼。
6. 一赐乐业教:中国古代对于以色列民族(2分)移民来中国的犹太教的称呼。
3分。
7. 钦天监正:明代朝廷掌管天文历法的机构叫钦天监,2分。
钦天监的首席主持官叫钦天监正。
2分。
清前中期由外国传教士担任。
1分。
8. 佛郎机:明末中国史书中对欧洲沿着新航路而来的葡萄牙国家及其所产大炮的称呼。
2分。
见于《明史•佛郎机传》。
1分。
这一称呼源于中亚西亚的阿拉伯人称欧洲人为佛郎机。
2分。
羊毛树传说:公元1-2世纪,古代希腊、罗马风行中国的丝绸。
但他们对丝绸的生产工艺不甚了解1。
在一些博物学家的著作中,记载说:丝织物是从赛里斯的森林中的羊毛树上产生的绒毛,纺线织成的2。
后来又说:有一种赛儿的小动物,生长期5年,死后肚子里的丝是丝绸的原料。
反映了遥远的古代欧洲对中国异文化的想象。
2邪马台:邪马台国是《三国志·魏志·倭人传》中记载的倭女王国国名2。
名家主持·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图书评价研究[作者简介]杨建林,男,情报学博士,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副教授。
主持人:苏新宁对我国历史学研究最有影响的国内外学术著作———基于C S S C I(2000-2007)杨建林(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江苏南京210093) [摘 要]本文以C S S C I8年(2000-2007)的引文统计数据为数据来源,对历史学论文引用的图书进行统计分析,选出对历史学领域最有学术影响的76种国内外学术著作。
本文简要介绍这些著作的内容,并结合来源文献的主题对这些著作的被引情况进行分析,以反映这些著作在历史学领域的影响。
[关键词]C S S C I;引文分析;图书影响力;学术影响;历史学研究[中图分类号]G25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353(2009)09-0005-10一、引言历史学将人类社会的发展演变作为其研究对象,其基本的研究方法是搜集史料和考订史料。
因此,图书在历史学研究领域作用极大。
古往今来,被历史学论文引用的著作都有其共同点,即:材料多而准确,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或者包含丰富的历史学研究方法、历史观、史学理论,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我们以《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 S S C I)中的引文数据为基础进行分析,汇总数据显示:在我国历史学论文的参考文献中,图书被引的总次数明显高于其它类型的学术资源,而且每年的被引用量仍在持续上升;在历史学论文的引用文献中,图书(包括另一种图书形式:汇编)所占比重超过75%。
这表明,图书对我国历史学领域科研活动的影响力明显高于其它类型的学术资源。
这种现象不仅仅出现在历史学研究领域,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参考文献亦均以图书为主,图书约占全部引用文献的2/3①。
本文借助C S S C I,对2000-2007年度的历史学论文引用的图书进行了统计②,遴选出对历史学研究产生着巨大学术影响的国内外学术著作,并简要介绍这些著作的内容,然后结合来源文献的主题对这些著作的被引情况进行分析。
浅谈《中外历史纲要》中所引用图文史料之阅读方法指导发布时间:2023-06-30T07:51:22.792Z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3年7月作者:江丽萍[导读] 《中外历史纲要》是学生学习和掌握中外历史的主要材料,是现阶段历史教学中被广泛使用的教材之一[1]。
(清流县第一中学 365300)【摘要】在现阶段的教育工作中,教材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途径,所以强调教材的编写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
以《中外历史纲要》教学为例,教材中除了有文字内容之外还有不少的图画资料,这些资料作为文字资料的补充,对学生加深所学知识印象或者是更加具体的理解所学内容有积极意义。
需要注意的是不少学生没有掌握引用图文史料的阅读方法,所以《中外历史纲要》中引用的图文史料没有发挥出自身应有的价值。
文章就引用图文史料的具体阅读方法进行分析与讨论,旨在为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外历史纲要》;图文史料;阅读方法中图分类号:G6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1128(2023)7-128-01《中外历史纲要》是学生学习和掌握中外历史的主要材料,是现阶段历史教学中被广泛使用的教材之一[1]。
就《中外历史纲要》的具体内容分析来看,其不仅有详细的文字叙述,还引用了不少的图文史料,这些图文史料作为文字叙述的一种补充和完善,其在助力学生学习方面的意义是显著的,所以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引用的图文史料进行科学阅读。
在图文史料的阅读过程中,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可以更好的概括图文史料内容,进而将其与文字阐述进行结合,所以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对其图文史料阅读的方法做指导便有了显著的现实意义。
一、图文史料的利用分析对《中外历史纲要》教学进行研究总结可知引用图文史料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基于教学做深入分析,《中外历史纲要》中引用的图文史料是非常多的,而且其并非随意摆放,这说明图文史料的具体利用存在着明显的目的性。
就现阶段图文史料的具体利用来看,其位置主要有两种方式,其一是放在课之前,主要的作用是引导,即在学生尚未读到正文的时候给予指引[2]。
2017年新课标版《中外历史纲要》参选文献书目上册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1.《韩非子·五蠹》2.《尚书》3.《诗经》4.《史记·夏本纪》5.《战国策·燕策一》6.《尚书·无逸》7.《尚书·牧誓》8.《左传·桓公二年》9.《周礼·地官·质人》10.《尚书·酒诰》《尚书·泰誓上》《尚书·泰誓中》《尚书·梓材》11.苏秉琦《关于重建中国史前史的思考》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1.刘向《〈战国策〉书录》2.唐朝•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3.《史记·苏秦列传》4.《史记·太史公自序》5.《汉书·艺文志》6.《七略》7.《法经》第3课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建立2.《吕氏春秋》3.《史记·李斯列传》4.《汉书·主父偃传》5.柳宗元《封建论》6.《汉书·刑法志》7.《史记·秦始皇本纪》8.《史记·陈涉世家》9.《史记·项羽本纪》10.[清]王先谦《荀子集解》卷十一《强国篇第十六》第4课西汉与东汉——大一统国家的巩固1.《汉书·景帝纪》2.《汉书·董仲舒传》3.《后汉书·仲长统列传》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1.《宋书》2.《魏书·高祖纪》3.《资治通鉴》卷140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1.晚唐·陆龟蒙《耒耜经》2.欧阳修·《新唐书·兵志》3.杜佑《通典·食货典》4.《资治通鉴》卷181第7课制度的变化与创新1.王定保《唐摭言》卷一2.《大唐六典》3.《资治通鉴》卷2264.陆贽《翰苑集》卷22《中书奏议·均节赋税恤百姓第一条》5.《白居易集》卷2《重赋》6.《唐律疏议》第8课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1.《元稹集》卷51《白氏长庆集·序》2.《齐民要术·序》3.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4.[美]薛爱华著,吴玉贵译《撒马尔罕的金桃——唐代舶来品研究》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1.苏洵《嘉祐集》卷1《审势》2.范祖禹《范太史集》卷22《转对条上四事》3.《陈亮集》卷18《汉论·光武》、卷11《人法》4.叶适《水心别集》卷10《实谋》、》卷12《法度总论二》、卷14《纪纲二》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1.《辽史·百官志一》2.[宋]余靖《武溪集》卷17《契丹官仪》3.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34.《元史·地理志》5.许衡《时务五事·立国规模》,载苏天爵《国朝文类》卷13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第1.《苏轼诗集》卷172.明朝·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3.洪迈《容斋随笔·四笔》卷5《韩文公荐士》4.欧阳修《文忠集》卷113《论逐路取人札子》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1.《宋史》2.《通制条格》卷5《学令·科举》3.胡祗遹《紫山大全集》卷8《朱氏诗卷序》4.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22上《伊川杂录》、卷19《杨遵道录》、卷5 《二先生语五》5.朱熹《四书或问》卷39《大学或问》6.《朱子语类》卷94《周子之书·通书》7.《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70《读大纪》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朝统一1.明朝·沈德符《万历野获编》2.《天聪朝臣工奏议·宁完我请变通〈大明会典〉设立六部通事奏》3.《皇明祖训·祖训首章》4.《明夷待访录·置相》第14课清朝的鼎盛与危机1.《清高宗实录》卷3233乾隆十三年八月辛亥2.《清高宗实录》卷1129乾隆四十六年四月辛酉3.齐周华《名山藏副本》附录《唐孙镐讨诸葛际盛檄》4.《清仁宗实录》卷274嘉庆十八年九月庚辰5.《清高宗实录》卷1435乾隆五十八年八月己卯6.《清仁宗实录》卷320嘉庆二十一年七月乙卯第15课明清经济与文化1.《明神宗实录》卷361万历二十九年七月丁未2.蒋以化《西台漫记》卷四3.《肇域志·江南十一·徽州府》4.《王文成公全书》卷26《大学问》5.卷2《传习录中·答陆原静书》6.黄宗羲《明儒学案》卷12《郎中王龙溪先生畿》7.李贽《焚书》卷3《童心说》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第16课鸦片战争的冲击与因应1.范文澜《中国近代史》上册2.中美《五口贸易章程:海关税则》,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一册3.马克思《英人在华的残暴行动》,《马克斯恩格斯文集》第2卷4.《广东军务记》,《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史料》第17课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侵略的加剧1.《天朝田亩制度》。
近代史研究的依据之一文献史料摘要:近代史是我们研究的重点之一,有关中国近代史的文献资料非常丰富,中文文献就有官方的印书、史书、档案,私家的文集、日记、书信,以及地方志、报刊等。
此外还有大量的外文资料,这里只就中文文献的政府官书和各级官员文书作简要介绍。
关键词:近代史,官书一、政府官书清代皇帝每天要批阅奏折,发布谕旨,这就形成了以皇帝为中心,以皇帝谕旨和臣下的题奏为重要内容的档案。
主要以这些档案为依据修成的官书,我们称之为政府官书。
政府官书可按照内容分为三类:综合类、军事类、夷务和外交,下面仅介绍综合类和夷务外交类文献。
1、综合类综合类官书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的内容。
这类官书主要有《实录》和《圣训》、《东华录》等,还有民国政府的公报。
《实录》:清沿明制,每一皇帝死后,例开实录馆,根据其在位是的起居住和其他日常办公的有关档案,用编年体的形式编纂他这一朝有关朝章国政的大事记,定为该皇帝的实录。
《圣训》:实录有记事文字,《圣训》只采上谕。
《实录》按年月日编排,《圣训》则分类编排,每一类中的谕旨再按时间先后编排,清廷讲《实录》和《圣训》互相参照,作为一朝政要记载,历朝视为大政,采取不同的编纂方法,是各有所长的。
《东华录》:《实录》藏之大内,外间无由得见,乾隆时蒋良骐供职国史馆,得见太祖及世宗五朝《实录》,以及其他史料档案,择其有关“朝章国典,并礼大政”者摘要抄出,按日排列,体例一如《实录》,共得32卷。
因抄录于紫禁城之东华门,名之为《东华录》。
至近代,又有王先谦、潘颐福、朱寿朋三家《东华录》续出。
2、夷务外交类《筹办夷务始末》鸦片战争以后,“夷务”成为近代中国的大事,也就必然地产生专记这方面事情的政府官书。
首先出现的就是《筹办夷务始末》。
道光朝《筹办夷务始末》30卷,咸丰朝《筹办夷务始末》30卷,同治朝《筹办夷务始末》100卷,收道光十六年(1836)至同治十三年(1874),前后39年间,清政府处理对外战争和外交事务的档案共9300件、770余万字,为研究中国近代前期帝国主义侵华史和中国对外关系史保存了非常丰富的珍贵资料。
所收文件也有删节,但基本保留了原貌。
抗日战争前,清华大学历史系主任蒋廷黻主持搜辑未编入《筹办夷务始末》的档案文件,编为《筹办夷务始末补编》,故宫博物院出版的《史料旬刊》,载有鸦片战争的道光留中奏折。
道光朝《筹办夷务始末》30卷,咸丰朝《筹办夷务始末》30卷,同治朝《筹办夷务始末》100卷,收道光十六年(1836)至同治十三年(1874),前后39年间,清政府处理对外战争和外交事务的档案共9300件、770余万字,为研究中国近代前期帝国主义侵华史和中国对外关系史保存了非常丰富的珍贵资料。
所收文件也有删节,但基本保留了原貌。
也还有未收的文件,或纂修时认为不重要而未选,或因保管方式不同,如留中,纂修时见不到。
抗日战争前,清华大学历史系主任蒋廷黻主持搜辑未编入《筹办夷务始末》的档案文件,编为《筹办夷务始末补编》,故宫博物院出版的《史料旬刊》,载有鸦片战争的道光留中奏折。
道光、咸丰、同治三朝《筹办夷务始末》,分别成书于咸丰六年(1856)、同治六年(1867)、光绪六年(1880),1929—1930年故宫博物院文献馆就原本影印出版。
建国以后,由齐思和主持整理,道光、咸丰两朝《筹办夷务始末》已先后于1964年和1979年由中华书局出版。
整理本取消了原书中的封建抬头;每个文件都加了标题,并编了目录,加了标点符号,较长的文件分了段;干支之下注明农历日期,并附公元月日;外地奏折的出奏日期和上谕寄到的日期也尽可能注明;改正了一些文字上的错误,加了索引。
这样的整理本,改进了原书编辑格式上的缺点,为读者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同治朝《筹办夷务始末》和《筹办夷务始末补遗》也将整理出版。
《清季外交史料》道光、咸丰、同治三朝《筹办夷务始末》,是由修三朝《实录》的实录馆同时编纂的。
光绪、宣统两朝,修成《德宗实录》和《宣统政纪》,辛亥革命以后,实录馆草草结束,未再循例编辑两朝的《筹办夷务始末》。
光绪二十六年至二十七年(1900—1901)慈禧太后挟光绪帝逃往西安,王彦威随扈行在,他仍随时搜集材料,将这两年间过手的重要文件抄出,后来编成《西巡大事记》。
王彦威死于光绪三十年(1904),光绪一朝最后四年(1905—1908)和宣统一朝三年(1909—1911)的外交史料,是由其子王亮继续搜集的。
他采集清末外务部档案、驻外各使领存稿及各种有关的重要出版物,将包括光绪、宣统两朝的《清季外交史料》赓续编成。
《清季外交史料》总计273卷。
其中包括《光绪朝外交史料》218卷,又卷首1卷,《宣统朝外交史料》24卷,《西巡大事记》11卷,又卷首1卷,《清季外交史料索引》12卷,《条约一览表》1卷,《清季外交年鉴》4卷,《清季外交史料》所收文件和后来公布的一些档案核对,基本符合原貌,有不少文件且是在别处不易查找的。
此书的价值,不下于《筹办夷务始末》。
二、各级官员文书近代各级官员文书是与中央官书相对应的另一类重要史料。
这是在各级官员办公过程中形成的文件。
它们以官员个人存稿或各该衙署存档的形式积存下来。
衙署档案,从中央各部院到地方各省府州县衙门的档案,几经战乱,绝大多数已荡然无存。
个人档案保存下来的较多,其人居官时经办的文件,出于办公的需要,大多要存稿,特别是重要文件如奏折,更是要郑重保存。
它们经过再编纂,常以公文专集或含有公文的遗集、文集、全集的印本、抄本、稿本等形势传世。
现存总数约有七八百种,大量辑录保存了从清朝末年到民国初年的各种公文,内容很丰富,它们对中国近代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社会、文化等多方面问题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是中国近代史的又一个基本史料群。
奏议在各级官员文书中,以奏议最重要。
因为这是奏报给皇帝的文件,有资格上奏的也是官阶较高的臣僚,所奏内容也大多是有关国家重要政务的。
因此,在各级官员文书中,以奏议最受重视,保存下来的也最多。
近代奏议的传世概况近代奏议编集的传世数量很大,已知者约有五六百种。
记载近代奏议书目较多的近代文献目录,有刘锦藻《清代续文献通考•经籍考》、《清史稿•艺文志》及其《补编》之《诏令奏议类》、日本《东京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汉籍分类目录•诏令奏议类》、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近代奏议目录》(油印本)。
未见于上述目录者还有不少,散藏于各地图书馆或其他处所,还有待于搜集整理。
这些奏议的编集形式多种多样,大致有以下几类:1.综合性汇编。
如《同治中兴中外奏议约编》8卷,陈弢辑,光绪元年(1875)刻本;《道咸同光奏议》60卷,王树敏等辑,光绪二十八年(1902)上海久敬斋石印本。
选择当时人感兴趣的奏议汇编在一起,成书不多。
2.专题奏议。
有汇编本,如《变法自强奏议汇编》20卷,毛佩之纂,光绪二十七年(1901)上海书局石印本。
这是清政府在西安下诏行新法以后,在上海应时而出的书,是书贾编印的商品。
内收自光绪二十一年至二十七年(1895—1901)间的变法自强奏议,惟“要必以变法而不乱法者为断”(本书例言),康有为等维新派的变法奏议皆未收。
《教案奏议汇编》8卷,程宗裕编,光绪二十七年(1901)上海书局石印本。
时在义和团运动高潮之后,反对外国教会侵略的案子是人们所关心的问题,这是在此背景下书贾编印的书。
《邮传部奏议类编》6册,该部参议厅编核科辑,排印本。
内收该部光绪三十二年九月成立时起至三十四年十二月年终的奏议,分为总务、船政、路政、电政、邮政等五类编次。
嗣后按年继续编印。
这主要是该部的办公用书,“以备修纂政要根据”,自然也有向部外流传之意,但“事关重要应守秘密者存目不印”(该书例言)。
又有具奏人专集性质的专题奏议,如曾国藩的《查办湖团奏折》1册,同治刻本,是为查办山东境内微山湖地区“湖团”所需的书。
《江楚会奏变法折》3册,光绪二十七年(1901)两湖书院刻本,这是清政府在西安下行新法诏以后,两江总督刘坤一和湖广总督张之洞应诏陈言,会衔上奏的长折,分三次上奏,实际上可以看作是一个折子,一面上奏,一面刻印出来在社会上广为流传。
3.个人著作集。
以个人著作形式出现的近代奏议为数最多,总计约有500种。
它们编在作者的全集、遗集或文集中,而更多的是以奏议专集的形式流传,约有300余种。
个人奏议专集,或称政书,或称奏议、奏疏,或称奏折,或称奏稿、奏牍,前面冠以作者名号。
有谥号者,那时认为这是最高荣誉,均以谥号题名,如林则徐的《林文忠公政书》、曾国藩的《曾文正公奏稿》等。
有以爵号题名的,如左宗棠的《左恪靖侯奏稿》,李鸿章的《李肃毅伯奏议》,这是因为编集出版时他们都在世,还没有谥号。
有以官衔题名的,如张亮基的(左宗棠代撰)《张大司马奏稿》,程德全的《程中丞奏稿》。
有以籍贯题名的,如徐致祥、宝廷的《嘉定长白二先生奏议》,康有为的《南海先生戊戌奏稿》。
至于现代整理出版的,则径以其人的名字题名,如《锡良奏稿》、《郭嵩焘奏稿》、《袁世凯奏议》等。
个人奏议不单独成书,编在他的全集、遗集、文集中的为数也不少。
近代著名大官显宦,如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李鸿章、刘坤一、张之洞等均有全集或遗集出版行世,奏议编在最前面,数量且较大。
就曾、左、李三人来说,《曾文正公全集•奏稿》30卷,收录折片897件;《左文襄公全集•奏稿》64卷,收录折片1314件;《李文忠公全书•奏稿》80卷,收录折片1921件。
名为全集,实际上并不全。
现在着手搜集增补。
已经增编出版的有《林则徐集•奏稿》,计收587件,为《林文忠公政书》150件的39倍,无关重要的尚未编入。
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以及袁世凯,这些重要人物的全集均已开始进行增编,陆续出版。
其他将奏议编入个人文集者,如徐鼒的《未灰斋文集》、王先谦的《虚受堂文集》等,通常是其人官不大,奏议不多,不能单独成集,甚至不能单独成卷,便和其他文稿编在一起,但大多数也是照例把奏议编在文集的最前面。
政府官书及各级官员文书等文献资料为中国近代史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为其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因此在近代史的研究过程中重视对第一手资料文献的搜集、整理并为我所用,使近代史研究具有可靠的真实性。
参考文献:[1]吕思勉.中国通史[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2]《历代中国政府“官书”——地方志的行政特征》中华文化论坛2010年第04期[3]白寿彝.中国通史近代前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赵佳楹.中国近代外交史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