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器课程设计1
- 格式:doc
- 大小:838.00 KB
- 文档页数:17
换热器课程设计文档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换热器的基本原理、类型、结构和计算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具体分为以下三个部分:1.知识目标:(1)掌握换热器的基本原理和作用;(2)了解不同类型的换热器及其特点;(3)熟悉换热器的结构组成和计算方法。
2.技能目标:(1)能够分析实际工程中的换热问题,并选择合适的换热器;(2)能够运用换热器计算方法,准确计算换热器的性能参数;(3)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能源工程领域的兴趣和热情;(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3)培养学生关注环保、节能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换热器的基本原理:介绍换热器的工作原理、热传递方式及换热效果的影响因素。
2.换热器的类型:分类介绍不同类型的换热器,如管式换热器、板式换热器、壳管式换热器等,并分析其优缺点。
3.换热器的结构组成:详细讲解换热器的主要组成部分,如壳体、管束、换热管、支架等,以及它们的作用和选型依据。
4.换热器计算方法:介绍换热器的传热计算、阻力计算和面积计算等方面的方法。
5.换热器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分析换热器在能源、化工、环保等领域的应用案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换热器的基本原理、类型和计算方法。
2.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工程中的换热器应用案例,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
3.实验法:安排实验课程,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对换热器结构和工作原理的理解。
4.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四、教学资源为实现教学目标,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换热器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的学习资料。
2.参考书:推荐学生阅读相关领域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换热器结构原理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换热器的基本结构及其工作原理,理解不同类型换热器的特点与应用场景。
2. 使学生了解换热过程中的热量传递机制,包括传导、对流和辐射。
3. 帮助学生理解换热器在设计过程中涉及的参数计算,如传热系数、温差、流体流量等。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换热器案例,提出优化方案的能力。
2. 让学生掌握换热器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具备一定的换热器选型、设计和计算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专业软件或工具进行换热器性能模拟和优化的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换热器及热交换技术的兴趣,培养其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2. 培养学生关注能源利用和环境保护,认识到换热器在节能减排中的重要作用。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沟通能力,使其在换热器设计过程中能够与他人有效合作。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学生,结合换热器结构原理的学科特点,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目标旨在让学生掌握换热器相关知识,提升其专业技能,同时培养其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换热器基本概念:介绍换热器的定义、分类及用途,分析各类换热器的工作原理和结构特点。
教材章节:第一章 换热器概述2. 热量传递机制:讲解传导、对流和辐射三种热量传递方式在换热过程中的作用和计算方法。
教材章节:第二章 热量传递基础3. 换热器设计参数:阐述换热器设计中所涉及的主要参数,如传热系数、温差、流体流量等,并进行相关计算。
教材章节:第三章 换热器设计参数及计算4. 换热器选型与设计:介绍换热器选型原则、设计方法和步骤,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教材章节:第四章 换热器选型与设计5. 换热器性能模拟与优化:教授学生运用专业软件或工具对换热器性能进行模拟和优化,提高换热效率。
教材章节:第五章 换热器性能模拟与优化6. 换热器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分析换热器在能源、化工、环保等领域的应用案例,探讨换热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换热器课程设计说明书学院:班级:姓名:学号:指导教师:目录1.换热器课程设计任务书 (1)1.1.设计题目: (1)1.2.操作条件: (1)1.3.设备型式: (1)1.4、设计要求: (1)2.热交换器设计方案的确定 (1)2.1管壳式换热器的简介 (1)2.1.1工作原理 (2)2.1.2分类 (2)2.1.3主要技术特性: (3)2.2 试算并初选换热器规格 (3)2.2.1流体流动途径的确定 (3)2.2.2设备材料的选择 (3)3.换热器热力计算 (3)3.1 确定物性数据 (4)3.2 计算总传热系数 (5)3.2.1 热流量 (5)3.2.2 平均传热温差 (5)3.2.3 冷却水用量 (5)3.2.4 总传热系数 (5)3.3 传热面积的计算 (6)4 .工艺结构尺寸 (6)4.1管数和传热管数 (6)4.2平均传热温差校正及壳程数 (7)4.3 传热管排列和分程方法 (7)4.4壳体内径 (8)4.5折流板数 (8)4.6接管 (8)5.换热器校核设计 (9)5.1 热量核算 (9)5.1.1壳程对流传热系数 (9)5.1.2管程对流传热系数 (9)5.1.3传热系数K (10)5.1.4传热面积S (10)5.2 换热器内流体的流动阻力 (11)5.2.1管程流动阻力 (11)5.2.2壳程阻力 (11)6.设计结果汇总表 (12)7.换热器示意图、管子草图、折流板 (14).参考资料 (15)设计总结 (16)前言在工程中, 将某种流体的热量以一定的传热方式传递给他种流体的设备, 成为热交换器。
热交换器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极为普遍, 制冷工业中蒸汽压缩式制冷机或吸收式制冷机中的蒸发器、冷凝器;制糖工业和造纸工业的糖液蒸发器和纸浆蒸发器, 都是热交换器的应用实例。
在化学工业和石油化学工业的生产过程中, 应用热交换器的场合更是不胜枚举。
根据热交换器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它应满足多种多样的要求。
课程设计换热器的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设计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换热器的基本原理、设计方法和计算技巧。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了解换热器的类型、工作原理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技能目标要求学生能够运用传热学的基本原理,进行换热器的设计和计算;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则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换热器的基本原理、类型及其设计方法。
具体内容包括:换热器的基本概念、传热基本方程、对流传热、换热器类型(包括空气冷却器、水冷却器、热交换器等)、换热器的设计方法及计算技巧。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
在讲授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的同时,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换热器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手实践,加深对换热器原理的理解。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的实施,我们将准备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实验设备等。
教材和参考书将用于理论知识的讲解和拓展,多媒体资料将用于形象地展示换热器的工作原理和设计方法,实验设备则用于学生的实践操作。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考试等多个方面,以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平时表现主要考察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作业则是对学生学习进度的实时跟踪,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考试则是检验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包括期中和期末考试。
通过这些评估方式,教师能够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后续教学提供依据。
六、教学安排本课程的教学安排将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
教学进度将确保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所有教学任务,教学时间将合理安排,既不过于紧张,也不过于宽松。
教学地点将选择适合进行课程教学的环境,如教室、实验室等。
同时,教学安排还将考虑学生的作息时间、兴趣爱好等因素,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差异化教学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本课程将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风格、兴趣和能力水平进行差异化教学。
化工单元课程设计换热器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换热器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工作原理;2. 使学生了解换热器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以及其在单元操作中的重要性;3. 引导学生掌握换热器的设计计算方法,并能运用相关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化工生产中换热器相关问题的能力;2. 提高学生运用计算工具进行换热器设计计算的操作技能;3. 培养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团队合作和沟通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化工单元操作中换热器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探索科学问题的热情;2. 引导学生认识到化工生产中换热器在节能减排、提高生产效率方面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3. 培养学生严谨、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以及团结协作、共同进步的团队精神。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化工单元操作课程,以换热器为教学主题,侧重于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化工单元操作概念,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实践欲望。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
通过课程目标分解,使学生在掌握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能够独立完成换热器设计计算任务,为后续课程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换热器基本概念:介绍换热器的定义、分类及其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一节。
2. 换热器工作原理:分析各类换热器的工作原理及优缺点;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二节。
3. 换热器设计计算方法:讲解换热器设计的基本原理,包括热量平衡、对数平均温差等;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三节。
4. 换热器设计计算实例: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掌握换热器设计计算的实际操作步骤;教材章节:第二章第四节。
5. 换热器选型与应用:介绍换热器在化工生产中的选型原则及实际应用;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五节。
6. 换热器操作与维护:讲解换热器的操作要点、维护保养及故障处理;教材章节:第二章第六节。
烟道式光管钢管换热器设计计算(1)一、设计任务:设计某一有色熔炼炉烟气余热加热助燃空气的烟道式钢管换热器。
二、设计条件如下:1) 地下水平烟道的断面尺寸:mm 1700mm 1392⨯=⨯H W 2) 烟气成分(V/V , %)3) 入换热器的平均烟气标况流量:V h =2.15m 3/s; 4) 入换热器烟气温度:t h,i =700℃; 5) 入换热器空气标况流量:V c =1.55 m 3/s; 6) 入换热器空气温度:t c,i =20℃; 7) 出换热器空气温度:t c,o =350℃;三、设计工作要求:(1)确定换热器结构:(2)换热器热计算(包括设计计算与流体出口温度校验计算) (3)流体流动压降计算 (4)换热器技术性能 (5)总结(6)上交材料:设计说明书,换热器总图(1#)(手画)参考文献[1] 机械工程手册电机工程手册编辑委员会.机械工程设计手册(动力设备卷)(第二版).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2] 有色冶金炉设计手册编委会.有色冶金炉设计手册.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0 [3] 余建祖.换热器原理与设计.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6 [4] T.Kuppan.换热器设计手册.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4一、设计任务:设计某一有色熔炼炉烟气余热加热助燃空气的烟道式光管钢管换热器。
二、设计条件如下:1) 地下水平烟道的断面尺寸:mm 1700mm 1392⨯=⨯H W 2) 烟气成分(V/V , %)3) 入换热器的平均烟气标况流量:Vh=2.15m3/s; 4) 入换热器烟气温度:t h,i =750℃; 5) 入换热器空气标况流量:Vc=1.55 m3/s; 6) 入换热器空气温度:t c,i =20℃; 7) 出换热器空气温度:t c,o =350℃;三、设计工作要求:(1)确定换热器结构:(2)换热器热计算(包括设计计算与流体出口温度校验计算) (3)流体流动压降计算 (4)换热器技术性能 (5)总结(6)上交材料:设计说明书,换热器总图(1#)(手画)参考文献[1] 机械工程手册电机工程手册编辑委员会.机械工程设计手册(动力设备卷)(第二版).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2] 有色冶金炉设计手册编委会.有色冶金炉设计手册.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0 [3] 余建祖.换热器原理与设计.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6 [4] T.Kuppan.换热器设计手册.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4一、设计任务:设计某一有色熔炼炉烟气余热加热助燃空气的烟道式光管钢管换热器。
化工原理换热器课程设计(1)化工原理换热器课程设计1. 选题背景换热器作为化工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热交换设备,其设计与应用非常重要。
对于化工专业的学生来说,了解换热器的基本原理、分类、设计及实践应用非常有必要。
本课程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化工原理换热器的相关知识,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设计和实践。
2.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设计,学生应能:(1)理解换热器的基本原理和应用;(2)掌握换热器设计的基本流程和方法;(3)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换热器设计和实践。
3. 课程内容(1)第一部分:换热器基本原理1. 换热器的定义及分类2. 换热器基本原理3. 换热器的热力性能(2)第二部分:换热器设计1. 换热器设计的基本流程2. 换热器设计的基本方法3. 换热器的参数和设计要求(3)第三部分:换热器实践1. 换热器的制造工艺2. 换热器的安装和调试3. 换热器运行中的故障处理4. 换热器的维护与管理4. 课程方法本课程设计采用面授课程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通过理论讲授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能够全面深入地了解到化工原理换热器的相关知识,并能够掌握换热器的基本设计方法和实践操作技巧。
5. 课程评价为了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本课程设计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包括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后作业、设计报告和考试评分等多种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6. 课程展望本课程设计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化工原理换热器的相关知识,掌握换热器的基本设计方法和实践操作技巧,为其未来从事相关行业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同时本课程设计也综合了大量的实践案例,将有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巧相结合,更好地应对未来的工作挑战。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换热器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换热器的基本工作原理,包括热传导、对流和辐射在换热过程中的作用。
2. 学生能够掌握换热器类型及适用范围,了解各类换热器的结构特点及优缺点。
3. 学生能够运用热量平衡原理,进行换热器的热力计算,掌握换热器设计的基本方法。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相关公式,对换热器进行选型和计算,提高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2. 学生能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并掌握换热器材料的选用原则,提高材料应用能力。
3. 学生能够运用CAD等软件绘制换热器简图,提高绘图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化学工程,关注化工设备,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
2.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团队合作意识,培养沟通与协作能力。
3. 培养学生节能环保意识,关注换热器在化工生产过程中的节能减排作用。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化工原理课程的一部分,侧重于换热器的原理、计算和应用。
学生特点:学生为高中二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物理和化学知识基础,对工程问题有一定的好奇心。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通过实例分析、计算练习和小组讨论等形式,使学生掌握换热器相关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思考。
在教学评估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
二、教学内容1. 换热器原理:包括热传导、对流和辐射的基本概念,换热器的基本工作原理及热量传递过程。
相关教材章节:第二章第四节《热量传递的基本原理》2. 换热器类型与结构:介绍各类换热器(如管壳式、板式、空气冷却式等)的结构、特点、应用范围及优缺点。
相关教材章节:第三章第一节《换热器的类型与结构》3. 换热器选型与计算:讲解换热器选型原则,热量平衡原理,换热器热力计算方法及步骤。
相关教材章节:第三章第二节《换热器的选型与计算》4. 换热器材料:介绍换热器常用材料及其选用原则,分析不同材料的性能和适用场合。
换热器化工原理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换热器的基本原理、类型及计算方法,能够运用化工原理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换热器的基本概念及其在化工工艺中的应用;(2)掌握换热器的传热原理,包括对流传热、热传导和热辐射;(3)熟悉不同类型的换热器结构及其特点;(4)学会换热器面积计算、热负荷计算和效率评价。
2.技能目标:(1)能够运用换热器的基本原理分析实际工程问题;(2)熟练运用相关软件进行换热器设计和模拟;(3)具备换热器操作和维护的基本技能。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对化工行业的兴趣,树立正确的职业观;(3)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创新思维和持续学习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换热器的基本原理、类型、计算方法和实际应用。
具体安排如下:1.换热器的基本原理:介绍换热器的工作原理,对流传热、热传导和热辐射的基本概念。
2.换热器的类型:讲解不同类型的换热器,如平板式换热器、壳管式换热器、空气冷却器等,及其特点和应用。
3.换热器计算方法:教授换热器面积计算、热负荷计算和效率评价的方法。
4.换热器实际应用:分析换热器在化工工艺中的应用案例,讲解换热器操作和维护的基本知识。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
1.讲授法:通过讲解换热器的基本原理、类型和计算方法,使学生掌握相关理论知识。
2.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工程中的换热器应用案例,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实验法:学生进行换热器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课程的教学,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换热器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科学的理论知识。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化工原理、热力学等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课程设计单管程换热器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包括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单管程换热器的基本原理、结构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技能目标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要求学生培养对热工科学的兴趣,增强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我们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
首先,学生需要了解单管程换热器的工作原理,掌握其基本组成部分,如壳体、管束、换热介质等。
其次,学生应能熟练运用相关公式和图表计算换热器的性能参数,如热交换效率、温差等。
此外,学生还需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能够进行换热器实验,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单管程换热器的原理、结构和应用。
首先,介绍换热器的基本概念,解释单管程换热器的工作原理。
其次,详细讲解单管程换热器的结构组成,包括壳体、管束、换热介质等,并通过实物图片和模型展示,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
然后,介绍单管程换热器在工程中的应用,如空调系统、加热器等,并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换热器在实际工程中的重要性。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节课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首先,采用讲授法,系统地讲解换热器的原理、结构和应用。
其次,运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换热器在实际工程中的优缺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此外,通过案例分析法,让学生结合实际情况,了解换热器在工程中的应用。
最后,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运用实验法,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换热器的工作原理和性能。
四、教学资源本节课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
教材和参考书为学生提供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多媒体资料则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实验设备则是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重要工具,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换热器的原理和性能。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资源,以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
前言1.1 换热器的发展、应用换热器是将热流体的部分热量传递给冷流体的设备,又称热交换器。
换热器的应用广泛,日常生活中取暖用的暖气散热片、汽轮机装置中的凝汽器和航天火箭上的油冷却器等,都是换热器。
它还广泛应用于化工、石油、动力和原子能等工业部门。
它的主要功能是保证工艺过程对介质所要求的特定温度,同时也是提高能源利用率的主要设备之一。
换热器既可是一种单独的设备,如加热器、冷却器和凝汽器等;也可是某一工艺设备的组成部分,如氨合成塔内的热交换器。
由于制造工艺和科学水平的限制,早期的换热器只能采用简单的结构,而且传热面积小、体积大和笨重,如蛇管式换热器等。
随着制造工艺的发展,逐步形成一种管壳式换热器,它不仅单位体积具有较大的传热面积,而且传热效果也较好,长期以来在工业生产中成为一种典型的换热器二十世纪20年代出现板式换热器,并应用于食品工业。
以板代管制成的换热器,结构紧凑,传热效果好,因此陆续发展为多种形式。
30年代初,瑞典首次制成螺旋板换热器。
接着英国用钎焊法制造出一种由铜及其合金材料制成的板翅式换热器,用于飞机发动机的散热。
30年代末,瑞典又制造出第一台板壳式换热器,用于纸浆工厂。
在此期间,为了解决强腐蚀性介质的换热问题,人们对新型材料制成的换热器开始注意。
60年代左右,由于空间技术和尖端科学的迅速发展,迫切需要各种高效能紧凑型的换热器,再加上冲压、钎焊和密封等技术的发展,换热器制造工艺得到进一步完善,从而推动了紧凑型板面式换热器的蓬勃发展和广泛应用。
此外,自60年代开始,为了适应高温和高压条件下的换热和节能的需要,典型的管壳式换热器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70年代中期,为了强化传热,在研究和发展热管的基础上又创制出热管式换热器。
70年代末随着能源矛盾的日益突出,国内冶金工业炉开始大量采用换热器,其中绝大多数是金属对流换热器。
当时最受青睐的是翅片管换热器,它的换热元件是带有内外翅片的铸钢管。
由于单位体积内的换热面积大,所以换热器整体效率高,占地小,适合旧有炉子改造位置紧张的条件。
换热器课程设计书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换热器的基本原理、类型、设计方法和应用。
具体包括:1.知识目标:(1)理解换热器的基本概念和作用;(2)掌握换热器的分类和特点;(3)熟悉换热器的设计方法和计算公式;(4)了解换热器在工程中的应用。
2.技能目标:(1)能够分析换热器的工作原理和性能;(2)具备换热器选型和设计的基本能力;(3)学会使用相关软件进行换热器的设计和模拟;(4)能够撰写换热器设计报告。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2)增强学生对工程实践的兴趣和责任感;(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发展和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换热器的基本概念和作用:介绍换热器的定义、分类和应用领域,理解换热器在工程中的重要性。
2.换热器的类型:讲解不同类型的换热器,如管壳式、板式、螺旋板式等,分析各种换热器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3.换热器的设计方法:学习换热器的设计原理,掌握传热计算公式,了解换热器材料的选择和工艺要求。
4.换热器的应用:通过案例分析,了解换热器在热力系统、化工、空调等领域中的应用,熟悉换热器在不同行业中的重要性。
三、教学方法为了实现课程目标,我们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掌握换热器的基本概念、设计和应用知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换热器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3.实验法:安排实验室实践,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换热器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验技能。
4.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经验,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课程的实施,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换热器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参考资料。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专业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课件,直观地展示换热器的工作原理和设计方法。
单管程换热器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单管程换热器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掌握其关键参数的计算方法。
2. 学生能掌握单管程换热器的设计步骤,并运用相关公式进行简单换热器的设计。
3. 学生了解单管程换热器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熟悉其主要优点和局限。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完成单管程换热器的设计计算,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培养运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换热器模拟和优化的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对热能转换与利用的兴趣,提高对节能环保的意识。
2. 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增强团队协作意识,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工程素养。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为热工学相关专业的专业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单管程换热器的设计方法。
针对高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课程将重点放在实际设计能力的培养上。
课程目标具体明确,便于学生和教师进行教学活动将目标分解为具体学习成果:1. 学生能熟练运用换热器设计相关公式,完成换热器的设计计算。
2. 学生能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换热器设计报告,并进行课堂展示。
3. 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能够独立使用相关软件进行换热器模拟和优化。
二、教学内容1. 单管程换热器的基本概念:介绍换热器的作用、分类及单管程换热器的结构特点。
教材章节:第二章 换热器原理与设计2. 单管程换热器工作原理:讲解单管程换热器内流体流动和热量传递的基本过程。
教材章节:第二章 换热器原理与设计3. 单管程换热器设计计算:详细讲解设计过程中涉及的参数计算,包括传热系数、温差、压降等。
教材章节:第三章 换热器设计计算4. 单管程换热器设计实例:分析实际工程案例,指导学生完成换热器设计计算。
教材章节:第三章 换热器设计计算5. 换热器模拟与优化:介绍常用换热器模拟软件,指导学生进行换热器性能模拟和优化。
教材章节:第四章 换热器性能模拟与优化6. 单管程换热器设计报告撰写:教授设计报告的撰写方法,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教材章节:附录 设计报告撰写规范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周:单管程换热器基本概念及工作原理学习;第二周:单管程换热器设计计算方法学习;第三周:换热器设计实例分析和讨论;第四周:换热器模拟与优化软件操作;第五周:设计报告撰写与课堂展示。
换热器温度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换热器的基本原理,掌握换热器在热力学过程中的作用和应用。
2. 学生能够掌握温度作为热力学过程关键参数的重要性,并学会读取、分析换热器温度数据。
3. 学生能够运用数学公式和物理概念,计算换热器中的热量传递。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设计简单的换热器实验,通过实际操作来加深对热量传递过程的理解。
2. 学生能够使用适当的测量工具和仪表,进行换热器温度的准确测量。
3. 学生通过数据分析,能够解决实际换热过程中的问题,提出优化方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培养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特别是在热力学和能量转换领域。
2.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展团队合作意识,尊重他人意见,学会共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 学生能够意识到科学技术在工业发展中的重要性,理解换热器技术对于节能减排的意义,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
课程性质:本课程结合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学生特点:假设学生为八年级,已具备基本的物理知识和实验技能,对实际应用有较高的兴趣。
教学要求:课程需结合教材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验操作,提高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主动探索,注重学习成果的可衡量性,以便进行有效的教学评估。
二、教学内容1. 理论知识:- 换热器原理:介绍换热器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工作原理。
- 热量传递方式:深入讲解传导、对流和辐射三种热量传递方式在换热器中的应用。
- 温度测量:讲解温度测量方法、仪表选择和使用注意事项。
2. 实践操作:- 换热器实验设计:引导学生设计简单的换热器实验,观察和记录温度变化。
- 实验操作:分组进行实验,练习使用温度计、热像仪等工具进行温度测量。
- 数据分析:指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探讨影响换热器温度变化的因素。
3. 教学安排与进度:- 第一课时:介绍换热器原理,讲解热量传递方式。
集中授课换热器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学习目标包括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换热器的基本原理、类型和性能;技能目标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换热器的基本原理进行热传导计算和设计;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要求学生培养对换热器技术的兴趣和责任感。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描述换热器的基本原理和类型;2.计算换热器的热传导并进行设计;3.分析换热器的性能和应用;4.培养对换热器技术的兴趣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换热器的基本原理、类型、性能和设计。
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换热器的基本原理:热传导、对流和辐射;2.换热器的类型:板式换热器、壳式换热器、空气换热器等;3.换热器的性能:热交换效率、压降、温差等;4.换热器的设计:计算方法、材料选择、结构设计等。
5.换热器的基本原理:介绍热传导、对流和辐射的基本概念,解释换热器工作原理;6.换热器的类型:介绍板式换热器、壳式换热器、空气换热器等的特点和应用;7.换热器的性能:分析热交换效率、压降、温差等参数的影响因素;8.换热器的设计:讲解计算方法、材料选择和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换热器的基本原理、类型、性能和设计,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换热器应用案例,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工程中的换热器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4.实验法:进行换热器性能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
教学资源应能够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换热器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的知识体系;2.参考书:提供相关领域的参考书籍,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课件,采用视频、图片等形式展示换热器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实例;4.实验设备:配置完善的实验设备,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摘要换热器的应用贯彻化工生产过程的始终,换热器换热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化工生产的质量和生产效益。
所以换热器是非常重要的化工生产设备,在化工领域中,它扮演着主力军的身份,它是实现化工生产过程中热量交换和传递不可缺少的设备,在化工设备中占大约50%以上的比重。
既然换热器在化工生产中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那么如何设计出换热效果好,设备健全合理,三废排放量更低,能源利用率更高,经济效益高的换热器是我们从事化工行业工作人员刻不容缓的职责。
为了完成年产 2.8万吨酒精的生产任务,设计换热器的总体思路:在正常的生产过程中,利用塔底的釜残液作为加热介质在塔底冷却器中进行第一次预热,然后用少量的水蒸汽便可在预热器中使原料液达到预期的温度进入精馏塔中。
塔顶酒精蒸汽经过全凝器,利用循环冷却水作为冷却介质使酒精蒸汽转为液体。
最后,在塔顶冷却器中再次用冷却水使其降到25。
C输送到储装罐中。
关键词:冷却器;再沸器;全凝器;对流传热系数;压降;列管式换热器;离心泵。
目录第一章换热器的设计..............................................1.1概述 .............................................................1.1.1流程方案的确定..............................................1.1.2 加热介质、冷却介质的选择 ...................................1.1.3 换热器类型的选择 ...........................................1.1.4 流体流动空间的选择 .........................................1.1.5 流体流速的确定 .............................................1.1.6换热器材质的选择............................................1.1.7换热器壁厚的确定............................................1.2.固定管板式换热器的结构...........................................1.2.1管程结构....................................................1.2.2壳程结构....................................................1.3 列管换热器的设计计算.............................................1.3.1 换热器的设计步骤 ...........................................1.3.2 计算所涉及的主要公式 ....................................... 第二章设计的工艺计算 ............................................2.1 全塔物料恒算.....................................................2.2 原料预热器的设计和计算...........................................2.2.1 确定设计方案 ...............................................2.2.2 根据定性温度确定物性参数 ...................................2.2.3换热器的选择................................................2.3塔顶全凝器的设计和计算 ...........................................2.3.1确定设计方案................................................2.3.2 根据定性温度确定物性参数 ...................................2.2.3 换热器的选择 ...............................................2.4 塔顶冷却器的设计.................................................2.4.1 确定设计方案 ...............................................2.4.2 根据定性温度确定物性参数 ...................................2.4.3 换热器的选择 ...............................................2.5 塔底冷却器的设计.................................................2.5.1 确定设计方案 ...............................................2.5.2 根据定性温度确定物性参数 ...................................2.5.3 换热器的选择 ...............................................2.6 再沸器的设计.....................................................2.6.1 确定设计方案 ...............................................2.6.2 根据定性温度确定物性参数 ...................................2.6.3再沸器的工艺计算............................................ 第三章附录 .....................................................................................................................................符号说明............................................................. 第四章设计感想..................................................................................................................... 参考文献............................................................第一章换热器的设计1.1概述工业生产过程,两种物料之间的热交换一般是通过热交换器完成的,所以换热器的设计就显的尤为重要。
换热器单管程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换热器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工作原理,特别是单管程换热器的结构特点。
2. 掌握换热器单管程的设计计算方法,包括热负荷计算、传热系数的确定及面积需求计算。
3. 学会分析影响换热器单管程性能的主要因素,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换热器选型和优化。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和物理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际设计,掌握换热器单管程的设计流程。
2. 能够操作相关的设计软件或工具,进行换热器单管程的模拟和计算。
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交流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完成设计任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热能转换和利用的兴趣,培养对能源高效利用的重视。
2. 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使其认识到理论知识在实际工程应用中的重要性。
3. 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理解换热器在节能减排中的角色,提高社会责任感。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本科生或研究生,旨在通过换热器单管程的深入学习和实践设计,将理论知识与工程实际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工程实践能力。
课程设计将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探索,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和设计项目,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二、教学内容1. 换热器基础理论:包括热交换的基本概念、换热器类型、单管程换热器的结构组成及工作原理。
- 教材章节:第二章“换热器的基本概念与分类”,第三节“单管程换热器的工作原理及结构特点”。
2. 换热器设计计算:热负荷计算、传热系数的确定、换热面积的计算及流体流动与传热的关联。
- 教材章节:第三章“换热器的设计计算”,第一节“热负荷计算”,第二节“传热系数的确定与换热面积计算”。
3. 换热器选型与优化:分析影响换热器性能的主要因素,介绍换热器选型方法,探讨优化设计方案。
- 教材章节:第四章“换热器的选型与优化”,第一节“影响换热器性能的因素”,第二节“换热器选型方法”,第三节“换热器优化设计”。
化工换热器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换热器的基本概念、类型、工作原理和设计方法。
具体包括:1.知识目标:(1)能够正确理解换热器的定义、分类和性能参数。
(2)掌握换热器的工作原理和主要组成部分。
(3)了解换热器的设计方法和计算公式。
(4)熟悉换热器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和维护。
2.技能目标:(1)能够运用换热器的设计方法和计算公式,独立完成简单换热器的设计。
(2)具备分析换热器运行状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能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换热器的发展趋势。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化工行业的兴趣和热情,提高他们对换热器技术的认识。
(2)培养学生具备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换热器的基本概念、类型、工作原理、设计方法和应用。
具体安排如下:1.换热器的基本概念和分类:介绍换热器的定义、性能参数和常见类型。
2.换热器的工作原理:讲解换热器的工作原理,包括热量传递的基本方式。
3.换热器的设计方法:介绍换热器的设计方法和计算公式,如面积法、传热单元数法等。
4.换热器的应用:阐述换热器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和维护。
5.换热器的发展趋势:介绍换热器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1.讲授法:通过讲解换热器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和设计方法,使学生掌握相关理论知识。
2.讨论法:学生针对换热器实际应用案例进行讨论,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法:分析国内外换热器技术的成功案例,使学生了解换热器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
4.实验法:安排实验室实践活动,使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对换热器原理的理解。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换热器教材作为主要教学资源。
换热器设计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换热器的基本工作原理和类型,掌握换热器设计的基本概念和流程。
2. 使学生掌握换热器主要参数的计算方法,如传热系数、换热面积等。
3. 帮助学生了解换热器材料的选择原则及影响换热效果的因素。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换热器设计的能力,包括计算、选材和绘图。
2. 提高学生分析实际工程问题,运用换热器设计原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换热器设计课程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探究精神。
2. 引导学生关注换热器在节能、环保等方面的作用,提高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学会在团队中分工与协作,共同完成设计任务。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学生,结合换热器设计课程的性质,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旨在使学生掌握换热器设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后续学习和工程实践打下坚实基础。
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换热器原理与分类:讲解换热器的基本工作原理,介绍常见的换热器类型及其特点,如管壳式、板式、翅片式等。
2. 换热器设计流程:阐述换热器设计的基本步骤,包括需求分析、选型、计算、选材、绘图等。
3. 换热器主要参数计算:详细讲解传热系数、换热面积、流体流速等主要参数的计算方法。
4. 换热器材料选择:分析各种常用换热器材料的特点,讲解选材原则及影响换热效果的因素。
5. 换热器设计实例分析: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分析换热器设计过程中的关键问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进行科学、系统地组织,按照以下进度安排:1. 第1-2课时:换热器原理与分类,了解各种换热器的优缺点。
2. 第3-4课时:换热器设计流程,明确设计步骤和要求。
3. 第5-6课时:换热器主要参数计算,掌握关键参数的计算方法。
4. 第7-8课时:换热器材料选择,了解选材原则及影响换热效果的因素。
螺旋管式换热器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螺旋管式换热器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及在工业中的应用。
2. 掌握螺旋管式换热器的传热性能、流动特性及相关计算方法。
3. 了解螺旋管式换热器的选型、设计和优化方法。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能进行简单的换热器设计计算。
2. 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利用CAD等软件绘制换热器结构图。
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沟通表达及创新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换热器及热工学领域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科学技术的热情。
2.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节能减排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3. 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将目标分解为以下具体学习成果:1. 学生能够描述螺旋管式换热器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及在工业中的应用。
2. 学生能够运用传热学、流体力学知识进行换热器计算,并进行性能分析。
3. 学生能够利用CAD软件绘制换热器结构图,进行简单的换热器设计。
4.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探讨换热器选型、设计和优化方法,提出创新性方案。
5. 学生能够认识到换热器在节能降耗、环保方面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螺旋管式换热器的基本概念及分类- 换热器的作用和分类- 螺旋管式换热器的结构特点及工作原理2. 螺旋管式换热器的传热性能分析- 传热学基础知识回顾- 螺旋管式换热器的传热计算方法- 流体流动与传热性能的关系3. 螺旋管式换热器的设计与计算- 设计依据和原则- 换热器选型及计算步骤- 换热器结构参数的确定4. 螺旋管式换热器的优化与CAD绘图- 换热器性能优化方法- CAD软件在换热器结构绘图中的应用- 螺旋管式换热器CAD绘图实践5. 螺旋管式换热器在工程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换热器在工业中的应用实例- 案例分析与讨论- 节能减排与环保措施教学大纲安排如下:第1周:螺旋管式换热器的基本概念及分类第2周:螺旋管式换热器的传热性能分析第3周:螺旋管式换热器的设计与计算第4周:螺旋管式换热器的优化与CAD绘图第5周:螺旋管式换热器在工程中的应用案例分析三、教学方法针对本章节内容,采用以下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1. 讲授法:- 用于讲解螺旋管式换热器的基本概念、分类、工作原理等理论知识,为学生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设计题目:换热器专业: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学号:07学生姓名:2010年6月28日目录一:设计任务和设计条件 (1)二:确定设计方案 (1)三:确定物性数据 (2)四:估算传热面积 (2)五:工艺结构尺寸 (3)六:换热器核算 (4)七、强度设计计算 (9)八、参考文献: (15)一:设计任务和设计条件某生产过程的流程如图3-20所示。
反应器的混合气体经与进料物流换热后,用循环冷却水将其从110℃进一步冷却至60℃之后,进入吸收塔吸收其中的可溶性组分。
已知混合气体的流量为239301kg h ,压力为6.9MPa ,循环冷却水的压力为0.4MPa ,循环水的入口温度为29℃,出口的温度为39℃,试设计一列管式换热器,完成生产任务。
已知:混合气体在85℃下的有关物性数据如下(来自生产中的实测值)密度 3190kg m ρ= 定压比热容1 3.297p c kj kg =℃ 热导率10.0279w m λ=℃ 粘度51 1.510Pa s μ-=⨯循环水在34℃下的物性数据:密度 31994.3kg m ρ= 定压比热容1 4.174p c kj kg =K 热导率10.624w m λ=K 粘度310.74210Pa s μ-=⨯二:确定设计方案1.选择换热器的类型两流体温度的变化情况:热流体进口温度110℃ ,出口温度60℃;冷流体进口温度29℃,出口温度39℃,该换热器用循环冷却水冷却,冬季操作时,其进口温度会降低,考虑到这一因素,估计该换热器的管壁温度和壳体温度之差较大,因此初步确定选用浮头式换热器。
2.管程安排从两物流的操作压力看,应使混合气体走管程,循环冷却水走壳程。
但由于循环冷却水较易结垢,若其流速太低,将会加快污垢增长速度,使换热器的热流量下贱,所以从总体考虑,应使循环水走管程,混和气体走壳程。
三:确定物性数据定性温度:对于一般气体和水等低黏度流体,其定性温度可取流体进出口温度的平均值。
故壳程混和气体的定性温度为T=260110+ =85℃管程流体的定性温度为t=3422939=+℃根据定性温度,分别查取壳程和管程流体的有关物性数据。
对混合气体来说,最可靠的无形数据是实测值。
若不具备此条件,则应分别查取混合无组分的有关物性数据,然后按照相应的加和方法求出混和气体的物性数据。
混和气体在85℃下的有关物性数据如下(来自生产中的实测值):密度 3190kg m ρ= 定压比热容1 3.297p c kj kg =℃ 热导率10.0279w m λ=℃ 粘度51 1.510Pa s μ-=⨯循环水在34℃ 下的物性数据:密度 31994.3kg m ρ= 定压比热容1 4.174p c kj kg =K 热导率10.624w m λ=K 粘度310.74210Pa s μ-=⨯四:估算传热面积1.热流量111t c m Q p ∆==239301×3.297×(110-60)=3.94×107kj/h =10944kw2.平均传热温差先按照纯逆流计算,得: 逆m t ∆=K3.48)296039110ln()2960()39110(=-----3.传热面积为求得传热面积A ,需先求出传热系数K ,而K 值又与给热系数、污垢热阻等有关。
在换热器的直径、流速等参数均未确定时,给热系数也无法计算,所以只能进行试算。
假设K=313W/(㎡k)则估算的传热面积为A=237243.483131010944m t K Q m =⨯⨯=∆4.冷却水用量 i pi t c Q m ∆=h kg s kg /943200/26210174.410944==⨯= 五:工艺结构尺寸1.管径和管内流速选用Φ25×2.5较高级冷拔传热管(碳钢),取管内流速u 1=1.3m/s 。
2.管程数和传热管数可依据传热管内径和流速确定单程传热管数6463.102.0785.03.994/262422=⨯⨯==u d V n i s π 按单程管计算,所需的传热管长度为 m n d A L s o 3.14646025.014.3724≈⨯⨯==π 按单程管设计,传热管过长,宜采用多管程结构。
根据本设计实际情况,采用标准设计,现取传热管长l=7m ,则该换热器的管程数为)(273.14管程≈==l L N p 传热管总根数 Nt=646×2=1292(根) 3.平均传热温差校正及壳程数平均温差校正系数有52939601101221=--=--=t t T T R 124.02911029391112=--=--=t T t t P 按单壳程,四管程结构,查图5-19(a )得 96.0=ψ平均传热温差 46.448.30.96=⨯=∆=∆逆m m t t ψ℃由于平均传热温差校正系数大于0.9,同时壳程流体流量较大,故取单壳程合适。
4.传热管排列和分程方法采用组合排列法,即每程内均按正三角形排列,隔板两侧采用正方形排列。
取管心距t=1.25d 0,则t=1.25×25=31.25≈32(mm)隔板中心到离其最近一排管中心距离按式(3-16)计算S=t/2+6=32/2+6=22㎜ 各程相邻管的管心距为44㎜。
管数的分成方法,每程各有传热管646根,其前后关乡中隔板设置和介质的流通顺序按图3-14选取。
5.壳体内径 采用多管程结构,壳体内径可按式(3-19)估算。
取管板利用率η=0.7 ,则壳体内径为D=1.05t )(14447.0/12923205.1/mm N T =⨯=η按卷制壳体的进级档,可取D=1400mm6.折流板 采用圆缺折流板,去弓形之流板圆缺高度为壳体内径的25%,则切去的圆缺高度为h=0.25×1400=350m ,故可取h=360mm取折流板间距B=0.3D ,则B=0.3×1400=420mm ,可取B 为450mm 。
折流板数目N B =146.14145070001≈=-=-折流板间距传热管长折流板圆缺面水平装配,见图3-15。
7.其他附件拉杆数量与直径按表3-9选取,本换热器壳体内径为1400mm ,故其拉杆直径为Ф12拉杆数量不得少于10。
壳程入口处,应设置防冲挡板,如图3-17所示。
8.接管壳程流体进出口接管:取接管内气体流速为s m u /101=,则接管内径为307.00114.3)903600/(30139244VD 1=⨯⨯⨯==πμ圆整后可取管内径为310mm 。
管程流体进出口接管:取接管内液体流速s m u /5.22=,则接管内径为366.05.214.3)3.9943600/(94320042=⨯⨯⨯=D圆整后去管内径为370mm六:换热器核算1. 热流量核算(1)壳程表面传热系数 用克恩法计算 据式(5-72) 14.03155.0010)(Pr Re 36.0wed μμλα= 当量直径e d =m d d t oo 02.0]423[422=-ππ 壳程流通截面积1427.0)032.0025.01(45.145.0)1(=-⨯=-=t d BD s o o (m 2) 壳程流体流速及其雷诺数分别为s m u o /2.51427.0)903600/(239301=⨯=624000105.1902.502.0Re 5=⨯⨯⨯=-o 普朗特数773.10279.0105.110297.3Pr 53-⨯⨯⨯=粘度校正 1)(14.0≈wμμK m w o ⋅=⨯⨯⨯=23155.0/1.996773.162400002.00279.036.0α (2)管内表面传热系数 据式(5-63a )4.08.0Pr Re 023.0iii d λα=管程流体流通截面积2028.02129202.042=⨯⨯=πi S 管程流体流速 s m u i /299.12028.0)3.9943600/(943200=⨯=3306310742.03.994299.102.0Re 3=⨯⨯⨯=- 普朗特数96.4624.010742.010174.4Pr 33=⨯⨯⨯=]./[561896.43306302.0624.0023.024.08.0)(k m W i =⨯⨯⨯=α(3)污垢热阻和管壁热阻 按表5-5,可取管外侧污垢热阻 kw k m R o /4.02⋅=管内侧污垢热阻kw k m R i /58.02⋅= 管壁热阻按式λbR w =计算,依附录4查表知,碳钢在该条件下的热导率为45.3w/(m ·K)。
所以)/(000055.03.450025.02w k m R w ⋅==(4) 传热系数e K 依式(5-11c )有)]/([415)1.99610004.05.2225000055.020*******.020*******(1)1(12k m W R d d R d d R d d K oo m o w i o i i i o e ⋅=++⨯+⨯+⨯=++++=αα(5)传热面积裕度 依式(5-23)可得所计算传热面积Ac 为)(5684.464151010944231m t K Q A m e c =⨯⨯=∆=该换热器的实际传热面积为Ap271012927025.014.3m lN d A T o p =⨯⨯⨯==π该换热器的面积裕度为%25568568710=-=-=ccp A A A H传热面积裕度合适,该换热器能够完成生产任务。
2. 壁温计算因为管壁很薄,而且壁热阻很小,故管壁温度可按式3-42计算。
由于该换热器用循环水冷却,冬季操作时,循环水的进口温度将会降低。
为确保可靠,取循环冷却水进口温度为15℃,出口温度为39℃计算传热管壁温。
另外,由于传热管内侧污垢热阻较大,会使传热管壁温升高,降低了壳体和传热管壁温之差。
但在操作初期,污垢热阻较小,壳体和传热管间壁温差可能较大。
计算中,应该按最不利的操作条件考虑,因此,取两侧污垢热阻为零计算传热管壁温。
于是,按式4-42有ncnmc ww t T t αααα11++=式中液体的平均温度m t 和气体的平均温度分别计算为=m t 0.4×39+0.6×15=24.6℃ =m T (110+60)/2=85℃==i c αα5852w/㎡·k ==o n αα925.7w/㎡·k 传热管平均壁温8.327.925/15852/17.925/6.245852/85=++=w t ℃壳体壁温,可近似取为壳程流体的平均温度,即T=85℃。
壳体壁温和传热管壁温之差为 2.528.3285=-=∆t ℃。
该温差较大,故需要设温度补偿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