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形鲳鲹消化道的形态学、组织学和组织化学
- 格式:pdf
- 大小:729.22 KB
- 文档页数:6
第35卷 第4期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V ol.35 No.42015年8月 Journal of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Aug. 2015收稿日期:2015-06-30基金项目:国家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205028);广东省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专项(GD2012-A01-007,GD2012-A02-003);广东省教育厅创新计划专项(2012KJCX0063);广西科技厅科技计划(桂科攻1222013-2)第一作者:方玲玲(1990-),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鱼类种子工程与生物学。
E-mail:1176950041@ 通信作者:陈刚(1961-),男,教授,研究方向为鱼类种子工程与增养殖。
E-mail:cheng@卵形鲳鲹PPAR α基因cDNA 序列的克隆、组织表达及生物信息学分析方玲玲1,陈 刚1,2,3,王忠良1,2,3,汤保贵1,2,3,张健东1,黄建盛1,周 晖1(1. 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院,广东 湛江 524088;2. 广东省普通高校 南海水产经济动物增养殖重点实验室,广东 湛江 524088;3. 广东省水产经济动物病原生物学及流行病学重点实验室,广东 湛江 524088)摘 要:采用RACE-PCR 克隆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s -α,PPAR α)基因的cDNA 序列全长,并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其编码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和结构特征。
结果表明:卵形鲳鲹PP AR α基因(GenBank 登录号KP893147) cDNA 全长1 930 bp,开放阅读框(ORF)为1 425 bp,共编码474个氨基酸,其编码的蛋白质为不稳定蛋白,无信号肽和跨膜结构,二级结构由α螺旋、β转角、伸展片段和无规则卷曲组成,且α螺旋占较大比例;预测显示,该蛋白有PP ARs 基因家族典型的DNA 结合区(DBD)和配体结合区(LBD);序列对比表明,卵形鲳鲹PP AR α基因与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 )、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as )、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 )、金头鲷(Sparus aurata )、军曹鱼(Rachycentron canadum )等有较高的同源性(81% ~ 89%);蛋白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在人(Homo sapiens )、鼠(Mus musculus )、鸭(Gallus gallus )、花鲈、大黄鱼、军曹鱼等动物中,卵形鲳鲹的PPAR α蛋白与军曹鱼的进化关系最为密切(94%),与人(68%)、鼠(68%)、鸭(67%)等的同源性较低。
褐菖鲉消化道的组织学和组织化学石戈;王健鑫;刘雪珠;王日昕【期刊名称】《水产学报》【年(卷),期】2007(31)3【摘要】利用光镜技术对褐菖鲉消化道进行了组织学和组织化学研究.组织学研究表明:褐菖鲉消化道由口咽腔、食道、胃和肠4部分组成.口咽腔较大,上下颌,犁骨及腭骨均有细齿带,粘膜由复层鳞状上皮组成,并含有大量黏液细胞和少量杯状细胞;食道粗而短,上皮组织包括扁平上皮层区域和单层柱状上皮层区域,上皮含有大量杯状细胞和黏液分泌细胞,粘膜层的固有膜中含有腺体;胃呈Y型,包括贲门、胃体和幽门3个区域,胃粘膜由单层柱状上皮组成,在贲门和胃体部的粘膜层中有厚的结实层,上皮有大量的胃小凹和胃腺组织;胃幽门部括约肌明显,幽门上皮不含胃小凹;胃与肠相接处有8~9个指状幽门盲囊,其形态学和组织学特征与前肠类似;肠道上皮由单层柱状上皮细胞组成,丰富的微绒毛形成明显的纹状缘,上皮中含有大量杯状细胞,肠道系数为0.54.组织化学研究显示:幽门、幽门盲囊和肠上皮细胞顶端胞质和纹状缘具碱性磷酸酶活性;幽门盲囊及肠道上皮细胞顶端胞质中检测到酸性磷酸酶活性;在贲门部和胃体部的固有层以及幽门上皮还检测到酯酶活性,且酯酶定位于幽门柱状上皮细胞胞质的上半部.整个消化道的粘膜层中存在许多粘液细胞:食道上皮含大量酸性粘液细胞,胃上皮细胞均含有中性粘液,而肠道由前向后中性粘液物质逐渐减少,酸性粘液物质逐渐增多.组织学和组织化学的结果表明褐菖鲉食道有润滑和微弱的消化作用,胃有消化脂类和吸收糖类的功能;幽门和盲囊有较强的吸收脂类的功能;前肠、中肠和后肠有活跃的细胞内消化和吸收功能,整个消化道结构与其肉食性功能密切相关.【总页数】10页(P293-302)【作者】石戈;王健鑫;刘雪珠;王日昕【作者单位】浙江海洋学院海洋科学学院,浙江,舟山,316004;浙江海洋学院海洋科学学院,浙江,舟山,316004;浙江海洋学院海洋科学学院,浙江,舟山,316004;浙江海洋学院海洋科学学院,浙江,舟山,316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17【相关文献】1.卵形鲳鲹消化道的形态学、组织学和组织化学 [J], 区又君;李加儿;勾效伟2.卵形鲳鲹消化道的形态学、组织学和组织化学 [J], 区又君;李加儿;勾效伟3.中国龙虾消化道的组织学与组织化学研究 [J], 姜永华;颜素芬4.黄斑篮子鱼消化道组织学和组织化学研究 [J], 区又君;李加儿;勾效伟;马之明;陈怡飚;5.黄斑篮子鱼消化道组织学和组织化学研究 [J], 区又君;李加儿;勾效伟;马之明;陈怡飚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渔业研究 2017 ,39(3 ):181 - 187 h tt p:// Journal of Fislieries Research DOI:10. 14012// cnki.2017. 03. 003陈福艳,梁万文,陈明,等•卵形鲳鰺刺激隐核虫病组织病理学研究[J]•渔业研究,2017,39(3):181 -187.卵形鲳鰺刺激隐核虫病组织病理学研究陈福艳,梁万文,陈明,黄婷,李莉萍,雷爱莹,王瑞,杨学明,罗洪林,欧阳贤华!(广西水产科学研究院,广西水产遗传育种与健康养殖重点实验室,广西南宁530021)摘要:利用组织切片、H E染色和显微观察的方法,研究了卵形R鰺患刺激隐核虫病组织病 理变化。
组织切片结果可见,感染鱼的鳃和体表受到直接机械损伤;鱼体在缺氧状态下,入 侵的刺激隐核虫有可能对机体产生某种毒素,也可能因刺激隐核虫感染而引发细菌或病毒继 发性感染,造成肝、脾和肾脏不同程度的间接性损伤。
表现为鳃部机能严重受阻,肝脏脂肪 肝变性严重,肝索紊孔,血窦缩小或消失;脾脏组织结构不清晰,有充血、出血和坏死等症 状;肾脏结构不清晰,肾小管及肾小体缩小,肾小管细胞融合(黏连),组织间隙松散扩 大,局部细胞坏死,存在脂肪粒。
关键词:卵形R— 刺激隐核虫(C#5〇ca#o-%#a-s);组织病理学中图分类号:S941.5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 -5601(2017)03 -0181 -07卵形鲳鰺()是我国新兴名 特优海水养殖品种之一。
近年来,卵形鲳鰺养殖 业在福建、广东、海南、广西等沿海地区迅猛发 展,而且随着深海网箱养殖技术的进步,该养殖 业得到进一步发展。
但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各种病害暴发日益频繁,尤其是刺激隐核虫(C#5〇ca#o-%%rns)病,严重威胁卵形鲳鰺养 殖业的健康发展。
目前由于该病尚无有效的治疗 方案,因此造成每年秋季快上市的大规格成品鱼 大批量死亡,且死亡率高达100%,这给养殖户 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1-4]。
卵形鲳鲹生长抑素家族基因的全基因组鉴定及组织表达特征分析作者:余艳玲冯鹏霏潘传燕林勇宋漫玲张永德罗洪林来源:《南方农业学报》2021年第12期摘要:【目的】明确卵形鲳鲹生长抑素(SST)家族基因的种类及其组织表达特征,为进一步揭示SST家族基因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打下基础。
【方法】采用HMMER 3.1对卵形鲳鲹全基因组数据进行搜索,然后通过Pfam、SMART及NCBI CDD等数据库确认搜索获得的基因是否属于SST家族基因;采用ProtParam和PSORT等在线软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以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SST家族基因在卵形鲳鲹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
【结果】从卵形鲳鲹全基因组中共鉴定出4个SST家族基因(SST1、SST3、SST5和SST6),分别编码122、127、106和110个氨基酸残基,对应的编码蛋白分子量介于12249.3~14316.1 Da,理论等电点(pI)介于6.51~7.43,均定位于细胞外。
4个卵形鲳鲹SST基因结构较简单且相似,均包含2个外显子和1个内含子;SST1和SST3基因位于7号染色体上,SST6和SST5基因则分别位于8号和23号染色体上;4个卵形鲳鲹SST氨基酸序列相似性的平均值为33.42%,以SST5氨基酸序列与SST6氨基酸序列的相似性最高(39.78%),SST3氨基酸序列与SST5氨基酸序列的相似性最低(28.16%)。
SST家族基因在卵形鲳鲹脑、胃、性腺和肌肉等组织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SST1、SST3和SST6基因在脑组织中显著高表达(P<0.05,下同),而SST5基因在性腺和肌肉组织中显著高表达;此外,SST3、SST5和SST6基因在卵形鲳鲹卵巢中的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在精巢中的相對表达量。
【结论】从卵形鲳鲹基因组中鉴定出4个SST家族基因(SST1、SST3、SST5和SST6),其表达分布存在组织特异性和种属特异性,可能介导卵形鲳鲹的神经调节、性腺发育及性二型性等多种生理功能,且不同物种的SST 基因功能可能存在差异。
卵形鲳鲹,也被称为金鲳、鲳鲹、红三黄腊鲳,属于鲈形目、鲹科、鲳鲹属,是一种暖水性鱼类。
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为名贵的食用鱼类。
卵形鲳鲹的体型侧扁,呈卵圆形,体型大,生长快,抗病力强。
其生活水温范围在14~32℃,最适水温为24~28℃,盐度在5‰~32‰之间均可养殖,而在15‰以下生长更快。
在自然水域中,卵形鲳鲹喜欢集群觅食洄游,争抢食物凶猛,主要以小型软体动物、小型螺类为食。
此外,卵形鲳鲹分布于印度洋、印度尼西亚、澳洲、日本、美洲的热带及温带的大西洋海岸,在中国则见于黄海、渤海、东海、南海。
其幼鱼主要栖息于近沿岸砂泥底质水域或砂泥底质的内湾,而成鱼则栖息于沿岸礁石底质水域。
至于卵形鲳鲹的团体标准,这可能会因地区、养殖技术、市场需求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如果您需要更具体的信息,建议您咨询相关的行业协会或专业机构。
鰤鱼诺卡氏菌感染卵形鲳鲹的组织病理学研究满其蒙;徐力文;区又君;苏友禄;郭志勋;冯娟【期刊名称】《广东农业科学》【年(卷),期】2012(039)021【摘要】从阳江闸坡海水网箱养殖的患病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病灶中分离出病原鰤鱼诺卡氏菌(Nocardia seriolae),并人工回接感染卵形鲳鲹,病鱼的脾脏、肾脏、肝脏、鳃、心脏等器官出现直径为0.1~0.3 cm的白色结节,对患病卵形鲳鲹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发现脾脏出血,淋巴细胞增生;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淋巴细胞增生;肝脂肪变性;鳃小片上皮细胞增生,相互融合在一起棒状化;心肌细胞肿胀,断裂,溶解.【总页数】5页(P132-135,封2)【作者】满其蒙;徐力文;区又君;苏友禄;郭志勋;冯娟【作者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农业部南海渔业资源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300;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上海201306;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农业部南海渔业资源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300;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农业部南海渔业资源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300;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农业部南海渔业资源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300;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农业部南海渔业资源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300;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农业部南海渔业资源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41.91【相关文献】1.鰤鱼诺卡氏菌感染斑马鱼模型的建立与组织病理学研究 [J], 夏立群;汪美;赖杰彬;陈锐敏;徐亮;鲁义善2.鰤鱼诺卡氏菌与绛红色诺卡氏菌的融合菌研究 [J], 陈建林;严聪羚;张红莲;苏泽杰;夏立群3.鰤鱼诺卡氏菌与黄粉色诺卡氏菌原生质体融合的研究 [J], 王英华;陈建林;徐亮;张红莲;夏立群4.(鰤)鱼诺卡氏菌HYD基因的克隆及亚细胞定位研究 [J], 陈建林;苏泽杰;鲁义善;徐亮;张红莲;夏立群5.(鰤)鱼诺卡氏菌动力蛋白调节蛋白rob1/LC7的亚细胞定位和功能初步研究 [J], 夏立群;陈锐敏;廖保山;苏泽杰;徐亮;童邦卓;黄嘉慧;鲁义善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