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七年级生物下册 4.3《信息的处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冀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169.00 KB
- 文档页数:5
第四章合理用脑高效学习
第三节信息的处理
三、脑的功能
教学准备
脑的模型或脑的纵剖图;大脑皮层神经中枢及其功能的电脑课件。
补充材料一:
1987年,瑞士一位受伤的男银行职员,内脏、四肢全部损坏,而大脑却完好无损。
同时有一位受伤的女芭蕾舞演员,她的大脑已死亡,但其他器官完好。
医生们提出
一个“改头换面”的方案,专家们把男人大脑植入女子的颅腔内,并把二人细如蛛丝的神经纤维一根根接起来。
结果,大脑可以依稀记起撞车的情景。
从此这个“男人”便开始驾驭一个女人的身躯。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前苏联科学院的斯宁德教授给一只兔移植了一颗猫头获得成功。
这棵植入的猫头能指挥兔体。
不仅猫性十足,还能捕鼠呢。
补充材料二:
据统计,人的大脑约有1011~1012个神经元。
人脑中还有比神经细胞多10~50倍的神经胶质细胞。
大脑皮层的总面积2200厘米²,每天能记录8600条信息。
大脑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比世界的电话网络还要复杂1400多倍。
每秒钟大脑约进行10万种不同的化学反应。
第四章第三节信息的处理一、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一、教学目标:1、掌握反射的定义,结构(反射弧),类型。
2、学会分析生活中反射的类型。
3、将反射运用与学习和生活中。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反射的类型,反射弧的结构。
2、难点:反射的类型。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神经系统的组成,神经系统的调节2、游戏:动动你的手得出结论: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二)新课学习: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2、反射的定义游戏动动你的脚:膝跳反射提出问题:A:膝跳反射通过什么系统完成?B:反射发生的原因?C:做出什么应答?反射: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者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反应。
A:反射举例:缩手反射,眨眼反射,膝跳反射,吮吸反射,吃杨梅大量分泌唾液,看到了东西害怕,想到了什么东西害怕B:练习:下列哪些属于反射的是:有尿意就会去厕所排便望梅止渴含羞草的叶子被碰后合红灯停,绿灯行草履虫趋向有利刺激,躲避有害刺激3、反射弧对应书中图4-8回答下列填空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不同的反射,反射弧不同)练习:请填出正确的反射形成顺序:4、反射的类型非条件反射:生来就有,是比较低级的神经调节,由大脑皮层以下控制(脑干,脊髓)条件反射:后天学习形成,是比较高级的神经调节,由大脑皮层控制。
练习:判断反射的类型:(人类特有的反射:语言)缩手反射,眨眼反射,膝跳反射,吮吸反射,吃杨梅大量分泌唾液,望梅止渴, 看到了东西害怕,想到了什么东西害怕,谈虎生变,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5、脊髓的功能提出问题:刚才进行缩手反射的同学,是先感觉痛还是先缩手?脊髓:反射和传导的功能。
练习:如果上图表示缩手反射,回答下类问题①、破坏①处,用牙签刺激时,感觉,缩手②、破坏②处,感觉,缩手③、破坏③处,感觉,缩手④、破坏④处,感觉,缩手⑤、破坏⑤处,感觉,缩手四:课堂小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基本结构是反射弧。
第二节信息的处理教学设计(一)认知目标1.理解反射的概念和意义。
2.了解反射弧及其构成;了解反射活动的发生过程。
(二)技能目标1.培养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判断能力。
2.初步体验实验设计的一般方法;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3.培养利用一般原理分析实际现象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1.进一步体验生命活动的物质性。
2.体验科学实验的趣味性和科学性。
3.激发对科学实验研究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反射的概念和意义;反射弧的涵义和构成。
2.教学难点:反射弧的构成;反射活动中信息的传导。
三、教学准备青蛙2只;剪刀、镊子、探针、小钩、线、铁架台、滤纸、纱布、0.5%的硫酸溶液、清水、培养皿。
马陆、蜘蛛、乌龟等小动物。
反射弧模式图的挂图或投影片。
手电筒(学生自带)。
四、教学过程:(一)观察与体验反射现象我们知道,神经系统是人体主要的调节机构。
它是如何调节人体活动的呢?活动一:以同桌两同学为单位,用手电筒照对方眼睛,仔细观察瞳孔变化。
活动二:以同桌两同学为单位,在教师的示范下,做膝跳反射实验。
在学生回答实验现象后,教师介绍反射的概念和意义:1.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和内部的各种刺激作出应答性反应,叫做反射。
如缩手反射、膝跳反射。
2.反射是神经系统调节身体各项生理活动的基本方式。
反射包括对信息的接受、传导和处理。
并介绍,动物也有反射活动。
观察马陆等动物对刺激的反射现象,以加深对反射现象的理解。
反射活动是通过什么结构来进行的呢?(二)实验探索反射现象演示1:取两只青蛙,均切去颅部,把其中一只的脊髓用探针破坏(以上须向学生介绍)。
当脊蛙的休克消失后,对两只青蛙做屈腿反射测试。
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有无反射现象发生)并分析该现象说明了什么。
演示2:将脊蛙的一侧坐骨神经剪断,用同侧后腿做屈腿反射实验。
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该实验告诉我们什么。
看书并讨论。
(三)尝试解释反射现象在自学和讨论的基础上,学生对上述两个实验现象是可以作出科学的解释的。
第三节信息的处理一、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教学目标】1.理解反射的概念。
2.通过膝跳反射的实验能描述反射弧的结构。
3.了解非条件反射的概念和特点。
4.认识神经系统的重要性,在生活中要关注健康和注意安全。
【教学重点和难点】1.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2.反射弧的结构。
【教学方式】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引入新课】通过课文P.78“身边事”引入新课。
【自主学习】阅读课文P.76~79,完成“同步学习”P.23~24的内容。
一、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课件播放:探究竟:膝跳反射实验方法步骤:1.两位同学一组,一位是实验者,一位是被实验者。
2.被实验者坐在椅子上,,让一条腿自然地搭在另一条腿上。
3.实验者用手掌内侧边缘快速叩击被实验者上面那条腿的膝盖下方的韧带,同时观察小腿的反应。
膝跳反射来不及思考,有关的神经中枢在脊髓内,所以不受大脑的控制。
但是,在完成膝跳反射的同时,脊髓中通向大脑的神经会将这一神经冲动传往大脑,使人感觉到膝盖被叩击了。
提问:叩击韧带时,小腿出现什么反应?这种反应是人生来就有的,还是在生活中逐渐获得的?总结: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一)什么是反射反射是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反应。
如膝跳反射;吃酸梅会大量分泌唾液;遇有外界刺激,人会自动眨眼(眨眼反射)反射必须依靠完整的反射弧才能完成。
提问:反射是通过反射弧来完成的。
参与膝跳反射活动的反射弧由哪几部分构成?每部分的作用是什么?(二)反射弧的结构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
感受器:指感觉神经末梢或接受刺激的结构。
效应器:指运动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
强调:任何反射活动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实现。
在自然状态下,反射弧的五个部分缺一不可,缺少任何一部分都将无法完成反射。
课件显示:反射弧五部分结构膝跳反射的反射弧过程示意图;缩手反射的形成过程示意图反射弧的结构模式图当堂练习:不同的反射具有不同的反射弧,将下面反射弧模式图中的各部分结构填在图框里(课件播放课本P.79“当堂练”2,由学生动手填)。
第三节信息的处理三、脑的功能教学准备脑的模型或脑的纵剖图;大脑皮层神经中枢及其功能的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补充材料一:1987年,瑞士一位受伤的男银行职员,内脏、四肢全部损坏,而大脑却完好无损。
同时有一位受伤的女芭蕾舞演员,她的大脑已死亡,但其他器官完好。
医生们提出一个“改头换面〞的方案,专家们把男人大脑植入女子的颅腔内,并把二人细如蛛丝的神经纤维一根根接起来。
结果,大脑可以依稀记起撞车的情景。
从此这个“男人〞便开始驾驭一个女人的身躯。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前苏联学院的斯宁德教授给一只兔移植了一颗猫头获得成功。
这棵植入的猫头能指挥兔体。
不仅猫性十足,还能捕鼠呢。
补充材料二:据统计,人的大脑约有1011~1012个神经元。
人脑中还有比神经细胞多10~50倍的神经胶质细胞。
大脑皮层的总面积2200厘米²,每天能记录8600条信息。
大脑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比世界的络还要复杂1400多倍。
每秒钟大脑约进行10万种不同的化学反响。
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以下符合学生实验规则的一项为哪一项〔〕A.学生进实验室前无须进行任何准备,进实验室后一定按老师的要求去做B.学生进实验室前必须进行认真预习,进实验室后一定按老师的要求去做C.学生进实验室前必须进行认真预习,进实验室后自主操作、完成实验,不一定要按老师的要求去做D.实验过程中,出现异常或意外事故,尽量不要麻烦老师,要学会自行处理2.如果在光线条件较差的实验室内使用显微镜,在对光时应〔〕A.调大光圈,用平面反光镜 B.调大光圈,用凹面反光镜C.调小光圈,用平面反光镜 D.调小光圈,用凹面反光镜3.在对显微镜进行对光时,要注意以下结构构成一直线的是〔〕A.目镜、镜筒、物镜、通光孔 B.目镜、镜筒、物镜、载物台C.目镜、镜筒、物镜、反光镜 D.目镜、物镜、转换器、反光镜4.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时,被观察的生物材料必须是极薄或透明的,其原因是 ( )A.便于放置在显微镜上 B.能让光线透过C.不宜污染物镜 D.易染色二、填空题1.认识显微镜的主要结构,写出显微镜主要局部的名称。
2021年七年级生物下册 4.2《信息的传递》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冀教版教材分析本节课第一课时通过对人体神经系统图的分析,认识神经系统的组成,使学生从宏观上对神经系统的组成有一个概括的了解。
在此基础上,通过用显微镜观察神经细胞装片,使学生认识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神经元的结构。
为学习二、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和第三节信息的处理等内容奠定了必要的知识基础。
第二课时是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通过“缩手反射”和“膝跳反射”的实验,认识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以及完成发射的基本结构——反射弧。
教材的安排是说明神经系统的功能是建立在一定的结构基础之上的。
神经元和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比较复杂,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学生分析信息的传递涉及人体的许多微观结构,如神经元、反射弧等学生的知识基础较薄弱,同时本节课的新名词术语较多,学生接受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学习本部分知识时,一定注意微观知识与宏观现象的联系,减少学生被动的机械记忆。
学生对反射实验很感兴趣,要让学生亲自实验,在体会实验的乐趣中学到知识。
设计理念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过程与方法中使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同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
教学目标知识性目标:1.描述人体神经系统的组成。
2.说明构成人体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
2.概述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反射。
3.举例说明反射弧的基本结构。
技能性目标:1.通过“缩手反射”、“膝跳反射”等实验,提高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推理判断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
二、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教学准备反射弧模式图,做膝跳反射用的带橡皮头的小槌,有条件的学校自备膝跳反射的反射弧多媒体软件等。
教学过程- 0vg27154 6A12 樒22412 578C 垌33936 8490 蒐EG33852 843C 萼25537 63C1 揁25815 64D7 擗31257 7A19 稙39741 9B3D 鬽。
冀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4(补充说明:膝跳反射的反射弧之因此比较简单,是因为它只有两个神经元参与。
稍复杂一些的反射弧,如反射弧模式图所表示的那样,在神经中枢部分还有中间神经元,它把传入和传出神经元联系起来。
)大伙儿谈1.在膝跳反射完成之后,大脑也会感受到小腿的跳起。
想一想,大脑什么缘故会感受到这种刺激呢?2.手遇到烫的物体就会缩回,这种反射方式对人体有什么意义吗?鼓舞学生自己再多地提出一些问题。
知识链利用多媒体进行。
想一想在一个以肌肉为效应器的反射弧中,假如传出神经损害,其他环节正常,对外部刺激有无感受?这块肌肉活动正常依旧瘫痪?什么缘故?课堂小结(略)学生联想生活中的实例。
了解缩手反射和其他许多反射学生分组实验。
参照课本内容及图示。
是一种刺激。
小腿突然跳起是对这种刺激所发生的反应。
这种反射叫做膝跳反射学生分组再一次实验。
分析实验结果。
仍旧显现膝跳反射。
说明膝跳反射不受大脑的操纵。
学生认真阅读,尝试说明概念:1.神经中枢、感受器、传入神经、传出神经、效应器。
(区别概念:①神经中枢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区别;②感受器是传入神经末梢部分,传入神经末梢又能够叫感受神经末梢;③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它与感受器的组成是不一样的。
)学生讨论,最后归纳总结:这是由于外界刺激通过脊髓向上传导到大脑的缘故。
手遇到烫的物体会缩回,这种反射方式对人体具有爱护意义。
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说明。
师生共同总结。
(反射和反射弧的概念要清晰的明白得。
进一步阅读课本P87反射弧模式图。
)学生可发表各种意见。
(答案:对外部刺激仍有感受,这是由于发射弧的传入神经完好。
但由于传出神经损害,作为效应器的肌肉,因得不到神经冲动,因此不能产生收缩,处于瘫痪状态。
)。
第三节信息的处理二、条件反射【教学目标】1.知道脑的基本结构组成。
2.能够说出大脑、小脑和脑干的功能。
3.能够设计实验探究条件反射的建立和意义。
4.知道人类特有的条件反射。
【教学重点】1.能够说出大脑、小脑和脑干的功能。
2.能够设计实验探究条件反射的建立和意义。
【教学难点】能够设计实验探究条件反射的建立和意义。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制作PPT课件、视频、图片2.学生准备:课前预习【教学内容】【补充材料一】1987年,瑞士一位受伤的男性银行职员,内脏、四肢全部损坏,而大脑却完好无损。
同时有一位受伤的女芭蕾舞演员,她的大脑已死亡,但其他器官完好。
医生们提出一个“改头换面”的方案,专家们把男人大脑植入女子的颅腔内,并把二人细如蛛丝的神经纤维一根根接起来。
结果,大脑可以依稀记起撞车的情景。
从此这个“男人”便开始驾驭一个女人的身躯。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前苏联科学院的斯宁德教授给一只兔子移植了一颗猫头获得成功。
这棵植入的猫头能指挥兔体。
不仅猫性十足,还能捕鼠呢。
【补充材料二】据统计,人的大脑约有1011~1012个神经元。
人脑中还有比神经细胞多10~50倍的神经胶质细胞。
大脑皮层的总面积2200厘米²,每天能记录8600条信息。
大脑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比世界的电话网络还要复杂1400多倍。
每秒钟大脑约进行10万种不同的化学反应。
第二节练习对生物进行鉴别【学习目标】1.能够说出生物分类的等级。
2.检索表的作用。
3.利用检索表鉴别生物。
【学习重点】说出生物分类的等级。
【学习难点】利用检索表鉴别生物。
【学习过程】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并填空。
(1)检索表是根据生物之间的____和________编制的,利用检索表,可以查出每种生物的________,了解每种生物的_______,并能找出不同种生物之间_______________的远近。
(2)生物分类等级主要有________个,分类单位从大到小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1年七年级生物下册 4.1《信息的获取》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冀教版教材分析本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密切,而且前后知识联系非常紧密,是上一节课的延续。
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在掌握视觉形成的基础上,通过探究活动总结出近视的成因。
为了强化眼的卫生保健意识,在本节中单列一节课探究近视的形成,这对学生爱眼、护眼具有很好的导向意义。
学生分析(1)近视眼在中学生中比较多,也是学生和家长比较关心的问题。
对本节教学内容,学生会有较浓厚的兴趣。
(2如果学生较好地掌握了上节课的知识,本节课的内容就会感到很容易。
(2)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适当补充一些新的实际用资料。
设计理念本课重视培养学生文字描述、数字表格、曲线图及语言表达方式的培养,并组织交流实验的过程和结果。
让学生利用已学过的视觉形成的知识,得出近视的原因,目的是让学生学会通过实验现象,分析得出一定的实验结论,培养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的生物学知识趣味化,将抽象理论具体化,真正构建起“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合作学习,共同提高”的新型教学模式,构建起学生终身学习的体系,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性目标:举例说明近视眼的成因、预防措施及近视、远视的矫正原理。
技能性目标:通过对近视形成原因的认真观察、体验,认识到科学探究不仅要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而且也需要有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情感性目标:养成善于与人合作、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课前教师准备各年龄段视力不良情况(或调查班级的近视率)的调查表、按照探究竟的需要,提前准备好一个双凸透镜、一块白纸板、一枝蜡烛、火柴、一副近视镜、一副老花镜等(如分组进行则按组准备)。
教学过程25210 627A 扺b>33332 8234 舴139583 9A9F 骟31546 7B3A 笺J•/29760 7440 瑀b133247 81DF 臟。
七年级生物下册《信息的处理》第二时学案冀教版第三节信息的处理三、脑的功能教学准备脑的模型或脑的纵剖图;大脑皮层神经中枢及其功能的电脑。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引入新:.可以复习条反射的知识,由身边事引入新。
2.可以用一些与脑的功能有关的,学生感兴趣的事例引入。
(事例见本教案后补充材料)3.通过事先布置学生搜集脑的功能的有关材料,上交流,引入本。
以上这些事例,不得不使我们想到脑有哪些重要功能呢?探究竟观察:引导学生观察脑的模型。
(或用展示脑结构的图片、或用挂图、或用,没有以上条的可用书上的图)总结出脑的结构。
问:经过你的仔细观察,谁能将你的观察结果告诉大家?(鼓励学生:回答得非常正确,观察得很认真。
)要求学生观察大脑纵剖面(展示大脑纵剖图),结合前面所学脊髓的结构,说出大脑的结构,并与脊髓结构相比较。
要求学生观察大脑表面(展示外侧面观的图)。
引导学生认识大脑皮层结构特点,大脑皮层表面沟和回的作用,以及其内白质中神经纤维的作用。
展示大脑模型、引导学生区分模型的前后及左右两大脑半球。
学生观察完后,教师总结脑的结构,并引导学生进行本的资料分析,认识脑的各部功能。
资料分析:请同学们阅读资料分析,说明脑的各个组成部分有什么功能。
首先分析文9页资料1,说明大脑有什么功能?总结:大脑就象是人体的司令部,其上有许多高级神经活动的中枢。
角色扮演:请五位同学分别扮演大脑皮层的躯体运动中枢、感觉中枢、语言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表演五大中枢的功能。
学生表演后,教师加以评价、表扬、并总结五大中枢的功能。
注意强调感觉中枢和运动中枢都是管理身体对侧的运动和感觉,并突出语言中枢的重要性。
强调人类的大脑皮层不仅出现了语言中枢,而且记忆、联想、思维等能力也特别发达,因此人类与动物有了本质区别。
引导学生分析文9页材料2,总结小脑的功能,可再举一些实例:如平衡木运动等。
如果某人走路歪斜,身体协调性不好,可能是身体的什么部位有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大家谈”的第一题,进一步理解大脑、小脑的功能。
《信息的处理》♦教材分析L■—〜本节教材主要探究了条件反射的形成。
通过图片观察、资料分析的过程—使学生认识脑的各部分结构及大脑、小脑、脑干的主要生理功能。
本节中脑的有关知识较难理解和掌握,教材运用材料分析、实验、观察等形式,使学生理解脊髓是低级反射的神经中枢,它通过白质中的神经纤维与高级反射的神经中枢——脑相联系。
脑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物质基础。
教材中通过分析材料,阐明大脑、小脑、脑干的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使神经调节系统成为结构和机能上的整体。
______【知识与能力目标】1概述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一一反射;2、举例说明反射弧的基本结构。
3、区别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主要特点,理解建立条件反射的适应意义;4、概述脑的各部位及主要功能。
【过程与方法目标】1概述脑的各部位的主要功能;2、通过对“缩手反射”等现象的认真观察体验,认识到科学探究不仅要通过观察验、调查, 还需要推理和判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体验到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2、养成善于与人合作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 -- ------------【教学重点】1、反射弧结构和基本功能;2、概述脑的各部位及主要功能。
【教学难点】掌握脑的各部位及其主要功能。
掌握反射弧的组成和功能。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脑的模型或脑的纵剖图;大脑皮层神经中枢及其功能的电脑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
【导入新课】教师:一滴滚烫的油溅到手背上,我们会不假思索的迅速将手缩回(缩手反射),过了一会,才感觉到被烫部位的剧烈疼痛。
感到“刺痛”后才缩手是为什么呢?【讲授新课】一、反射教师:我们都有这样的生活经历,当手突然碰到很烫的东西时,手就会立刻缩回来。
同学们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人体对不同的刺激的反应,都是通过神经系统来调节的。
组织学生进行探究膝跳反射。
提示学生注意:①受试者的一条腿一定要自然搭在另一条腿上,腿部的肌肉一定不能紧张,要很放松,否则实验不能成功;②实验者在叩击膝盖下面的韧带时,要先用手摸到髌骨的下沿,找到要叩击的部位;③实验者叩击的力量不一定要很大,但速度一定要快,而且叩击部位要准确。
条件反射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描述脑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特点。
(2)描述条件反射的建立和重要意义。
(3)理解与语言文字有关的条件反射是人类所特有的。
(4)说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的联系与区别。
2.过程与方法:
学会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的实际问题相联系,并运用到生活中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条件反射在人类认知和语言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二、学习重点
1、条件反射的建立和重要意义。
2、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的联系与区别。
三、学习难点
条件反射的建立和重要意义。
四、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