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苏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117.50 KB
- 文档页数:6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参考答案三、1.三层。
理由:第一层提出“舍生取义的”的观点;第二层从正反两方面具体分析阐释观点;第三层指出人人都有向善之心,只是贤者能够保有“本心”而已。
2.开头运用比喻论证巧妙引出“舍生取义”的观点,浅近易懂。
“是心”指的是向善之心,即“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3.第一段主要是道理论证,还有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第二段主要是举例论证,还有正反对比论证。
4.正、反5.“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舍生取义。
6.论点:每个人都有“本心”,人应该保有“本心”。
7.舍生取义嗟来之食8.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9.示例:文天祥,拒绝元人的高官厚禄,宁死不降。
(或:“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也不屈服。
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帝国注意的救济粮。
(一)1.(1)有什么益处(带来什么好处)(2)感激(1分)2.(1)这种做法不也可以停止了吗?(2)这就叫做丧失了自己的本性。
3.对比论证法。
强调了人不能失去“本心”(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
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此之谓失其本心)(二)5.(1)特别喜欢(很爱好)(2)他,指公孙仪6.先生喜欢鱼却不接受(别人送给的)鱼,为什么呢?7.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或: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如用自己的话答出这个意思也可。
)8.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9.公孙仪是个注重防微杜渐(清醒自律),清正廉明的人。
10.两个语段都是写在利与义面前如何抉择的问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出示投影,明确学习要求:)小组讨论解答疑难问题,组长把不能解决的问题记下来。
3、小组提出没有解决的问题,教师鼓励其他小组帮助解决,教师补充。
五、归纳重点词1、给生字注音并解词。
畎(quan )亩:田间水沟付说(yue )曾(zeng)益:增加胶鬲(ge )拂(bi )士:同“弼”,辅佐君主的贤士拂(fu )乱:违反、阻挠2、写出文中三个通假字的本字和意思。
曾:同“增”,增加衡:同“横”,梗塞,不顺拂同“弼”,辅佐,辅弼3、词类活用。
劳(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使......劳累)其筋骨饿(使......饥饿) 空乏(使.... 穷困缺乏) 所以动(使......惊动)心忍(使.......坚韧)性行拂乱(使......受到阻挠)其所为人恒过(名词活用为动词,犯错误、犯过失)入则、出则(动词活用为名词,国内、国外)4、古今异义词。
举于版筑之间(今义:建筑、修路古义:捣土用的杵)举于士(今义:士兵古义:狱官)5、多义词。
于:舜发于畎亩之中(从)而:而后作(承接连词)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而死于安乐也(并列连词征于色(在)生于忧患(由于,在)发:发于畎亩(举,被任用)是:于是人也(这样的)发于声(表现)今义,判断动词拂:行拂乱其所为(阻挠,违反)拂士(同“弼”,辅佐,辅弼)6、特殊句式。
A、状语后置B、被动句a、舜发于畎亩之中(被任用)b、付说举于版筑之间(被选用)c、胶鬲举于鱼盐之中(被选用)d、举于士(被录用)e、孙叔敖举于海(被起用)f、百里奚举于士(被起用)习,探究,重点字词,特殊句式、词类活用。
通假字等。
并积极起来交流师生共同明确,认真听讲并做好笔记。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方案(苏教版九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方案(苏教版九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一本深受广大读者喜爱的经典名著,其所传达的人生哲理和思想价值一直是教育界特别是中学教育所重视的。
在苏教版九年级课程中,这本书也被纳入了教学计划,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内涵,本文将设计一份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作者、背景及主题;2.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所传达的人生哲理及思想价值;3.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通过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探讨现实社会中的问题。
二、教学内容1.课文阅读——学生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本,理解小说情节及人物塑造。
2.探究生命的意义——学习小说中的人物命运,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3.共情体验——让学生通过个人情感体验,以身入心感受小说中人物的遭遇,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
4.批判性思维——让学生通过小说中所描绘的人物形象,进一步探究现实社会中人性的弱点和不足,并进行思考和总结。
三、教学活动设计1.课前准备活动在课前,教师需要给学生一定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介绍、小说创作的背景等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的内涵。
此外,教师还需要布置课前阅读任务,在课堂上与学生共同分享阅读体验和问题思考。
2.阅读活动在阅读环节,教师可以设计多种方式,让学生逐步深入地理解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塑造,其中包括朗读、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情感体验等等。
3.知识探究活动在这个环节,教师会主要引导学生有意义地理解并探究课文中的生命价值和意义。
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如课堂演讲、讨论、分组研究等等,来引导学生成长和成熟。
4。
批判性思维活动将重点落在“批判性思维”方面,引导学生将小说中的生命哲学与现实关联,从而有助于学生发展批判性思维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评估教师对学生进行全过程的学习评估,包括对学生的课堂参与、阅读理解水平、批判性思维发展等等进行综合评估,以帮助学生发展全面的能力。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学案一、课前预习1.了解孟子及其思想2.给下列加线字注音畎亩傅说胶鬲曾益拂士拂乱3.用/给下列句子断句(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3)、行拂乱其所为(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4.背诵书下的注释。
5.利用工具书,先试着翻译课文2-4节。
6.我的疑问:(1)不会翻译的字词(2)不会翻译的句子(3)其他疑问二、课堂学习1.看材料,谈感受。
2.预习成果展示:作者介绍、注音、断句。
3.朗读课文4.疏通文意(1)学生解释书下注释中已有的字词及句子。
(2)学生质疑不会解释的字词及句子。
(3)同学小组互助,翻译课文2-4节。
(4)总结归纳A.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B.找出文中与“必先苦其心志”中“苦”用法相同的字。
C.背诵并会翻译下列句子。
(1)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3)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5.合作讨论(1)文章开头所列举的六个人有哪些共同点?作者列举这些事例是为了阐述怎样的道理?(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6.拓展延伸(1)文中提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炼。
请从你的积累中补充1-2个例子(2)你知道历史上有哪些因贪图安逸享乐而亡国的例子吗?三、课后练习1.背诵课文2.识记重点字词和句子翻译3.一词多义舜发.于畎亩之中()而后作.()殚其地之出.()野芳发.而幽香()属予作.文以记之()出.则无敌国外患()4.阅读下面的材料,运用课文中的相关道理加以适当的阐述。
美国阿拉斯加的一个自然保护区内原是鹿与狼共存的,为保护鹿不被狼吃掉,人们赶走了狼。
不料,在“和平安宁”环境中的鹿,优哉游哉,不再狂奔快跑了,体质明显下降,不久便有许多鹿病死了。
人们只得再把狼“请”回来,不久鹿群又生机焕发充满活力了。
5.阅读短文,完成后面习题。
初三语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 本周教学内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学习目的]1. 学习短论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及条分缕析、环环相扣的论说语言特色。
2. 了解并掌握课文中一些古今异义词,学习课文中的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
3. 正确理解并认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并从中得到应有的教益——人才要在艰苦中造就。
[学习过程](一)简介作者孟子,名轲(“孟子”是人们对他的敬称),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辩论家。
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先秦诸子散文中极有影响的著作。
《孟子》一书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
孟子的主要政治主张是“非攻”与“兼爱”,主张和平,反对一切战争。
显然,孟子的主张带有极大的片面性,但在我国古代战国诸侯混战的时期,却有着积极的意义,至于课文中提及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论断,其最终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统治,但对生活在今天的我们仍有一定的教益。
(二)课文题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是反映孟子个人修养、对人生态度的代表作。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章选自《孟子·告子》,文题同样是编者所加,该标题也恰好概括了本章的中心意思——忧患激励人奋起,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必将导致灭亡,即逆境能成才。
表明了孟子关于人才要在困难环境中磨炼造就的观点。
文章摆事实,讲道理,举例典型,观点与材料紧密结合,说理透彻,令人信服。
(三)思考:1. 孟子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2.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阐述了什么道理?3. 为了说明道理,作者使用了什么事例?4. 学习这篇文言文,我们要掌握哪些字、词、句?(四)生字正音记形:畎亩(quǎn)傅说(yuè)胶鬲(gé)拂士(bì)同“弼”空乏(kōng)(五)课文分析第 1 段1. 原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生于担忧死于安乐苏教版初三下册语文教案生于担忧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是一篇论证周密、雄辩有力的说理散文。
全文采取罗列历史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的写法,逐层推论,使文章紧凑论证缜密,造成一种势不可挡的气势,增强了论辩的说服力。
以下是作者整理的生于担忧死于安乐苏教版初三下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鉴戒与参考!《生于担忧,死于安乐》教案教学目标:1、知道课文论述的道理――人才要经过艰苦磨炼,才能够造就。
2、知道课文说理的方法――举事例、提观点、作论述、得结论。
3、背诵课文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1、2教学进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课题并板书:《生于担忧死于安乐》二、投影简介作者: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被推尊为“亚圣”,记录他的言论、活动的《孟子》一书,是儒家经典之一,分7篇,共261章,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述《生于担忧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
《生于担忧,死于安乐》原文及译文原文舜发于畎亩当中,傅说举于版筑当中,胶鬲举于鱼盐当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没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担忧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舜从田野当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工作中被举用,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工作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开释后被举用为相,孙叔敖从海边被举用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中被举用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第一使他的内心痛楚,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总不如意,通过那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情坚定,增加他不具有的才能。
人常常犯毛病,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这一切表现到脸色上,抒发到言语中,然后才被人了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思想观点、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
南宋朱熹将《孟子》列为“四书”之一。
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
【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词语的含义及用法,疏通文意。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理清论证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实虚词、古今异义词语的意思和词语一词多义的用法。
【教学难点】了解课文说理的方法――举事例、提观点、作阐述、得结论。
1、多媒体课件;2、学生熟读课文,排除字词障碍;3、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以及文章的背景。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有一个故事,想必大家都比较熟悉吧,说的是有一只青蛙第一次不小心掉在了一口正煮着水的锅里,恰好水已经开了,青蛙吓坏了,使劲一跳,逃离了险境;第二次,青蛙又犯了同样的错误,又掉进了那口锅中,同样的锅里也在煮着水,不同的是,这次水还没有煮开,青蛙觉得还挺舒服:这个热水澡好哇!结果呢?——青蛙熟了!也就是说青蛙在开水里逃生,青蛙在温水里死亡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古人的经典当中寻找答案吧。
二、资料链接1.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
受业于孔子之孙孔假的门人,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
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
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
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
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是孔子思想的发展。
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
《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
2.知背景。
《孟子》文章向来以雄辩著称。
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1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案苏教版【学习目标】1.理解并识记本文出现的实词、通假字、常见虚词、等文言知识。
2.理解课文阐述人才要经过艰苦磨炼,才能够造就的道理。
3.了解课文说理的方法――举事例、提观点、作阐述、得结论。
【学习重难点】1.理解课文阐述人才要经过艰苦磨炼,才能够造就的道理。
2.了解课文说理的方法――举事例、提观点、作阐述、得结论【学时安排】一课时【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1.注音畎.()亩傅说.()胶鬲.()孙叔敖.()行拂.()曾.()益拂.()士蹴.尔()一箪.食()一豆羹.()2.解释加点的字(1)舜发于畎.亩之中(2)管夷吾举于士.(3)傅说举.于版筑之间(4)百里奚举于市.(5)行拂.乱其所为(6)所以..动心忍性(7)人恒过..3.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曾益其所不能通(2)衡于虑通(3)入则无法家拂士通4.动词在文言文中常常活用为意动用法、使动用法。
(1)渔人甚异.之(2)行拂乱.其所为(3)苦.其心志(4)劳.其筋骨(5)饿.其体肤(6)空乏..其身5.对照书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课文,将不理解的写在下面。
二、课堂助学1.导入2.初读课文(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3)指名或齐读课文。
3.疏通文意结合书下注释,疏通课文。
4.合作探究(1)第一段列举的六个人物有什么共同点?作者举例想证明什么?作用什么?(2)文章论点什么?一步一步是如何论证论点的?(3)文章应用哪些论证方法?5.小结三、课堂巩固1.解释加点的字(1)故天将降.大任(2)曾益.其所不能(3)衡于虑.(4)而后作.(5)行拂.乱其所为(6)征.于色(7)而后喻2.翻译句子(1)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3)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5)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文分析与同步练习(苏教版九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文分析与同步练习(苏教版九年级)教案教学设计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上的一篇古诗词,选自北宋诗人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本文将针对这篇课文的逐字解析、主题分析及同步练习进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感受课文优美的语言,理解其背后的人生哲理和历史文化背景;2. 通过苏轼的诗词,引导学生探索人生的价值、意义;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综合分析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
二、教学内容本课的主要内容包括:1. 逐字解析2. 主题分析3. 同步练习三、教学步骤1. 逐字解析整首诗词以乐府风格写成,词意深刻,意境优美。
故而要先进行逐字解析。
老师可以先将整首诗词朗诵给学生听,再针对每个词句进行解析。
例如:念奴娇,天地之势,令人心醉;大江东去,寥落,使人感慨;……只因情怀至此,才有出口;谁解其中味,人生一世,岂可平淡度过?2. 主题分析在诗歌中,苏轼表达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阐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人生哲理。
老师可以通过提问,带领学生一起探讨这些思想,并解释它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位置和价值。
3. 同步练习为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老师可以选取一些练习内容。
例如,学生可以试着仿写一首乐府风格的诗词,表达自己对人生的理解和看法;或者通过阅读和理解一些相关的名句和典故,来拓宽自己的文化视野和知识面。
四、教学方法本课采用“解析-探讨-自主学习”等方法,通过让学生逐次深入地理解诗歌,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文化背景、语言表达、人生感悟等方面。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会利用多媒体等方式表现与改变学习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评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通过思考总结、多角度观察的方式,锻炼了文化素养、语文素养等多方面的能力。
在逐步强化自己的文学审美基础的同时,还提供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古代文学精神和道德价值的深入理解,共同推进了学生的思想、语言发展,实现了立德树人教育目标总之,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具有扎实的文化基础和丰富的人生思考,能够促进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古代文学的深入理解和认识,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文化素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优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优秀1一、教材分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
文章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练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说明人只有经过艰苦的磨练,才能有所作为,并由此引申,由造就人才类推到治国的道理。
最后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
二、学情分析:由于聋生受听力缺陷影响,他们的知识积累要比健全学生迟滞很多。
他们对文化知识的理解和迁移速度也要慢很多。
针对学生这一生理特点,我通过课前有针对性的预习和课堂上借助课件呈现教学内容等方式,引导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他们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本文作家作品,理解文言词句的意思。
积累名言警句。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竞赛和感悟,理解文意,品味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从课文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深刻领会忧患能激励人勤奋求生存而享乐使人委靡死亡的道理。
四、教学策略: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启发,针对聋生视觉相对发达而感悟、体验较为贫乏这一特点,授课当中,充分利用聋生的视觉和残余的听力,借助课件,呈现授课内容。
增进学生对课文的感悟。
通过竞赛、诵读,讨论、点拨,使学生真正理解课文,受到教益。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卧薪尝胆”的故事吧!越王勾践在患难中矢志不渝,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越国;然而在此以后,“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沉溺于安乐中的越王还是重蹈了吴王的覆辙。
越王勾践的故事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今天我们就从孟子的散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寻找答案吧!(板书课题)(二)感知文本:首先,了解作家和作品:(先由学生介绍,然后明确)作者孟子,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被后人尊称为“亚圣”,本文是一篇议论性散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学习目标:1、能与《鱼我所欲也》进行比较阅读,体会说出本文逐层论证最后自然得出结论的论证方法。
懂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2、能理解本文从列举事实到一般道理,从客观到主观,从个人到治国不断深入论证观点写法的作用。
3、能在理解本文议论思路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重难点分析:1、比较阅读,体会说出本文逐层论证最后自然得出结论的写法,在理解本文议论思路的基础上背诵课文是学习的重点。
2、理解本文从列举事实到一般道理,从客观到主观,从个人到治国不断深入论证观点写法的作用是学习的难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 从“青蛙放于滚水中跳出而生,放于温水中慢慢随水加温而死亡”的科学实验故事导入课文。
听故事、思考。
2 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论述了怎样的道理。
组织小组讨论。
朗读课文,加深理解。
自由朗读,划出重要词句,小组合作解疑,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齐读课文。
二、合作探讨,理清思路:1 1、找出本文议论的观点句,与上篇文章比较看其位置有什么不同?2、探究文章是怎样一步步推出这一结论的。
3、在论述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与上篇比较有何异同?寻找观点句,与上篇比较。
阅读,分析,比较,交流。
2 全班分组质疑引导、解析。
A组,提出疑问;B组,回答。
三、拓展延伸:1 从学校学习、家庭建设、国家治理举些“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例子。
思考,交流,口述。
2 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死于安乐也”谈谈你读后的感受。
思考,交流。
3、就孟子的两篇课文,从阅读感受最深的一点写一篇赏析性文章。
阅读,交流,写作。
课后学习:背诵课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思想观点、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
南宋朱熹将《孟子》列为“四书”之一。
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
【知识与能力目标】
掌握词语的含义及用法,疏通文意。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理清论证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教学重点】
掌握文言实虚词、古今异义词语的意思和词语一词多义的用法。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说理的方法――举事例、提观点、作阐述、得结论。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熟读课文,排除字词障碍;
3、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以及文章的背景。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有一个故事,想必大家都比较熟悉吧,说的是有一只青蛙第一次不小心掉在了一口正煮着水的锅里,恰好水已经开了,青蛙吓坏了,使劲一跳,逃离了险境;第二次,青蛙又犯了同样的错误,又掉进了那口锅中,同样的锅里也在煮着水,不同的是,这次水还没有煮开,青蛙觉得还挺舒服:这个热水澡好哇!结果呢?——青蛙熟了!也就是说青蛙在开水里逃生,青蛙在温水里死亡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古人的经典当中寻找答案吧。
二、资料链接
1.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
受业于孔子之孙孔假的门人,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
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
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
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
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是孔子思想的发展。
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
《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
2.知背景。
《孟子》文章向来以雄辩著称。
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
出于对当时执政者贪婪残暴行径的愤慨,对挣扎在苦难中人民的同情,对别家学说的敌视,对贯彻自己.主张的强烈愿望,以及那种“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救世责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刚厉、理直气壮。
他又善于运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加上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笔锋咄咄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