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上册 课件 位置与图形 人教新课标
- 格式:pptx
- 大小:973.49 KB
- 文档页数:9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认识图形(一)我会拼图人教新课标教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认识图形(一)我会拼图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一册第六单元的第一个课时,即认识平面图形。
具体包括对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等基本图形的认识,以及它们的名称和特征。
通过观察、操作、拼组等活动,让学生对各种平面图形有更加直观的认识。
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识别并命名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等基本图形。
2. 让学生了解各种图形的特征,如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长方形的对边平行等等。
3. 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和动手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准确地识别各种图形,并理解它们的特征。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图形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等图形卡片,拼图板,剪刀,胶水等。
2. 学具:学生自带的方形、长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等图形卡片,拼图板,剪刀,胶水等。
教学过程:一、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1. 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图形卡片,观察并描述自己所拿到的图形。
2. 邀请几名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图形,并说出它的名称。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向学生介绍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等基本图形的名称和特征。
2. 通过示例,让学生了解各种图形的特征,如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长方形的对边平行等等。
三、课堂讲解与练习(10分钟)1. 分组进行拼图活动,让学生用剪刀将图形卡片剪下来,然后用胶水将它们粘贴到拼图板上。
2. 邀请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拼图作品,并说出所用的图形名称。
四、随堂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图形卡片,两人一组进行拼图活动。
2. 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拼图,并说出所用的图形名称。
板书设计:1. 正方形:四条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2. 长方形:对边平行,四个角都是直角。
3. 圆形:所有点到圆心的距离都相等。
4. 三角形:三条边,三个角。
第二单元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上、下、前、后,左、右。
“位置”的教学内容具有丰富性、开放性和鲜明性的特点,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本单元集中教学这些最基本的空间方位概念,一方面为学生系统地进行数学学习做准备,另一方面则是通过空间方位的体验和对概念的使用,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积累教学活动经验。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上、下、前、后、左、右空间方位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经验,但不一定能准确地加以判断。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学生需要进行这些基本方位的判断和表达。
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教学,在各种操作、探索的活动中,观察、感知、猜测、了解“上、下、前、后、左、右”的含义及其相对性。
在亲身经历物体的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之后,引导学生把空间方位的知识应用于生活。
教学目标1.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
2.使学生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培养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能结合具体的情境,表述物体的位置并解决相关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安排教学建议1.注意根据学生认识空间方位的特点安排教学。
一般学生在 6 岁时就能完全正确地辨别“上、下”“前、后”,但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辨别尚未发展完善。
因此,对于“上、下”“前、后”,可以尽量放手让学生独立辨别,而对“左、右”的辨别,则要进行适当地引导。
2.在游戏活动中引导学生辨认位置关系。
教师应该在教材所提供内容的基础上,多创设有趣、好玩的游戏活动,在游戏活动中辨认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关系,在游戏中感受这三组方位词的作用。
3.创设认知冲突,激发学生主动探索、交流并运用所学习的知识。
在认识“上、下”“前、后”时,可以创设物体相同但位置关系不同的情境,让学生分组辨认位置关系。
交流时“答案”不同,引发“冲突”,进而对比分析,深化理解所学习的内容。
123找一找。
在生活中体会上下的位置关系(3)分层活动,巩固理解、增强应用意识确定位置,培养简单的推理能教师:小红住在小英楼上,小英住在小兰的楼上。
谁在最上面?谁在最下面?三、巩固梳理,拓展应用1、课本第9页的做一做。
教师要求学生听口令摆一摆。
学生动手操作,展示。
2、课本第11页练习二的第1题。
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集体讲评。
四、课堂小结教师:今天你们学到了哪些知识?课后到校园内找一找,那里也藏着我们今天所学到的知识,和你的好朋友说一说。
板书设计作业设计上、下、前、后___在___的___面4选做题:教学反思教后体会原因分析5678吗?如果随意走会有什么后果呢?学生个别汇报。
教师:对了,大家在上下楼梯时要按照一定位置,全部靠右行走,就不会造成上下楼梯拥挤的结果了。
教师出示课本第13页“生活中的数学”的左图,提问:那么这个小朋友现在该走哪边呢?谁来帮助她。
学生个别汇报。
四、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这些知识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什么作用?板书设计作业设计左、右___在___的___左边___在___的___右边一、看图填一填1、苹果在白菜的-----面。
桃子在萝卜的-----面。
2、香蕉在西红柿的-----面。
桃子在白菜的-----面。
3、梨在香蕉的-----面。
萝卜在西红柿的-----面。
二、想一想,填一填从右边数起,菠萝排在第4个,这一行一共有------个水果。
9选做题:一、找一找、圈一圈、填一填。
(1)小红说:“我的右边有四个小朋友”。
你能找到她吗?圈一圈,小红的左边有()人。
(2)小林说:“我的左边有4个人”。
谁是小林?圈一圈,小林的右边有()人。
二、说一说:小动物们怎样才能找到自己的食物?教学反思教后体会原因分析10左右关系具有相对性。
)板书设计作业设计练习课上、下、前、后、左、右(1)的上面是____,下面是____,左面是____,右面是____。
(2)在的____面,在的____面。
认识(rèn shi)图形教学(jiāo xué)目标:(1)知识(zhī shi)目标:感知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2)能力目标:初步体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多样性,发展空间观念(guānniàn)和创新意识。
(3)情感目标:让学生(xué sheng)在实际操作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积极探索新知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感知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正方形和长方形卡纸,小棒若干。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小朋友们,瞧!谁来了?生:小狗!师:对!师:小朋友,你知道这只可爱的小狗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吗?请你来认一认、指一指。
生:长方形、正方形。
师:将学生回答后的图形贴在黑板上。
(在长方形和正方形图形上标出名称)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一些物体的表面有不同的形状,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认识图形。
(今天我们就是要来认识这两个图形朋友。
)【设计意图】虽然没有正式的学习过平面图形,但是(dànshì)学生们在生活中都已经认识了这两个平面图形。
因此在设计时,针对本班学生的特点,并考虑到他们现有的起点,课件出示了一只由各种平面图形拼成的小狗,让学生找出自己认识的图形。
引入新课。
二、操作(cāozuò)观察,探索新知1、认识(rèn shi)四边形师:同学们,长方形,正方形就像兄弟两个,他们(tā men)还有个共同的名字呢!你们知道吗?猜猜看!(指名(zhǐmíng)几人猜一猜)(四边形).你们为什么称它是四边形呢?指名学生说.师赞同学生的意见,"四边形".师:那什么叫四边形?我们就先一起来数一数它们的边吧!师:我们先来认识长方形。
大家拿出自己的数学书,它的封面就是一个长方形,用左手竖直举在面前.( 师示范:摸一条边,并说这就是长方形的一条边.)请同学们自己摸一摸,数一数长方形有几条边。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二位置第二课时左右人教新课标一、学习目标(一)学习内容教科书第10页例题、“做一做”的第1、2题以及练习二的第2、6题和“生活中的数学”。
教材中的例题通过让学生仿照教师举右手,观看自己的左、右手,再让学生说明左、右两只手的适应性分工,将左、右与自己的左、右手对应起来,以此建立左、右的标准。
“做一做”第1题通过让学生摸左、右耳,拍左、右肩,抬左、右脚,感知躯体的左右。
“做一做”第2题和练习二第2题通过学生的实际活动,说一说自己前、后、左、右的同学是谁,进一步把握左右。
练习二第6题通过学生亲自移一移,进一步体会路径的多样性。
“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留心关注生活中经常使用“左、右”的情境,初步体会用这些方位词表述的作用。
(二)核心能力认识“左右”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的“图形与位置”部分的内容,借助左右的知识载体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如从借助左右手、再到躯体的左右部分,最后脱离躯体到周围的空间,慢慢从具体到抽象,实现空间观念的培养。
(三)学习目标1.结合情境认识左、右,感知左、右的位置关系。
2.经历观看、操作和活动的过程,初步把握判定左、右位置的方法,能用左、右描述物体的位置。
3.在游戏活动中,体会位置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学习重点感悟、体会判定左、右位置的方法。
(五)学习难点能正确用左、右来描述物体的位置方向。
二、学习设计(一)课前设计预习任务:“课外小小调查员”观看公路上的车辆和行人,尽管他们各行其道,但他们的行驶方向有相同的地点吗?如此行驶有什么好处?(二)课堂设计1.激趣导入猜谜语:“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能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手)。
”伸开你的小手,能告诉大伙儿哪只是左手,哪只是右手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另外两个方位——左、右。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谜语导入,激发爱好,揭示本节课课题左右。
】2.新知探究(1)认识左右手①认识右手师:要想发言先举手,我们通常差不多上举右手,请小朋友举起你的右手。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二位置第一课时上下前后人教新课标第一课时上下前后一、学习目标(一)学习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9页情境图,做一做及第11页练习二的第1~3题。
《位置》是“图形与几何”这一部分的课程内容。
《课程标准》要求:会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本节课是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时,学生在生活中对“上、下、前、后”空间方位差不多积存了一些感性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学生将进行“上、下、前、后”这些差不多方位的判定或表达。
是学生学习“图形与几何”知识的起始课。
同时也为第二学段有关几何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更好地进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核心能力“位置”这节课,通过经历物体之间位置相对性的确认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学习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认识“上、下”“前、后”的差不多含义,初步感受上与下、前与后它们具有相对性。
2.借助主题图,会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四)学习重点正确辨认“上、下”“前、后”的差不多含义,会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五)教学难点在具体的情境中明白得“上、下”“前、后”的相对性和用语言正确的表达。
(六)配套资源实施资源:《位置》PPT课件、《位置》随堂小测、《位置》课时作业。
二、学习设计(一)课前设计1.预习任务(1)说一说生活中什么时候用到“上、下、前、后”,并用“上、下、前、后”各说一句话。
(2)预习课本第9页,说一说图中有什么。
摸索:它们的位置关系是如何样的呢?。
练习:(1)说一说。
请你用“上、下、前、后”说一说你们家里的人或物品。
()在()的上面,()在()的下面。
()在()的前面,()在()的后面。
(2)看图说一说。
观看图中,都有什么?说一说它们的位置关系。
摸索:轮船的上面有什么?客车的前面有什么?(二)课堂设计1.借助活动,初步感知(1)活动中初步感受上下学生按要求做:把数学书放在桌面上,铅笔盒放在数学书的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