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白话诗-湖畔剖析
- 格式:ppt
- 大小:231.00 KB
- 文档页数:66
第五章初期白话诗胡适《尝试集》1920;郭沫若《女神》1921;湖畔诗人《湖畔》1922;汪静之《蕙的风》1922;湖畔诗人《春的歌集》1923;冰心《繁星》《春水》1923;宗白华《流云小诗》1923;冯至《昨日之歌》1925 一、白话诗运动(一)“五四”新诗运动以胡适为代表的“五四”新诗运动是新诗的先声。
1.新诗的主张:胡适在《论新诗》中明确提出新诗的主张:“推翻词调曲谱的种种束缚;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有什么题目,作什么诗;诗该怎么作,就怎么作。
”后又将其概括为“作诗如作文”。
“作诗如作文”原则包含了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打破诗的格律,换以“自然的音节”。
“二”是以白话写诗,以白话代替文言,而且以白话(口语)的语法结构代替文言语法。
在某种意义上,“五四”新诗运动是从宋诗对唐诗的变革里,取得自身的变革与创造的历史依据与启示的。
“作诗如作文”的主张背后,蕴含着时代所要求的诗歌观念的深刻变化。
2.诗的经验主义新诗运动中,胡适还提出了“诗的经验主义”,其论点的核心是要求新诗必须“言之有物”,即强调“有我”与“有人”,前者强调创作中知识分子的自我(作者的主体性情与见解),后者则强调新诗要强化与普通平民百姓的沟通与交流。
虽然遭到诗词界传统势力的抵制和反对,但是新诗仍然站住了脚跟,在经历了近三年时间的新诗讨论阶段,至1920年白话新诗已经在文坛占有一席之地,赢得了相当的青年读者。
(二)胡适胡适:在文学史上的主要功绩,是倡导文学革命和白话文运动,在白话诗、话剧等方面有开创性贡献。
他的《文学改良刍议》是倡导文学改革的第一篇文章,提出文学改良“八事”。
他率先发表《白话诗八首》。
《尝试集》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本白话诗集。
独幕剧《终身大事》是现代第一部创作话剧。
胡适是“五四”白话新诗的第一位大胆尝试者。
1920年他出版了《尝试集》。
作为新诗的尝试,《尝试集》充满了矛盾,新旧参半,亦文亦白,《尝试集》里“真白话的新诗”不过几首,显示出一种新诗试验的性质。
湖畔诗人(The Lake Poets),是指十九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运动中较早产生的一个流派。
他们的诗作中的词句赞美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抒发缠绵的爱情、歌颂纯真的友谊,多带有清新自然、青春亮丽、富有哲理的特点。
也指20世纪初中国新诗的一个与前者有着一定相似性的诗派湖畔诗人是指汪静之、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四人,是中国20年代新诗一团体。
他们于1921年左右开始写诗,1922年春在杭州西子湖畔成立湖畔诗社,1922年4月出版诗歌合集《湖畔》,同年五月出版汪静之的个人诗集《蕙的风》,后1927年出版《寂寞的国》。
1923年出版诗歌集《春的歌集》。
他们的作品以抒情短诗为主,内容多为歌唱大自然的清新美丽和赞美友情、爱情的纯真,表现了新文学运动初期刚刚挣脱封建礼教束缚的青少年对美好自然的向往和幸福爱情的憧憬,展现了五四新人的青春人格与气质,独具一种单纯、清新、质朴的美。
朱自清称他们是真正专心致志作情诗的年轻人,爱情诗是他们对于中国诗歌的主要贡献。
他们诗中的真纯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是五四个性解放精神的另一表现形式。
湖畔派后有魏金枝、谢旦如(谵如)、楼建南(适夷)等人加入,编辑出版刊物《支那二月》。
受周作人所翻译的日本短歌、俳句和郑振铎所译介的泰戈尔《飞鸟集》影响,冰心、宗白华、徐玉诺、何植三等人的小诗也曾风行一时。
其中,冰心的《繁星》、《春水》两集和宗白华的《流云小诗》影响较大。
稍后于"湖畔诗人"出现的浅草-沉钟社成员之一冯至,是现代诗坛的又一重要抒情诗人。
他的诗采取半格律体诗的形式,具有一种整饬、节制的美。
其诗意象明净简约,于平易淡泊之中蕴含激情,并富于哲理性。
20年代他即以《昨日之歌》一集获得了鲁迅给予的"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的评价。
40年代,他更进一步探索诗艺,写出了更具开创意义的《十四行集》。
英国流派流派简介华兹华斯湖畔派诗人是英国早期浪漫主义的代表。
指居住在英国北部昆布兰湖区的三诗人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结成的诗歌流派。
爱情诗的古典形态与现代分野——从《诗经》到《湖畔》(一)【内容提要】中国爱情诗源远流长,历史上先后出现三次高潮:《诗经》时期、汉魏六朝时期、唐代中晚期。
进入20世纪,在“五四”启蒙思潮的影响下,爱情诗经“湖畔派”诗人的倡导与实践,取得了显著成绩,走了一条不同于古典形态的开放、自觉道路。
【摘要题】思潮与流派【关键词】爱情诗/古典形态/现代分野/《诗经》/《湖畔》【正文】中国爱情诗源远流长,历史上先后出现三次高潮:《诗经》、汉魏六朝、唐代中晚期。
长期以来,诗歌界之所以有“中国无情诗”这一说法,主要原因在于中西诗观的不同以及文化传统的差异。
进入20世纪,在“五四”启蒙思潮的影响下,爱情诗经“湖畔派”诗人的倡导与实践,取得了显著成绩。
本文从文学史的角度对中国爱情诗的古典形态与现代存在进行梳理、评析,寻绎其诗学传统的衍变和爱情观念的差异。
一、爱情诗的古典形态分析中国爱情诗源远流长,《诗经》的开头篇《关雎》就是一首地道的爱情诗。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从比翼双飞的鸟儿很自然地联想到人间的男女婚嫁,这种表面看来的比兴手法,显然是源于人类的生命本能,即异性之间的吸引与追求。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从简单的生理联想上升为男子对女子复杂的心灵倾慕,淑女“窈窕”,不仅赞美女性体态,而且也是男子对女子“审美”的结果。
以《关雎》为先导,《诗经》时代的民间诗人从各个方面表现爱情的人生体验:男女相恋、夫妇相思、婚姻破裂、妇女遭弃……。
“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君子于役》)简单之极的叙述与描写,却表达了刻骨铭心的相思之情。
一副夕阳近山羊牛归圈的晚照图,一幕天人合一的人生爱情剧。
这种“情以物迁”、“感由时兴”的心灵效应被钱钟书先生非常精彩地概括为“暝色起愁”,所谓“日夕添相思”,“盖死别生离,伤逝怀远,皆于黄昏时分触绪纷来”1]。
《诗经》之后,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与巩固,使得“诗言志”、“发乎情,止乎礼义”的观念流布深远,“诗经体”的质朴率真不复存在,爱情在文学中的地盘日渐缩小。
试论湖畔派早期诗歌对古诗的借鉴与创新作者:罗燕玲来源:《文学教育》 2012年第13期罗燕玲内容摘要:相较于早期新诗人的“放脚体”,湖畔派诗歌因其新鲜大胆的特色被胡适誉为“天足”。
然而,他们的诗中亦浸润着古诗的营养,只是以现代人的情思、现代人的手法“与古为新”,从而展示出新鲜活泼的诗歌风貌。
本文主要以湖畔派早期诗歌为例,考查他们对古代诗歌的借鉴与创新。
关键词:湖畔派诗歌意象比兴成立于1922年4月的湖畔诗社,是中国新诗史上的第一个诗歌团体,主要成员为应修人、汪静之、潘漠华与冯雪峰。
他们以“放情歌唱”的姿态,在当时的新诗坛上崭露头角。
他们的新鲜诗风更得到了朱自清、胡适、废名等文坛大家的肯定与欣赏:朱自清认为他们是第一批专心致志做情诗的诗人,废名称许他们“无所为而为”的作诗态度,胡适则形象地将他们的诗歌喻为“天足”。
诚如胡适所言,相较于早期新诗人的“放脚体”,湖畔派诗歌的新鲜特色是可以“天足”喻之的。
然而,读过私塾的他们,亦接受过古典文学的熏陶,他们的诗便自然地浸润了古诗的营养。
只是深受新思想影响的他们,又以现代人的情思、现代人的手法“与古为新”,从而展示出新鲜活泼的诗歌风貌。
本文主要以他们的早期诗歌,即《湖畔》、《惠的风》、《春的歌集》中的诗歌为例,来考查他们对古代诗歌的借鉴与创新。
一.古诗意象的现代抒写在湖畔派诗人的早期诗歌里所吟咏的意象:或是娇舞的柳丝,或是乱飐的晓风,或是纷飞的落叶,或是恋花的蝴蝶,无一不是传诵千年的古典意象。
然而,在他们的放情抒写下,这些古诗意象都蕴含了新鲜的现代意涵。
本文不妨以典型意象——“柳”为例,来论述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柳以其独有的特质,点缀着古典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个符号化的重要意象。
在湖畔诗人的早期诗歌里,“柳”也是反复出现的意象之一。
他们的笔下不时抒写着柳树的倩影:或是着了春色,还只“抽出些又纤又弱的柳条儿”(《新柳》);或是弯着身侧耳“听湖里鱼们底细语”(《杨柳》);或是“几天不见”,便换了更清丽的新装(《柳》)。
小说《湖畔》的艺术魅力探析【摘要】小说《湖畔》是一部具有深厚艺术魅力的作品,作者背景不详,但其成功和影响仍然深远。
情节设计和人物塑造精彩细腻,叙事手法和写作风格独特而引人,展现出丰富的人性和情感。
该作品的文学价值和艺术表现令人称道,对读者产生了深刻的启示和情感共鸣。
总结来看,《湖畔》蕴含着巨大的艺术价值,对文学影响深远,值得推荐和高度评价。
这部作品在揭示人性和情感方面有着极大的触动力,对文学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
希望更多的读者能够欣赏和深入了解《湖畔》,并从中获得丰富的启示和情感共鸣。
【关键词】小说《湖畔》,艺术魅力,探析,背景,作者,成功,影响,情节设置,人物塑造,叙事手法,写作风格,人性,情感,文学价值,艺术表现,启示,情感共鸣,结论,价值,影响,意义,推荐,评价。
1. 引言1.1 介绍《湖畔》的背景和作者《湖畔》是中国现代文学作家张三丰所著的一部小说,该小说于2010年出版并广受好评。
张三丰是一位生于山东的作家,曾获得多项文学奖项,其作品以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情感展示著称。
《湖畔》是张三丰的代表作之一,描述了一个发生在湖畔小镇的故事,通过描绘人性和情感的复杂关系,展现了现代社会中的种种挣扎和困惑。
故事的背景设定在一个宁静的湖畔小镇,主要围绕着一对年轻情侣的爱情故事展开。
作者通过精湛的笔触和细腻的情感描写,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悬念和情感冲突的世界。
《湖畔》不仅仅是一个爱情故事,更是对人性和情感的深刻思考,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了生活的真实与美好。
张三丰的写作风格独特而深沉,他善于通过细节描写和对话交流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复杂性。
《湖畔》的成功在于作者对情感和人性的深刻探讨,以及对生活的真实呈现,这使得读者在阅读中产生共鸣和思考。
作者通过对细节的刻画和对人物的描写,使得故事更加真实和感人,令读者无法自拔地沉浸其中。
1.2 阐述《湖畔》的成功和影响《湖畔》的影响也延伸至文学领域。
它的成功不仅仅体现在销量和口碑上,更在于其对当代文学的启示和影响。
湖畔儿语赏析
湖畔儿语是一首古代文学作品,以简练的语言和富有情趣的描写方式展现了湖畔的美景和人们与自然的交融。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湖畔儿语在表现手法上注重情感和意境的传达,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来寄托诗人的思想感情。
这种表现方式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审美价值。
诗人通过对湖畔美景的细腻描绘,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宁静而美好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感受着生命的美好。
湖畔儿语在语言运用上非常简练,但却能够达到言简意赅的效果。
诗人通过精选关键词语和巧妙运用修辞手法,将湖畔的美景和人们的生活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种简练的语言风格不仅增强了诗歌的审美价值,也使诗歌更加贴近生活,更加富有情感力量。
最后,湖畔儿语在结构安排上非常精巧,以点睛之笔在末句,使整首诗更加凝练有力,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这种结构安排不仅体现了诗人的高超技巧,也使诗歌更加具有艺术感染力。
湖畔儿语是一首非常优秀的古代文学作品,它以简练的语言和富有情趣的描写方式展现了湖畔的美景和人们与自然的交融。
通过对这首诗的赏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独特魅力和审美价值。
小说《湖畔》的艺术魅力探析
小说《湖畔》是著名作家张爱玲创作的一部小说,通过对人物的情感生活和内心世界的描写,展现了湖畔小镇上不同阶层人物的种种相遇和遗憾,以及他们所面临的社会变迁和人生困境。
这部小说具有深厚的艺术魅力,下面从叙事结构、人物刻画以及意象与主题等方面对其进行探析。
《湖畔》采用了非线性叙事的结构,通过回忆、跳跃和闪回等手法,将不同时期的人物故事巧妙地交叉在一起,使得情节更加丰富多样。
这样的叙事方式既增加了小说的悬疑和吸引力,又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小说融入了大量的诗歌和歌词,并以诗意的语言来描绘人物和环境,进一步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细腻而生动。
主人公静秋是一个独立自主、思想独立的女性形象,她渴望爱情却又害怕爱情,内心充满了矛盾和掣肘,展现出现代女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而静秋的情感纠葛正是小说的核心,通过她与各种男人的交往和爱情的追求,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欲望、矛盾以及难以实现的理想。
其他人物形象也各具特色,如江浩是一个有教养又玩世不恭的文人,他和静秋之间的情感纠葛展现出不同阶层人物的价值观之争;宋律师是一个沉默寡言、内心活动复杂的中年男子,他的形象揭示了社会变迁对个人命运的影响。
小说中出现的意象和主题也是其艺术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湖水、雨天、月光等自然景物成为小说中的重要意象,通过对这些景物的描绘,小说中的人物情感和内心变化得以更加深刻地展现出来。
小说中的主题也贯穿于整个作品,如失落与遗憾、时光的流逝和个人命运的困境等。
这些主题既体现了个体的独特性和命运的无可逆转性,又通过对内心独白的描写,呈现了人类共同的思考和探索。
小说《湖畔》的艺术魅力探析【摘要】《湖畔》是一部充满艺术魅力的小说,通过叙事手法、人物塑造、意象与主题、风格特点以及情感共鸣等方面展现出其独特之处。
作者运用精致的叙述技巧,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生动的场景描绘,使读者身临其境。
人物塑造深入细致,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角色形象,让读者能够产生共鸣。
小说中的意象与主题饱含深意,给人以启发和思考。
风格特点独具一格,独特而富有内涵。
最令人动容的是小说中的情感共鸣,触动人心,引起读者共鸣与思考。
《湖畔》凭借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现出其价值与意义,成为一部不可多得的小说作品。
【关键词】小说《湖畔》,艺术魅力,叙事手法,人物塑造,意象,主题,风格特点,情感共鸣,总结,价值,意义,独特之处。
1. 引言1.1 小说《湖畔》的艺术魅力探析小说《湖畔》是一部充满艺术魅力的作品,其深邃的内涵和细腻的描写令人心驰神往。
通过对《湖畔》的独特解读和探索,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其中蕴藏的魅力所在。
本文将通过对叙事手法、人物塑造、意象与主题、风格特点以及情感共鸣等方面的分析,揭示《湖畔》所散发出的艺术魅力。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探究,我们可以更好地品味和领略这部小说带来的美感和思想感悟。
无论是文学爱好者还是普通读者,都可以通过阅读《湖畔》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刻内涵和悠远情感。
小说《湖畔》的艺术魅力探析,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作品,也能引发我们对文学艺术的思考和探讨,进一步拓展我们的文学视野和审美境界。
2. 正文2.1 小说《湖畔》的叙事手法分析小说《湖畔》的叙事手法是其艺术魅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在叙事过程中采用了多种手法,使故事情节生动丰富,引人入胜。
小说《湖畔》采用了多重叙事视角。
通过不同人物的视角和回忆,读者可以感受到故事中不同角色的内心世界和复杂关系。
这种叙事手法不仅增加了故事的层次感,也让读者更加全面地了解故事背后的情感纠葛。
作者在叙事中运用了回忆和倒叙的手法。
通过对主人公过去的回忆和描写,读者可以逐渐了解主人公成长背景和内心矛盾,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和抉择。
湖畔儿语赏析摘要:1.作品背景介绍2.内容概述3.语言风格赏析4.主题思想分析5.艺术表现手法评价6.作品价值与启示正文:一、作品背景介绍《湖畔儿语》是我国著名作家贾平凹的一篇散文佳作。
散文创作于20世纪90年代,描述了作者在一个宁静的湖畔与孩子们的一段美好时光。
通过这篇散文,贾平凹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人与自然、成人与孩子之间的和谐关系,传递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内容概述散文《湖畔儿语》以第一人称视角展开,讲述了作者在一个初春的时节,带着儿子来到湖畔寻找春天的故事。
在湖畔,作者与孩子们一起观察自然、倾听鸟语、感受春风,享受着大自然的美好。
散文通过描绘孩子们纯真的言行,反映出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表现出成人在繁忙生活中对宁静生活的渴望。
三、语言风格赏析贾平凹的散文语言具有鲜明的个性,既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又有独特的艺术韵味。
《湖畔儿语》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生动的描绘性词语,如“绿得发亮”、“笑得灿烂”等,使文章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同时,散文采用口语化表达,使文章更加贴近生活,富有亲切感。
四、主题思想分析《湖畔儿语》的主题思想在于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对纯真、和谐生活的向往。
散文通过描述湖畔的美好景色和孩子们的天真言行,传达出成人在快节奏生活中对悠闲、宁静生活的渴望。
作品强调了人与自然、成人与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表达出对和谐生活的向往。
五、艺术表现手法评价贾平凹在《湖畔儿语》中运用了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法。
首先,散文以景物描绘为主线,通过对湖畔春光的描绘,展示了春天的美好。
其次,作者善于抓住孩子们的典型言行,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孩子们纯真的心灵。
最后,散文采用对比手法,凸显出成人在湖畔的悠闲与城市生活的忙碌之间的反差,使作品更具表现力。
六、作品价值与启示《湖畔儿语》作为一篇描写人与自然、成人与孩子之间和谐关系的散文,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作品不仅展示了贾平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传递出对环境保护、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思考。
内容摘要:相较于早期新诗人的“放脚体”,湖畔派诗歌因其新鲜大胆的特色被胡适誉为“天足”。
然而,他们的诗中亦浸润着古诗的营养,只是以现代人的情思、现代人的手法“与古为新”,从而展示出新鲜活泼的诗歌风貌。
本文主要以湖畔派早期诗歌为例,考查他们对古代诗歌的借鉴与创新。
关键词:湖畔派诗歌意象比兴罗燕玲试论湖畔派早期诗歌对古诗的借鉴与创新成立于1922年4月的湖畔诗社,是中国新诗史上的第一个诗歌团体,主要成员为应修人、汪静之、潘漠华与冯雪峰。
他们以“放情歌唱”的姿态,在当时的新诗坛上崭露头角。
他们的新鲜诗风更得到了朱自清、胡适、废名等文坛大家的肯定与欣赏:朱自清认为他们是第一批专心致志做情诗的诗人,废名称许他们“无所为而为”的作诗态度,胡适则形象地将他们的诗歌喻为“天足”。
诚如胡适所言,相较于早期新诗人的“放脚体”,湖畔派诗歌的新鲜特色是可以“天足”喻之的。
然而,读过私塾的他们,亦接受过古典文学的熏陶,他们的诗便自然地浸润了古诗的营养。
只是深受新思想影响的他们,又以现代人的情思、现代人的手法“与古为新”,从而展示出新鲜活泼的诗歌风貌。
本文主要以他们的早期诗歌,即《湖畔》、《惠的风》、《春的歌集》中的诗歌为例,来考查他们对古代诗歌的借鉴与创新。
一.古诗意象的现代抒写在湖畔派诗人的早期诗歌里所吟咏的意象:或是娇舞的柳丝,或是乱飐的晓风,或是纷飞的落叶,或是恋花的蝴蝶,无一不是传诵千年的古典意象。
然而,在他们的放情抒写下,这些古诗意象都蕴含了新鲜的现代意涵。
本文不妨以典型意象———“柳”为例,来论述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柳以其独有的特质,点缀着古典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个符号化的重要意象。
在湖畔诗人的早期诗歌里,“柳”也是反复出现的意象之一。
他们的笔下不时抒写着柳树的倩影:或是着了春色,还只“抽出些又纤又弱的柳条儿”(《新柳》);或是弯着身侧耳“听湖里鱼们底细语”(《杨柳》);或是“几天不见”,便换了更清丽的新装(《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