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基层基层施工技术交底大全
- 格式:doc
- 大小:70.00 KB
- 文档页数:9
工程名称分部工程路基工程分项工程名称基层交底内容:本工程的道路基层分为两层,下基层为4.5%水泥稳定碎石,厚20cm;上基层为4.5%水泥稳定碎石,厚20cm。
施工工艺要求如下:1、施工测量:施工前对路基按质量验收标准进行验收。
之后,恢复中线,直线段每10~20m设一桩,平曲线段每10~15m,并在两侧路面边缘外0.3~0.5m处设指示桩,在指示桩上用红漆标出基层(或基底层)边缘设计标高及松铺厚度的位置。
2、备料:根据各路段基层的宽度、厚度及预定的干密度,计算各路段的干燥集料数量。
根据混合料的配合比、材料的含水量以及所用车辆的吨位,计算各种材料每车料的数量。
也可根据各种集料所占的比例及其松干密度,计算每种集料的松铺厚度,以控制集料施工配合比,而对结合料(水泥)仍以每袋的摊铺面积来控制剂量。
3、拌和:采用现场集中进行集中拌和。
拌和时要注意:在正式拌制混合料之前,必须先调试所用的设备,使混合料的颗粒组成和含水量都达到规定的要求。
原集料的颗粒组成发生变化时,应重新调试设备。
拌和中适时测定含水量,含水量应比最佳含水量大0.5~1.0%,如含水量大于最佳时,应进行自然蒸发,使含水量达到最佳值。
若含水量小于最佳值,应补充洒水进行拌和。
一般在摊铺洒水时,用水量应稍大些,这样可避免二次拌和造成的浪费。
应尽快将拌成的混合料运到铺筑现场。
车上的混合料应覆盖,减少水分的损失。
在雨季施工时,应采取措施,保护集料,防止雨淋。
实际采用的水泥剂量,应比室内试验室确认的剂量多0.5~1.0%。
拌和机和摊铺机的生产能力应互相匹配,减少摊铺机待料的情况。
4、摊铺和碾压:(1)施工时采用机械进行摊铺,机械无法到达的部位,用人工摊铺,蛙式打夯机夯实。
(2)压实应遵循先轻后重、先慢后快的原则。
直线段,由两侧路肩向路中心碾压,即先边后中;平曲线段,由内侧路肩向外侧路肩进行碾压,直到达到按重型击实试验法确定要求压实度98%。
(3)摊铺时应半幅一次摊铺,若摊铺宽度不够,应用两台摊铺机前后错开摊铺,保证前后铺料搭接在水泥初凝前碾压成一整体。
施工技术交底(底基层、基层)内蒙古新大地建设集团二公司包头市阿勒坦大道(110国道连接线)改建工程项目经理部注:本表一式三份,表头由交底人填写,交底人、接受交底人、工程部各存档一份。
石灰水泥粉煤灰稳定级配砂砾底基层、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施工工艺在基层、底基层施工中,应抓好以下几道工序,以确保整个工程质量。
1、配料:配料准确是保证级配要求和强度的关键。
2、拌和:拌和均匀,它直接影响基层和底基层结构强度的均匀性。
3、摊铺:对粒料摊铺的均匀性,直接影响碾压后强度分布的均匀性。
4、整平:直接影响基层、底基层表面的平整度,标高厚度必须满足设计要求。
5、压实:压实度必须满足设计要求。
6、养生:是混合料形成强度的关键,必须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养生。
一.摊铺前准备1.检查验收垫层在底基层、基层摊铺之前,首先由项目部施工组对摊铺完成的砂砾垫层进行检查验收,检查项目为:压实度、弯沉值、平整度、纵断高程、垫层设计宽度、厚度、横坡等七项技术指标。
依据评定标准打分,填写工程检验报告单,向技术人员申请检验,经技术人员签认合格后方可进行底基层、基层摊铺,若检验不合格,立即处理并报技术人员。
2.清扫及施工放样垫层检查各项指标均合格后,对垫层进行彻底清扫,清除表面浮土及其它杂物,并严格整形,使其达到相关规定要求。
适当洒水,使垫层在摊铺前保持湿润。
在砂砾垫层上恢复中线,每20米一个断面。
每一断面设中桩、边桩,在钢钎上横向的钢筋上进行水准测量,并按测量结果在横向钢筋上指示出高出松铺厚度的位置。
二.培土路肩待砂砾垫层交验后,即可进行路肩培土施工,施工中应注意以下事宜:1.路肩部分培筑抗冲刷能力较强的天然砂砾,中央分隔带培土路肩。
严禁使用风积沙或其它材料填筑路肩。
2.填料应符合施工规范相应要求。
3.土路肩填筑要按设计断面进行分层,由中央向路边填筑压实。
4.压实时注意保持均匀一致,并随时保持填料湿润,不得干压。
5.土路肩的压实度,应满足设计及规范标准,同时路基边坡修整符合设计要求。
1. 施工人员入场前必须接受安全教育培训,了解并掌握本工程的安全技术要求。
2. 施工人员必须穿戴符合规定的安全防护用品,如安全帽、工作服、手套、防尘口罩等。
3. 施工现场应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提醒施工人员注意安全。
4. 施工人员应熟悉施工图纸和施工方案,了解施工工艺和安全操作规程。
5. 施工现场应设置临时消防设施,确保消防通道畅通。
6. 施工单位应配备必要的安全防护设备,如安全带、安全网、防护栏杆等。
二、施工过程中安全交底1. 施工人员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确保施工质量。
2. 在施工过程中,应随时检查施工设备、工具和材料的安全性,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报告并采取措施。
3. 施工现场应保持整洁,避免杂物堆积,防止绊倒、滑倒等事故发生。
4. 施工人员上下班途中,应遵守交通规则,确保自身安全。
5. 施工现场应加强防火、防爆、防毒、防尘、防辐射等安全管理。
6. 施工人员应遵守施工现场的用电规定,不得私拉乱接电线。
7. 施工过程中,应确保施工机械、设备的安全运行,防止发生机械伤害。
8. 施工人员应按照规定使用安全防护设施,如安全带、防护栏杆等。
三、施工结束后安全交底1. 施工结束后,应对施工现场进行全面清理,确保无安全隐患。
2. 施工单位应将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隐患及时整改,防止事故发生。
3. 施工单位应定期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安全意识。
4. 施工单位应定期对施工现场进行安全检查,确保施工安全。
5. 施工单位应建立健全安全事故报告、调查、处理和统计制度。
1. 基层材料运输:材料运输应符合路基工程土方运输相关安全交底的要求,确保运输过程中的安全。
2. 混合料拌和:在城区、居民区、乡镇、村庄、机关、学校、企业、事业等单位及其附近施工,不得在现场拌和石灰土、水泥土、石灰粉煤灰等类混合料。
3. 石灰土类结构道路:现场需使用石灰时,对石灰的选择、堆放、消解应符合相关要求,确保操作人员安全。
4. 机械设备操作:现场调转推土机、平地机、压路机等机械时,应设专人指挥,确保道路平坦、坚实、畅通。
目录技术交底说明 (8)1、土方开挖、回填技术交底 (9)2、排桩墙支护工程技术交底: (12)3、降水与排水工程技术交底: (14)4、地下连续墙工程(地基基础工程)技术交底: (15)5.灰土地基工程技术交底: (17)6、砂和砂石地基技术交底: (18)7.土工合成材料地基技术交底: (19)8.预压地基和塑料排水带技术交底 (20)9.钢及混凝土支撑系统技术交底: (21)10.灰土地基技术交底 (22)11.砂和砂石地基技术交底 (23)12.高压喷射注浆地基技术交底 (24)13.水泥土搅拌桩地基技术交底 (25)14.钢筋混凝土预制桩技术交底 (27)15.盾构法隧道技术交底 (31)16.渗排水、盲沟排水技术交底 (32)17.隧道、坑道排水技术交底 (33)18.模板安装(含预制构件)工程技术交底 (34)19.模板拆除工程技术交底 (36)20.钢筋原材料与制做技术交底 (38)21.混凝土施工技术交底 (45)22.结构尺寸偏差技术交底 (48)23.砖砌体工程技术交底 (52)24.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砌体工程技术交底 (55)25.石砌体工程技术交底 (56)26.配筋砌体工程技术交底 (58)27.填充墙砌体工程技术交底 (61)28.隔离层检验技术交底 (63)29.水泥混凝土整体面层工程技术交底 (65)30.水泥砂浆面层技术交底 (67)31.水磨石面层技术交底 (69)32.砖面层工程技术交底 (71)33.大理石面层和花岗石面层技术交底 (72)34.预制板块面层技术交底 (74)35.料石面层技术交底 (76)36.一般抹灰工程技术交底 (77)37.装饰抹灰工程技术交底 (79)38.清水砌体勾缝工程技术交底 (81)39.门窗分项工程技术交底 (82)39.1木门窗安装分项工程技术交底 (82)39.2金属门窗安装工程技术交底 (84)39.3塑料门窗安装工程技术交底 (86)39.4特种门安装工程技术交底 (88)39.5门窗玻璃安装工程技术交底 (90)39.6门窗套制作与安装工程技术交底 (92)40.吊顶工程技术交底 (93)40.1暗龙骨吊顶工程技术交底 (93)40.2明龙骨吊顶工程技术交底 (96)41.隔墙分项工程技术交底 (98)41。
级配碎石底基层施工技术交底记录项目名称:XXX工程施工单位:XXX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工程地点:XXX施工部位:XXX施工日期:XXXX年XX月XX日参与人员:施工队长、技术员、施工人员一、项目概况:本工程旨在对XXX进行级配碎石底基层施工,为进一步进行XXX的施工奠定基础。
本次施工内容主要包括底基层的清理、级配碎石的铺设和夯实等工作。
二、施工要求:1.施工前应按照设计要求检查施工现场及材料,并进行准备工作。
2.底基层需要平整牢固,无松动和坑洼,确保施工质量。
3.级配碎石的堆积高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夯实密实。
4.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施工,确保施工质量。
三、施工过程及交底内容:1.施工准备1.1确认碎石的规格和数量,准备施工设备和工具。
1.2清理施工现场,清除杂物和垃圾。
1.3检查施工设备的工作状态,确保正常使用。
2.底基层清理2.1利用挖掘机对底基层进行清理,清除表面泥沙、石屑以及其他杂物。
2.2使用水冲洗底基层,保持底基层的清洁。
2.3对于底基层上的大块石块,需要进行拆除或破碎处理。
3.级配碎石的铺设和夯实3.1根据设计要求计算碎石的用量,在施工现场进行堆放。
3.2将级配碎石均匀地铺设在清理后的底基层上,厚度均匀,填满坑洞。
3.3级配碎石的堆积高度应符合设计要求,根据图纸要求进行调整。
3.4利用夯实机进行碎石的夯实工作,夯实面积应包括整个碎石区域,并确保夯实均匀。
3.5夯实时需注意机器的轰击次数和均匀性,避免损坏土地表面。
3.6夯实至碎石无明显松动为止。
4.施工质量验收和记录4.1按照设计要求对施工质量进行验收,确保底基层的平整度和密实度符合要求。
4.2对底基层的施工结果进行记录,包括堆积高度、碎石规格、夯实工艺等。
4.3若发现施工中出现的问题,应及时进行修复或调整。
四、安全措施:1.施工现场应设置警示标志和安全警戒线,确保施工区域的安全。
2.施工人员应佩戴合适的安全防护用具,如安全帽、安全鞋等。
水稳基层施工技术交底书一、施工图纸采用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和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编制的《两阶段施工图设计》图纸及相关变更文件,水稳基层设计厚度为18cm,设计宽度为12.125m。
二、施工技术规范、规程、标准2.1 《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T F20-2015);2.2 《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G E42-2005);2.3 《公路路基路面现场测试规程》(JTG E60-2008);2.4 《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 F80/1-2004);2.5《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JTJ 076-95)。
三、材料采用千家乐丰石场生产的的0~5mm石屑,5~10mm碎石,10~20mm碎石,10~30mm碎石,经过抽检各项指标均符合规范要求。
本项目水稳基层选用昌江椰树水泥有限公司生产的椰树P.C32.5水泥,经过抽检各项指标均符合规范要求。
四、机械准备五、本次底基层试验段施工主要机械配备有:五、施工方案5.1 准备工作5.1.1施工前对各种材料进行调查试验,经选择确定的材料在施工过程中保持稳定,确保数量充足。
5.1.2施工前对各种施工机械作全面检查,并经调试证明处于性能良好状态,机械数量足够,施工能力配套。
5.1.3底基层的下承层为底基层,摊铺前对底基层表面杂物进行清理后,再用水车进行洒水湿润。
5.2 配合比设计经过总监办中心试验室平行试验批准本次水稳基层试验路的配合比为:10~30mm碎石:10~20mm碎石:5~10mm碎石:0~5mm石屑=:22 %:36%:8%:34%。
最大干密度为2.360g/cm3,水泥用量为4.6%,最佳含水量为5.6%。
此配合比供拌和楼确定各冷料仓的供料比例、进料速度及试拌使用。
5.3 测量放样采用全站仪坐标法放样恢复中桩及边桩并测出挂线的标高,并经监理工程师复测签认。
摊铺机导线桩的设置间距直线段为10m ,在变坡和弯道及超高缓和段加密为5m,线长不宜超过200m,确保钢丝绳张拉绷紧。
一、交底目的为确保底基层施工过程的安全、高效,特进行底基层安全施工技术交底,明确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注意事项、操作规程及应急预案,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确保施工质量。
二、工程概况1. 工程名称:______工程2. 工程地点:______地点3. 施工单位:______单位4. 施工日期: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至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三、施工内容1. 底基层材料:水泥稳定碎石、石灰稳定土等。
2. 施工机械:压路机、挖掘机、装载机、自卸汽车等。
3. 施工方法:分层铺筑、压实、养护。
四、安全技术交底1. 人员配备(1)项目经理:负责全面协调施工,确保施工安全。
(2)技术负责人:负责施工技术指导、质量监控。
(3)安全员:负责现场安全检查、隐患排查、事故处理。
(4)施工班组:按照施工要求,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2. 安全措施(1)施工人员必须佩戴安全帽、安全带、防尘口罩等个人防护用品。
(2)施工场地应保持整洁、平整,确保车辆、行人通行安全。
(3)施工现场应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防止误入危险区域。
(4)施工机械操作人员必须持证上岗,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5)施工现场应配备消防器材,确保消防设施完好有效。
(6)施工过程中,禁止酒后作业、疲劳作业。
(7)施工车辆应按照规定路线行驶,遵守交通规则。
3. 安全注意事项(1)挖掘机、装载机等大型机械作业时,应注意周围环境,避免碰撞。
(2)施工人员上下班应遵守规定路线,不得随意穿越施工现场。
(3)施工过程中,应密切关注地下管线、构筑物等,避免损坏。
(4)施工过程中,如遇雷雨天气,应立即停止露天作业,防止触电事故。
(5)施工过程中,如发现安全隐患,应立即停止作业,并向安全员报告。
4. 应急预案(1)火灾:立即使用灭火器、消防器材进行灭火,并拨打119报警。
(2)触电:立即切断电源,使用绝缘工具进行救援,并拨打120报警。
(3)高处坠落:立即使用安全带进行救援,并拨打120报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