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照式议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3
对照式议论文定义:就是在中心论点提出之后,从正反两个方面对中心论点进行论证。
运用对照式,目的是通过两个方面的对照,突出说明其中一个方面的正确性,另一个方面只起烘托、陪衬的作用。
结构模式:1.提出中心论点2.的确(诚然)正面分论点+过渡+实例+分析(紧扣中心论点的论证)+小总结3.反面分论点+过渡+实例+分析(紧扣中心论点的论证)+小总结4.联系现实,提升高度5.全文总结。
范文1.业精于勤,荒于嬉“业精于勤,荒于嬉”是韩愈的一句名言,意思是说:学业的精深在于勤奋,而荒废在于贪玩。
这里“勤”“嬉”是条件,“精”“荒”是结果。
不同的态度,不同的结局,泾渭分明。
“勤”,就像一把钥匙。
它可以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它它可以促进学业的发展,促成美好愿望的实现。
古今中外,凡是有成就的人,无不在“勤”。
美国作家海明威成名了,但他还是给自己规定了每天的写作字数。
这种写作上的"勤",使他写出了《老人与海》等不朽著作;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勤”,造就了《史记》的作者司马迁那样的伟大文学家,造就了镭元素发现者居里夫人那样的伟大科学家,造就了油画《蒙娜丽莎》的作者达·芬奇那样的画家。
正如爱迪生所说:“天才等于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汗水。
”“嬉”,就像一瓶腐蚀剂。
它使有志者变得消沉,聪明者变得愚蠢;它使大有希望都变得无所作为。
为“嬉”所害是可悲的。
王安石笔下的仲永众所周知,他五岁便能“指物作诗”,被人誉作神童。
人们纷纷请父子俩作客,又是招待,又是送钱。
而其“父利其然”(他父亲很有好处),于是把这位“神童”带到各处吃喝玩乐。
,过了六七年,“神童”再也写不出诗——变成庸才了。
“嬉”的教训,难道还以记取吗?是80年代的中学生,大都懂得韩老夫子“业精于勤,荒于嬉”的道理,更懂得“四化”大业,勤奋学习;勤奋学习,才能过硬的本领;过硬的本领,才能为四化建设。
大家以“勤”为径,以“苦”作舟,攀登文化科学的珠穆朗玛峰,遨游浩瀚的知识海洋。
议论文基本结构之对照式议论文基本结构之对照式对照式这种结构方式能起到对比鲜明、突出深化观点的作用。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议论文基本结构之对照式,欢迎阅读。
对照式的基本结构:1、在序论部分提出中心论点2、在本论部分从正反两方面提出分论点或摆去正反两方面的论据,加以论证,最后进行结论。
它的特点是两种看法或论据之间为一正一反的关系,或通过正反对比明辨事非,或通过正反衬比突出其中一个方面的正确性。
这种结构方式能起到对比鲜明、突出深化观点的作用基本结构(一):正反对比:先从正面论述,再从反面论述(或顺序相反)。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著名歌手丛飞节衣缩食,捐赠300多万,资助了178名贫困学生。
当他自己病危住进医院经济困难时,几位受助完成学业就在本地工作的年轻人,竟然没有一个来看望他。
这件是被媒体披露后,有一个受助者居然还埋怨说,这让他很没面子。
丛飞说,不要责怪他们,我已经不再需要医疗了。
华农大的学生小李和同学们将买废品的钱捐给了一所希望小学。
不久,小李被查出得了白血病,这所希望小学的师生给小李捐款,一个四年级的女生捐了10元,问她为什么把春节压岁钱全部捐出来,她说:“只要做到小李姐姐说的那句话就满足了。
”问她那是一句什么话,她说:“记住别人对自己的帮助,学会帮助别人。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脱离材料内容和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幸福之花,开在感恩枝头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这是花儿的感恩。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这是鸟儿的感恩。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这是人类的感恩。
因为懂得感恩,他们拥有了一颗金子般的心,因为懂得感恩,他们创下了人世间温馨的传奇。
因为懂得感恩,这世界才会如此美丽。
幸福入花,在感恩的枝头美丽绽放。
“忠则《出师表》孝则《陈情表》”,这两表道尽了人间感恩的真谛,演绎了人世间感恩的传奇。
为报刘备三顾茅庐之恩,诸葛亮七出祁山,巧计破敌军,为刘备打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
议论文论证结构————对照式一、范文欣赏遭遇挫折,笑对痛苦人之一世,殊为不易。
在看似平坦的人生旅途中充满了种种荆棘,往往使人痛不欲生。
痛苦之于人,犹狂风之于陋屋,巨浪之于孤舟,水舌之于心脏。
百世沧桑,不知有多少心胸狭隘之人因受挫折放大痛苦而一蹶不振;人世千年,更不知有多少意志薄弱之人因受挫放大痛苦而志气消沉;万古旷世,又不知有多少内心懦弱的人因受挫放大痛苦而葬身于万劫不复的深渊……面对挫折,我们不应放大痛苦,而应直面人生,缩小痛苦,直至成功的一天。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可谓:“时运不济,命途多舛,”然而直面挫折,他却能达人知命,笑看人生。
试想,如果没有王勃开朗阔达的胸襟,哪能有他吟放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千古绝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浪漫诗仙李白,在遭遇仕途不顺的挫折后,他沉寂了吗?消沉了吗?没有。
“长安市上酒家眠,”笑对痛苦,面对挫折他拂袖而去,遍访名山,终于成就了他千古飘逸的浪漫情怀!由此看来,面对挫折,我们不应过分地沉迷于痛苦失意的阴影中不能自拔;面对挫折,我们不应整日浸泡在悲伤痛苦的泥陷中越陷越深;面对挫折,我们不应长期颓废不振而迷失眼前的方向。
遭遇挫折,缩小痛苦,才是明智的选择。
相反,若一味沉迷于挫折的痛苦中,结果将不堪设想。
刘备面对失去二弟的挫折,因兄弟之情无法释怀,放大痛苦,结果在痛苦中做出错误决定,贸然出兵伐吴,落得“白帝托孤”的千古悲剧。
可悲可悲!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古人已经为我们做出了太多的榜样,也留下了太多的遗恨。
在现在竞争日益加剧的社会里,挫折无处不在。
若因一时受挫而放大痛苦,将会终身遗憾。
遭遇挫折,就当它是一阵清风,让它从你耳边轻轻吹过;遭遇挫折,就当它为一阵微不足道的小浪,不要让它在你心中击起惊涛骇浪;遭遇挫折,就当痛苦是你眼中的一颗尘粒,眨一眨眼,流一滴泪,就足以将它淹没。
遭遇挫折,不应放大痛苦。
篇一:议论文对照式结构对照式结构对照式结构的常式结构特点是本论部分一般由两两相对的两大板块构成,可以是人物对照、场景对照,也可以是事实对照、理论对照。
采用的是辩证思维的方式。
变式则很多,可以是两两相对的若干板块构成。
对照式结构适用于各种文体。
对照式结构示意图: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经典例文]问说(清)刘开君子之学必好问。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
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
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nàn),审问而明辨之也。
《书》不云乎?年来“好问则裕。
”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
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
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ráo)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
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学有未达,强(qiǎng)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duo)。
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
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甚且心之所已明者,问之人以试其能,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
而非是者,虽有切于身心性命之事,可以收取善之益,求一屈己焉而不可得也。
嗟乎!学之所以不能几(jī)于古者,非此之由乎?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
议论文结构模式之三——正反对照式一、对照式结构(一)概念“正反对比论述结构”也叫对照式,就是在中心论点提出之后,从正反两个方面对中心论点进行论证。
运用对照式,目的是通过两个方面的对照,突出说明其中一个方面的正确性,另一个方面只起烘托、陪衬的作用。
注意:1.对比必须鲜明、强烈,通过是与非、功与过、荣与辱等的对照,鲜明突出事物的特征,凸显自己的观点。
2.在字里行间要渗透作者的褒贬、爱憎之情。
常见结构模式引论(提出论点)本论论点正+论据(事实、论据)+分析+小结(对照)论点反+论据(事实、论据)+分析+小结结论(评析照应)二、例文赏析1、学然后知不足雄鹰只有当它搏击蓝天时,才知道天空是多么辽阔,而自己又是多么的渺小;小溪只有在奔入大海时,才知道海洋是多么宽广,而自己又是多么微不足道;同样,一个人只有当他学得愈多时,才知道学海无涯,而自己学到的知识只不过是沧海之一粟罢了,他才懂得要永无止境地进取,用句古人的话说,就是“学然后知不足”。
有些人往往不愿意学习,不愿学习当然就与未知领域接触得少,也就不知道未知领域是多么深远奥妙,自然不会感到自己的不足,反而以为自己还很有知识。
这正如井底之蛙,不愿跳出井口,不知天高地厚而自鸣得意。
我国南朝梁文学家江淹,早年以文章著名,被誉为“江南才子”,后来他不思进取,不愿继续学习,最后留下了“江郎才尽”的笑话。
我国古代还有这样一则寓言,讲的是一个楚国人学习驾船的故事。
起初他的师傅在平静的水面教他,不几日,他便能操舟自如。
于是他以为自己“尽操舟之术”,不愿继续学习,就辞别了师傅。
后来他驾舟到江里去,江里浪涛翻滚,他只落得“四顾胆落,坠桨失舵”。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不深入学习就不能找到自己的不足,也就不能真正掌握一门知识。
相反,学习就能使人感到自己知识的不足,学得愈多,就愈感到不足。
著名科学家芝诺曾经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来说明这个道理。
他用一个圆的内部来表示自己已掌握的知识,而用圆的外部表示未知的知识,他说一个人知识越多,这个圆就越大,这个圆的周长也就越大,与未知域的接触也越大。
对照式议论文典型关于对照式议论文典型范文功夫在课外对于某些同学来说,难,难于上青天。
谓予不信,请看——镜头一:某生在作文课上,啃着笔头,冥思苦想长达三十分钟之久,最终将语文课本第一课抄在作文纸上。
镜头二:某生时写一篇题目为《高尚道德不能无》的作文,曰:“今年的7月1日,香港顺利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我国各族人民都要有一个新的认识。
要从现在开始,要有一个高尚的道德品质,在澳门回到祖国怀抱时,要有一个崭新的面貌。
” (上面两段从“是什么”角度摆现象。
)看了这两个镜头,大家也许会觉得可笑。
一笑之余,是否能看出点什么呢?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上面两生没有生活储备,因而写不出有血有肉的文章来,只能是抄课文或东拉西扯,甚至把高尚的道德品质和香港、澳门的回归死拉硬拼在一起。
这样胡乱拼凑的大杂烩,恐怕没有人喜欢品尝吧。
(第三段从反面论证。
以两个学生作文时无话可写为例,说明作文要有生活积累。
)陆游曾说过:“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试想屈原如果不是在流放时,深入地了解当地人民的生活与疾苦,哪有《离骚》这样的旷世名篇问世呢?哪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样的名句流传千古呢?写诗是这样,写其他的文章也不例外。
蒲松龄落第后,奋然写落第自勉联以激励自己。
他为了写出好的作品,就在路边开了个茶铺,路人要喝茶,只要给他讲一个故事就可以了。
他听了十几年的故事,搜集了大量的写作材料,终于写出了《聊斋志异》,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
(第四段从正面论证。
以陆游的诗句与屈原、蒲松龄的创作为例,说明深人生活,占有材料对写作的重要性。
)可见,有米下锅,巧妇就好为炊了。
写作的功夫主要不在课内,而在课外。
我们课内所学的只是一些最基本的骨架,真正要使文章“活”起来,使之有血有肉,那还得靠课外的功夫。
只要把目光投向社会与生活,勤于搜集材料,储备材料,就会变“没啥写”为“写不完”了。
(第五照应开头同学作文状况,联系实际,说明写作的功夫在课外。
遭遇挫折,笑对痛苦
人之一世,殊为不易,在看似平坦安逸的人生旅途中布满了种种坎坷和荆棘,往往使人困难重重,甚至痛不欲生。
痛苦之于人,犹狂风之于陋屋,巨浪之于孤舟,水血之于心脏。
百世沧桑,不知有多少心胸狭隘之人因受挫折放大痛苦而一厥不振;人世千年,更不知有多少意志薄弱之人因受挫折放大痛苦而志气消沉;万古旷世,又不知有多少内心懦弱之人因受挫折放大痛苦而葬身于万劫不复的深渊??因此,面对挫折,我们不应放大痛苦,而应直面人生,缩小痛苦,直至成功的那一天。
(第一段,扣题快,且有文采)
“老当亦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可谓“时运不济,命途多舛”,然而直面挫折,他却能达人知命,笑看人生。
试想,如果王勃没有开朗豁达的胸襟,他哪能吟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千古绝唱?(用例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浪漫诗仙李白,在遭遇仕途不顾挫折重重后,他沉寂了吗?消沉了吗?没有。
“长安市上酒家眠”,笑对痛苦,而对挫折他拂袖而去,遍访名山,终于成就了他千古飘逸的浪漫情杯。
(用例二)
由此看来,面对挫折,我们不应过分地深陷于痛苦失意的阴影中不能自拨;面对挫折,我们不应终日浸泡在悲伤痛苦的泥沼中越陷越深;面对挫折,我们不应长期颓废不振而迷失了方向。
遭遇挫折,缩小痛苦,才是明智的选择。
相反,若一味沉迷于挫折的痛苦中;结果将不堪设想。
(分析透辟,三个“面对挫折”展开语段层次)
刘备面对失去二弟的挫折,因结义之情无法释怀,放大痛苦,结果在痛苦中作出错误决定,贸然出兵伐吴,落得“白帝托孤”的千古悲剧,可悲可悲!(从反面用例)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古人已经为我们作出太多的榜样,也留下了太多的遗恨。
在现在竞争日益加剧的社会里,挫折无处不在,若因一时受挫而放大痛苦,将会终身遗憾。
遭遇挫折,就当它为一阵清风,让它从你耳边轻轻吹过;遭遇挫折,就当它为一阵微不足道的小浪,不要让它在你心中激起惊涛巨波;遭遇挫折,就当痛苦是你眼中的一颗尘粒,眨一滴泪,就足以将它淹没。
(从反面分析、论证)
遭遇挫折,不应放大痛苦,擦一擦额上的汗,拭一拭眼中欲滴的泪,继续前进吧!相信总有一天会看见蓝蓝的天,白白的云,青青的草,还有你嘴角边甜甜的笑??(结尾,语言形象)
请根据探究:根据正反对照式的结构模式,列出范文示例的写作提纲:
中心论点:正面论据:分论点:反面论据:分论点:结论:
【老师点评】文章开篇就十分漂亮,如一江春水奔来,动人心弦。
在紧扣话题,渲染一些人经受挫折放大痛苦的遭遇后,振臂一呼,亮出自己的观点:“面对挫折,我们不应放大痛苦,而应直面人生,缩小痛苦,直至成功的那一天。
”行文中,作者用例证,用引证,正反对比,使论证严密,无懈可击。
作者评论古人又不忘观照现实,说明严肃又不乏诗意叙述,用比喻、引用、排比、反问,使文章文采斐然。
【示例二】
学然后知不足
雄鹰只有当它搏击蓝天时,才知道天空是多么辽阔,而自己又是多么的渺小;小溪只有在奔入大海时,才知道海洋是多么宽广,而自己又是多么微不足道;同样,一个人只有当他学得愈多时,才知道学海无涯,而自己学到的知识只不过是沧海之一粟罢了,他才懂得要永无止境地进取,用句俗话说,就是“学然后知不足”。
有些人往往不愿意学习,不愿学习当然就与未知领域接触得少,也就不知道未知领域是多么深远奥妙,自然不会感到自己的不足,反而以为自己还很有知识。
这正如井底之蛙,不愿跳出井口,不知天高地厚而自鸣得意。
我国南朝梁文学家江淹,早年以文章著名,被誉为“江南才子”,后来他不思进取,不愿继续学习,最后留下了“江郎才尽”的笑话。
我国古
代还有这样一则寓言,讲的是一个楚国人学习驾船的故事。
起初他的师傅在平静的水面教他,不几日,他便能操舟自如。
于是他以为自己“尽操舟之术”,不愿继续学习,就辞退了师傅。
后来他驾舟到江里去,江里浪涛翻滚,他只落得“四顾胆落,坠桨失舵”。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不深入学习就不能找到自己的不足,也就不能真正掌握一门知识。
相反,学习就能使人感到自己知识的不足,学得愈多,就愈感到不足。
著名科学家芝诺曾经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来说明这个道理。
他用一个圆的内部来表示自己已掌握的知识,而用圆的外部表示未知的知识,他说一个人知识越多,这个圆就越大,这个圆的周长也就越大,与未知域的接触也越大。
因此,他对他的学生说:“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不知道的东西比你们多些。
”这位科学家正是因为始终不满足,不断地进取,才在科学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学然后知不足,首先必须学,而且要不断地学,只有这样,才能获得较多的知识,才能更感到自己的不足,也只有永不满足,才能促使自己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进取。
鲁迅先生说:“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
”列宁说:“最有害的,就是自以为我们总还懂得一点什么。
”巴甫洛夫说:“你们在任何时候也不要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
不管别人怎样器重你们,你们总要有勇气对自己说‘我没有知识’”。
这些教诲,从不同的侧面告诉我们,要不断进取,永不满足。
朱熹有诗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如果把知识比作那渠中的清水,那么学习就是知识源泉的源头。
只有永不满足地学习,才能使知识的源泉永不干涸,永远流出清澈的泉水,浇灌出智慧的花朵,结出丰收的硕果。
中心论点:正面论据:分论点:反面论据:分论点:结论:
五、牛刀小试
一位登山运动员在登珠峰时,登到8000米时体力不支放弃了继续攀登,他说:“8000米就是我的生命极限。
”一个人在掘井,掘了很久,这时距离水层只有一墙之隔,然而他却半途而废了。
请以“坚持还是放弃”为话题列一篇正反对照式议论文的提纲。
四、范文示例探究参考答案
【示例一】请根据探究:根据正反对照式的结构模式,列出范文示例的写作提纲中心论点:面对挫折,我们不应放大痛苦,而应直面人生,缩小痛苦。
正面论据:(直面挫折与痛苦)(1)直面挫折的王勃;(2)笑对痛苦的李白。
分论点:遭遇挫折,缩小痛苦,才是明智的选择。
反面论据:(放大痛苦)刘备做出错误决定,造成“白帝托孤”的悲剧。
分论点:因一时受挫而放大痛苦,将会终身遗憾。
结论:遭遇挫折,不应放大痛苦
【示例二】请根据探究:根据正反对照式的结构模式,列出范文示例的写作提纲
中心论点:一个人只有当他学得愈多时,才知道学海无涯,而自己学到的知识只不过是沧海之一粟罢了,他才懂得要永无止境地进取,用句俗话说,就是“学然后知不足”。
反面论据:(不学就不知不足)(1)江淹江郎才尽;(2)一个楚人浅尝辄止,落得“四顾胆落,坠桨失舵。
分论点:不深入学习就不能找到自己的不足,也就不能真正掌握一门知识。
正面论据:(学然后知不足)科学家芝诺的比喻
分论点:学习就能使人感到自己知识的不足,学得愈多,就愈感到不足。
结论:只有永不满足地学习,才能使知识的源泉永不干涸,永远流出清澈的泉水,浇灌出智慧的花朵,结出丰收的硕果。
五、牛刀小试参考答案
【答案示例一】
中心论点:遇上任何困难都不应该轻易放弃,而应该坚持到底。
论证过程:正面论据(坚持到底才能取得成功)——(1)映雪夜读的孙康,坚持勤学苦读,他终于成为一个有名的学者,并当上了御史大夫。
(2)华罗庚终身残疾,但是凭借坚强的毅力,坚持钻研数学,终于在逆境中成才。
分论点:“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在我们面临困难的时候,坚持就是最大的胜利。
反面论据:项羽兵败,放弃了霸业,自刎乌江。
分论点:“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屈服于困难,半途而弃,最终也将被成功所弃。
总结:困难面前如果有一百个失败者,那我们就做第一百零一个挑战者:坚持到底,永不放弃!【答案示例二】
中心论点:不要一味地坚持,有时放弃是为了更好地坚持下去。
论证过程:正面论据(适时放弃)——(1)鲁迅弃医从文,以自己的笔为武器,从内心深处唤醒沉睡的中国人。
(2)比尔·盖茨放弃学业,创办微软,改变了世界
分论点:有时放弃,并不是放弃追求,相反,我们在放弃的同时酝酿着精华,让我们更加有精力去追求更高的目标。
反面论据:(固执地坚持)——马谡固执己见,不听别人的劝谏,坚持只在山顶上屯兵,最终街亭失守。
分论点:错误的坚持不如放弃,有时放弃固执己见才能取得成功。
总结:有时,放弃不代表懦弱,不要一味地坚持,放弃也是一种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