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史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1.26 MB
  • 文档页数:22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代表人物:美国的孟禄 主要观点:原始教育形式和方法主要是日
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教 育起源于原始社会中儿童对成人行为的 无意识的模仿,教育的本质是模仿。 局限性:把模仿看成是教育的本质,夸大 了模仿的作用。
(四)教育的劳动起源论
代表人物:前苏联和我国学者 主要观点:教育起源于社会的生产劳动 在现阶段,我们认为该观点是科学的
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 “学而优则仕”
三、教育的对象
主张“有教无类”
孔子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 悔焉。”
四、教育的内容
(一)知识教育
《诗》《书》《礼》《乐》《易》《春秋》 “六书”
(二)技能训练 (三)道德教育
“仁”、“礼”
五、教育的原则与方法
(一)注重修养
1.立志与持志 2.克己、内省 3.改过迁善
(1)小学 (2)大学 天子大学;诸侯大学
2.乡学
(三)西周学校的教师 “官师合一”、“政教合一” 惟官有书,而民无书 惟官有器,而民无器 惟官有学,而民无学 学在官府,学术官守
(四)六艺教育 1.礼乐
礼:政治、伦理、道德、礼仪。 乐:诗歌、音乐、舞蹈。乐教是当时的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有多种因素在其中,它包含了德育、 智育、体育、美育的要求,具有实施多种教育 的作用。 礼乐教育是六艺教育的中心
教育流派的教育主张
研究方法:文献法和比较法
第一章 从形式化教育向 形式化教育的转 变
第一节 远古时期非形式化教育概况
一、教育的起源
(一)教育的神话起源论
主要观点: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 格化的神(上帝或天)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 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 于天。
该观点是非科学的,受认识水平的局限
(一)造就“兼士”的教育目的论
(二)教育的生物起源论
代表人物:法国的利托尔诺、英国的沛西·能 主要观点: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
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甚至存在于动物界; 教育从它的起源来说,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 局限性: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 没能区分出人类教育行为与动物养育行为之间 质的差别。
(三)教育的心理起源论
目的:培养良好的公民 特点:平衡、和谐
教育内容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几 何、天文、音乐、算术
第二章 古代教育理论的 奠基
第一节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 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
(今山东曲阜)人,中国古代伟大 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 始人。
一、教育的作用与意义
(一)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主要体现在教育的政治功能,包括:
第一,教育是政治的一种形式,它比单纯 的行政手段效果要好。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第二,教育还能通过培养统治人才为政治 服务
(二)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
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 也”
二、教育的目的
一、学校的萌芽
夏朝——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庠”、“序”、“校” 军事教育、人伦道德教育、宗教教育
二、学校教育制度的初建
商朝——中国第二个奴隶制国家 学校机构:庠、序、学、瞽宗
三、学校教育的初步发展
(一)西周社会概况 奴隶制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
主要标志:井田制;分封制;宗法制;礼 制
பைடு நூலகம்
(二)西周的学校教育制度 1.国学
2.射御
射指射箭技术的训练,御指驾驭战车的技术训练
3.书数
书,即识字、习字教学;数,包括教儿童数数以 及一般计算能力的培养
第四节 古希腊时期的教育
一、斯巴达教育
目的:培养合格的军人 内容:“五项竞技“ (赛跑、跳跃、摔 跤、 掷铁饼、投标枪) 特点:重视军事体育训练、重视女子教 育
二、雅典的教育
第三节 荀况的教育思想
荀况(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 年),又名荀卿,世称孙卿,尊称 荀子。战国后期赵国人
一、性恶论与外铄说
二、教育的内容
六经
三、论教师
提倡尊师 “天、地、君、亲、师”
第四节 墨家、法家的教育主张
一、墨家功利主义的教育主张
创始人:墨子、墨翟(公元前468— 公元前376年)、宋国人, 中国古 代杰出的思想家、卓越的科学家、 躬行实践的教育家
种性制度(等级制度):(1)婆罗门(2) 刹帝利(3)吠舍(4)首陀罗(5)贱 民
(一)婆罗门教的教育 1.家庭教育
内容:记诵《吠陀经》
2.古儒学校(婆罗门学校)
学习内容:主要是《吠陀经》 教学方法:体罚;导生制
(二)佛教的寺院教育
内容:佛教经典 方法:教授、讲解及个人钻研经典相结合
第三节 中国奴隶社会时期的学校教育
二、远古时期非形式化教育的实施
(一)教育性质——儿童公育 (二)学习内容——社会生活和生产
劳动的实际知识与技能
(三)学习方式——在生产和生活过 程中进行教育
第二节 世界早期学校的出现
一、古代埃及的学校
(一)宫廷学校(古埃及最早出现) (二)寺庙学校 (三)文士学校
二、古代印度的学校
古代印度社会特点:一是宗教在社会生活 中占主导地位;二是种姓制度非常严格
(二)因材施教
中国历史上首倡因材施教的教育家
(三)启发诱导
孔子是启发式教学的首创者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四)学、思、行结合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不耻下 问”
学要博学,即多闻、多见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第二节 孟子的教育思想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年)名 轲,战国中期邹国人,著名的哲学 家和教育家。“亚圣”
一、性善论与道德内发说
二、理想人格
“大人”——“大丈夫”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
能屈。”
三、道德教育的内容
仁、义、礼、智 “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
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五常”——仁、义、礼、智、信
前言
中外教育史:是关于中国与外国教育 思想、教育制度的产生、变革和发 展轨迹并由此揭示其规律的一门学 科,是教育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中外教育史的研究对象:中国和外国 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的产生、发展 的过程及其规律
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是自古以来中 外教育制度的发展脉络;二是自古 以来中外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和主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