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_新村运动_对青岛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 格式:pdf
- 大小:385.13 KB
- 文档页数:5
韩国新村运动的经验与教训1.新村运动的背景与动因韩国的“新村运动”,由朴正熙总统在1970 年发起,主要是在政府的主导下,以“勤奋、自助、合作“为宗旨,旨在改变韩国当时农村落后面貌的一场农村运动。
政治因素:朴正熙通过1961年的军事政变上台后,急需通过政治改革和大力发展经济来证明自己领导的政府的合法性。
城市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同时,需要对农村地域开发来赢得农村居民对其政权的支持。
经济因素:城市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使得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大量的农村人口流入城市:社会因素:农村人口老龄化、妇女化现象严重社会保障落后:医疗、保险、社会福利等方面城乡差距大。
2.新村运动过程简介基础设施建设阶段(1971-1973):改善生活环境工程,重点是拓宽村内道路,开设户外洗衣设施,将传统的屋顶、围墙、厨房、厕所更换成更耐用、更现代的设施:1970年11月到1971年7月,韩政府为全国3.5 万个村每村分配335袋水泥,要求开展政府拟定的20个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换房顶,修整村内小巷,建公共澡堂、公共洗衣处、公共饮水设施,绿化荒山,改善厨房、厕所,修筑围墙、公路,改良作物、蔬果、畜禽品种等。
)。
由中央内务部直接领导和组织实施,建立了全国性组织新村运动中央协议会,并形成自上而下的全国性网络,同时建设新村运动中央研修院,培养大批新村指导员。
扩散阶段(1974-1976):新村运动向城镇扩大,出现了工厂新村运动、公司新村运动、学校新村运动、街道新村运动等形式,演化成了全国性的现代化建设活动。
新村建设重点从基础阶段的改善农民居住生活条件发展为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提高,修建村民会馆和自来水设施,以及生产公用设施,新建住房,发展多种经营。
着力帮农民增加收入:调整种植业结构,政府在财政和技术上支持开发21 种经济作物,在山区发展牧业、造经济林;推广农业技术,广泛普及高产水稻新品种“统一稻”。
新村教育,推广科技知识充实提高阶段(1977-1980):政府重点鼓励农民发展畜牧业、农产品和水产品加工业与特产农业,并积极推动农村保险业发展。
韩国的新村运动在推动韩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一致肯定与好评。
那么,新村运动的经验到底是什么?我们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应当如何借鉴这些经验?结合这些问题,4月16日至20日,我们胶南市赴韩国学习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全体成员到位于京畿道城南市的韩国中央研修院、农村振兴厅、农村公社及示范村、哈哪罗超市就新村运动情况进行了理论学习和实地考察,并与有关的教授学者结合中国现状进行了讨论,现将有关学习情况及对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认识体会报告如下。
一、韩国新村运动的背景、做法、成果及存在问题 (一)新农村开始的背景。
韩国新村运动起源于农民自己的创造。
在上世纪50、60年代,韩国因南北战争和秩序混乱等原因,经济发展处于瘫痪状态,人均GDP不足100美元,农村人口占到80%。
直到70年代,韩国农村80%的农民住的是茅草房,70%的农户点的是煤油灯,一些群众吃不饱,甚至于靠草根来维持生活,是世界上最贫穷的的国家之一。
在60年代遇到大灾之后,一些村子的群众为了过好日子,自发组织起来维修通往乡村的公路。
当时的总统朴正熙在视察工作中发现这些典型后,产生了开展新乡村运动的想法。
开始时由政府向全国3.2万个村子每村发放335袋水泥,要求用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
有一半的村庄利用这些水泥集体整修了村庄、房屋、灶台、水井等,还有的村庄将水泥分给了各家各户,也有三分之一的村子水泥被浪费,政府在检查的基础上,对做得好的村子增发了500袋水泥和1吨钢筋。
政府通过差别支援,倡导自立精神,帮助穷困村的群众向富裕村发展,促进了新村运动的全面开展。
当过小学老师的朴正熙总统亲自将“勤勉、自助、协同”确立为新村运动精神,并且谱写了《新村之歌》。
歌中唱到:“清晨钟声响起来,新的一天开始了。
你我咱们快起来,建设我们的新村。
美好家园咱新村,以我们力量造起来。
”还设计制作了有三片绿色叶子、黄色背景的新村运动旗帜和徽章,有新村指导者标志服装。
韩国新村运动韩国新村运动,是20世纪60年代朝鲜战争后的一场重要的社会变革运动。
该运动涌现在韩国新村地区,被认为是韩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本文将从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三个方面来探讨韩国新村运动。
韩国新村运动的背景,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朝鲜战争后的韩国社会。
战后韩国遭受了严重的破坏,社会经济困难重重。
为了重建国家,政府推行了以经济工业为中心的发展战略。
然而,这一发展战略使得韩国城市化进程过于急促,导致城市的环境污染、社会不公等问题凸显。
作为反应,韩国新村运动崛起。
韩国新村运动的主要内容是通过自愿者、学生以及社区居民等参与者,在农村地区开展环境整治、社会服务和文化交流等活动。
他们通过种树、搞环保、做义工等方式,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推动社会进步。
这些活动不仅改善了韩国城乡环境,还加强了社区凝聚力,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感。
同时,韩国新村运动还倡导了一种简朴、环保的生活方式,引领了一种新的社会价值观。
韩国新村运动的影响深远。
首先,该运动促进了韩国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通过参与社会活动,农村地区的居民和城市居民之间的距离缩短,增进了相互理解和合作。
其次,韩国新村运动推动了环保意识的提高。
通过环保活动,人们更加关注环境保护,提倡绿色生活。
此外,韩国新村运动还对年轻一代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激励他们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总之,韩国新村运动是一场积极向上的社会变革运动。
通过环境整治、社会服务和文化交流等活动,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这场运动不仅改善了韩国城乡环境,促进了社区凝聚力的提升,还推动了环保意识的普及。
最终,韩国新村运动对韩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韩国社会变迁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关于韩国“新村运动”考察报告关于韩国“新村运动”考察报告为进一步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我市新农村建设步伐,7月10--15 日,我带领市直相关部门负责人赴韩国考察“新村运动”。
通过拜访韩国新村运动中央研修院和进行实地考察,对韩国“新村运动”有了深入了解,达到了开阔眼界、启迪思维、寻找差距、借鉴发展的目的,收到了预期效果。
一、韩国为什么要发起“新村运动”通过考察,我们感到,韩国之所以要发起“新村运动”主要基于三个原因:一是摆脱困境。
上世纪六十年代,韩国的基本国情是落后的农业国。
1960年人均GDP仅为85美元。
为了让大多数国民摆脱贫困,政府把工作重点放在扶持出口工业品上,从1962年始经过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1970年韩国经济开始起飞,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发展迅猛。
也正如此,城乡发展差距随之扩大,城乡收入比为1.64。
虽然在此期间,政府在增产粮食方面竭尽全力,但乡村状况仍然非常落后,生存、生产条件极差。
这种状况急需韩国政府在工业化、现代化进程提速的关键时期,大力改善农村落后状况,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协调发展。
也正是在这种两难的背景下,韩国大胆探索实践了“新村运动”,也以此破题,推动了城乡发展、消除了贫富差距、改善了农村面貌,实现了协调发展。
二是改善生活。
1970年,韩国35000个乡村250万农户中80%住茅草房、点油灯、吃两餐,这种状况是当时韩国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倡导“新村运动”后,历经40年努力,“新村运动”不仅彻底改变了乡村面貌,而且推动了城乡居民收入同步提高,使韩国人均GDP由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不足100美元,增长到目前的人均20000美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0.84,由世界最贫困的农业国飞跃到经济总量世界12位的经济强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创建了“韩国模式”,也因此让韩国国民过上了好日子。
三是教育国民。
60-70年代,由于南北战争刚刚结束,加之连年旱灾和水灾,农作物欠收,当时的韩国国民不仅解决不了温饱问题,国民意识也因此变得颓废、消极和懒散,没有秩序、缺乏信心和动力。
韩国\日本农村建设成功经验与对我国的借鉴摘要:笔者通过分析韩国和日本农村建设的背景和其成功经验,对我国农村建设情况提出借鉴对策,有利于进一步开展新农村建设的研究工作。
关键词:韩国;日本;农村建设;借鉴1 韩国、日本农村建设成功经验1.1韩国新村运动(1)背景自1962年以来,韩国开始大力推进以工业化为中心的五年经济发展规划,经济发展进入腾飞期,但随之带来城镇差距进一步加大。
大量的农业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一方面使城市承受过度的人口负担,带来交通、住宅、教育等方面的短缺,成为一种城市隐患;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减少直接导致农业生产力下降,农业生产成本的增加,使农业处于停滞状态。
以城市为主的工业化,给城市和农村带来了工业化本身不能解决的问题。
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根本上减少城市与农村的经济发展差距。
显然,单靠增加农民收入并不能解决上述问题。
新农村运动就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它旨在消除工业化带来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从根本上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和居住环境,并增加农民收入。
(2)成效①农村基础设施得到改善新村运动一开始,全国大部分农村都组织实施了修建桥梁、改善道路的工程。
1971~1975年间,全国农村工架设65 000多座桥梁,各村都修筑了宽3.5米,长2~4公里的进村道路。
到70年代末,基本实现了村村通车,极大的改善了韩国农村地区的交通状况。
同时,兴修灌溉设施和排水沟等生产性基础设施,为发展农业生产发挥了巨大作用。
②农民收入有了较大提高新村运动突出成就在于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城乡收入差距明显缩小。
韩国农民收入明显提高是从70年代开始的。
1970年,农户年人均收入137美元,到1978年,农户年人均收入649美元,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后,韩国的农业与农村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1993年,农村居民的收入已达到城市居民的95.5%;到2004年,韩国人均gdp己跃升至1.4万美元。
考察韩国新村运动报告—WORD版
【本文为word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
考察韩国新村运动报告
韩国的新村运动在推动韩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一致肯定与好评。
那么,新村运动的经验到底是什么?我们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应当如何借鉴这些经验?结合这些问题,4月16日至20日,我们胶南市赴韩国学习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全体成员到位于京畿道城南市的韩国中央研修院、农村振兴厅、农村公社及示范村、哈哪罗超市就新村运动情况进行了理论学习和实地考察,并与有关的教授学者结合中国现状进行了讨论,现将有关学习情况及对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认识体会报告如下。
一、韩国新村运动的背景、做法、成果及存在问题
(一)新农村开始的背景。
韩国新村运动起源于农民自己的创造。
在上世纪50、60年代,韩国因南北战争和秩序混乱等原因,经济发展处于瘫痪状态,人均GDP不足100美元,农村人口占到80%。
直到70年代,韩国农村80%的农民住的是茅草房,70%的农户点的是煤油灯,一些群众吃不饱,甚至于靠草根来维持生活,是世界上最贫穷的的国家之一。
在60年代遇到大灾之后,一些村子的群众为了过好日子,自发组织起来维修通往乡村的公路。
当时的总统朴正熙在视察工作中发现这些典型后,产生了开展新乡村运动的想法。
开始时由政府向全国3.2万个村子每村发放335袋水泥,要求用于改善农村基础设
第1 页。
借鉴韩国农业发展经验推动中国新农村建设一、引言二、韩国农业发展经验的启示1. 韩国农业发展历程2. 韩国农业政策的特点3. 韩国农业发展经验的启示三、新农村建设与韩国农业发展的契合之处1. 新农村建设的原则和目标2. 韩国农业发展经验对新农村建设的借鉴意义四、中国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1. 市场化倒逼与农民收益问题2. 农村人才流失问题3. 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五、案例分析1. 韩国水稻生产和中国水稻生产的对比2. 韩国山地农业经验在中国较贫困地区的推广案例3. 韩国一村一品战略与中国特色农产品的发展4. 韩国大型农业企业的发展与中国龙头企业的发展5. 韩国新农村建设与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对比六、结论一、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农村发展也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农村建设作为农村发展战略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关注。
与此同时,韩国作为一个强大的农业国家,其农业发展经验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借鉴。
本文旨在通过对韩国农业发展经验的分析,探讨如何借鉴韩国经验来推动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二、韩国农业发展经验的启示1. 韩国农业发展历程韩国的农业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初期,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国家对农业的缺乏投资和支持,因此农业生产力低下,甚至出现了粮食短缺问题;第二阶段是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此时国家开始重视农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扶持农业发展,农业生产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第三阶段是90年代至今,韩国农业已进入现代化阶段,不再局限于传统农业领域,发展出了一批高度现代化的大型农业企业。
2. 韩国农业政策的特点韩国的农业政策具有市场化、产业化、技术化和结构调整的特点。
韩国政府积极推动市场化改革,加快推进农村市场经济的建设。
同时,政府提倡农民勤劳致富的理念,重视农村人才的培养和技术上的支持,推动农业的产业化和技术化发展。
此外,政府还进行了农业结构调整,促进了产业链的协调发展。
韩国新村运动的背景、社会特征及其启示提要:韩国在60年代迅速推进了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工农业发展严重失去了均衡,农村问题十分突出。
韩国政府和学者们基于国情和农情,经过科学论证,组织实施了新农村建设与发展运动,把经济发展、科技发展和国家伦理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在一个资本主义体制和发展中的国家成功地实现了国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
本文着重对韩国新村运动的发起依据、社会特征、社会效益和如何借鉴进行了分析、评价和比较,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韩国新农村建设一、韩国新村运动的背景(一国民伦理水平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1945年韩国光复后,国家的科技水平日益提高,为60年代和70年代的经济高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韩国国民的生活伦理水平严重滞后于经济、科技的发展速度。
毁灭性的朝鲜战争,加上长年的政治动乱,以及循环往复的通货膨胀严重地破坏了韩国国民勤俭节约、相互信任的良好社会风尚和民风民俗。
自60年代以来,韩国工农业发展、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发展严重失衡,因贫富差距暴发户和贫困户之间的矛盾加剧,社会分配不公、官员腐败,加上学潮频繁,社会不断动荡,民愤一触即发。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大批农村年轻人纷纷涌入大城市,一次又一次冲击着农村原有的传统文化、伦理和秩序。
一到政界选举之际,政治家们为了增加选票,提出很多不能兑现的口号作为政治资本,腐蚀了农民健康、淳朴、自助、自立精神。
韩国人多地少,耕地只占全国国土面积的22%,平均每户只有1公顷多。
韩国的人口密度很大,每平方公里480人。
由于人口对有限国土面积的压力日益增大,从而导致地价不断上涨,这种现象尤以城市近郊为显著。
此外,韩国资源匮乏,只有劳动力资源。
基于这种国情,韩国的决策者们一致认为,依靠人力资源开发发展农业与经济是韩国得以快速、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
人才资本的形成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有两项至关重要:(1国民的科技水平;(2国民的生活伦理(work ethic水平。
685(1)应选择有代表性的原型单位编写模拟实习教材。
目前所使用的模拟实行教材,在原型单位的选择上存在着诸如经济业务较简单、内容较单一、核算资料不完整等问题,不能满足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需要。
因此,在原型单位的选择上,应考虑其会计机构是否健全、内部控制是否有效、业务处理是否规范、核算资料是否完整等一系列因素。
此外,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股份制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结构中所占比重不断加大,这也是我们选择原型单位时应该考虑的。
较理想的模拟实习原型单位应是由几个不同行业企业(或子公司)组成的、整体管理水平较高的中型企业集团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
(2)建立专门的仿真模拟实验室。
目前,有些学校的模拟实习没有专门的实习场所,有些学校虽有固定的实习场所,但条件简陋,学生在这样的条件下实习,不能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其实习效果与完成一次作业的效果也就没有什么大的区别。
因此,为使学生能在实习场所就有身临会计实际工作的感受,必须建立专门的会计模拟实验室,配备必要的办公桌椅,并模拟会计实际工作,按出纳、稽核、工资核算等设立实习岗位。
3、校外实习校内化。
针对目前会计实习存在的问题,实行会计实习校内化,主要是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1)弥补实习经费不足。
由于会计实习经费有限,不能从根本上满足学生在现场实习的需要,为了在解决实习经费不足的同时,保证专业实习的量,可以选取有代表性的几家公司的实际会计资料,并配备专业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在会计实验室查阅这些现场资料实习,对资料中不解的问题,由指导教师或聘请公司的会计人员作给予解答,并根据实习纲要求撰写实习报告;在实习结束前,带领学生到现场实地参观、调查,解决实验室实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
(2)解决联系实习单位难的问题。
由于一个实习单位接受的会计实习学生有限,每次实习指导教师要联系很多实习单位,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以前通常采取两种做法:一是有能力解决实习单位的学生,自行解决;二是自己找不到实习单位的学生,学校再统一交排。
韩国农协的形成与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1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许欣欣长期以来,“三农”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难题。
随着中共中央关于构建和谐社会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的确立,国人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度近年来日益升温。
在探讨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时,越来越多的学者与政府官员将目光投向成功解决了“三农”问题且与中国同属小农经济的近邻:日本、韩国,及台湾地区。
其中,韩国上世纪70-80年代在农村开展的“新村运动”尤为中国学者与政府官员所关注。
然而,对于在治理韩国“三农”问题中同样做出重要贡献的韩国农协则很少有人问津。
即便偶尔有人论及,也多从经济学角度阐述。
本文则主要从社会学研究视角出发,力图在对韩国农协形成与发展历程回顾与分析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全方位论述。
全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韩国农协的发展沿革;第二部分介绍韩国《农协法》的主要内容;第三部分介绍韩国农协的主要功能;第四部分从社会“第三部门”在三农治理中的重要作用角度出发,探讨韩国经验对中国的借鉴意义,并指出成立一个类似于韩国农协那样的综合性农业合作组织对于中国三农问题的治理是非常必要的。
一、韩国农协发展沿革第一阶段:农协的建立在韩国,合作运动有很长的历史。
早在公元前30年,就有许多由农户组成的以相扶相助为目的的“契”、“乡约”等互助组织。
这些互助组织或是由于资金需求,或是由于劳动力方面的需求而形成,即便今天仍可在农村社区发现一些类似的组织。
但这些互助组织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合作经济组织。
在韩国,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合作组织是随着外来资本主义的入侵而产生的。
日据时期,作为其殖民统治的重要一环,日本统治者先后在朝鲜各地成立了多种合作经济组织,如棉作组合、养蚕组合、绳袋组合、畜产组合(上述组合后来合并为农会)、水产组合、金融组合、产业组合等,以加强对朝鲜的经济掠夺。
1919年“三·一”反日运动后,朝鲜一些知识分子也曾开展过合作运动,成立过“朝鲜农民社”、“协同组合运动社”等合作经济组织,但都被殖民当局强令解散。
韩国的“新村运动”是什么?他的经验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什么积极意义上世纪60年代,韩国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1962年人均GDP仅为82美元,农业增加值占GDP的43%,农业劳动力占就业人口的63%。
全国2 50万农户中80%住茅草房,只有20%的农户通电,5万个自然村只有60%通汽车。
“住草房、点油灯、吃两餐”是当时韩国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经过40多年的发展,到2004年,韩国人均GDP已跃升至1.4万美元,在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过程中,实现了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的同步提高。
这些成绩的取得与韩国“新村运动”不无关系。
“村”——新村运动的基本单元韩国新村运动始于1971年初政府实施的一个实验性项目。
其内容很简单:政府向每个村免费提供335包水泥,让各村自行决定如何用它们来改善村民的生活环境。
同时,政府也提出了十大建议性项目,但不要求强制执行。
有的村庄利用这些材料进行公共设施建设,如修建公共饮水设施、修路架桥等;有些村庄把水泥平分给农户让农户自行决定其用途,而有些农户则干脆把水泥拿到市场上卖了。
这一项目的实施也使政府坚信,政府的投入若要取得比较好的效果,必须有广大乡村民众的积极响应,因此必须加强对民众的“训导”,对他们进行“精神启蒙”。
于是,“精神启蒙”成为开展新村运动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
新村运动的基本动员单元是村,所有新村运动项目都是在村级水平上开展的,因此,所有项目的工程规模也不超出一个村的范围。
有研究者指出了这种动员方式的优点,如熟人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较高,因而容易处理和协调合作中的利益关系等问题,但其缺陷也很明显,即上不了大项目导致低水平重复和浪费,这在第二阶段的发展生产和提高收入项目方面体现得比较充分。
鉴于新村运动的基本单元是村,韩国政府根据各村在实验项目中利用政府投入的效率对其进行分级(全部村庄被分为3个等级,分别为自强村、自助村和基础村),由此决定政府今后对其“自助项目”的补贴水平,即政府通过项目补贴(包括贴息贷款)来鼓励先进和促进后进。
N O N G CU N F A Z HA N农村发展韩国新村运动对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启示郑州工程技术学院赵姗姗摘要:20世纪70年代,韩国发起的新村运动取得了巨大成就。
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中国,在改革背景、文化背景和管理思维上与韩国有很大的相似性。
韩国的新村运动是如何进行的,其多元参与是如何实现的,在具体运作时管理体制又是如何设置的等等,通过以上对韩国新村运动成功之处的梳理,对于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韩国新村运动;乡村振兴;乡村治理2020年,我国已完成脱贫攻坚战,实现了全部贫困人口的脱贫。
但这并不意味着贫困的终结,城乡差距仍然很大,中国离高质量脱贫还存在一定差距。
如何减贫,实现乡村振兴是现代化进程中的永恒话题。
而韩国自1970年开始的新村运动是全球范围内公认的乡村振兴典范。
韩国与中国同处于东亚儒家文化圈,不仅文化背景相似,而且改革的背景、面对的问题也有许多共性,总结韩国新村运动的经验与教训,对于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中韩两国共性分析(一)改革背景相似1970年的韩国,刚刚经历了工业化的改革,韩国的经济进入了快速增长时期。
但是随着工业化的推进,韩国陷入了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困境。
城市与农村收入明显拉大,不少农民背井离乡,涌入城市生活。
60年代韩国经济的腾飞主要表现在制造业和进出口方面,工业发展迅速,但农业发展缓慢。
我国目前虽然已经实现全员脱贫,但是农村和城市收入差距仍然很明显[1]。
如何振兴农业,提高农村生活水平,也是我国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文化背景相似韩国和中国都属于东亚儒家文化圈,历史上韩国受中国文化影响非常大,两国在生活习惯、民族信仰、民俗文化上十分相像。
与中国相似,韩国农村不仅也是熟人社会,其文化也深受“血缘”“地缘”关系的影响。
因此,中韩两国农民在思维方式上有很多相同的地方。
(三)管理思维相似韩国在朴正熙总统当政时期,是一个从军人政权向民主化统治的过渡时期。
2008/12 总第380期商业研究 COMM ERC I AL R ES EARCH文章编号:1001-148X (2008)12-0126-05韩国“新村运动”对青岛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启示王兆君,宣 莹,王 军(青岛科技大学农林经济研究中心,山东青岛 266061)摘要:建设新型农村,是世界上所有国家或地区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一个必经阶段,韩国在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实施的“新村运动”取得了巨大成就,提高了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质量,有效解决了城乡发展失衡问题。
相比而言,韩国的情况与青岛市有着更多相似之处,表现在农村建设运动的背景、所处地理位置及传统文化等方面。
因此,韩国新村建设经验的分析总结,对青岛市新农村建设具有更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新村运动”;新农村建设;比较研究中图分类号:F32011 文献标识码:AThe En li ghtenm en t of “New V ill age M ove m en t ”i n Korea on the Soc i a list New Rura lCon structi on i n Q i n gdaoWANG Zhao -jun,XUAN Ying,WANG Jun(R esearch Institute of A gricultu ral and Forestry Econo m y,Q ingdao U niversity of Science andTechnology,Q ingdao 266061,Ch ina )Abstract:The ne w type of rural constructi on is a necessary stage in the p r ocess of s ocial transf or mati on fr om traditi onal s ociety t o modern s ociety for all the countries and regi ons in the world .Korea has made great achieve ment in “Ne w V il 2lage Move ment ”which started in the early 1960s .Due t o the Movement,the l ocal living standard and quality has been much i m p r oved,and the p r oble m of unbalanced devel opment bet w 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has been effectively s olved .I n contrast,there are more si m ilarities bet w een Korea and the city of Q ingdao,which are manifested in ter m s of the rural constructi on move ment,the geographical l ocati on,the cultural traditi on,etc .Hence,the analysis and generalizati on of the Korean experience will be of great significance t o Q ingdao ′s ne w rural constructi on .Key words:“Ne w V illage Move ment ”;ne w rural constructi on;comparative study 收稿日期:2008-07-20作者简介:王兆君(1957-),男,山东昌邑人,博士,青岛科技大学教授,农林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东北林业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森林资源经济、农林区域发展;宣莹(1984-),女,山东济南人,青岛科技大区域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王军(1983-),男,山东临朐人,青岛科技大学企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青岛市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项目编号:QDSK L080118。
建设新型农村,是世界上所有国家或地区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一个必经阶段,韩国在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实施的“新村运动”取得了巨大成就,提高了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质量,有效解决了城乡发展失衡问题。
相比而言,韩国的情况与青岛市有着更多相似之处,表现在农村建设运动的背景、所处地理位置及传统文化等方面。
因此。
对韩国新村建设经验的分析总结对青岛市新农村建设具有更多的启示意义。
一、韩国“新村运动”及其经验(一)韩国“新村运动”的兴起20世纪60年代,韩国在迅速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参考文献:[1] 余凯成.组织行为学[M ].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2] 姜法奎,刘银花.领导科学[M ].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3] 王安平.现代企业中女性管理者的角色透视[J ].皖西学院学报,2004(4).[4] 梁巧转,忻依娅,任红军.两性领导风格理论研究评述[J ].妇女研究论丛,2004(5).[5] 周江林.女性管理者:“纸老虎”还是“铁打蝴蝶”[N ].财经时报,2005-03-21.[6] 林静鹏.温州女商之十大标本调查[N ].温州都市报,2006-03-07.(责任编辑:石树文)总第380期王兆君:韩国“新村运动”对青岛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启示・127 ・的进程中,工农业发展、城乡发展、地区发展出现严重失衡,“三农”问题愈发突出。
为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韩国政府卓有成效地开展了“新村运动”。
1962—1971年,韩国政府实施了第一、二个经济发展五年计划,重点扶持和发展出口加工工业。
韩国出口加工贸易的突飞猛进带动了其工业经济和城市发展的一日千里。
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韩国的农村经济却裹足不前。
城市居民和农民的收入差距不断拉大。
1962年农户年平均收入是城市居民的71%,到1970年则下降到61%。
而当时在全国农村人口中,经营不足1公顷耕地的农户占67%,他们的年平均收入还不到城市居民的50%。
这种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普遍存在,并呈不断扩大之势。
城乡生活的巨大反差,迫使大批农村人口尤其青壮年劳动力离土离乡,涌入城市。
大批青壮年劳动力流往城市后,农村健壮劳动力已所剩无几。
据韩国开发研究院统计,到1978年,韩国农村中妇女劳动力占45%,而50岁以上的劳动力高达30%[2]。
农村劳动力的老龄化、弱质化,农业生产后继乏人以及农业机械化发展滞后等,致使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几乎陷于崩溃的边缘。
农业落后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渔民的生活环境恶劣、发展意识差且信心不足以及农业发展基础条件落后。
在这种背景下,韩国政府于1970年发起了全国性乡村建设活动———“新村运动”[3]。
韩国前总统朴正熙下达了这样的指示:通过农渔民、关系单位、指导者之间的合作,寻找让农村自助、自立、振作的方案。
本着“摆脱贫穷是我们的责任”和“辛勤汗水能致富”的信念,决定对农村进行全面扶持、改造,在第三个五年计划中,提出了“农渔村经济的革新开发计划”,被称为“新村运动”。
(二)韩国“新村运动”的历程及内容新村运动就是从乡村实际出发,开展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的运动,不仅是指摆脱贫穷,而且还包含精神改革以及要营造现在和未来美好生活环境的含义。
其基本目标是促进农渔民树立“勤勉、自助、合作”精神[3],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渔民的生活水平。
新村运动的基本内容涵盖精神启蒙、环境改善、增加收入和经济开发等诸多方面。
70年代的“绿色革命”,完成了粮食的自给自足;80年代的“白色革命”,使在塑料温室中培育四季农作物成为现实;而在90年代,通过加强各种农副产品的竞争力,韩国已经做好了向着21世纪生命科学农业进军的准备。
时至今日,韩国“新村运动”已开展30多年,大体可化分为五个阶段,每个阶段各有其明确的目标和具体内容[13]。
1.奠基起步阶段(1970—1973)1970年4月22日,在“靠自己的力量建设家乡”的口号下,新村运动拉开了序幕。
1970年10月起,韩国政府为全国每村免费提供335袋水泥,要求必须用于村里公共事业,大大提高了农渔民参与新村运动的积极性。
如果按户计算,每户可得到4袋水泥[4]。
按当时价格折算,相当于政府拨给每个农户4000韩元左右的资助。
这项示范工程以整治江河支流和小水库、修理公共水井、整修落后的房屋、桥梁涵洞、河堤马道、村级公路等“十大建设项目为中心”,参加者达720万人,完成385000个项目,不仅名副其实地激发了农渔民和农渔村“只要行动就会成功”的信心和“必须去干”的积极性,而且也使政府大受鼓舞,产生了“能做到”的决心。
除此以外,韩国政府还组建了“新村运动”的最高领导机构———“新村运动中央协议会”,各道、郡、邑都设有相应的协议会,实行垂直领导、管理和指挥,形成了一个自上而下的全国性网络。
此外,中央政府还批准组建了新村运动中央研修院,以培养大批新村指导员,由他们组织带领村民进行村里各项建设活动。
每项工程在经过全体村民的充分讨论协商后开办。
在推进“新村运动”的过程中,政府根据各村的资集水平、劳动效率、村民相互配合能力以及工业产品开发能力等进行综合评比和考量,把全国34656个村划分为基础村、自助村、自立村三种类型。
村民参与程度最低的村属于基础村;参与程度最高的村叫自立村。
政府根据不同类型村庄的具体情况,制定出各不相同的开发计划。
到1973年,韩国农村中的自立村有2307个,自助村约13834个,基础村为18415个[5]。
通过这一时期的改善环境运动,韩国农村的面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极大地振奋了广大农民积极向上的合作精神。
2.自发拓展阶段(1974—1976)新村运动在农村取得成功之后,从1974年起逐步扩散到各大城市,成为全国性的现代化建设活动。
改革重点从改善农村环境与农民居住条件转变为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为了增加农民非农收入,1972—1976年韩国政府又推出了“第二次增加农渔民收入计划事业”,又称“建设新村运动增加收入事业”。
主要开发禽类、养牛、水产养殖、香菇等林产品21个品种。
以郡(县)为单位,在全国137个地区开展,参加农户75万多个[4]。
政府从财政、技术上给予了大力支持,各地区因地制宜,发挥各自优势,广开生产经营门路。
如平原地区,大力提倡种植经济作物、果树、蔬菜等;山区则发展牧业、林业,开发经济作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