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的分类
- 格式:ppt
- 大小:4.68 MB
- 文档页数:23
中国八大古建筑典型类别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类型的建筑为满足人们各种不同的需求而产生,并不断地发展完善,现在我们来认识一下古建的八个典型类别:宫殿、坛庙、陵墓,宗教建筑、城市公共建筑、园林、民居、桥梁。
宫殿宫殿是皇帝居住并进行统治的地方,是国家的权力中心,是国家政权和家族皇权的象征。
为了突出皇帝权威的至高无上,历朝历代的宫殿建筑虽风格各异,却都显示出其“非壮丽无以重威”的特质。
目前中国发现或保存下来的宫殿建筑或遗址,年代较早的有商代时的二里头宫殿建筑遗址,晚近的有明清时期的紫禁城。
坛庙坛——即中国古代主要用于祭祀天、地、社稷等活动的台型建筑,如北京城内外的天坛、地坛、日坛、月坛、祈谷坛、社稷坛等。
坛类建筑的共同特征,在于其均形体规整,色调简单庄重,周以壝墙,环以柏树,以造成远隔尘嚣的环境。
坛的形式多以阴阳五行等学说为依据。
例如天坛、地坛的主体建筑分别采用圆形和方形,来源于天圆地方之说。
天坛所用石料的件数和尺寸都采用奇数,是采用古人以天为阳性和以奇数代表阳性的说法。
天坛内的祈年殿,原本琉璃瓦的颜色上檐是青色象征青天,中檐黄色象征土地,下檐绿色象征万物。
至乾隆十六年改为三层均蓝色,以合专以祭天之意。
庙——即中国古代祭祀建筑。
庙的建筑形制要求肃穆整齐,大致可分为三类:(1)祭祀祖先的庙中国古代帝王诸侯等奉祀祖先的建筑称宗庙。
帝王的宗庙称太庙,是等级最高的建筑,庙制历代不同。
贵族、显宦、世家大族奉祀祖先的建筑称家庙或宗祠,仿照太庙方位,设于宅第东侧,规模不一,其中有的宗祠附设义学、义仓、戏楼,功能超出祭祀范围。
北京太庙前殿(前殿面阔11间,进深4间,重檐庑殿顶,周围有三重汉白玉须弥座式台基,四周围石护栏)。
古建筑常识
中国古建筑常识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内容:
1.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特点
(1)木结构:中国古代建筑以木结构为主,常见的有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等。
(2)大屋顶: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形式多样,常见的有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等。
(3)斗拱: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重要结构,主要起支撑屋顶、连接柱子和梁的作用。
(4)等级制度:中国古代建筑有严格的等级制度,不同等级的建筑在规模、形制、装饰等方面都有不同的规定。
2.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类型
(1)宫殿建筑:宫殿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重要类型,代表作有北京故宫、沈阳故宫等。
(2)寺庙建筑:寺庙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重要类型,代表作有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河南登封嵩岳寺塔等。
(3)园林建筑:园林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重要类型,代表作有北京颐和园、苏州拙政园等。
(4)民居建筑:民居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重要类型,代表作有北京四合院、福建土楼等。
3.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装饰
(1)彩画:彩画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重要装饰,主要用于宫殿、寺庙等重要建筑的梁、枋、斗拱等部位。
(2)雕刻:雕刻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重要装饰,主要用于宫殿、寺庙等重要建筑的门窗、栏杆等部位。
(3)琉璃瓦:琉璃瓦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重要装饰,主要用于宫殿、寺庙等重要建筑的屋顶。
(4)石雕:石雕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重要装饰,主要用于宫殿、寺庙等重要建筑的基座、栏杆等部位。
4.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文化内涵
(1)天人合一:中国古代建筑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注重建筑与环境的协调。
(2)礼制文化:中国古代建筑注重礼制文化。
中国古建筑的等级制自从社会分工产生后,随着等级观念的深化,在建筑中也注入了等级的差别。
下面就从几个主要方面作个介绍:殿式、大式、小式殿式:是宫殿的样式,为帝王后妃起居之处,无疑是最高的等级。
佛教建筑中的大殿(大雄宝殿)、道教建筑中的三清殿等也属于此类。
殿式建筑的特点是宏伟华丽,瓦饰、建筑色彩和绘画都有专门意味。
如采用黄琉璃瓦,重檐庑殿式屋顶,朱漆大门,彩画绘龙凤图案等则是帝王之所。
大式:比殿式级别低,但又有别于民间普通建筑。
它是各级官员和富商缙绅的宅第。
该类建筑不用琉璃瓦,斗棋彩饰也有严格的规定。
小式:为普通百姓的住房规格。
基座的级别最高级基座:它是由几层带玉石栏的须弥座叠在一起,使得建筑物更显高大、雄伟。
该类建筑仅限于皇宫中最高级的建筑和一些寺庙的最高级殿堂中,如北京故宫太和殿,曲阜孔庙的大成殿等。
而故宫三大殿基座高达二十五市尺左右。
较高级基座:即通常称的须弥座,原是佛像的底座。
佛教传入中国后,这种建筑式样也被中国纳入,以显示使用者的高贵地位与级别。
这种基座上也有汉白玉石栏杆,常用于较高级宫殿和高级的寺观殿堂上。
高级基座:其基座座壁带有壁柱,基座上带有汉白玉石栏杆。
它多用于宫殿建筑主要建筑的两庑等次要建筑中。
一般基座:座壁平整且直,多用于大式与小式建筑中。
据《大清会典》记载:公侯以下,三品官以上的房屋台基准高二尺,四品官以下到士民的房屋台基高一尺。
就普通而言,中国古建筑的基座,以素土或灰土或碎砖三合土夯筑而成,其四周包有一层用砖石垒砌的座壁。
除了显示等级外,基座的最普通功能则是为了保护建筑物,因为古代木结构建筑极普遍。
踏道的等级踏道,是建筑物出入口处供人进出蹬踏的建筑辅助设施。
踏道的设立,也含有等级因素。
阶级型踏道,是最常见的一种,也称踏跺(台阶),可分三级。
一般台阶:此即谓如意台阶,由几块大小不一的石头,从大到小,由下往上,叠砌而成。
它的三面皆可供人上下。
一般建于次要房舍或主要建筑的次要出入口处。
第一章中国古建筑知识第一章中国古建筑知识第一节概述我国---以木构架为主;外国---以石料为主。
一我国古建筑发展演变1 商代:木构架已形成2 秦汉阿房宫:屋顶、屋身、台基3 魏晋南北朝佛教传播:寺庙、塔、石窟建筑。
例如:河北赵县安济桥(605~617)隋李春河南登封嵩岳寺塔,15层密檐塔,现存最古老的塔(532)北魏4 唐代---五代十国---宋元:古建筑发展的成熟期例如: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现存最早的木构架(857)唐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现存最早的木塔,高66.6米(1056)辽代河南登封告成镇观象台,现存最早的观象台,元代5 明清:古建筑发展的高潮期例如:天坛,故宫,颐和园,明陵二特点民族风格1 南方:墙、屋面薄轻,木材用料细,建筑外观轻巧2 北方:墙厚,屋面重,用料粗壮,外观厚重3民族特点,等级制度:1)屋顶---- 重檐、庑殿、歇山、攒尖、悬山、硬山2)开间------11、9、7、5、33)色彩-----金、黄、赤、绿、青、兰、黑、灰、白宫殿民居第二节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特征一、建筑外形1、屋顶----重檐、庑殿、歇山、攒尖、悬山、硬山2、屋身-----木构架,柱承重,墙不承重3、台基-----普通石台基,须弥座台基(做成多层雕刻丰富),栏杆,台阶二、建筑结构的特征1、木构架-----穿斗式:用穿枋把横向柱串联形成屋架;用斗枋把纵向柱联接形成框架台梁式:柱上搁梁,逐层缩短、加高,梁上搁柃条,柃条上排缘条,形成屋面举架做法2、斗拱------结构、装饰都起重要作用,是柱与屋顶之间的过渡部分,将跳出的屋檐重量传给柱子,其组成为:升、斗、拱、昂、翘、坐斗3、单体建筑特点---简明(平面以间为单位)、真实(暴露结构,有利于通风、维修)有机(室内空间可灵活分隔,室内外空间互相渗透,与环境融为一体)便于艺术加工如:收分-----柱身向上逐渐收小梭柱-----柱上下端有收缩如梭形卷杀----拱端切削成柔美曲线外形三、建筑群体布局特点-----以院子为中心,四面布置建筑物,都面向院子。
中国古建筑构造图解|古建筑的中分(古建筑的屋身构造)从造型上看一栋古建筑明显分为三个部分:台基、屋身、屋顶。
北宋著名匠师喻皓在《木经》中称之为“三分”,并指出“凡屋有三分,自梁以上为上分,地以上为中分,阶为下分”。
根据古建筑房屋这三部分的构成机能,古建筑构造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一、下分——基础、台基、地面二、中分——屋身墙体、木构架、斗栱三、上分——屋顶四、装饰装修本篇介绍古建筑中分——墙体和木构架。
古建筑中分概述古建筑屋身由墙体、木构架、斗栱(仅在高等级建筑中使用)等部分组成。
屋身构造按照受力方式有①梁柱造(梁柱承重,墙体只起分隔作用而不承受屋顶重量);②承重墙构造(屋架落在墙体上,墙体承受屋顶的全部重量);③混合构造(梁柱和墙体共同起承重作用,一般后檐为墙承重构造,前檐为梁柱构造)。
古建筑墙体作用(1)承载作用,主要应用于砖木混合结构的房屋中,常见做法为:后檐墙不设木柱,屋架荷载由前部木构架和后檐墙共同承担,或者整个建筑均不设木柱,屋盖和楼盖重量直接搁置在砖墙上。
(2)围护与分隔空间,主要应用于传统木构架结构的房屋中。
房屋主体结构为抬梁式或穿斗式木构架。
外墙为围护结构。
内墙为分隔结构,通常将室内或分成左、中、右三部分,形成“一堂二内”的基本格局,也有少数建筑除了左右划分外,还进行前后划分,在建筑内部形成前堂后寝的格局。
(3)防火作用,古建筑墙体材料多为砖、土坯、石等,其防火性能远高于木材,在古代城市建筑中,尤其是沿着商业街道两侧,建筑相互毗邻建设,为了防止发生火灾后火势蔓延,常常将相邻两幢建筑的边墙高出屋顶设置,形成防火山墙。
另外在古代凡有藏书要求的建筑,也常常采用砖石结构来替代木结构,也是利用了砖石结构良好的防火性能。
还有一些大型的建筑群,如北京故宫,由于两侧的庑廊过长,在庑廊中部还设置了厚度达3米多的墙体专门用作防火墙。
(4)装饰作用,古建筑在墙体砌筑中有着严格的工艺要求,不同的墙面表现出不同的艺术效果。
古代建筑种类中国古建筑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人类建筑史上的璀璨明珠。
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建筑艺术、宗教、民俗、营造技术及建筑环境等多方面的理念和智慧,记录、传承了中国古建筑的建筑布局、形制等级,构造形式、结构类型、色彩运用和营造特征。
从中国古建筑按功能上分类,将古建筑划分为:一、民居建筑民居建筑是人们满足最基本生活需要所营建的居住性建筑,是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建筑类型。
我国民居建筑收环境、气候、民俗文化、经济、礼制等因素影响,在风格上和工艺做法上有较强的地域性。
二、宫殿建筑供皇帝理朝政和满足居住功能的院落式建筑群,称为宫殿建筑。
三、坛庙建筑坛庙建筑是表达对天地、祖先的崇敬和感恩而举行各种祭祀活动的场所,亦称礼制建筑。
如北京的社稷坛、太庙、天坛、月坛、日坛、先农坛、先蚕坛、孔庙、历代帝王庙、山东曲阜孔庙、山西的关帝庙、各地的文庙、武庙。
各地的各类祠(堂):如安徽包公祠、四川武侯祠、山西晋祠、湖南的屈原祠等,以及宗族的家祠和家庙。
四、宗教建筑宗教建筑是人们从事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包括佛教的寺、塔、石窟寺、道教的庙观,伊斯兰教的清真寺等。
寺庙建筑除石窟寺外多营建成院落式。
五、园林建筑园林建筑主要有:亭、台、楼、阁、榭、舫、廊、斋、轩、堂、馆、桥、坞、甬路、地面等。
中国传统园林建筑可分为三类:私家园林、皇家园林、风景园林。
六、陵墓建筑陵墓建筑是安葬死者和后人祭祀的专用场所,称为陵墓建筑。
现存多为帝王和王公大臣的陵墓。
陵墓建筑在中国古建筑中较为特殊,是中国古建筑很重要的部分,它有严格的规制”和“风水学”之说,帝王的陵墓建筑由地下部分的“地宫”和地上供后人举行祭祀活动的建筑及设施组成。
历代帝王都很重视自己陵墓的营建。
七、城市建筑城市建筑是古城功能需要的一些设施性建筑,主要是城墙、城楼、钟楼、鼓楼,以及城市中的桥梁、道路等。
八、设施性建筑因国家和社会生活功能需要,而营造的设施性建筑或构筑物,主要是军事防御设施的长城和关隘,水利设施的堤坝、闸口,交通水运设施的桥梁、码头等。
中国古建筑主要类型
中国古建筑的类型非常丰富,主要类型包括宫殿建筑、陵墓建筑、寺庙建筑、民居建筑等。
1.宫殿建筑:宫殿是帝王居住的场所,因此规模巨大,气势雄伟。
在建筑布
局上,按照南北中轴线对称地布置房屋和院落。
2.陵墓建筑:陵墓建筑大多依据自然地形靠山而建,布局大都是四周筑墙、
四面开门、四角建造角楼,且陵前建有甬道,甬道两侧有门阀石人、石兽雕像,陵园内有松柏苍翠,显示已逝帝王威严的同时增添一份肃穆气氛。
3.寺庙建筑:由于其特定的宗教信仰背景,一般都是呈现和谐、寂静、神秘
等特点,寺庙多建于都市或者是名山,是为了营造出美妙的自然和人文环境,让人能够在和谐的氛围中亲近宗教信仰。
4.民居建筑:北京的四合院是民居建筑的代表,四合院的“四”字,表示东
南西北四面;“合”是围在一起的意思。
也就是说,四合院是由四面的房屋或围墙圈成的。
建筑布局,按着南北中轴线对称地布置房屋和院落。
总的来说,中国古建筑的种类繁多,每一种类型的建筑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中国传统建筑的分类
中国传统建筑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分类:
1. 宫殿建筑:代表性的有北京故宫、西安大雁塔等,宫殿建筑通常是皇家或贵族使用的建筑,具有独特的宫廷风格。
2. 寺庙建筑:代表性的有少林寺、峨眉山乐山大佛等,寺庙建筑通常是宗教场所,具有庄严肃穆的氛围。
3. 园林建筑:代表性的有苏州园林、扬州瘦西湖等,园林建筑以精致的布局和精美的景观设计而闻名,注重自然与人文的融合。
4. 建筑群落:代表性的有北京胡同、四川木屋等,建筑群落是指由多个建筑组成的传统居住区,反映了中国传统城市规划和社会生活方式。
5. 楼阁建筑:代表性的有山西悬空寺、福建土楼等,楼阁建筑多为高层建筑,具有独特的结构和雄伟的气势。
6. 民居建筑:代表性的有四合院、土楼等,民居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中最常见的类型,根据地域和民族的不同,形式各异。
这些分类只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一部分,实际上还有许多其他类型的传统建筑,每个地区和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
中国传统建筑分类中国传统建筑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筑风格和特点丰富多样。
本文将按照不同的分类,介绍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和代表作品。
一、宫殿式建筑宫殿式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代表之一,其特点是气势恢弘,体量庞大,建筑中心主要是宫殿和大殿。
其代表建筑有故宫、颐和园等。
故宫是中国明清时期的皇家宫殿,占地面积达720,000平方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式建筑之一。
颐和园是一座大型皇家园林,包括宫殿、园林和湖泊,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之一。
二、寺庙式建筑寺庙式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另一代表,其特点是注重平衡和谐,建筑风格简洁明快。
其代表建筑有少林寺、峨眉山乐山大佛等。
少林寺是中国佛教的发源地之一,其建筑风格以黄色瓦片和红色墙体为主,寺内有许多精美的佛像和壁画。
峨眉山乐山大佛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佛像,建于唐代,高71米,是中国古代工艺的杰出代表。
三、园林式建筑园林式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独特存在,其特点是注重自然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其代表建筑有拙政园、留园等。
拙政园是中国苏州古典园林的代表之一,以其精美的园林布局和建筑风格著称。
留园是中国苏州古典园林中的佼佼者,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灌溉系统而著名。
四、民居式建筑民居式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中最为普遍的一种,其特点是注重实用性和美观性的平衡。
其代表建筑有四合院、土楼等。
四合院是中国北方地区传统的住宅建筑,四周围合而成,中央是庭院。
土楼是中国福建省土楼群落的代表,其外墙采用厚土夯筑,内部则采用木结构,具有很高的抗震能力。
中国传统建筑具有丰富多样的特点和代表性建筑,代表了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独特魅力。
我们应该珍惜和保护这些传统建筑,让它们继续传承并成为我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