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评论抗日神剧
- 格式:docx
- 大小:72.01 KB
- 文档页数:3
抗日神剧,一个扭曲的艺术符号作者:***来源:《声屏世界》2013年第09期一颗手榴弹可以炸下侵略者的飞机,一把飞刀竟然可以灭敌重炮;穿皮衣、戴雷朋、骑哈雷,抗日英雄徒手撕烂日本兵,这是抗日剧还是抗日科幻剧?若侵略者可如此轻而易举地消灭,八年抗战怎么过来的?抗日剧比着看谁俗、争着看谁二,这是爱国还是愚民?2013年4月10日,央视《新闻1+1》节目播出《“抗日剧”可以这么拍?》,顿时将“抗日神剧”现象推向高潮,与之同时步入高潮的,还有铺天盖地的质疑与奚落。
抗日剧到底有多神国内荧屏,如同不同更迭的四季风。
近年来,先后兴起侦破剧热、婚恋(包括三角恋、出轨恋)剧热、宫廷剧热、红色经典剧热、神话剧热、谍战剧热、军旅剧热,其中抗日剧的热潮更是久盛不衰。
以2012年为例,有媒体调查发现,全国上星频道黄金档播出电视剧200多部,其中抗战剧及谍战剧超过70部,遥遥领先于其他类型剧。
曾经推出过《闯关东》等优秀作品的知名编剧高满堂更是愤怒直言:“去横店一看,四五十个剧组都在打鬼子。
”网上亦曾流传着这么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段子:一位刚在北京下飞机的外籍游客想看一下中国最著名的抗日景点,导游满口答应,然后直接将其一路带到了浙江横店影视基地。
横店,被网民们戏称为国内“有史以来”最大也是战果最丰的“抗日基地”。
有媒体曾测算横店一年的抗日“战绩”发现,即便按照不完全统计,横店影视城演员公会2012年使用群众演员共计30万,其中60%演过鬼子;全年48个剧组在“抗日”,一人最多一天死8次,一部30集电视剧至少拍摄四个月——这样一算,横店去年“消灭鬼子”接近10亿……实际上,八年抗战,到底消灭了多少“鬼子”呢?著名旅日作家萨苏经过调查发现这样几种数据:据日本战中统计计算,在中国大陆被击毙的日军共计44万余人。
原国民党军参谋总长何应钦在《八年抗战》中公布的数字为48万,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则采用建国后综合统计后的数字55万,而中国社科院的刘大年教授根据国民党军战地统计数字计算,日军在中国阵亡人数超过198万。
抗日剧何以成了全民笑柄?八年抗战,一场中华民族历史上规模最大、最为惨烈与悲壮的反侵略战争,正在通过我们的电视荧屏,为压力山大的中国人源源不断地提供着各种恶俗的笑料与段子,而且,似乎还将升级为全球笑话。
时下,吐槽抗日剧已成全民风尚。
一张“手撕鬼子”的照片在网上疯传,血光四溅如天女散花;一个26岁的“横漂”史中鹏突然成了网络红人,因为他以“越猥琐越好”的绝招扮演日本兵,一天在不同剧组成功地死了8次。
有好事者根据电视剧中我军消灭日军的比例,测算出横店一年能“杀死”七亿鬼子,连起来可绕地球两圈,所以称其为“最大的抗日根据地”。
一向严肃的《南方周末》最近也刊出了《抗日这门生意》的长篇报道,梳理抗日剧红火的来龙去脉;连海峡对岸的台胞也着了急,《旺报》2月26日发文批评:娱乐化的抗战剧是对历史的不尊重,更是对先烈们的大不敬。
“什么是中国电视剧的现状?去横店一看,四五十个剧组都在打鬼子。
”著名编剧高满堂如是说。
为什么战场那么多,八路那么忙,这首先与我们目前的电视剧管理方式大有关系。
记得在我上大学的时候,老师就把“题材决定论”列为文革遗毒加以批判,但在我们这里:不能拍的题材永远比能拍的要多得多。
比如说:反腐不能拍,文革不能拍,鬼片不能拍,警匪剧限制,古装剧限制;在战争剧领域,抗美援朝不能碰,对越反击不让碰;国共对打,拍多了也不利于统战,所以投资商和创作者的一致结论是:只有打鬼子最安全。
抗日剧真的就最安全吗?那也不一定。
这里边还有无数的明规则与潜规则:比如说不能表现国民党军队的正面抗战,不能展示日本兵的军事素质,必须体现共产党领导抗日,等等。
否则,轻则折腾你,重则毙了你,数千万的投资就可能打了水漂,伤不起啊输不起。
我常常感慨的是:在管理者划定的如此狭窄而凶险的夹缝里,我们的创作者竟然还能编造出数以千计、花样翻新的抗战剧,其智商与想象力实在不能不令人叹服。
拍得多,架不住有人看。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观众也好这一口,因为“打鬼子过瘾”!新派抗日剧《永不磨灭的番号》和《抗日奇侠》等在多省市都勇夺收视冠军,赚得盆满钵满。
中纪委点名批评“抗战雷剧”作者:来源:《新传奇》2020年第47期近年来,一些抗战题材的电视剧质量参差不齐,其中脱离史实的内容饱受批评,被网友称为“抗战雷剧”。
这些作品暴露了怎样的创作误区?对于这场艰苦卓绝的民族解放战争,创作者应该怎样书写呈现?“抗战雷剧”暴露创作误区:脱离史实,违背常理最近,一部名为《雷霆战将》的抗战题材电视剧播出后,因为“雷点”不断,引发舆论批评并被下架。
11月18日,中纪委网站就这部电视剧发表题为《抗战作品须对历史对未来负责》的文章。
文章指出,在《雷霆战将》中,八路军的作战条件、穿着、妆容格外“精致”。
比如,大敌当前先来一口雪茄,因为“我的士兵看到我在抽雪茄,心就不会乱”;头发用发蜡涂得锃光瓦亮,冲锋杀敌时脸被战火熏黑,军装却没有一丝褶皱……若是偶像剧,如此配置或许可以理解。
当一部抗战剧以这样的面貌呈现时,观众顿生“时空错位”的感觉。
除了服装、妆容和道具方面的明显漏洞,该剧在剧情方面也受到质疑。
有观众在社交网站点评道:“八路军冲锋不找掩护,大家排成一排愣冲还不受伤,这合理吗?”近年来,一些抗战题材的电视剧质量参差不齐,其中脱离史实的内容饱受批评,被网友称为“抗战雷剧”。
这些抗战题材影视作品“脑洞大开”,或罔顾历史事实,或违背常理常识,或过度娱乐化,其情节之离奇夸张,令人啼笑皆非。
“有的抗战剧只是借用抗战的壳,实际内容与涉案剧、武侠剧、偶像剧并无本质区别。
”有关专家就此评价。
抗战作品不能背离历史真实,创作者应深入查证历史背景演员再靓丽,道具再华丽,作品一旦背离了历史真实、违背常理常识,就会失去灵魂根基。
据了解,《雷霆战将》是根据原著小说《亮剑》改编而成的电视剧。
以同一部小说为基础,15年前的电视剧《亮剑》叫好又叫座,李幼斌饰演的李云龙成为家喻户晓的荧屏形象。
“据我了解,小说作者和《亮剑》编剧对李云龙的人物原型,以及他们在抗战中的事迹做了深入细致的调查。
小说作者也就父辈当年如何参与抗战做了大量采访,真实表现了那一辈人在抗战中的英勇形象。
抗日神剧的影响分析据媒体公布的资料显示,2010年至今,中国主要频道黄金档播出电视剧200多部,其中抗战剧及谍战剧超过70部;横店影视城群众演员共计30万,其中60%演过鬼子。
中国电视剧的繁荣发展自不必说,但现在遇到一个瓶颈问题,市场化后中国电视剧商业气息太浓,传递的正能量太少。
战争题材的文艺作品,应该是让人对战争有警惕,但是如果任由这样的抗日剧误导我们的下一代、再下一代,真正的残酷的抗日战争历史就会被人淡化、遗忘。
抗日神剧这个名字的起源有些莫名其妙,讲的是一些本来是以抗日为题材的电视剧,却拥有武侠剧的开山裂石和科幻剧的匪夷所思,更兼有各种脱离人类认知的不科学因素,种种“神奇”的镜头接二连三出现在抗日题材电视剧中,堪称抗日神剧。
在抗日神剧里,观众看不到当年的战争氛围,体会不到战争的残酷,看不到战争造成的苦难。
看到了什么呢?小孩子戏耍日本兵,用弹弓打仗更像做游戏,还穿插各种奇怪狗血情节。
前辈们拿自己的生命与日本鬼子浴血奋战了八年,而导演把残酷的抗日战争拍成了农村娃娃打弹弓抗日,真是无语。
千万别让抗日神剧毁了真正的历史啊!现在举例如下。
1. “八路军战士”像撕鱿鱼片一样徒手将敌人撕成了两半,“鬼子”血肉横飞,英雄凛然一笑。
2.《抗日奇侠》了,其中各种匪夷所思,包括大鹏的大力可以生撕鬼子,宋无娇打的鬼子七窍流血的化骨绵掌,廖天生比子弹更犀利的绣花针等,在烘托抗日人士高大形象的同时,却大肆的篡改了历史,让观众大呼伤不起!3.《永不磨灭的番号》中孙成海营长竟用一枚手榴弹炸掉了敌人在空中盘旋的飞机,按照常理分析,即使按照飞机最低的飞行高度和飞行速度来计算,手榴弹炸飞机也属天方夜谭,更何况孙营长在之前已经遭受飞机机枪的贯通伤,能站着已经是奇迹了。
4.《利剑行动》中的男主角单枪匹马赤身肉搏十好几个带着长枪的敌人,从枪林弹雨里毫发无损地穿过,依靠一次掷一把飞刀硬生生把成片的敌人撂倒了,无怪乎网友纷纷惊呼:飞刀功盖过007。
扒一扒抗日神剧的各种阴暗心理有时我纳闷,抗日神剧的剧情稍微有点脑子的人都明白剧情不靠谱,丑化对手就是美化自己了吗?那我们和不尊重历史篡改教科书的日本韩国,有什么区别,这样大张旗鼓地不尊重历史,胡编乱造,糊弄国人,真是良心被狗吃了。
即便骂声一片,还有导演去拍,去神化。
因为影视剧审核严格,但抗战题材的电视剧往往容易通过,国家也支持这个。
常看电视剧的人不过脑子,只要有得看就行,有颜值就行。
村里的大妈都知道抗日神剧没得看,每天打开电视,在电视剧时间都是抗战片,不看不行。
看来电视台和导演是站在一边的。
事实上那些导演和编剧,都是十分聪明、极度狡猾的人,这些人多少都读过点书,他们之所以敢不断地拍,原因其实有多个:1、因为曾经打不过人家,所以只好在影视剧里面丑化人家,求得心理安慰,这是一种弱者心态,是一种怨妇心理,是一种阿q式的无能,是一种深层次的自卑,这种人不敢直接面对敌人的强大与先进,也知道自己永远强不过人家,所以索性丑化敌人,闭上自己的眼睛,我管你多强大多先进,总之我不看、不知道、不学习,不超越。
2、导演和编剧们根本不敢在影视作品中哪怕稍微”美化”一下侵略者,否则一不小心,就会被扣上一顶”历史虚无主义”的大帽子,然后把你的片子给枪毙了,通不过,这样的话,剧组的巨大投资就泡汤了,怎样确保投资安全呢?丑化鬼子,越是丑化鬼子,就越是政治正确,越是丑化鬼子,自己就越安全。
3、导演和编剧们都知道,在中国收看抗日神剧的观众,都是些唱《爱情买卖》、跳广场舞、穿西裤配运动鞋、头皮耳垢眼屎鼻毛外露、读《知音》和《故事会》的low人,这个人群有一个共同特点:不求真实,只求发泄。
你的文化产品必须要迎合这群人的口味,你才能挣到钱。
而且这个人群的数量是以亿为单位的,谁违背他们的口味,谁就是和钱作对。
导演编剧们聪明得很,挣钱远比功德重要,我不挣有人挣。
所以当这群观众从《爱情买卖》的mtv切换到手撕鬼子的抗日神剧画面,他们当然条件反射地叫好,他们当然不会意识到:丑化自己的敌人,事实上就是丑化自己的先烈,因为我们有一百多万的抗日将士,死在这群窝囊废的日本鬼子手上,既然是死在窝囊废手上,那么当然更是窝囊废。
【精品推荐】抗日“神剧”频现荧屏,是艺术创作还是消费历史?(一院汪益艳推荐,2015年6月25日)—1—推荐理由:现在我们的国产剧已经出现了许多的老梗,在这些老梗的背后体现着无新意,不断重复的情节。
近年来抗日剧打着民族情怀,却也是出现众多叫人诟病的东西,那么专家是怎么看待这件事的?让我们来看看。
披着民族感情的外衣用性和暴力挑逗观众,在历史的疮疤上纵情欢乐。
近年来,频现于荧屏的抗日“神剧”呈现出一番“奇观”:裤裆藏雷、手撕鬼子、单手掏心、石头打飞机……这究竟是艺术创作,还是消费历史和民族感情?盘点这些年来出现的抗日“神剧”,很黄很暴力很脑残成为关键词,道具舞美化妆表演之粗劣令其“雪上加霜”。
剧中的主角纷纷跳出生理学、物理学原理的束缚,种种表现犹如“跳大神”。
《抗日奇侠》中,铁掌杜大鹏一拳洞穿“鬼子”腹部;《箭在弦上》中,女运动员被奸污后瞬间射死数十日伪军;《一起打鬼子》更是惊现“裤裆中掏出一枚手榴弹”的离奇情节……在市场需求导向下,反映观众好恶的收视率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创作方向,多部带有“手撕鬼子”等夸张雷人情节的抗日剧持续热播,也促使更多拍摄者投入其中。
据统计,近年来抗日题材剧占到横店剧组的一半以上,一位职业“鬼子”演员吐槽,曾“一天内在不同剧组被打死8次”。
《箭在弦上》虽曾被质疑“弓箭如何打败子弹”,却并未影响其“卖座”。
据了解《箭在弦上》已跻身电视剧10亿元俱乐部,—2—并曾创下全国卫视黄金档收视率第四的成绩。
抗日“神剧”叫座不叫好,原因为何?记者调查发现,有人认为港台导演集体“北上”执导抗日剧,把抗日剧直接拍成武侠剧、言情剧;有人批评编剧智力低下;有人分析,根本原因是我国电视剧生产机制扭曲,电视剧为追求收视率过度迎合部分观众的低俗口味,比雷、比俗、比变态。
抗日剧是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面装。
导演金韬接受采访时曾表示,抗日剧能满足部分观众的宣泄心理。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编剧坦言,很多抗日剧实则是披着抗战外衣的刑侦、涉案、武侠剧,甚至增加色情、暴力卖点。
剖析“抗日神剧尴尬走红”现象背后作者:吴彤来源:《大观》2015年第04期摘要:近日,“抗日神剧的尴尬走红”引发了全社会的大讨论,也折射出了电视文化“娱乐至上”的趋向。
在今天这样一个新媒体时代,电视受效益趋势,一味的追求收视率,导致电视节目、电视剧、电影等电视作品都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娱乐过度”的现象,偏离了主流价值观。
弘扬主流价值,掌控娱乐化,成为对抗“娱乐至上”的有效力量。
关键词:抗日剧;娱乐至上;电视文化;大众文化反观现在充斥电视屏幕的抗日剧,政策原因使抗日剧成为投资方愿意投、导演愿意导的剧型,而大量出现的抗日题材让观众审美疲劳,于是创作方为了迎合观众追求娱乐的审美要求,使抗日剧神化、传奇化、江湖化,脱离了真实的历史。
央视《新闻1+1》栏目批抗日剧粗制滥造,“比着看谁俗,争着看谁二,然后去看谁更雷!鹰爪功、铁砂掌、绣花针、全裸敬礼、徒手撕鬼子、手榴弹炸飞机、弹指间鬼子灰飞烟灭……抗日剧的问题不只是简单的剧型、剧情、拍摄问题,它是如今电视文化趋向“娱乐至上”的一个小侧面,表层是抗日剧出了问题,实则是如今的电视文化出了问题。
一、结合电视文化“娱乐至上”分析抗日剧出现的问题(一)情节构思,过度娱乐使抗日剧背离了常识、历史1.虚假化从电影《斗牛》开始,日本演员冢越博隆成了“鬼子专业户”,他曾经拍过一场雪中行军的戏,导演要求他在村口看见一个女人后强奸她,冢越博隆作为演员都认为“雪地强奸”这一情节明显虚假不合理,日本兵再猥琐下流,也不可能在室外如此寒冷的条件下强奸一名女子。
2.夸张化编剧、导演为了让电视剧对观众更有“吸引力”,导致某些情节夸张化、娱乐化。
在《箭在弦上》中,徐二航在遭轮奸后突然爆发,徒手持剑杀日本兵数十人。
诸如此类的情节还很多,许多抗日剧中的主人公都身怀绝技,以如此娱乐化的方式来表现残酷的战争,是对历史的亵渎。
(二)人物塑造走向僵硬化、娱乐化1.“白痴鬼子”脸谱化抗日剧中的日本兵形象讽刺性的做到了“整齐划一”,多是猥琐弱智、暴虐无能。
评议“抗日神剧”优秀作文4篇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原创题)近日,网友们又扒出一部抗日神剧《地雷战》的剧情:肩扛土炮打鬼子。
这土炮可不一般,还是祖传的。
土炮发挥了巨大的威力,把鬼子纷纷炸翻。
但还没打出几炮,炮架就塌了。
只见男主费力抬起土炮,扛在自己肩上,虽然被旁人提醒“这玩意儿能震死人”,男主依然一脸坚毅,无所畏惧。
这么大威力一土炮,后坐力、牛顿定律什么的都是浮云,一炮之后,男主也只是晕了过去。
读完上述材料,你有何感受?请选准角度,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1.让“抗日神剧”回归理性海南省文昌中学高三(8)班邢若琪又一部“抗日神剧”火了!电视剧《地雷战》中男主人公将牛顿定律统统踩在脚下,毅然独自肩扛土炮打鬼子,谱写了独他一人的“英雄壮丽史诗”!其实这种令人大跌眼镜的桥段近年来已屡见不鲜——“裤裆藏雷”、“手撕鬼子”,自带主角光环的男一号们子弹不但打不穿,还能再站起来干掉一整支日军队伍,好似有“神功”护体。
哭笑不得,是对这些荒谬剧情的自然反应,然而这些文化乱象背后折射的诸多问题更值得我们深思。
让“抗日神剧”回归理性,回归实际!八年抗战,何其漫漫、抗日战士,何其艰辛?血肉之躯筑成长城,才抵住一次又一次的炮火轰鸣。
多少忠骨无以归乡,多少尸首模糊得辨不清真实身份?这些不是流传于远古时期的神话传说,而是真实上演过的历史,却在浮躁、喧嚣、金钱至上、噱头至上的当下,被恶意地充斥以狗血元素,打着文化产品的旗号输向市场。
于是我们看到,打鬼子似砧板上切几根葱般轻松,青少年们按着遥控器撇嘴道“抗日不过如此嘛”。
董存瑞舍身炸碉堡被质疑,黄继光用枪口堵子弹被质疑,邱少云于火海中咬牙不动被质疑,这些质疑声,难道那些“抗日神剧”出品方不用负责任吗?悲哉,哀哉。
这些活在先人用鲜血换来的和平盛世中的“文化创作者”,已为利益扭曲了那颗原本真、善、美的心,他们面目可憎,吃相贪婪,以为赚了钱便可享受玉盘珍馐,殊不知啃的是“人血馒头”。
抗日神剧启蒙教育
抗日神剧,作为一种特殊的历史题材剧,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深刻的历史内涵,成为了当下备受瞩目的热门剧种。
这些剧作通过对抗日战争历史事件的再现,向观众们展现了那段惨痛的历史,唤起了人们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也成为了当代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
抗日神剧启蒙教育,正是顺应了时代潮流,为青少年的成长教育提供了新的路径和途径。
抗日神剧以其生动的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和感人的台词,引起了观众们的广
泛共鸣。
在这些剧中,英勇的抗日战士、坚毅的抗日民众、残暴的日本侵略者等角色形象,都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观众的眼前,让人们对那段惨痛的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这些鲜活的历史形象,不仅让人们对历史有了更加直观的了解,也激发了人们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
通过抗日神剧,青少年们能够在愉悦的娱乐氛围中,接触到丰富的历史知识,
增强了他们的历史意识和国家意识。
这些剧作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向观众们展现了那段惨痛的历史,让青少年们在娱乐中接受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他们从中学会了珍爱和平,热爱祖国,也对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产生了崇敬之情,这对于他们的成长教育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抗日神剧作为一种特殊的历史题材剧,不仅具有娱乐性,更是一种重要的历史
文化教育资源。
它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深刻的历史内涵,成为了当代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对于提升青少年的历史意识和国家意识,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应该更加重视抗日神剧的创作和推广,让更多的青少年在娱乐中接受到深刻的历史文化教育,从而培养出更多具有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的优秀青年。
抗日神剧的两大胜利当今中国,抗日影视大行其道。
浙江东阳横店影视城,每年拍摄抗日影视剧数百部;有群众演员每月在数十部抗日剧中扮演“鬼子”,其中一天“死”了八回;据统计,横店影视城开张至今,已经“消灭”日军人数超过10亿,因而被誉为“横店抗日根据地”。
许多此类影视剧中,抗日战士不只是武林高手,他们已经具有跟超人媲美的杀敌能力:飞针、神箭杀日军,乃至手撕日军肢体。
这些影视剧,被议论界誉为“抗日神剧”。
对于这些抗日神剧,有人称之为娱乐,有人称之为胡闹,有人称之为恶搞。
我却要称之为胜利。
其胜利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我国影视审批审查制度的胜利。
反映现实题材,太敏感,有诸多禁区,拍了片子难以通过审查,无法上映、播出,几百万上千万的投资化为泡影。
好,我从此不拍现实题材。
古典名著拍得太多,也不让拍,说是浪费。
好,我也不拍。
抗日题材,说是爱国教育,有利于团结对外,容易通过审批审查,那我就拍抗日题材。
变着花样地拍,怎么痛快怎么拍,怎么变态怎么拍,人们越是骂得厉害我就越是拍得欢乐……反正,只要有上映、播出的保障,投资不至于化为泡影,运气好的话,还可以申请到政府补贴,甚至得到不错的票房和收视率。
有政府制度保驾护航,有利可图,能养家糊口,这样的娱乐、胡闹、恶搞,何乐不为?反正,有识之士是不会真的怪罪影视编剧、导演、演员的,将来他们会客观如实地指出:这都是国家影视审批审查制度造成的扭曲。
二是对日本军国主义的胜利。
我们祖祖辈辈以大国自居,打心眼里瞧不起日本这个蕞尔岛国,但是,自从清朝末年甲午海战以来,我们从来都只有吃亏的份儿,没有占过这个岛国一星半点的土地和便宜。
抗日一抗就是漫长的八年,其间损失惨重,败仗连绵,耻辱深重。
“二战”结束,说是战胜国,若是没有“苏武”(苏联武装进入东北地区)、“屈原”(美国两颗原子弹),还不知道要打多久,不一定是什么结果。
一个小小的钓鱼岛,扯了几十年,也没扯出什么名堂。
中国人,太需要在对日斗争中取得一次胜利了。
11部抗⽇神剧,有的已经直接点名禁播,你都看过哪⼏部?最近⼏年,说起战争题材电视剧,⾃然会想到抗⽇神剧。
⽽相⽐之前的电视剧,抗⽇神剧已经完全超乎⼈们的认知,并且剧情五花⼋门,道具也是奇思妙想,甚⾄已经完全颠覆了真实性。
并且不符合实际,糊弄和欺骗观众,引发了观众们的反感。
最重要的是,这些电视剧完全没有营养,虽然借着军事题材,以战争场景为主题,毫⽆严谨性。
今天,⼩编盘点⼀下⼗部抗⽇神剧,有的已经点名禁播,在荧幕上已经消失,你看过哪⼏部呢?NO.1《亮剑之雷霆战将》⼩鲜⾁出演未播先凉去年下半年,⼀部电视剧《亮剑之雷霆战将》随即播出,该电视剧剧情改编《亮剑》,也被称之为“亮剑3”,但是这部剧刚播出就遭到了观众的质疑,其中主⼈公过于年轻化,并且造型过于奇葩,主⼈公头发抹发胶,⼋路军住别墅,指挥官抛媚眼等不符合现实的剧情,并且道具也是过于夸张,完全不符合历史,在演员的服装上,⼥⼋路⾝穿紧⾝连⾐裙,⾝穿⾼跟鞋,这些都与历史不符合,播出⼏集之后就遭到封杀,同时也遭到了官媒的点名。
NO.2《抗⽇奇侠》⼿撕⿁⼦引发争议⼏年前除了⼀部抗战题材军事历史电视剧《抗⽇奇侠》,从表⾯上看没有什么,不过看过的应该是了解,过于夸张正⾯⼈物,其中最奇葩的就是⼿撕⿁⼦,剧中的⼈物⾝怀绝技,堪⽐盖世武功⾼⼿。
⼿撕⿁⼦,飞檐⾛壁,梅花针,鹰⽖功夫,分分钟击杀⽇军,有的⽹友不禁感慨,那时候抗战都有这等能⼒,抗⽇战争还要14年?完全是⽆视历史,颠倒⿊⽩,把观众当作傻⼦,完全没有营养。
并且制作粗糙,典型的横店流⽔线产品,所以说,现在已经看不到这部“经典”剧集了。
NO.3、《向着炮⽕前进》,加特林机枪穿越⽽在早年间,有⼀部电视剧《向着炮⽕前进》,也是抗战为主题的电视剧,停着名字不错,但是⼀看就吓⼀跳,剧情也是奇葩舞弊,特别是男主⾓的⼀辆带有加特林转管机枪的摩托车,翻遍整个抗战历史,也没有出现过加特林机枪。
并且剧中⼈物过于夸张,技能爆棚,抗战竟然如此顺利,⽇军就像纸糊的⼀样,每部电视剧都被吊打,道具上就别说了,没有任何亮点。
论抗日神剧时间:2017-06-12 10:57:07 | 作者:黄思玮国难之下,何有懦夫。
可曾见在漫天战火中,不朽的抗日英魂在呐喊,在用生命抵抗那强过百倍的敌人。
“抗日”这顽强不屈,在强盛中衰败,在积弱中崛起的民族沉痛的一课,现在却越来越成为人们娱乐的话题,原本严肃的抗日剧,被抗日神剧所取代,这个新名词也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
何为神剧?神剧,本是那些不切实际,过份人为艺术加工,渲染剧情的电视剧。
当原本严肃的抗日剧变为神剧的时候,原先想表达的纪念意义又扔到哪里?当手撕鬼子变成一个展现主人公武艺高超的表现;当被强奸的妇女,拿起弓箭,瞬间爬起,杀了围着的鬼子;当手榴弹能炸落飞机…还有么在抗日神剧中会变得不可能,还有什么能够满足观众的评审。
何为抗战,何为战争?或许在现代人中,这个概念已经变的模糊不清。
但在曾经的抗战老兵眼里,绝对不是神剧中的那样。
抗日则生,不抗日则死,用生命堵住敌人的枪口,才是他们所见到的事实。
如果一个人能用石头身边各种东西杀死数百日本鬼子,如果每一个人都是武林高手,能游走在枪林弹雨中不受到一点伤害。
那中国八年抗战算什么,多于日军几倍的人数死亡算什么。
在炮火连天,浓烟密布的战场上,汗流浃背,满身鲜血才是他们的模样。
他们没有数斤发胶才能撑起的飞机头,他们只有狼狈不堪的身体目光坚定的眼神。
抗战老兵说过:抗战极其残酷,哪里是什么神剧?他们最反感抗日神剧。
当事情的经历对象都如此时,还对此乐之不疲的我们,该如何呢?何为历史,何为正视?输过就是输过,为什么不敢直视。
孔子曾说过苟日新日日新,敢每天审视自己的人,才能得到真正的进步。
而盲目在电视剧中篡改历史,贬低日本形象的我们,在遇到下一次抗日时该怎么办?叫看着神剧长大的孩子们,一个杀百个,手撕鬼子,用手榴弹炸直升机。
他们会不会单纯的以为,日本就是那种虚弱不堪的样子?一个正视历史的国家才能真正做到,内忧少外患挺。
德国和日本虽共为二战罪犯,德国诚心悔改的行为,为他赢得了国家之间的尊重,而日本顾左右而言他的行为,为它自己埋下了深深的不信任。
1、央视《新闻1+1》盘点镜头1:某少女全身赤裸,背对镜头,面朝战士相互敬礼致意镜头2:一位抗日英雄竟将日本兵撕成两半,鬼子血肉横飞,英雄凛然一笑镜头3:手榴弹炸掉天上飞机,飞刀消灭地面重炮,还有鹰爪功、铁砂掌、绣花针、弓箭……抗日奇侠们可以凭借功夫和冷兵器与敌人的机枪、大炮相抗衡,再低劣的武器“神剧”绝非爱国主义2、如果一部抗日剧出现了雷人剧情,可能是编剧、导演出了问题,但如果一部接一部的抗日剧是比着看谁俗,争着看谁二,然后去看谁更雷的话,在这些抗日剧中,历史真相与当下真实被娱乐得无影无踪,这绝非爱国主义,而是愚民主义抗日剧底线应该在哪里3、“抗日神剧”拍摄剧组多,是因为有电视台愿意播。
业内人士认为,雷剧的收视率有时并不差,尤其成为话题之后,反而会有不少人想看,虽然边看边骂,总好过没人看。
“就是因为收视率不差,投资商能迅速收回成本,摆明了要赚快钱,那就不会给编剧、导演留时间好好写好好拍,于是就会越来越幼稚,越来越荒诞。
”某卫视电视剧采购部门负责人邵先生说。
中央戏剧学院影视系副教授倪骏认为,抗日剧应该有底线的,就是其情节不能超越观众作为普通人的一种认知。
4、文艺创作讲究一个“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然而,纵观国内外经典战争题材影片,包括近年来热播的《亮剑》《历史的天空》,其中真正吸引并打动观众的,是对美好人性的传达,是对和平生活的向往,是对自强不息的颂扬,是对民族精神的讴歌。
从而让观众们能在战火与硝烟中,体会英雄们血染的风采,并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的和平。
而不是雷人的、夸张化的镜头!5、抗日剧的过度播放,正面效应是不忘国耻,反日。
但是正如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抗日剧的负面效应没有人真正的去考量一下,负面作用大于正面抗日剧宣传的思想是什么?抗日剧多表现我党英勇,以一当十,一个人挡一排鬼子,最后因鬼子狡诈壮烈牺牲。
给人一种印象就是敌人过于脆弱,实际上在太平洋战争中鬼子铁骨铮铮,和美军相比,被俘与战死比是1比7,而美军是1比就是说美军战死四个就有一个被俘,而日本是七个。
新闻评论抗日神剧 Document number【SA80SAB-SAA9SYT-SAATC-SA6UT-SA18】
《评论:是什么导致了抗战剧的过度娱乐化?》
近年来,抗战剧抢占了中国的电视荧屏,上百部电视剧争相打鬼子,并且频曝雷人桥段:徒手撕鬼子、手榴弹炸飞机、发射比子弹还快的绣花针……网友也戏称:有了这些技能抗战还用得着打八年?作为近几年开始流行的国产类型剧,抗战剧以神话般的剧情和匪夷所思的效果赢得了一大批中国受众的亲睐。
面对这些抗战“神剧”,网友的吐槽如潮水般涌来,但是情节愈加雷人的抗战剧依然层出不穷。
据相关媒体报道,自2009年起,在横店拍摄的抗战剧剧组就有逐渐增多之势。
对于这样的情况,广电总局终于坐不住了,2015年3月27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田进主持召开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题材电视剧播出工作部署会并讲话。
对于接下来的抗日电视剧,明确给出了四点要求,对抗战剧做出了统一规范。
可是,这些不符合历史常识的奇幻抗战剧又是如何出炉的?谁又乐见它们充斥在电视屏幕呢?抗战神剧泛滥的病根又在哪里?
抗战剧的持续受宠,与市场青睐不无关系。
据统计,坊间戏称为“抗战台”的江苏卫视年度黄金档共播出电视剧22部,其中抗战剧有9部,比例约为41%,新型抗战剧元素几乎无所不包,其中,既有打着“偶像抗日”旗号的类型剧,也有抗日言情剧,热衷抗战题材使其收视率一路飙高。
看上去这是一个娱乐界的问题。
“抗战神剧”一次又一次刷新下限,一方面是因为编剧导演智商不过硬,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题材狭窄而收视率紧迫,只好把武侠、玄幻、时装、高科技等八竿子打不着的元素融合在一起。
在当下,“抗战神剧”的蹿红有相当大的民间心理需求,而另有相当多的年轻观众只是为了看雷点而围观,出于各种心理的观看造就了“抗战神剧”的超高收视率。
这也导致了投资商和导演们为了迎合观众而一路狂奔。
其实这也是历史问题。
作为一向以“天朝子民”自居的中国人,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列强进逼,绵延不绝的屈辱感已经融入了整个民族的集体记忆,于是对于中国人来说,无论是东洋鬼子或者西洋鬼子,只要是欺负过我们的,都没
有一个好东西。
在这样的背景下,“打洋人”自然成了争取民族独立,抵御外侮的绝佳象征,每每能引起观众的共鸣。
然而,这样的思想本身就是错误的。
抗战神剧对我军军日趋魔幻化和鬼子日趋白痴化的人物刻画,实际上是对历史的否认和不敬。
当我们津津有味的观看这些抗战神剧,却忘记了当年战士们抗战的艰辛,仅以一种娱乐的消遣的态度去品味历史,难倒不是对历史的不尊重?再试想一下,从小看这些“神剧”长大的青少年会对历史的认知产生怎样的偏颇?而在反思历史时,难道真的是因为我们“强大”了,而一下子从自卑走向自信了吗?
归根结底,还是文化体制的问题。
“抗战神剧”的养成,也并非是电视人刻意为之。
如果按照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那么,受众会自己选择好看的有价值的电视剧。
但是,近年来,谍战剧、偶像剧、家庭伦理剧、古装剧等大量题材电视剧受审困难,剧集一减再减,剧情一删再删,甚至过不了审核无法播出。
而抗日剧较之相对更安全,于是脱颖而出。
因此,在现有体制不发生改变的情况下,“抗战神剧”的出现几乎可以说是一种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