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的发现和使用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9
抗生素的发现和应用历程近年来,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保健的水平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其中重要的一项贡献就是抗生素的发现和应用。
抗生素的出现,极大地改善了人的健康状况,对于人类来说,这是一次伟大的机遇,同时它也蕴含着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1. 抗生素的发现抗生素的发现离不开两个人:弗莱明和弗洛伊德。
1928年,弗莱明在实验中发现了一种利用链球菌分泌的一种叫做“溶菌素”的物质能够抑制霉菌的生长,这一发现成为抗生素的发现之路上的重要里程碑。
1940年,弗洛伊德将青霉素硫酸盐作为治疗方法,首次使用青霉素治疗了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这一成功的研究也开创了抗生素治疗的新纪元。
随后,在二战期间,抗生素的使用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和研究,不仅能治疗伤寒、结核等传染性疾病,还可以治疗犬瘟、莱姆病等动物疾病,因此抗生素被许多人视为人类历史上的一项重要发明。
2. 抗生素的应用在抗生素的应用中,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医学和农业。
在医学方面,抗生素的应用可能是最为普遍而高效的。
在人体内,抗生素能够有效地杀死病菌、抑制病菌的生长,不但能快速地治疗许多感染性疾病,并且可以减少手术后的感染、降低感染性疾病的死亡率,这在医学上有着深远的意义。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药物的使用,许多病菌逐渐变得更加顽强和难以治疗,使得许多抗生素的药效逐渐减弱。
这也促使人们重新审视使用抗生素的方法和原则,要求在使用抗生素前必须先进行药物敏感性测试,确保正确的药物和剂量,严禁使用不必要和滥用抗生素的情况。
在农业方面,抗生素的应用同样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抗生素可以作为动物饲料,对家禽、水产、牲畜等动物的营养补充有着显著的效果,可以促进生长、预防感染,同时抗生素还可以用于植物保护,减少作物的病害和虫害,提高农业的产量和质量,为人类食品安全和营养提供了保障。
但是,抗生素的滥用最终导致了抗药性的问题。
在农业领域,许多农民常在生长过程中使用高剂量的抗生素,这使得许多细菌在长时间的暴露之下逐渐产生耐药性。
天然药物的发现和开发从传统草药到现代药物天然药物一直以来都是人类治疗疾病的重要资源。
发现和开发天然药物的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而今天的现代药物研究则是在传统草药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而来。
本文将详细探讨天然药物的发现和开发过程,以及其从传统草药到现代药物的演变。
一、传统草药的发现与利用人类早在远古时期,就开始观察和研究植物对于健康的作用。
从当时的经验和实践中,人们逐渐积累了大量的关于植物的药物性能和疗效的知识。
这些知识通过口头传承的方式,代代相传,并逐渐形成了各种传统草药的疗法。
在中国古代,中医药学就是以中草药为基础的。
数千年来,中医师不断研究各种草药,并将其应用于临床治疗。
例如,人参被认为有益气养血、提高免疫力的作用,黄芪被认为有抗疲劳、提高体力的功效等。
这些草药不仅是传统药物,也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和智慧。
二、现代对传统草药的研究与挖掘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于传统草药的研究也在全新的层面上展开。
现代科学家运用现代化的仪器、设备和方法,对传统草药进行深入研究,力求揭示其中的活性成分和作用机制。
通过现代生物技术手段,科学家们从传统草药中分离提取了许多具有药理活性的天然产物。
这些天然产物经过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成为了现代药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从中药艾蒿中提取的青蒿素成为了抗疟疾的首选药物,从中药漆树中提取的丹木酚酸则成为了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物。
三、天然药物的发现与创新传统草药是天然药物发现与开发的重要起点,但天然药物的发现并不仅限于传统草药。
在自然界广袤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中,仍然存在大量未被发现的潜在药物资源。
为了发现新的天然药物,科学家们从全球范围内采集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样品,并利用现代高通量筛选技术,对其中的化合物进行快速筛选。
通过大规模的实验和研究,科学家们发现了许多具有潜在药用价值的物质,并将其进行结构改造,开发成为临床应用的新药物。
四、天然药物的优势与挑战天然药物具有许多优势。
首先,它们源于自然界,与人体的生物相容性较高,副作用相对较小。
药学发展的四个阶段药学是研究药物的发现、开发、制备、使用和评价等方面的学科。
随着人类对疾病认识的不断深入,药学也在不断发展演变。
本文将介绍药学发展的四个阶段,并对每个阶段进行详细阐述。
第一阶段:传统药学(约500字)传统药学是药学发展的起点,涵盖了古代药物知识和经验。
在这个阶段,人们通过观察和实践,积累了大量关于草药、植物和动物组织等天然物质的药用知识。
传统药学主要依赖于传统医学理论和经验,药物的制备多采用简单的提取、煎煮和浸泡等方法。
虽然传统药学缺乏科学的理论支撑和系统的研究方法,但它为后来的药学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形成了丰富的中药学体系。
第二阶段:合成药学(约600字)合成药学是药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从天然药物向合成药物的转变。
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随着化学科学的迅速发展,人们开始尝试用化学方法合成药物。
这一阶段的重要突破是利用有机合成技术合成活性成分,并通过系统的研究和实验优化药物结构。
合成药学大大拓宽了药物来源的范围,使得药物研发更加灵活和高效。
第三阶段:现代药学(约600字)现代药学是药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其核心是以科学方法为基础的药物研究和开发。
在这个阶段,药学借鉴了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技术,包括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等。
现代药学强调药物的分子机制、作用靶点和药物动力学等方面的研究,同时也关注药物的剂型设计、药代动力学、药物安全性评价等。
现代药学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如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高通量筛选和基因工程技术等,为药物研发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第四阶段:个体化药学(约300字)个体化药学是药学发展的最新阶段,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随着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的进展,人们逐渐认识到每个个体在药物反应上的差异。
个体化药学旨在根据个体的遗传背景、生理特征和环境因素等因素,量身定制适合该个体的药物治疗方案。
通过分子诊断技术和精准医疗的实施,个体化药学有望提高药物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并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效果。
原始人类药物的发现和使用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以及生产技术的进步,人们发现很多植物都具有治疗疾病的重要作用,人类是如何发现动植物药的发现和使用的呢?今天小编就和大家详细的了解原始人类药物的发现和使用。
希望大家对此能够有合理的认识哦!一、植物药的发现和使用神衣氏尝百草而始有医药的传说故事,流传久远《淮南子·修务训》:神衣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皇甫谧《帝王世纪》:伏义氏选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所以六气六腑六脏,五行阴阳,水火升降得以有象,万物之理,得以类推,炎黄因斯乃尝味百药而制九针,以拯夭枉焉。
又说:(黄)帝使歧伯尝味草木,典主医药,经方、本草、素问之书咸出焉。
炎黄因斯乃尝味百药而制九针,从而对炎帝神农氏在药物的原始发现所作的贡献予以肯定。
这一论点为学界的普遍观点,例如:《世本》有神农和药济人;《通鉴外记》有民有疾病,未知药石,炎帝始味草木之滋,尝一日而遇七十毒,神而化之,遂作方书,以疗民疾,而医道立矣;晋·干宝《搜神记》有:神农以赭鞭鞭百草,尽知其平毒寒温之性臭味所主;《史记补三皇本纪》也有神农氏以赭鞭鞭草木,始尝百草,始有医药。
关于我国药物,特别是植物药的最早发现和使用,在古代无不归功于神农,研究者普遍的观点:我国历史上的神农氏,不是专指某一个人,而是指整个以炎帝为首领的氏族部落,是来自这个群体无数次漫长认识过程的实践经验积累。
关于神农氏尝百草之遗迹,《述异记》有:成阳山中神农氏鞭药处,一名神农原,药草山,山上紫阳观,世传神农於此辨百药,中有千年龙脑,太原神釜冈中,有神农尝药之鼎存焉。
《路史》中叙述的传说史事有:磨蜃鞭芨,察色腥,尝草木而正名之,审其平。
药学是研究药物的科学,它涵盖了药物的发现、开发、制备、配方、使用和评估等方面。
药学旨在了解药物的性质、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对生物体的作用和影响。
主要的药学领域包括:
1. 药物发现:药物发现是指寻找新的药物分子或化合物,以用于治疗疾病或改
善患者的生理状态。
这个过程涉及对疾病的理解、目标分子的鉴定,以及化合物的筛选和优化。
2. 药物开发:药物开发是指将发现的候选化合物进行深入研究和开发,包括药理学、毒理学、制剂学等方面的研究,以确保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3. 药物制剂:药物制剂涉及将药物物质转化为适合给药的药物剂型,例如片剂、胶囊、注射剂等。
药物制剂的设计旨在确保药物在人体内的适当释放和吸收。
4. 药物配方:药物配方是根据医生或药师的处方要求,将不同的药物组合在一起制成合适的剂量和剂型,以供患者使用。
5. 药物使用:药物使用研究涉及对患者使用药物的方案和方法进行评估,包括剂量、用药频率、用药时机等,以确保药物的最佳疗效和安全性。
6. 药物评估:药物评估是指对已上市的药物进行监测和评估,以确定其长期使用的效果和安全性,同时也可能涉及对新药物上市后的监测和回顾。
药学的目标是为了确保药物的合理使用,最大限度地减少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同时优化治疗效果,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保健服务。
药学专业的从业者包括药师、药学家和其他相关专业人士。
关于药学的基本知识
药学是研究药物的科学,涵盖药物的发现、开发、制备、使用和评价等方面的知识。
以下是关于药学的一些基本知识:
1. 药物:药物是指具有预防、治疗或缓解疾病、改善健康状况的物质或组合物。
2. 药物分类:药物可以根据其化学结构、作用机制、使用场景等不同方式进行分类,常见的分类包括化学药物分类、生物药物分类和功能分类等。
3. 药物发现和开发:药物的发现通常通过高通量筛选、分子模拟和合成化学等方法进行,开发包括药物的药理学、药代动力学和临床试验等阶段。
4. 药物制备:药物制备涉及到药物的制剂学,包括药物的配方、合成、提取、纯化、稳定性研究和剂型设计等。
5. 药物使用:药物使用研究通过分析药物的剂量、给药途径、给药频率和适应症等因素,制定药物使用指南。
6. 药物评价:药物的评价包括药物的药理学、药代动力学、药物毒理学和临床评价等研究。
7. 药物安全性:药物的安全性是指药物在治疗过程中不产生严
重的不良反应或有害效应,并能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8. 药物相互作用:药物相互作用是不同药物在体内相遇引起的相互影响,包括增强、抑制、互为对冲、代谢骚扰等不同类型。
总之,药学是研究药物的科学,涵盖了药物的发现、开发、制备、使用和评价等方面的知识。
简述新药研发的基本过程新药研发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过程,涉及药物发现、预临床研究、临床研究和上市后监测等多个环节。
下面将详细介绍每个环节的具体内容。
一、药物发现药物发现是新药研发的第一步,旨在找到具备治疗特定疾病潜力的化合物。
这一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靶点识别和验证:研究人员首先选择一种已知与目标疾病发生关联的分子靶点,例如特定的酶、蛋白质或受体。
然后,使用基因工程和蛋白质学等技术验证这个靶点的生物学功能和疾病相关性。
2.药物筛选:在靶点确认后,研究人员进行大规模的化合物筛选,以寻找与特定靶点有相互作用的潜在药物化合物。
这可以通过高通量筛选和虚拟筛选等方法完成。
3.筛选优化:从药物筛选中鉴定出的候选化合物将进一步进行优化。
这包括改变其分子结构,以提高药物的生物活性、选择性和药代动力学性质。
这一过程通常涉及化学合成、生物鉴定和药物代谢动力学等方面的研究。
二、预临床研究预临床研究是在新药通过动物试验前进行的一系列研究,旨在评估其安全性、毒性和功效,为后续临床试验提供依据。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药代动力学研究:药代动力学研究主要通过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来确定药物在机体内的动态变化。
这一研究可以通过体内实验、体外实验和计算机模拟等方式完成。
2.安全性评估:在动物模型中,研究人员通过研究药物的急性毒性、亚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等方面,评估其对动物的安全性。
3.药效学研究:药效学研究旨在评估药物对特定疾病的治疗效果。
研究人员会选择相应的动物模型,并通过测量各种指标来评估药物的疗效。
4.毒理学研究:毒理学研究主要评估药物对机体造成的有害效应,包括对多个器官系统的影响。
这一研究会涉及到急性毒性、慢性毒性、致癌性、遗传毒性和生殖毒性等方面的评估。
三、临床研究临床研究是指在人群中开展的研究,用于评估新药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剂量选择等方面的信息。
临床研究一般分为四个阶段:1.临床前研究:这个阶段主要包括临床前试验和药代动力学试验。
新药物的研究和开发近年来,新药物的研究和开发备受关注。
随着人们对健康意识的提高,药物需求量不断增加,同时,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也促进了各个领域的药物研究和开发。
新药物的研究和开发离不开科学家们的努力和各种技术手段的支持。
在本文中,笔者将介绍一些新药物的研究和开发的方法和应用。
一、药物发现和开发方法药物研发的方法及过程可以简单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目标发现阶段目标发现阶段是确定一种药物的作用目标,并尽最大努力在目标的基础上发展出一个有效的药物的过程。
在这个阶段,科学家们可能会利用许多不同的技术工具和技术来确定这个作用目标,包括基因编辑技术、蛋白结晶技术、高通量筛选技术等。
2.化学药物发现阶段在确定了一个有效的作用目标之后,科学家开始寻找一种能够针对这个目标发挥作用的化合物。
这个阶段的主要目标是找到一种安全而有效的化学药物。
科学家会优化化合物结构和性能,这个过程中,需要对大量分子进行筛选和分析。
同时,还需要评估化学药物的溶解性、生物利用度和毒性程度等指标。
3.药物开发阶段在经过化学发现阶段之后,药物需要经过多个检测过程,包括体内仿真和人体临床试验。
这个阶段的目标是确保药物在临床使用过程中是安全的、有效的、可控制的。
二、人类应用的新药物1.癌症药物癌症治疗是当今药物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目前有很多新药物已经被推出市场,例如由默克制药公司开发的伊布尼修单抗,它是一种用于治疗恶性黑色素瘤的药物。
另外,普华氏治疗方案也是一种普遍使用的癌症治疗方案。
2.神经系统药物神经系统疾病是人们普遍关注的健康问题之一。
近年来,有多种新的神经系统药物被推向市场。
例如,药物胡芦酸可以用于治疗过度兴奋症,阿尔兹海默症等症状。
还有一些新的药物正在致力于治疗帕金森病、失眠、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神经系统失调。
3.心血管药物心血管药物是现代医疗学中的一个重要领域。
目前市场上有很多心血管药物可以用于预防心脏病,心肌梗死和高血压等病症,例如血脂降低药物山本汀,降血压药物普纳普洛,治疗心脏衰竭药物卡普托普利等。
化学药物研究发展历程化学药物研究发展历程1. 引言化学药物研究发展历程是一个综合性课题,涵盖了人类对药物的认识、发现和应用的整个过程。
自古以来,人们就一直通过试错和观察来使用各种植物和动物提取物来治疗疾病。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类对药物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化学药物逐渐成为主要的治疗手段。
本文将按照时间轴的顺序,从古代药物的发现开始,逐步介绍化学药物的研究与发展历程。
2. 古代药物的发现在古代,人们主要通过观察和经验来使用草药治疗疾病。
中国古代医学中广泛使用的中药,通过不断试验和总结,形成了丰富的药物知识体系。
古代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则提出了四体液理论,认为身体的健康取决于黏液、黑胆汁、黄胆汁和血液的平衡。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使用各种化学物质来治疗疾病,如古埃及人使用金属盐来缓解疼痛,古印度医学中使用矿物药物等。
3. 药物化学的发展药物化学的发展起源于19世纪的欧洲。
当时,化学家们开始运用现代化学方法来研究天然药物,并尝试合成类似结构的化合物。
这一时期的突破性事件是药学家弗里德里希·西尔贝发现了苯磺酸,这是第一个成功合成的化学药物。
此后,他还发现了其他一系列药物,如水杨酸和硫胺素。
4. 抗生素的发现20世纪中期,抗生素的诞生革命性地改变了医学领域。
英国生物化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发现了抗生素青霉素,这是一种能够抑制细菌生长的物质。
随后,诺尔斯·瓦伦德和弗洛伊德·卡明斯基等科学家对抗生素的研究进行了深入探索,并开始合成各种新型抗生素。
对抗生素耐药性的研究也成为重要的领域,以应对逐渐增加的细菌耐药问题。
5. 现代药物设计和发展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对基因组学的深入研究,现代药物设计和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和高通量筛选方法,研究人员能够更有效地筛选候选药物,并预测其作用机制。
个体化医疗的发展也极大地推动了药物研究的革新,使治疗更加精确和有效。
药物发展史药物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人类为了生存和治疗疾病,开始从自然界中发现和利用植物、动物和矿物等天然药物。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药物逐渐从天然物质向化学药物、抗生素、生物制剂、基因工程药物、组合化学药物、蛋白芯片药物和人工智能药物等方向发展。
1.天然药物时期在古代,人们为了治疗疾病,开始从自然界中发现和利用植物、动物和矿物等天然药物。
例如,古埃及人使用香膏和药草来治疗伤口和疾病;古希腊人用葡萄酒和油混合药物制成药膏治疗皮肤疾病。
古代的医生还相信,通过调节饮食、调节身体内部环境可以治疗疾病。
这一时期的药物治疗效果不稳定,且由于无法保证药品的质量和纯度,常引起一些不良反应。
2.化学药物时期19世纪初,药物发展进入化学药物时期。
这个时期的标志是合成药物的兴起,人们开始通过化学反应来制造药物。
19世纪中叶,德国化学家阿图尔·鲍利发现了阿司匹林,这是一种具有解热、镇痛和抗炎作用的药物,至今仍在临床广泛应用。
这一时期还出现了许多其他化学药物,这些药物在抗感染、抗肿瘤、神经系统疾病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3.抗生素时期20世纪40年代,抗生素的发现使得人们能够有针对性地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
青霉素的发现者亚历山大·弗莱明爵士于1942年发表了关于青霉素的研究成果,并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抗生素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对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效果,降低了死亡率,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面貌。
4.生物制剂时期20世纪中叶,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利用微生物发酵技术制备疫苗等生物制剂。
这些生物制剂能够激发人体免疫系统对抗特定病原体,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1955年,索尔克博士研发出了小儿麻痹症疫苗,这是世界上第一种有效预防传染病的疫苗。
此后,许多疫苗被研制并广泛应用,如卡介苗、麻疹疫苗、乙肝疫苗等,极大地降低了相应疾病的发病率。
5.基因工程时期20世纪70年代,基因工程的兴起为药物发展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
第五节药物的发现和使用一、植物药的发现和使用神衣氏尝百草而始有医药的传说故事,流传久远《淮南子·修务训》:“神衣……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皇甫谧《帝王世纪》:“伏义氏……选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所以六气六腑六脏,五行阴阳,水火升降得以有象,万物之理,得以类推,炎黄因斯乃尝味百药而制九针,以拯夭枉焉”。
又说:“(黄)帝使歧伯尝味草木,典主医药,经方、本草、素问之书咸出焉”。
“炎黄因斯乃尝味百药而制九针”,从而对炎帝神农氏在药物的原始发现所作的贡献予以肯定。
这一论点为学界的普遍观点,例如:《世本》有“神农和药济人”;《通鉴外记》有“民有疾病,未知药石,炎帝始味草木之滋,尝一日而遇七十毒,神而化之,遂作方书,以疗民疾,而医道立矣”;晋·干宝《搜神记》有:“神农以赭鞭鞭百草,尽知其平毒寒温之性臭味所主”;《史记补三皇本纪》也有“神农氏以赭鞭鞭草木,始尝百草,始有医药”。
关于我国药物,特别是植物药的最早发现和使用,在古代无不归功于神农,研究者普遍的观点:我国历史上的神农氏,不是专指某一个人,而是指整个以炎帝为首领的氏族部落,是来自这个群体无数次漫长认识过程的实践经验积累。
关于神农氏尝百草之遗迹,《述异记》有:“成阳山中神农氏鞭药处,一名神农原,药草山,山上紫阳观,世传神农於此辨百药,中有千年龙脑”,“太原神釜冈中,有神农尝药之鼎存焉”。
《路史》中叙述的传说史事有:“磨蜃鞭芨,察色腥,尝草木而正名之,审其平毒,旌其燥寒,察其畏恶,辨其臣使,厘而正之,以养其性命而治病,一日之间而七十毒,极含气也”。
上述之鞭药磨蜃、察尝……实质是在辨别药性过程中的某种加工,甚至已含有原始的实验思维推理总结过程。
人们对药物特性的认识随着生产技术的改进而不断提高。
畜牧过程的动物中毒、疾病知识的不断总结;农业技术的不断丰富和人们对植物性味、作用经验的不断认识和总结,同时也给药物的栽培打下了技术基础。
原始人类对植物药的应用,开始当以单味药为主,也可能是少数几味药合用。
鄂伦春族用“八股牛”草根、“那拉塔”小树熬水擦患处,或用“乌道光”树皮包患处,用来消肿;普米族用“挖耳草”泡酒,治疔疮;用黄芩研细加水,包患处,治痈;用羌活、独活、木通泡酒、口服、治腰肌劳损和风湿性关节炎。
佤族用独子叶治肠胃病和便秘,用桂树皮健胃。
景颇族用“嘴抱七”根,含口内治牙痛。
彝族用石尾草治疟疾。
所有这些运用植物药的朴素经验,在各自民族的口耳相传中,早已成为各自民族医疗共同所有的知识,这些经验一直流传至今。
虽然在其发展过程中会有无数次改变、改进,但却如实反映了各自民族或其他民族在原始社会植物药用药经验的积累。
这些经验的积累虽然是十分零星和肤浅的,但这种状况为我们研究原始人类,发现和使用植物药的早期史实以很好的启发。
二、动物药的发现和使用动物药的发现和人类的狩猎和畜牧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未发明用火之前,只能生啖其肉,渴饮其血;随着用火特别是人工取火的发明,使很多动物肉类成为人们的主要食品来源,使人们更多地接触到了动物的肉、脂肪、内脏、骨各及骨髓等,从而促进了人们对各种动物对人体营养以及毒副作用的认识,并进一步为认识其药用功效而有了不断的经验积累。
我国有的少数民族用药经验中,动物药的应用占着较大的比例,而且尚带有一定的原始痕迹,可以与原始时代的状况作参照比较。
彝族用麝香疗蛇毒;纳西族利用蚂蝗吸瘀血;彝族用豹子骨治疗关节炎;鄂伦春族用鹿心血拌红糖、黄酒口服,治疗心跳过快;用熊胆拌温水,口服或擦患处,治眼疾;用鹿心脏晒干研末,口服或擦患处,治咳嗽;佤族熊胆泡酒,口服或擦患处,治咽喉痛或退高烧;彝族用麝香治痢疾等等(宋兆麟等:《中国原始社会史》,第458~459页,文物出版社,1983年3月)。
这些生动的事实,为我们考察动物药发现和运用的最初状况提供了极其宝贵的人类学依据。
传说有一个印第安人的了严重的疟疾,口渴要命,当他爬到厄瓜多尔南部的洛哈省的马拉托斯地区的一个小池塘边畅饮后,顿时觉得舒服了很多,病情也好转了起来。
后来他发现,这个池塘里浸泡了许多树,池塘的水很苦。
他把这件事告诉了当地的印第安人,从此,因此安人学会了用这种水和树治疗疟疾。
后来一位印第安人酋长向一位传教士透漏了这个秘密,并送他一块树皮——金鸡纳皮。
这位传教士用这块树皮治好了西班牙驻秘鲁的总督夫人的疟疾。
公元1639年,总督夫人的一个侍臣将此事传出了国界。
1826年法国药师佩雷蒂尔和卡文顿从金鸡纳树皮中提取出了治疗疟疾的药物——奎宁,至此人类拥有了第一个治疗疟疾的有效药物。
一、退热药解热镇痛药如安乃近、复方扑热息痛等都是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的药物。
服用后皮肤血管扩张,血液增多,血流加速,出汗增加,散热加速而降低体温。
发热是很多疾病的共同症状,小儿由于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更易发热。
发热时吞噬细胞功能加强,抗体产生增多,不利于病原体的生存和繁殖。
这对保护机体是有利的,故在疾病未明确诊断前不要随意服用退热药。
对有高热惊厥史的小儿,体温超过39℃或有烦躁不安、头痛、肌肉关节酸痛等不适时可以服用。
服用退热药时要注意以下的问题:1.退热药是通过皮肤散热增加而起降温作用的,因此衣服要穿得宽大,不宜直接吹风,多饮开水。
2.体温过高时退热药用量宜小,药量过大会出现面色苍白、出汗过多等虚脱症状。
3.退热药有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有的还会引起皮疹、白血球降低、哮喘发作等过敏反应,因此要求剂量正确。
两次服药间隔需4小时,体温在38℃以下应停服。
1岁以下小儿可用复方扑热息痛片,每次每公斤体重20毫克。
1岁以上的小儿用复方阿斯匹林,每次的量按年龄不同,分别是2~3岁为1片半,4~6岁为2片半,7~12岁为3片。
药片应贮藏在干燥、阴凉处,如药片表面有霉点,会增加对胃粘膜的刺激,不可再服。
4.安乃近不宜和氯丙嗪同用,以免降温太快。
保存时应注意避光,且不宜接触铜、铁等金属容器,否则易氧化分解而失去药效。
二、磺胺类药物磺胺类药物具有服用方便、过敏较少、不易产生抗药性的优点,对应用磺胺药有效的疾病应优先采用。
为了提高疗效,减少副作用,在使用磺胺药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首次服用剂量应加倍,以便使血液中能迅速达到足够的有效浓度。
因磺胺药仅具有抑菌作用,而且浓度必须大大超过组织中对氨苯甲酸的浓度才能发挥作用。
如用量不足或过早停药,易致细菌复活和疾病复发。
2.要同时服用碳酸氢钠或枸橼酸钠,使尿液变成碱性,增加药物在尿液中的溶解度。
这样可防止血尿、尿闭等泌尿道副作用的产生。
3.在服药期间多饮开水,以维持一定的尿量,稀释尿中药物浓度,防止磺胺结晶的产生而损伤泌尿道。
4.服药期间和停药后,都要注意过敏反应的发生,如皮疹、紫癜等。
发现患儿小便带血(尿呈微红色),则必须停止用药,并要赴医院就诊。
三、青霉素青霉素问世已有数十年的历史了。
它是医院最常用的药品,具有较广的杀菌作用。
由于青霉素的治疗作用快而好,往往药到,热降,病除,有些家长就误认为青霉素有退热作用,要求医生给发热的孩子使用。
实际上青霉素的作用,主要是阻碍细菌细胞壁的合成,使细菌破裂而死亡。
病毒没有细胞壁,所以病毒造成的疾病,应用青霉素无效。
青霉素的种类很多,大致可分两类。
一类是从青霉素菌培养液中提取的,另一类是由化学方法合成的半合成青霉素,如新青霉素II、氨苄青霉素、头孢霉素等。
常用的有青霉素钾盐及钠盐粉剂,性质稳定,一般可保存数年。
这种粉剂易溶于水,但溶解24小时后除引起抗菌能力丧失外,还会分解产生各种致敏物质。
因此,青霉素需现配现用是非常重要的。
虽然青霉素在治疗疾病方面有很好效果,对绝大多数患者来说,毒性也低,但不良反应还需引起注意。
特别是过敏反应,轻的可引起头痛、恶心,重的可发生过敏性休克,表现为出冷汗、心跳微弱、口唇青紫。
为此,用青霉素前必须先作皮肤试验(经皮内试验预测青霉素过敏反应的保护率较高)才可按所需剂量注射。
有些病人,皮内试验虽阴性,但持续用药数天后也可出现过敏反应,所以在家中切勿自行注射。
同时,家长不能任意给孩子玩青霉素空瓶,以免发生意外。
四、平喘药目前对哮喘还没有根治的办法,大多数药物还只能是暂时缓解或预防在先。
小儿在春秋和入冬季节,哮喘的发病率还是比较高的。
为了合理使用平喘药物,应注意以下几点:1.目前平喘药主要是一些拟肾上腺素药及茶硷类,如麻黄素、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氨茶硷等。
还有一些新的药品如舒喘灵气雾剂和片剂等。
这些药物都有兴奋神经中枢和心悸等不良反应。
为了防止副作用,可同时使用抗过敏药,如非那更、扑尔敏、苯海拉明等,但不要用有明显抑制呼吸的药物,如苯巴比妥类,以免引起胸闷等。
2.伴有咳嗽多痰的哮喘患儿,在使用镇咳药时不宜用咳必清之类药物,以免影响粘痰的咳出。
此时需用祛痰药物,如氯化铵、桔梗、远志、吐根等,也可用竹沥、必嗽平等化痰药。
3.在有感染时。
应与抗感染药物合用,如复方新诺明、氯霉素、红霉素、麦迪霉素等抗菌药物。
4.哮喘发作严重时,应采取吸入氧气、补液或静脉注射等措施,这需要把小儿及时送到医院治疗。
五、激素类药物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是人体肾上腺皮质分泌的全部激素的总称,现在都是用人工合成的方法制备。
目前常用的有可的松、氢化考的松、强的松、地塞米松等。
这些药物有多方面的作用,用途广泛,疗效显著,但又有许多不良反应。
在服用时应注意下列几个问题:1.长期服用皮质激素,会抑制机体本身对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进而导致肾上腺皮质萎缩。
如果突然停药,会引起急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足症状,如肌肉无力、低血糖、血压下降等。
突然停药还有可能使原有疾病复发或加剧,故必须逐渐减量,缓慢停药。
2.皮质激素有促使蛋白质分解的作用,抑制肉芽组织的形成,因此能阻碍创口、溃疡的愈合。
患角膜溃疡、胃或十二指肠溃疡病儿,应用这类药物会加重病情,引起出血或穿孔。
3.由于皮质激素促使蛋白质的分解增加,合成减少,产生负氮平衡,导致肌肉萎缩,小儿生长受到影响。
同时,皮质激素还有抗维生索D作用,钙的吸收也受影响,引起小儿骨质疏松。
因此,在服用皮质激素药物的同时,需补充维生索D和钙盐,多吃些高蛋白质的食物。
4.长期使用该药,会引起糖、蛋白质、脂肪代谢紊乱,可能有不良反应,如肥胖症、声音变粗、多毛、无力、浮肿、高血压、糖尿病、精神兴奋、失眠等,因此,这类药应谨慎使用,更要避免长期服用。
六、补血药铁是机体必需的元素,是血红蛋白、细胞色素及组织酶的组合成分。
人体一旦缺少铁元素就会引起贫血,其他如慢性出血、营养不良、患钩虫病或慢性胃肠道疾病也易引起缺铁性贫血。
治疗贫血的常用铁剂有硫酸亚铁、枸橼酸铁铵、葡萄糖酸亚铁、富马酸亚铁等。
服用铁剂应注意以下几点:1.铁化合物必需在消化道转变成亚铁盐后,才能被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