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层建筑的起源_发展与未来_一_胡玉银
- 格式:pdf
- 大小:272.66 KB
- 文档页数:4
BUILDING CONSTRUCTION建筑施工第31卷第4期Vo1.31No.41超高层建筑模板工程特点超高层建筑最显著的特点是结构超高,故其模板工程亦具有鲜明特点:(1)以竖向模板为主体。
目前超高层建筑多采用框—筒、筒中筒结构体系,核心筒以钢筋混凝土结构为主,外框架(筒)以钢结构为主,水平结构(楼板)一般采用压型钢板作模板,因此超高层建筑结构施工中,核心筒的模板工程量最大。
在超高层建筑中,核心筒内多为电梯和机电设备井道,楼板缺失比较多,竖向结构(剪力墙)工作量较水平结构(楼板)工作量大得多,竖向模板面积远远超过水平模板面积。
如广州新电视塔核心筒中,竖向模板面积约为水平模板面积的6倍。
因此超高层建筑模板工程必须以竖向模板为重点,施工计划亦以加快竖向结构施工为目标。
(2)施工精度要求高。
超高层建筑结构超高,受力复杂,施工精度特别是垂直度对结构受力影响显著。
另外超高层建筑设备如电梯正常运行对结构的垂直度也有严格要求,因此超高层建筑的模板工程系统必须具备较高的施工精度。
(3)施工效率要求高。
超高层建筑施工往往多采用阶梯形竖向流水方式,核心筒是其它工程施工的先导,核心筒施工速度对其它部位结构施工甚至整个超高层建筑施工速度都有显著影响,因此超高层建筑模板工程必须具有较高工效。
总之,超高层建筑模板工程必须以核心筒为重点,以竖向结构为主体,在确保施工精度的前提下,努力提高施工效率。
超高层建筑施工有赖于先进的模板工程技术,同时超高层建筑的蓬勃发展又极大地促进了模板工程技术的进步。
二十世纪以来是超高层建筑大发展的时期,模板工程技术呈现出百花齐放、丰富多彩的发展局面,液压滑升模板工程技术、液压自动爬升模板工程技术、整体提升钢平台模板工程技术和电动整体提升脚手架模板工程技术已经成为超高层建筑结构施工主流模板工程技术。
2液压滑升模板工程技术2.1发展简介液压滑升模板工程技术始创于20世纪初,开始主要用于贮仓一类等截面筒体结构的施工。
2007年4月出版・超高层建筑工程发展的新趋势,有必要结合超高层建筑工程特点,系统地开展施工控制理论研究,其重点需要突破以下薄弱环节:一是超高层建筑工程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必须强化工程控制理念。
目前,施工控制的理念尚未深入高层建筑工程领域,必须尽快消除这样一种现象:设计因为不熟悉施工工艺而难以提出有效的施工控制技术,而施工因为不熟悉设计意图又难以确立明确的施工控制目标。
二是施工对超高层建筑结构状态影响的机理还不为设计与施工技术人员所深刻认识,工程技术人员往往关心结构在使用阶段的工作状况,对结构在施工阶段的工作状况重视不够,没有完全认识到施工工艺或施工过程可能对结构最终状态产生较大影响。
三是施工控制目标不清晰。
工程技术人员由于工程控制的理念不强,在超高层建筑工程实践中不善于提出明确的施工控制目标,只是习惯于将质量标准作为工程建设努力目标,显然,这是不符合实际的。
四是对结构施工理想状态的确定缺乏成熟方法。
在工程实践中工程技术人员有时提出一些控制目标,并在工程建设全过程中应用这一指标去控制施工,可是,控制效果却难尽如人意。
这是因为这些目标是“终极”目标,即工程建设完成时的结构状态,不能直接用这些目标去控制建设过程,而应当将这些目标根据施工工况按时间和空间进行分解,作为建设过程的阶段控制目标,这样,控制才能取得明显成效。
五是施工控制技术比较零乱。
现有施工控制技术都是具体个别工程建设需要而发展的,控制的对象多为超高层建筑工程部分结构或个别目标,围绕整个超高层建筑工程系统地进行总体施工控制技术的研究工作还有待开展。
参考文献[1]日本建筑构造技术者协会编,图说建筑结构.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2]LeslieE.Robertson.OntheDesignofLeaningHigh-RiseBuildings.UK,J.ConstructionSteelResearch,1990(17).[3]钱学森,宋健.工程控制论(修订版).上册:科学出版社,1980.[4]葛耀君.分段施工桥梁分析与控制.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5]张冠林,石礼文.金茂大厦---设计、管理、施工.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BUILDINGCONSTRUCTION建筑施工第29卷第4期Vo1.29No.4(续上期)4.2超高层建筑应用的几种主要的结构体系超高层建筑承受的主要荷载是水平荷载和自重荷载,按照结构抵抗外部作用的构件组成方式,超高层建筑结构体系主要有:框架结构体系、剪力墙结构体系、筒体结构体系、框架-剪力墙(筒体)结构体系和巨型结构体系等[5]。
BUILDING CONSTRUCTION建筑施工第33卷第3期Vo1.33No.3第十讲超高层建筑结构施工控制(一)□胡玉银(上海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0080)【中图分类号】TU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1001(2011)03-0248-031超高层建筑结构施工控制的重要意义与其它工程一样,超高层建筑设计蓝图要变成工程现实都有一个必经环节---施工。
因此,严格地说,超高层建筑工程的最终状态不但受设计控制,还受施工影响,施工过程在超高层建筑工程的最终状态中留下一定痕迹。
施工过程因工程而异,复杂程度繁简各异,持续时间长短不一,施工对超高层建筑工程的最终状态的影响也就程度不同。
工程越复杂,施工环节越多,施工对超高层建筑工程的最终状态的影响越强烈。
如果对施工过程不严加控制,施工对超高层建筑工程产生的不利影响,轻则导致建筑功能不能正常发挥,重则给超高层建筑工程带来损伤,留下安全隐患,甚至引发重大灾害事故。
但是长期以来超高层建筑工程规模相对比较小,或者尽管规模巨大,但形态比较规则,因而施工过程比较简单,结构状态易于控制。
所以,超高层建筑工程建设对施工控制技术的需求不甚迫切,相关研究非常薄弱,系统性的研究成果比较少,只有个别工程技术人员或企业结合工程建设的需要开展施工控制技术研究。
1990年日本竹中工务店在大阪第一生命大楼工程建设中开发了预应力法施工控制技术[1],解决了大跨度结构施工过程中挠度控制的难题,确保施工过程中相关楼层的平整度始终符合规范要求,为楼层混凝土浇捣创造了良好条件。
美国罗伯逊(L e s l i e E .R o b e r t s o n )设计事务所在西班牙马德里的欧洲之门[2],应用预应力法施工控制技术成功解决了双斜塔的垂直度控制难题。
范庆国等人在建设上海金茂大厦的过程中,采用了标高预补偿、两阶段安装等多种方法解决了结构标高控制、核心筒与外框架变形协调和外伸桁架内力控制等施工控制问题[3]。
世界高层建筑发展历史及发展趋势摘要:高层建筑是人类智慧与力量的结晶,它是城市的灵魂,是现代都市形象的代表。
这日渐增长的高楼大厦不断的拓展着人类居住的空间,却侵蚀着人们生活的空间,它给人们生活带来深刻的变革。
这百年中,高层建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记录。
研究世界高层建筑的发展历史与发展现状、查阅与高层建筑有关的数据和资料,来探讨高层建筑的发展趋势与前景。
关键词:高层建筑,发展历史,发展趋势The History and Tendency of the World High-rise BuildingsABSTRACTThe High-rise building is the crystallization of human wisdom and strength, it is the soul of the city and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modern city image. This growing high-rise buildings continue to expand the space of human living, but eroding people's living space, it has brought profound changes to people's lives. In recent centuries, the high-rise building has created record,one after another .The history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world high-rise buildings, the data and the data of the high-rise building are studied, and the development trend and Prospect of the high building are discussed.Key words:High-rise building,the development history,tendency目录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3)、世界高层建筑的发展历史 (3)2.1起源 (3)2.2世界高层建筑的发展历史 (3)2.2.1高层建筑发展的四个时期 (4)2.2.2高层建筑发展的三个阶段 (5)三、世界高层建筑的现状 (5)四、世界高层建筑的发展趋势 (5)4.1高层建筑的材料 (5)4.2在新的结构抗震设计理论和方法方面开展进一步研究 (6)4.3混合结构进一步发展 (6)4.4新结构、新技术将得到进一步应用 (6)4.4新结构、新技术将得到进一步应用 (6)4.5结构设计考虑因素需要更加全面、细致 (6)4.6高层设计相关规范进一步修订完善 (7)五、总结 (7)参考文献 (7)、引言近年来随着世界人口的增加,住房紧张的问题越来越严重,传统意义的住房已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