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脏真”与“消渴病”的关系
- 格式:pdf
- 大小:147.35 KB
- 文档页数:3
谈谈消渴病的中医认识消渴病这种疾病的特征为多饮、多尿、尿中存在甜味等。
在公元前四百多年前《黄帝内经》中曾经指出“甘美肥味,易患消渴”。
在《灵枢·五变》中说明:五脏皆柔软者,善病消瘅,说明五脏柔弱是造成消渴发生的主要因素,并且指出这种疾病是因为素体阴虚,饮食不节等造成。
提到消渴病大家十分陌生,但是提到糖尿病大家并不陌生,实际上,糖尿病和消渴存在一些的联系,下面我们介绍一下有关消渴病的中医认识。
1、消渴病概述很多人将消渴和消渴病混为一谈,实际上这是错误的。
《中医内科学》教材中曾经指出,消渴主要是存在多尿、多饮等特征的疾病,明确说明西医的糖尿病等疾病可以参考这种疾病辨证论治。
由此可见,糖尿病是中医中“消渴”的一种。
临床通常会把“消渴”与“消渴病”当做一种,前者注重多饮、消瘦以及多食的症状,包括尿崩症等;后者主要是指消渴为普遍症状的病名,和西医中糖尿病十分相似。
所以,糖尿病的中医名可以统一称为“消渴病”。
病名是对疾病属性的高度概括,也是个性与共性的结合。
针对糖尿病并发症,例如糖尿病心脏病等中医病症范围,需要利用中西医理论,整理以及研究有关文献进行确定,通过临床反复实验、研究进行统一。
现阶段,糖尿病的大部分并发症全部归纳到中医学不同病证范畴进行讨论。
例如,糖尿病归纳到消渴病范畴内进行讨论、糖尿病性脑血管病归纳到中风范畴内进行讨论。
2、消渴病病因中医指出消渴病主要因为身体阴虚、饮食不规律等造成。
根据现代医学研究可以证明,糖尿病属于复合病因的疾病之一,病因相对比较复杂,造成的症状存在多样性特点。
中医在研究糖尿病病因的过程中,需要利用系统方法。
禀赋不足为发病的主要原因,五脏存在问题为发病的内在原因。
《内经》中指出: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该理论和西医提出的遗传因素相同,外因主要是通过内因发挥作用,先天禀赋不足,五脏柔弱,导致胃热、肺燥等,六淫侵袭,内因外因共同影响造成疾病。
六淫侵袭为肺部带来伤害和西医病毒感染启动免疫系统,造成胰岛细胞毁坏而出现糖尿病的认识大致相同。
中医关于“消渴”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消渴是由于禀赋不足、饮食失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等原因,引起人体阴津亏损,燥热偏盛所致。
一、病因1.禀赋不足先天察赋不足,肾精亏虚,易发消渴。
其中肾阴亏虚是消渴病机中最为关键的因素。
先天赋不足,阴虚体质者最易罹患本病。
《灵枢·五变》云:“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
”2.饮食失节过食肥甘厚味、辛辣香燥之品,易伤脾胃,致运化失职,湿浊内生,湿热内蕴,伤津耗液,而致口渴多饮。
3.情志失调长期情志刺激,如郁怒伤肝,肝气郁结不得疏泄,或劳心竭虑,营谋强思等,郁久化火伤阴,或木旺克土,脾胃损伤,积热化燥,或消灼肺胃阴津,发为消渴。
《灵枢·五变》云:“怒则气上……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痒。
4.劳欲过度房事不节,精气亏损,虚火内生,火因水竭益烈,水因火烈益干,终致肾虚、肺燥、胃热俱现,可见“三多一少”表现。
《外台秘要》云:“房室过度,致令肾气虚耗,下焦生热,热则肾燥,肾燥则渴。
二、病机1.消渴的基本病机为阴虚燥热。
其中,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二者互为因果,阴愈虚则燥热愈盛,燥热愈盛则阴愈虚。
2.病变脏腑主要在肺、胃、肾,但以肾为关键,三者之间互相影响,又有所偏重。
肺为水之上源,敷布津液,燥热伤肺,则津液不能敷布而直趋下行,故小便频数量多。
肺不布津则口渴多饮。
胃主腐熟水谷,脾主运化,为胃行其津液。
燥热伤及脾胃,胃火炽盛,脾阴不足,则口渴多饮,多食善饥;脾虚失运,水谷精微下流注入小便,则小便味甘。
水谷精微亏耗,则形体日渐消瘦。
肾为先天之本,寓元阴元阳,主藏精。
肾阴亏虚则虚火内生,上燔心肺则烦渴多饮,中灼脾胃则胃热消谷。
肾失养,开阖固摄失权,则水谷精微直趋下泄,随小便而排出体外,故尿多味甜。
肺燥津伤,津液敷布失调,致脾胃失养,肾精不得滋助;脾湿胃燥,燥湿同病者,上可灼伤肺津,下可耗伤肾阴;肾阴虚则火旺,上灼肺胃,终致肺燥胃热肾虚,故三多之症常可相互并见。
《临证指南医案·三消》云:“三消一证,虽有上中下之分,其实不越阴虚阳亢,津涸热淫而已。
中医治疗消渴病的认识及临床用药体会消渴首见于《内经》《灵枢·五变》篇说:“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懂”指出了五脏虚弱是发生消渴的重要因素。
对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致病因素,也分别作了论述。
如《素问·奇病论篇》说:“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灵枢·五变》篇说:“怒则气上逆,胸中畜积,血气逆流……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
”由于先天禀赋的不足,复因情志失调、饮食不节等原因所导致的以阴虚燥热为基本病机,以多饮、多尿、多食、消瘦、为典型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
根据本病的“三多”症状的钠轻孰重为主次,本证分为上、中、下三消,如《证治准绳·消瘴》篇说:“渴而多饮为上消(经谓膈消);消谷善饥为中消(经谓消中);渴而便数有膏为下消(经谓肾消)。
”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辨证施治,但在治疗上不宜绝对划分,因虽有三消之分,但其病机性质则一,均与肺、胃(脾)、肾有密切关系。
正如《圣济总录·消渴门》指出)“原其本则一,推其标有三”即是此意。
近代医家张锡纯在《古今录验方》中明确地提出“消渴即西医所谓糖尿病”。
糖尿病是最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主要是由于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导致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
临床突出特点为高血糖、尿糖阳性,病程长久可引起多个系统损害即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而病情控制不良或遇各种应激情况时又随时可发生各种急性代谢紊乱并发症如酮症酸中毒、非酮症高渗综合征等。
其病因病机主要有以下原因:一、禀赋不足我国对消渴病的认识较早,春秋战国时代,即已认识到先天禀赋不足,是引起消渴病的重要内在因素。
《灵枢。
五变》说:“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其中尤以阴虚体质最易罹患。
二、饮食失节长期过食肥甘,醇酒厚味,辛辣香燥、损伤脾胃致脾胃运化失职,积热内蕴,化燥耗津,发为消渴。
《素问。
奇病论》说:“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中医治疗消渴症(包括糖尿病)糖尿病属于中医的消渴症,在中国历代的医籍中都有论述,其内容十分丰富。
如:《黄帝内经》中指出“五藏柔弱者,善病消瘅”即消渴症的发生与体质因素有关,又云“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指明此病因与嗜食肥甘有关。
后汉张仲景《金匮要略》云:“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亦一斗,肾气丸主之”。
另有高士宗语:按平脉篇云:肾气微,少精血,奔气上入胸膈,盖精血少,则气逆往上奔,故曰柔弱者必有刚强,谓五脏之精质柔弱而气反刚强,就是柔者愈弱,而刚者愈刚强,刚柔之不与也。
朱永年也说过:有五脏之消瘅,有肌肉之消瘅。
五脏之消瘅,津液内消而消渴也。
肌肉之消瘅也,肌肉外消而消瘦也,盖因内者必及于外,因于外者必及于内也,形体为五脏外内之相合也。
以上所举沧海一粟,但已经为消渴症奠定的完整的理论基础,而在治疗上常用的中药就有百味之多。
以上简述只就是为了说明中医治疗消渴症(包括糖尿病)的历史源远流长,只就是古代没有“糖尿病”这个病名,中医学将具有多饮、多食、多尿,久则身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症称为“消渴”,而消渴症包括糖尿病。
糖尿病不就是消渴症,而消渴症包括糖尿病。
现代中医学将糖尿病称为消渴病,实际上这种认识就是错误的,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的范畴,在此不做论述。
辨证论治就是中医治疗消渴症的精髓,远至宋代,上、中、下三焦分型论治“消渴”的格局即已形成,并由此产生了“三消”分治的辨治方法。
即“渴而多饮为上消;消谷善饥为中消;渴而便数有膏为下消。
”有肺燥、胃热、肾虚之别。
“三消”分治大体如下:一,上消:治宜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方药用:黄连、生地黄、花粉、天冬、麦冬、藕汁、姜汁、知母、甘草、人参。
二,中消:治宜清胃泻火,养阴增液。
方药用:石膏、知母、元参或玄参、麦门冬、大黄、芒硝、生地、熟地、牛膝。
三,下消:治宜滋阴固肾。
方药用:山药、山萸肉、生地、仙灵脾、黄芪、地骨皮、人参、鹿茸、肉苁蓉、鸡内金、五味子、黄柏、泽泻、栀子、茯苓。
消渴的中医概念消渴是中医学中的一种病证,也称为“消渴病”。
它在中医学中属于内科范畴,主要特点是多饮、多尿、口渴、消瘦等症状。
中医学认为,消渴病的发生与中气(脾胃功能)及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常见的病因包括饮食不节、过食辛辣刺激食物、精神过度紧张等。
这些因素导致脾胃功能紊乱,消化吸收能力下降,营养物质无法充分吸收和利用,进而导致气血运行不畅,水液代谢障碍。
消渴的症状主要包括多饮、多尿、口渴、消瘦等。
多饮指的是患者口渴难解,时刻渴求饮水。
多尿则是指患者尿量明显增多,尿频,尿液稀瘀清,味甘清。
口渴指的是患者总感觉口干舌燥,渴欲解渴。
消瘦则指患者体重减轻,形体消瘦。
中医学中认为消渴病主要是由脾胃虚弱所致,治疗上的重点是调理脾胃、健脾益气。
常用的药物治疗包括苦参、山药等,中药水煎服用。
另外,还可以配合针灸疗法,通过刺激穴位调理脏腑功能。
食疗方面,可适当增加摄入高蛋白、高纤维、低脂肪的食物,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和过多糖分的摄入。
除了药物治疗和食疗调理外,患者还应注意日常生活细节,改善生活习惯。
首先要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其次,要注意饮食调理,多摄入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适量增加蔬菜和水果的摄入。
此外,还要适量的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等,有助于改善体内气血运行不畅的状况。
总结起来,消渴是中医学中的一种病证,常见症状包括多饮、多尿、口渴、消瘦等。
中医学认为消渴病主要与脾胃功能失调有关,治疗重点是调理脾胃、健脾益气。
除了药物治疗和食疗调理外,患者还应注意日常生活细节,改善生活习惯,提高免疫力,促进康复。
对于消渴病的治疗,需在中医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根据患者个体情况进行综合治疗。
消渴病(糖尿病)一.定义中医: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
根据消渴病的临床特征,主要指西医学的糖尿病。
消渴的病因比较复杂,历代医家认为,其与禀赋不足、五脏虚弱、饮食不节、过食肥甘、情志失调、劳欲过度密切相关,传统中医多认为其基本病机为阴虚为本,燥热为标。
病变脏腑主要在肺、脾、肾三脏,多执三消辩证之说。
我们结合现代消渴患者发病规律及特点,参照近现代医家张锡纯、施今墨等名家学术思想,认为糖尿病发病主要脏器在脾脏。
脾主升清运化,明代医家戴元礼《证治要诀·消渴》说:“三消得之气之实,血之虚,久久不治,气尽虚则无能为力矣。
”盖脾胃气虚则健运无力,生化乏源,不能输布水谷精微达于四肢肌肉,故乏力倦怠,四肢瘦削;水谷精微失于输布,聚于中焦,则腹大肥胖;脾不升清,津不上承,则口渴;脾虚气陷,水谷精微直趋膀胱,随尿液外漏,则尿甜;脾气亏虚,气血津液生化无源,日久则阴亏,水谷精微失运,聚而化热,更伤阴津,终致阴虚燥热,发为消渴。
脾虚不运,内生痰瘀,阻于脉络,终致变证丛生西医:糖尿病是一组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及(或)其生物效应降低(胰岛素抵抗)引起的以高血糖为基本病生理改变的糖、脂肪、蛋白质的代谢紊乱综合征。
可发生酮症酸中毒等急性代谢紊乱;病程迁延日久,易发生心、脑、肾、眼底、足等多种慢性血管神经并发症。
二.诊断与鉴别诊断(一)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中医防治指指南》(ZYYXH/T3.1~3.15—2007)。
1.口渴多饮、多食易饥、尿频量多、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等具有特征性的临床症状,是诊断消渴病的主要依据。
2.有的患者“三多一少”症状不著,但若于中年之后发病,且嗜食膏粱厚味,以及病久并发眩晕、胸痹心痛、中风、雀目、疮痈等病证者、应考虑消渴可能。
3.消渴发生与禀赋不足关系密切,有本病家族史可供诊断参考。
4.查空腹、餐后2小时血糖、尿糖及葡萄糖耐量试验有助于明确辨病诊断。
从肺、脾(胃)、肾论治消渴病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本证病机总属阴虚燥热,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燥热甚则阴愈虚,阴愈虚则燥热愈甚。
病变的脏腑虽在肺、脾(胃)、肾,但以肾为关键。
如肺失滋润,可并发肺痨;肝肾精血不足,可并发内障、雀目、耳聋,热壅血瘀,蕴毒成脓,发为疮疖、痈疽;热灼津液成痰,痰阻经络,蒙蔽心窍,发为中风;阴损及阳,脾肾衰败者,可发为水肿;而阴虚阳浮,可见面红头痛,烦躁,呕恶,目眶内陷,唇舌干红,息深而长等,最后可因阴竭阳亡而致昏迷、肢厥、脉微细欲绝等危象。
因此从消渴病的病理上看,主要在于阴津亏损,燥热偏胜,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消渴病变的部位虽与五脏均有关,但主要在肺、脾(胃)、肾三脏,尤以肾为重,因此,从肺、脾(胃)、肾论治消渴病是非常重要的。
肺主气为水之上源,敷布津液,肺受燥热所伤,则不能敷布津液而直趋下行,随小便排出体外,故小便频数量多;肺不布津则口渴多饮。
《医学纲目·消瘅门》说:“肺主气,肺无病则气能管摄津液之精微,守养筋胃血脉,余者为溲,肺病则津液无气管摄,而精微者亦随溲下,故饮一溲二。
”说明肺与消渴的发病有关;胃为水谷之海,主腐熟水谷。
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为胃行其津液,脾胃受燥热所伤,胃火炽盛,脾阴不足,则口渴多饮,多食善饥;脾气虚不能转输水谷精微,则水谷精微下流而为小便,故小便味甘;水谷精微不能濡养肌肉,故形体日渐消瘦。
《类证治裁·三消论治》云:“小水不臭反甜者,此脾气下脱症最重。
”说明脾胃与消渴病的发病关系密切;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而寓元阴元阳,肾阴亏损则虚火内生,上燔心肺则烦渴多饮,中灼脾胃则胃热消谷,阴虚阳盛,肾之开阖失司,固摄失权,则水谷精微直趋下泄为小便而排出体外,故尿多味甜,或混浊如脂膏。
《丹台玉案·三消》说:“惟肾水一虚,则无以制余火,火旺不能扑灭,煎熬脏腑,火因水渴而益烈,水因火烈而益干,阳盛阴衰构成此证,而三消之患始剧矣。
消渴的五脏辨证论治刘诗蓉【期刊名称】《光明中医》【年(卷),期】2013(028)005【总页数】3页(P1012-1014)【关键词】消渴;五脏辨证;中医治疗【作者】刘诗蓉【作者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天津,300150【正文语种】中文消渴以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为主要临床表现。
本文从五脏出发,对消渴的病机进行探究,通过五脏对消渴进行辨证论治。
消渴病机复杂多变,普遍认为其病机为阴津亏损,燥热内盛,阴虚为本,燥热为标。
病变涉及肝、心、脾、肺、肾。
现对消渴的五脏辨证以及中医治疗做一概述。
1 从脾论治张锡纯指出:“消渴一证,古有上、中、下之分,谓皆起于中焦而及于上下。
”说明消渴病关键在脾。
《灵枢·本脏》云:“脾脆则善病消瘅易伤。
”提出了脾脏的功能失调是消渴发生的根本原因[1]。
1.1 脾气虚证《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脾对饮食物进行消化,吸收其中的精微和津液,并转输至心肺,布达于全身。
饮食不节、情志失调或素体虚弱均可导致脾气虚弱、运化失职,不能吸收输布津液精微,津液不能上承以润肺,故口干多饮;气虚津液失于固摄,津液下流走泄,故小便频多;脾虚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则燥热内盛,因而消谷善饥。
除多饮、多食、多尿外,患者常伴随有身倦乏力、食少、腹胀、便溏。
脾喜燥而恶湿,此时如一味治以甘寒滋阴,则脾胃功能进一步受损,气虚更趋严重,故应在益气的基础上滋阴。
常用黄芪、山药、太子参、党参、西洋参、白术以益气,用麦冬、生地黄、天冬、葛根、天花粉、玉竹、五味子以滋阴[2]。
1.2 脾虚湿困证1.2.1 寒湿证素体阳虚或久服清热之剂而脾阳虚衰,脾虚失运,津液不布,则口干多饮;脾虚失于固摄,则津液下趋而尿多。
阳虚则津液气化不利,因而湿浊内生。
证见形寒肢冷、颜面虚浮、脘腹痞满、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舌有齿痕、脉虚迟濡缓。
中医内科消渴病病机
中医学认为,消渴病是一种由于精气亏虚、气血不足、肾水失于
下降、脾胃失于运化等原因引起的一种慢性病,其主要症状包括多饮、多尿、口干、体虚等。
那么,消渴病的病机是什么呢?
1. 神气不足
神气不足是消渴病的一种重要病机。
中医学认为,精神疲劳、长期身
心疲惫、情绪波动、失眠等因素都会导致神气不足。
神气不足会造成
心脾两虚,从而导致水湿失于蕴育、排泄的功能减弱,引起体内水液
代谢障碍,表现出消渴病的临床表现。
2. 脾胃失于运化
脾胃失于运化也是消渴病的一个重要病机。
中医学认为,脾主运化,
能够将脾胃中的食物转化为精气血液,滋养全身各器官。
如果脾胃失
于运化,则会导致脏腑功能失调、体质虚弱,从而引起消渴病。
3. 肾水失于下降
肾水失于下降也是引起消渴病的一个病机。
中医学认为,肾主水,如
果肾水失于下降,则会导致水液不能及时排出,从而在人体内积累,
形成尿液减少、口渴等症状。
4. 湿邪内盛
湿邪内盛是导致消渴病的一个重要因素。
人体湿邪内外交感,如果湿
邪长期内聚,则会引起体内湿热盛行,湿热从而引起脾胃失于运化,
肾气下降等病变,表现出消渴病的临床症状。
综上所述,消渴病的病机可以简单概括为精气亏虚、气血不足、
肾水下降、脾胃失于运化、湿邪内盛等因素。
因此,针对这些病机,
应该采取中医治疗的经络调整和药物治疗两种方法,以达到治疗消渴
病的目的,从而积极地提高患者自身免疫能力。
消渴中医名词解释
消渴是一种中医术语,指的是一种病症,即尿频、多饮、多食等症状的后遗症。
消渴主要与肾脏功能失调、体内津液损伤有关。
根据中医理论,消渴属于“消渴饮”范畴,分为虚渴和实渴两类。
虚渴主要是指肾阴虚、脏腑功能失调等引起的病症,多见于长期慢性病、体弱多病者。
虚渴的特点是尿频、口渴、多饮、多食,但尿量较多且颜色淡,口干咽燥,舌苔薄白或无苔,脉细弱。
实渴则是指肾阳虚、体内津液受损等引起的病症,多见于长期疾病、过度劳累者。
实渴的特点是尿频、口渴、多食,且尿量较多但颜色浓,口干咽燥,舌质红,脉数而细。
消渴的治疗在中医中主要采用滋养肾阴、疏利水道、补充津液的方法,具体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证候类型和辨证施治原则来确定。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调理、针灸、艾灸、拔罐等。
同时,改善饮食、生活习惯也是重要的辅助治疗手段,如适量饮水、少吃辛辣食物等。
消渴病之辩证论治消渴《中医内科学》消渴病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复因情志失调、饮食不节等原因所导致的以阴虚燥热为基本病机,以多尿、多饮、多食、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典型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
消渴病是一种发病率高、病程长、并发症多,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病证,近年来发病率更有增高的趋势。
中医药在改善症状、防治并发症等方面均有较好的疗效。
在世界医学史中,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最早,且论述甚详。
消渴之名,首见于《素问,奇病论》,根据病机及症状的不同,《内经》还有消瘅、膈消、肺消、消中等名称的记载。
《内经》认为五脏虚弱,过食肥甘,情志失调是引起消渴的原因,而内热是其主要病机。
《金匮要略》立专篇讨论,·并最早提出治疗方药。
《诸病源候论·消渴候》论述其并发症说:“其病变多发痈疽。
”《外台秘要,消中消暑肾消》引《古今录验》说:“渴而饮水多,小便数,……甜者,皆是消渴病也。
”又说:“每发即小便至甜”;“焦枯消瘦”,对消渴的临床特点作了明确的论述。
刘河间对其并发症作了进一步论述,《宣明论方·消渴总论》说:消渴一证“可变为雀目或内障”,《儒门事亲·三消论》说:“夫消渴者,多变聋盲、疮癣、痤疠之类”,“或蒸热虚汗,肺痿劳嗽”。
《证治准绳·消瘅》在前人论述的基础上,对三消的临床分类作了规范,“渴而多饮为上消(经谓膈消),消谷善饥为中消(经谓消中),渴而便数有膏为下消(经谓肾消)”。
明清及其之后,对消渴的治疗原则及方药,有了更为广泛深入的研究。
本节之消渴病与西医学的糖尿病基本一致。
西医学的尿崩症,因具有多尿、烦渴的临床特点,与消渴病有某些相似之处,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1.禀赋不足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即已认识到先天禀赋不足,是引起消渴病的重要内在因素。
《灵枢·五变》说:“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其中尤以阴虚体质最易罹患。
2.饮食失节长期过食肥甘,醇酒厚味,辛辣香燥,损伤脾胃,致脾胃运化失职,积热内蕴,化燥伤津,消谷耗液,发为消渴。
古代医家对消渴病与肺、脾、肾关系的认识摘要】对消渴病的认识是从《内经》开始的,之后各代医家在《内经》的基础上,对消渴病的病机进行了总结深化。
认为消渴病的病机是以肾为本,与肺、脾、肾肝密切相关。
病理性质: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以虚为主。
【关键词】消渴;肺;脾胃;肾【中图分类号】R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14-0320-021.《黄帝内经》中关于消渴病的记载消渴之名首见于《素问?奇病论》中,云:“脾瘅……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1]”。
《内经》中有提到:“消瘅”、“消渴”、“肺消”、“鬲消”、“脾瘅”、“肾热病”、“热中”、“风消”、“消中”、“食亦”等与消渴病名称有关的阐述,相关论述散见于14篇经文中。
并且对消渴病病因病机论述甚详。
1.1 五脏柔弱,肺、脾、肾功能失调《灵枢·五变》的消渴病论述中:“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
夫柔弱者,必有刚强,刚强多怒,柔者易伤也。
此人薄皮肤而目坚固以深者,长冲直扬,其心刚,刚则多怒……,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此言其人暴刚而肌肤柔弱者也”。
说明五脏虚弱,容易出现消渴病,多为先天禀赋不足,加之后天失养所致。
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肾亏易出现肾阴亏虚,津液不足。
肾为水脏,肾虚则水不制火,虚火内生,发为消渴 [2]。
1.2 热郁于内,津液所伤《素问·刺热论》认为:“肾热病者,先腰痛胫酸,苦渴数饮”。
热蕴于内,五脏有热,传其所胜,脏热相移,亦可发为消渴。
《素问·气厥论》有:“心移热于肺,传为鬲消”。
说明脏热相移发为消渴[3]。
2.张仲景对消渴的探析《金匮要略》论消渴病发病机制有“胃热亢盛,耗伤津液……营气不足,燥热内生”之观点。
其所论“寸口脉浮而迟,浮即为虚,迟即为劳,虚则卫气不足,劳则荣气竭”、“趺阳脉浮而数,浮即为气,数即为消谷而大坚;气盛则溲数,溲数则坚,坚数相搏,即为消渴[4]。
《黄帝内经》对消渴病的认识祖国医学对消渴病的认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理论基础渊源于《黄帝内经》。
消渴之名首见于《内经》,方治始自《金匮要略》,证候分类始于《诸病源候论》,体系形成和发展于唐宋,成熟于明清,历代医家对消渴的辨治论述宏富。
《内经》集上古医学之大成,对本病的病因病机、症状表现、预后转归及防治调护多有论述,成为后世防治消渴病的理论渊源。
1.《内经》中有关消渴病名的记载消渴之名首见于《素问·奇病论》中,云:“脾瘅……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内经》不同的篇章中有“消瘅”、“消渴”、“肺消”、“鬲消”、“脾瘅”、“肾热病”、“漏风”、“风消”、“消中”、“食亦”等10个名称,其中用得最多的是“消瘅”。
“消”按《素问·阴阳别论》的解释是:“二阳结,谓之消”。
消有三个含义:一指善消水谷而善饥多饮,二指消灼津液而致津液失养,阴不胜阳,火热内生,三指肌肤消瘦[1]。
究“消渴”之含义,包括“病”、“症”与病理机制等三个方面,散见于十四篇之中。
其中,“病”指具有典型症状的消渴病,如消中、消瘅、肺消、风消、食亦等病名;“症”指渴饮、善食易饥的症状,即消渴候,病理机制指胃肠结热、津液消耗,即以火烹烧之意[2]。
2.病因2.1 外感六淫《灵枢·五变》云:“百疾之始期也,必生于风雨寒暑,循毫毛而入腠理,……或为消瘅”,指出了消渴的产生可因风雨寒暑所致。
《素问·气交变大论》也说:“岁水太过,寒气流行,邪害心火,民病身热烦心躁悸,阴厥上下中寒,谵妄心痛…上应辰星。
甚则腹大胫肿,喘咳…上应镇星。
上临太阳,则雨冰雪,霜不时降……渴而妄冒。
”《素问·风论》:“风者,善行而数变,……其热也则消肌肉”,又说:“饮酒中风,则为漏风,……漏风之状,或多汗,常不可单衣,食则汗出,甚则身汗,喘息恶风,衣常濡,口干善渴,不能劳事”。
从五脏之脾脏认识消渴病摘要:历代医家认为,消渴病的病机的关键是阴虚内热,病变的脏腑为肺、脾、肾,其中尤以肾脏为关键。
通过大量临床实践,消渴病的病变脏腑为肺、脾、肾,但是其根本在脾,病机的关键在于脾失健运,升清降浊失司,精不化正,日渐成浊,而致消渴。
关键词:消渴病脾脏辩证消渴病是中医常见的疾病名,临床以多饮、多食、多尿、及不明原因的消瘦等为典型症状[1]。
而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病”的范畴,是一种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而引起的糖代谢紊乱为主要特征的全身性疾病。
根据流行病学数据显示,到2008年,估算中国20岁以上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达到9.7%,大概占人口的十分之一。
糖尿病号称人类健康第三大杀手[2],正严重对我国国民的健康产生威胁。
其中2型糖尿病患者大多没有多饮、多食、多尿及形体消瘦的“三多一少”的典型症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饮食肥甘厚味,营养过度增加,给脾胃增加负担,损伤脾胃功能,所以从脾脏认识消渴病对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从五脏认识消渴病的病机1.肝《内经》中记载“刚者多怒,怒则气上逆......故为消瘅”,提示了消渴病与情绪变化有关。
而肝主情志,消渴病的发生与肝脏有密切关系。
《金匮要略▪消渴病》中有“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腾热。
”另外刘完素《医学全书▪三消论》中云:“消渴者,耗乱精神过违其度,而燥热郁盛之所成也。
”又“此乃五志过极,皆曾从火化,热盛伤阴,致令消渴。
”肝主疏泄,喜调达而恶抑郁。
肝脏可以调畅情志,调节气血的运行。
反之情志抑郁或大怒会导致,肝失疏泄,肝郁化火,阴伤燥热,土刑肺金,中伤胃液,下灼肾水而出现口渴,消谷善饥,尿频等消渴症。
1.2心《证治要诀》中记载:“消心之病,用心过度致心火上炎,渴而消。
”《读医随笔▪卷三》曰:“夫血犹舟也,津液水也”,“津液为火灼竭,则血行愈滞。
”心主神明,心主司精神、意识、思维和情志等心理活动的功能。
若用心费脑过度,暗耗心阴,阴伤津耗,燥热内生,则为消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