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骨科患者心理护理体会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4
96300 临床医学论文急诊创伤骨科患者的心理分析与护理急诊骨科患者发病较急,而且病情发展也比较快,多数急诊患者骨科损伤都是受一些突发情况所致,给患者带来不同程度的损伤[1]。
因突发事故导致患者创伤,患者往往处于一种高度应激的状态中,而患者的不良情绪对治疗也会造成一定影响。
因此,在急诊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针对患者心理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护理才能更好的保证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疗。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研究对象选择我院20xx年11月份到20xx年3月份急诊收治的39例骨科创伤患者,其中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7例,患者年龄在3岁到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7.2±4.5岁。
其中有10例患者为上肢骨折,6例患者为骨盆骨折,3例患者为锁骨骨折,肋骨骨折患者13例,其余7例患者为合并对处骨折。
1.2 方法对39例患者在不同治疗阶段的心理情况进行观察和调查分析,对不同年龄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调查统计,同时对针对患者心理特点进行护理。
2.结果2.1 不同年龄急诊骨科创伤患者心理特点儿童患者多表现为紧张和恐惧,中青年患者多表现为紧张、恐惧以及焦虑,而老年患者不仅表现为紧张、焦虑、抑郁还有大多患者伴有依赖性。
具体情况见表1.2.2 患者不同治疗阶段心理特点分析骨科创伤患者心理表现主要为紧张、恐惧、焦虑、抑郁、依赖、悲观,通过询问、调查、观察等方法对患者心理特点进行统计发现,创伤初期表现为紧张的患者占94.9%,恐惧心理患者占82.1%,绝望和依赖心理特点所占比例较小。
中期患者紧张情绪有所下降,焦虑和抑郁有所上上,创伤后期患者已经适应因此紧张和恐惧心理会下降,但多以依赖和焦虑为主。
具体情况见表2。
3.讨论3.1 急诊创伤骨科患者心理状态急诊创伤患者因各种急性创伤到医院急诊,缺乏一定的心理适应,会出现紧张的情况,在创伤初期多数患者迫切希望得到治疗,其对治疗的需求较甚,因此初期的紧张的心理情况严重[2]。
加上因突发事故导致,很多患者在急诊中还处于未摆脱事故的状态,加上伤口严重、出血不止等都会使得患者出现恐惧。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现代医学从生物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换,心理、社会因素在骨科创伤患者中的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因此本研究选择本院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75例骨科创伤患者进行心理分析,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干预,不仅有效减轻骨科创伤患者的心理压力,而且使护患关系和谐融洽,治疗顺利进行,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选择本院75例骨科创伤患者,年龄28~65岁,平均40.2岁,其中胫腓骨骨折24例,股骨颈骨折12例,肱骨骨折17例,肩胛骨骨折5例,锁骨骨折17例。
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25例,高中和初中23例,小学19例,文盲8例。
治疗时间为2~6个月。
与患者进行沟通,分析其存在的心理问题并提出护理对策。
由于患者在年龄、性格、文化层次、职业等方面有明显的差异,故其表现出的特点各不相同。
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干预,取得有效的护患沟通,改善护患关系,使患者满意度达98.8%。
2心理护理骨折创伤给患者带来的负面心理应激中,焦虑与抑郁是最常见的应激性情绪反应[1]。
焦虑是由紧张、焦急、忧虑、担心和恐惧等感受交织而成的一种痛苦不安的心理状态。
不同的患者焦虑的行为表现也因病情轻重而不同。
因此,在护理患者时,应有针对性地对不同患者进行正确的诱导,加强心理护理。
为患者创造安静舒适的环境,有利于患者休息和睡眠。
热情主动地与患者交流,让患者感受到来自医护人员的理解和关怀的温暖。
平等的交流可以产生强大的精神力量,使患者减轻心理负担。
2.1不同受伤部位患者的心理护理安排有一定专科知识的护理人员担任责任护士,根据患者不同的受伤部位,选择不同的安慰性语言做好疾病相关知识指导。
宣教时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力求让患者尽快了解自己的病情及治疗方案,以便其能更好地配合治疗。
2.2对不同治疗手段患者的心理护理2.2.1手术治疗患者(1)术前心理护理:术前患者担心术中出现意外、术后疼痛以及担心术后留下后遗症。
护士要用自己丰富的理论知识,熟练的沟通技巧向患者讲解手术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安全性。
骨科患者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体会作者:卢媛来源:《维吾尔医药》2013年第07期摘要:随着现代建筑及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车祸和各种原因导致的骨折患者有增加趋势。
骨折患者面对突如其来的身体损伤和病痛折磨,常常产生恐惧、焦虑、紧张、绝望情绪。
加之骨折的手术复杂,术后恢复时间长,为日后的康复带来很大难题。
因此做好骨折病人的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工作对增加患者对骨科知识知晓率,增加了治疗信心,积极主动配合治疗,有效促进骨折恢复、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和后遗症十分重要,并提高患者对治疗护理以及康复效果的满意度。
关键词:骨科;健康教育;护理各种原因及交通事故造成的骨折患者日益增多,由于骨伤科患者病情严重、患者情绪变化较大,加之手术复杂,术后恢复时间长,并容易发性后遗症,因此如何提高骨科患者治疗信心,提高治疗质量,促进功能锻炼和康复水平,成为骨伤科临床的重要课题。
本文对骨伤科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工作进行分析总结,现将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骨科病人的特点骨科病人由于突然面对身体创伤甚至残疾,以及长期卧床和病痛折磨、身体活动受限、生活不能自理,和对病情治疗、预后未知而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并伴随紧张、焦虑、烦躁不安、恐惧、脆弱等一系列情绪波动。
有的患者面对挫折不免悲观、绝望,情绪焦躁、激惹,而有的患者甚至产生轻生厌世的思想。
这些情绪和心理因素对治疗产生极大的阻碍作用,甚至严重影响治疗和术后恢复。
2健康教育措施2.1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应详细向患者介绍入院须知、病区功能、饮食管理原则及治疗时间、方法、手术规则等。
使患者尽快熟悉病区环境和对手术治疗的恐惧,减少陌生感和紧张感。
同时,护士应向患者讲解骨折相关知识、手术过程、时间、方法以及术后功能锻炼的目的、意义,讲明心理因素对疾病转归的影响等,以减轻患者对骨折的恐惧、焦虑、担忧和痛苦感,增加治疗信心,从而愉快配合临床治疗,促进骨折恢复。
2.2护士应根据患者的年龄、职业、文化程度以及接受能力,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和方法,有计划地开展集体健康教育活动,尽可能把宣教内容和日常生活常识结合起来,使患者及家属易于接受【1】。
浅谈骨科住院患者创伤后应激反应性障碍的心理护理作者:唐虹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2年第12期【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2-0182-01骨科主要以创伤病人居多,大多数自理能力低下,外伤住院后情绪多不稳定,容易发生创伤后诸多的应激性障碍。
现分析该类应激反应性障碍的临床表现,并浅谈心理护理的体会。
1 创伤后应激反应性障碍(简称PTSD),是一种由非同寻常的突发或灾害性事件引发所导致的强烈的身心反应,多表现为恐惧,无助,沮丧,悲观甚至厌世等严重的心理反应。
其特征为上述创伤后长期存在的焦虑心理为背景,主要表现为持续的紧张性增高症候群,严重者还会出现行为障碍,思维障碍等脑功能紊乱等重症精神疾患症候群。
2 临床主要的三个特征症候群2.1 对创伤事件的重复体验:控制不住会想受打击的经历,反复出现创伤性事件的生动体验,反复出现触景生情的精神痛苦或创伤性内容的噩梦。
2.2 持续性回避或反应麻木:拒绝,害怕重返可引起创伤回忆的环境,无法回忆创伤事的某些重要情节,生活情趣消退,情感表达障碍。
2.3 持续警觉性增高:易激惹,难以入睡或易惊醒,惊吓反应,注意力难集中,脾气暴躁。
3 心理护理3.1 心理护理作为一种重要的护理方法越来越受到重视,它贯穿于患者住院的全过程。
骨折患者多为意外损伤或突发事件所致,其疼痛,强迫性卧位,甚至造成终身残疾都会给患者带来PTSD,传统治疗性临床护理难以应对患者的心理需求,适时介入心理护理,让患者尽可能地摆脱心理危机,调整患者心理状态,有利于患者积极地配合治疗,尽快得到康复重返社会,更好地面对生活,工作和学习。
3.2 调整患者的心理状态,首先应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态度,细致的观察,娴熟的护理技术取得患者的信赖。
建立良好的陈设景观,病房的治疗生活满意度。
根据患者病情,受教育程度、工作和家庭背景等情况综合考虑,施以相应的心理疏导,认真解释病情,让其了解治疗方式方法及结果,向患者解释各种康复治疗会使患者的各种功能得到补救和改善,说明各种治疗的必要性及注意事项,使其体会到护理人员的真诚和关爱。
浅谈创伤骨科患者的心理护理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对于创伤骨科患者进行心理干预护理的临床作用效果,并分析心理护理对于创伤骨科患者护理价值,以期心理护理消除患者的负面心理,提高患者的临床治愈率。
方法:选取我院自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创伤骨科患者,共100例,根据患者的入院时间进行随机分组,其中一组50例,为实验组对该组的患者进行常规的临床护理并同时予以心理护理,而对于对照组的50例患者,仅进行常规的临床基础护理,经过临床的4~6个月的临床护理后,统计分析所有患者的护理效果,并比较分析心理护理在创伤骨科护理中的具体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
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临床护理后,两组患者的病情均有所改善。
其中实验组的患者恢复的较为迅速,并且患者对于医护人员的护理表示十分满意,相比之下,对照组患者的术后护理恢复的速度较慢,并且有患者出现并发症的现象,需进一步治疗。
结论:利用心理护理来加强对于创伤骨科的患者护理具有很好的临床护理效果,不仅大大提高患者的回复率,而且减少对患者的用药量,因此创伤骨科患者的心理护理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值得临床的广泛推广和使用。
关键词:创伤骨科心理护理护理观察【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296-02创伤骨科患者多是由于车祸、塌方、爆炸、坠落等严重的突发性事故造成,因此大多数患者在临床的治疗及护理过程中产生较为强烈的心理反应,并且大多数患者的病情较为严重,生活失去基本的自理能力,只能够长期的卧床休养,而且各项生理需求都必须依赖于别人,很容易造成失落、自卑等消极心理。
且多数创伤骨科的患者,因为身体不同程度的受到伤害且伴随着剧烈的疼痛,而经受着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压力,对于患者的恢复造成巨大的影响。
为消除患者不良心理,增强对康复的信心,促进患者的恢复率,改善患者病情,本次的实验过程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基本资料。
所有患者均来自我院骨科于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创伤骨科患者,所有患者均经临床诊断,可确诊为不同程度的创伤骨科,供100例患者,其中男患者52例,平均年龄为35岁,其中车祸致伤19例,炸伤16例,其余为塌方压伤、斗殴致伤等,其中女患者48例,平均年龄33岁,其中机器伤12例,刀伤16例其余为坠落伤、砸伤等。
骨科病人心理护理体会摘要:骨科患者健康和心理教育问题是21世纪人类关注的焦点,是人类追求永恒的目标。
骨科患者由于突然发病,由一个正常人突然变成一个生活不能自理的人,这个现实不是所有的患者都能接受的。
所以应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和健康教育,消除其急躁、悲观失望等不良心理,同时取得家属及亲友的支持,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因此骨科健康和心理教育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关键词:心理学骨科护理【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3-0191-02以心理学的理论指导护理工作,是现代护理模式的客观要求,现就骨科护理中运用心理学的问题,谈以下几点体会:1掌握病人情绪变化特点,正确地给予适宜良性刺激,形成有利于疾病康复的良好心境1.1减少视觉上的不良刺激。
骨科由于治疗的需要,病室设置较复杂,因此,在布置时要力求简洁,素雅大方,光线宜人,避免牵引架等器具带来的沉闷气氛。
有条件时可放置草本鲜花,使病室有一种明朗向上的气氛。
注意让截瘫等卧床时间较长的病人靠近窗户,使他们凭窗远眺,能领略大自然给予人类的这种享受,而不致于感到自己被禁在床上。
医护人员则要注意行为美,衣着整洁、仪表端庄、亲切温和、行要端、坐要正、步态稳、动作轻,使病人获得愉快感、安全感、信任感。
1.2减少听觉上的不良刺激。
要求我们做到语言美、有礼貌、富有同情心。
尊重病人人格,切不可因病人住院较久或残废而厌烦他们,鄙视他们。
询问病人要尊老爱幼,语调亲切,回答问题要言词确切,态度和蔼。
此外还要做到“三轻”,即说话轻、走路轻、关门轻,减少病室噪音,使病人感到恬静舒适,增强治愈的信心。
1.3减少嗅觉上的不良刺激。
避免污秽气味影响病人情绪,也是心理治疗的一个重要部分。
骨科病人卧床及行动不便者多,生活琐事、排泄二便等多在床上或室内进行,所以空气较污浊。
这就要求护理人员经常开窗通风,定期进行消毒,湿式扫床、扫地、避免灰尘、石膏屑等对鼻粘膜的刺激,及时去除有臭味的脓血敷料等污物。
对骨科患者的心理护理方法摘要:针对骨科患者的病因和不同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是十分重要的。
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培养优秀的品质和良好的专业素质,以便更好地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去影响和改变患者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使之达到手术和康复所需要的最佳心理效果。
随着人们工作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特别是现代工业和交通运输的迅猛发展,各类事故发生率逐年增高,导致创伤骨科患者众多,疼痛可能伴随患者诊疗、康复的全过程。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对护理工作和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稳定患者的情绪,使之处于接受手术的最佳状态。
心理护理作为一种重要的护理方法越来越受到重视,它贯穿于患者住院的全过程,能较好的解决患者的负性情绪心理问题,起到药物所起不到的作用。
骨科患者多为意外损伤所致,突然使其强迫性卧位,生理和心理上都难以接受,传统的护理有时难以满足患者的需求。
除了满足患者的治疗和生理需要外,加强心理护理是非常必要的,及时调节患者的心理状态,有利于患者积极地配合治疗全过程,尽快得到康复。
1心理护理的概念心理护理是在临床护理实践中,以心理学的理论为指导,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和技术,改变护理对象不良心理状态和行为,促进其康复或保持健康的护理过程。
2心理护理的目的骨科患者入院后,①是外伤和疾病造成的身体的痛苦,②是希望得到最好、最及时的治疗和最佳护理。
2.1调节患者的心理状态心理因素是影响疾病转归的重要因素之一。
2.2帮助患者适应新的生活环境患者从家庭到医院,周围的人和事物都是陌生的,难免产生紧张恐惧心理,影响饮食和睡眠。
2.3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保证完成各项工作重要基础,患者在住院期间这一点也显得十分重要。
3心理护理的技巧和艺术3.1善于使用美好语言语言是人们进行情感交流的桥梁,护士在与患者交谈时能否达到相互理解,除交流的内容、环境、交谈双方的知识经验外,应用语言的技巧和艺术是很重要的。
护理干预对骨科手术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和自我接纳的影响摘要】目的:观察护理干预对骨科手术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和自我接纳的影响。
方法:骨科手术患者81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1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对患者予以手术治疗,并服用抗抑郁药及常规护理措施。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综合护理干预。
结果:观察组比对照组患者焦虑抑郁状态明显改善,睡眠状况也明显改善(P<0.01);观察组患者的自我接纳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对骨折手术患者采取综合护理干预对消除患者焦虑、抑郁症状,缓解患者疼痛,同时也可有效提高患者的自我接纳程度,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护理干预;骨科手术患者;焦虑抑郁;自我接纳【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27-0298-02众所周知,由于外伤骨折疼痛及住院费用等诸多因素,使得住院患者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但是常常缺乏自我的接纳情感,直接的影响骨科患者肢体的运动功能和术后恢复的效果[1]。
为此,我们通过对骨科骨折住院患者的心理干预得到了较好的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我科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的住院各种骨折患者81例,其中胫腓骨骨折36例,股骨颈骨折17例,腰椎骨折12例,跟骨骨折10例,膑骨骨折6例。
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1例)。
其中,对照组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龄23~66岁,平均年龄(59.5±6.7)岁;观察组男性24例,女性17例,年龄24~67岁,平均年龄(58.2±7.2)岁。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病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1.1入组标准 81例骨折患者入院24h内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患者焦虑及抑郁进行评分,SAS评分在50~59分41例,60~70分37例,70分以上3例;SDS评分53~62分51例,63~73分30例。
创伤骨科患者的心理护理体会
【摘要】目的:对患有创伤骨科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分析和总结,在提高手术的安全性的基础上,消除患者对疾病的负面的心理负担,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
方法:通过对我院曾经接收的患有创伤骨科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问卷除了患者的心理状态之外,还涉及到了对功能锻炼等的认知度[1]。
结果:所调查的大部分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以及缺乏对功能锻炼的认知度等问题。
通过对患者实施相应的心理干预后,患者对功能锻炼的依从性有了明显的提高。
结论:心理护理可以有效的提高创伤骨科患者的功能锻炼的依从性,对患者的早日康复有积极的促进足作用。
【关键词】创伤骨科;心理护理;患者;体会
与一般住院患者相比,创伤骨科患者与他们具有很大的不同。
这主要是由于这些患者的创伤都是源于日常生活,或者是自然灾害、人为灾害和意外等,具有很强的突发性的特点,心理反应也相对强烈些[2]。
同时患者还要承受如四肢骨折等剧烈的疼痛,除此之外,还要在心理上承受双重的创伤,这对患者的康复是非常不利的。
由此可见,对创伤骨科患者实施心理护理也是非常必要的。
接下来,笔者就结合我院曾经接收的患者的实际情况,来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做出如下的阐述和说明。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选择我院从2008年到现在所接收的100例创伤骨科患者,其中有81例为男性,女性患者仅有19例,年龄在5岁到
70岁之间。
其中有23例为下肢骨折,25例为上肢骨折,盆骨骨折为18例,肋骨骨折为10例,锁骨骨折为9例,合并对处骨折为15例,分别占总患者人数的23%、25%、18%、10%、9%、和15%。
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1.2方法:根据创伤骨科患者治疗的不同阶段,患者的不同年龄等对住院患者进行问卷调查。
根据调查问卷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对策,从而能够有效的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
2结果
2.1心理状态调查问卷结果:对患者进行心理状态调查问卷后,发现有67例患者非常惧怕疼痛,占到总患者人数的67%。
而其次是害怕加重出血,患者人数为65例。
担心功能锻炼加重,或者导致位移的为62例,担心功能锻炼影响骨折愈合的为48例,依赖药物和手术等治疗方法的患者有58例,孤独、悲观,对未来和病情缺乏信心的为18例,而占所有患者人数比例最多的是患者会感到疲乏和对锻炼无兴趣,高达88例,占到总体患者人数的88%。
具体如:表2所示:
2.2患者认知情况:对本次参与到调查的100例患者进行调查之后发现,患者对功能锻炼的方法、目的和要求等的认知度都普遍偏低,这是由患者的知识水平决定的。
具体情况如表3所示:
3讨论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科学、合理的心理护理对患者的康复是非常关键的[3]。
接下来,笔者就对影响患者的一些心理因素进行分析,从而帮助患者早日康复,走出心理阴影。
3.1创伤初期的心理护理:通过表1我们可以看出,大多数患者都具有紧张、恐惧等心理。
因此,这就要求医护人员在护理患者时一定要主动、热情、爱护和同情,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言,给予患者相应的帮助和护理措施。
3.2创伤中期的心理护理:通过调查和问卷的结果,我们可以了解到创伤中期的患者普遍具有焦虑、恐惧和紧张等情绪。
所以,医护人员要在患者进行手术之前,把手术的相关情况向患者进行详细的介绍,如手术的目的、方法和意义等。
从而能够让患者对手术的安全性、必要性等有非常充分的认识,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能够以良好的状态接受和配合手术治疗。
除此之外,医护人员还要根据患者的年龄采取不同的护理方式[4]。
如对待儿童时,就要求具有足够的耐心,能够密切的观察和注意他们情绪的变化。
而对待年龄比较大的老年人,就要在称呼和言行、语调等方面做到尊重,从而能够使他们的顾虑和心理压力等有所降低和减轻。
参考文献
[1]刘秀芬,黄悦勤,李立明.父母养育方式与人格障碍关系的研
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3(15):208—209.
[3]池金风,李文静.术前焦虑的原因分析及其护理对策[j].护理研究,2004,18(1lb):2352.
[4]辛爱利,郑雪梅,孙亚利.慢性伤口护理进展[j].护理研究,2006,20(7):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