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第八十中学初三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模拟试卷
- 格式:doc
- 大小:388.00 KB
- 文档页数:21
北京第八十中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模拟试卷
一、九年级化学上册选择题
1.一定质量的某纯净物Z 与16.0g 氧气恰好反应,生成X 、Y 、W 的质量分别为8.8g 、5.6g 和l0.8g 。
反应中除氧气外,相关物质的部分信息如下表所示,其中表示碳原子,
表示氧原子,表示氢原子。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物质
X
Y
Z
W 分子微观示意图
——
相对分子质量
——
——
46
——
A .Z 的化学式为C 2 H 6 O
B .参加反应的Z 的质量为9.2 g
C .该反应中Z 和O 2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1:3
D .反应中所涉及的物质均含有氧元素,且共有三种物质属于氧化物
2.由X 、Y 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其相对分子质量为76,已知Y 元素核内有8个质子和8个中子,X 元素核内质子数和中子数分别比Y 元素少1个,则该化合物化学式为 A .X 2Y 5
B .X 2Y 3
C .XY 2
D .X 2Y
3.工业上常用高温煅烧石灰石的方法来制得生石灰,发生的反应为
3
2CaCO CaO+CO 点燃。
现取一定量的石灰石样品进行煅烧(假设杂质不变),某变
量y 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则纵坐标表示的是( )
A .生成CO 2的体积
B .生成CaO 的质量
C .固体中杂质的质量分数
D .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
4.小芳同学对部分化学知识总结整理如下,其中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 生活中的化学
B 安全常识
①自行车链条可采用涂油的方法防锈
①酒精洒在实验台上立即用湿抹布扑盖
②用生石灰吸附水中的异味②为防止一氧化碳中毒在室内放一盆水
C化学规律D物质的鉴别
①高锰酸钾加热后剩余固体的质量减少
③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质量都不变
①用燃着的木条鉴别氮气和二氧化碳
②用观察颜色的方法鉴别铜丝和铁丝
A.A B.B C.C D.D
5.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的变化关系的是
A向a.b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等质
量的样品,a中是氯酸钾,b中是
氯酸钾和少量二氧化锰
B利用红磷燃烧测定空气中氧
气的含量(打开止水夹前)
C向一定质量AgNO3和Cu
(NO3)2的混和溶液中逐渐
加入足量的锌粒
DCO和过量
容器中完全
A.A B.B C.C D.D
6.有 C5H10、C3H6O、C6H12O6组成的混合物,经测定含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0%,则碳元
素的质量分数为()
A.60% B.45% C.30% D.22.5%
7.学习化学的一种方法是推理,以下推理正确的是()
A.氧化物一定含氧元素,则含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
B.阳离子是带正电的粒子,带正电的粒子一定是阳离子。
C.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所以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D.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所以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
8.下列4个图像中,能正确反映变化关系的是
A.将水通电电解一段时间
B .镁在空气中加热
C .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固体
D .用两份完全相同的过氧化氢溶液分别制取氧气
9.已知:3222MgCO +2HCl=MgCl +CO +H O 。
将MgCO 3和CaCO 3的混合物ag 加入足量的100.0g 稀盐酸中,固体完全溶解。
将产生的CO 2通入足量澄清石灰水,充分反应后产生沉淀10.0g 。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生成4.4gCO 2
B .混合物中含1.2g 碳元素
C .混合物的质量范围是8.4<a<10.0
D .反应中消耗稀盐酸中HCl 的质量为14.6g
10.化学上把“生成新物质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下面对化学变化中“新物质”的解释正确的是( )
A .“新物质”是指自然界不存在的物质
B .“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颜色,状态有所不同的物质
C .凡是变化过程中有明显现象产生,说明此变化过程中一定有新物质生成
D .“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组成或结构上不同的物质
11.某物质R 是人类生命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物质。
已知R 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50,其中含碳元素40%,含氢元素6.7%,其余为氧元素。
则R 的化学式为( ) A .C 5H 10O 2 B .C 5H 10O 5 C .C 6H6O 6
D .C 6H 12O 6
12.已知:22Mg OH M O (gO+H )
,CaCO 3
高温
CaO+CO 2↑。
取12.9gMg (OH )2和CaCO 3的
混合物,加热,剩余固体质量随时间变化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x点剩余固体成分为CaCO3、MgO和Mg(OH)2 B.y点剩余固体中镁元素质量为1.2g
C.z点发生的反应为CaCO3高温
CaO+CO2↑
D.若剩余固体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6.0%,则剩余固体的成分为CaCO3和MgO 13.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将水通电一段时间
B.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C.加热一定质量的氯酸钾制氧气
D.一定质量的木炭在密闭容器中燃烧
14.在加热条件下,向装有10gCuO的硬质玻璃管中通入H2一段时间,最终玻璃管中剩余固体8.4g.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与CuO反应,H2是过量的
B.反应生成Cu的质量为8.4g
C.反应生成H2O的质量为1.6g
D.参加反应的CuO占原总质量的80%
15.下列实验操作一定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选项实验目的实验操作
A分离酒精和水过滤
B吸收一氧化碳将一氧化碳通入水中
C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点燃
D证明物质的溶解性与溶剂性质有关在等质量的碘中分别加入等体积的水或汽油
A.A B.B C.C D.D
16.某化合物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且碳、氢元素质量比为12:1,该化合物的化学式量为26,则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该化合物的化学式为C2H2
B.该化合物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92.3%
C.3.9g该化合物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可生成13.2g二氧化碳
D.5.2g该化合物与6.9g酒精(C2H5OH)含有等质量的碳元素
17.下列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中,只能得出燃烧需要氧气的结论是 ( )
A.B.
C.
D.
18.质量守恒定律是帮助我们学习认识化学反应实质的重要理论,在化学反应
aA bB=cC dD ++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若取xgA 和xg
B 反应,生成
C 和
D 的质量总和不一定是2xg B .物质A 、C 中所含的元素种类一定相同
C .反应物A 和B 的质量比一定等于生成物C 和
D 的质量比 D .化学计量数a 与b 之和一定等于c 与d 之和 19.已知: 2Δ
CO+CuO
Cu+CO 。
如图表示向一定质量的CuO 中通入CO 后,加热的过程中
某变量y 随时间的变化结果。
y 表示的是
A .固体中铜元素的质量分数
B .参与反应的CO 的质量
C .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
D .气体中碳元素的质量
20.一瓶无色透明的液体,经过分析只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那么这瓶液体( ) A .一定是化合物
B .一定是混合物
C .可能是化合物
D .可能是单质
21.小安整理出了空气成分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其中错误的是( ) A .氧气支持燃烧,常作宇宙航行中的重要燃料 B .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作焊接金属的保护气 C .二氧化碳可供给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D .稀有气体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作灯泡的填充气体
22.现有氢气、氧气、空气、甲烷和二氧化碳五种气体,要用最简单的方法把它们鉴别出来,提供的用品有:①火柴 ②石灰水 ③石蕊试液 ④干冷的小烧杯 ⑤内壁沾有石灰水的小烧杯.应选用( ) A .①②③④
B .①②
C .②③④⑤
D .①⑤
23.已知化学反应:氯酸钾氯化钾+氧气,其中氯酸钾和氯化钾均为固体,则下列
图中能表示固体混合物中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是( )
A .
B .
C.D.
24.(2011年浙江宁波,19题、)将一定量的苯(C6H6)和氧气置于一个完全封闭的容器中引燃,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水和一种未知物X。
测得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物质苯氧气二氧化碳水X
反应前质量/g3.99.6000
反应后质量/g006.62.7m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表中m的值为13.5 B.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C.物质X能在氧气中燃烧D.物质X中一定含有氢元素
25.现将一定质量的铜粉和碳粉的混合物在空气中充分灼烧,最后所得剩余固体的质量与原混合物的质量相同,则原混合物中铜粉与碳粉的质量比为
A.4:1 B.1:1 C.16:3 D.32:3
二、九年级化学上册实验题
26.水是生命之源,“珍惜水、节约水、保护水”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1)保持水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为_________。
(2)用装置甲进行电解水实验,试管a中产生的气体是_______,此反应的符号表达式:__________。
(3)可用______鉴别硬水和软水;某同学自制如图乙所示简易净水器,图中活性炭主要起_______作用;经过乙处理的水为_____(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4)消毒剂高铁酸钾K2FeO4集氧化、吸附、凝聚、杀菌等功能于一体,目前被广泛应用于自来水净化,高铁酸钾K2FeO4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
(5)图丙为海水淡化装置,从微观角度分析,图甲和图丙中都生成气体,两者最大的区别
是_____________。
27.兴趣小组设计如下实验证明某混合气体中可能含有CO、CO2、H2(实验过程中装置气密性良好)。
温馨提示:白色硫酸铜粉末遇水变蓝色。
(1)A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气体中含有_____;
(2)B的作用是_____,写出B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3)实验时小明发现C中黑色固体变红,D中白色粉末变蓝,于是得出混合气体中含有
H2,小红认为小明的结论不严密,理由是_____。
(4)如图所示的装置被称作“万能瓶”,它在化学实验中有广泛的应用。
除用于洗气、验证气体的功能外,还有_____功能。
(答出一点)
三、九年级化学上册推断题
28.如图中 A-G 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
常温下,A、D、G 为液态物质,A 是一种氧化物,其两种元素质量比为 1:8,B、E 为气态单质,C、F、H 为固态物质,F 物质在氧气剧烈燃烧,火星四射,H 为红色粉末。
图中“—”表示相连的两种物质之间可以发生反应,“→”表示物质间存在着相应的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
请回答:
(1)写出化学式 A_______,H________。
(2)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①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
(3)反应③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__。
29.思维导图是激发大脑潜能,练就科学思维的有效方法。
已知A、B、C、D四种物质,A、C都为液体,“→"表示一种物质转化成另一种物质,“―”表示相连物质间可相互发生反
应,四种物质的转化关系如图:
(1)物质A的化学式为____,物质B中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
(2)B-D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
(3)A→C化学反应基本类型为___。
A与C化学性质不同从微观角度解释是因为____。
30.已知A~G都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通常状况下,A、C为无色液体,且组成元素相同,D、E为气体,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1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物质B在反应①中的作用是_____。
(2)如用图2的装置收集气体D,则气体D应从_____(填“a“或“b”)进入,检验气体D 是否已收集满的方法是的方法是_____。
(3)若F为黑色固体,写出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_____。
若G为无色气体且二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1,则F的化学式为_____。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九年级化学上册选择题
1.C
解析:C
【解析】
【分析】
一定质量的某纯净物Z与16.0g氧气恰好反应,生成X、Y、W的质量分别为8.8g、5.6g和l0.8g,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参加反应的Z的质量为:8.8g+5.6g+10.8g-16.0g=9.2g;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宏观实质: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原则可得,由于反应物氧气中只含有氧元素,因此,反应生成物中的碳元素和氢元素是反应物Z提供的,由分子微观示意图
可得,生成物为CO2、CO、H2O,其中水中的氢元素质量为:10.8g×
2
18
×100%=1.2g,二
氧化碳中碳元素质量为:8.8g×12
44
×100%=2.4g,一氧化碳中碳元素质量为:
5.6g×12
28
×100%=2.4g,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质量不变原则可知,反应物Z中含有1.2g
氢元素,2.4g+2.4g碳元素,由于参加反应的Z的质量9.2g大于氢元素和碳元素的质量和,因此,反应物Z中一定含有氧元素,其质量为:9.2g-1.2g-2.4g-2.4g=3.2g,反应物Z中碳元素、氢元素、氧元素的质量比为:4.8g:1.2g:3.2g=12:3:8,假设Z的化学式为C m H n O p,则12m:n:16p=12:3:8,m:n:p=2:6:1,因此Z的化学式为C2 H6 O;该反应中参加反应的Z的质量为9.2g,氧气16.0g,其中氧气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6ⅹ2=32,从表中可得,Z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6,假设氧气前的化学计量系数为x,Z前的化学计量系数为y,根据反应物的相对
分子质量总量比=反应物的实际质量比可得,46y
32x
=
9.2g
16g
,y:x=2:5,由此思路进行解析。
【详解】
A、由分析可知,Z的化学式为C2 H6O,故不符合题意;
B、由分析可知,参加反应的Z的质量为9.2 g,故不符合题意;
C、由分析可知,该反应中Z和O2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2:5,故符合题意;
D、由分析可知,Z的化学式为C2 H6 O,由三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不属于氧化物,而氧气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单质,由表可知,生成物为:CO2、CO、H2O,都是有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属于氧化物,因此,反应中所涉及的物质均含有氧元素,且共有三种物质属于氧化物,故不符合题意。
【点睛】
该题的解题关键是:牢记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和宏观实质: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和质量不变原则。
2.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由题意知:X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4,Y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
A、化合物X2Y5的相对分子质量=14×2+16×5=108≠76;故A不正确;
B、化合物X2Y3的相对分子质量=14×2+16×3=76;故B正确;
C、化合物XY2的相对分子质量=14×1+16×2=46≠76;故C不正确;
D、化合物X2Y的相对分子质量=14×2+16×1=44≠76;故D不正确;
故选B.
3.C
解析:C
【解析】
【详解】
A、二氧化碳的体积应该从0开始增大,不符合题意;
B、氧化钙的质量应该从0开始增大,不符合题意;
C、反应开始时由于温度未达到碳酸钙的分解温度,杂质的质量分数不变;随着反应进行,碳酸钙分解,固体质量减小,杂质的质量分数增大直至反应停止,杂质质量分数不变,符合题意;
D、反应前碳酸钙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48
100
×100%=48%,反应后,氧化钙中氧元素的
质量分数为:16
56
×100%≈28.6%,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减小,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C
解析:C
【解析】
【详解】
A、①自行车链条可采用涂油的方法防锈,该说法正确;②用生石灰不能吸附水中的异味,要吸附水中的异味,用活性炭,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
B、①酒精洒在实验台上立即用湿抹布扑盖,该说法正确;②一氧化碳难溶于水,在室内放一盆水不能防止一氧化碳中毒,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
C、①高锰酸钾加热发生分解反应,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剩余固体的质量减少,该说法正确;③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质量都不变,该说法正确,故选项C符合题意;
D、①氮气不支持燃烧,二氧化碳也不支持燃烧,燃着的木条分别放到氮气和二氧化碳中都熄灭,不能用燃着的木条鉴别氮气和二氧化碳,该说法不正确;②铜丝是红色的,铁丝是银白色的,可以用观察颜色的方法鉴别铜丝和铁丝,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A、向a.b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等质量的样品,a中是氯酸钾,产生的氧气质量大,b中是氯酸钾和少量二氧化锰,二氧化锰不能产生氧气,但是有催化作用,则b中产生的氧气少,但产生的氧气快;故选项正确;
B、利用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热,装置内温度升高,压强先变大,随着反应的结束,氧气被消耗,热量散失,压强变小;故选项错误;
C、向一定质量AgNO3和Cu(NO3)2的混和溶液中逐渐加入足量的锌粒,锌粒先与硝酸银发生置换反应,溶液中的硝酸铜的质量不减少,与硝酸铜开始反应时,质量减少;故选项错误;
D、CO和过量的氧气在密闭容器中完全反应生成二氧化碳,2CO+O2点燃
2CO2,反应物由
3个分子变为2个分子,容器内的分子总数减少;故选项错误;
故选:A。
6.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C5H10、C3H6O、C6H12O6三种物质的化学式,可发现三种物质中C、H元素质量比都为12:2=6:1,因此混合物中C、H元素的质量比也为6:1;根据混合物中只含C、H、O三种元素,因此1-30%=70%即混合物中C、H元素的质量分数和;故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70%×6
7
=60%;
故选A。
7.D
解析:D
【解析】
【详解】
A、氧化物是由二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所以氧化物中一定含氧元素,但含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故选项A不正确;
B、阳离子是带正电的粒子,带正电的粒子不一定是阳离子,例:原子核带正电,但它不是阳离子,故选项B不正确;
C、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但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例:蒸馏水具有均一性、稳定性,但蒸馏水不是混合物,也就不是溶液,故选项C不正确;
D、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所以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符合化合物的定义,故选项D正确。
故选:D。
8.B
解析:B
【解析】
【详解】
A、将水通电电解一段时间,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是2:1,而不是质量比,故选项A不正确;
B、镁在空气中加热,镁与氧气反应生成固体氧化镁,所以固体的质量增加,当镁反应完后,固体质量就不在增加,故选项B正确;
C、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固体,锰元素的质量不变,固体的质量在不断减少,固体中锰元素的质量分数在不断增加,当高锰酸钾完全反应,固体中锰元素的质量分数不变,故选项C不正确;
D、用两份完全相同的过氧化氢溶液分别制取氧气,生成氧气的质量相等,故选项D不正确;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化学反应过程中,物质之间的量的变化,首先必须看清楚图像的横坐标、纵坐标,然后根据各选项中量的变化解答。
9.D
解析:D
【解析】
【详解】
A、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产生碳酸钙10.0g,设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计算过
程如下:
2232 Ca(OH)+CO=CaCO+H O
44100
x10.0g
↓
44100
=
x10.0g
,解得x=4.4g,故产生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4.4g,正确;
B、碳元素全部转化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质量为4.4g,则碳元素的质量为
12
4.4g=1.2g
44
⨯,正确;
C、假如加入的固体只有MgCO3,产生了4.4g二氧化碳,故消耗的碳酸镁的质量为8.4g;假如加入的固体只有CaCO3,产生了4.4g二氧化碳,故消耗的碳酸钙的质量为10.0g,而实际加入的固体是碳酸镁和碳酸钙的混合物,则混合物的质量范围是8.4<a<10.0g,正确;
D、根据质量守恒,盐酸中的氢元素全部转化为水中的氢元素,设产生的水的质量为y,消
耗盐酸中HCl的质量为z,关系式为
22
H O CO2HCl
184473
y 4.4g z
,
184473
==
y 4.4g z
,解得
y=1.8g,z=7.3g,故消耗盐酸中HCl的质量为7.3g,错误。
故选D。
10.D
解析:D
【解析】
A、自然界中存在的物质也可能属于新物质,例如氢气燃烧生成水,水是自然界中存在的物质,属于该反应生成的新物质,故错误;
B、物质在颜色、状态等方面变化不一定有新物质生成,例如氧气由气态变为液态,由无色变为淡蓝色,故错误;
C、凡是变化过程中有明显现象产生,说明此变化过程中不一定有“新物质”生成,例如氧气由气态变为液态,由无色变为蓝色,故错误;
D、化学变化中生成的新物质是相对于反应物来说的,即生成了与反应物在组成或结构上与变化前的物质不同的物质,故正确。
11.B
【解析】
【详解】
由物质R 中碳元素40%,含氢元素6.7%,其余为氧元素,则氧元素的质量分数=1-40%-
6.7%=53.3%;
则1个R 分子中碳原子的个数为150×40%÷12=5;
1个R 分子中氢原子的个数为150×6.7%÷1≈10个;
1个R 分子中氧原子的个数为150×53.3%÷16≈5;
则R 的化学式为C 5H 10O 5。
故选:B 。
12.D
解析:D
【解析】
【详解】
氢氧化镁受热易分解生成了水蒸气,固体的质量要减少;碳酸钙高温下分解放出了二氧化碳气体,固体的质量要减少,完全反应后,固体的质量不再减少。
A 、12.9g 为CaCO 3、Mg(OH)2的混合物,加热,Mg(OH)2首先分解跑掉水蒸气,固体质量开始减少,当固体质量变为12g 时,Mg(OH)2分解完,生成水的质量为12.9g-12g=0.9g ;所以x 点表示Mg(OH)2正在分解的阶段,即x 点剩余固体物质为CaCO 3、Mg(OH)2和MgO ;
B 、y 点对应阶段为CaCO 3尚未分解的阶段,固体为CaCO 3和MgO ,根据生成水质量0.9g ,设氢氧化镁及氧化镁质量分别为m 、n 。
2
2ΔMg(OH)MgO +H O
5840
18m n 0.9g ,得m=2.9g ,n=2g ,氧化镁中镁元素质量为:2g×2440
=1.2 g ,碳酸钙质量为12.9g-2.9g =10g ;
C 、z 点表示CaCO 3分解的阶段,方程式为:CaCO 3高温CaO+CO 2↑;
D 、若剩余固体为CaCO 3和MgO ,说明Mg(OH)2已经反应完、CaCO 3还没有分解(如果开始分解,剩余固体中肯定有氧化钙);此时剩余固体为12克,其中有10克碳酸钙,则剩余固体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表示为:
4010100%100100%33.3%12g g
⨯⨯⨯=,不等于36%,D 选项错误。
13.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A 、电解水时,正极产生的是氧气,负极产生的是氢气,氧气和氢气的体积比约为1:2,
质量比是8:1,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
B、因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约为五分之一,因此装置中气体体积应该约减少五分之一,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
C、氯酸钾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剩余固体中至少含有氯化钾,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
D、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所以木炭在密闭的容器中燃烧时容器内物质的总质量不变,该选项对应关系正确。
故选:D。
14.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设参加反应的氧化铜的质量为X,同时生成铜的质量为Y,生成水的质量为Z。
22
CuO+H Cu+H O
80641816
X Y Z 1.6g
固体的质量之差
80641816
===
X Y Z 1.6g
解得X=8g
Y=6.4g
Z=1.8g
【详解】
A、最终玻璃管中剩余固体8.4g大于6.4克,所以氧化铜没有全部参加反应,故氢气的量不足,所以A错误;
B、反应生成的铜的质量是6.4g,所以B错误;
C、反应生成的水的质量是1.8g,所以C错误;
D、参加反应的氧化铜的质量为:
8
10
×100%=80%,所以D正确。
故选D。
15.D
解析:D
【解析】
【详解】
A.过滤是除去水中难溶性杂质的方法,而酒精和水是互溶物质,所以不能用过滤操作分离水和酒精,故错误;
B.一氧化碳难溶于水,所以不能用水来吸收一氧化碳,故错误;
C.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不能够点燃,这是因为会引入新的气体杂质,且当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大量存在时,少量的一氧化碳是不会燃烧的,故错误;D.在等质量的碘中分别加入等体积的水或汽油,碘在水中不溶解,在汽油中能溶解,可以证明物质的溶解性与溶剂性质有关,故正确。
故选:D。
解析:D
【解析】
【详解】
A、C2H2中,碳、氢元素质量比为:24:2=12:1,该化合物的化学式量为:12×2+1×2=26,该选项说法正确;
B、该化合物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4
100%
26
⨯=92.3%,该选项说法正确;
C、3.9g该化合物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可生成二氧化碳质量为:
2412
3.9g
2644
⨯÷=13.2g,该
选项说法正确;
D、5.2g该化合物、6.9g酒精中碳元素质量分别为:
24
5.2g
26
⨯=4.8g、
24
6.9g 3.6g
46
⨯=,因此碳元素质量不相等,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D。
17.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A选项燃烧需要氧气的结论;
B选项既能得到需要氧气也能得到须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C选项得到燃烧需要可燃物;
D选项可得到物质燃烧需要三个条件同时具备,故答案选择A
18.A
解析:A
【解析】
【详解】
A、因不能确定AB反应的质量关系,所以xgA和xgB反应是否可以恰好完全反应不确定,则生成成C和D的质量总和不一定是2xg,说法正确;
B、物质A、C中所含的元素种类是否相同不能确定,说法错误;
C、因各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和化学计量数不能确定,所以反应物A和B的质量比和生成物C和D的质量比关系不能确定,说法错误;
D、化学方程式各反应物化学计量数各和各生成物化学计量数和没有一定关系,说法错误。
读选A。
【点睛】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重要内容,此题考查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对化学方程式的理解,根据质量守恒判断物质各量之间的关系。
解析:B
【解析】
【详解】
A、实验开始时氧化铜中含有铜元素,不会为0,故不符合题意;
B、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时要先通入一氧化碳会再加热,所以开始通入的一氧化碳没有参与反应,待试管中空气排尽,点燃酒精灯加热,此时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反应,参与反应的一氧化碳逐渐增加,待完全反应后一氧化碳的质量不再变化,故符合题意;
C、开始固体氧化铜含有氧元素,完全反应生成铜中无氧元素,所以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不断减少,不会増加,故不符合题意;
D、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碳元责的质量不变,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0.C
解析:C
【解析】
试题分析:纯净物是指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混合物是指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只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的物质可能是水或者双氧水,也有可能是水和双氧水的混合物,故此题选C。
考点: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物质的组成方面的知识,解答类似题目可以通过举例的方式。
21.A
解析:A
【解析】
A.氧气具有助燃性,不具有可燃性,不能作燃料,故A错误;B.氮气化学性质稳定,能作保护气,故B正确;C.二氧化碳能参与植物的光合作用,故C正确;D.稀有气体性质稳定,能作保护气,可用作灯泡的填充气体,故D正确;故答案为A。
22.D
解析:D
【解析】
【分析】
根据气体的可燃性及助燃性进行分析以及相对应该的实验现象进行判断。
【详解】
氢气具有可燃性,能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氧气具有助燃性,能使燃着的木条燃烧更旺,空气中含有一定的氧气和二氧化碳,所以使燃着的木条无明显变化,二氧化碳具有不助燃不可燃的性质,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甲烷具有可燃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所以先用燃着的木条分别放入五种气体中,气体被点燃且发出淡蓝色火焰的是氢气和甲烷,使燃着的木条燃烧更旺的是氧气,无明显变化的是空气,熄灭的是二氧化碳,然后再将内壁沾有石灰水的小烧杯罩在能燃烧气体的火焰上方,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甲烷,无明显变化的是氢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