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济南版七上221复习动物的主要类群脊椎动物
- 格式:ppt
- 大小:1.11 MB
- 文档页数:16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分组实验能区分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异同,并能概述它们的主要特征。
2.尝试列表比较各类无脊椎动物的异同,初步感知生物“由低等到高等、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顺序。
3.关注无脊椎动物的生活环境,列举无脊椎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
2.培养学生的比照分析归纳能力。
3.培养学生的学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相关问题的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探究能力。
2.通过对各种生物的认识,了解动物对自然环境的重要性,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开展的重要观点。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根本特征。
【教学难点】区分某种无脊椎动物的类群。
课前准备课件、视频资料等。
教学过程情境导入地球上的动物可以根据有没有脊椎骨,分成两大类:身体里没有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动物,叫做无脊椎动物;身体里有由脊椎骨构成的脊柱的动物,叫做脊椎动物。
本节课我们来学习无脊椎动物中的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讲授新课一、腔肠动物1.我们先来学习一类最低等的多细胞动物——腔肠动物。
请同学们观看录像,播放水螅的捕食过程,边放录像边讲解。
讨论:〔1〕尝试描述水螅的外部形态特点。
〔2〕水螅是如何捕获食物的?〔3〕水螅的体壁和消化腔各有何特点?指导学生讨论。
师生一块儿得出结论: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呈圆筒形,有口无肛门,体壁仅由外胚层和内胚层两层细胞构成。
2.向同学们展示一些腔肠动物的图片,通过展示图片和同学们讨论他们与人类的关系。
〔1〕沿海岸的珊瑚礁,能稳固海岸。
〔2〕珊瑚礁可以制成石灰及水泥,以作建筑材料。
珊瑚也可作欣赏及装饰用。
〔3〕部份水母,例如海蜇,可供食用。
〔4〕腔肠动物的刺丝囊对人体有伤害性,甚至可能导致死亡。
二、扁形动物设问:请同学们观看涡虫图片,观察它的体形与腔肠动物水螅的体形有什么不同之处?对。
第二节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1.如图所示,圆圈表示生物具有的特征,重合部分表示它们的共同特征,则()A.M可以表示体温恒定B.M可以表示变态发育C.M可以表示在陆上产卵D.M可以表示体内有脊柱2.2021年是我国农历的牛年,下列对牛的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用肺呼吸b、胎生、哺乳c、体表被毛d、变温动物e、牙齿分化f、体内有膈A.a b c d e B.a b c d fC.a c d e f D.a b c e f3.下图所示,①②表示动物类别,③④表示两者的共同特征,表中选项与之相符的是()①②③④A 软体动物节肢动物卵生有脊柱B 鸟类鱼类用肺呼吸恒温C 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卵生变温有刺细胞D 腔肠动物扁形动物有口无肛门4.“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是重要的生物学观点。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鲫鱼身体呈梭形,有利于减小水的阻力B.鸟类有发达的胸肌,收缩有力,利于飞行C.狼的犬齿较发达,与其食肉的食性相适应D.蜥蜴体表覆盖角质鳞片,利于维持体温恒定5. 两栖动物不能成为真正适应陆地生活的动物,主要原因是()A. 体温不恒定,属于变温动物B. 生殖和发育过程离不开水C. 发育过程中有变态现象D. 肺结构简单,常皮肤辅助呼吸6.近年来,在世界许多水域中都发现了畸形蛙、畸形鱼等水生动物。
你认为造成这类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什么()A.生物物种的自然衰退B.生物间的近亲交配C.水域污染的日趋严重D.病毒、病菌的感染7.下列四种动物中,体温恒定的是()A.海马 B.斑马C.鳄鱼 D.章鱼8.下列关于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蜥蜴体表覆盖着角质鳞片,适合水陆两栖生活B.仙人掌叶片特化成刺,适于在炎热干旱的沙漠中生活C.鲫鱼身体呈梭形,体表被鳞,适于在水中游动生活D.蛔虫消化器官简单,适于在人体消化道内寄生生活9.下列关于青蛙的叙述错误的是()A.青蛙的体色与周围环境颜色接近B.青蛙的皮肤裸露且能分泌粘液C.青蛙的肺发达,能适应陆地生活D.青蛙的后肢发达,适于跳跃10. .海龟每年按时从上千公里外的海域游到特定的岛屿,在夜间爬上沙滩完成产卵活动。
第一节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一、教材分析《2.2.1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是继第一章《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之后,又一大生物类群的学习。
本节课作为《生物圈中的动物》的开篇,和第二节《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共同介绍了动物的主要类群,在此基础上介绍动物的运动和行为,最后总结动物的生活对其他生物及生活环境的影响,从而阐述动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是知识零散,学生不容易把握各种动物之间的联系,难以系统化。
二、学情分析通过第一章植物类群的学习,学生已经对于生物类群的学习过程有了总体的认识,学习的过程遵循了由“低等到高等、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顺序,同时针对某一具体类群则是遵循“由宏观到微观,由形态到功能,由个体到与人类关系”的逻辑展开,因此本节课则是将这两个规律再次实践,让学生掌握无脊椎动物主要类群特征的基础之上,将其思维由“植物类群”迁移应用到“动物类群”中去,实现科学思维中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概括的能力提升。
三、教学准备PPT,学案,实验材料,动物实物,动物标本等。
四、学习目标1.通过分组实验《观察水螅》,能概述腔肠动物的结构特点,形态特征以及捕食过程,初步建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
(生命观念探究实践)2.通过归纳与概括,分析和综合,梳理出无脊椎动物主要类群的异同点,进而初步感知动物类群“由低等到高等、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关系。
(科学思维)3.通过教师提供的资料,举例说出无脊椎动物的生活环境以及与人类的关系,提升“人与动物和谐发展”的环境意识。
(态度责任)五、教学重难点重点:无脊椎动物主要类群的特征概述难点:无脊椎动物主要类群的特征区分概述和人类关系描述。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视频展示与人们密切生活相关的各种无脊椎动物,如海洋馆里的水母,海葵;饭桌上的海蜇,虾;肠道中的绦虫,蛔虫;土壤里的蚯蚓,蜈蚣;田野里的蝗虫,禅。
过渡语:同学们,上一章我们了解到我们周围植物的类群以及他们不可或缺的生理活动,有哪一位同学能帮我们回忆一下植物有哪些类群?如果能配上简要的类群介绍就更贴心了。
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分组实验、演示实验等学习活动,能说出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动物的主要特征。
2.尝试列表比较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动物的异同。
3.认同“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观点,感知生物“由低等到高等、由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的进化顺序。
4.通过对相关实验的探究和相关信息的搜索和收集,发展学生对资料信息筛选、掌握、进一步形成自己观点的能力。
5.通过动物与人类关系的学习,使学生加快生物学科价值观的形成,进一步树立爱护大自然,爱护动物。
【教学重难点】1.通过分组实验、演示实验等学习活动,能说出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动物的主要特征。
2.尝试列表比较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动物的异同。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观看课件中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图片,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异,并让学生试着说出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的差异。
师生总结:根据动物体中有无脊柱,将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个主要类群。
脊椎动物又可细分为: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二)自主学习与探究过程:1.活动一:鱼类展示学生准备的鲫鱼,并提出问题(1)看一看鲫鱼的体色有什么特点?想一想这种体色与它的水生生活有什么联系?(2)看一看鲫鱼的体表有什么结构?把鲫鱼握在手里有什么感觉?想一想这种结构与它的水生生活有什么联系?(3)观察一下鲫鱼身体两侧各有一条什么,猜测一下它的作用。
(提示:去掉侧线可除鱼腥。
)(4)观察鱼的鳍,它们的名称分别是什么?成对存在的有哪几种,成单存在的有哪几种?它们的作用是什么?(5)鱼口与鳃盖的交替张合,在鱼的水生生活中起什么作用?(提示:根据鱼鳃的颜色判断死去的鱼是否新鲜。
)师生共同总结:a.鱼的身体呈梭形,可分为头,躯干和尾三部分。
b.身体表面覆有鳞片,鳞片表面有一层粘液,既可以保护身体,又可以减少水的阻力。
c.身体两侧各有一行侧线。
有测定方向和感知水流的作用。
d.鱼的运动器官——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