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公开课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14.56 KB
- 文档页数:4
13《猫》第一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猫》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 认识生字,读准多音字;2. 学习课文1~5自然段,了解大猫的古怪性格特点,感受猫的可爱;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品析词句中感受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学习明贬实褒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难点:1. 学习课文1~5自然段,了解大猫的古怪性格特点,感受猫的可爱;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品析词句中感受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学习明贬实褒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图片导入同学坐得可真精神,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只小可爱(图片出示),快看,是一只小猫。
看到同学们这么兴奋,谁来说说自家的小猫有什么特点预设: 我家的小猫很懒,总喜欢让我抱着它。
我家的小猫很机警,还会捉老鼠。
我家的小猫很调皮,总喜欢把我的玩具藏起来。
2.介绍作者看来每一只猫都有它自己的脾气,图片上这只猫是著名作家老舍爷爷家的,它又有怎样的特点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老舍爷爷笔下的《猫》去看一看吧。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读课文吧,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检查字词,学写“屏"1. 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瞧,出现两组生字,我来考考大家。
男生读第一组:(一)贪玩尽职丰富多腔咕噜咕噜屏息凝视(学习多音字:屏,屏幕、屏息)女生读第二组:(二)淘气开辟跌倒撞疼遭殃枝折花落(学习多音字:折,折纸折本折腾)5、发现了吗?这里有多音字呢,相机学习多音字,重点解释,折本:亏本。
枝折花落:断。
屏息凝视:抑制呼吸6、“屏”是这节课要学习的生字,看看改注意什么?注意竖撇,师书写,生书空。
7、真聪明多音字都学会了,一起来开火车读词语,火车开的真顺!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想一想这两组词分别对应老舍笔下的大猫和小猫,你能找到哪几个自然段是写大猫的,哪几个自然段是写小猫的呢?(大猫1-5或1-4,小猫6),眼睛可真亮!2、再次自由朗读课文,边朗读边思考: 尝试用一句话概括大猫和小猫的特点。
郑振铎《猫》优质课一等奖课件公开课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郑振铎的经典作品《猫》,依据教材的第七章“文学作品阅读”进行详细教学。
内容主要围绕《猫》这篇散文,通过对其语言、结构、主题的深入学习,使学生理解作者对生活中小动物的细腻观察和深情描绘。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理解并掌握《猫》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识别并运用文章中出现的关键词汇。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生活的能力,通过阅读提升想象力和审美鉴赏力。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猫》的语言特色和作者情感表达。
难点:理解并体会作者通过对猫的描写所传达的深层意义和对生活的感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学生用书、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不同形态的猫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自然导入新课。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展示图片,学生描述(3分钟)2. 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猫》,理解文章大意,教师提问检查。
自主阅读(8分钟)提问检查(5分钟)3. 例题讲解:教师挑选文章中具有代表性的段落,详细讲解其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
例题选择与讲解(10分钟)学生动手标注(5分钟)4. 随堂练习:学生对文章中的难点进行随堂练习,教师指导。
练习题目发放与解答(10分钟)教师个别指导(5分钟)5. 主题讨论:小组讨论《猫》所表达的主题,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
小组讨论(8分钟)分享讨论结果(5分钟)六、板书设计1. 《猫》2. 结构提纲:引言、描述、事件、感悟、结尾3. 语言特色:细腻、生动、形象4. 情感表达:喜爱、怜惜、反思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篇关于小动物的观察日记。
要求:至少300字,运用本课学习的词汇和表达技巧。
答案示例:我家的小狗“球球”今天特别活泼。
它那双乌黑的眼睛闪烁着好奇的光芒,每当我走近,它就会围着我欢快地打转。
初中语文《猫》教案一、教学内容1. 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猫的生活习性和性格特点。
2. 学习生字词,提高学生的词汇量。
3. 分析课文结构,学习作者通过典型事例刻画动物形象的方法。
4.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猫的生活习性和性格特点。
2. 学习生字词,提高学生的词汇量。
3. 分析课文结构,学习作者通过典型事例刻画动物形象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
2. 学会通过典型事例刻画动物形象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家里有养宠物吗?你们喜欢宠物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关于一只可爱的动物——猫。
”2. 自读课文,让学生感受猫的可爱和机灵。
在学生自读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提示学生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字形。
3. 学习生字词,提高学生的词汇量。
教师可以挑选一些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让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4. 分析课文结构,学习作者通过典型事例刻画动物形象的方法。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课文的标题、开头、结尾等方面进行分析,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具体事例来描绘猫的形象的。
5. 讨论交流,让学生分享自己对猫的认识和感受。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猫的了解和喜爱。
6. 课堂小结,总结课文内容。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总结猫的生活习性和性格特点。
7. 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可以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内容。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表达能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老舍《猫》教学设计8篇《猫》这篇精读课文细致、生动地描述了猫的古怪性格和它满月时的淘气可爱,全文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猫的喜爱之情。
而在文章细节描写上老舍先生用风趣亲切,通俗晓畅的语言,表现了猫的性情,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老舍《猫》教学设计吧。
更多“教学设计”相关文章内容推荐(↓↓↓)《礼记》二则教学设计一等奖5篇《让世界充满爱》教学设计5篇幼儿园教师公开课教学设计5篇《海底世界》优质课教学设计5篇《燕子》教学设计和意图5篇老舍《猫》教学设计1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认识18个生字,学会其中13个;正确读写“任凭、无忧无虑、闭息凝视、温柔可亲、丰富多腔、变化多端、枝折花落、生气勃勃”等词语。
2、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掌握课文生字新词,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出示课题:猫(齐读) 板书:猫导语:谁养过猫?能用一句话说说你对猫的整体感觉吗?(学生发言)同学们,老舍先生也很爱猫,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的课文——《猫》,就体现了他对猫的喜爱之情。
(二)学习新知1、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一类生字要求会写),理解字义。
(1)学生自己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2)课堂反馈自学情况。
①指名读生字:媒体演示13个生字。
②正音:辟 p@③辨析多音字:和运用媒体解决:A.出示“和”字,让学生读出它的字音,同时点击画面出示相应的拼音;B.让学生用“和”字的不同读音组词。
④分析字形结构,记忆生字。
⑤理解词语:(可用法、知字义解词义的方法)任凭:不论,无论。
无忧无虑:没有忧愁和担心。
闭息凝视:有意识地暂时抑制呼吸,聚精会神地看。
生气勃勃:形容富有朝气,充满活力。
2、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初步感知课文。
思考:老舍先生笔下的猫留给你怎样的印象?读完课文,先标序号,再用一句话说一说老舍先生笔下的猫留给你的印象。
(只要与课文内容有关均可。
)板书:古怪淘气可爱(2)再读课文,梳理文章脉络。
小学语文《猫》教案范文教案名称:《猫》教学编写人:小学语文老师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特定词汇:猫、傍晚、准备、粮食、俩、抓、老鼠、看家、保护。
2.了解猫的基本特征,培养学生对小动物的关爱意识。
3.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等综合语言能力。
教学内容:学习小学语文课文《猫》。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猫》这篇课文,让学生了解猫的基本特征和它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小动物的关爱意识。
教学准备:课文《猫》、幻灯片、图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张可爱的猫的图片,引起学生对猫的兴趣。
然后问学生是否养过猫,对猫有什么了解。
二、新课讲授(15分钟)1.呈现课文标题《猫》,并让学生猜测这篇课文可能是关于什么内容的。
2.师生共同朗读课文,并引导学生感受课文中的情感语言和描写猫的特点的语言。
3.结合课文,师生共同讨论:猫为什么被认为是人类的朋友?猫在人类生活中有哪些作用?4.教师板书关键词:傍晚、准备、粮食、俩、抓、老鼠、看家、保护。
5.教师以幻灯片形式给学生展示图片,让学生回忆并说出图片中与猫相关的词汇。
三、拓展活动(20分钟)1.学生小组合作,选取图片讨论猫的特点和作用,并用语言描述。
2.学生以小组形式编写一段描写猫的短文,并准备分享给全班。
3.部分学生上台分享自己的短文,其他学生进行点评和鼓励。
四、巩固与评价(10分钟)1.教师出示一些图片,让学生描述图片中的猫,并做出评价,如“这只猫看起来很可爱”、“这只猫可能是在玩耍”等。
2.教师进行总结,对学生本节课的表现进行肯定和评价。
五、布置作业(5分钟)要求学生回家观察自己家中的宠物(如猫、狗)的生活,并用文字描述宠物的特点和它在家中的作用。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到了猫的基本特征以及它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学生通过讨论和写作活动,培养了对小动物的关爱意识,提高了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同时,通过幻灯片和图片的使用,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促进了学生的参与度。
《猫》教学设计(优秀14篇)《猫》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通过倾注情感的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结构和叙述顺序。
2、提取信息,品读语言,体会细腻的描写所蕴含的真挚情感。
3、通过纵向对比,理解作者情感变化的原因,联系实际,联系生活,感悟深层情感:对于事物公正的评判态度,对于生命的关爱与尊重等。
教学重难点:建立在自主学习的平台上的自主性学习,通过归纳对比,领会作者对于猫的情感变化,以及变化后蕴含的深层情感。
教学过程:课间时间,指导学生登录平台,自主参看电子教案,电子学案,相关图片,视频,幻灯片,了解作者情况等相关背景知识。
1、课前自测。
课前,学生利用自主性学习的平台自主检测本课的预习效果,完成“在线评测”部分的基础性知识题目,教师通过“在线评测”查看反馈结果,对学生答题情况做简要评价总结,对高频错误做出订正。
2、课前说明。
今天我们的课,利用自主性学习的平台来学,这更能发挥大家的主动性,在上课过程中,我们同时提供两种求助方式解决你的疑难问题:现场讨论和网上求助。
操作上,大家直接进“网上讨论”板块提出问题即可。
3、导入。
同学们知道我们今天学习哪一篇课文么?——猫,字典上的解释是:一种家畜,面呈圆形,脚有利爪,善跳跃,会捉老鼠。
常被人当宠物养之。
对于猫,我们都相当熟悉,不信请大家看一个小短片(播放1分钟视频)怎么样?老师没说错吧,对于猫,我们相当熟悉,无论是动画片里出现的各具特色的猫的形象,还是现实生活中的各具形态的猫,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老师也知道,很多同学还有着养猫的经历,今天,郑振铎先生给我们带来的,就是一个“养猫人”的快乐与伤悲——哎?这我就纳闷了,养猫的`乐趣我可以理解,但这悲又从何而来呢?相信同学们在预习时已经略知一二了,下面请同学们自主参看“电子教案”、“电子学案”,确定我们这课的学习目标。
4、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重点段落(听取学生的建议,朗读第三次养猫的经历)。
《猫》公开课精品教案说课稿及课后习题一、说课稿1. 教学背景本文是一篇关于描述猫的文章,通过对猫的生活习性、性格特点等进行描绘,让学生了解和欣赏动物的可爱之处。
本节课我们将围绕这篇文章展开学习,通过分析文章内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结构,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动物、关爱生命的情感,增强对自然生态的敬畏之心。
3.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难点:分析文章结构,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4.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喜欢的动物,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猫》。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大意,学习生字词。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结构,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4)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5)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关注动物的生活,培养关爱生命的情感。
5. 课后习题(1)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2)根据课文内容,画出猫的生活习性和性格特点。
(3)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动物的关爱之心。
二、课后习题答案解析1. 答案解析:通过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
2. 答案解析:让学生通过画猫的生活习性和性格特点,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 答案解析: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动物的关爱之心,培养学生的关爱生命情感。
三、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分析《猫》这篇文章,让学生了解了猫的生活习性和性格特点,使学生体会到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关爱生命的重要性。
《猫》公开课精品教案说课稿及课后习题一、说课稿: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课文《猫》的主要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对动物的关爱和保护意识。
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能力。
2. 教学内容:课文《猫》的阅读与理解。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
探讨课文所传达的价值观。
3. 教学重点与难点:课文的阅读理解。
课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
4.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具体内容。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5. 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谈论对猫的认识和经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通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检查对课文的理解。
(3) 分析与讨论: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进行小组讨论。
(4) 总结与拓展: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所传达的价值观,布置课后习题。
二、课后习题:1. 请简述课文《猫》的主要内容。
2. 请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举例说明。
3. 课文中所传达的关于动物的价值观是什么?请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解释。
4. 请谈谈你对课文中描述的猫的生活习性的理解和看法。
5. 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你对动物的关爱和保护的看法。
三、教学评价:通过课后习题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通过课堂表现和小组讨论,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和团队协作能力。
通过课后习题中的开放性问题,评价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资源:课文《猫》的文本。
相关动物保护的资料和视频。
五、教学建议: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的阅读理解,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观点。
在分析课文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在课后习题的设置上,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在课堂讨论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六、教学准备:1. 教材准备:确保每个学生都有一份《猫》的课文文本。
七年级语文《猫》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学会欣赏课文中的优美语句,提升语文素养。
(3)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动物、关爱生命的情感。
(2)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阅读课外书籍的欲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
2.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对猫的描写手法及其表达的情感。
(2)学会欣赏课文中的优美语句。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老舍及其作品。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题目《猫》,提问:“你们对猫有什么了解?猫的特点是什么?”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2)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结构,总结作者的写作手法。
(2)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难点词汇。
(2)分析作者对猫的描写手法及其表达的情感。
5. 课堂练习(1)学生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写作情感。
(2)学生模仿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写一段关于自己喜欢的动物的文字。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总结课文结构,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
3. 写一篇关于自己喜欢的动物的作文,不少于300字。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重点知识点,以及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何,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调整。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学生根据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价自己在学习态度、参与程度、知识掌握等方面的表现。
《猫》的教学设计本文共计1754字。
教学设计:《猫》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了解猫的特点、生活习性,并能正确使用与猫有关的词汇。
2.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小动物的喜爱和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同情心。
二、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猫的图片、多媒体课件、黑板、彩色粉笔2. 材料准备:《猫》的相关课文、生字卡片、图画故事书《小猫钓鱼》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几张猫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谈谈自己对猫的印象和了解。
2. 提出问题(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猫的照片和生活场景,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猫和人类有哪些相似之处?为什么猫是我们常见的宠物之一?3. 导入课文(10分钟)教师出示课文《猫》并进行导读,帮助学生了解猫的基本特征、生活习性等。
学生跟读并注意听。
4. 阅读理解(1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阅读课文,并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回答,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情况。
5. 观察和描述(15分钟)教师出示具体的猫的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并进行描述,引导学生使用具体的形容词和动词,开发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6. 创作小故事(15分钟)教师出示图画故事书《小猫钓鱼》,讲解图画内容,然后让学生自己编写小故事,以小猫为主角,描述小猫的生活、经历和所遇到的问题等。
7. 分组讨论(1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小组内的成员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编写的小故事,并选择一位代表向全班汇报。
8. 情感教育(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讨论小猫所面临的困境和问题,并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同情心,引导学生关注和保护小动物的意识。
9. 课堂总结(5分钟)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再次强调学生对小动物的喜爱和保护意识,鼓励学生关爱动物、保护环境。
四、课后作业请学生将自己编写的小故事整理成册,并在故事后面加上自己插绘的图画。
13《猫》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13猫教学目标1、会认会写本课生字,会读“屏息凝视、枝折花落"等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抓重点词句、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猫的性格特点,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3、品味文章精彩词句和写法,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激发学生课外观察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通过抓重点词句、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猫的性格特点,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复习导入上一节课,咱们跟着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去感受了一下他眼中的猫,现在,老师要来考一考同学们的眼力。
如果你会读大屏幕上出现的词语,请你迅速的站起来并大声的把它读出来好吗?(课件出示词语)还记得老舍先生笔下的猫是一只怎样的猫吗?预设:大猫古怪,小猫淘气3、是的,通过抓关键词句的方法,咱们知道老舍先生笔下的猫呀大猫古怪,小猫淘气。
(板书:古怪淘气)二、寻找“古怪”和“淘气"(一)寻找“古怪”1.过渡:老舍说猫的性格古怪,“古怪"是什么意思?猫有怎样古怪的性格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找到描写猫古怪性格的句子,读一读,圈出关键词语。
生1: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候很乖。
它会找个暖和的地方,成天睡大觉,无忧无虑,什么事也不过问。
——抓住很乖、成天睡大觉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句话,点名边读边想象猫成天睡大觉的画面。
描述想象到的画面。
——这样一只憨态可掬的猫儿,老舍先生喜不喜欢呀?(喜欢)生2:可是,它决定要出去玩玩,就会出走一天一夜,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
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任凭谁怎么呼唤(因为爱猫,所以才一直呼唤)老舍心爱的猫出走了急得不得了,都会有哪些人来呼唤猫呢?他们会怎么呼唤呢?当老舍先生准备好了食物,他会在门口呼唤……当他的女儿放学回到家,她会在门口呼唤……当夜幕降临,老舍和家人们会站在路口呼唤……师总结:可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这真是一只贪玩的猫啊!对比句子,发现语气词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说它贪玩,的确是,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思考:对比这两个句子,你觉得哪一句更好?为什么?师总结:是啊,老舍在写下这种语言的时候,仿佛在和老朋友聊家常,特别亲切随和,看出作者很喜爱猫。
《猫》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无忧无虑、任凭、丰富多腔、遭殃、缕”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习性及在家中的地位。
3.理解作者为什么永不养猫,并从中受到教育。
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表达事物的方法。
4.找出课文中描写三只猫的句子,体会这些句子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习性及在家中的地位。
2.理解作者对三只猫的不同情感,及这种情感产生的根源。
3.找出课文中描写三只猫的句子,体会这些句子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对三只猫的不同情感,及这种情感产生的根源。
2.理解作者为什么永不养猫。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作者及作品。
五、教学时间: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教师出示一张可爱的猫咪图片,让学生描述自己对猫的了解或感受。
2.引导学生质疑:课题中的“猫”为什么要加上引号?3.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有关猫的词语或句子,体会其意义的不同。
4.揭示课题《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正音。
3.学生默读课文,标出课文写了哪些事物或人物,并说说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注意引导学生理解“任凭”的意思。
4.教师检查学生对课文的朗读情况,并正音。
5.教师引导学生质疑,师生共同梳理问题,准备深入探究。
(三)细读课文,品读词句1.自主研读,小组交流:你读了课文后对哪只猫的印象最深?为什么?找一找描写这只猫的语句,并体会其中的情感。
学生交流中说到对某只猫的描写句段时,教师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相关句段。
其间教师随即指导学生理解“饭团子、缕缕”的意思。
同时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每只猫的不同情感及其原因。
2.集体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即指导朗读相应的句段,并深入体会其中的情感。
重点指导以下句段:(1)“它是一只黑白相间的花猫……取名‘球球’。
部编版四年级下语文13《猫》第1课时优质示范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课文中的基本含义。
2.能够深入感悟课文中的情感。
3.能够熟练朗读课文并理解读音。
4.能够简单描述课文中的情节和主题。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的基本含义。
2.朗读课文并掌握正确的发音。
3.感受课文中的情感并进行简单表达。
三、教学难点1.感受课文中的情感并进行表达。
2.理解课文中可能存在的比喻和暗示。
四、教学准备1.课文《猫》相关教材。
2.教学课件。
3.黑板、粉笔、擦子等教学工具。
4.学生课本和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导入:通过展示一幅描绘猫的图片让学生们展开话题,引出猫的相关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主体:1.学生跟读课文,老师讲解生字词和段落重点。
2.分角色朗读《猫》课文,加深学生对课文情感的共鸣。
3.分组讨论,总结课文中的主题和描写手法。
4.带领学生感受课文中的情感,并进行个人或小组表达。
操练与训练:1.学生进行课文的默写和朗读训练。
2.老师指导学生进行课文相关的练习题训练。
3.学生之间进行课文内容的讨论和展示。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强化知识点。
六、课后任务1.完成《猫》课文的笔记和心得体会。
2.复习课本相关内容,并做好预习下一课内容的准备。
3.课后查找有关猫的资料,进行展示。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情感课文《猫》,引导学生感受自然与人的和谐,培养学生爱护动物的意识。
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暗示和比喻,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提高课文的感悟水平。
郑振铎《猫》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郑振铎及其作品《猫》的背景信息。
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和好奇心。
1.2 教学内容:介绍郑振铎的生平和文学地位。
简要介绍《猫》的主题和情节。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动物在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意义。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利用多媒体展示郑振铎的图片和作品简介。
第二章:文本分析(一)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分析文本中的描述和对话,理解猫的形象特点。
2.2 教学内容:详细解读课文第一至第三段,分析猫的来历和性格特点。
讨论文本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猫是自由的”、“猫的眼神”等。
2.3 教学方法:分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分享对猫形象的分析。
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比喻和象征手法的意义。
第三章:文本分析(二)3.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中的情感变化和心理描写。
分析文本中的对比手法,探讨猫与其他人物的关联。
3.2 教学内容:详细解读课文第四至第六段,分析主人公对猫的情感变化。
对比猫与其他人物的关系和性格特点,探讨其象征意义。
3.3 教学方法: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分享对情感变化和对比手法的理解。
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猫与其他人物的关联和象征意义。
第四章:文本分析(三)4.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社会背景和主题思想。
分析文本中的讽刺和批评手法,探讨作品对现实社会的反思。
4.2 教学内容:详细解读课文第七至第九段,分析作品中的社会背景和主题思想。
探讨文本中的讽刺和批评手法,如对人类对待动物的态度的讽刺。
4.3 教学方法: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分享对社会背景和主题思想的理解。
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作品对现实社会的反思和启示。
第五章: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5.1 教学目标: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教学目标。
布置作业,巩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思考。
5.2 教学内容:总结本节课对《猫》的文本分析,强调重点内容和手法。
郑振铎《猫》优质课一等奖课件公开课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郑振铎的经典散文《猫》,按照教材的章节安排,涉及第二章节“猫的习性”和第三章节“猫的性格”。
详细内容包括猫的捕猎习性、日常行为特点以及猫的独特性格,通过文本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作者对猫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感悟。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文本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型,理解猫的习性和性格特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文本细读、小组合作等方式,提升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动物的关爱和尊重,激发学生对自然生命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文本中细腻的情感和深层次的哲理的理解。
教学重点:猫的习性及性格特点的理解,以及文本表达技巧的鉴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课件、黑板、挂图。
学具:学生用书、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猫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猫的兴趣,进而引入本课。
2. 新课内容呈现:详细讲解文本内容,对猫的习性和性格进行剖析。
a. 让学生阅读文本,了解猫的捕猎习性。
b. 小组合作,分析猫的性格特点。
3. 例题讲解:选取文本中的难点句子,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4.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习题,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结: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回顾,强调猫的习性和性格特点。
六、板书设计1. 《猫》2. 主要内容:a. 猫的习性:捕猎、日常行为特点b. 猫的性格:独立、高冷、聪明、好奇3. 文本结构:总分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简要概括猫的习性和性格特点。
b. 从文本中选择一句你认为最具表现力的句子,并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2. 答案:a. 猫的习性:善于捕猎,喜欢独处,生活有规律。
猫的性格:独立、高冷、聪明、好奇。
b. 示例:文本中“猫瞪大了眼睛,警惕地望着四周。
”这句话生动地表现了猫的警觉性。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生动的图片和深入浅出的讲解,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猫的习性和性格特点,但在激发学生情感态度方面还有待提高。
第16课《猫》第二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16.《猫》第二课时教案一、导入新课视频导入。
猫,是一种温顺、活泼、乖巧可爱,而被许多人所喜爱的动物。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郑振铎的《猫》。
二、出示学习目标1.学习默读的技巧,养成圈点勾画和做摘录的习惯。
(重点)2.了解三只猫的来历、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结局等。
(重点)3.体会三次养猫,作者的情感变化。
(难点)4.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之死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难点)三、走近作者1.请学生读课下注释中对作者的介绍。
2.课件出示补充资料,请学生朗读,加深对作者的认识。
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县人。
现代作家、文学史家、翻译家。
郑振铎一生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在文学创作、翻译、文物保护等方面都有极为突出的贡献。
他是鲁迅、冰心的至交好友,译著有《新月集》《飞鸟集》等,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国家文物局局长、文化部副部长等职务,1958年出国访问途中因飞机失事遇难。
四、初读课文,完成表格1.本文一共写了几只猫?如果我们给它们分别起一个名字,我们可以叫它们什么?(学生根据预习情况作答,老师板书)2.学生阅读课文,并从课文中摘录作者养三次猫的相关词句完成表格(提示:可以从来历、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结局和我的情感等几个方面进行概括。
)五、研读课文,思考探究1.在这三只猫中,哪一只描写得最为详细?第三只猫2.为什么写两只可爱的猫的篇幅不如一个丑猫的篇幅长,到底发生什么可怕事情?“芙蓉鸟事件"3.芙蓉鸟案件分析(1)案发现场情况:鸟儿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笼板上都是血。
羽毛松散着,好像它曾跟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
(2)犯罪嫌疑人:那只丑猫(3)犯罪嫌疑人作案的可能性:案发前的表现:对黄鸟似乎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子上,对鸟笼凝望着。
案发后的表现: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
(4)对犯罪嫌疑人的惩罚方式: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还以为惩戒得没有快意。
2017—2018学年上学期七年级语文教案
家传入的科学、民主、自由、平等、人道主义,个性解放等思想,在我国知识青年中日益渗透的具体表现。
检查预习:
1 •郑振铎,生于1911年,福建长乐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是我国著名的作家、翻译
家、文学史家。
主要作品有《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
2.字词积累:
污涩(s e) 懒惰(du o )怂恿(s dig) (y d ng )
预警(j ing) 怅然(ch mg)蜷伏(qu印)
叮嘱(zh u) 虐待(nv e )
畏罪潜逃(qi岔)妄下断语(w mg)
3.解释下列词语:
怂恿: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怅然: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畏罪潜逃:犯了罪怕受制裁偷偷地逃跑妄下断语:轻率的下结论。
问题探究:
2.郑振铎家养的这三只小猫,你喜欢哪只呢?说说你的理由
【合作解疑】
研读课文“作者养第三只猫的经历”这部分(第15-34段),回答以下问题。
1 •芙蓉鸟案件一一我来审判
(1)案发现场:鸟儿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笼板上都是血。
羽毛松散着,好像它曾跟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
(2)犯罪嫌疑人:第三只猫
(3)作案证据:对黄鸟似乎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子上,对鸟笼凝望着。
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
(4)惩罚措施: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还以为惩戒得不够。
(5)案件真凶:黑猫作案
(6)案件定性:冤案
【精讲点拨】
1. 第三只猫“大家都不喜欢它”,但它亡失之后,“我”却“更难过得多”。
你觉得原因是什么?仅
仅是因为“我”冤枉了它吗?
二明确:“我”对于第三只猫的死更感到难过,因为“我”觉得它的死,责任在“我”
“我”的暴怒、“我”的过失、“我”的主观臆断,让猫受到冤枉却无法辩诉,这种
负罪感永远无法消除,“我”永远愧对这条生命。
2. 第一只猫死后,“我”安慰三妹说:“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来给你。
”第二 只猫丢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又写道: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如何理解?这三句话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明确:第三只猫的悲剧,是我亲手造成的。
我目睹了两只猫的不幸,又亲手制造 了第三只猫的悲剧,深感内疚。
表达了作者强烈的自责、悲痛的情感。
为了避免悲剧 重演,永不养猫。
“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来给你。
”这句话为下文要来第二只小猫做铺垫, 引出下文;
“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为第三次养猫埋下伏笔,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 用;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这句话与文章开头相呼应,在结构上形成了首尾呼应 的特点。
【知识建构】
猫
一缕酸辛 善待弱小 怅然愤恨 主旨
公平公正 难过得多
实事求是
【巩固训练】
1 •选出下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C ) A. 污涩(s e) 怂恿(s d ng ) 冤枉(yu ①) B. 蜷曲(qu d n ) 懒惰(du Q 虐待(nu e C. 消耗一 (h co) 争辩_(bi_ cn)_ 鸟笼(l cng)_ D. 咒骂(zh du) 酸辛(su m) 惭愧(ch 印) 2.“我的良心受伤了”理解正确的一项是(BC )(多选) A. 第三只猫的死伤害到了我。
B. 我冤枉了一只不会说话的小猫,感到自责、内疚。
C. 为不能补救过失而哀伤。
D. 我冤枉了第三只猫,让我丢了面子。
【拓展延伸】
1. 如果你是第三只猫,你想对人类说些什么呢?
2. 在生活中,你是否也错怪过身边的人或被人误解呢?把经过说给同学们听听, 讨论怎样才能减少
误解呢?
猫
一缕酸辛 善待弱小 怅然愤恨 主旨 公平公正 难过得多 实事求是
怅然若失(zh eng) 大惩小戒(ch eng) 不容置疑(zh 1) 千叮万嘱(zh i)
板书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