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经典复习《孟子》之《十三卷 尽心上》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9
孟子尽心上原文与解析孟子,古代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和哲学被后世称为“孟子学派”。
其著作《孟子》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道德、人性、政治、教育等方面都有深入的思考和论述。
其中,"尽心"是他思考人性与行为的重要观点之一。
本文将重点围绕《孟子》中关于尽心的原文进行解析。
尽心一词在孟子的著作中多次出现,从字面意义上理解,尽心即指一个人全力投入、全情投入的态度和行为。
下面是《孟子·尽心上》的原文:"尽心者,悫也。
"这句话出自《孟子·尽心上》中的开头,是孟子对于尽心态度的最简单的解释。
字面上理解,尽心者是指具备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表现的人。
而在《孟子·尽心中》中,孟子进一步解释了尽心的内涵:"心在内外,身在四支,营养尽之;聚魂与之,真气从之。
恬澹则无忧,无忧则年高魅不至,魅不至则力不丧,力不丧则学不谤。
"这一段阐述了尽心的具体行为和效果。
尽心者内心要全面协调,身体的每个部分都要注重调养;要保持内心的宁静和平和,不为外界的困扰所左右;要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不为外界的批评与非议而动摇。
孟子的这些论述,可以引申为如何做到尽心。
尽心的核心在于修养自己,保持内心的和谐与平静。
尽心可以通过积极向善的行为来实现。
当我们对某件事情全情投入,主动参与,努力奋斗,就是在尽心。
而当我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学习或者社会公益事业中,即使面临困难,也保持积极乐观,坚持不懈,就是在尽心。
只有尽心,我们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推动社会的进步。
总结起来,孟子的尽心观点所关注的是个体的修养和内心的平和,通过全身心地投入与积极向善的行为来实现自身的价值与对社会的贡献。
尽心是一个人德行和品质的表现,也是实现自身潜能与追求幸福的关键所在。
通过对孟子尽心观点的原文解析,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思考了孟子思想中这一重要观点的内涵和意义。
尽心观念不仅对个人而言具有指导意义,也对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孟子尽心上第十三?孟子尽心上第十三??《尽心》与《告子》的关系:显然,《告子》中所言“人之本质必然为善”(性)的论断最后给出的是心如其自身那样思而抉择/选择,因此,人之为人的性或本质,最后就基于心的实现。
心的实现自身,就是心尽其自身。
心之尽其自身,一个基本的关系就是心会在自我完满实现(尽)的过程遇到在我者与在外者的区分。
在在我者与在外者的区分基础上,真正属于人之本质与权能的规定得到更为确切的彰显。
人只有而且必须将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实现出来,人才能获得并实现自己的本质。
这就有一个性命之辩的问题,而性命之辩的前提和基础则是人的属己能力的尽量实现(即尽心)。
[参见《注疏》P349孟子何以以“尽心”随《告子》以及作为结尾,大意都是牵强附会]??13.1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章??朱熹关于心、性、天三者的“理学”解释:“心者,人之神明,所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
性则心之所具之理,而天又理之所从出者也。
人有是心,莫非全体,然不穷理,则有所蔽而无以尽乎此心之量。
故能极其心之全体而无不尽者,必其能穷乎理而无不知者也。
既知其理,则其所从出,亦不外是矣。
以《大学》之序言之,知性则物格之谓,尽心则知至之谓也。
”[《集注》P349],关键点是引入“理”字,并以此为基础,将“尽心知性知天”的关系理解为两个层次:先是逻辑设定三者先天一致;然后将人的现实存在过程视为对三者关系的实现(亦即以先天的逻辑关系来担保三者的现实关系)。
理的引入以及将三者关系加以先天的逻辑设定,违背了孟子心之思而抉择的现实性品质。
而且,将“尽心”解为“穷理”,尤为偏颇。
因为在孟子“尽心”本身自足的源动者,而穷理则突兀地加入了一个心自身之外的客体,从而尽心根本就不能得理。
《注疏》伪疏理解心、性/天的关系则说:“以其天之赋性,而性者人所以得于天也,然而心者又生于性,性则湛然自得,而心者又得以主之也。
”(P351)这个解释,既受到了理学化解释的影响,又在其基础上更加颠倒、扭曲了孟子的心、性关系。
原创【经典解读】孟⼦:万物皆备于我矣。
反⾝⽽诚,乐莫⼤焉。
强恕⽽⾏求
仁莫近焉。
【原⽂】
《孟⼦·尽⼼上》:万物皆备于我矣。
反⾝⽽诚,乐莫⼤焉。
强恕⽽⾏,求仁莫近焉。
【译⽂】
万物之理本就近在眼前、在内⼼之中。
向内在⽣命求索,道理就会实实在在地呈现出来,没有
⽐这个更⼤的快乐了。
以之为起点,努⼒把这个道理推⼰及⼈,仁就在此处。
【解读】
天⼈本就合⼀,只是⼈向外逐物,未曾反躬⾃省,向内关照此合⼀之真实。
天本是诚⽽⽆欺
的、实实在在的,只有⼈动思审虑、谋算作伪。
故真反⾝者,能与天合⼀,享其天爵,安其天
乐,此谓修⾝,此谓明道。
并以此推⼰及⼈,近⽽远之,以合内外,可谓仁矣。
《孟子》卷13尽心章句上诗解4三乐仁义养老食足题文诗:孟子有曰:君子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君子一乐;仰不愧天,俯不怍人,君子二乐;天下英才,得而教育,其三乐也.孟子又曰:广土众民,君子欲之,所乐不存;中天下立,定四海民,君子乐之,所性不存.君子所性,大行天下,虽而不加,穷居不损,本分定故.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之于心,生色睟然,见之于面,盎现于背,施于四体,四体无言,不言而喻.孟子有曰:伯夷太公,闻文王作,曰盍归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有善养老,则仁人也,以为己归.五亩之宅,树桑墙下,匹妇蚕之,则其老者,足以衣帛.五母鸡也,二母彘也,无失其时,老者足以,无失肉矣.百亩之田,匹夫耕之,八口之家,足以无饥.所谓西伯,善养老者,制其田里,教之树畜,导其妻子.人五十岁,非帛不暖;人七十岁,非肉不饱,不暖不饱,谓之冻馁.文王民无,冻馁老者.孟子又曰:易治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食之以时,用之以礼,财不胜用.民非水火,不生活也,昏暮叩人,之门户求,水火必与,由其至足.圣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有水火,民焉不仁?【原文】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1。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2,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3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译文】孟子说:“君子有三件乐事,以仁德一统天下还不包括在其中。
父母都健在,兄弟无灾殃,是第一件乐事;抬头不愧于天,低头不愧于人,是第二件乐事;得到天下优秀人才而教导他们培育他们,是第三件乐事。
君子有三件乐事,以仁德一统天下还不包括在其中。
”【注释】(1)不与存焉:不参与这一存在,不算在这之内。
与,音yù,参与。
焉,于此;此,指三乐。
(2)故:事故,灾患。
(3)怍:音zuò,惭愧。
【原文】孟子曰:“广土众民,君子欲之,所乐不存焉;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乐之,所性不存焉。
君子所性,虽大行不加焉,虽穷居不损焉,分定故也。
【原文】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则知天矣。
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妖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评析】佛问:“你去何处安身立命?”(《景德传灯录》)孟子回答说:“养性事天,修身立命。
”孟子谈天命,谈人的本性时,他的话语从来不带消极被动的神秘色彩,而是充满了积极主动的个体精神。
对待天命,他认为不过是保持心灵的思考,认识人之所以为人的本性罢了;所谓安身立命,他认为不过是一心一意地进行自身修养而已。
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安身立命就是要我们加强学习知识,提高思想修养,充实自己的心灵。
所以,不要东奔西走,南寻北觅,做悠悠天地中的匆匆过客。
东奔西走,南寻北觅的结果往往是占有外物越多,内心就越觉得空虚,最终你就只是一个徒具外形,被外物虏役的臭皮囊。
相反,“归来闲对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只要你保持心灵的思考,修身养性,身心自然就会有着落,精神自然就会有寄托,你也将永远把持着你的生命之春。
【原文】孟子曰:“莫非命也,顺受其正。
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
尽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评析】一切都是命运的安排。
用我们今天的观点来看,这种思想似乎是一种消极的宿命论。
但实际上,“顺受其正”才是孟子的立足点。
如果能够顺理而行,顺应命运,也就能够承受正常的命运,那就没有什么神秘的地方了。
那该怎样顺应呢?比方说,知道危险的人不会站在危险的墙下,这不难做到吧?为什么不站在危险的墙下?因为你知道它有倒塌的危险。
同样的道理,明知道打家劫舍,杀人越货,走私贩毒,贪污受贿是危险的,你是不是还要去试试呢?不去试试的人是知道命运的人,是“顺受其正”的人。
去试试的人则是不知道命运,不“顺受其正”的人。
所以,“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而死者,非正命也”。
一生做自己应该做的事,走正道,行正义,就是正常的命运;相反,如果因犯罪而死,则死于非命,就不是正常的命运了。
所以,从孟子的观点来看,命运的确没有什么神秘,不过是顺其自然罢了。
《孟子》专题训练《尽心》上下1.阅读《孟子》选段,完成文后习题。
13.1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①。
知其性,则知天矣。
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13.4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
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强恕②而行,求仁莫近焉。
”[注]①心,指本心,即善心;性,指本性。
②恕:指“恕道”,即推已及人。
(1)下列关于以上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认为努力扩充善心,就可以知道人的本性是什么,进而可以顺应天道。
B、孟子认为,只要修身养性,就可以之安身立命,确保自身健康长寿。
C、孟子认为万事万物之理都具备在自我的身上,求仁也是如此。
D、努力地推已及人,是求仁的最佳捷径。
(2)请结合上述文段内容,谈谈孟子关于“性善”的理解。
2、阅读《孟子》选段,完成文后习题。
13.6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
无耻之耻①,无耻矣。
”13.7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
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
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注]①无耻之耻:把没有羞耻心当作是一种耻辱;“之”,提前宾语的标志。
(1)下列关于以上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不可以没有羞耻心,如果人没有羞耻心,那么什么违法败德的事都做得出来了。
B、如果能把没有羞耻心当作是最大的耻辱,知耻明耻,改过修弊,自然就不会再有令人羞耻的事了。
C、玩弄权谋、机变之巧的人,权位在手,名利熏心,耻对他是毫无作用的。
D、孟子还认为,连动物都要以自身不像个人而羞耻,更何况真正的人呢?(2)请结合上述语段,谈谈“知耻”的作用。
3.阅读《孟子》选段,完成文后习题。
13.9孟子谓宋勾践曰:“子好游乎?吾语子游。
人知之,亦嚣嚣①;人不知,亦嚣嚣。
”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
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
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注] ①嚣嚣:自得,不在乎在样子。
《孟子·尽心上》折叠编辑本段作品简介《孟子·尽心上》【原文】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则知天矣。
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译文】孟子说“充分运用心灵思考的人是知道人的本性的人。
知道人的本性就知道天命。
保持心灵的思考涵养本性这就是对待天命的方法。
无论短命还是长寿都一心一意地修身以等待天命这就是安身立命的方法。
”【读解】佛问“你向什么处安身立命”《景德传灯录》儒答“养性事天修身立命。
”孟子谈天命谈人的本性没有消极被动的神秘色彩而是充满了积极主动的个体精神。
对待天命不过是保持心灵的思考涵养人之所以为人的本性罢了所谓安身立命也不过是一心一意地进行自身修养而已。
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加强知识学习和思想修养充实自己的心灵。
所以不要做悠悠天地中的匆匆过客东奔西走北觅南寻'芒鞋踏破岭头云”。
其结果往往是占有外物越多内心越空虚最终成为一个徒具外形为外物所役的臭皮囊。
相反“归来闲对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只要你保持心灵的思考涵养本性顺受天命身体自然就会有着落精神自然就会有寄托生命之春就会永远在你的把持之中。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下一篇(莫非命也顺受其正)尽心上莫非命也顺受真正【原文】孟子曰“莫非命也顺受其正。
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
尽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译文】孟子说“一切都是命运顺应它就承受正常的命运。
所以知道命运的人不站危险的墙下。
尽力行道而死的人所承受的是正常的命运犯罪受刑而死的人所承受的是非正常的命运。
”【读解】一切都是命运。
用我们今天通行的看法这似乎是一种消极的宿命论思想。
但实际上孟子的立足点是在“顺受其正”上顺理而行顺应命运也就承受正常的命运没有什么神秘的地方了。
怎样顺应呢比方说知道命运的人不站在危险的墙下这不难做到吧为什么不站在危险的墙下因为你明知道它有倒塌的危险。
同样的道理明知道打家劫合杀人越货走私贩毒贪污受贿是铤而走险的你是不是还要往上靠呢不往上靠是知道命运的人是“顺受其正”的人。
《孟子》第13章尽心上(译文)《孟子》第13章尽心上(译文)孟子说:“充分广大自己善良的本心,这就是懂得了人的本性。
懂得了人的本性,就懂得天命了。
保持住人的本心,培养人的本性,这就是对待天命的办法。
短命也好,长寿也好,都不三心二意,只是培养身心以等到天命,这就是人安身立命的方法。
”孟子说:“天下的事没有不是命运决定的,只要顺理而行,所接受的便是正命;所以,懂得命运的人不会站在危墙之下。
尽力行道而死的人,所接受的是正命;犯罪而死的人,所接受的不是正命。
”孟子说:“追求便会得到,放弃便会失去,这种追求是有益于收获的追求,因为所追求的对象存在于我的内心。
追求有一定的方式,至于得到得不到,则听由命运决定,这种追求是无益于收获的追求,因为所追求的对象存在于我的内心之外。
”孟子说:“天下的一切我都具备了。
如果反身自问,自己是诚实的,那便是最大的快乐。
不懈怠地推己及人,按此做下去,那达到仁德的道路没有比这更便捷的了。
”孟子说:“做了却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习惯了却不知道其所以然;一生都从这条大道走去,却不了解这是什么道路的人,这是个一般的人。
”孟子说:“人不可以没有羞耻,不知羞耻的那种羞耻,那才是真正的不知羞耻呀!”孟子说:“羞耻对于人来说,关系重大。
那些搞阴谋诡计,干奸诈机谋事情的人,是没有地方使用羞耻的。
不以赶不上别人为羞耻,那怎么能赶上别人呢?孟子说:“古代的贤能君主喜欢好言善行,因而忘记了自己的富贵权势;古代的贤能之士何尝不是这样呢?乐于走他自己的道路,因而就忘记了别人的富贵权势,所以王公如果不对他恭敬尽礼,就不能与他多次相见。
相见的次数尚且不够多,更何况要他作为臣下呢?”孟子对宋勾践说:“你喜欢游说吗?我给你讲讲游说之事。
别人知道我,我自得其乐;别人不知道我,我也自得其乐。
”宋勾践问:“要怎样才能够自得其乐呢?”孟子答道:“尊尚德,乐于义,就可以自得其乐了。
所以,士人在不得志时,不失去义;得志时,不离开道。
孟子尽心上解读孟子尽心上原文和翻译一、原文:略。
译文:充分发挥人的善良的本心,就是知晓了人的本性。
知晓了人的本性,就知晓天命了。
保持人的本心,养护人的本性,这是侍奉上天的办法。
无论寿命长短,都不三心二意,修养自身,等待天命,这就是用以安身立命的方法。
提(安身立命):本心(发挥并保持)→本性(知晓并养护)→天命(侍奉上天)点:人类由天地创生,天地把人心妥当交到人类的手中,希望人类通过对善良的本心的发挥与保持,能够触发自身对本性(天性)的了解,从而知道每个人专属于他们自己的使命,且在日后的成长与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完成天地交给他们的使命,为世界的和平与地球的进化贡献出属于自己的一份力量(反哺(人类是天地的一部分,天地是地球的一部分,地球是宇宙的一部分,做好人类自己,就是在敬畏天地、热爱天地,也其实就是在帮助宇宙真正的管理地球,成为浩瀚宇宙的一份子))。
二、原文:略。
译文:没有什么不是命运决定的,但顺应规律去行事,就会得到正常的命运。
因此,知晓天命的人不站在有倒塌危险的墙壁下。
尽力行道而死的人,所受的是正常的命运;犯法而被处死的人,不是正常的命运。
提(解)【指代】:命运【指代】:天命。
规律【指代】:天规。
倒塌危险的墙壁【指代】:违背天命、天规的地方。
行道【指代】:天道(人(仁)道)。
正常的命运【指代】:天地给遵守天命、天规之人的嘉奖。
不是正常的命运【指代】:天地给违背天命、天规之人的惩罚。
三、原文:略。
译文:有些东西寻求就能得到,不寻求就会失去,这是有益于收获的寻求,因为所寻求的存在于我自身。
寻求有一定的方法,能否得到取决于命运,这是无益于收获的寻求,因为所寻求的存在于我自身以外。
提【联:第一节】:寻求本心、本性、自己的天命属于对于自己内在收获的寻求,换言之,即是求己(反求诸己);寻求得失、成败、是非,其都建立在外物的基础上,外物本就取决于命运,今日是否得到,是否失去,本不由自己决定,而是命运。
点:人类真正需要寻求的是人的本心与由人的本心创生而来的本性——仁、义、礼、智、信。
十三卷尽心上一第1、2、3章主要反映的是孟子的天命思想,他主张不论命运如何,一个人都应当加强修养,顺势而为,全力以赴,积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要注意理解孟子说的“心”、“性”、“天”、“命”四个概念。
“心”是作为人的生命的主宰,人在后天,应当保持“四心”不断扩充,培养本性,这就做到了尽心知性。
孟子认为,“心”是“天”赋予的,而“性”表现于“心”,“天”是“心”、“性”的最高依据。
二本章孟子将命分为“正命”和“非正命”。
孟子主张无论命运如何,人都应当加强自身修养,“顺受其正”。
立于危墙之下而被砸死和触犯刑律而被处死,这是咎由自取,是可以避免的,孟子称之为非正命,是死有余辜;而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是追求人生理想而死,这是正命。
三孟子认为,命运只能限制客观事功成败,限制不了人的主观修身进德和完善人格的努力。
他主张性善,认为仁义礼智是本来就有的,因此他说“求在我者也”。
本心追求自我完善,当然可以得到;否则,不注意后天对善心的养护,就会失去。
至于客观事功,或者说名望成就,应当从正当突进追求。
得到是“有命”,但也可能得不到。
因此外在环境和个人际遇等非人力所能控制,因此孟子说“求在外者也”。
四本章反映了孟子天人合一的思想。
孟子提出“强恕而行”是求仁的最佳途径。
五孟子提出一个人不仅要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更要知道为什么这么做。
一个人只有理性地指导自己的言行,不感情用事,才不至于糊里糊涂地过一辈子。
六本章和第七章都是谈羞耻心的问题。
七一个人只懂得玩弄权术,搞阴谋诡计,就会失去本心,自然不知羞耻。
一个人能将不如别人看成是一种羞耻,才会追求上进,这也就是“知耻而后勇”。
八孟子认为国君与世人交往,国君要礼贤下士,士人要不畏权势,双方都应当忘了“权势”,而是出于“好善乐道”交往。
九孟子主张“士人”无论“穷”还是“达”,都不应该放弃追求人生理想,要坚持个人操守,他的这种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
要注意的是孟子说的“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有所不同的。
“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的意思是一个人穷的要有操守,不能为了摆脱穷困胡作非为;一个人富贵不能骄奢,而应当多为国家和比人多做一些贡献。
“达则兼济天下”与“达不离道”的意思类似。
但“穷则独善其身”相对来说会比较消极一点。
一个人处在穷困不得志的时候,能够独善其身,这当然是好的;但如果能够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积极地多做一些有益于国家和别人的事,这样更好。
被孟子称为“圣之任者也”的伊尹,他能够做到“治亦进,乱亦进”(《孟子万章下》),其处世态度就比“穷则独善其身”更为积极。
十孟子认为,“豪杰之士”无论外部条件如何,都积极追求人生理想,而不是随波逐流。
这是“豪杰之士”人格独立与自信的体现,也就是与“凡民”的不同之处。
十一孟子认为,一个人心里装的是兼善天下,没有贪心,就是把春秋时晋国的韩、魏两大家的财富都给他,也不会认为自己很了不起。
这是品德谦逊的表现。
十二孟子认为治国应以民为本,出发点如果都是为了老百姓,那么劳役和杀人也不至于招致怨恨。
劳役老百姓,其目的是为了造福百姓,比如修桥筑路。
而杀极少数人,目的是为了让绝大多数人生活安定,生命有保障。
这样的措施当然会得到老百姓的拥护。
十三孟子认为,对于治国,实行“王道”和“霸道”的效果是不一样的。
“霸道”是凭武力,只能取得一时的胜利,只是小补于当世,如管仲辅佐齐桓公。
而“王道”,圣王以身作则,对老百姓进行道德感化,就会使老百姓一天天趋向于善。
十四强调教化百姓的重要性。
孟子认为,良好的规则制度只会让老百姓因为畏惧而遵守,只有通过道德教化,才能让老百姓自觉遵守规则制度。
十五反映了孟子的性善论思想。
孟子认为仁义之心是人的天性,无需学习和思考。
我们要注意的是,人性虽是善的,但这只是善的萌芽,后天应该注意对善的扩充。
如果后天不重视对善的养护,那么可能出现兄弟互相残杀的场面。
十六孟子曾说:“人皆可以为尧、舜。
”舜和一般人的不同之处其实很少,他的不平凡之处在于他能区分是非善恶,从善如流,全力以赴地一心向善。
十七孟子认为,为人处世应以“仁义”为准则,违背仁义的事不仅不要去做,连想都不要想。
十八孟子以“孤臣孽子”为例说明,逆境反而使人深谋远虑,通达事理。
一个人如果养尊处优,往往容易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如果身处困境,反而会督促人奋发图强,这就是置之死地而后生。
十九孟子认为,有道之人推己及人,圣人是通过正己来正人的。
孟子将人分成四等,一等比一等高。
第一等是接近国君的人,只是为了讨国君的欢心,来求得个人的富贵利达,朱熹称这种人是“鄙夫之事,妾妇之道也。
”第二等是“安社稷臣者”,这种人对国家忠心耿耿,但战国时期,有的是为兼并土地侵略别人而战,有的是为保卫自己国家而战。
“安社稷臣者”的所作所为,不一定都是正义的。
第三等是“天民”,如战国时的诸子百家,他们只有在实现自己理想的情况下才愿意出仕,否则宁愿闲居一生。
第四等是圣人,圣人是惟思正己,则物自正。
二十儒家认为人生的至乐,不是物质上的享受,而是精神上的追去。
本章孟子提出的君子有三种最快乐的境界,即使是“王天下”都比不上。
因为“王先下”位尊权重,可以极尽一切享乐,但这只是物质上的,而作为国君,行动并不自由,处理繁重政务,甚至忧心劳瘁。
另外,可能还有人对此虎视眈眈,图谋不轨。
舜就是将尽孝悌视为比“王天下”更重要的人,孟子说过,“天下大悦而将归己,视天下悦而归己,犹草芥也,惟舜为然”(《孟子离娄上》)。
二十一孟子认为君子之所以成为君子,是因为仁义理智根植于他心中,不会因为外部条件不同而改变。
君子的仁义理智,不会因为位高权重或穷困潦倒而有所增减,舜就是这方面的典范。
二十二孟子一贯推崇“王道”,主张实行仁政,周文王就是实行仁政的典范。
文王善待老人,天下归心。
他的做法是:建立一套善待百姓的制度,使老百姓有能力奉养自己的老人,不至于挨饿受冻,当然会受到老百姓的拥护。
然而战国时期,战争频繁,老百姓有冻馁之虞。
因此,孟子以老百姓没有挨饿受冻作为王道的最低标准。
二十三孟子阐述了社会经济与社会道德的关系。
孟子认为百姓富裕了,道德就会提高;社会富裕了,社会道德就会提高;反之,百姓穷困了,道德就会低下;社会穷困了,社会道德就会低下。
孟子提出百姓富裕和社会富裕的方法是:“易其田畴,薄其税敛”。
孟子这里所说的和他提出的“有恒产然有恒心”是互相贯通的。
二十四站得越高,眼界就越宽阔,自己的志向也就越远大。
孟子认为君子追求“道”,不到一定程度不能通达,而通达不是一朝一夕能达到的。
我们不论为学还是做事,一是要从细微处入手,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二是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否则,可能前功尽弃。
二十五本章指出舜与跖的区别在于行善和求利的不同,从而说明了圣人与小人之间道德本质上的区别。
二十六反映了孟子的中庸思想。
杨子是极端“利己”,墨子是极端“利他”,孟子对此都持否定态度。
孟子主张执“中”,但执“中”要懂得通权达变,否则就变成了执一,损害了“道”的原则。
因此,我们处理问题时要执中,善于变通,不走极端,更不能思想僵化。
二十七孟子指出不能饥不择食,急功近利,而应当选择正确的内容加以学习。
人处在困境时,容易失去心智,相信一些错误的东西,这点应引起我们注意。
二十八孟子赞赏柳下惠能坚持自己的操守。
二十九启示我们:无论为学还是做事,都不能半途而废,要持之以恒,否则就会前功尽弃。
三十尧舜和汤武都是行仁义,但又有所区别:尧舜禅让,发自人性而自然中道,其心不违仁,是第一等的圣王;汤武革命,是顺天应人,以天下为重的仁义之君,是第二等的贤君。
而五霸是借仁义之名行争霸之实。
三十一孟子认为行仁义可以通权达变,对与错要看做事的目的。
三十二许多人不理解“士”的“不耕而食”,认为他们白吃饭。
孟子认为“士”所做的是大事,能使国家安定富足,人心向善,贡献更大。
“耕”与“不耕”表明社会分工不同,而社会分工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表现。
三十三孟子认为“士”应当志向高远,行“仁”施“义”。
三十四孟子主张看人应看大处,不要被小节所迷惑。
本章启发我们看问题应该把握主要方面,不能以偏概全。
此外,从中也可看出,在孟子心中,最大的仁义是“忠”和“孝悌”。
三十五儒家认为“仁”最重要的是“孝”,因此,主张“亲亲相隐”。
为了成全孝道,不惜以牺牲“仁者,爱人”为代价。
本章假设的事是“杀人”,而孟子仍主张“子为父隐”,认为舜不能阻止法官逮捕父亲,但可以抛弃天子之位带着父亲逃跑。
孟子的这种思想和现代法治社会的理念相左。
三十六孟子说明环境对人的气质、体质和修养的影响。
孟子所讲的“居”,即环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社会地位;一是生活条件。
孟子主张性“善”,认为人的本性大致相同,但天赋的性“善”,仅是人性向善的起点,要注意后天人性的完备。
后天的作用有两个方面:一是主观上的“反求诸己”,二是客观的环境和教育。
三十七战国时期,各国诸侯和士大夫都喜养“士”,孟子告诫士人要自尊自爱,不要像猪一样被人豢养着。
从另一个角度说,国君和士大夫应礼贤下士,做到“食”、“爱”、“敬”三者统一,才能使“士”为其所用。
三十八孟子认为圣人言行形色是表里如一的。
三十九孟子认为为父母服丧尽孝,既要真心诚意也要注意形式,不应短丧而短,这是违礼的。
按照《仪礼·丧服记》的说法,王子的母亲死了,因为父亲还健在,王子不能为母亲守孝三年,甚至无服,可以只是穿穿麻衣,母亲下葬后就要脱掉麻衣。
为母亲乞求数月之丧,虽是越礼,但情有可原。
这是“执中而权”。
四十孟子作为一个杰出的教育家,提出了五种教育方法,反映了“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教亦多术”等教育思想。
四十一孟子认为,无论教与学,都不能人为地降低“道”的标准。
四十二孟子阐述人对“道”的正确态度。
若“天下有道”,做到“以身殉道”是比较容易的;“天下无道”,要做到宁死不屈从于无道,这样难度很大。
本章给我们的启示是一个人不能没有操守,没有原则,为一己之私而甘听从权贵的驱使。
四十三孟子提出了自己教弟子的原则,说自己不教“挟贵”、“挟贤”、“挟长”、“挟有勋劳”、“挟故”而问的人。
从中可看出,求学者一定要态度谦逊,而不能“有所挟”。
四十四反映了孟子的中庸思想。
儒家反对“过”与“不及”,认为处理问题要“执中”。
四十五孟子主张“亲亲、仁民、爱物”,以父母兄弟为亲,以其他人际关系为民,对亲当亲,这叫作“亲亲”,对民当仁,这叫作“仁民”。
“亲亲”与“仁民”有亲疏之分,爱的层次不一样。
至于“爱物”,是由“仁民”向外延伸,爱草木、禽兽、“亲亲、仁民、爱物”是儒家思想的精华。
四十六孟子提出处理问题要分清轻重缓急,分清“大义”和“小节”,先抓住主要矛盾,不能颠倒主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