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区拟建公路沿线地质灾害综合评估与防治措施
- 格式:doc
- 大小:16.50 KB
- 文档页数:4
地质灾害危险性的综合评估及防治措施摘要:近几年来,由地质灾害引起的工程建设坍塌毁坏现象频频出现,为了预防工程建设遭受和诱发地质灾害,需要对地质灾害进行危险性的综合评估。
通过进行地质灾害的危险性综合评估,可以有效的减少因不合理工程活动引发或遭受地质灾害,加强从工程建设的源头上防止地质灾害,为建设项目规避防止地质灾害,减少经济损失,保护地质环境提供依据,本文以将浦发路(郁洲路—310国道)的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为背景,探讨地质灾害危险性的综合评估及防治措施。
关键字: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防治措施本文以连云港新浦区为背景,通过对连云港新浦区及其周边地区的地质环境条件进行勘察研究,对其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现状评估、预测评估,并在此基础上按照综合评估的流程和原则进行综合评估,针对该地区地质灾害特点,提出有效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工程概况浦发路南起郁洲路,北至310国道,沿线与浦发路(拟建)相交,占地面积11.76公顷,大部为农用地,局部地方为住宅用地,浦发路项目固定资产投资总额5022万元,全长2817 m,宽30 m,同步实施雨水、污水、绿化、路灯、给水、通信、电力、燃气、热力、消防等配套工程,建设资金自筹,评估区位于连云港市新浦区。
连云港地形平坦,地貌类型单一,地质构造较简单,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水文地质条件对工程较不利,工程地质性质较差,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活动较强烈。
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流程地质灾害危险性的综合评估原则根据地质灾害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结果,依照《江苏省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苏国土资发[2010]353号),参照地质灾害危险等级表的划分来进行综合评估。
如表1表1 地质灾害危险性分级表确定要素危险性分级地质灾害发育程度地质灾害危害程度危险性大强发育危害大危险性中等中等发育危害中等危险性小弱发育危害小4. 结合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进行综合评估在连云港新浦区拟建项目区域中,根据区域的地质环境特点将其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包括拟建道路、新浦磷矿塌陷区、厂房、农田等人类工程活动影响的区域,成为一区,有地面坍塌及软土的现象,第二部分主要为拟建工程南侧部分,称其为二区,有软土存在故也称软土区,分别对这两部分区域进行综合评估,并且从建设场地的地质灾害危险性、防治工程的难易程度及所需投入的资金等方面综合权衡加以评估,对建设场地的适宜性进行评估。
北京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关于北京市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范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北京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公布日期】2000.11.06•【字号】京国土房管环字[2000]473号•【施行日期】2000.11.0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枪支弹药、危险物品管理正文北京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关于北京市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范围的通知(京国土房管环字(2000)473号2000年11月6日)各区县地矿、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国土资源部第4号令《地质灾害管理办法》和国土资发〔1999〕392号文《关于实行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通知》的精神要求,结合北京市的实际情况,现将北京市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范围等有关事项明确如下:一、平原区: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征地面积在1公顷(含1公顷)以上的或非易发区内征地面积大于10公顷(含10公顷)并位于活动断裂带之上的建设项目,须做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二、山区(含山前地带):线性工程(铁路、区县、市、国家级公路,大型输水、输气管道等)、城镇(村)新区和居民区建设,集中供水水源地、水利工程等必须做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三、凡属城市分批次建设用地范围内的用地项目,可不做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四、建设单位应将评估报告送交市国土房管局地质环境管理部门,由其组织审查认定;不做评估的,建设单位应到地质环境管理部门填写认定表(城市分批次建设用地除外)。
附件:北京市具有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资质单位(略)北京市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暂行)一、总则根据国土资源部发布的《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结合北京地区一年来在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中的实践,制定本技术要求。
本技术要求从2001年7月1日起实施。
1.本技术要求规定了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原则、不同阶段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内容、要求、方法和程序。
公路路基边坡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分析公路是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也是人们日常出行的必经之地。
但由于地质条件的限制,公路建设常常面临着各种挑战,如路基边坡地质灾害。
这些灾害不仅会威胁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还会影响公路的正常使用,给社会带来巨大损失。
因此,对公路路基边坡地质灾害进行防治工作是必不可少的。
本篇文章将分析公路路基边坡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一、了解地质条件,完成灾害评估在公路建设之前,必须对建设区域的地质条件进行充分了解,进行灾害评估。
根据地质条件和灾害评估结果,设计合理的公路路基边坡结构,减少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二、加强监测管理,及时发现和处理隐患对于已经建成的公路,必须进行长期有效的监测和管理工作,及时发现和处理边坡的隐患,避免灾害的发生。
目前,常用的监测手段主要包括激光雷达测量、野外地质勘察、现场观测等。
与此同时,在公路日常维护中,还应加强对边坡进行检查和维护工作,确保路基的稳定性。
三、采取加固措施,提高边坡稳定性在公路的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应该采用合理的加固措施,如增加支护结构、加固边坡表面、加固边坡内部等,提高边坡的稳定性。
具体实施措施应根据现场地质条件和灾害评估结果选择,确保效果明显、技术可行。
四、应急措施,减小灾害损失在灾害发生之后,应该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相应的紧急措施,尽快减小灾害损失。
通常应急措施包括:疏散路段中的车辆和行人、限制道路通行、临时加固受损部位等。
在应急措施的实施过程中,必须保障人员的安全,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二次灾害的发生。
五、积极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灾意识公路边坡地质灾害防治不仅是政府和相关单位的责任,也需要公众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因此,应积极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让公众了解怎样避免地质灾害的发生,以及在灾害发生后怎样应对。
综上所述,公路路基边坡地质灾害是一项不可忽视的工程风险。
为了保障公路交通安全,减轻灾害损失,必须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
【自然灾害风险公路防治工程实施技术指南】自然灾害一直是我们社会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特别是在建设公路和基础设施过程中,自然灾害对公路交通安全和建设稳定性都构成了严重威胁。
对于自然灾害风险公路防治工程的实施技术指南,我们需要深入了解相关的防治措施和技术方法,以确保公路建设的安全和稳定性。
1. 自然灾害风险的评估与监测自然灾害风险的评估是公路防治工程的第一步。
在评估过程中,需要考虑地质、气象、水文等多方面因素,确定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类型和频率,以及对公路建设造成的影响。
利用现代监测技术,及时掌握自然灾害的动态信息,为后续的防治工程实施提供数据支持。
2. 抗灾安全设计与结构加固在公路建设中,抗灾安全设计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对于高风险地区的公路,需要在设计阶段就考虑自然灾害可能带来的影响,采取相应的结构加固和防护措施。
在地质灾害多发区域,可以采用加固桥梁、边坡支护等技术手段,提高公路的抗灾能力和安全性。
3. 灾后应急和修复措施除了预防措施之外,对于自然灾害造成的损毁,及时的应急和修复工作也是必不可少的。
在自然灾害发生后,需要迅速展开灾情评估和紧急修复工作,恢复公路的通行能力,减少灾害带来的影响。
对于长期防治工程的实施,也需要及时修复受损的防治设施,保障公路的长期稳定性。
4. 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为了规范自然灾害风险公路防治工程的实施,有关部门需要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
这些标准应包括自然灾害评估、抗灾安全设计、灾后应急和修复等方面的要求,从法律和技术层面为公路防治工程的实施提供指导和支持。
总结回顾自然灾害风险公路防治工程实施技术指南,涉及面广,内容深入,是确保公路建设安全和稳定的重要保障。
通过对自然灾害风险的评估、抗灾安全设计、灾后应急和修复等方面的科学实施,可以有效降低自然灾害对公路建设和运营带来的影响。
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的完善也是促进公路防治工程实施的关键。
在未来的公路建设中,我们需要更加重视自然灾害的防治工作,不断完善技术指南,提高公路抗灾能力,为安全通行和社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一、预案背景近年来,我国多地公路沿线地质灾害频发,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威胁。
为提高公路地质灾害防治能力,保障公路安全畅通,特制定本预案。
二、组织机构及职责1. 成立公路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组织指挥、监督落实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2. 设立办公室,负责具体实施、监督检查、信息报送等工作。
3. 各级公路管理部门、养护单位、施工单位等,按照职责分工,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三、防治目标1. 最大限度地减少公路地质灾害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2. 保障公路安全畅通,提高公路运行质量。
3. 建立健全公路地质灾害防治长效机制。
四、防治措施1. 地质灾害隐患排查(1)开展定期巡查,对公路沿线地质灾害隐患进行全面排查。
(2)利用遥感、无人机等新技术,提高排查效率。
(3)对排查出的隐患,及时进行风险评估,确定防治等级。
2.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措施(1)针对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采取工程措施进行治理。
(2)对滑坡、崩塌易发地段,修建挡墙、排水沟等防护设施。
(3)对边坡进行锚杆、喷浆等加固处理。
3. 非工程措施(1)加强公路沿线地质监测,实时掌握地质灾害动态。
(2)建立健全应急预案,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3)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
4. 应急处置(1)发生地质灾害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迅速组织救援。
(2)对受灾公路进行抢修,确保公路安全畅通。
(3)对受灾群众进行安置,保障其基本生活。
五、保障措施1. 资金保障: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大投入,确保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顺利开展。
2. 人员保障:加强地质灾害防治队伍建设,提高专业人员素质。
3. 技术保障:引进先进技术,提高地质灾害防治水平。
4. 法规保障: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监督检查。
六、预案实施与评估1. 预案实施: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各级公路管理部门、养护单位、施工单位等要严格执行。
2. 预案评估:定期对预案实施情况进行评估,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和完善预案。
XX地质勘测报告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防治措施建议地质灾害是指在地质过程的作用下,由于地质因素和人类活动导致的自然灾害。
地质灾害给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评估地质灾害风险并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我们进行了XX地区的地质勘测,现将评估结果和建议措施报告如下:一、地质灾害风险评估1. 综合调查:通过地质灾害历史资料的搜集和分析、现场实地勘察、航空摄影测量等多种手段,全面了解了XX地区的地质灾害情况。
根据调查结果,我们对地质灾害类型、频率、规模和可能造成的危害进行了定量分析。
2. 风险评估:综合考虑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危害程度以及暴露度等因素,采用风险评估模型对XX地区的地质灾害风险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
评估结果显示,XX地区存在高风险的滑坡和地面塌陷地质灾害,其次是泥石流和崩塌。
二、防治措施建议1. 加强监测预警:建立完善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包括遥感监测、地震监测、水文监测等多种手段。
提高监测预警的精度和时效性,及时预警,降低地质灾害的损失。
2. 土地利用规划:加强对易发地质灾害区域的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
严格遵循“防风险、有序利用、保护环境、利民惠民”的原则,划定安全用地和禁建区域,不得擅自改变土地利用规划。
3. 工程治理:对于高风险地区,采取相应的工程治理措施,如加固边坡、排水排泄、加固房屋等,提高地质灾害的抵御能力。
4. 教育宣传: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众的自我防范意识和科学应对能力。
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提供相关的宣传材料,引导公众正确的应对地质灾害。
5. 法律法规:完善地质灾害防治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大对地质灾害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形成有力的法律制度保障。
结论通过对XX地区的地质勘测和风险评估,我们得出了相关的防治措施建议。
只有科学合理地制定和实施防治措施,才能有效减少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威胁,保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强烈建议相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重视该报告,并根据建议措施采取相应的行动,确保XX地区的地质灾害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和防范。
公路工程地质灾害方案一、总体概况公路工程地质灾害是指在建设、运营和维护公路过程中,由于地质因素引起的自然灾害,包括但不限于山体滑坡、滑坡、地裂缝、土壤液化等。
地质灾害对公路工程造成严重威胁,可能导致道路封闭、交通中断、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为了确保公路工程的稳定运行,必须加强地质灾害的预防和应对工作,做好各项技术措施的规划和实施。
二、地质调查与评估1.项目前期地质调查在进行公路工程规划设计前,必须进行细致的地质调查。
通过地质力学、地球物理、遥感等手段,全面了解工程区域的地质背景,识别潜在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并对灾害风险进行评估。
2.灾害易发地段的判别通过地质勘探、地质雷达探测、地震反应分析等手段,明确灾害易发地段,包括山体滑坡、滑坡、地裂缝和土壤液化等。
3.灾害风险评估利用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对项目区域的潜在地质灾害风险进行定量分析,为后续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三、预防措施1.山体滑坡防治对于潜在的山体滑坡地段,采取物理治理和生态修复相结合的方式,如梯田构筑、植被恢复等措施,加强对边坡的加固支护,并定期进行监测和维护。
2.滑坡和地裂缝防治在易发滑坡和地裂缝地段,采取排水减压、坡体加固等多种措施,增加地层稳定性,减少地下水对边坡的侵蚀,以防止滑坡和地裂缝的发生。
3.土壤液化防治在土壤液化易发区,采用地基加固、土体改良等技术手段,减小地震时土层的液化倾向,确保公路工程的稳定性。
四、应急响应措施1.灾害监测与预警系统建立地质灾害监测系统,包括地面监测点、遥感监测和无人机监测,实时监测工程区域的地质变化,及时发出预警,并建立应急响应机制。
2.应急预案与演练制定公路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包括人员疏散、道路封闭、灾害评估和应急救援等流程,定期组织演练,提升应急响应能力。
3.灾后恢复与救援建立快速灾害评估与救援机制,调动各方资源,快速恢复公路交通,减少地质灾害对公路工程的影响。
五、管理与监督1.技术标准与规范制定公路工程地质灾害防治的技术标准和规范,明确工程建设的安全要求,推广先进的防治技术手段。
2019年第3期新疆有色金属公路的建筑过程或运营过程中伴随着各种类型地质灾害的发生,对沿线人员及工程本身等都造成威胁,因此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评判工程项目可行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
本文以G217K207+150岔口-迭伦村公路为例,对33km 长公路评估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评估,为项目的建设项目用地批复和公路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1工程概况1.1自然地理条件G217K207+150岔口-迭伦村公路改建项目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地区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境内,是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十三五”规划中较为重要线路。
拟建线路起点位于国道G217线K207+150岔口,与国道G217平面交叉,终点位于砂吉海煤矿附近。
地理位置东经:86°24'26.98”-86°36'01.29”,北纬:46°39'22.91”-46°54'36.10”。
沿线周边道路有S318线、G217线、S225线、Z851线、矿区道路及乡镇道路,交通较为便利。
1.2地质环境条件评估区区域上分布地层主要有前第四系和第四系。
其中,前第四系包括:奥陶系中统布鲁克其组(O 2b)、志留系中统沙尔布尔组(S 2s)、泥盆系上统朱鲁木特组(D 3z)、中统呼吉尔斯特组(D 2h)、石炭系中统卡斯文组(C 2k)、呼尔吉斯特组(C 2h)、侏罗系下统八道湾组(J 1b)、三工河组(J 1s)、中统西山窑组(J 2x)、头屯河组(J 2t)、古近系中统-上统乌伦古河组(E 2-3w)、新近系下统塔西河组(N 1t);第四系包括:上更新统-全新统洪积层(Q 3-4pl)、全新统洪积层(Q 4pl )、全新统沼泽沉积层(Q 4ch)。
2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现状评估滑坡、泥石流、岩溶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地质灾害危害程度小,危险性小。
崩塌发育2处,主要分布于拟建线路K32+230、K32+250处陡坡带,发育程度中等,现状主要威胁坡脚道路、过往车辆、行人、牲畜等,危害程度小,危险性小。
浅谈平原地区路基的设计要点成都华丰工程勘察设计有限公司济南分公司摘要平原地区路基工程在道路造价中所占比例很大,一般都要达到30%~50%,因此精心设计,确定最合理的路基填料、排水措施、边坡防护、地基加固处理等,使道路路基能长时间具备良好的使用性能,对节约投资,提高运输效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平原地区路基、排水、地基加固、边坡防护1.一般路基设计原则路基设计应在对道路沿线地质、水文、地形、气象等自然条件全面调查研究,充分搜集资料并熟悉现场情况的基础上进行,从地基加固处理、填料选择、路基稳定、边坡防护、路基排水等方面进行综合设计,减少对环境的影响,避免引发地质灾害。
1.1路基压实要求路基压实度采用重型压实标准,按分层压实原则实施。
路基压实度、填料最小强度应符合规范的要求。
路床填料最大粒径应小于100mm,路堤填料最大粒径应小于150mm。
填方路基超宽填筑单侧宽度不小于50cm。
对于挡墙墙后、涵洞台后、桥台台后过渡段填土,压实度要求不小于96%。
为了减少路基在构造物两侧产生不均匀沉降,减轻跳车现象、提高车辆行驶的舒适性,对桥台台后路基、涵洞两侧路基挡土墙墙后路基的填筑需要进行特殊处理。
结合就地取材原则,可选用碎石土、风化砂或水泥改良土。
严禁使用泥炭、淤泥、强膨胀土、冻土、有机土及易溶盐含量超标的土填筑路基。
路床和浸水部分的路堤,不应直接采用粉质土填筑。
液限>50%、塑性指数>26的细粒土,不得直接作为路基填筑。
1.2路基防护工程应根据当地气候、水文、地形、地质条件及筑路材料分布情况,采取植物防护和工程防护相结合的综合措施,防治路基病害,保证路基稳定,并与周围环境景观相协调。
当土质和气候条件适宜时,宜采用植物防护;当植物防护的坡面有可能产生冲刷时,应设置浆砌片石或水泥混凝土骨架。
当路基稳定性不足时,应设置必要的支挡加固工程。
1.3排水设计道路路基排水应结合路线设计,充分调查沿线水系及现有边沟状况和排灌系统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设计,互通立交、分离式立交及沿线设施等处的路基排水应结合主线排水一并考虑。
2023年公路工程项目风险预测与防范、事故应急预案一、项目风险预测与防范公路工程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各种风险,为了确保项目能够顺利进行,我们需要提前进行风险预测与防范工作。
下面是对2023年公路工程项目可能面临的风险的预测和相应的防范措施。
1.自然灾害风险:公路工程项目可能会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如暴雨、洪水、地震等。
为了减少自然灾害对项目的影响,我们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防范工作:(1)进行灾害风险评估: 在项目启动前,进行灾害风险评估,了解项目所在地的自然灾害潜在风险,为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提供依据。
(2)选择合适的建设地点:选择地势较高、地质条件较好的地点建设公路,避免易受洪水、泥石流等灾害影响的区域。
(3)加强防洪设施建设:对项目所在区域的河道、水库和排水系统进行提升和改造,确保能够有效地抵御洪水的袭击。
(4)加强监测和预警:建立完善的自然灾害监测和预警系统,及时掌握自然灾害的发生和发展情况,以便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2.工期风险:公路工程项目存在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工期延误的风险,为了确保项目按时完成,我们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防范工作:(1)合理制定计划:在项目启动前,精细制定项目的工期计划,充分考虑到项目各个环节的时间要求,确保工期科学合理。
(2)加强协调管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各参与方要加强协调与沟通,确保各个环节之间的衔接和配合,防止发生工期冲突或信息不对称等问题。
(3)加强监督检查:建立健全的项目监督检查机制,加强对各参与方的监督,及时发现和解决工期延误的问题。
(4)合理处理问题:当出现工期延误的问题时,各参与方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进行处理,避免延误问题进一步扩大。
3.质量风险:公路工程项目存在质量问题的风险,为了确保项目的质量,我们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防范工作:(1)严格选材:在项目材料的选购过程中,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确保选购到符合要求的材料。
(2)加强施工管理:加强对施工过程的监督和检查,要求施工人员按照规范进行操作,防止出现不合格的工程质量。
平原区拟建公路沿线地质灾害综合评估与防治措施
作者:丁志刚于晓华
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3年第23期
摘要:平原区拟建公路可能遭受的主要地质灾害是区域性地面沉降,其次是因公路工程建设改变了地质环境而诱发的隧道洞顶坍塌及洞口仰坡失稳、开挖路堑产生高边坡失稳以及平原区软土分布地段因填方路堤导致软土变形,包括过量沉降、不均匀沉降及路堤失稳等一系列地质灾害。
一般软土路段的填方路基段在采取软基处理措施基础上,其诱发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小;但对于隧道浅埋段及进出洞口段、高边坡段、较高填方段、区域性地面沉降段等危险性中等的区段均应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加以防治。
关键词:平原区;拟建公路;地质灾害评估;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23-475-01
1 前言
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产生或人为诱发的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危害的地质作用。
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灾种主要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及地面沉降等。
平原区拟建公路建设用地主要存在的地质灾害类型是区域性地面沉降,其次还可能存在过量沉降、不均匀沉降及路堤失稳等一系列地质灾害,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必须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加以防治。
2 平原区拟建公路沿线地质灾害综合评估
2.1 综合评估
平原区拟建公路沿线现状多无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现状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是区域性地面沉降。
区域性地面沉降是一种缓变型的地质灾害,它具有影响范围大、历时长、及渐变性、累进性等特点,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
因而这种地质灾害,可防、可控而不可治,若任其发展,最终将导致严重的灾难性后果,其地质灾害危险性等级为中等。
位于丘陵区的隧道在浅埋(指洞顶以上弱风化基岩厚度小于6m)段及洞口处易发生坍塌、掉块及洞口仰坡边坡失稳,其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
挖方路堑边坡结构稳定性较好,一般低边坡的地质灾害危险性小;高边坡易发生崩塌及局部的小型坍塌、沟谷附近的人工边坡易发生滑坡,其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
平原区较高填方路段存在路堤整体失稳或不均匀沉降的可能,同时在路段边界处附近,公路若跨越不同的地貌单元,由于地基土工程性质的差异,容易产生差异沉降,甚至导致路基开裂,危及公路的使用安全,其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
道路与桥梁的衔接部位在未经地基处理而直接堆填时,道路与桥梁之间将产生巨大的沉降差,造成桥头“跳车”现象,影响桥梁的正常使用。
另外,处桥头区过高的填方可能导致浅部软土向河流一侧挤出,引起河岸边坡失稳。
对于一般软土路段的填方路基可能发生过量沉降,使工后沉降不能满足规范要求。
在采取软基处理措施加以避免的基础上,其工程建设诱发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小。
2.2 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估
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估的范围非常广泛,其影响因素众多,如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水土保持、资源开发利用等。
若仅针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而言,目的是为了科学利用土地资源和有效防治地质灾害。
平原区拟建公路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的区段以地面沉降为主,其对公路的主要危害是导致潜水位相对升高,降低桥下净空,对路基稳定性、路基排水以及防洪或通航等均造成不利的影响,设计时必须考虑地面沉降地质灾害的影响,并采取措施加以防治。
另外属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的路段还有隧道浅埋段及进出洞口段、高边坡路段、较高填方路段,其地质灾害的防治相对比较容易,通过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后可以避免。
3 平原区拟建公路沿线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平原区拟建公路可能遭受的主要地质灾害是区域性地面沉降,其次是因公路工程建设改变了地质环境而诱发的隧道洞顶坍塌及洞口仰坡失稳、开挖路堑产生高边坡失稳以及平原区软土分布地段因填方路堤导致软土变形,包括过量沉降、不均匀沉降及路堤失稳等一系列地质灾害。
(1)丘陵区隧道:主要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为隧道浅埋段及进、出洞口洞顶坍塌、掉块、洞壁失稳及两侧边坡失稳。
设计可在洞口附近施工时采用超前支护的方法,先支护,后开挖等切实有效的措施,以避免坍塌、掉块及边坡失稳等地质灾害的发生。
(2)挖方路基:边坡高度一般5~30m,当高度较高时,边坡失稳的可能性较大。
沟谷附近的人工边坡易发生滑坡,公路设计时应加强边坡稳定性验算,选择合适的坡率,进行分级开挖,对开挖完成的边坡要及时进行边坡围护。
(3)较高填方路基:存在路堤整体失稳或不均匀沉降的危险,各路段边界附近易产生差异沉降。
设计前应对该段进行详细的工程地质勘察,查明软土与碎石类土的接触界线,提供准确、详尽的岩土工程设计参数,进行路基稳定性和沉降验算,从而制定出有效的防治方案。
(4)软土路段填方路基:一般填方高度在2m左右,地基土承载力能满足路堤填土荷载要求,但沉降量不能满足规范对容许工后沉降的要求,且易发生不均匀沉降,应进行地基加固处理,设计时要预留地基压缩沉降所损失的高程。
(5)桥头区填方路基:主要可能发生的危害是公路与桥梁衔接处产生巨大的沉降差,造成桥头“跳车”现象,影响公路的正常使用,增大维修成本。
另外桥头区过高的填方可能导致浅部软土向河流一侧挤出,引起河岸边坡失稳,针对该点,设计时必须对桥梁附近地基进行加固处理,降低与桥梁之间的沉降差。
(6)区域性地面沉降:由于地面沉降导致路面下沉,应对措施是设计时要根据地面沉降发展趋势的预测,预留地面沉降所损失的高程。
如沿河及受水浸淹的路基设计标高,除了应高出规定设计洪水频率的计算水位加壅水高、波浪侵袭高0.5m的安全高度外,尚应加上0.5m地面沉降损失的高程;桥下净空除了根据计算水位或最高水位加安全高度外,尚应增加地面沉降损失的高程;在有通航要求的河流上,除了应符合通航标准外,尚应考虑地面沉降损失的高程,以增加桥下净空的高度。
在路基高度设计时,应考虑因地面沉降引起潜水位的相对上升对路基强度和路基稳定性的影响。
另外,地面沉降已造成平原区水准点高程失真,如利用原有的水准点引测高程,将不可能达到设计的高程,因此必须从基岩标引测,对工程沿线的水准点进行实际高程修正,以消除已有地面沉降导致高程失真的影响。
4 结论与建议
(1)公路建设前应在沿途建立由附近基岩标引测的高程测量系统,避免因区域性地面沉降而导致平原区高程失真的影响,以保证设计高程的真实性。
对于路基高度设计及路基设计标高的确定均应考虑区域地面沉降的影响。
(2)对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的地段应加强岩土工程勘察工作,以获取准确的岩土工程参数,增加设计计算的可靠度。
(3)在公路施工和运营过程中应加强监测,如分别对软土路段上的路基及填方路堤进行长期沉降监测,进行边坡施工监测等,做到信息化施工,为公路施工和运营过程中防治地质灾害提供可靠的依据。
(4)会同或配合有关部门建立平原区区域地面沉降的监测系统,实行长期观测。
(5)进行公路建设的同时要注意对现有地质环境的保护,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参考文献:
[1]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J013-95).
[2] 《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JTJ017-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