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周尚文传》阅读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4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10周)每周一测(含解析)不分版本每周一测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马燧至行营,与诸将谋曰:“长春宫不下,那么怀光不可得。
长春宫守备甚严,攻之旷日持久,我当身往谕之。
〞遂径造城下,呼怀光守将徐庭光,庭光帅将士罗拜城上。
燧知其心屈,徐谓之曰:“我自朝廷来,可西向受命。
〞庭光等复西向拜。
燧曰:“汝曹自禄山已来,徇国立功四十馀年,何忽为灭族之计!从吾言,非止免祸,富贵可图也。
〞众不对。
燧披襟曰:“汝不信吾言,何不射我!〞将士皆伏泣。
燧曰:“此皆怀光所为,汝曹无罪。
弟坚守勿出。
〞皆曰:“诺。
〞壬申,燧与浑瑊、韩游瑰进军逼河中,至焦篱堡;守将尉珪以七百人降。
是夕,怀光举火,诸营不应。
骆元光在长春宫下,使人招徐庭光,庭光素轻元光,遣卒骂之,又为优胡于城上以侮之,且曰:“我降汉将耳!〞元光使白燧,燧还至城下,庭光开门降。
燧以数骑入城慰抚,其众大呼曰:“吾辈复为王人矣!〞浑瑊谓僚佐曰:“始吾谓马公用兵不吾远也,今乃知吾不逮多矣!〞诏以.庭光试殿中监兼御史大夫。
甲戌,燧帅诸军至河西,河中军士自相惊曰:“西城擐甲矣!〞又曰:“东城娖队矣!〞须臾,军士皆易其号为“太平〞字;怀光不知所为,乃缢而死。
及李泌赴陕,上谓之曰:“朕所以再三欲全怀光者,诚惜璀也;卿至陕,试为.朕招之。
〞对曰:“陛下未幸梁、洋,怀光犹可降也。
今那么不然。
岂有人臣迫逐其君而.可复立于其朝乎!纵彼颜厚无惭,陛下每视朝,何心见之!臣得入陕,借使怀光请降,臣不敢受,况招之乎!李璀固贤者,必与父俱死矣;假设其不死,那么..亦无足贵也。
〞及怀光死,璀先刃其二弟,乃自杀。
朔方将牛名俊断怀光首出降。
河中兵犹万六千人,燧斩其将阎晏等七人,馀皆不问。
燧自辞行至河中平,凡二十七日。
燧出高郢、李鄘于狱,皆奏置幕下。
(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诏以.庭光试殿中监兼御史大夫固国不以.山溪之险B.卿至陕,试为.朕招之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C.岂有人臣迫逐其君而.可复立于其朝乎某所,而.母立于兹D.假设其不死,那么..耻师焉..亦无足贵也于其身也,那么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安徽省高二语文上册期末测试题(附答案解析)第Ⅰ卷阅读题―、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手机或许不是人的一个单纯用具。
实际上,它已经变成了人的一个器官。
手机似乎长在人们的身体上面。
它长在人们的手上,就如同手是长在人们的身体上面一样。
手机是另一个说话器官,是一个针对着远距离的人而说话的器官,因为有了手机,人的语言能力增加了,人们可以将语言传送到非常遥远的地方。
同样,人们的听觉也增加了,耳朵居然能神奇般地听到千里之外的声音。
我们看到了人体身上的新的四位一体:手,嘴巴,耳朵和一个金属铁盒----手机。
它们共同组成了身体上的一个新的说话机器。
手机深深地植根于人体,并成为人体的一个重要部分。
离开了人体,离开了手,它就找不到自己的意义。
正如人们对它的称呼“手机”那样,它只有依附于手,才能获得它的存在性。
手机能够在任何时间和任何空间同另一个人进行交流。
手机这一最基本的无限延展的交流能力,能使人轻而易举地克服时空间距进而超越孤立的状态。
这是人们使用手机的最根本和最初的原因。
一个危机时刻的人,如果有手机相伴,就可能会迅速地解除这种危机。
手机的沉默,在某种意义上,也意味着这个人可能处在一种特殊的状态。
事实上,如果一个人从来不用手机,他发现不了手机的意义和功能,但是,一旦他使用了手机,他会发现,没有手机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情。
也就是说,人已经进化到手机人的状态。
社会越是被手机所充斥,手机越是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
这从另一个方面要求了手机的普及化。
事实是,手机确实越来越普及了。
手机在多大程度上解放了人们,也在多大程度上抑制了人们。
手机抑制了人体的某些肉体官能:它抑制了行动能力,人们尽可能减少身体运动;抑制了书写能力,人们越来越借助机器通话;抑制了记忆能力.人们越来越依赖手机储存消息。
有时候,手会无意识地去寻找手机,去摸索手机,去把玩手机。
人们偶然丢失了手机,他就会变得烦躁不安。
正是因为人们如此地依赖于手机,反过来,人们又被它所折磨和打扰。
高2021届第五周周考语文试题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东西方文明之间确实存在着差异,如东方文明有维护封建等级、重人伦、君主专制、重人治而轻法治的特点,而西方文明推崇商业冒险精神,崇尚个人英雄主义,重科学民主与共和法制等。
不过,这种差异最主要体现在东西方思维方式上。
东方的思维方式体现为整体思维、循环思维、模糊思维和直觉体悟思维,而西方则是分析思维、直线思维、明晰思维和逻辑推理思维。
思维方式尽管不同,但也有融合,作为具有中国文化物态特征的建筑就能体现这一点。
正是这种融合才产生了许多中西合璧的建筑,如清代圆明园的西洋楼、开平明楼,民国时期的武汉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协和医院等。
其实,东西方在思维方式上也存在相通之处。
如西方三权分立与中国古代五行说中的相生相克思想有着相似之处,老子思想中的“大道废,有仁义”的悖论与西方康德哲学中的“二律背反”有着某种一致性,西方莱布尼茨的二进制进位法在中国古代《易经》中早有体现,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散点透视法与西方印象派绘画的透视技法也有着某种一致性。
东西方文明尽管存在差异,但都强调追求自由、平等、正义,真、善、美。
所以从大文化角度看,无论哪种文明,它们的最高境界都是相通的。
因此,东西方文明之间可以进行沟通、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在改革开放时期,我们一定要克服泱泱大国的“汉唐文化心态”,以科学的态度扬弃百家,为我所用。
人类需要超越意识形态的竞争,促进文明之间的对话、合作,最终实现融合。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具有东方色彩的“黄色文明”和具有西方色彩的“蓝色文明”不应相互竞争,而应在相互对话与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融合,从而使人类社会的文明程度得到整体提升,生成一种新型的、为全球共享的“绿色文明”。
备战2019年高考语文必刷题(刷测试周周参省)第二周(含解析)不分版本第二周总分:60分时间:45分钟一、文言文阅读〔一〕文言断句〔每题2分,共1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属岁旱歉人有亡去他境者吏或拘之延赏曰夫食人之所恃而生也适彼而可生得存吾人又何限于彼也乃具舟楫而遣之,俾吏修其庐室,已其逋债,百姓遂安。
以故,岁凶而无怨者。
1.对文中画波浪线局部的断句,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属岁旱歉\人有亡去\他境者吏或拘之\延赏曰\夫食人之所恃\而生也\适彼而可生得存\吾人又何限于彼也\B.属岁旱歉\人有亡去他境者\吏或拘之\延赏曰\夫食\人之所恃而生也\适彼而可生\得存吾人\又何限于彼也\C.属岁旱歉\人有亡去\他境者吏或拘之\延赏曰\夫食人之所恃而生也\适彼而可生得存\吾人又何限于彼也\D.属岁旱歉\人有亡去\他境者吏或拘之\延赏曰\夫食人之所恃而生也\适彼而可生\得存吾人\又何限于彼也\【答案】D【解析】【参考译文】这一年天旱歉收,百姓有逃荒到其他地方去的,有的官吏就把他们抓起来。
张延赏说:“食物,是人所依赖生存的东西,到那里去可以生存,能够使我们的百姓存活,又为什么要限制他们到那里去呢?〞〔张延赏〕就〔让人〕准备了船只送他们回去,并让官吏为他们修葺房屋,停止追收他们欠下的债务,百姓们就安定了。
因此,虽然年成不好却没有抱怨的百姓。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端拱元年春,初令学官讲说,觉首预焉。
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
觉曰:“陛下六龙在御,臣何敢辄升高坐。
〞上因降辇,令有司张帟幕,设别坐,诏觉讲《周易》之《泰卦》,从臣皆列坐。
觉因述天地感通、君臣相应之旨,上甚悦,特赐帛百匹。
2.以下对文中画波浪线局部的断句,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A.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B.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C.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D.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答案】C【解析】【参考译文】端拱元年春天,刚让学官讲学,李觉首先参与。
【高考领航】201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 2-1-5 文章内容的分析综合课时规范训练新人教版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尚节亭记刘基古人植卉木而有取义焉者,岂徒为玩好而已。
故兰取其芳,谖草取其忘忧,莲取其出污而不染。
不特卉木也,佩以玉,环以象,坐右之器以欹;或以之比德而自励,或以之惩志而自警,进德修业,于是乎有裨焉。
会稽黄中立,好植竹,取其节也,故为亭竹间,而名之曰“尚节之亭”,以为读书游艺之所,澹乎无营乎外之心也。
予观而喜之。
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
至于涉寒暑,蒙霜雪,而柯不改,叶不易,色苍苍而不变,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
信乎,有诸中,形于外,为能践其形也。
然则以节言竹,复何以尚之哉!世衰道微,能以节立身者鲜矣。
中立抱材未用,而早以节立志,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夫节之时义,大易①备矣,无庸外而求也。
草木之节,实枝叶之所生,气之所聚,筋脉所凑。
故得其中和,则畅茂条达,而为美植;反之,则为瞒液,为瘿肿,为樛屈,而以害其生矣。
是故春夏秋冬之分至,谓之节;节者,阴阳寒暑转移之机也。
人道有变,其节乃见;节也者,人之所难处也,于是乎有中焉。
故让国,大节也,在泰伯则是,在季子则非;守死,大节也,在子思则宜,在曾子则过。
必有义焉,不可胶也。
择之不精,处之不当,则不为畅茂条达,而为瞒液、瘿肿、樛屈矣,不亦远哉?传②曰:“行前定,则不困。
”平居而讲之,他日处之裕如也。
然则中立之取诸竹以名其亭,而又与吾徒游,岂苟然哉?【注】①大易:指《易经》;②传:在此指《礼记·中庸》的注。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节之时义,大易备.矣备:很充分B.故让.国,大节也让:辞让C.能以节立身者鲜.矣鲜:很少D.或以之比.德而自励比:比较解析:比,意为比拟。
答案:D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其中“节”字含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①草木之节,实枝叶之所生②是故春夏秋冬之分至,谓之节③节者,阴阳寒暑转移之机也④人道有变,其节乃见⑤节也者,人之所难处也⑥故让国,大节也⑦好植竹,取其节也⑧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A.①⑦⑧ B.②③⑤C.④⑤⑥ D.④⑤⑧解析:①②③⑧中的“节”取实义,④⑤⑥中的“节”取虚义,⑦二者兼而有之。
《旧唐书?韩愈传》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篇一:《旧唐书·王忠嗣传》阅读答案翻译王忠嗣,太原祁人也。
初名训,年九岁,以父死王事,起复拜朝散大夫、尚辇奉御,赐名忠嗣,养于禁中累年。
肃宗在忠邸,与之游处。
及长,雄毅寡言,严重有武略。
玄宗以其兵家子,与之论兵,应对纵横,皆出意表。
玄宗谓之曰:“尔后必为良将。
”河西节度使杜希望谋拔新城,或言忠嗣之材足以辑事,必欲取胜,非其人不可。
希望即奏闻,诏追忠嗣赴河西。
既下新城,忠嗣之功居多,因授左威卫郎将,专知行军兵马。
是秋,吐蕃大下,报新城之役,晨压官军,众寡不敌,师人皆惧焉。
忠嗣乃以所部策马而前,左右驰突,当者无不辟易,出而复合,杀数百人,贼众遂乱。
三军翼而击之,吐蕃大败。
忠嗣少以勇敢自负,及居节将,以持重安边为务。
尝谓人云:“国家升平之时,为将者在抚其众而已。
吾不欲疲中国之力,以徼功名耳。
”但训练士马,缺则补之。
军中皆日夜思战,因多纵间谍以伺虏之隙,时以奇兵袭之,故士乐为用,师出必胜。
玄宗方事石堡城,诏问以攻取之略,忠嗣奏云:“石堡险固,吐蕃举国而守之。
若顿兵坚城之下,必死者数万,然后事可图也。
臣恐所得不如所失,请休兵秣马,观衅而取之,计之上者。
”玄宗因不快。
李林甫尤忌忠嗣,日求其过。
六载,会董延光献策请下石堡城,诏忠嗣分兵应接之。
忠嗣僶俯而从,延光不悦。
及延光过期不克,诉忠嗣缓师,故师出无功。
李林甫又令济阳别驾魏林告忠嗣,称往任朔州刺史,忠嗣为河东节度,云“早与忠王同养宫中,我欲尊奉太子”。
玄宗大怒,因征入朝,令三司推讯之,几陷极刑。
会哥舒翰代忠嗣为陇右节度,特承恩顾,因奏忠嗣之枉,词甚恳切,请以己官爵赎罪。
玄宗怒稍解。
十一月,贬汉阳太守。
七载,量移汉东郡太守。
明年,暴卒,年四十五。
(选自《旧唐书·王忠嗣传》,有删节)【参考译文】王忠嗣,太原祁人。
原名训,九岁时,由于父亲为朝廷身死缘故,授为朝散大夫、尚辇奉御,赐名忠嗣,在禁宫中供养多年。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11周)周末培优(含解析)不分版本周末培优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熊概,字.元节,丰城人。
幼孤.,随母适胡氏,冒其姓。
永乐九年进士。
授御史。
十六年擢广西按察使。
峒溪蛮.大出掠,布政使议请靖江王兵遏之。
概不可,曰:“吾等居方面,寇至无捍御,顾烦王耶?且寇必不至,戒严而已。
〞已而果然。
久之,调广东。
洪熙元年正月命以原官与布政使周干、参政叶春巡视南畿、浙江。
初,夏原吉治水江南还,代以左通政赵居任,兼督农务。
居任不恤民.,岁以丰稔闻。
成祖亦知其诬罔。
既卒,左通政岳福继之,庸懦不事事。
仁宗监国时,尝命概以御史署刑部,知其贤,故有是命。
是年八月,干还,言有司多不得人,土豪肆恶,而福不任职。
宣宗召福还,擢概大理寺卿,与春同往巡抚,南畿浙江设巡抚自此始。
浙西豪持郡邑短长为不法。
海盐民平康暴横甚,御史捕之,遁去。
会赦还,益聚党八百余人。
概捕诛之。
已,悉捕豪恶数十辈,械至京,论如法,于是奸宄帖息。
诸卫所粮运不继,军乏食。
概以廉价发诸府赎罪米四万二千余石赡军,乃闻于朝。
帝悦,谕户部勿以专擅罪概。
概用法严,奸民惮之,腾谤书于朝。
宣德二年,行在都御史劾概与春所至作威福,纵兵扰民。
帝弗问,阴使御史廉之,无所得。
由是益任概。
明年七月赐玺书奖励。
概亦自信,诸当兴革者皆列以闻。
时屡遣部官至江南造纸、市铜铁。
概言水涝民饥,乞罢之。
五年还朝,始复姓。
亡何,迁右都御史,治南院事。
行在都御史顾佐疾,驿召概代领其职,兼署刑部。
九年十月录囚,自朝至日宴,未暇食。
忽风眩卒。
赐祭,给舟归其丧。
(节选自《明史》,有删改) 以下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字〞,人的表字,是在本名之外另取的一个和本名意思有某种关系的名字。
古人幼时命名,成年时取字。
B.“孤〞指幼年丧父或父母双亡,文中指“丧父〞,可用“失恃〞来表达。
C.“蛮〞,古代对南方各族的泛称。
古人常以“蛮夷〞来泛指华夏中原民族以外的少数民族。
文言文阅读小练习:《明史·周经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回答1-2题。
周经,天顺四年进士。
改庶吉士,授检讨。
成化中,历侍读、中允,侍孝宗于东宫。
经刚介方正,好强谏,虽重忤旨不恤。
宦官、贵戚皆惮而疾之。
太监李广死,帝得朝臣与馈遗簿籍,大怒。
科道因劾诸臣交通状,有及经者,经上疏曰:“昨科道劾廷臣奔竞李广,阑入臣名。
虽蒙恩不问实含伤忍痛无以自明夫人奔竞李广冀其进言左右图宠眷耳陛下试思广在时曾言及臣否且交结馈遗簿籍具在乞检曾否有臣姓名。
更严鞫广家人,臣但有寸金、尺帛,即治臣交结之罪,斩首市曹,以为奔竞无耻之戒。
”(节选自《明史·列传七十一》)1.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文字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虽蒙恩不问/实含伤忍痛/无以自明夫/人奔竞李广/冀其进言/左右图宠眷耳/陛下试思广在时/曾言及臣否/且交结馈遗簿籍具在/乞检曾否有臣姓名/B.虽蒙恩不问/实含伤忍/痛无以自明/夫人奔竞李广/冀其进言左右/图宠眷耳/陛下试思广在时/曾言及臣否/且交结馈遗簿籍具在乞检/曾否有臣姓名/C.虽蒙恩不问/实含伤忍痛/无以自明/夫人奔竞李广/冀其进言左右/图宠眷耳/陛下试思广在时/曾言及臣否/且交结馈遗簿籍具在/乞检曾否有臣姓名/D.虽蒙恩不问/实含伤忍痛/无以自明夫/人奔竞李广/冀其进言左右/图宠眷耳/陛下试思广在时/曾言及臣否/且交结馈遗簿籍具在/乞检曾否有臣姓名/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周经,天顺四年进士。
改庶吉士,授检讨。
译文:(2)太监李广死,帝得朝臣与馈遗簿籍,大怒。
译文:【答案解析】1.C(文段中,“夫人”是古今异义词,应译为“那些人”;“宠眷”和“馈遗”都是同义复词,翻译时只译其中任一词即可;“簿籍”是偏义复词,偏指“簿”,即账簿。
参考标点:虽蒙恩不问,实含伤忍痛,无以自明。
夫人奔竞李广,冀其进言左右,图宠眷耳。
陛下试思广在时,曾言及臣否。
且交结馈遗簿籍具在,乞检曾否有臣姓名。
赵简子之子阅读答案【赵简子之子阅读理解题及答案】赵简子①之子,长日伯鲁,幼日无恤②。
将置后③,不知所立。
乃书训诫之词于二简④,以授二子,日:“谨识⑤之。
”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词。
问其简,已失之矣。
问无恤,诵其词甚习固。
问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
于是简子以无恤为贤,立以为后,是为赵襄子,而果昌赵。
(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注释】①〔赵简子〕春秋后期著名的政治家。
②〔长日伯鲁,幼日无恤〕大儿子叫伯鲁,小儿子叫无恤。
③〔置后〕选立继承人。
④〔二简〕两片竹简。
⑤〔识(zhl)〕记住。
⑥〔甚习〕很熟。
习,熟悉,熟练。
⑦〔果昌赵〕果然使赵国昌盛起来。
13.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乃书训诫之词于二简于舅家见之B.以授二子以彰其咎C.问其简其真无马邪D.出诸袖中而奏之人不知而不愠14.文意理解。
(4分)(1)赵简子通过观察无恤“”、“”这两个细节,认为他贤能,最后选定他做了继承人。
(用原文作答)(2分)(2)这个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示?(2分)13.A(2分)14.(1)诵其词甚习出诸袖中而奏之(2分)(2)示例:①细节决定成败。
②要选贤任能。
(2分.从小事、细节、教诲、机遇、品格、选人等任一角度谈启示,言之有理即可)1.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乃书训诫之词于二简于舅家见之B.以授二子以彰其咎C.问其简其真无马邪D.出诸袖中而奏之人不知而不愠2.文意理解。
(4分)(1)赵简子通过观察无恤“”、“”这两个细节,认为他贤能,最后选定他做了继承人。
(用原文作答)(2分)(2)这个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示?(2分)1.A(2分)2.(1)诵其词甚习出诸袖中而奏之(2分)(2)示例:①细节决定成败。
②要选贤任能。
(2分.从小事、细节、教诲、机遇、品格、选人等任一角度谈启示,言之有理即可)赵简子的儿子,年长的叫伯鲁,年幼的叫无恤。
将要选出继承人,不知道该立谁好。
《明史》文言文阅读及参考答案《明史》文言文阅读及参考答案常熟有桑悦者,字民怿。
书过目,辄焚弃,曰:“已在吾腹中矣。
”为诸生,上谒监司,曰“江南才子”。
监司大骇,延之校书,预刊落①以试悦。
文意不属者,索笔补之。
学士丘濬重其文,属使者善遇之。
使者至,问:“悦不迎,岂有恙乎?”长吏皆衔②之,曰:“无恙,自负才名不肯谒耳。
”使者遣吏召不至,益两使促之。
悦怒曰:“始吾谓天下未有无耳者,乃今有之。
与若期,三日后来,渎③则不来矣。
”使者恚,欲收悦,缘濬故,不果。
三日来见,长揖使者。
使者怒,悦脱帽竟去。
使者下阶谢,乃已。
所著书,颇行于世。
(选自《明史》,有删节)【注】①刊落:削除,删去。
②衔:怨恨。
③渎:轻慢。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4分)⑴ 监司大骇,延之校书( ▲ ) ⑵ 益两使促之(▲ )⑶ 使者恚,欲收悦( ▲ )?? ⑷ 使者下阶谢,乃已(▲ )2.下列句中“以”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预刊落以试悦A.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B.策之不以其道(《马说》)C.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D.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3.翻译下列句子。
(6分)⑴ 悦不迎,岂有恙乎?⑵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三峡》)⑶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4.桑悦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3分)答案:1.(4分)⑴延:请;⑵益:增加;⑶恚:恼怒;⑷已:停止。
【评分要点及说明】各1分,若答案与参考答案是同义词、近义词,只要讲得通,亦可。
2.(2分)C。
【评分要点及说明】原句和C项均是连词,表目的',相当于“来”“用来”。
A项,介词,把;B项,介词,按照;D项,介词,因为。
3.(6分)⑴(2分)桑悦不来迎接,难道是生病了吗?【评分要点及说明】反问句,“恙”需翻译到位。
⑵(2分)除非正午,看不见太阳;除非半夜,看不见月亮。
【评分要点及说明】“自非”“亭午”“曦”,需翻译到位。
《明史·周尚文传》阅读答案
阅读题是语文考试中必考的!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明史·周尚文传》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周尚文,字彦章,西安后卫人。
幼读书,粗晓大义。
多谋略,精骑射。
年十六,袭指挥同知。
屡出塞有功,进指挥使。
寘铄反,遏黄河渡口,获叛贼丁广等,推掌卫事。
关内回贼四起,倚南山,尚文次第平之。
御史刘天和劾中贵廖堂系诏狱,事连尚文。
拷掠令引天和,终不承,久之始释。
已,守备阶州。
计擒叛番,进署都指挥佥事,充甘肃游击将军。
嘉靖元年,改宁夏参将。
寻进都指挥同知,为凉州副总兵。
御史按部庄浪,猝遇寇。
尚文亟分军拥御史,而自引麾下射之,寇乃遁。
尝追寇出塞,寇来益众。
尚文军半至,麾下皆恐。
乃从容下马,解鞍背崖力战,所杀伤相当。
部将丁杲来援,寇始退。
尚文被创甚,乃告归。
寻起故官。
吉囊数踏冰入,尚文筑墙百二十里,浇以水,冰滑不可上。
冰泮则令力士持长竿铁钧,钩杀渡者。
九年,擢署都督佥事,充宁夏总兵官。
王琼筑边墙,尚文督其役。
且浚渠开屯,军民利之。
寇掠西海,过宁夏,巡抚杨志学议发兵邀。
尚文不从,劾解职。
久
之,起山西副总兵。
寇由偏头关趋岢岚,尚文转战三百里,破之,与子君佐俱伤,赉银币。
寻以总兵官镇延绥。
寇犯红山墩,力战败之,被赉,吉囊复大掠清平堡,坐夺俸。
尚文优将才,负气桀傲,所至与文吏竞。
文吏又往往挫折之,以故弥不相得。
巡抚贾启劾尚文老悖,兵部请调之甘肃。
帝不从,各夺其俸。
二十一年,用荐为东官厅听征总兵官兼佥后府事。
其秋以总兵官镇大同,请增饷及马。
兵部言尚文陈请过当,方被诏切责,而尚文与巡抚赵锦不协,乞休,弗允,日相构。
二十七年八月,俺答伏兵五堡旁,诱指挥顾相等出,围之弥陀山。
尚文转战,次野口,伏突起。
殊死战,斩其长一人。
相持月余乃引去。
俺答数万骑犯宣府,万达檄尚文大破之曹家庄。
录功兼太子太傅,赐赉有加。
其年卒,年七十五。
(节选自《明史·周尚文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吉囊复大掠清平堡,坐夺俸坐:座位
B.巡抚贾启劾尚文老悖悖:糊涂
C.而尚文与巡抚赵锦木协协:合作
D.尚文转战,次野口次:驻扎
9.以下句子中,全部直接表明周尚文多谋略,精
骑射的一组是(3分) .
①进署都指挥佥事,充甘肃游击将军②解鞍背崖力战,所杀伤相当
③浇以水,冰滑不可上④寇犯红山墩,力战败之
⑤负气桀傲,所至与文吏竞⑥诱指挥顾相等出,围之弥陀山
A.①②⑤
B.①④⑤
C.②③④
D.③④⑥
10.下列对原文有美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尚文多次参与平叛,战功卓著。
在寘铄反叛时,他堵住黄河渡口,俘虏叛贼多人;在回民叛乱时,他依次平定;守卫阶州时又设计擒拿反叛番贼。
B.周尚文作战有方,多次受到朝廷奖赏。
吉囊入犯,他筑墙防卫,让敌军无法攀登,还让士兵手持长竿铁钩钩杀敌人,他因此升任为署都督佥事,又充任宁夏总兵官。
C.周尚文作为武将,英勇善战,但意气用事而桀骜不驯,与文官经常不能相容。
他曾遭到巡抚贾启弹劾,兵部请求朝廷把他调离,但皇帝没有答应,还责罚了当事双方。
D.周尚文才能超群,但仕途不顺。
镇守大同期间,
其增加军饷及马匹的请求被兵部认为不够合理,遭受诏书严厉谴责,加上又与巡抚赵锦有矛盾,于是请求退休。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御史按部庄浪,猝遇寇。
尚文亟分军拥御史,而自引麾下射之,寇乃遁。
(2)寇掠西海,过宁夏,巡抚杨志学议发兵邀。
尚文不从,劾解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