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化学史教学策略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3
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发表时间:2018-05-03T14:59:59.833Z 来源:《素质教育》2018年5月总第270期作者:向绍友[导读] 化学教学中关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必须坚持立德树人的育人宗旨,立足课堂教学培养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体现化学学科独特的教育功能和价值。
重庆市开州中学405400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源自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发布。
教育改革追问核心素养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的关系、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关系。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包括“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识”“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等五个维度。
化学教学中关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必须坚持立德树人的育人宗旨,立足课堂教学培养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体现化学学科独特的教育功能和价值。
化学教学中关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实施:一、创设教学情境,体验“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创设教学情境,能够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化学科学奥秘的热情。
教学中可以从创设实验情境、创设生活情境、创设问题情境三个方面入手,通过对教材内容实验进行“假设、验证、结论”的过程体验,培养科学精神、求实精神,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借助大量生动具体的生活事实创设情境,包括生活中的物品、事件和经验,社会热点问题,工农业生产问题,人类文明中的事件和材料,化学史实,培养学生接受新知识与新信息的能力;根据教学内容提出恰当的问题,激发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融入化学与社会、环境、生产、生活相关内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体验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感。
以人教版新课程化学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第一课时为例,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体验和理解。
问题1:氯气是一种单质,氯水溶液是什么物质?问题2:如何通过实验证明氯水中含有的离子?学生分组实验:①向氯水溶液中加入酸化的硝酸银溶液;②向紫色石蕊试液中加入氯水溶液。
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课堂教学策略一、引言在科学领域中,化学是一门核心学科,它涉及到物质的性质、结构、变化和反应。
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不仅包括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还包括对实验技能的培养,以及对科学态度和价值观的塑造。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每一位化学教师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探讨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策略。
二、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化学知识: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以及化学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2、实验技能:掌握基本的化学实验操作技能,如取样、称量、混合、加热、冷却等,能够进行简单的化学实验。
3、科学态度:具备严谨、求实、创新、合作的精神,尊重科学,热爱科学,对化学现象和实验结果进行客观分析和评价。
4、价值观:理解化学对社会发展、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三、课堂教学策略1、创设情境:通过创设与生活、生产相关的情境,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好奇心,从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学习。
2、实践操作: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经历化学反应的过程,观察化学现象,掌握实验技能,培养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
3、问题解决: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评价反馈:通过评价和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改进和提高。
四、案例分析以高中化学课程中“原电池”这一内容为例,教师可以通过以下策略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1、创设情境:通过展示一些利用原电池原理制作的电子产品,如电子表、手机等,引导学生思考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应用。
2、实践操作:通过实验探究原电池的反应原理,让学生亲手制作原电池,观察电流表的变化,了解原电池的工作过程。
3、问题解决:通过设置问题,如“为什么原电池能够产生电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4、评价反馈:通过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和回答问题情况,给予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掌握原电池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
收稿日期:2018-03-20作者简介:王丽影(1994—),女,吉林松原人,2016级专业学位教育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初高中化学教学。
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化学教学策略王丽影(吉林师范大学化学学院,吉林四平 136000)摘要: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化学课程,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具有化学学科特质的关键能力和品格。
基于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化学教师的教学策略尤为关键,本文通过对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给出培养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三点建议,分别为:注重化学学科核心知识、启发学生化学科学思维,建构化学学科思想观念。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化学教学策略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21X(2018)09-0132-01ChemistryTeachingStrategyBasedontheCultivationofChemistryCoreLiteracyWangLiying(JilinNormalUniversity,Siping 136000,China)Abstract:Thecoreaccomplishmentofchemistryisthatstudentscanlearnchemistrycoursesystematically,thekeyabilityandcharacterinchemistryareformedanddevelopedwiththedevelopmentofknowledgeandskill,processandmethod,attitudeandvalues.Basedonthecultivationofstudents'coreaccomplishmentofchemistry,theteachingstrategyofchemistryteachersisparticularlycritical.Throughtheresearchonthecoreaccomplishmentofchemistrysubject,Threesuggestionsonhowtocultivatethestudents'coreliteracyofchemistrysubjectaregiveninthispaper,whichareasfollows:payattentiontothecoreknowledgeofchemistrysubject,enlightenthestudents'thinkingofchemistryscience,andconstructtheideaofchemistrysubject.Keywords:disciplinecoreaccomplishment;chemistrydisciplinecoreaccomplishment;chemistryteachingstrategy1 关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1.1 学科核心素养的界定研读文献了解,不同的学者对学科核心素养的含义有不同的理解。
化学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策略简介本文旨在探讨化学课堂教学中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策略。
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科教学中的关键能力和知识,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
在化学教学中,采用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可以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和研究效果。
策略一:问题导向的研究问题导向的研究是一种基于学生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
在化学课堂上,教师可以提出相关问题,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
这种策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科兴趣,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实验,通过实验结果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策略二:启发式研究启发式研究是一种基于启发思维的教学方法。
在化学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提供相似问题的案例,让学生运用启发思维来解决新的问题。
这种策略可以培养学生的推理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例如,可以通过提供化学反应的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化学反应机理,从而解决更复杂的化学问题。
策略三:合作研究合作研究是一种基于学生合作的教学方法。
在化学课堂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实验。
通过合作研究,学生可以分享彼此的思考和理解,相互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这种策略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的交流和表达能力。
策略四: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是一种基于多种媒体工具的教学方法。
在化学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电子教材、视频、实验演示等多媒体资源来呈现化学知识。
这种策略可以使学生更加生动地了解化学概念和实验过程,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提高学生的研究效果。
结论化学课堂教学策略的选择应基于学科核心素养,旨在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和研究效果。
问题导向的研究、启发式研究、合作研究和多媒体教学是可以采用的有效策略。
希望本文提供的教学策略可以对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所启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研究成果和学科能力。
注:以上内容为原创,不存在引用他人内容的情况。
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化学xx教学策略一、核心素养与化学史的概念的界定1.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界定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严重组成部分,是高中生综合素质的详尽体现,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化学学科育人的基本要求,全面展现了学生通过化学课程学习形成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均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五个维度。
2.化学史的界定化学史是化学科学研究、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历史记载,是人类对物质世界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生产应用的严重反映。
出名化学家傅鹰先生说过:“化学给人以知识,化学史给人以智慧”。
化学史融合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化学史的教育价值既存在于“化学现象”本身,又体现于外在的功能,在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记忆化学知识,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培养青年学生批判精神和唯物主义观点等都有非常严重的价值和意义[1]。
二、化学核心素养指导下的化学史策略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化学是一门宏观与微观相统一的学科,需要我们从元素和原子、分子水平认识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能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视角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
在学习原子结构时,教师可以从以下五个阶段来介绍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过程:1803年道尔顿提出实心球模型→1897年汤姆生发现电子,提出葡萄干面包式模型→1911年卢瑟福提出原子核式结构模型→1913年玻尔提出轨道模型→20世纪初电子云式的原子结构模型,从而激发学生兴趣,为深入探究原子结构的详尽发展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并增强了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意识。
2.变化观念与平均思想能认识物质是运动和变化的,知道化学变化需要一定的条件,并遵循一定规律;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是有新物质生成,并伴有能量的转化;认识化学变化有一定限度,是可以调控的。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教学策略探究高中化学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即基础知识与技能、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以下是几种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教学策略。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化学需要一定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引入实际生活案例、化学实验或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引起学生的兴趣。
如通过制作一款生活中常见的化妆品、食品添加剂等,可以使学生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从而主动学习化学知识。
二、强化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基础知识与技能是学习化学的基础,要求学生掌握和熟练运用一些必要且基本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
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实验教学等方式,将基础知识与技能融入实际教学中,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
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化学是一门注重思维能力培养的学科,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分析思维和综合思维能力。
可以通过教学案例、探究式学习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和拓展,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四、鼓励学生的创新能力化学教学应鼓励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讨论、设计实验、个性化任务等方式,使学生能够自主思考、勇于尝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化学的学习需要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学习技巧和方法,提高学习效果;设置学习目标和任务,促进学习动力;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六、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和合作学生的核心素养离不开与他人的互动和合作,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堂时间,鼓励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可以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激发学生的个人潜能和团队精神。
基于核心素养下化学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本研究旨在探讨基于核心素养的化学课堂教学策略。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科学习过程中必须掌握的关键能力和知识。
化学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科,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实验技能和理论知识。
基于核心素养的化学课堂教学策略能够帮助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习成果。
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实验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可以观察和验证理论知识。
教师应该设计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实验方法和技巧。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实验,鼓励他们思考和讨论实验结果,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化学学科需要学生进行模型建立和问题解决,这需要学生具备实践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案例分析和问题解决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探究。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科学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和观察,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
理论知识是化学学科的基础,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才能进行实验和解决问题。
教师可以通过讲授和讨论的方式传授理论知识,同时也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文献阅读和研究性学习,让学生主动获取和掌握理论知识。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知识应用活动,帮助他们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提高他们的知识运用能力。
教师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能力。
化学学科与其他学科有许多联系,学生需要具备跨学科的能力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化学知识。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的探究活动,让他们了解和应用其他学科的知识。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跨学科项目,让他们在团队合作中发挥各自的专长,培养他们的跨学科能力。
基于核心素养下化学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一、引言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包括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沟通技能、团队合作能力等。
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通过对基于核心素养下化学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探讨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引入核心素养,以及如何结合核心素养设计相应的教学策略。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化学教学策略1. 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是指学生具备分析、评估和判断信息的能力。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实验和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和评价。
教师可以提出一个化学反应的情景,让学生结合已学知识进行分析和判断反应结果。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 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指学生具备对问题进行重新组织和重新设计的能力。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开放性问题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可以提出一个化学实验,并要求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进行设计和改进实验,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文献检索,了解最新的化学实验技术和方法,帮助学生开拓眼界,提高创新能力。
3. 沟通技能沟通技能是指学生具备清晰表达和有效传达信息的能力。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小组讨论、展示实验结果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沟通技能。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化学实验,并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让学生学会用科学术语准确描述和解释化学现象。
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使他们能够清晰表达和有效传达化学知识。
4. 团队合作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是指学生具备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撰写实验报告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化学实验,让他们相互配合、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实验并撰写实验报告。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团队中有效协作,解决化学问题。
主题:酸碱中和反应目标:1.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通过实验和分析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特点;2.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设计新的实验方案观察酸碱中和反应;3. 培养学生的沟通技能,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实验结果,清晰表达和传达化学知识;4. 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进行小组实验,共同完成实验并撰写实验报告。
基于核心素养下化学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一、核心素养下的化学教学理念1.1. 核心素养教育理念核心素养教育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必须具备的一系列综合能力,它是面向未来的素养目标,不仅关乎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也关乎国家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核心素养包括认知素养、生活素养、情感素养、合作素养等多个领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和教学目标,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1.2. 化学教学中的核心素养化学教学应该不仅仅是为了传授化学知识,更应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学生应该培养批判性思维、实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化学教学中的核心素养应该包括科学素养、实验素养、解决问题素养和社会素养。
1.3. 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理念基于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理念中,教师的角色不再是传授知识的主体,而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启发性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独立思考能力。
二、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化学课堂教学策略2.1.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化学过程中必须具备的素养之一。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针对性地设计一些有关科学史、科学观念和科学实践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了解科学发展历程、科学观念的变迁以及科学实践的意义。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逐渐形成对科学的理解,培养科学素养。
2.2. 强化实验教学实验教学在化学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原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设计化学教学活动时应该注重实验教学的安排,并且要让学生通过实验活动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实验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通过设计一些情境化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进行思考和探究,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策略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在化学学科领域,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思维方法,是指导化学学生全面发展的标准。
化学学科教学应当紧密围绕着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来开展,以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和化学思维能力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基本能力和创新能力,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一、培养化学素养1.注重实践化学学科的本质是实践性极强的科学,注重观察、测量、实验、验证。
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加强实践环节,对化学实验的安全注意事项、操作技能的要求等进行讲解,使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掌握现代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培养实验操作技能。
2.强化化学思维化学学科不是纯粹的知识学科,化学思维也是十分必要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化学思维的培养,让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和推理。
例如,在进行物质变化的实验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让他们通过化学思维来找到解决的方法。
3.激发兴趣化学学科的重要性在于它应用广泛,可以涉及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通过案例分析、实例引导来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使他们认识到化学的实用价值和必要性。
二、注重培养实际应用能力1.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化学学科必须要把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测量,让他们将化学学科中的知识和技能放到实践中去操作,进而对化学知识有一个更加深入和全面的认识。
2.跨学科融合化学学科与科技、医药、环境等学科息息相关,化学学科的教学应该融合多种学科。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科技、环境等多个方面的媒介来引导学生,让学生将化学学科中的知识与其他学科进行联系,让他们对于化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得以深刻认识。
3.注重实践操作化学学科的实践性极强,注重实践操作是非常重要的,化学学科教学应当加强实践环节,使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掌握现代化学操作的基本技能,提高全面素质。
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化学史教学策略
作者:刘飞丰雪情高洪霞张骞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8年第17期
摘要:化学史是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及生产应用的重要反映,也是古今中外所有化学家千百年来辛苦劳作的智慧结晶。
利用化学史提高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是现阶段的重要课题之一。
本文主要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五个维度入手,探究化学史教学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化学史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化学课堂
一、核心素养与化学史的概念的界定
1.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界定
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中生综合素质的具体体现,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化学学科育人的基本要求,全面展现了学生通过化学课程学习形成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五个维度。
2.化学史的界定
化学史是化学科学研究、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历史记载,是人类对物质世界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生产应用的重要反映。
著名化学家傅鹰先生说过:“化学给人以知识,化学史给人以智慧”。
化学史融合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化学史的教育价值既存在于“化学现象”本身,又体现于外在的功能,在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记忆化学知识,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培养青年学生批判精神和唯物主义观点等都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1]。
二、化学核心素养指导下的化学史策略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化学是一门宏观与微观相统一的学科,需要我们从元素和原子、分子水平认识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能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视角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
在学习原子结构时,教师可以从以下五个阶段来介绍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过程:1803年道尔顿提出实心球模型→1897年汤姆生发现电子,提出葡萄干面包式模型→1911年卢瑟福提出原子核式结构模型→1913年玻尔提出轨道模型→20世纪初电子云式的原子结构模型,从而激发学生兴趣,为深入探究原子结构的具体发展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并增强了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意识。
2.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
能认识物质是运动和变化的,知道化学变化需要一定的条件,并遵循一定规律;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是有新物质生成,并伴有能量的转化;认识化学变化有一定限度,是可以调控的。
能多角度、动态地分析化学反应,运用化学反应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在能量转化的学习中,介绍“永动机”的发展历程及部分案例,最终得出能量守恒定律,让学生体会到“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建立变化的观念。
3.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在科学发展中,假说是通往真理的必要途径[2]。
我们需要基于证据对物质组成、结构及其变化提出可能的假设,通过分析推理加以证实或证伪,并能运用模型解释化学现象,揭示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在学习元素周期律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和制出第一张元素周期表的过程。
并根据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排布和元素性质间的周期性变化规律,预言了4个未知元素铼、钫、锝、砹、钋等元素,这些预言先后被人们通过实验所证明。
4.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伟大的女物理学家、化学家居里夫人曾经说过:“伟大的科学者在实验室里的生活,是对物体和对周围一切的执着地斗争”。
化学的很多发现、发明,无一不闪现着化学家们智慧、创新的火花,循着化学史的足迹,启发学生大胆猜想,能激发出学生的创新意识[2]。
在学习弱电解质的电离时,教师如果直接去解释电离概念,说明它是“电解质溶解于水或受热熔化时离解成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学生对于知识的认知缺乏直观感性的了解,不利于知识的系统深化学习。
反之,如果教师向学生展示,24岁的瑞典化学家阿累尼乌斯,不顾当时著名科学家,如门捷列夫、阿姆斯特朗及特劳贝的反对,不屈不挠地进行科学探究,以实验数据和资料来充实自己的理论,最终创立电离理论的化学史实。
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理论的理解和掌握,还能使学生增强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5.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制备、用途的一门自然学科。
它需要我们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探索未知、崇尚真理的意识,并能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3]。
1673年,英国化学家波义耳发现金属在敞开口的玻璃器皿中燃烧时有增重现象,俄国化学家罗蒙诺索夫发现金属粉末在密闭容器中燃烧时也有类似现象,拉瓦锡在实验的基础上推翻了一百多年桎梏着化学发展的“燃素说”,建立了科学的“燃烧氧化学说”,实现了化学史上的一场深刻革命。
这些案例的合理应用均能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
综上所述,化学核心素养指导化学史进行教学,有效方式之一就是选择化学史故事并以之为线索,创设与课堂知识内容相关化学史背景(或情景),将知识内容镶嵌于化学史背景中,使学生置身于其中,通过与前辈科学家的共同探究,深刻理解知识、原理的本质和丰富的内涵,了解科学的发展历程,从而加深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培育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毕华林,辛本春.中学化学教材中化学史内容编排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8,28(3):63-65.
[2]田玉文.我国高中化学必修教材中化学史的呈现及其教学现状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4.
[3]陈喜有.浅析高中教材中化学史教育对学生情感目标的影响[J].新教育时代,2016,17:1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