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肠法临床应用体会
- 格式:pdf
- 大小:98.93 KB
- 文档页数:1
第1篇一、引言灌肠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操作,主要用于清除肠道内的粪便,缓解便秘,或为某些医疗检查做准备。
清洁灌肠作为一种特殊的灌肠方法,因其操作简单、效果显著而广泛应用于临床。
本报告旨在总结清洁灌肠的操作流程、注意事项及临床应用效果。
二、清洁灌肠的操作流程1. 准备阶段(1)医护人员穿戴好工作服、手套、口罩等防护用品。
(2)准备灌肠器械,包括灌肠筒、导尿管、润滑剂、卫生纸等。
(3)患者取左侧卧位,双腿屈曲,臀部靠近床边。
2. 灌肠阶段(1)将灌肠筒挂于高处,打开调节阀,使灌肠筒内液体流速适中。
(2)将导尿管插入灌肠筒,另一端涂上润滑剂。
(3)将导尿管轻轻插入患者肛门,深度约10-15厘米。
(4)缓慢调节阀门,使灌肠筒内液体流入患者肠道。
(5)观察患者反应,如出现不适,应立即停止操作。
3. 观察阶段(1)灌肠结束后,拔出导尿管,让患者平卧休息。
(2)观察患者排便情况,如排便困难,可适当按摩腹部。
4. 结束阶段(1)清理灌肠器械,进行消毒处理。
(2)向患者讲解注意事项,如饮食、休息等。
三、清洁灌肠的注意事项1. 患者选择清洁灌肠适用于便秘、肠道准备、某些手术前的肠道清洁等患者。
但孕妇、严重心血管疾病患者、肠道出血患者等应慎用。
2. 操作规范操作者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防止感染。
3. 观察患者反应操作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反应,如出现腹痛、心慌、头晕等症状,应立即停止操作。
4. 灌肠液的选择常用的灌肠液有生理盐水、温开水等。
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灌肠液。
5. 灌肠液的温度灌肠液的温度应与体温相近,一般为37-39℃。
四、清洁灌肠的临床应用效果1. 缓解便秘清洁灌肠可迅速清除肠道内的粪便,缓解便秘症状。
2. 肠道准备清洁灌肠可清洁肠道,为某些手术、检查等做好准备。
3. 改善肠道功能定期进行清洁灌肠,可改善肠道功能,预防肠道疾病。
五、总结清洁灌肠是一种简单、有效的肠道清洁方法。
通过以上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医护人员可更好地为患者提供优质的灌肠服务。
一、实训目的1. 掌握灌肠术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提高临床护理技能。
2. 了解肛管排气法的原理和应用,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排气治疗。
3. 培养临床护理团队协作精神,提高整体护理水平。
二、实训时间2022年10月25日三、实训地点某医院护理实训室四、实训对象某医院临床护理实习生五、实训内容1. 灌肠术(1)目的1.1 清除肠道内积存粪便,减轻腹胀、腹痛等症状。
1.2 术前准备,如手术、检查、分娩等。
1.3 稀释和清除肠道内有害物质,减轻中毒。
1.4 为高热病人降温。
(2)操作方法2.1 物品准备:灌肠筒、肛管、弯盘、止血钳、石蜡油、棉签、手纸、水温计、调剂棒、橡胶布与治疗巾(或一次性尿布)、便盆、输液架、屏风。
2.2 操作步骤2.2.1 患者准备:向患者说明灌肠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取得患者配合。
2.2.2 患者取左侧卧位,右腿屈膝,左腿自然伸直,臀部移至床边。
2.2.3 将橡胶布与治疗巾(或一次性尿布)垫于臀下,弯盘置臀边。
2.2.4 将灌肠筒挂于输液架上,连接橡胶管和肛管。
2.2.5 将肛管插入肛门,缓慢注入溶液,待溶液注入完毕后,拔出肛管。
2.2.6 观察患者反应,如有不适,立即停止操作。
2.2.7 患者排便后,清洗肛门,整理床单位。
(3)注意事项3.1 操作前要检查物品是否齐全、完好。
3.2 灌肠液的温度要适宜,一般为39-41℃。
3.3 操作过程中要注意患者的感受,如有不适,立即停止操作。
3.4 注意无菌操作,防止感染。
2. 肛管排气法(1)目的2.1 缓解肠腔内积气,减轻腹胀、腹痛等症状。
2.2 帮助患者排便。
(2)操作方法2.2.1 物品准备:肛管、弯盘、止血钳、石蜡油、棉签、手纸、水温计、调剂棒、橡胶布与治疗巾(或一次性尿布)、便盆、输液架、屏风。
2.2.2 操作步骤2.2.1 患者准备:向患者说明肛管排气法的原理、方法和注意事项,取得患者配合。
2.2.2 患者取左侧卧位,右腿屈膝,左腿自然伸直,臀部移至床边。
灌肠法的临床应用每天了解一点痔疮知识灌肠法是临床常用治法,被广泛用于各科临床,尤其是肛肠科,并以其独特的优点在临床上发挥着中药的作用。
灌肠法是从肛门注入灌肠药物,使药物直接作用于结肠及直肠黏膜而达到治疗效果①。
一、灌肠法体位选择传统灌肠体位为左侧卧位。
此体位灌肠有利于患者腹部及肛门括约肌松弛,便于插管;但左侧卧位时腹腔内压力压迫乙状结肠,使肠腔变窄,会影响灌肠液在肠腔内的保留时间,从而影响软化粪便、刺激肠蠕动、清洁肠腔的效果。
后来,则是根据年龄、疾病等情况选择不同体位进行灌肠。
1、右侧卧位:阿米巴痢疾患者优点是可以减少腹腔内压力对盲部的压迫,使灌肠药物直接作用于回盲部。
如阿米巴痢疾患者因病变部位多在回盲部,故多采取此体位保留灌肠。
2、膝胸位:软化粪便、清洁肠道优点是灌肠药物进入肠道较传统左侧卧位深,保留时间长且不易外溢;此外,肛管也较传统左侧卧位易插入,患者痛苦小。
因而采取此体位软化粪便、清洁肠道的功效更佳。
3、左侧俯卧位:肛门括约肌松弛患者取左侧卧位,退裤至膝下,左下肢伸直,右下肢屈曲,嘱患者将身体向左旋转30°-40°,使其呈侧俯卧位,臀部垫高20-25厘米。
优点是避免了传统左侧卧位的缺点,灌肠药物在体内保留的时间较久,可更好地达到灌肠目的。
肛门括约肌松弛的患者多采取此体位。
由于肛门括约肌松弛,采用此体位灌肠,药液不易从肛门溢出,有利于在肠腔内的保留,因而采取左侧俯卧位灌肠效果更佳。
4、体位变换:慢性结肠炎患者先取左侧俯卧位,充分暴露肛门,插入肛管灌入灌肠液。
灌肠液进入肠腔时,患者依下列体位进行往返慢速转动:左侧卧位-俯卧位(头低15°-20°,膝胸位)-右侧卧位。
每种体位持续10秒,全部灌肠液约5分钟灌注完毕。
按相同方法进行体位循环反复3-5次,平卧5-10分钟。
其优点是减少灌肠药液外溢,有利于肠黏膜的充分吸收。
慢性结肠炎患者采取此体位效果最佳。
二、灌肠法临床应用由于肛肠疾病大多病变在结、直肠,采用灌肠法治疗可以直接到达病变部位,从而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灌肠法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操作,主要用于清洁肠道、促进排便、减轻便秘等症状。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灌肠法在临床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本实验旨在通过灌肠法实验,探讨灌肠法的操作方法、注意事项以及疗效,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二、实验目的1. 掌握灌肠法的操作方法;2. 观察灌肠法对肠道清洁和排便的影响;3. 分析灌肠法的注意事项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4. 总结灌肠法的疗效。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选取20名自愿参与实验的健康成年人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0名,女性10名,年龄20-50岁。
2. 实验材料:灌肠器、灌肠液、无菌手套、棉签、生理盐水等。
3. 实验方法:(1)将实验对象分为两组,每组10人;(2)A组采用常规灌肠法,B组采用温水灌肠法;(3)观察两组灌肠过程中患者的耐受程度、灌肠液排出情况、排便次数及排便时间;(4)比较两组灌肠法的疗效。
四、实验结果1. A组常规灌肠法:灌肠过程中,患者耐受程度较好,灌肠液排出顺畅,排便次数为2-3次,排便时间为30-40分钟。
2. B组温水灌肠法:灌肠过程中,患者耐受程度较好,灌肠液排出顺畅,排便次数为2-3次,排便时间为20-30分钟。
3. 两组灌肠法在疗效方面无明显差异,均能有效清洁肠道,促进排便。
1. 灌肠法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肠道清洁方法,可应用于临床实践。
2. 常规灌肠法和温水灌肠法在疗效方面无明显差异,患者均可耐受。
3. 灌肠法操作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防止感染;(2)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灌肠液和灌肠压力;(3)观察患者反应,如有不适,立即停止操作;(4)灌肠后注意保暖,避免受凉。
六、实验建议1. 在临床应用中,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灌肠法,以提高疗效;2. 加强灌肠法的操作培训,提高医护人员操作技能;3. 关注灌肠法相关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确保患者安全;4. 深入研究灌肠法的机理,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护士灌肠知识点总结大全一、灌肠的概念灌肠是通过直肠插入管道,将液体注入肠腔内,来清洗肠道或给予药物的治疗方法。
在医院临床实践中,护士对于灌肠的操作技巧和注意事项需具备充分的知识和技能。
二、灌肠的作用1. 清洁肠道:灌肠可以帮助清洗肠道内的积聚物,有助于预防便秘和肠道疾病的发生。
2. 给药治疗:灌肠可以通过肠粘膜吸收给予药物,达到治疗的效果,尤其对于无法口服的患者或胃肠道吸收不良的患者有重要的作用。
3. 制备手术:在某些医学检查和手术前,常常需要进行清洁灌肠,以减少手术风险和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三、灌肠的适应证1. 便秘:对于轻度和中度便秘的患者,可以通过灌肠来清洁肠道,缓解患者症状。
2. 药物给药:对于无法口服或胃肠道吸收不良的患者,通过灌肠可以有效给药。
3. 手术准备:在部分手术前需要进行清洁灌肠,以清洁肠道和减少手术风险。
四、灌肠的禁忌症1. 急性腹泻:患者出现急性腹泻时,禁忌进行灌肠,以免加重病情。
2. 直肠出血:患者存在直肠出血时,禁忌进行灌肠,以防止加重出血症状。
3. 肠壁梗阻:患者存在肠壁梗阻时,禁忌进行灌肠,以免加重病情。
4. 肠内手术后:患者在肠内手术后一段时间内,禁忌进行灌肠,以免损伤肠壁。
五、灌肠的常用方法1. 清洁灌肠:采用生理盐水或者清洁液体进行灌肠,目的是清洁肠道内的积聚物,以减少便秘和肠道疾病的发生。
2. 药物灌肠:将需要给予的药物溶解在液体中,通过灌肠的方式给予患者,有助于提高药物的吸收效果。
3. 棉签灌肠:用含药液的棉签插入直肠,给予药物治疗,适用于小儿或者对灌肠器具抗拒的患者。
4. 液体灌肠:使用长管或者灌肠器具向肠道内灌入液体,以清洁肠道内的积聚物或给予药物治疗。
六、灌肠的操作步骤1. 患者准备:讲解灌肠的目的和意义,告知患者灌肠的感觉和可能的不适,让患者进行排便排空。
2. 灌肠器具准备:准备好所需的灌肠器具、生理盐水或药物液体、手套等。
3. 患者体位:让患者取左侧卧位或者俯卧位,双手抓住床边,使肛门处于外露状态。
蒙脱石散保留灌肠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效果及护理体会程倩;黄新欣;姜文【摘要】目的分析在小儿腹泻治疗中采用蒙脱石散保留灌肠及有效护理干预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 60例小儿腹泻患儿采用随机数字分组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30例.实验组患儿予以蒙脱石散保留灌肠治疗及全面护理干预,对照组患儿予以常规治疗及常规护理,对两组患儿治疗及护理效果进行评价和比较.结果实验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1923,P<0.05).实验组患儿的腹泻停止时间、脱水纠正时间及退热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0.5193、5.3169、7.7460,P<0.05).结论在小儿腹泻治疗中采用蒙脱石散保留灌肠及全面护理干预临床效果确切,在临床上值得应用和推广.【期刊名称】《中国现代药物应用》【年(卷),期】2017(011)006【总页数】2页(P170-171)【关键词】小儿腹泻;保留灌肠;蒙脱石散;护理【作者】程倩;黄新欣;姜文【作者单位】157000 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157000 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157000 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正文语种】中文本院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采用蒙脱石散保留灌肠及全面护理干预临床效果确切,本研究选择本院1年内收治的60例小儿腹泻患儿进行分析,对其临床治疗和护理效果进行进一步分析,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5年7月~2016年7月本院收治的小儿腹泻患儿6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分组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
实验组中男21例,女9例,年龄最大28个月,最小11个月,平均年龄(14.8±5.5)个月;对照组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最大27个月,最小11个月,平均年龄(14.7±5.6)个月。
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使用导尿管灌肠的临床应用摘要:目的:对使用导尿管灌肠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和观察。
方法:在科室随机选择10例造口病人,采用随意分组的方式,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5例,采用传统灌肠包经造口灌肠,实验组5例,采用导尿管经肠造口灌肠,对两组灌肠效果、满意度等进行观察和分析。
结果:使用导尿管与使用传统灌肠包相比,导尿管为硅胶材料,材质相对灌肠包的橡胶材质较软,减少了对肠道的刺激,舒适度高,值得临床普及和推广。
结论:在造口患者中实施导尿管灌肠,预后良好,患者及家属对灌肠操作满意度高,值得推广。
关键词:灌肠;造口;导尿管;肠造口是出于某种医疗目的,以外科手术的方式自腹壁所作的开口,以利排泄物的排出。
灌肠是将一定量的液体由肛门经直肠灌入结肠,以帮助患者清洁肠道、排便、排气或由肠道共给药物或营养,达到确定诊断和治疗目的。
但由于肠造口没有括约肌控制,故灌肠时会出现边灌边溢现象致灌肠液、粪便等污染患者衣服及床单元,不仅影响灌肠效果,还会给病人带来不舒服。
为加强胃肠外科造口还纳术肠道清洁,提升造口还纳术后病人的恢复,减少感染和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探讨新肠造口灌肠技术。
本次探究选择10例病人使用传统灌肠包与使用尿导管灌肠,对两组效果进行观察和分析,评价如下:1一般资料在科室随机选择10例造口病人,采用随意分组的方式,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5例,采用传统灌肠包经造口灌肠,实验组5例,采用导尿管经肠造口灌肠。
对照组中,男性3例,女性2例;年龄区间58-82岁,平均年龄(70.34±5.41)岁。
观察组中,男性4例,女性1例;年龄最小61岁,年龄最大80岁,年龄均值(70.53±4.82)岁。
两组基础信息(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方法2.1对照组采用传统灌肠包灌肠的方法传统灌肠包经造口灌肠,采用灌肠筒和一次性橡胶肛管,操作时将肛管自造口部位直接插入进行灌肠。
浅谈中药保留灌肠法的护理体会标签:中药保留灌肠;护理;体会保留灌肠法是从肛门注入药液,保留在直肠或结肠内,通过肠粘膜吸收达到治疗目的方法。
是临床护理必须熟练掌握的一项技术,如果操作方法不当,常影响治疗效果。
近年来,笔者采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结肠炎、慢性盆腔炎、急、慢性肠道感染、痢疾等获得一定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浅述如下。
1方法步骤(1)操作前先向病人说明保留灌肠的目的,以取得病人的配合。
(2)灌肠前嘱病人排尽大小便,必要时可做一次清洁灌肠,清洁肠道,减轻腹腔压力,有利于灌肠药液保留与吸收。
(3)根据病情让患者采取不同的侧卧位,两膝屈曲臀部置床边,臀下放中单及治疗巾,臀部抬高10cm。
(4)选择14~16号导尿管(细肛管也可),用石腊油润滑肛管,嘱患者深慢呼吸,轻轻插入15~20cm,然后将剩灌肠液的弯盘置于臀边,用一次性注射器抽吸药液,连接导管缓慢注入药液,注毕夹管,取下注射器再吸取药液,松夹后再行灌注,如此反复直至药液注完,灌肠量为100~200mL为宜,小儿酌减,温度38℃~40℃为宜。
也可用灌肠器灌注,液面应低于30cm,使药液缓缓流入肠内。
(5)药液注入完毕,徐徐拨出肛管,用卫生纸在肛门处轻柔片刻,嘱患者卧床休息,尽量忍耐,保留药液1h以上。
(6)整理用物及床单位,观察患者反应,并做好记录。
2方法举例2.1慢性溃疡性结肠炎配方:蒲公英30g,败酱草30g,黄芪15g,穿心连30g,五味子15g,甘草3g,白术9g,丹参3g(虚寒加桂枝9g)。
2.2慢性盆腔炎配方:穿心连30g,莪术10g,毛冬青15g,丹皮9g,茯苓15g,蒲公英15g(寒凝气滞加桂枝9g)。
2.3慢性痢疾配方:秦皮16g,苦参9g,石榴皮20g,地榆15g,黄芪15g,当归9g,云茯苓12g,肉豆蔻6g,甘草6g,黄连6g。
以上各方每剂加水煎至100~200mL,液温保持38℃~40℃,每晚保留灌肠1次,10~20天为1个疗程。
灌肠法临床应用体会
张青霞
【期刊名称】《陕西中医》
【年(卷),期】2011(032)003
【摘要】@@ 牡蛎红藤汤是基于中医"内病外治"基础上产生的.方中主要由煅牡蛎、红藤、败酱草、大黄组成.其中煅牡蛎具有吸附毒素之作用,大黄有清解、通导、活血之效果,红藤、败酱草有清热解毒之效.在临床应用十多年来方效显著,现报道如下.rn1 便秘便秘为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常以便次减少、排便困难或大便性状改变
为特点,常多年不愈.
【总页数】1页(P384)
【作者】张青霞
【作者单位】陕西省中医医院,西安,710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8
【相关文献】
1.改良灌肠法在普外科的应用体会 [J], 霍彩娟
2.改良清洁灌肠法应用体会 [J], 吴云凤
3.改良传统灌肠法的应用体会 [J], 王永红;杨云虹
4.输液器灌肠法应用体会 [J], 袁小芬
5.中药灌肠法的临床应用体会 [J], 王聪一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总第19卷215期 2017年7月 大众科技
Popular Science&Technology V0I.19 NO.7
July 2017
一例使用蒙脱石散灌肠治疗大便失禁患者的 护理体会
胡贵阳莉张玲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南宁530000) 【摘要】目的:对使用蒙脱石散灌肠治疗大便失禁患者疗效的护理体会。方法:对I临床一例使用蒙脱石散灌肠治疗大便 失禁患者的护理与观察。结果:通过使用蒙脱石散灌肠,患者大便次数明显减少,最后无大便失禁。结论:使用蒙脱石散灌肠 可降低失禁患者大便次数,甚至治愈大便失禁,操作方法简单,费用低,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蒙脱石散;灌肠;大便失禁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151(2017)07.0098.02
An example of the use of Montmorillonite powder enema nursing care in the treatment of fecal incontinence
Abstract:Objective:The nursing experience of using montmorillonite to treat fecal incontinence was treated.Methods:The nursing and observation ofpatients with stool incontinence were treated with monolith.Results:Through the use ofmontmorillonite,the number of defecation was significantly reduced,and the fecal incontinence was last.Conclusion:Using montmorillonite powder enema call reduce stool incontinence patients,even cure fecal incontinence,the operation method is simple,low cost,obvious effect,worth clinical promotion. Key words:Montmorillonite dispersed;enema;fecal incontin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