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五省区入境旅游流动态规律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_马耀峰
- 格式:pdf
- 大小:86.88 KB
- 文档页数:3
“一带一路”倡议下西北五省区域旅游合作现状和对策研究韩慧林(北京开放大学旅游管理学院,北京100081)[摘要]区域旅游合作是现阶段旅游发展的新趋势,通过区域内旅游资源的挖掘和整合,能够有效释放区域旅游发展潜力,提升区域整体旅游发展水平。
西北五省由于旅游“地格”的相似性和传承性,客观上具有旅游合作的基础。
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推进,为西北地区旅游发展提供新的契机。
围绕西北五省的旅游发展概况,深入分析西北五省区域旅游合作的现状,结合区域旅游合作中的问题,提出的建议是:建立完善的区域旅游合作机制,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搭建信息化平台;实施协同营销战略,打造强势的区域旅游品牌形象,以期能够为西北旅游经济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一带一路”;西北五省;区域旅游合作;对策研究[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6043(2022)03-0071-03[作者简介]韩慧林(1986-),女,河南周口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旅游战略营销、品牌管理。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一带一路”战略下丝绸之路旅游品牌共享机制构建研究(17CGL026)。
第2022年第3期(总第547期)商业经济No.3,2022Total No.547一、引言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国家“一带一路”倡议。
作为先导产业,旅游业成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抓手,丝绸之路这一经典旅游品牌被赋予新内涵、产生新关注、面临新机遇。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纵深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随之进行。
西北五省(陕西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国内丝绸之路的核心区域,由于地脉和文脉的相似性和传承性,客观上具有旅游合作的基础。
近年来,西北五省在区域旅游合作上做了一系列的探索。
例如,在省际合作方面,2015年,西北五省等12个国内丝绸之路沿线省市旅游局共同成立了“丝绸之路旅游推广联盟”;随后,由西北五省主导的“丝绸之路文旅产业联盟”、“丝绸之路经济带品牌联盟”也相继成立,但由于缺乏完善的合作机制,大多都流于形式,致使整个西北丝绸之路旅游区“内耗”较大,未能从更高的战略层次上形成互补与合力优势,成为旅游资源“大区”,旅游开发“小区”,品牌竞争“弱区”。
国内外游客旅游动机及其差异研究——以西安市为例
高军;马耀峰;吴必虎;亢雄
【期刊名称】《人文地理》
【年(卷),期】2011(26)4
【摘要】深入了解和掌握游客的旅游动机及其特点,对于旅游目的地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我国著名的旅游城市西安为例,依据大样本问卷抽样调查一手数据,采用均值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结构方程模型,对旅游目的地接待的国内游客和外国游客的旅游动机变量类型、变量大小与离散程度及变量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并首次揭示了两类游客群体旅游动机的差异性,从而为认清两类游客群体的旅游心理诉求,提供相应的旅游产品;激发两类游客群体的旅游动机,拓展旅游市场;乃至于旅游目的地旅游业的整体发展提供基础的理论参考。
【总页数】8页(P132-139)
【关键词】旅游动机;国内游客;外国游客;差异;结构方程模型
【作者】高军;马耀峰;吴必虎;亢雄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榆林学院管理学院;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590
【相关文献】
1.基于儒家文化价值观视角下的游客旅游购物风格研究——以西安市国内游客为例[J], 杨瑞
2.游客旅游购物决策风格的差异性——以西安市为例 [J], 杨瑞;胡小芳
3.基于网络文本分析的国内外游客旅游r目的地形象感知差异研究r——以西安回民街为例 [J], 李春萍;张简
4.旅游公共服务游客认知评价的实证研究——以西安市入境旅游为例 [J], 贺宇帆;马耀峰
5.基于游客行为的旅游生态足迹研究——以西安市入境游客为例 [J], 李君轶;马耀峰;杨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一带一路”倡议下西北五省区域旅游合作现状和对策研究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西北五省区域旅游合作逐渐成为热门话题。
作为中国西北地区的重要旅游目的地,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五省区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自然景观和民俗风情,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
但是,这五省区在旅游合作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有效的对策来解决。
一、现状分析1.合作机制不够完善:目前,西北五省区之间的旅游合作机制尚不够健全,缺乏统一的协调机制和合作平台,导致信息沟通不畅、资源共享不足。
2.软硬件设施落后:有些地区在旅游设施和服务水平方面仍存在短板,如交通不便、住宿设施老化、旅游产品单一等问题,影响了游客体验和满意度。
3.缺乏专业化人才:西北五省区在旅游管理和服务人才方面仍存在短缺现象,缺乏一支具备国际视野和专业技能的旅游队伍,难以适应市场需求和发展要求。
4.宣传推广不足:虽然西北五省区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在国际市场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相对较低,宣传推广工作亟待加强,提升地区的旅游形象和知名度。
二、对策建议1.建立统一的合作机制:加强西北五省区之间的旅游合作,建立统一的协调机制和合作平台,共享资源、共同发展,提升合作效率和综合竞争力。
2.加强软硬件设施建设: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改善交通、住宿、餐饮等服务水平,提升游客体验和满意度,增强地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3.培育专业化人才:加强旅游管理和服务人才培养,建立健全的人才培养体系和培训机制,打造一支具备国际水平和专业技能的旅游队伍,提升地区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4.加强宣传推广工作:加大对西北五省区旅游资源的宣传推广力度,借助“一带一路”倡议的平台和政策支持,提升地区的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吸引更多国内外游客。
通过以上对策建议的实施,相信西北五省区的旅游合作将迎来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体验西北地区的丰富文化遗产、壮丽自然景观和民俗风情,推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繁荣。
江西农业学报2010,22(8):178—180A ct a A gr i cul t ur ae J i an gxi中国典型旅游城市入境旅游流的模糊聚类分析程宇1’2(1.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陕西西安710062;2.陕凹省旅游学校,陕西西安710075)摘要:通过最大树模糊聚类算法对全国典型旅游城市之间入境旅游流的流动进行了分类,并做了城市结点之间的相关}生分析,最后得出典型旅游城市的聚类分析结果,为全国跨区域旅游开发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旅游城市;入境旅游流;聚类分析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581(2010)08—0178—03旅游流是指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或目的地与目的地之间的单向、双向旅游客流、信息流、资金流、能量流和文化流的集合。
旅游流的本质属性是游客的集合即客流,故客流是旅游流的核心所在”。
本文中所指的旅游流为旅游客流。
城市是旅游流的主要目的地和客源地,是支撑旅游流的重要结点,入境游客的旅游流流动在空间表现为旅游者在城市间不断集聚和扩散。
国内外学者十分关注旅游流研究。
L und gr en提出旅游者在城市间的相互流出以及大城市向旅游地的垂商流出模式、“。
Pr i dea ux,B和S.K i m研究了旅游流的双向不平衡结构∞1。
D w yer,L研究了澳大利亚和韩国间旅游流竞争结构H。
C hri st i ne Li r a从时间序列分析了韩国到澳大利亚游客的流量和影响因素|“。
在国内,张凌云运用普洛格理论进行了旅游流的空间分析,探讨了游客的空间行为∞o。
马耀峰等以中国12个旅游热点城市为实证,利用地理空间分析方法,研究了来华入境旅游流、入境后旅游流的时空动态规律’7“1。
马耀峰、王冠孝等借用空间场理论分两个时间断面对四川省入境旅游流的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进行了对比分析…。
薛莹研究了“旅游流的区域内聚”现象。
1…。
已有研究多集中在旅游流概念探索、某时间断面空间特征分析、流量测定、某单一旅游区旅游流分析等方面,而对我国典型旅游城市之间入境旅游流的模糊聚类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研究还很少。
2014年第7期·总第241期【产业经济】中国入境旅游流时空分布集中性分析———以2012年入境游客数为例何晶晶 李 伟 王珍茜 台 倩(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云南昆明650500)[摘 要]经过20多年发展,中国已成为世界旅游市场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但中国入境旅游流的时间分布集中性和空间分布结构差异非常大。
以2012年数据为例,通过对我国入境旅游流的季节性强度指标、高峰指数和空间分布结构的分析,发现客源市场时空变化规律。
并针对入境旅游流时空分布的不平衡性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中国;入境旅游流;季节性差异;空间结构[中图分类号]F592 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4)07-0032-03 [作者简介]何晶晶(1990-),女,甘肃庆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旅游规划与管理。
[通讯作者]李伟(1964-),男,北京人,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区域旅游规划和民族文化学。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4106l0l2。
旅游流即国内习惯上所说的游客群体在空间的迁移现象,包括游憩流及与此相关或伴生的信息流、资本流、货物流等旅游相关流[1]。
一般理论研究的旅游流主要指客流,入境旅游流作为旅游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国家旅游业国际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的入境旅游人次和旅游外汇收入一直都保持着快速发展的态势,据中国旅游统计年鉴统计2012年我国接待入境游客约1 3亿人次,入境旅游外汇收入达500亿美元。
国内在入境旅游流研究方面,陆林(1997)系统研究了国际旅游流,对国际旅游市场的产生、发展、类型结构、区域性、季节性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国际旅游市场的影响因素、前景分析及国际旅游的效应做了全面的阐述[2]。
刘宏盈(2008)等从转移态、转移密度及竞争态角度分析了以上海为中转口岸的入境旅游流向我国西部转移的特征[3]。
专题主持人马耀峰教授 马耀峰,男,教授,全国首批旅游管理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旅游开发与市场、旅游行为、地图学与GIS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现为《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委会顾问,曾多次担任我刊编委。
马耀峰教授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主持或参加完成国家七五、八五重大课题,省市重点课题等20项,其中1项获原国家旅游局优秀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获原国家旅游局优秀论文一等奖、1项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获陕西省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
马耀峰教授团队1998年至今在我刊发表论文38篇,总下载频次34469次,篇均下载频次907次;总被引频次1419次,篇均被引频次37次。
其中,下载频次超过1000次的论文有12篇,被引频次达30次以上的论文有15篇。
部分优秀论文见下表。
马耀峰团队在《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发表的部分优秀论文第一作者篇名发表时间被引频次下载频次王永明城市旅游经济与交通发展耦合协调度分析2011 01 102834206———以西安市为例马耀峰中国入境旅游流的空间分析2000 09 051731620李振亭近20年来中国入境旅游流流量与流质的变化分析2012 01 101051472吴 冰古村落旅游资源评价与保护研究2004 03 05772091———以陕西省韩城市党家村为例张佑印旅华日本、韩国游客旅游决策影响因素分析2006 03 05471368詹新惠区域旅游业与城市化耦合协调度的时空分异研究2014 03 1046741———以陕西省为例白 凯入境旅游者对我国旅游形象认知的实证研究2007 12 05431158———兼论北京奥运旅游形象建设高 楠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关系的时空差异2014 09 1035861———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高 扬旅游业 城市化 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及发展类型研究2016 09 1033940———以京津冀地区为例李创新入境旅游流集聚扩散空间场效应时空动态分析2011 03 1025639———基于丝路东段典型区的实证研究高 楠旅游产业空间集聚识别方法及实证研究2012 03 1024789———以环渤海地区为例马耀峰基于供需视角的国内外旅游耦合研究审视2014 11 1023997胡巧娟入境旅游流空间转移与旅游经济联系强度耦合分析2012 11 1023791———以陕西向15个典型省市转移为例李创新基于基尼系数理论的中国省域旅游竞争力研究2008 03 1020871马耀峰陕西全域旅游空间、格局、供给与动能创新研究2017 11 10171776 注: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统计日期为2020年6月2日。
2001年3月 第18卷第1期 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西安)
J o urnal of Further Educa tio n o f Shaanxi No r mal U niv er sity
M ar.2001
V o l.18No.1
西北五省区入境旅游流动态规律
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
马耀峰1 李 旭2
(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教授1 硕士研究生2 西安710062)
摘 要:西北地区旅游资源丰富,但旅游业发展落后,本文通过对西北地区入境旅游流的流量、流向特征分析,找出问题所在:流量过小、流向不均,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区域联合、改善交通、开发精与专项目、加大宣传和建立多个旅游中心城市。
关键词:西北入境旅游流;流量;流向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826(2001)01-0114-03
旅游流是旅游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狭义上的旅游流是旅游客流,广义上则指以旅游客流为主体,涵盖有信息流、资金流、物质流、能量流和文化流等多种子流在内的集合,本文中的旅游研究主要是对旅游客流的研究,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旅游流流量的研究和旅游流流向的研究。
1 西北地区入境旅游流流量分析
1.1 横向比较
表1 1998年全国各区域接待过夜境外游客流量比重
区 域旅游流包 括
省区市
占全国国土
面积比重(%)
占全国境外游
客总数比重(%)
华北旅游流京津冀晋鲁 5.416.27东北旅游流辽吉黑8.2 4.22华东旅游流 沪江浙皖闽赣 6.922.90华中旅游流豫鄂湘 5.7 4.19华南旅游流粤桂琼 4.840.18西南旅游流川黔滇渝11.9 6.24西北旅游流陕甘宁青新32.3 3.87
西北地区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3省2区,西起帕米尔高原,东到黄土高原和秦岭,面积304.35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32.3%,是全国地域版块中面积最大的一个。
区内旅游资源不仅数量大(现有约900处省级旅游资源),而且种类多(在国家列举的6类86种资源类型中,占有6类82种),但是这丰富的旅游资源却没有带来大量的客源,更没有产生相应的经济效益。
1998年,西北地区吸引入境游客847377人次,占全国总量的 3.87%,旅游外汇收入36 459万美元,为全国外汇总收入的2.9%。
和全国其它区域相比,西北地区旅游流的流量过小,在全国十大区域旅游流中位居末位,仅为华南旅游流流量的1/10(见表1)。
1996—1998年三年间西北五省区旅游流流量呈增长态势,由1996年的796262人次增长到1998年的847377人次。
而在同一
收稿日期 2000—11—23
*此课题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9571027) 114
时段中,全国境外旅游流流量呈更为明显的直线增长趋势,其增长速度为12.34%,远远高于西北地区的增长速度(见表2)。
因此,虽然这三年间西北地区入境旅游接待量在逐年增加,但是这个接待量占全国总接待量的比重却是逐年降低的,三年间共减少了0.22个1.2 纵向比较
表2 1996—1998年西北地区境外游客流量比重
年度
西北地区年接待
境外游客数(人次)
全国年接待境
外游客数(人次)
西北地区游客流量
占全国比重(%)
199679626219503568 4.09 199784526021847400 3.87 199884737721910877 3.87
百分点。
这说明近些年来,西北地区旅游业有所发展,可是由于人力、资金、技术、管理等多方面的原因,发展速度缓慢。
在全国上下一片旅游热潮中,西北地区旅游业与全国其它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差距越来越大。
2 西北地区入境旅游流流向分析
西北五省区旅游流流向很不均衡,主要是向秦流,其流量占全国比重约为2.5%。
五省区入境旅游流流量差异大,旅游业起步较早的陕西所接待的入境旅游流流量占全区总流量的63.6%,已成为全国十大旅游创汇省区之一;新疆和甘肃的旅游业已小具规模,其
表3 1996—1998年西北地区各省区过夜境外游客流量比重
省区
境外游客流量比重
1996年1997年1998年三年平均全国100100100100陕西2.57 2.47 2.47 2.50甘肃0.540.530.560.54青海0.050.060.080.06宁夏0.020.020.020.02新疆0.910.790.740.81
流量分别占全区总流量的20.6%和13.7%;青海、宁夏的旅游业才刚刚起步,其流量仅占全区总量的 1.5%和0.5%(见表3)。
通过以上分析,得出西北入境旅游流的流量、流向特征,即西北五省区入境旅游流的流量小,西北区的国际旅游业在全国仍处于落后地位,与其丰富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极不相称;旅游流的流向不平衡,陕西较好,新疆、甘肃尚可,青海、宁夏较落后。
3 西北地区入境旅游流的发展对策
3.1 打破地域分割,走区域联合道路
西北五省区的旅游资源在类型上,分布上都具有很好的相似性和互补性,进行区域联合,可以有效利用旅游资源,充分发挥各个省区旅游资源的优势,减少地区发展不平衡;西北地区一直是我国旅游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旅游业所面临的问题是资金短缺。
区域联合开发,可以拓宽筹资渠道、凝聚分散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使它们形成合力,充分发挥出整体优势,同时避免了低水平的开发和不
115
必要的浪费。
此外,区域联合还可以突出整体形象,减少内部竞争,增加对外竞争力,提高总体经济效益。
因此建议成立西北旅游业联合开发协作小组,主要负责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3.1.1共同制定旅游业发展政策。
在全区内实行统一的旅游发展政策,协调各省区间的关系,消除各省、市、区间的政策壁垒。
3.1.2共同设计旅游产品。
在统一的旅游资源调查和旅游开发规划的基础上,将区内不同特色的景区、景点重新分化组合,形成各具特色的旅游产品。
3.1.3共同开展接待和服务工作。
区内各省旅游服务部门应加强联系,密切合作,保证旅游者在整个旅游过程中都能得到满意的服务。
3.2 大力改善旅游交通条件
西北地区地处祖国边疆,距离国内主要入境口岸城市遥远。
空间距离越长,旅游者支付的旅游价格越高,旅途中花费的时间就越多,旅游代价也就越大。
加之区内交通运营能力有限,尚未形成方便快捷的交通网络,严重影响了区内的可进入性,最终阻碍了西北地区入境旅游市场的发展。
所以,西北地区要发展旅游业,首先就要解决行路难的问题,要合理规划和建设旅游道路,实现旅游交通的多元化和现代化,让游客进得来,出得去。
3.3 进一步开发旅游精品项目和专题项目
西北地区旅游资源丰富,旅游精品却不多。
区内已有的“丝绸之路游”作为贯穿西北的名牌旅游产品已有相当知名度,但是主要以观光为主,形式过于单一,不符合旅游业发展大趋势。
建议在丝绸之路基础上推出一系列将观光、休闲、参与融为一体的专题旅游项目,如文化之旅、民俗之旅、体育之旅、文物之旅、宗教之旅、探险之旅、森林之旅、生态农业之旅、大漠风光之旅等,以丰富产品的内容,提高产品的品位,使区内的旅游产品更具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更能适应旅游市场的需求。
3.4 加大旅游产品的宣传促销力度,搞好旅游市场开拓工作
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旅游市场,仅有好的产品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强有力的宣传促销。
西北地区地处祖国边疆,人民思想保守,市场经济观念淡薄,缺乏旅游业的对外宣传,影响了海外旅游客源市场的扩大。
因此,要树立积极的促销意识,敢于在促销活动中投入经费;促销手段要多样化,在传统促销手段的基础上,加强利用高新技术,特别是国际互联网的信息共享功能,制做中国西北旅游网页,提高大西北旅游业的知名度。
长期以来,西北五省的入境旅游者基本是从国内几个主要入境口岸城市流入西北地区的,这形成西北地区对口岸城市的依赖,非常不利于客源市场的进一步发展,西北地区应充分发挥自己的区位优势,借助于原有的边境贸易往来,开拓边境国家的客源市场,变等客源为主动挖客源。
3.5 建立多个旅游中心城市
西北入境旅游流空间分布不均衡,不但省际间出现向秦流的流向特征,各省内部旅游流也多集中在省会城市,这与该区旅游业原有的发展战略有关。
随着入境旅游者旅游停留时间的缩短,一次旅游经由城市数的减少,这一省(秦)五市的旅游业对区内其它地区旅游业的替代效应逐渐增强,而辐射效应却逐渐减少,加大了地区发展不平衡。
所以要在现有的旅游业发展基础上,充分挖掘周边地区丰富的资源,加强区内的交通联系,建立多个各具特色的旅游中心城市,来繁荣整个西北地区的旅游业,让旅游业在大西北遍地开花,处处结果。
参考文献
[1]马耀峰.中国入境旅游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2]魏小安,刘赵平,张树民.中国旅游业新世纪发展大趋势[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
[3]肖星.大西北旅游业:资源优势,开发现状与发展构想[J].开发研究,1998.(5).
〔责任编辑 张淑霞〕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