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心理学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2
《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doc《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引言《高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高等教育领域中个体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它涉及学生的认知发展、情感态度、学习动机、个性特征以及教师的教学心理等多个方面。
本文档旨在总结《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核心知识点,为高等教育工作者和学习者提供参考。
第一部分:高等教育心理学概述1.1 定义与研究对象定义:高等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原理于高等教育领域,研究学生和教师的心理过程和行为。
研究对象:学生的认知、情感、动机;教师的教学策略、师生互动等。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研究内容:学习理论、发展心理学、教育评估、教学设计等。
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案例研究等。
第二部分:学生心理发展2.1 认知发展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近侧发展区、指导性学习。
2.2 情感与社会性发展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信任与不信任、自主与羞愧等八个阶段。
同伴关系、友谊、恋爱关系的发展。
2.3 个性与人格发展特质理论:五大人格特质。
自我概念、自尊、自我效能感的发展。
第三部分:学习理论与策略3.1 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经典条件作用、操作条件作用。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信息加工、认知结构。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知识构建、社会互动。
3.2 学习策略认知策略:复述、精加工、组织。
元认知策略:计划、监控、调节。
资源管理策略:时间管理、环境管理、求助策略。
第四部分:动机与情感4.1 学习动机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
自我决定理论:能力、关联性、自主性。
成就动机理论。
4.2 情感态度情感态度对学习的影响。
积极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
第五部分:教学设计与评估5.1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的设定。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教学方法与媒体的选择。
5.2 教育评估形成性评估与总结性评估。
标准化测试与表现性评估。
反馈的提供与利用。
第六部分:教师心理与专业发展6.1 教师心理教师的信念、态度与价值观。
第一章高等教育心理学概述高等教育心理学得首要任务在于揭示大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和能力、形成道德品质、培养自我意识、协调人际关系的心理规律,揭示大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心理发展与教育情境的依存关系,从而使教育工作建立在心理科学的基础之上,提高高等教育的科学性和效益,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同时,高等教育心理学对教师有效的独立学习和自我培养也可提供必要的帮助。
一、高等教育心理学得学科定位(一)高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教育,它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最高层次,包括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
高等教育心理学则是反映高等教育特点的教育心理学分支,它充分反映了高等教育的本质。
如前所述,教育是一种自觉地、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具体地说,高等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任务不同: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社会各方面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是高级专业教育。
普通教育是国民的基础文化科学知识教育,不以传授专业知识为主要目的。
2.教育对象不同:高等教育培养的对象是大学生,他们属于青年中期。
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与中小学生有明显差别。
生理上已发育成熟,心理上趋于成熟或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个性特征比较稳定,世界观正在形成或已定型,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能力较强。
3.社会职能不同:高等教育有三个社会职能,一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二是发展科学技术,开展科学研究:三是直接为社会服务。
普通教育不具备这些社会职能。
4.地位作用不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是逐步建立使学校具有主动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有效机制。
高等教育在经济发展战略中居于首要位置,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是发展高科技的重要力量。
而普通教育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尚有较大距离。
5.培养方式不同:高等教育在让学生接受前人积累的知识经验的前提下,将科学研究引入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去探索未知领域,在学习中学会发现和创新。
高等教育心理学第一章认识高等教育心理学第一节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一、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界说高等教育学,就是研究在高校院校这个特定的情境中的各种心理问题与行为问题的学科。
具体来说高等教学要研究来自大学生方面的心理问题,包括在高等教育条件大学生心理和行为的一般特点,教学的心理过程,大学身过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力,能力,形成品德、个性以及个别差异等问题。
高等教育心理学也要研究来自大学教师方面的心理问题。
包括大学教师本身的心理素质、教学过程,教学设计,教学模式以及因材施教等心理问题。
二、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一)高等教育心理学是学校教学心理学的分支学科(二)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特色是“高”与“专”高:是指高级,规定了学校的层次和培养人才的规格。
专:大学教学的专门化和专业化。
培养大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创造能力为重点。
还要探索人类的未知领域。
(三)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戏那个是处于青年中期的大学生(四)高等教育心理学要为实现高校的三大社会职能提供心理学依据高等教育在教学方法上的特殊性具体表现在:1、教学中教的比重逐渐降低,学的比重逐渐增加。
2、教学上由传授法向指导法转化。
3、校内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三、高等教学心理学的主要内容(一)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学问题(二)高等学校学习心理研究(三)高校教育、自我意识及群体心理等方面研究(四)高校教师心理与教学心理研究四、高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是培专门人才的教育,它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最高层次,包括专科、本科和研究生教育。
高等教育心理学则是反映高等教育特点的教育心理学分支,它充分反映了高等教育的本质。
是研究高等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高等教育心理学,对于高校教师至少具有一下几点重要意义:1、有助于提高高校教师师资水平2、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3、有助于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第二节教育心理学发展历程追溯教育心理学一词1531年最早出现在西方学者琼·魏维斯的著作中。
高等教育心理学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心理活动又称心理现象,简称心理。
☞个体心理可以分为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特征四个方面。
1、主要包括动机、需要、兴趣、世界观等心理成分。
其中,动机的基础是人类的各种需要;需要即个体在生理或心理上的某种缺失状态的反映;需要是个体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体积极性的源泉;兴趣是需要的具体体现。
2、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
(1)认知过程是个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言语等。
(2)情绪过程:人的需要是情绪产生的主观原因。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3)意志过程:心理学把自觉地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有意识地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叫做意志过程。
意志常常与克服困难相联系,并对人的行为具有发动和制止作用。
3、心理状态:人的心理活动总是在睡眠状态、觉醒状态或注意状态下产生的,这些不同的心理状态体现着主体的心理激活程度和脑功能的活动水平。
4、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1)能力是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具备的心理特征。
(2)气质是指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脾气、秉性。
气质的体液说将气质分为4种类型: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和抑郁质①胆汁质:坦率、精力旺盛、反应迅速、情绪发生快而强、急躁易冲动,具有外倾性(对应兴奋型)②多血质:活泼好动、反应迅速、敏感、情绪发生快而多变、注意兴趣易转移、善交际,具有外倾性(对应活泼型)③黏液质:沉着、安静、反应缓慢、情绪发生慢而弱、注意稳定,往往表现为固执和淡漠,具有内倾性(对应安静型)④抑郁质:情绪体验深刻、敏感、反应慢、行动迟缓、行为孤僻、心理脆弱,具有内倾性(对应抑制型)研究学生气质类型的意义:①了解气质类型的特点,有利于分析个性品质②根据不同的气质类型,因势利导,采取适当的教育方法或不同的对待方式③有些特殊专业在人的气质特性上有特定的要求④根据临床研究,两种不平衡类型往往是精神病的主要发生者(3)性格是人对现实稳固的态度以及在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现的心理特征。
高等教育心理学
高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大学和高等教育环境中学生学习和
发展的心理学分支。
它关注的是大学生的认知、情感和社
会发展,以及其对学习和成就的影响。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包括:
1. 学习过程和策略:研究大学生的学习方式、记忆和信息
处理策略,以及如何提高学习效果和能力。
2. 学业动机和目标:研究大学生的学业动机、学习目标和
学业投入,以及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自我调节能力。
3. 自我效能和自我概念:研究大学生的自我效能信念和自
我概念,以及其对学习和成就的影响。
4. 学业和职业发展:研究大学生的职业兴趣、职业决策和
职业适应能力,以及如何促进学生的职业发展。
5. 学生发展和身份认同:研究大学生的身份认同和个人成
熟过程,以及大学经历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目标是帮助大学生充分发展自己的潜力,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成就,并提供支持和咨询服务,以
促进他们的学业和职业发展。
高等教育心理学
高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高等教育中学生心理活动和心理问题的学科。
它关注高等教育阶段学生的发展过程、学习和成就动力、学业问题、职业规划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问题。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学生发展:研究高等教育中学生的发展过程,包括身份认同、自
我概念、性别角色认同、道德发展等方面的问题。
2. 学习和成就动力:研究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动力,以及影响学习成
绩的因素,如学习策略、学习环境和教学方法等。
3. 学业问题:研究学生在高等教育中的学业问题,如学业压力、学
习困难、学业满意度等,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4. 职业规划:研究学生在高等教育中的职业规划问题,如职业选择、职业决策、职业满意度等,以及职业发展的支持和辅导。
5. 心理健康:研究学生在高等教育中的心理健康问题,如压力管理、情绪调节、心理疾病等,以及心理健康促进和干预的方法和措施。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理论可以为高等教育教师、辅导员和管理者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以促进学生的学业发展和心理健康。
1.心理学研究对象:人和动物的心理和行为,以人为主。
2.人的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心理特性。
个体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认知)过程,情绪过程,意志活动。
个性心理特征(人与人心理的差异):性格、气质、能力。
3.心理学任务:对心理和行为做出科学的描述(是什么)、解释(知其所以然)、预测(在什么背景下,会出现某种反应)和控制(目的),并借此服务于社会,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
4.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测验法,实验法。
5.高等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与教育心理学既具有共性,同时又具有其独特性。
6.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独特性体现方面:教育任务上,在培养对象上,在社会职能上,在作用地位上,在培养方式上。
7.科学心理学诞生标志:1879年,德国,冯特(W.Wundt)(心理学之父),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正式从事系统的心理物理学实验工作。
8.构造主义奠基人:冯特。
最著名代表人物:铁钦纳(E.B.Titchener)(冯特的弟子)。
9.行为主义的诞生:1913年,美国,华生(J.Watson),发表了《一个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华生主张把心理看作一个黑箱,不管黑箱里装了什么,只要对受刺激影响的反应行为作出观察就可以。
10.新行为主义(行为主义后期)代表人物:美国,斯金纳。
11.条件反射发现者:巴斯洛。
12.精神分析学说创立:19世纪末20世纪初,奥地利,弗洛伊德(S.Freud)。
13.精神分析学派研究内容:注重人类异常行为的分析和动机、无意识现象的研究;提出了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组成的人格结构模型。
14.现代认知心理学诞生标志:1967年,奈塞尔,《认知心理学》的出版。
15.心理发展包括:新的心理与行为特点和能力的出现,已有心理与行为机能的增强,已有特点与能力的衰退或消失。
16.心理发展的内容:认知过程发展,社会性发展。
17.认知发展学派代表:皮亚杰。
高等教育心理学1.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与动物的心理与行为的科学。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和行为的一门科学。
作为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心理和行为,既包括人的心理和行为,也包括动物的心理和行为,但以人的心理和行为为主。
2.就个体水平而言,人的心理现象一般可以分为(心理过程)和(心理特性)两个方面。
3.个体的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活动三个方面。
认识(认知)过程是指个体获取知识和运动知识的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等。
4.人与人心理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性格、气质、能力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称作个性心理特征。
5.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正式从事系统的心理物理学的实验工作,这是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他也因此被人们誉为“心理学之父”。
6.构造主义的奠基人是冯特,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冯特的弟子铁钦纳(E.B.Titchener)。
7.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J.Watson)发表了一篇题为《一个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的论文,宣告了行为主义(behaviorism)的诞生。
8.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心理学应以行为作为研究对象。
研究路线可以用“刺激――反应”(S—R)公式来表示。
这是早期的行为主义,也被称为古典行为主义。
后期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由于他不否认内部心理活动的存在,发展了行为主义,所以其理论被称为新行为主义。
9.精神分析学说是由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S.Freud)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的。
提出了由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组成的人格结构模型。
10.1967年,奈塞尔《认知心理学》一书的出版是现代认知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11.心理学的任务:概括地说,心理学研究的任务在于对心理和行为做出科学的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并借此服务于社会,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
12.心理学的首要任务是研究对象的心理和行为特点做出客观准确的描述,即心理与行为是什么。
高等教育心理学作业[田宝]
问题3:培养与激发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
在新时代及新环境下,承载着国家未来希望的大学生求知探索的习惯与过程也呈现新的特点,因而有必要积极研究分析他们的独特性,以及培养与激发他们学习动机的方法,这也就关系到如何激励学生加强学习。
激励一词的英文为“motivation”,它含有激发动机、鼓励行为、形成动力的意义。
《辞海》中“激励”是指“激发使振作”之意,即“振奋,奋发”。
简单的说,当一个人愿意做什么事的时候,他就被激励了。
严格的说,激励是指能推动人们追求并实现某种目标的力量。
从广义而言,激励就是调动人的积极性;从狭义而言,激励就是一种刺激,是促进行为的手段。
激励的实质,就是如何有效地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潜能。
因而,实现良好的激励就是要正确认识人、鼓励人、尊重人、爱护人,必须以人本理论为指导,把握人的各种行为与人的需要和发展的关系。
激励的基本原理是满足需要,激发动机,行为鼓励和目标引导。
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现代大学生的心理状态: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为:自主意识增强,但又无法摆脱对家庭,学校的依赖。
处于想独立又不能独立的矛盾之中求新求异欲望强烈,缺乏稳定性和持续性。
这一时期是他们智力发展的高峰,欲求发展的高峰,创新能力的高峰,记忆力与理解力的结合达到一生中的最佳状态,个性基本形成,人生观逐渐趋向稳定成熟,最富有理想和追求,最少保守思想,最易接受新生事物。
由于他们知识的不足和行为习惯的缺陷,心理素质不平衡,情绪不稳定,在理想的追求和行为选择上无计划、无主次,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以及主观与客观的关系,易产生自卑感,甚至出现失望和绝望情绪。
学习情绪起伏大,难以适应从应试教育到职业教育的转变。
职业教育强调学做结合,更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
他们中的一部分难以适应这一转变,慢慢的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失去兴趣,对技术的学习怕苦怕累,不主动,不持久,产生畏难情绪。
他们的这些心理特点如不加
以积极有效的引导教育,就会影响他们成才和教育的发展。
内因决定外因,动机是外显行为的内在动力,而学习动机是指引起学生学习活动,维持学习活动,并指引学习活动趋向教师所设定的目标的心理倾向。
学习动机对学习活动有启动,维持和监控的作用,对学习过程有着广泛的影响。
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要针对这些情况适时地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其次,结合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如何培养和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
(一)学习动机的培养
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习动机的产生需要是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源泉。
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与发展其实是心理需要的唤起和形成,是心理需要与能满足它的目标相互联系的过程。
教师应通过观察、调查和谈话等诸多方法,了解学生需要的特点,并选择有效强化物,来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
2、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
教师可以通过创造条件,使学生获得成功经验,以及为学生树立成功的榜样,来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3、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教师可以通过直接训练和间接训练,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成就动机。
训练包括意识化、体验化、概念化、练习、迁移和内化六个步骤。
4、帮助学生设置有效的目标,掌握达到目标的方法
帮助学生确定可以实现的、挑战性的、现实的、具体的以及短时期的目标。
5、引导学生做积极的归因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面对成功或满意的结果时,做稳定的、内部的归因;引导经常体验失败的学生做不稳定的、内部的、可控制的归因。
(二)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认知好奇心通过设疑使学习者对要学习的内容产生疑问,出现心理的不和谐状态。
促使学生产生探索行为。
教师设置的问题情境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基础,从而使他们的智力活动达到最佳状态。
2、运用强化原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通过正确运用奖励和惩罚、及时反馈学习结果,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促进他们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