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2
- 格式:ppt
- 大小:3.11 MB
- 文档页数:57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运动一周的过程,公转周期约为365.25天,也就是一年的长短。
地球公转产生了丰富多样的地理现象和具有重要地理意义的现象。
首先,地球公转产生了四季交替的现象。
由于地球的公转轨道是椭圆形,因此地球离太阳的距离会有所变化。
当地球距太阳较远时,太阳直射点偏离赤道,形成季节交替。
这就是为什么地球不同地区的气候会有所差异,而且季节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的原因。
季节交替对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农业生产和人类活动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地球公转影响了地球上的温度分布。
由于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的直射光线会有所变化,所以地球不同纬度的地区接受的太阳辐射量也会有所不同。
赤道地区由于靠近太阳直射点,所以接受的太阳辐射量最大,温度较高,而两极地区则接受的太阳辐射量最小,温度较低。
这种温度差异导致了性质迥异的气候带的形成,例如赤道附近的热带、中纬度地区的温带和两极地区的寒带。
这种温度分布对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和农业生产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除此之外,地球公转还影响了地球上的气候变化。
地球公转会引起地球在太阳周围偏离其平面的倾斜,即地球的轴向倾斜。
这个倾斜角度使得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两侧来回移动,导致地球的季节消长和气候变化。
这也是为什么地球会有冬季和夏季的原因。
地球公转以及轴向倾斜还导致了极地地区长时间的白夜现象和三至极夜现象。
这些气候现象对于极地地区的生态系统、植物生长和动物迁徙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此外,地球公转还影响了地球上的海洋运动和气候型态。
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两侧移动,导致了地球上大规模的海洋水流系统形成,包括大洋洋流和近海洋流。
这些水流系统对地球上的气候型态和海洋生物多样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同时,地球公转还导致了大规模的风系统形成,包括赤道附近的副热带高压和两极地区的极地低压。
这些风系统对于地球上的气候型态和气候事件(如风暴和台风)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最后,地球公转也对地球上的地形和水文环境产生了影响。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地球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的过程。
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地理意义是多方面的,包括对季节变化、气候分布、地球表面形态和生物活动等方面的影响。
首先,地球公转是导致季节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地球的轴向倾斜,导致地球不同地区在一年中接受到的太阳辐射不同。
在北半球夏至时,地球轴向倾斜使得北半球离太阳最近,接收到的太阳辐射最强,这时候会出现夏季;而在冬至时,北半球离太阳最远,接收到的太阳辐射最弱,这时候会出现冬季。
而在南半球情况正好相反。
此外,地球公转还直接影响着气候的分布。
地球公转使得太阳辐射的分布不均匀,这进一步导致了地球上空气的循环,形成了不同的气候带。
赤道附近由于接收到的太阳辐射最强,导致气温较高,形成了热带气候;而靠近极地的地区则由于接收到的太阳辐射最弱,导致气温较低,形成了极地气候,而中纬度地区则形成了温带气候。
这种气候差异直接影响到了不同地区的植被和生物多样性。
此外,地球公转还对地球表面形态有着重要影响。
地球仅仅公转一周,就会形成一个年代,然而,年代中如果产生火山、地震或者风化等地质作用,那么地表形态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通过长时间的观测,可以发现地球的高山、大洲以及各种地貌,通过几百万年的演化,不断变化。
最后,地球公转也直接影响着生物活动。
由于地球公转带来了四季的交替,动植物可以根据季节的变化来进行繁殖、生长和休眠等活动。
例如,很多动物会根据温度的变化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迁徙;而植物则会根据季节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生长周期、开花和结果的时间。
综上所述,地球公转不仅对季节变化、气候分布、地球表面形态和生物活动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地理意义,而且也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因此,地球公转是地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并为人类认识地球和改善生活提供了理论基础。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都对地理意义有着重要的影响。
地球自转:
1.时间的划分:地球自转约为23小时56分钟4.1秒,因此人们将其划分为24小时一天的时间单位,从而方便生活和工作。
2.日照时差:由于地球自转所引起的日夜变化,不同地区的日照时间也会有所差异,这对于人们的生活和作息习惯有很大影响。
3.气候变化:地球表面的温度,主要由太阳照射和地球自转引起的气候变化决定。
如赤道地区因为直接接受太阳辐射的较多,因此比较热,而两极地区则由于日照时间较短,因此温度较低。
地球公转:
1.时间的划分:地球公转的周期为365.24天,人们以此为基础,划分出了一年的时间单位,方便人们计算和安排活动。
2.季节变化:由于地球公转轨道的倾斜和公转速度的变化,不同季节地区受到的太阳辐射量也会有所不同,从而导致气温和降水量等环境因素上的差异。
3.地理位置的变化:地球公转使得地球在不同位置相对于太阳的距离不同,这也决定了地球不同时期能看到的星座和行星。
综上所述,地球自转和公转对于人们的时间计算、气候变化、季节变化和天文现象的观测等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地球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的现象。
这一运动对于地球的地理意义非常重要,影响着地球的气候、季节、天文现象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首先,地球公转是造成地球季节交替的主要原因之一、地球自转使得地球上的一些位置在24小时内经历一次日出和日落,而地球公转则决定了地球接受到的太阳辐射的分布情况。
由于地球的自转轴倾斜,导致不同地区在不同时间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量不同,进而形成了四季交替的现象。
具体来说,当北半球冬至时,北半球离太阳最远,接收到的太阳辐射最少,所以是冬季;而南半球此时距离太阳最近,接收到的太阳辐射最多,所以是夏季。
同样道理,当北半球夏至时,北半球离太阳最近,接收到的太阳辐射最多,所以是夏季;而南半球此时距离太阳最远,接收到的太阳辐射最少,所以是冬季。
春分和秋分则是北半球和南半球接收到的太阳辐射相等,所以可以分别作为夏季和冬季转换的标志。
其次,地球公转还决定了地球的日长和夜长。
地球公转使得地球上各个位置接受到的太阳辐射量不同,因此也使得日照时间不同。
在北半球,当夏至时,北纬23.5度处接受到最长的日照时间,这一地区的白昼持续时间将达到24小时;而在南半球的冬至时,南纬23.5度处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
而在北极圈和南极圈内部,则会发生极昼和极夜现象。
这些地理现象都离不开地球公转。
此外,地球公转还决定了地球整体上的气候分布。
公转使得不同地区在同一时间接受到的太阳辐射量不同,导致地球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
在赤道地区,由于接收到的太阳辐射最多,导致气温高,季节变化不明显,常年温暖。
而在中纬度地区,由于太阳辐射量适中,季节变化明显,出现春夏秋冬四季的交替。
在极地地区,由于接收到的太阳辐射最少,导致极地气候寒冷,长时间处于极夜状态。
地球公转对气候是一个长期的影响因素,使得地球上不同的地区有各自不同的气候特点。
最后,地球公转还与天文现象有关。
由于地球的公转,我们能够看到不同星座在不同时间出现或消失。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1、阳光照射:地球公转的结果就是一些地理区域会经历着天光的变化,一天中的昼夜更迭也就产生了。
光的变化也将造成各种生物繁衍。
2、大气温度变化:地球公转使内衬地球表面以及海洋水面接收能量和
热量的不均衡,并形成大气温度分布型。
由此带来的季风系统、气候
转折也就产生了。
3、海岸线形成:地球公转导致太阳、月亮和其它行星之间的重力的变化,也对海洋的潮水产生了重大影响,从而产生了全球性的潮水正负差,有利于海岸线形成。
4、北极磁极翻转: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磁力线也会产生明显变化,并可
以引发北极磁极翻转,并影响到全球海洋的气候变化。
5、月相变化:由于地球公转,月亮在时间中呈现出月相变化,每隔一
段时间就会出现新月、朔月、上弦月、满月四个阶段,而这些月相变
化也影响到海洋的水流特征和物种的生活节律。
6、地壳的微细变化:地球公转产生的转动力量也会影响到地下岩石层
的细微变化,产生弹性变形,或者在深处引发地壳对深层移动、熔解
以及熔盐水形成。
7、海洋物种迁徙:由于长年公转,海洋里物种种类比较丰富。
各种海
洋动物爱栖息的温度会受到公转轨道的影响,从而不惜牺牲一段时间,携带自身物质做大范围的迁徙活动。
8、大地构造形成:太阳的公转会影响到地球的赤道的变暖,并影响到
大陆气体的分布特点,改变了地表以及大地构造形式,从而影响到物
种的发展,改变了大陆形态。
地球公转的四个意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主要有四个,分别是正午太阳⾼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即春、夏、秋、冬);五带的形成(即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1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详解(1)引起正午太阳⾼度的变化①太阳光线对于地平⾯的交⾓,叫做太阳⾼度⾓,简称太阳⾼度(⽤H表⽰)。
同⼀时刻正午太阳⾼度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因此,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决定着⼀个地⽅的正午太阳⾼度的⼤⼩。
在太阳直射点上,太阳⾼度为90°,在晨昏线上,太阳⾼度是0°。
②正午太阳⾼度变化的原因:由于黄⾚交⾓的存在,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引起正午太阳⾼度的变化。
③正午太阳⾼度的纬度变化规律:正午太阳⾼度就是⼀⽇内最⼤的太阳⾼度,它的⼤⼩随纬度不同和季节变化⽽有规律地变化。
例:极昼的南北极为何冰雪不融呢?(太阳⾼度⾓⼩,冰雪反射率⼤,冰层厚海拔⾼)。
(2)昼夜长短随纬度和季节变化地球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叫晨昏线(圈)。
晨昏线把所经过的纬线分割成昼弧和夜弧。
由于黄⾚交⾓的存在,除⼆分⽇时晨昏线通过两极并平分所有纬线圈外,其它时间,每⼀纬线圈都被分割成不等长的昼弧和夜弧两部分(⾚道除外)。
地球⾃转⼀周,如果所经历的昼弧长,则⽩天长;夜弧长,则⽩昼短。
昼夜长短随纬度和季节变化。
(3)四季更替①从天⽂四季:夏季就是⼀年中⽩昼最长、正午太阳⾼度最⾼的季节。
以24节⽓中的⽴春、⽴夏、⽴秋、⽴冬为起点。
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运⾏会产⽣天⽓和季节的有规律变化,传统农业中农民依此进⾏农业⽣产,有如:“⾕⾬前后种⽠点⾖”的谚语。
黄⾚交⾓是影响天⽂四季的直接原因。
这是因为:正午太阳⾼度随纬度分布是:低纬⼤⽽⾼纬⼩,春秋⼆分,从⾚道向两极递减;夏⾄⽇,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冬⾄⽇,从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随季节变化是:北回归线以北,夏⾄⽇前后正午太阳⾼度达最⼤值,冬⾄⽇前后达最⼩值。
南回归线以南则相反。
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带,太阳每年直射两次。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众所周知,地球有自转和公转两种方式,公转一周就是一年,那么你知道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是什么吗?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及相关资料,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一、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随纬度变化(1)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2)东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3)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2.随季节变化(1)北回归线及以北地区:夏至日太阳高度最大,冬至日最小(2)南回归线及以南地区:冬至日太阳高度最大,夏至日最小(3)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区:当太阳直射时,太阳高度最大,为90°,太阳每年直射两次二、昼夜长短的变化1.夏半年(春分至秋分)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各纬度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2.冬半年(秋分至次年春分)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各纬度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3.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三、四季的划分1.天文四季依据: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夏季: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2)冬季: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3)春、秋:冬、夏两季的过度季节2.气候四季北半球:春季:3、4、5月夏季:6、7、8月秋季:9、10、11月冬季:12、1、2月四、五带的划分1.依据:太阳辐射量从低纬向高纬递减的规律2.划分:(1)热带:南、北回归线之间(2)南、北温带:回归线到极圈之间(3)南、北寒带:极圈到极点之间●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一、昼夜更替1.产生原因:(1)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亮的球体(2)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半个地球2.昼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1)昼半球:太阳高度大于0°(2)夜半球:太阳高度小宇0°(3)晨昏线上:太阳高度等于0°3.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二、地方时1.概念因为经度而不同的时刻叫做地方时三、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的偏移1.原因: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2.规律:地表沿水平运动的物体,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纬度越高,偏转越大3.对河流的影响(1)北半球,右岸冲刷,左岸淤积(2)南半球,左岸冲刷,右岸淤积●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区别首先地球表面的点都在围绕着一根通过地心的轴(自转轴,也叫地轴)做圆周运动,这种圆周运动称为地球自转。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首先,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绕着自身的轴线旋转一周所花费的时间,即一天的时间。
地球的自转引起了地球上的昼夜交替,形成了昼夜的变化规律。
当地球上其中一地区正面向太阳时,就是白天;当该地区背向太阳时,就是黑夜。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在于决定了地球上的时间和节奏。
不同地理区域的自转速度可能会有所变化,这导致了不同地区的时差情况。
其次,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绕着太阳运行一周所花费的时间,即一年的时间。
地球的公转轨道是椭圆形,因此地球到太阳的距离在一年中是变化的。
夏至时,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最近,而冬至时,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最远。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在于决定了地球上的季节和气候的变化。
季节的变化是由于地球公转时不同地区受到的太阳辐射量的不同。
当太阳直射的地方越靠近赤道时,温度就越高,形成夏季。
而当太阳直射的地方离赤道越远时,温度就越低,形成冬季。
公转也决定了地球上的四季的交替。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还体现在日照的变化上。
自转决定了地球不同地区的白天和黑夜的时间长短不同,而公转决定了每个地区在一天中的阳光照射时间长短。
这种变化是导致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温度分布不均匀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赤道地区,由于太阳直射,温度较高,而在极地地区,由于太阳角度很小,温度较低。
日照的变化还影响着地球上的植被分布和动物的活动。
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繁殖往往与日照时间和光照强度有直接关系。
此外,地球自转和公转还对地理环境产生了其他一些影响。
地球的自转带来了地球的地球磁场,它是地球保护我们免受太阳风暴和电磁辐射的重要屏障。
地球的公转决定了地球上的海洋水流和气流的分布。
例如,由于地球公转导致赤道地区温度较高,冷热气团在赤道附近进行热交换,从而形成了大气环流和洋流。
这些气流和洋流对地球上气候系统的分布和运行具有重要影响。
总结来说,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地理学的重要概念,它们决定了地球上的季节、日照、气候以及地理环境的变化。
自转决定了地球上的昼夜变化和时差,公转决定了地球上的季节变化和气候分布。
地球自转公转的地理意义分不清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区别,分不清他们代表着什么,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地球自转公转的地理意义,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更替:此处需要注意,学生容易理解为自转产生了昼夜现象,但地球不自转仍有昼夜现象,在一年中地球公转也会使某一地有一次昼夜变化,只有地球不停地自转,才会产生昼夜更替现象。
①在晨昏线上各地,太阳高度为0?;②太阳直射光线与晨昏线成90?;③直射点A与晨昏线和最小纬线圈切点B的纬度之和等于90?;如当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23?26?N)时,切点B的纬度为66?34?N或66?34?S。
当太阳直射在20?S时,切点B的纬度为70??N或70?S。
2.地方时与区时:随地球自转,一天中太阳东升西落,太阳经过某地天空的最高点时为此地的地方时12点,因此,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
相邻15度经线内所用的同一时间是区时(本区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全世界所用的同一时间是世界时(0度经线的地方时)。
区时经度每隔15度差一小时,地方时经度每隔1度差4分钟。
北京时间:东八区的区时,120?E的地方时。
离北京所在的东八区较远的地区,作息时间与北京不同。
例如,新疆的乌鲁木齐市,人们一般10点钟上班,14点吃午饭。
因为乌鲁木齐在东6区,与北京时差为2小时,如果乌鲁木齐的人们使用东6区的区时,作息时间会与北京相同,但乌鲁木齐使用的是东8区的区时“北京时间”,所以他们的作息就在“北京时间”的基础上延迟了2小时。
(图解)3、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产生偏向。
地球上水平运动的物体,无论朝哪个方向运动,都会发生偏向,在北半球偏右,在南北半球偏左。
赤道上经线是互相平行的,无偏向。
4、自转对地球形状的影响。
地球在自转过程中,球上各质点都在绕着地轴作圆周运动。
因此,就会产生惯性离心力。
这种离心力随着物体距离地轴半径的增大而增大,也就是说,从赤道向两极,惯性离心力逐渐减小。
使得地球由两极向赤道逐渐膨胀,长期作用使地球变成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形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