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育21世纪干部培训的创新理念
- 格式:doc
- 大小:67.00 KB
- 文档页数:22
创新干部教育培训方式
创新干部教育培训方式,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
1.开设实景课堂,开展现场教学。
充分挖掘本地资源,打造各类教育课堂,为干部教育培
训提供鲜活教材。
2.开设“干部学习大讲堂”,提升干部专业能力。
可以邀请专家学者举办专题讲座,有效
提升干部科学决策能力和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
3.开设学员讲堂,锤炼过硬本领。
通过小组讨论、研讨交流、分享心得等形式,促使学员
写作、思考、交流,实现学学相长。
4.灵活教学方式,变被动听讲为主动交流、主动研讨,在研究解决实际问题中促进理论知
识吸收,让干部教育培训达到实实在在的效果。
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21世纪的第一个5年,是我国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经济结构实行战略性调整,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的关键时期。
按照“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大力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一项事关全局的战略任务。
为此,特制定201X年-201X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
一、总结历史经验,适应新世纪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要求,把干部教育培训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在新世纪到来之际,党的干部教育培训事业已经走过了近80年的历程。
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对干部的教育和培养。
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紧密结合各个历史时期党的中心任务,在培养大批治党、治国、治军的领导人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地推动了党的事业不断发展,并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主要是:干部教育培训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为全面、正确、积极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服务;必须遵循干部成长和人才培养规律,着眼于全面提高干部的政治、业务素质,为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服务;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
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努力改造主观世界;必须不断深化改革,逐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必须面向世界,从中国的实际需要出发,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的有益知识和经验;必须充分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突出重点,统筹安排,全面加强各级各类干部的教育培训;必须加强制度建设,制定和落实规划,使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形成整体效应;必须加强理论研究,注意探求和遵循工作规律,增强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
认真总结、充分运用这些基本经验,对于做好新世纪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在内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日趋激烈。
学校领导干部培训心得感悟(7篇)学校领导干部培训心得感悟【篇1】知识更新日益加快。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每个人,要适应和跟上现代社会的发展,唯一的办法就是与时俱进,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通过培训班的学习交流,使我进一步认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认识到学校管理与创新要靠学习,靠培训,要接受新思维、新举措。
要通过学习培训,不断创新思维,以创新的思维应对新的挑战。
认识到加强培训与学习,是我们进一步提高学校管理水平的需要。
加强培训与学习,是提高学校中层管理水平最直接的手段之一,也是学校发展的迫切需要。
只有通过加强学习,才能了解和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做好本职工作。
通过这次培训,既增长知识,拓宽了工作视野,又学会了诸多工作方法,明确了今后的工作重心和工作思路。
我将通过这次培训,不断加强政治理论和业务技能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工作,开拓创新,务求实效,尽心尽力做好本职工作,为学院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20__年3月-6月,有幸参加了高校中层干部培训。
此次培训采用网上自学、集中学习等形式,我仿佛一下子又回到了学校。
通过参加此次干部培训的学习,使我感受到学习带来的快乐和遗憾。
感到快乐,是因为聆听了各个部门领导和专家的讲座,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路,使自己知识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感到遗憾,是学习的时间有限,要学的东西太多。
通过此次培训,感到对以后的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并且体会很深。
一、作为系部领导干部,必须充分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培训,是一种学习的方式,是提高个人素质的最有效手段。
学习各位老师的讲座使我感到启发很大,受益匪浅。
通过培训班的学习,使我进一步认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认识到干部要加强学习,要接受新思维、新举措,不断创新思维,以创新的思维应对竞争挑战。
认识到加强学习,是我们进一步提高工作能力的需要。
只有通过加强学习,才能了解和掌握先进的理念和方法,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只有这样,才能不负组织重望,完成组织交给的工作任务。
108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Pudong2022年3月第16卷第2期Mar. 2022V ol. 16, No. 2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D262.3A 1674-0955(2022)02-0108-08干部教育培训是干部队伍建设的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
自2015年全国党校工作会议后,干部教育培训进入了创新发展的重要时期,对培养造就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充满不确定性。
随着国内脱贫攻坚任务胜利完成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国已进入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重点。
新的发展阶段对党的建设和干部队伍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干部教育培训也要及时适应形势任务变化和事业发展需要,以促进理论教育、党性教育和专业化能力教育有机融合为目标,推动教学创新。
一、干部教育“三育”的内涵与开展现状新时代、新阶段,党对干部的要求是全面提升理论、党性和专业素养。
在干部教育培训视域下,首先需要将党对干部“全面提升”的要求具象化,明确“三育”内涵。
摘 要:在新时代新形势下,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主要内容,理论教育、党性教育和专业化能力教育三者在内涵上已经被赋予新的要求,在关系上亟待实现有机融合。
以党性教育为“串联元件”,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理论主线”,是促进干部教育培训“三育”融合的有效路径。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可挖掘独特教学资源、遵循办班规律、发挥教学优势、完善整体支撑,力争在当前促进“三育”融合的教学创新中更有作为。
关键词:理论教育;党性教育;专业化能力教育;干部教育培训“三育”融合;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收稿日期作者简介:2022-02-22:于秋兰,女,山东青岛人,政治学博士,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培训部副处长。
学生干部培训心得体会1500字精选学生干部培训心得体会篇1通过化学化学网络研修,我在教学的有效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于化学学科,学生可以保持持续的学习兴趣,获得明显的学习收获,并在学习之中,创新意识和理论才能有明显的进步,这就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内涵。
课程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有效教学是一重要途径。
有效教学是指老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以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施行的活动。
它要求老师拥有有效的教学理念,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的有效学习、老师的教学活动要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化学教学的"有效",更强调化学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开展才能,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
有效教学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主要是指通过老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详细的进步或开展。
一、在研修理念下,我对教学有效性的理解是:教学有效性要以学生的进步和开展为宗旨。
教学有效与否,要通过学生来表现。
有效的教学应该关注学生的开展,老师必须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具有一切为了学生开展的思想,在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生全面开展、主动开展和个性开展。
教学有效性要关注教学效益,它要求老师有时间和效益的观念。
老师在课程和教学设计时,应充分考虑教学效益的问题,不能为追求形式抛弃对教学效益的追求。
教学有效性的实现要以老师自身的开展为基矗老师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条件。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新课程的理念下,老师教学观念的变革,老师采取的教学策略,老师对教学批判反思的才能,这些与教学有效性相关的因素都离不开老师自身的开展。
教学有效性以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条件,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通过学生的自主能动学习,使学生有效学习,实现进步教学效率的目的。
教学的有效性还要关注老师的教学策略。
在保证教学有效性的条件中,老师的教学策略占有重要的地位。
中层干部培训学习心得体会(精选3篇)中层干部培训学习心得体会1我有幸成为中小学基建项目管理中层干部培训班的一员,这也给我提供了这个再学习、再提高的机会。
对于基建项目我是门外汉,一窍不通,但通过几位专家的讲解,我对一些基建项目、建材还是有了一些深刻的认识。
下面是我在培训中的几点心得体会:一、做基建项目要知法懂法,依法执行通过此次培训,我在项目观上有了一定的转变,以前以为只要学校有资金,就可以立马开工,通过培训,我了解到事情并非想象的这么简单。
还要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比如《中华人民建筑法》、《建筑管理条例》等。
只有按照法律法规办事,才能保证基建项目的正确实施。
如果按照自己想当然的做法去做,触犯了法律法规还不知道,会造成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
二、对基建材料有了一些认识以前对水泥、砂子、钢筋、砂浆只是听说过,不知道怎样分辨好坏,也不知道有哪些品牌。
通过这次培训,对房子的建筑过程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知道砂浆王对做房子很不利,但很多建筑商都在用,真的是很无奈啊。
一些工人、建筑承包商为了自己的私利用一些不合格的建筑材料,造成一些不合格的工程,这在媒体上已经是见怪不怪的事了。
国家应该从根源上,就是生产这些建筑材料的厂家抓起,不合格的产品就不应该在市场上出现。
从根源上杜绝不合格的工程的产生。
三、思想上时刻保持清醒这次培训,对我们参会的人员进行了一次廉政教育,讲了一些经济犯罪的形式,介绍了一些典型案件的发生经过。
虽然我从事的工作与这些还存在一定的距离,但也要从此思想上保持纯洁性,做一个思想清醒的人,做一个干净的人。
感谢市教育局安排的这次培训,感谢各位专家的精彩讲座,感谢市广播电视大学老师的辛勤劳动。
中层干部培训学习心得体会2我有幸参加了攀枝花电业局__年11月份举办的中层干部培训班,通过一周的学习与思考,使我从思想上受到了强烈的震撼,管理理念也从根本上得到了更新。
为此,由衷感谢局领导为我们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提高的平台,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学习、锻炼、提高的机会。
干部培训心得体会3篇干部培训心得体会1经过最近的干部培训,我真切地感受到了自己的进步。
感谢上级安排这次研究活动,也感谢授课老师的精彩讲解。
在这次培训中,我在理论基础、道德水准、业务修养等方面都有了显著提高,进一步增强了研究理论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也增强了在新形势下做好本职工作的信心和能力。
参加这次培训,我有以下几方面的体会和收获:首先,通过这次培训,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研究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在21世纪的知识经济社会中,知识更新和折旧速度越来越快,要适应和跟上社会的发展,唯一的办法就是不断研究、不断进步。
通过培训班的研究,我进一步认识到了研究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也认识到了要面对不断更新的工作要求需要靠研究、靠培训、接受新思维、新举措。
只有通过加强研究,才能取长补短,不负组织重望,完成组织交给的工作任务。
其次,通过研究培训,我清楚地体会到了要不断加强素质、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首先是要不断强化全局意识和责任意识,站在全局的立场考虑问题,用正确的思路来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保持开拓进取的锐气。
其次,要加强沟通与协调能力,学会尊重别人,熟练掌握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
总之,这次培训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更加明确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目标。
我将以更高的热情和更扎实的工作作风,为组织和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干部培训心得体会2这次参加的干部培训,让我受益匪浅。
在这里,我不仅学到了新知识,也结识了新朋友,更重要的是,我深刻认识到了自己在工作中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方面。
以下是我的几点体会和感受:首先,这次培训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的职责和使命。
作为一名干部,我们不仅要具备过硬的业务能力,更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我们的工作不仅仅是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更要为组织和人民谋取更大的利益。
在这次培训中,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也明确了自己需要提高的方面,比如要更加注重团队合作,更加注重沟通和协调能力。
其次,这次培训也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组织的工作思路和方针。
干部专题培训学习心得体会(合集五篇)干部专题培训学习心得体会1很荣幸,能参加三角教办组织的培训,通过本次培训,我很受启发。
其内容非常贴近我们的实际工作。
我认真听取了各位专家的讲座,感觉获益匪浅。
根据学习情况,简单说一下自己的学习体会:一、依据纲要,明确学校发展方向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明确表明国家把教育摆在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体现了教育在新时期的重要地位。
那么,具体来说,如何做到“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根据我校实际,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确定并调整学校的教育理念:1、“育人为本”,就是把“育人”作为对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来重视,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即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成长,促进学生生动成长,促进学生活泼成长。
2、“改革创新”,就是把“改革”与“创新”作为推动学校发展的“发动机”来重视。
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
现在是知识社会、信息时代,社会对于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人才需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多,这就要求学校一定要把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教育的重要环节来重视,同时,下大力提高教师自身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这是育人成败的关键。
3、“促进公平”,就是把“公平”作为基本教育政策来重视。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对学校来说就是要平等对待每个学生,不歧视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和进步,特别是单亲生、留守生、特困生、学困生、残障生等“特殊群体”,一定要平等对待,特殊关爱。
4、“提高质量”,就是把“质量”作为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和教育的核心任务来重视。
学校必须教育和引领教师树立正确的质量观、价值观和社会观,不断提升个人素养,强化课堂教学,强化教育疏导,提高资源建设质量,确保教学质量和育人质量。
二、依托新校建设,打造“学习型”团队《纲要》明确提出了构建“终身教育立交桥”的教育发展任务,并将构建“学习型社会”作为三个战略目标之一,突显了党和国家高瞻远瞩,与时俱进的战略眼光,对于我国实施科教强国、人才强国战略有着无比重要的意义。
案例教育:21世纪干部培训的创新理念一个由知识经济主导21世纪的时代已经来临。
面向新世纪的领导干部必须拓宽自己的视野,开阔自己的胸襟,发扬创新的精神,才能从全面的高度,以战略思维的眼光,正确观察世界大势,把握时代脉博。
江泽民总书记站在世纪之交的制高点上,远见卓识地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在当今,运用这一科学论断指导新形势下领导干部的培训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
第一,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大力弘扬的崭新理念。
人类正在步入一个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知识的生产、分配、消费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时代”。
未来学家奈斯比特在《大趋势》一书中指出:“处于伟大变革时代,我们最需要创造力和创造精神。
”人类的未来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依赖于创新。
不仅需要知识的创新,体制的创新,更需要各项工作的创新。
创新已成为知识经济社会中凸显的主要特征,人们意识到,新的英雄不再是某个蓝领工人、某个金融家或经理,而是把想象力丰富的知识同行为结合起来的创新者。
站在时代制高点上的唯有最富创新精神和创造才能的人,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创新理念的支持。
第二,创新是中华民族需要再度重振的主旋律精神。
古代中国曾经是世界历史上的文明古国之一,它表现出来的优秀的智慧及卓越的创新才能,受到历史的公认与世界的赞叹。
但是,到了近现代以后,中国的创新能力明显逊色于其他一些国家。
仅以诺贝尔奖项为例,迄今为止的96次评选中,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泱泱大国竟然无一公民获奖。
而杨振宁、吴健雄、李政道、朱棣文等六位美籍华人是在别国的国土上获得了此项殊荣的。
这不得不引起人们思考:为什么聪明的中国人只有在外国的环境中才能显示自己的创造才能?是否我们还缺乏培养创新人才的新型体制?是否我们还未形成系统有效的创新人才的成长机制?历史已经证明,一个民族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得以发挥之时,也正是这个民族兴旺发达之际。
一个走向21世纪的大国,需要迅速创建国家创新体系,重振民族创新精神。
第三,创新是培养高素质干部队伍需要倡导的根本途径。
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是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开发的需要。
人才的培养靠教育,当我们走向21世纪时,已经明显地发现国际上一股教育创新的潮流正在形成。
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之中》指出:“教育的任务是毫无例外地使所有人的创造才能和创造潜力都能结出丰硕的果实……,这一目标比其它所有的目标都重要。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6页)而目标的最终实现,必须依托于教育体系、模式、结构、方法、手段的创新。
早在30年代,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倡导过创造教育,他的老师、美国教育家杜威也曾就传统教育中缺乏创造性的弊端提出批评,提倡创造教育,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创新教育必然要被提到干部培训的日程中来。
面对21世纪的领导干部,既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信念,又必须具备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战略思维能力;既要有相当的专业背景和宽广的知识,又必须具备巧妙地进行协调、沟通、决策、用人、处事、激励等方面的能力和艺术。
因此,新世纪的干部培训需要建立创新教育的机制,形成创新培训的氛围,不断研究创新培训的方法,以造就一支知识比较广博、视野比较开阔、思想比较活跃的干部队伍。
案例教育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干部培训中的创新教学方法。
创新,不完全等同于创造,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创造在英文中对应的单词是create(动词)或creation(名词),其涵义为“首创”和“前所未有”。
创新是从英文innovate(动词)或innovation(名词)翻译过来的,其含义为“革故鼎新”(前所未有)和“有中生新”(并非前所未有)。
一般来讲,创造是建立在独创之上,创新是建立在已经创造出来的东西之上,创新是一种批判与继承基础上的衍生、推展,是在从前的创造活动之上结出的新的成果。
例如,知识经济的代表人物比尔〃盖茨起家的BASIC语言并非自己发明,为他带来滚滚财源的当家产品DOS是从其他公司购来的,Windows则借用了施乐公司和苹果公司的技术,IE测览器源于网景公司的创意,Office办公系统的多数组件均出自于微软收购的公司。
微软公司虽然没有自己的创造,但善于再次发现别人的创造。
这一例证雄辩地说明,创新并不等同于创造,创新中包含着创造,创造是一种最高层次的创新。
案例教育之所以是一种创新,在于:其一,这是一种革故鼎新的方法。
传统意义上的教育培训,运用的是知识传递教学模式,过分强调了教育目标的最低层次——知识。
因而,把90%的教学时间用于这一层次,而很少把时间化在更高层次的智力活动上,让学生创造性地应用知识。
传统教学模式注重知识的记忆和储存,学生只会呆读死记现成的结论,只对结果感兴趣,对探求真理的过程缺乏热忱,它扼杀了内在的创造性。
传统教学模式注重教师的主导性,强调单一的知识灌输,以外在的压力推动学习过程,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动机完全依赖于外部促动,创造动因必将丧失殆尽,它忽略了人的主体性。
这种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干部,要应付知识经济时代的高变化性、高竞争性、高风险性、高创新性的复杂局面,显然是困难的。
案例教育提供的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它的特点在于一切都“倒了过来”。
它用90%的时间化在案例的分析与讨论中,这样做能使学生把信息与知识用于新的情境和问题,使学生获得用来处理新问题和新材料的综合的技巧。
案例教育强调的是智力的外显性、思考的多向性、空间的多维性和结论的多元性,对知识不是教条式地掌握,而是通过启发人的思维,发掘人的智慧,悟出领导管理的真谛。
这种“倒过来的”方法能使学生理解问题更透彻,记忆效果更显著,把握复杂变化更自如。
当再次遇到同类问题或情境时,就能茅塞顿开,豁然开朗。
其二,这是一种有中生新的方法。
案例教育不是当代的新发明。
它渊源于2000多年前的东方“故事教育”和西方“问答教育”,流行于20世纪美国MBA 工商管理硕士学位教育。
人们已经发现,在哈佛MBA教学的800多个案例中,任何企业可能出现的问题都可以找到相似的案例,一个案例的合格受训者,可以对任何经营问题游刃有余地加以处理。
所有的哈佛毕业生,可以巧妙地处理各种各样的情况,他们有着极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个领导干部同样如此,事例见得多,经验就多,处理问题时理性的把握就准确。
一个领导者如果掌握当代管理的各种各样的案例,其中不乏有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那么当他面对一个新的世纪、新的环境,当他面对实践中碰到的相似相近的问题时,便会去联想、去发散、去模拟、去效法,举一反三,从容自如,胸有成竹。
可见,案例教育是21世纪干部教育的崭新理念,也是培养领导干部创新思维的一种好方法,是造就创新型领导人才的土壤和机制。
2.案例的由来案例教育源远流长。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案例传播的国家之一。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就大量采用民间事例来阐发事物的内在规律。
人们熟知的孙子的“田忌赛马”,韩非子的“守株待兔”等小故事,使人们在思考中受到启迪,获得哲理。
每一个中国人都能清楚地记得,小时候一遍又一遍地读过《龟兔赛跑》,每一个小孩都从骄傲而懈怠的兔子与努力不懈的乌龟这两个角色所铺陈的故事中,学到坚持到底终获胜利的观念。
公元前的《春秋》、《战国策》和西汉司马迁撰写的《史记》以及宋代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都以一事一议、以事论理的形式,记载了历代较有影响的事件和人物,记载了统治者的所作所为形成的盛衰兴亡的史实,使后人得到借鉴和启发。
同样,汉代留下的《黄帝内经》、明代李时珍编写的《本草纲目》,都是医学领域中的优秀案例。
现代中医学利用其中一个个简单明了的医案,作为教学的题材与研究的内容。
所有这些都是中华文化中的璀璨明珠。
在西方,有着悠久文化传统的古希腊,2000多年前,案例教育的雏形已初步形成。
教育家、哲学家苏格拉底在向他的学生教授知识时,采用的形式是“一问一答”的案例教育方法。
他的学生这样说过,苏氏惯于提出最了解其意义的大部分问题,一开始争论者较混乱,然后逐步将概念塑造成形,越来越清晰明确,主题逐渐凸现,犹如美丽的雕像,最后苏格拉底往往掌握局面。
他的得意门生柏拉图师承了这种教学方法,将他的“问答法”编辑成书,通过一个个故事来说明一个个道理,首创了历史上最早的案例教学法。
由于这种教育方法深入人心,难以忘却,很快被宗教教义传袭。
一个个生动隽永的故事,一开始就成为宗教的典籍,使教徒们刻骨铭心,领悟玄机。
《圣经》就是一本很好的案例教科书。
16世纪以后,随着文艺复兴运动和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逻辑推理的思维取代了经验的思维。
实证科学从实验中推导出一条条定理,然后又以一系列的定理为基础,构建起一门门学科,最终编写出一本本严密的教科书。
当不少人为之陶醉之时,已经有人开始为之担忧,因为他们发现,教科书中已经看不到源于生活本身的生动感和鲜活感,取而代之的只是几条干巴巴的概念和定理。
学生们纵然能生吞活剥地加以背诵,但能否融会贯通地加以运用,则另当别论了。
对于近千年来曾起到良好教育效果的案例分析方法,又重新受到了教育家们的怀念和青睐。
20世纪初,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法学院首先开始采用“病例”或“判例”进行教学。
临床医生把病例和治疗过程整理成教案指导学生学习,法学教师把犯罪事实和诉讼程序编成事例,引导学生开展研究。
有些国家还运用案例进行军事战术教学。
随着大工业的兴起,案例教育又在企业管理领域翻开了新的一页,自1908年起,美国哈佛商学院开始用案例教学法来培养硕士研究生。
在哈佛,工商管理专业90%的课程运用案例教学。
一门总课时为30学时的课程,其中只有两个学时是教师讲授,28个学时用于案例讨论。
那么在一堂1小时45分钟的课上又是怎样的呢?教师通常只用15分钟时间讲解,然后就开展案例讨论。
“Case study”(案例研究),这个出现在管理教学中的专门术语,追求着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某种平衡。
它把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模拟成一种实际的管理情景,或运用各种视听的手段,或运用语言文字形式让学员身临其境地进入管理过程,建立真实的管理感受,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
课堂上同学们常常争着发言,你喊他叫,唇枪舌剑,互不相让,在极为宽松的讨论和争辩中活跃思维,受到良好的管理基础训练。
正是运用这一特殊的教学方法,这个世界最有名望的、顶尖级的哈佛商学院为全世界培养了一大批既懂理论、又富实践经验、且遍布全球的工商管理人才,案例教学法则成了全世界工商管理界认同的不二法则。
近几年,MBA又开始用案例训练经理人讲故事。
故事有角色、有情节、有人情味,它的影响力胜过其他方式。
如果习惯用第一点、第二点的方式,显然条理分明,但平淡乏味,让人难以留下深刻印象。
目前,可口可乐公司、美国西方电话公司(unwest)、壳牌石油公司(Royal Dutch/shell)与Ameritech等都在以案例训练经理人讲故事,以便将他们的管理经验传播给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