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册重点课文阅读题
- 格式:doc
- 大小:42.00 KB
- 文档页数:5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人教第九册金色的鱼钩9篇人教第九册金色的鱼钩 1一.教学目标:1.训练运用圈划的读书方法,理解在人物刻划中关键词语的作用,体会从多种角度刻划人物的写作方法。
2.学习老班长舍己为人的品质,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的精神。
二.重点和难点:正确圈划、理解中心是重点。
理解小病号的描写与中心的关系是难点。
三.教时:一教时[第二教时]四.教学过程:[一]回顾第一教时,总结:课文《金色的鱼钩》主要出现了两个人物:老班长、我。
思考:课文中的人物描写与课文中心有什么关系?[二]分段阅读,分析人物:1.默读课文第一大段,完成下列步骤(1)这段文字从哪些内容作了圈划?在对学生个别提问的基础上,老师归纳:课文对老班长的外貌、心情、动作、神态作了圈划。
(2)就圈划内容提问,并体会其作用。
朗读描写老班长外貌的句子,提问:人物外貌的描写对表达课文中心有什么作用?体会描写老班长心情的句子,提问:人物心情的描写与课文中心有什么联系?圈划出描写老班长动作的词语,提问:圈划词语从哪些角度揭示了老班长的品质?在个别回答或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老师小结:对老班长的外貌、心情、动作等描写,突出了老班长的有极强的责任心、舍己为人的精神。
圈划词语也从不同角度揭示了老班长的这一品质。
2.默读课文第二大段,注意从多种角度刻划人物的写法,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
(1)圈划出表现小病号“我”的心情的词语。
(2)就这些词语从不同角度提问。
(3)分析其表达的作用。
(4)小结:课文对小病号的描写,特别是写出了“我”在知道事情真相前后的心情变化,突出了“我”的感激之情。
圈划词语突出了老班长品质的感人,写小病号是为了从侧面烘托出老班长的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和对革命事业无比忠诚的高尚品质。
3.默读课文第三段,找出描写老班长竭尽全力全力不让病号挨饿的神情、语言的句子,体会其作用。
(1)圈划描写老班长神情、语言的句子。
(2)提问:这些词语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何意义?与课文中心有什么关系?(3)小结:这些对老班长神情、语言的描写,将老班长的形象刻划得淋漓尽致,充分表达出他忠于革命忠于党舍己为人的崇高的品质。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课内阅读精选(重点课文习题附答案)可下载打印课内阅读1:《草原》节选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这种境界,()使人惊叹,()叫人舒服,()愿久立四望,()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一碧千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翠色欲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文中的括号里加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3.这段话写出了草原的什么特点?文中哪句话最突出表现这个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段话中,作者用了哪些不同的词来描写草原的色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一碧千里和翠色欲流这两个词相同的地方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千里之内的距离都是绿色,本文形容草原很大的范围内都是碧绿的颜色。
翠绿的颜色好像就要流淌出来一样,形容绿到了极致。
2.既又既又3.文中写出草原的绿。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的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4.写草原的色彩:一碧千里翠色欲流流入云际绿毯绿色渲染5.都是描写绿色的景物。
2022-2023学年二年级语文上册课文(一、二)阅读理解训练一、课内阅读。
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
…… ……不知什么时候,小青蛙的尾巴已经不见了。
他们跟着妈妈,天天捉害虫。
1.用“已经”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小蝌蚪长什么样?在文中用“ ”画出来。
3.青蛙对人类有益,从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来?用“ ”在原文中画出来二、课内阅读我是什么(节选)有时候我很温和,有时候我很暴躁。
我做过许多好事,灌溉田地,发动机器,帮助人们工作。
我也做过许多坏事,淹没庄稼,冲毁房屋,给人们带来灾害。
人们想出种种办法管住我,让我光做好事,不做坏事。
小朋友,你们猜猜,我是什么?4.从文中找出一对反义词写在下面。
( )——( )5.文中的“我”指的是___________。
6.用“ ”在文中画出“我”做的好事。
7.用波浪线在文中画出“我”做的坏事。
8.写一写,“我”还能做哪些好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读文段,完成练习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他站出来,说:“我有个办法。
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
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
然后称一称船上的石头,石头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9.曹冲一共说了______句话。
10.按照曹冲称象的步骤给下面的句子排序。
( )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
( )赶象上船。
试卷第1页,共3页( )在船舷上做记号。
( )称石头的重量。
11.曹冲称象的巧妙之处在于( )(填序号)①利用水的浮力把大象的重量变成一块一块石头的重量,既准确地称出了大象的重量,又没有伤害它。
①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一块地称,既方便又准确。
12.如果没有石头,可以用什么来代替呢?_____________________四、阅读文段,完成练习。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一、积累与运用。
(24分)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翻过山峰,突然眼前一亮,众人齐声惊呼“哇﹣﹣哇﹣﹣”!但见花如潮涌恣肆..,绵沿..。
①,连片的鲜花依山就势,高低起伏,像(一幅/一副)..数里,铺陈山脊长轴画卷,壮丽辉煌。
人在花海徜徉..回首,红色深浅交织,而又..,恍若置身仙境。
蓦然层次分明。
川梭..淹没,但总是沉醉其中,(徘..的游人,时而漂浮..于花海柔波,时而被漩涡徊不前/流连忘返)。
②,在花海里循环往复,无止无休……我不禁..想:龟峰山是大自然亿万年的心血..,我们的确应该自..造化,面对大自然坚辛..的付出、多情的馈赠觉地加以爱护。
(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绵沿恣.(zì)肆山脊.(jī)B.川梭徜.(cháng)徉蓦.(mù)然C.漂浮漩.(xuán)涡不禁.(jīn)D.坚辛心血.(xiě)馈.(kuì)赠(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一副徘徊不前B.一幅流连忘返C.一幅徘徊不前D.一副流连忘返(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①放眼望去②人流如游龙般变得越来越长B.①驻足近观②人流如飘带般变得越来越长C.①驻足近观②人流如游龙般变得越来越长D.①放眼望去②人流如飘带般变得越来越长2.(2分)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
B.人们看到,中方虽是被迫应战,但应对得有条不紊....、胸有成竹,打出了一套反制的“组合拳”。
C.造假成本低、产业链完善、产业化程度高等因素,让流量造假信手拈来....。
D.专家学者对网络流行语的批判性思考,显然不算吹毛求疵....:在文化炒作成为产业链的现实语境下,防止恶俗语言习惯对汉语言文字的侵蚀,恐怕也是相关部门的责任所在。
初中语文试卷灿若寒星整理制作七年级语文上册重点课文阅读随堂练习(含答案)《走一步,再走一步》读“我从石架向下望,……文末。
”读完成下列问题。
1、请你写出我内心感受的语句。
并说说其作用。
词句略。
作用:刻画人物当时复杂的内心世界。
2、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
说说其作用。
作用:渲染紧张的气氛,点明时间,表明情况更危急,突出我的处境困难。
3、父亲先指导我迈出第一不步,为什么,你对此有什么启发?因为只要迈出第一小步,就有了信心,这是非常重要一步。
启发:4、文中父亲的做法,你赞同吗?说说你的理由。
赞同。
他的这种做法,能让孩子经历磨炼,增强孩子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5、文中两次“哭泣”各是什么原因?前者是因为极度恐惧而哭泣,后者则是因为脱险后激动,喜悦而哭泣,也有对父亲的感激的泪水。
6、文中说“感到前途茫茫”又说“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既然说“前途茫茫”又说“抵达所要到的地方”这种说法是否矛盾?为什么?不矛盾。
他明确知道要到达的地方,(人生目标),但却不知道怎样才能到达(如何才能实现)。
所以这样说。
7、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课文分析一下,这一形象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起到怎样的作用?他教子有方:在孩子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能给孩子出主意,给孩子历炼的机会,增强他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8、简要概括这一部分内容,不超过20字。
在父亲的鼓励的指导下,我一步一步从山崖上走了下来。
9、当我迈出第一步时,我的恐惧心理克服了吗?从文中找个词说明一下。
没有。
“似乎”、“小心翼翼”、“探”表明了这一点。
10、从文中找出我心理变化的句子,说说变化的原因。
1)顿时有了信心。
(萌发信心)2)我信心大增。
3)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变化原因:这些变化和父亲的鼓励的指导下产生的。
11、你认父亲的哪一点值得你赞赏?说说理由。
他具体指导孩子成功顾家出第一步。
理由:这样作做能使孩子产生战胜困难的信心,激发他的独立走向成功。
12、想想文中的父亲为什么让孩子“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只要想着距离有多远,就会失去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勇气和力量。
冀教版初中英语重点知识精选掌握知识点,多做练习题,基础知识很重要!冀教版初中英语和你一起共同进步学业有成!新冀教版九年级上册Unit2课文重点整理(Lessons 10-12)Unit 2: Great PeopleLesson 10: Touch the World1、 hear of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t the age of 88______________________have a high fever____________________ be filled with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make progress______________________ be famous for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try her best to do sth._________________ be greatly missed_____________________ the blind / deaf______________________ be a model for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Helen Keller, the well-known writer and educator, died yesterday at the age of 88.先看例句:Zhao Wei, the actress and singer, ______ (be) popular with most young people.在句中,the actress and singer指的是一个人,演员兼歌手。
解析如下:①“a / the+单数名词+and+单数名词”,指的是同一个人或物,谓语动词用单数形式。
如:那位作家兼老师要来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a / the+单数名词+and+ a / the+单数名词”,指的是两个人或物,谓语动词用复数形式。
第5课《老子》四章、五石之瓠一、立足文本(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惠子..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谓庄子曰:“魏王也。
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
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④为事。
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
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
’客得之,以说吴王。
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
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惠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
立之涂,匠者不顾。
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
”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
今夫犛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
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节选自《庄子·逍遥游》)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B.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C.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 其下/D.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答案】D【解答】根据句意“患”意思是“担心”,“患/其无用”是动宾短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两项。
“彷徨乎无为/其侧”,“其侧”是“彷徨乎无为”的后置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项,故选D。
冀教版英语九班级课文原文翻译及重点Lesson 40Lesson 40 The Power of Words第40课言语的力气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people suffered through many wars.二十世纪早期,人们经受了很多战斗。
When World War II was over, an organization called the United Nations (the UN) was formed to help countries talk about their problems instead of fighting.当其次次世界结束后,一个叫做联合国的组织成立了,关心国家谈论他们的问题而不是战斗。
That was in 1945.那是在1945年。
Today there are 193 member states in the UN.今日联合国已有193个成员国。
The headquarters of the UN is in New York City.总部位于纽约。
The head of the UN, chosen by all the member states, is called the SecretaryGeneral.UN的领导,由全部成员国推选出来,被称作总秘书。
The UN Security Council has fifteen members,联合国平安理事会有十五个成员国,five of which are permanent members China, France, Russia, the U.K. and the U.S.五个常任理事国——中国、法国、俄国、英国及。
Many times since 1945, the UN has sent armies to keep peace between two fighting countries.1945年之后,很屡次联合国派维护两站战乱国之间的和平。
四年级语文下册课内阅读专项训练附答案(重点课文)(一)16海上日出(节选)
天空还是一片浅蓝,颜色很浅。
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慢慢地在扩大它的范围,加强它的亮光。
我知道太阳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不转眼地望着那里。
果然,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真红,却没有(光亮亮光光彩光芒)。
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非常可爱。
一刹那间,这个深红的园东西,忽然发出夺目的(光亮亮光光彩光芒),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片也突然有了(光亮亮光光彩光芒)。
1.用“”画出括号内搭配恰当的词语。
2.画“”的句子运用了___的手法,详细的写出了____的经过。
3.选文按______的顺序,写了太阳_____、______、_____的变化。
4.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5.本段主要写的是太阳_____的情景。
“可爱”一词表达了作者_____。
6.把描写太阳向上升的词语写下来。
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_)→发出→射
7.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负着一(_______)刹那间一(_______)
亮光一(_______)光彩一(________)
8.这段话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第一单元传承与创新课时1 《杜甫》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的生平和作品特点;2.分析杜甫的诗歌创作手法;3.学习杜甫的诗歌,感受杜甫的诗意世界。
教学重点:1.知道杜甫的创作背景和作品特点;2.掌握杜甫的诗歌创作手法;3.学习杜甫的诗歌。
教学难点:分析杜甫诗歌的“咏史”、“田园”和“写景”手法。
教学过程:1.导入:请学生谈一谈自己所知道的杜甫和杜甫的诗歌。
2.阅读课文:请学生阅读课文《杜甫》。
3.教师讲解:教师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重点讲解杜甫的“咏史”、“田园”和“写景”等诗歌手法,并结合具体的诗歌进行讲解。
4.分组阅读:将学生分为小组,每组推选一位代表为大家朗读一首杜甫的诗歌,并进行简要的分析和解读。
5.课堂练习:请学生结合自己所学的杜甫诗歌,尝试运用杜甫的诗歌创作手法,写一首杜甫风格的诗歌。
6.课后作业:请学生阅读杜甫的其他诗歌,加深对杜甫的了解,并准备下节课的讨论。
课时2 《传承与创新》教学目标:1.了解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和方法;2.了解新时代文化创新的意义和途径。
1.了解文化传承的重要性;2.理解文化创新的意义;3.掌握新时代文化创新的途径。
教学难点:如何将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结合起来,推动文化发展。
教学过程:1.导入:让学生反思:什么是文化传承?为什么需要文化传承?2.观看视频:请学生收看“传承与创新”相关视频,对视频进行简要的讨论。
3.理论讲解:教师讲解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传承的方法,以及文化创新的意义和途径。
4.分组讨论: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共同讨论如何将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结合起来,推动文化的发展。
5.小结:教师进行小结,强化学生对传承和创新的认识和理解。
6.课后作业:请学生结合自己所学的文化知识和新时代的文化需求,以小组形式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文化传承和创新方案。
第二单元文学常识课时3 《古诗文常识》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文的基本知识和历史背景;2.掌握古诗文的基本鉴赏方法;3.学习欣赏古诗文,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
五上语文课内阅读作业
班级:504班姓名:程婧婧
一、《窃读记》阅读题
1、“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饿狼”和“贪婪”一般是作贬义用的,这里作什么用?这样用为了表明什么?
2、作者做了什么白日梦?这个白日梦的含义是什么?
3、“我低着头走出书店,脚站得有些麻木,我却浑身轻松。
”“我”为什么浑身轻松?
4、这篇课文心理描写特别多,请你找出两处(在书上划出即可)然后说明它的作用。
5、国文老师说:“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6、“我很快乐”是因为(),“也很惧怕”是以为(
)。
二、《梅花魂》阅读题
1、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在意。
惟独书房里那一幅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也碰不得。
这两句话前后对比,更说明了什么?
2、“梅花魂”中的“魂”指的是什么?梅花的精神是什么?
家长签名:成绩:
三、《桂花雨》阅读题
1、“我”喜欢桂花的原因是什么?
2、“……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句中的“浸”说明了什么?
3、摇下来的桂花与自然落下来的桂花,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4、“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
”这句与哪一句相照应?为什么要有这样的照应?
5、母亲常常说:“杭州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这话表现了母亲的什么情思?
6、本文的题目为什么不是《故乡的桂花》?
家长签名:成绩:
四、《钓鱼的启示》阅读题
1、“我”为什么不愿意把鲈鱼放回湖里,而父亲却坚持要“我”这么做?
2、“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
”联系上下文说说自己的理解。
3、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这句话中的“鱼”指的是什么?
家长签名:成绩:
(五)读《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阅读题
1、为什么说是一个“大胆的念头”在脑海中闪现?
2、“我大喜过望,脚下仿佛踩着一朵幸福的云。
”这是个比喻,表示作者怎样的心情?
3、这篇文章是围绕哪一句话展开的?
4、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哪三个情节?请简要地概括出来。
5、“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我还可以用“”这句谚语来表示,这句话对我的启示是:
家长签名:成绩:
(六)《珍珠鸟》阅读题
1、“生意葱茏”的“生意”是什么意思?
2、“哟,雏儿!正是这小家伙!”这句话表现出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这里为什么称“小家伙”?
3、“我不动声色地写,默默享受这小家伙亲近的情意。
”为什么说是“享受”?
4、珍珠鸟的胆子先后发生了什么变化?
5、作者做了哪些事使小鸟对作者产生了信赖?
6、“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结尾这句话在全文起了什么作用?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请写出30字左右的体会。
家长签名:成绩:
七、《慈母情深》阅读题
1、“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作者在这里连用了四个“立刻”,是否重复?为什么?
2、“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那一天我第一次觉得自己长大了,应该
是个大人了。
”“我”发现母亲瘦小是因为什么?“我”觉得自己长大体现在哪里?
(八)《“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阅读题
1、母亲为什么一如既往地鼓励“我”?
2、为什么要“鼓起勇气给父亲看了一篇我新写的短篇小说”?
3、“我”为什么而感到幸运?
4、“但是仅有这个是不全面的,它可能会把人引入歧途。
”句中的“这个”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它可能会把人引入歧途”?
5、这两股风有什么不同点和共同点?
家长签名:成绩:
(九)《圆明园的毁灭》阅读题
1、文中第2—4自然段是从哪三方面来描写圆明园的,其中哪一方面写得最详细?
2、“众星拱月”的意思是什么?文中的“月亮”是什么?“星星”又指什么?
3、“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前半句的“建筑宏伟”跟后半句的“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的位置能互换吗?为什么?
4、第三自然段第一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句可以换成“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
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吗?为什么?
5、课题是《圆明园的毁灭》,为什么课文花大量笔墨写昔日圆明园的辉煌?
家长签名:成绩:
(十)《七律长征》阅读题
1、解释词意
等闲:
逶迤:
磅礴:
尽开颜:
2、诗中高度概括红军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的句子是:。
3、第②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4、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请用简洁的话加以概括。
⑴⑵⑶⑷⑸
5、1935年10月,红军第二方面军、第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没有越过岷山,这是历史事实,作者为什么要在诗中把它说成是“三军过后”?
家长签名: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