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课《山中避雨》课文复习
- 格式:doc
- 大小:14.00 KB
- 文档页数:4
七年级(上)3、《山中避雨》预习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朗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把握山中避雨的全过程。
(重点)2、准确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弄清文章的中心;体会文章运用的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难点)3、理解“乐以教和”的主张,联系自己的生活感受体验音乐在生活中的作用。
二、基础梳理。
1、作者简介:丰子恺,曾用名、,号,人。
现代、、、和、。
2、读准字音。
(给加点字注音)仓.()皇嫌.()弃寂寥.()怨.()天尤人嘈.()杂冗.()长安慰.()弄.()里工尺.()望洋兴.()叹唱和.()雇.()佣音域.()剃.()头陶冶.()萍水相逢.()乐.()以教和趋.()之如归3、解释下列词语。
(1)趋之如归:(2)怨天尤人:(3)望洋兴叹:(4)萍水相逢:(5)乐以教和: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解题:“山中”介绍了事件发生的,“避雨”是本文要介绍的事件。
山中避雨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文题给读者留下,能激发读者的阅读。
2、了解文章结构,明确各段大意。
第1自然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
第2自然段:写“我”由遇雨的心情转变成雨中赏景的心情,两个女孩却仍因遇雨而。
第3自然段:“我”为了两女孩而向茶博士。
这是故事的发展。
第4自然段:“我”,女孩,三家村的青年们。
这是故事的高潮。
第5自然段:与三家村青年的感触是“乐以教和”。
这是故事的结局,也道出了文章的主旨。
四、自主探究学习。
1、课文以为顺序,记叙了“山中避雨”的全过程,避雨途中他们做了哪些事?答:2、按要求试着品析下列句子。
(1)“我和着她拉,三家村里的青年们也齐唱起来,一时把这苦雨荒山闹得十温暖。
”句中的“温暖”和“闹”字用得好,好在哪里?答:(2)“这种乐器在我国民间很流行,剃头店里有之,裁缝店里有之,江北船上有之,三家村里有之。
”(从句式角度品鉴)答:3、本文运用对比的手法来突出主题,试从文中将对比的地方找出来,说说它对表现主旨的作用。
2021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3《山中避雨》重点语段训练语文版阅读课文节选部分。
在山中小茶店里的雨窗下,我用胡琴 (因为快了要拉错) 拉了种种西洋小曲。
两女孩和着歌来唱,好像是西湖上卖唱的。
引得三家村里的人都来看。
一个女孩唱着《渔光曲》,要我用胡琴去和她。
我和着她拉,三家村里的青年们也齐唱起来,一时把这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暖。
我曾经吃过七八年音乐教师饭,曾经用钢琴伴奏过混声四部合唱,曾经弹过贝多芬的奏鸣曲,但是,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
1.文中画横线处应填的词语是()A.缓缓地 B.慢慢地C.不慌不忙地 D.从容地2.文中“和着歌”“和她”的“和”字读音是。
3.文中加点词“温暖”有两层含义,一是;二是。
4.“混声四部合唱”是很高雅的,“贝多芬的奏呜曲”是世界名曲,为什么还不如今日作者拉琴,众人齐唱的感觉呢?5.这个片段描写了三个场景,三个场景都像只用墨线勾勒,不用颜色渲染的写意画。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这三幅画面。
三幅画面的背景是什么?三幅画面的安排有什么特点?6.画线句子所用的修辞方法是什么?运用这一修辞方法,以“我曾经”为开头,仿写一组句子,表达要明确,结构要完整。
参考答案:1.D【点拨】较之“缓缓地……”“慢慢地……”“不慌不忙地”三个词中所含的“慢慢地”的含义,“从容地”还含有镇静、沉着的意思。
2.hè【点拨】“和”是个多音字,除发“hè”音外,还有四种:和(hé)平,和(hú)牌,和(huó)面,和(huò)药。
3.环境的温度,荒山变得热闹,心情的温暖4.今日作者拉琴,众人齐唱,是大众化的音乐,许多的普通人都能享受到音乐的乐趣,得到艺术的陶冶,而“混声四部和唱”和“贝多芬的奏鸣曲”并非常人能和而歌、能欣赏到的。
(意近即可)5.①雨窗之下的悠悠琴声;②伴着琴声的《渔光曲》;③山村青年的齐声歌唱。
背景:小茶店的雨窗和苦雨荒山。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山中避雨》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重点句子。
(3)学会通过景物描写来表现心情的写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散文的美,提高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环境的情感。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重点句子。
(3)学会通过景物描写来表现心情的写作方法。
2.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理解作者的情感。
(2)学会欣赏散文的美,提高文学素养。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和作者。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
(2)学生自学生字词,理解词义。
3.合作探究(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理解作者的情感。
4.精讲课文(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生字词。
(2)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景物描写来表现心情,进行仿写练习。
5.拓展延伸(1)学生展示仿写作品,同学之间互相评价。
(2)教师推荐相关散文,引导学生课后阅读。
(1)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和感受。
四、课后作业1.背诵课文。
2.写一篇以“雨”为主题的散文,要求运用景物描写来表现心情。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学会了通过景物描写来表现心情的写作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重点句子,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同时,通过拓展延伸环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阅读习惯。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关注和引导。
重难点补充: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和作者。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山中避雨》教案语文版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体会“乐以教和”的主旨。
2、品味平易而生动的语言。
3、感受文中浓浓的诗意。
4、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乐以教和”的主旨。
教学难点:感受文中浓浓的诗意。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
话题设置:如果你和家里人或同学们作好了一切准备,兴致勃勃地到某个地方游玩,不料中途遇到天下大雨,你们不得不停留在某个地方,你的心情会怎样?你会干些什么?(学生们就这个问题发言交流)教师总结,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2、走近作者:丰子恺:现代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翻译家。
曾用名丰润、丰仁,号子恺。
主要作品收集在《缘缘堂随笔》里,另外还出版了《子恺漫画集》、《音乐入门》等。
翻译作品有《猎人日记》、《源氏物语》等。
二、初读课文,扫清词语障碍。
1、读准字音:qūliáo cáo rǒng趋之如归寂寥嘈杂冗长lòng chěhèyě里弄工尺应和陶冶yuèhuáng tìzòu乐以教和仓皇剃头、演奏2、字义:趋之如归(小步急走)怨天尤人(责怪)望洋兴叹(仰望的样子)(发出)萍水相逢(浮萍)3、掌握词义:(补充注释)仓皇;匆忙而慌张。
也作仓惶、苍黄。
惜别:三、研读课文1、理清记叙六要素。
时间:前天;地点:西湖山中;人物:“我”、两个女孩、青年们;起因:避雨;经过:游玩遇雨——躲雨苦闷——借琴抚慰——拉琴和唱——感受思考;结果:乐以教和。
经过:叙事情感变化山山中避雨----扫兴中丰女孩心境----苦闷避子借琴安慰----欢喜雨恺我拉众唱----兴奋还琴辞别----难舍2、作者与女孩在避雨前后心境有什么变化?三家村的气氛有何变化?其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两个女孩的心境:“怨天尤人,苦闷万状”→欢喜→无比快乐(因出游遇雨)(见作者要拉琴)(和着琴声纵情歌唱)“三家村”的气氛发生的变化:“雨越落越大”,气氛寂寥而深沉,“顾客稀少”→作者拉琴两女孩唱,“引得三家村里的人都来看”→“三家村里的青年们也齐唱起来,一起把这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暖”→“我离去三家村时,村里的青年们都送我上车”,充满了依依惜别之情。
第三课《山中避雨》 (语文版七年级上)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清记叙六要素,把握山中避雨全过程;2.引导学生深刻把握课文中人物思想感情发展变化这一主线,进而弄清文章中心;3.引导学生理解“乐以教和”的主张,联系自己生活感受体验音乐在人生活中的作用。
重点:目标1、2难点:目标3教法:“整体感知——自主探求——合作研讨——体验活动”四步教学法教具:.课件,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谈话,导入新课:话题设置:如果你和家里人或同学们作好了一切准备,兴致勃勃地到某个地方游玩,不料中途遇到天下大雨,你们不得不停留在某个地方,你的心情会怎样?你会干些什么?(学生们就这个问题发言交流)教师.总结,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走近作者:课文注解1三、整体感知: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或速读,或师生合作,分工读),要求学生边读边做到:1.对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进行圈点批注;2、思考:文题是“山中避雨”,作者单单写避雨吗?请找出文中记叙的中心事件,并概述事件全过程。
四、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研讨(1):1.学生边读(边听),边圈点批注,思考问题。
2.学生以同桌或小组为单位,就生字词提出来进行交流,相互帮助解答。
3、讨论问题:“文题是“山中避雨”,作者单单写避雨吗?请找出文中记叙的中心事件,并概述事件全过程。
学生带着问题快速阅读有关文字,先同桌交流,再小组交流。
学生按男女生各推荐一名代表发言(也可以自愿举手发言),其他学生补充。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在概述课文内容时,注意记叙文的六要素。
五、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研讨(2):.课件展示问题:文中除了作者以外,还写了哪些人物,主要是谁,他们对作者的胡琴表演有着怎么样的反映?学生带着问题快速阅读有关文字,先同桌交流,再小组交流。
学生按男女生各推荐一名代表发言(也可以自愿举手发言),其他学生补充。
最后教师.总结(也可以让学生.总结)。
明确:通过对作者、两个姑娘的前后情绪变化分析,引导学生.总结出这一文章的感情线索。
第三课《山中避雨》教案(语文版七年级上)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山中避雨》的故事内容及情节–掌握词语:心惊胆战、急匆匆、喧闹、蔓延等2.能力目标:–能够理解并描述故事情节及主要人物的动作和心理变化–能够用简短的语言表述自己对故事的感受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敢面对困难的品质,学会从困境中寻找解决办法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山中避雨》的故事情节–理解文章中的生词和短语的意思及正确用法2.教学难点:–学会分析故事情节中人物的心理变化三、教学准备1.课文:《山中避雨》2.教材:语文版七年级上册3.教具:黑板、教案、笔、纸四、教学过程Step 1:导入 (5分钟) - 教师与学生打招呼,拉近师生关系,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 先让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内容,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出新课。
Step 2:预习导入 (10分钟) - 让学生预读课文《山中避雨》,尝试理解文章的大意。
- 学生可以就以下问题进行思考: - 故事的主要情节是什么? - 故事中出现的生词有哪些? - 你对故事中的主人公有什么了解?Step 3:整体阅读 (15分钟) - 学生进行整体阅读,理解故事的大致情节。
- 学生可以在默读时将不认识的生词用笔圈出或记在纸上。
Step 4:分组讨论 (15分钟) -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进行讨论,分享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 每个小组的代表向全班介绍小组成员的观点和意见。
Step 5:重点解读 (20分钟) - 教师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短语进行解读,并把解读的内容写在黑板上,供学生参考。
Step 6:练习与巩固 (15分钟) - 教师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练习,并批改答案。
- 练习题可以包括填空、改写句子等,旨在巩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运用。
Step 7:课堂总结 (5分钟) - 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五、课后作业1.默写生词:胆战心惊、喧闹、蔓延等。
3.山中避雨【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一、字音及词义:趋之如归:很快地走过去,就像回自己的家一样。
趋,小步急走。
寂寥li o:寂静空旷。
怨天尤人:埋怨天,责怪人,形容遇到不如意的事一概抱怨客观条件。
尤,责怪。
嘈c o杂:声音杂乱,喧闹。
冗长:(文章、讲话等)废话多,拉得很长。
这里是持续不断的意思。
工尺: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各个音的总称。
望洋兴叹:比喻做事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望洋,仰望的样子。
兴,发出。
陶冶:烧制陶器和冶炼金属。
比喻给人的思想、性格以有益的影响。
惜别:舍不得离别。
依依:留恋,不忍分离。
萍水相逢:比喻素不相识的人偶然相遇。
乐以教和:音乐是用来教育感化人,使人和谐相处的。
二、相关背景:关于作者丰子恺,浙江省崇德县石门湾(今江苏省桐乡县石门镇)人,生于清德宗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十一月九日,在家排行第七,上有六个姊姊,下有一妹二弟,二弟后皆早夭。
先祖在故乡开了一家染坊,父亲丰璜,长于诗文,是中国史上最后一年及第的举人(光绪八年,1902年),科举废除后,仕途随之断绝,只得在家设立私塾,教几个小小蒙童。
丰子恺五岁起,即由父亲启蒙教授。
可惜父亲庇荫的日子并不长久,八岁的时候,父亲因肺疾病故,享年只有四十多岁,只得由母亲茹苦含莘地和姊姊们相依为命。
父亲病逝后,九岁时又进私塾读书,十二岁进石门湾溪西小学(县立第三高等小学)。
毕业时成绩为全校第一,母亲为减轻家中生计,鼓励丰子恺投考公费的浙江第一师范。
当年报考人多,丰子恺怕考不上,多报名了省立一中和甲种商业两所学校。
结果,连中三元。
丰子恺就是在读师范时期,因为两位恩师的带领,培育了丰子恺的艺术心灵和认真苦学的精神,也启发他的文学才华和悲天悯人的胸襟,奠定一生事业、理想的基础。
这两位恩师,一位是赫赫有名的艺术家李叔同先生,一位是教育家夏丏尊先生。
李叔同先生不但精于图画、音乐,也擅长文学、书法与金石,而在其它方面的知识,诸如国文、英文、历史、博物等科目,常是专业科目老师望尘莫及,所以成为学生崇拜的对象,丰子恺更是如此。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山中避雨知识点知识点一、作者简介丰子恺(1898年11月9日-1975年9月15日),中国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石门镇人,散文家、画家、文学家、美术与音乐教育家,原名润,又名仁、仍,号子觊,后改为子恺,笔名TK。
丰子恺主要作品有《缘缘堂随笔》、画集《子恺漫画》等。
师从弘一法师(李叔同),以中西融合画法创作漫画以及散文而著名。
1926年9月30日,丰子恺漫画结集面世。
二、课文结构从情节看,四段依次是:遇雨、避雨借琴拉琴、和唱齐唱、惜别从感情发展变化的过程来看,开始“因游山遇雨,觉得扫兴”;继而恰恰是因阻雨而感受到了一种“寂寥而深沉的趣味”;再往下是给青年们拉琴,大家齐声歌唱,由此尝到了有生以来从未尝过的“音乐的趣味”;最后是产生了与青年们难舍难分的感情,又因为今日实证了“乐以教和”这句话而产生了一种喜悦之情。
至于两个女孩,开始是因遇雨而“怨天尤人,苦闷万状”,继而是因作者借琴而开始转忧为喜,最后是随琴声歌唱而无比兴奋。
三、字词寂寥(liáo) 嘈杂(cáo)(zá)冗长(rǒng) 弄堂(lòng)陶冶(táo)(yě)乐以教和(yuè)(hé)趋之如归:很快地走过去,就像回自己的家一样。
怨天尤人:埋怨天,责怪人。
指遇到不如意的事一概抱怨客观条件。
望洋兴叹:比喻做事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萍水相逢:比喻素不相识的人偶然相逢。
乐以教和:音乐是用来教育感化人,使人和谐相处的。
课后练习1.《山中避雨》一文的作者是_________,现代家_________、家、_________美术和音乐教育家、翻译家。
答案:丰子恺画家文学家2.“山色空蒙雨亦奇”出自_________写的《_________》。
请你查阅资料写出这首诗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课《山中避雨》课文
复习
内容预览:
七年级语文复习(语文版)
山中避雨
丰子恺
一、字、词
寂寥(liáo)嘈杂(cáo)冗长(rǒng ) 里弄(nòng ) 工尺(chě)陶冶(yě) 惜别
扫兴乐以教和(yuè) 和歌(hè)仓皇(cang huang) 胡琴安慰音阶棺材趋之如归怨天尤人苦闷万状望洋兴叹萍水相逢
二、词义
寂寥:寂静空旷。
嘈杂:声音杂乱、喧闹。
冗长:(文章、讲话等)废话多、拉得很长。
文中是持续不断的意思。
陶冶:烧制陶器和冶炼金属。
比喻给人的思想、性格以有益的影响
惜别:舍不得分别。
依依:留恋,不忍分离。
趋之如归:很快地走过去,就像回自己的家一样。
趋,小步急走。
怨天尤人:埋怨天,责怪人。
形容遇到不如意的事一概抱怨
客观条件。
尤,责怪。
望洋兴叹:比喻做事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望洋,仰望的样子。
兴,发出。
萍水相逢:比喻素不相识的人偶然相遇。
萍,浮萍。
乐以教和:音乐是用来教育感化人,使人和谐相处的。
三、课外延伸
⑴苏轼诗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⑵、《梅花三弄》和《渔光曲》
《梅花三弄》是中国传统艺术中表现梅花的佳作,相传它最早是东晋时代桓伊所作的笛曲。
在结构上采用了循环再现的手法,主题整段重复三次,以合“三弄”的标题。
梅花,志高洁,冰肌玉骨,凌寒留香,历来是文人墨客咏叹的对象。
《梅花三弄》是笛曲或箫曲,后被改编为琴曲。
“三弄”是指同一段曲调反复演奏三次。
这种反复的处理旨在喻梅花在寒风中次第绽放的英姿、不屈的个性和节节向上的气概。
《梅花三弄》的历史典故是东晋大将桓伊为狂士王徽之演奏梅花《三调》的故事。
据说明清金陵十里秦淮河上,《梅花三弄》是歌舫之上最流行的笛曲之一。
《梅花三弄》几乎成
了以秦淮八艳为代表的名妓们的必修科目。
桨声灯影里传来阵阵清笛声,为当时一佳景。
秦淮河甚至诞生了“停艇听笛”、“邀笛步”等人文景观。
《渔光曲》:电影名,于1934年6月在上海公映后,连映3个月,造成轰动效应。
主题歌《渔光曲》十几万张唱片一抢而空。
故事发生在旧中国东海渔村一个贫苦善良的渔民家里。
他叫徐福,被渔霸欺压剥削得一贫如洗。
一个狂风暴雨的晚上,他的妻子生下了双胞胎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为了养活一家老小,徐福到海上打鱼,不幸葬身大海。
《渔光曲》歌词:
云儿飘在海空,鱼儿藏在水中。
早晨太阳里晒鱼网,迎面吹过来大海风。
潮水升,浪花涌,鱼船儿飘飘各西东。
轻撒网,紧拉绳,烟雾里辛苦等鱼踪。
鱼儿难捕船租重,捕鱼人儿世世穷。
爷爷留下的破鱼网,小心再靠它过一冬。
东方现出微明,星儿藏入天空。
早晨鱼船儿返回程,迎面吹过来送潮风。
天已明,力已尽,眼望着渔村路万重。
腰已酸,手也肿,捕得了鱼儿腹内空。
鱼儿捕得不满筐,又是东方太阳红。
爷爷留下的破鱼网,小心还靠它过一冬。
⑶、胡琴
胡琴:拉弦鸣乐器。
古称胡尔。
蒙古族俗称西纳干胡尔,意为勺子琴,简称西胡。
元代文献称其为胡琴。
汉语直译为勺形胡琴,也称马尾胡琴。
历史悠久,形制独特,音色柔和浑厚,富有草原风味。
可用于独奏、合奏或伴奏。
流行于蒙古自治区地,尤以东部科尔沁、昭乌达盟一带最为盛行。
⑷、贝多芬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2.16-1827.3.26),祖籍是荷兰(一说是波兰)。
他出生于德国波恩的平民家庭,家族是科隆选侯宫廷歌手世家,自幼跟从父亲学习音乐,很早就显露了音乐上的才华。
八岁便开始登台演出。
1792年到音乐之都维也纳深造,创作了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英雄》、《命运》;序曲《哀格蒙特》;钢琴曲《悲怆》、《月光曲》、《暴风雨》、《热情》等等。
他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后人尊称为“乐圣”。
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钢琴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最后一位,与海顿、莫扎特一起被后人称为“维也纳三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