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疽病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1
炭疽病防治稿1、什么是炭疽病?炭疽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性传染病,主要发生于草食动物马牛羊等。
人因接触病畜及其产品而感染。
临床上表现为皮肤炭疽、肺炭疽、肠炭疽等不同的类型。
炭疽是法定的乙类传染病,其中的肺炭疽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按甲类管理的烈性传染病。
2、炭疽病的传染源是什么?包括炭疽病人、病畜或其尸体,以及被炭疽芽孢污染的环境及各种物体,主要是草食动物,如牛、羊、马、骆驼等。
3、炭疽病的传播途径有哪些?(1)因接触被炭疽杆菌污染的皮毛、土壤等导致皮肤炭疽;(2)吸入了含有炭疽杆菌的气溶胶、粉尘颗粒而导致肺炭疽;(3)食用了被炭疽杆菌污染的乳、肉等食物经消化道传染,导致肠炭疽。
4、什么人容易感染炭疽病?人们对炭疽杆菌普遍易感,但以接触动物的职业人群多发。
病后可获得持久的免疫力。
5、炭疽病的潜伏期有多长?潜伏期1—5天,最长为14天。
6、炭疽病有哪些临床表现?体表感染型(皮肤)炭疽:在面、颈、手或前臂等暴露部位的皮肤出现红斑、丘疹、水疱,周围组织肿胀及浸润,继而中央坏死形成溃疡性黑色焦痂,焦痂周围皮肤发红,肿胀,疼痛不显著。
引流该部位的淋巴结肿大且常化脓,伴有发热、头痛、关节痛等。
少数严重病例,局部呈大片水肿和坏死。
经口感染型(肠)炭疽:急性起病,发热,腹胀,剧烈疼痛,腹泻,通常为血样便或血水样便。
可有恶心、呕吐,呕吐物中含血丝及胆汁。
可累及消化道以外系统。
吸入感染型(肺)炭疽:高热,呼吸困难,可有胸痛及咳嗽,咯粘液血痰。
肺部体征常只有散在的细湿罗音。
X射线的主要表现为纵隔影增宽。
常见胸腔积液。
脑膜炎型炭疽:可继发于皮肤炭疽、肠炭疽、肺炭疽,也可能直接发生。
剧烈头痛,呕吐,项强,继而出现谵妄、昏迷、呼吸衰竭,脑脊液多为血性。
炭疽败血症:可继发于皮肤炭疽、肠炭疽、肺炭疽,也可能直接发生。
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高热、寒战,感染性休克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表现,皮肤出现出血点或大片淤斑,腔道中出现活动性出血,迅速出现呼吸与循环衰竭。
炭疽病的原因文章目录*一、炭疽病的简介*二、炭疽病的原因*三、炭疽病的危害*四、炭疽病的高发人群*五、炭疽病的预防方法炭疽病的简介炭疽(anthrax)是炭疽杆菌(Bacillus anthracis)引起的人畜共患的急性传染病。
炭疽主要为食草动物(牛、羊、马等)的传染病。
人接触患炭疽的动物后,可以受染而患病。
主要表现为皮肤炭疽(cutaneous anthrax),其次为肺炭疽(pulmonary anthrax)和肠炭疽(intestinal anthrax)。
可以继发炭疽杆菌菌血症(B.anthracemia)及炭疽杆菌脑膜炎(anthrax bacillus meningitis),病死率较高。
由于经济的发展和卫生条件的改善,自然发生的炭疽病例已有明显降低,而将炭疽杆菌制成生物武器,用于恐怖活动却时有发生。
炭疽病的原因炭疽是一种有高度传染性和潜在致死性的疾病。
本病通常是由动物传染给人,特别是由生、山羊和绵羊。
静止期细菌(芽胞)能在土壤和动物产品如毛制品中生存数十年。
虽然人常常是经皮肤感染,它也可通过食入污染的肉食或吸入芽胞或细菌而受染。
炭疽杆菌系革兰氏阳性杆菌,能在不利环境下形成芽孢,对外界有极强的抵抗力。
传染源为染病的马、生、羊、猪,传播方式为接触病畜皮毛,吸入含菌尘埃、进食病畜肉、奶等。
人群普通易感,痫后免疫力不持久。
炭疽病的危害肺炭疽:死亡率高,发病急骤,有寒战高热等中毒症状。
咳嗽胸痛、呼吸困难、咳血,可因呼吸循环衰竭在24小时内死亡,极少数发生炭疽性脑膜炎。
人因接触病畜及其产品或食用病畜的肉类而被感染。
潜伏期一般为1~5天。
多为原发性,也可继发于皮肤炭疽。
初期为轻微的上呼吸道感染,低热、干咳、肌痛。
数天后病情急骤加重,表现为高热、寒战、呼吸急促、喘鸣、发绀、咯血样痰、大汗和心率增速,颈、胸部可有皮下水肿。
危重,常并发败血症和感染性休克,也可继发脑膜炎,表现为剧烈头痛、呕吐、抽搐、昏迷,有明显脑膜刺激症。
炭疽病一、概况炭疽(Anthrax)是由炭疽芽孢杆菌(Bacillus anthracis)引起的一种人与动物共患传染病,主要存在于食草动物和牲畜群落之中,并能造成环境的广泛污染。
由于炭疽芽孢具有对外界环境极强的抵抗力,造成这种污染常持续存在。
二、流行病学炭疽的传染源主要是食草动物,如牛、马、羊、驴、骡,其次是猪、犬、猫等,人是次要的传染源。
病畜主要经尿和粪便排菌,病畜死亡后其皮毛、血液及肉中含有大量炭疽杆菌。
人的炭疽往往在畜疫发生后随之出现,传播途径有三:1、直接或间接接触病畜及其染菌的皮毛等,引起皮肤炭疽;2、吸入含有芽孢的尘埃引起肺炭疽;3、进食病畜的肉、乳及带菌的水引起肠炭疽。
在牧区及特殊情况下(如水灾时),应特别警惕炭疽的传播与流行。
该菌主要从皮肤侵入引起皮肤炭疽,使皮肤坏死形成焦痂溃疡与周围肿胀和毒血症,也可引起肺炭疽或肠炭疽,均可并发败血症。
传播途径:直接或间接接触病畜和染菌的皮、毛、肉、骨粉等可引起皮肤炭疽;吸入带芽孢的尘沫可引起肺炭疽;进食带菌肉类可引起肠炭疽。
(一)传染源主要为患病的食草动物,如牛、羊、马、骆驼等,其次是猪和狗,它们可因吞食染菌食物而得病。
人直接或间接接触其分泌物及排泄物可感染。
炭疽病人的痰、粪便及病灶渗出物具有传染性。
(二)传播途径1.经皮肤粘膜由于伤口直接接触病菌而致病。
病菌毒力强可直接侵袭完整皮肤。
2.经呼吸道吸入带炭疽芽胞的尘埃、飞沫等而致病。
3.经消化道摄入被污染的食物或饮用水等而感染。
(三)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但多见于农牧民、屠宰、皮毛加工,兽医及实验室人员。
发病与否与人体的抵抗力有密切关系。
(四)流行特征在动物和人群间发病有一定关系,造成家畜流行的诸因素也与人群中流行的因素有关。
本病世界各地均有发生,夏秋发病多。
三、临床表现由于感染途径不同,炭疽的临床表现多样。
炭疽的潜伏期一般为1-3天。
1.体表感染型(皮肤)炭疽:主要经皮肤破伤感染,偶有被昆虫叮咬或经黏膜感染者,约占90%以上炭疽病例为体表感染型(皮肤)炭疽。
炭疽病: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严重传染病炭疽病是一种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严重传染病,主要通过接触、吸入或食用感染源而传播。
炭疽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芽孢杆菌,能够在环境中生存多年,因此,人类在其传播过程中面临着较大的风险。
炭疽病有三种主要类型:皮肤炭疽、肺炭疽和肠道炭疽。
皮肤炭疽是最常见的类型,症状包括皮肤出现疼痛、红肿、炎症和溃疡等。
如果不及时治疗,皮肤炭疽可能会导致死亡,尤其是在细菌进入血液循环后。
肺炭疽和肠道炭疽的症状更为严重,死亡率也更高。
炭疽病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
在诊断过程中,医生会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身体检查,并采集感染部位的样本进行细菌培养和鉴定。
分子生物学方法也可以用于检测炭疽杆菌的DNA。
炭疽病的治疗主要采用抗生素。
青霉素类抗生素是治疗皮肤炭疽的首选药物,而对于肺炭疽和肠道炭疽,则需要使用更强大的抗生素,如四环素类和氟喹诺酮类。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接受抗生素治疗至少一周。
对于严重的炭疽病病例,医生可能会采用抗毒素治疗,以中和体内的毒素。
预防炭疽病的关键在于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民应该采取防护措施,避免直接接触感染源。
政府和企业应加强对炭疽杆菌的监测和管理,确保感染源得到有效控制。
在我国,炭疽病属于法定报告传染病。
各级医疗机构应加强对炭疽病的报告和监测,确保疫情得到及时控制。
同时,公众也应提高对炭疽病的认识,加强自我保护意识。
炭疽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老的时代,它曾一度被认为是战争中的秘密武器。
这种疾病的传染性和致命性使得它受到了的高度关注。
炭疽病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一种传染病,炭疽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芽孢杆菌,能够在环境中生存多年,因此,人类在其传播过程中面临着较大的风险。
炭疽病有三种主要类型:皮肤炭疽、肺炭疽和肠道炭疽。
皮肤炭疽是最常见的类型,感染源可以通过皮肤接触传播,症状包括皮肤出现疼痛、红肿、炎症和溃疡等。
如果不及时治疗,皮肤炭疽可能会导致死亡,尤其是在细菌进入血液循环后。
炭疽的名词解释炭疽病,又称为炭疽症或炭疽感染,是一种由炭疽菌引起的传染病。
炭疽菌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土壤和植物中的细菌,对人体、动物和农作物都具有重要的威胁。
本文将对炭疽的定义、病因、传播途径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加深读者对该疾病的了解。
首先,让我们来解释炭疽这一名词。
炭疽一词源自拉丁语“anthrāx”,意为“炭疽”。
它的最早使用可以追溯到18世纪,用来形容人和动物体表出现类似煤炭疹的症状。
后来,这一术语被用来描述由炭疽菌引起的感染。
炭疽病在人体或动物体中会产生不同的病症,包括皮肤炭疽、消化道炭疽、肺炭疽等。
炭疽的病因主要是由炭疽菌引起的。
炭疽菌是革兰氏阳性细菌的一种,具有厚壁且形状类似细长的芽胞。
这些细菌可以在环境中自由生存,并且对干燥和高温具有较高的耐受性。
当炭疽菌进入人体或动物体内时,它们可以激活并感染宿主细胞,导致疾病的发展。
炭疽的传播途径有多种。
对于人和动物来说,最常见的传播途径是通过直接接触感染源,例如接触带有炭疽菌的土壤、植物或动物皮肤。
此外,炭疽病还可以通过进食被炭疽菌污染的食物或饮水而传播。
在特定情况下,炭疽菌也可以通过空气传播,尤其是在处理炭疽病动物时。
正因为其多样的传播途径,炭疽病具有较高的传染性和致死率。
不同类型的炭疽病在人体或动物体中表现出不同的症状。
在人体中,最常见的炭疽类型是皮肤炭疽。
这种类型通常通过皮肤破损的方式进入人体,导致病灶的发展。
初始感染点通常呈现为肿胀、疼痛和红斑,随着病情的进展,疼痛和红斑会扩展到周围组织,并出现溃烂和坏死。
其他类型的炭疽病包括消化道炭疽和呼吸道炭疽,其症状包括腹痛、呕吐、腹泻、咳嗽和呼吸困难等。
面对炭疽病的威胁,预防和控制措施变得至关重要。
对于动物,疫苗接种可以有效预防炭疽病的发生。
此外,注重动物的饲养管理和卫生条件也是防控炭疽病的重要手段。
对于人体,避免接触疑似受感染的土壤、植物或动物体是预防感染的关键。
此外,食品安全和个人卫生也是减少传播风险的必要措施。
炭疽的性状及防治炭疽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人和动物共患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常呈散发或地方性流行。
其特征是血液凝固不良,天然孔出血,死后尸僵不全,脾脏肿大,皮下和浆膜下出血性,胶样浸润。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必须报告的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炭疽杆菌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被发现的病原菌,是致病菌中最大的杆菌之一,两端平切,无鞭毛,在宿主标本涂片中呈单个或短链,培养后常形成竹节状长链。
在有氧条件下形成芽胞,呈椭圆形,位于菌体中心,囊抱不膨大。
我国30多个省都不同程度的有炭疽的发生和流行.1956∙1998年我国炭疽累计发病113495例,死亡4168例,死亡率3.64%.畜间检测发现,我国南方以牛炭疽为主,其次是猪犬马,羊也有发病.北方以羊炭疽为主.其次为牛,马・驴,骡.体内分布:炭疽杆菌存在于炭疽病畜的尸体、土壤和水中。
病畜死亡后各个脏器、血液、淋巴系统、分泌物及排泄物等处均有炭疽杆菌存在。
其中以脾脏的含菌量为最多,血液的含菌量次之。
抵抗力:炭疽杆菌的繁殖型菌体对外界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弱。
但形成芽胞后抵抗力特别强,在污染的土壤、皮张、毛及掩埋炭疽尸体的土壤中能存活数年至数十年,在粪便和水中能长期存活。
该菌之芽胞抵抗力则特别强,在直射阳光下可生存4天,在干燥环境中可存活10年,在土壤中可存活30年;煮沸1时尚能检出少数芽胞,加热100℃,2小时才能全部杀死。
消毒药杀芽胞的效果为:乙醇对芽胞无害;3%-5%石炭酸1—3天;3%—5%来苏儿12~24小时;4%碘酊2小时;若在0.1%升汞中加入0.5%盐酸则1—5分钟;据报道20%漂白粉或10%氢氧化钠消毒作用显著。
易感动物:各种家畜和人均可感染,其中牛、马、绵羊感受性最强;山羊、水牛、骆驼和鹿次之;猪感受性较低。
狗、猫等杂食动物,虎、狮、豹、狼等肉食动物也可因误食炭疽病畜肉而感染死亡。
传染源:病畜的分泌物、排泄物和尸体等都可作为传染来源。
一、炭疽病是园艺植物常见而重要的病害。
主要危害叶片、果实,也可危害枝梢。
二、病原属真菌半知菌亚门炭疽菌属
分生孢子盘、分生孢子梗(无色)、分生孢子(单孢,无色,长椭圆形或新月形)、刚毛(褐色、具分隔)。
有性阶段为小丛壳属。
自然条件下少见。
病状:叶片发病初期出现针头状大小的斑点,周围有黄色晕圈带。
病菌多从叶尖或叶缘侵入,病斑扩大后可形成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的斑块。
病斑呈深褐色至灰白色,有轮状斑纹,边缘黑褐色,稍隆起,病部中央散生或轮生褐黑色小点,潮湿的天气出现粉红色胶状物,此即为病菌的分生孢子盘和分生孢子。
最后病叶黄病化脱落.
病状简述:引起叶斑、落叶,果实腐烂(病斑多凹陷),枝梢枯死等。
病征简述:病部易长黑色小点(分生孢子盘),典型的排成同心轮纹状,有的散生,潮湿条件下溢出粉红色黏孢子团。
瓜类炭疽病
主要危害黄瓜、西瓜、甜瓜,也可危害其他瓜类,南瓜、丝瓜比较抗病。
症状以黄瓜为例,在幼苗和成株期都可危害。
幼苗子叶产生圆形或半圆形稍凹陷、褐色病斑;茎基缢缩、猝到。
成株期叶片黄褐色至红褐色近圆形病斑,边缘有黄晕,有不明显的小黑点,粉红色黏质团,叶枯焦。
茎蔓、叶柄病斑梭形或长圆形,灰白色至黄褐色,凹陷或纵裂,有时生粉红色小点,造成叶萎垂,茎蔓枯死。
瓜条病班凹陷、小黑点、粉红色黏质团、变形。
瓜类炭疽病发病规律
发病条件
气候在10-30℃可发病,当温度22~24℃,空气湿度大,相对湿度87%-98%时易发病,潜育期3天。
湿度是诱发该病的主要因素,相对湿度95%以上发病重。
南方5-6月,北方7-9月易发病。
栽培管理连作地,氮肥过多,大水漫灌,保护地通风不良,湿度过大,光照不足等。
生育期植株生长中后期危害较重,瓜果随着成熟度抗性降低。
瓜类炭疽病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品种
2.苗床和棚室消毒苗床用40%五氯硝基苯与50%多菌灵1:1混合,按8克/平方米拌细土作垫土和盖种。
棚室消毒用硫黄粉熏蒸一夜。
3.种子处理(温汤浸种、药液浸泡)从无病株采种;55℃温水浸种15min,降温后催芽;或50%多菌灵浸种30分钟。
4.加强栽培管理与非瓜类实行3年以上轮作,防止地面渍水,深沟高畦,施足底肥,增施磷、钾肥。
5.药剂防治①喷雾法用喷克、百菌清、炭疽福美、安克锰锌、施保功、武夷霉素等。
②熏烟法保护地用百菌清烟剂熏蒸。
园林植物发病规律
1.病菌以菌丝或分生孢子盘在病组织或落叶上越冬。
2.每年3月上旬分生孢子成熟,随风雨溅散、漂移传播,从伤口侵入。
3.病菌大多为害植株下部叶片。
缺肥、缺水、叶片失绿时,最易感病。
园林植物炭疽病防治方法
1. 适时施肥、淋水,促使植株健壮,增强抗病能力。
2. 随时清除地上、地下病叶,集中烧毁,以减少侵染来源。
3. 发病前喷1%波尔多液保护,发病期间可喷洒5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25%炭特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30%氧氯化铜悬浮剂+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等量混合物的1000倍液。
上述药剂最好交替喷洒,连续多次,效果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