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热学》杨世铭-陶文铨考试复习题教学文案
- 格式:ppt
- 大小:10.55 MB
- 文档页数:148
传热学习题集第一章思考题1. 试用简练的语言说明导热、对流换热及辐射换热三种热传递方式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答:导热和对流的区别在于:物体内部依靠微观粒子的热运动而产生的热量传递现象,称为导热;对流则是流体各部分之间发生宏观相对位移及冷热流体的相互掺混。
联系是:在发生对流换热的同时必然伴生有导热。
导热、对流这两种热量传递方式,只有在物质存在的条件下才能实现,而辐射可以在真空中传播,辐射换热时不仅有能量的转移还伴有能量形式的转换。
2. 以热流密度表示的傅立叶定律、牛顿冷却公式及斯忒藩-玻耳兹曼定律是应当熟记的传热学公式。
试写出这三个公式并说明其中每一个符号及其意义。
答:① 傅立叶定律:dx dt q λ-=,其中,q -热流密度;λ-导热系数;dx dt -沿x 方向的温度变化率,“-”表示热量传递的方向是沿着温度降低的方向。
② 牛顿冷却公式:)(f w t t h q -=,其中,q -热流密度;h -表面传热系数;w t -固体表面温度;f t -流体的温度。
③ 斯忒藩-玻耳兹曼定律:4T q σ=,其中,q -热流密度;σ-斯忒藩-玻耳兹曼常数;T -辐射物体的热力学温度。
3. 导热系数、表面传热系数及传热系数的单位各是什么?哪些是物性参数,哪些与过程有关?答:① 导热系数的单位是:W/(m.K);② 表面传热系数的单位是:W/(m 2.K);③ 传热系数的单位是:W/(m 2.K)。
这三个参数中,只有导热系数是物性参数,其它均与过程有关。
4. 当热量从壁面一侧的流体穿过壁面传给另一侧的流体时,冷、热流体之间的换热量可以通过其中任何一个环节来计算(过程是稳态的),但本章中又引入了传热方程式,并说它是“换热器热工计算的基本公式”。
试分析引入传热方程式的工程实用意义。
答:因为在许多工业换热设备中,进行热量交换的冷、热流体也常处于固体壁面的两侧,是工程技术中经常遇到的一种典型热量传递过程。
5. 用铝制的水壶烧开水时,尽管炉火很旺,但水壶仍然安然无恙。
《传热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传热学/ Heat Transfer二、课程编号:0300302三、学分学时:3学分/48学时四、使用教材:《传热学》(第4版)杨世铭、陶文铨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12月五、课程属性:专业基础课/必修六、教学对象: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七、开课单位:机械工程学院八、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流体力学九、教学目标:1、掌握传热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计算方法,2、培养和建立学生的工程观点和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并为学习后续的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支撑。
十、课程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需掌握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及综合传热过程所遵循的基本规律,学会对传热过程进行分析处理和计算的基本方法,能运用这些规律提出增强传热、提高热经济性和削弱传热减少热损失的途径,具备分析工程传热问题的能力,并基本掌握换热设备的两种基本计算方法;结合热工实验课,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传热实验的技能。
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充分采用多媒体教学。
十一、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由以下内容组成(理论教学48学时)第一章绪论(2学时)知识要点:传热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在工程技术中应用;热量传递的基本方式;导热、对流和辐射,传热过程及热阻重点难点: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传热过程与传热系数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讨论第二章稳态热传导(6学时)知识要点:温度场、等温面、等温线,温度梯度及傅立叶定律,导热系数,各向同性、具有内热源的导热微分方程及导热过程单值性条件的确定;通过单层、多层和复合平壁的稳态导热,通过单层和多层圆筒壁的稳态导热,通过肋壁的稳态导热,具有变导热系数的单层平壁导热问题的处理方法,肋效率、等截面直肋和环肋的工程计算,接触热阻及形状系数。
重点难点:傅立叶定律,导热微分方程及其单值性条件;能够依据直角坐标系下导热微分方程和导热过程单值性条件对常物性、无内热源、简单几何形状的物体的一维稳态导热问题进行分析计算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讨论第三章非稳态导热(4学时)知识要点:非稳态导热过程特点,一维非稳态导热问题分析解及其讨论,诺模图,简单几何形状一维、二维和三维非稳态导热的计算,周期性变化边界条件和常热流通量边界条件下半无限大物体非稳态导热。
839传热学复习大纲839《传热学》复习大纲一、考试的基本要求∶1.了解传热学的工程应用背景,熟练掌握传热学的基本概念。
2.熟练掌握导热基本定律及导热问题的基本分析方法,对简单几何形状的常物性、无内热源稳态与非稳态导热问题能进行熟练的分析及计算;掌握周期性变化边界条件下非稳态导热问题温度场及热流密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初步掌握导热问题数值解法的基本方法。
3.较深刻地了解对流传热的各种影响因素,熟悉对流传热所遵循的基本原理及相应准则的物理含义;对受迫对流传热和自然对流传热能定性做出正确判断,并能熟练运用准则关联式进行对流传热问题的计算。
4.掌握热辐射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定律;熟悉角系数及利用辐射传热网络进行黑体与灰体表面间的辐射传热计算;初步了解气体辐射传热的特性。
5.掌握传热过程及复合传热所遵循的基本规律,了解强化传热及削弱传热的基本途径;掌握换热器的两种基本计算方法:平均温压法和传热单元数法。
二、考试方式和考试时间闭卷考试,总分150,考试时间为180 分钟。
三、参考书目(仅供参考)1.章熙民、任泽霈等编著:《传热学》(第六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82.杨世铭、陶文铨编著:《传热学》(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8四、试题类型:主要包括名词解释、填空题、选择题、是非题、简答题、计算填空题、计算题等类型,并根据每年的考试要求做相应调整,分值分布:基本概念题与基本理论分析题50%,应用计算题50%。
五、考试内容及要求绪论1.传热学的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2.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3.传热过程及热阻要求:掌握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传热过程、热阻等基本概念,了解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的定义和机理。
第一章导热理论基础1.基本概念------温度场、温度梯度、导热系数2.导热基本定律------傅立叶定律3.导热微分方程式及定解条件要求:掌握温度场、温度梯度、导热系数、导热基本定律、导热微分方程式及定解条件等,了解导热系数的定义和影响因素,以及导热微分方程式的推导和在不同坐标系中的表达形式。
传热学课程教学大纲、基本情况(5) 了解导热问题数值解法的指导思想,掌握有限差分法的基本原理、节点温度差分方程的建立方法、节点温度差分方程组的求解方法及非稳态导热问题的数值解法。
(6) 掌握对流换热的基本计算公式:牛顿冷却公式,了解对流换热的影响因素及流换热的求解方法。
(7) 掌握对流换热的数学描述、边界层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对求解对流换热问题的作用与边界层微分方程,了解外掠平板层流换热分析求解方法,掌握对流换热特征数表达式及其物理意义。
(8) 掌握相似原理的主要内容及相似原理指导下的实验研究方法、会利用有关实验关联式计算单相流体内部流动及外部流动强迫对流换热,掌握自然对流换热的特点、数学描述,会利用有关实验关联式计算自然对流换热冋题。
(9) 了解凝结换热现象的特点,掌握膜状凝结换热的分析求解方法,了解影响膜状凝结换热的主要因素,会利用有关实验关联式计算凝结换热问题;了解沸腾换热现象的特点、沸腾换热的机理及影响沸腾换热的主要因素,会利用有关实验关联式计算沸腾换热问题。
(10) 掌握热辐射的基本概念、黑体辐射的基本定律、实际物体的辐射特性及基尔霍夫定律。
(11) 掌握角系数的定义及计算方法,掌握黑体和灰体表面组成的封闭空腔内辐射换热的计算方法,辐射换热的强化与削弱方法。
(12) 了解体辐射的特点、气体与包壳间辐射换热的计算方法、太阳辐射的特点。
(13) 掌握肋壁传热的计算方法,了解传热的强化与削弱方法。
(14) 了解换热器的类型与构造,掌握换热器热计算的对数平均温差法和效能-传热单元数法。
(15) 通过自学与调研熟悉了解有关太阳能利用、热管工作原理及其应用、传质过程以及传热学在现代科学技术领域中的应用等几个传热学专题七、教学日历(授课内容详细至二级标题,实验课、讨论课写出题目或主题)八、实验:4个实验(1)圆球法测量材料导热系数实验;(2)非稳态平面热源法测量材料的导热系数与导温系数实验;(3)强制对流换热与自然对流换热实验;(4)固体表面黑度的测量实验。
1. 传热:是指热能的传递(从空间一个位置传递到另一个位置)过程,即在温差作用下物质中发生的热量传递过程。
2. 传热学:研究热量传递规律的一门学科。
3. 热传导:温度不同的物体各部分或温度不同的两物体间直接接触时,依靠分子、原子及自由电子等微观粒子热运动而进行的热量传递现象。
4. dx dt A q λ-=Φ=Φ-热流量,单位Wq -热流密度,通过单位面积的热流量,单位W/m2“-”:热量传递方向指向温度降低方向,与温度升高方向相反A :垂直于热量传递方向的截面面积,单位m2λ:导热系数,物性参数,取决于物质的热力状态,单位 W/(K •m)单位温度梯度作用下的物体内所产生的热流量,标量,表征物体导热本领的大小5. 热对流:流体各部分之间发生相对位移时,冷热流体相互掺混所引起的热量传递过程。
6. q=Φ/A=h ∆tA -与流体接触的壁面面积h -表面传热系数,单位W/(m2·K),表征对流换热过程的强弱,是过程量-与很多因素有关(流体种类,表面形状,流体速度大小等)。
7. 1/Ah 是对流换热的热阻,Aλδ是导热热阻 8. 温度场:物体中各点温度值所组成的集合9. 同一瞬间温度相等的各点连成的线或面称为等温线或等温面10. 温度梯度:指向变化最剧烈的方向11. 导热基本定律(傅立叶定律):在导热现象中,单位时间内通过给定截面的热量,正比于垂直于该截面方向上的温度梯度和截面面积,方向与温度梯度相反。
一般表达式:→→→∂∂-=-=Φ=n n t gradt A λλq 12. 热扩散率:a=cρλ,m2/s ,物性参数,物体向与其接触的低温物体散热的能力。
λ越大,一定时间内可传递更多热量,ρc 越小,温度上升1度所需热量越少。
13. 吸热系数:λρc ,物体向与其接触的高温物体吸热的能力。
14. 圆筒:t=t1+(t2—t1))1/2ln()1/ln(r r r r R=l r r πλ2)1/2(ln 15. 套管:m=CA P λh P=d π δπd =C A16. 集中参数法:Bi=≤λ)/(h A V 0.1 Fo=2)/(A V a τhA cVρτ=c)o ex p()ex p(t 00F Bi cV hA t t t •-=-=--=∝∝τρθθ 17. 半无限大物体:①惰性时间:a 16x 2≤τ ②位置上:22x ≥τa 18. 流动边界层:当流体流过固体壁面时,由于流体粘性的作用,使得在固体壁面附近存在速度发生剧烈变化的薄层。
《传热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传热学英文名称:Heat Transfer课程编码:CJX0120课程学时:56学分:3.5适用对象:机械系能动和建环专业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物理,流体力学使用教材:戴锅生编,《传热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主要参考书:[1]杨世铭、陶文铨主编,《传热学》,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傅秦生主编,《热工基础与应用》,第三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传热学是研究热量传递规律及其应用,以提高热能利用经济性的一门学科。
传热学是我院机械系能动和建环专业的一门必修的主干专业基础课程。
本课程不仅为学生学习有关的专业课程提供基本的理论知识,而且也为学生以后从事热能的合理利用、热工设备效能的提高及换热器的设计和开发研究等方面的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1. 应使学生获得比较宽广和巩固的热量传递规律的基础知识,具备分析工程传热问题的基本能力;2. 掌握计算工程传热问题的基本方法,并具有相应的计算(包括理论分析和数值计算)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导热、对流和热辐射三种热量传递方式的物理概念、特点和基本规律,并能综合应用这些基础知识正确分析工程实际中的传热问题。
掌握计算各类热量传递过程的基本方法,能对典型的工程传热问题进行计算,能对间壁式换热器进行热设计。
掌握强化或削弱热量传递过程的方法,并能提出工程实际中切实可行的强化或削弱传热的措施。
三、课程内容第一章绪论了解传热学与工程热力学在研究内容和方法上的区别,掌握传热学的研究对象、任务、方法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
作为一门研究热量传递基本规律及其应用的技术基础课,学习目的在于掌握一般工程技术中热量传递的基本规律和处理传热问题的基本方法,以提高热能直接利用的经济性;能够应用这些知识来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并为学习有关的工程技术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掌握热量传递的基本方式:导热、对流和热辐射的概念和所传递热量的基本计算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