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的意思
- 格式:docx
- 大小:24.49 KB
- 文档页数:8
纳兰性德《长相思》原文及翻译赏析原文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
故园无此声。
注释1.【程】道路、路程,山一程、水一程,即山长水远也。
2.【榆关】即今山海关3.【那畔】即山海关的另一边,指身处关外。
4.【帐】军营的帐篷,千帐言军营之多。
5.【更】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
风一更、雪一更,即言整夜风雪交加也。
6.【聒】声音嘈杂,使人厌烦。
7.【故园】故乡8.【此声】指风雪交加的声音。
译文我扈驾赴辽东巡视,随行的千军万马一路跋山涉水,浩浩荡荡,向山海关进发。
入夜,营帐中灯火辉煌,宏伟壮丽。
夜已深,帐篷外风雪交加,阵阵风雪声搅得人无法入睡。
作者思乡心切,孤单落寞,不由得生出怨恼之意:家乡怎么没有这么烦乱的声音呢?(“故园无此声”看似无理实则有理,故园岂无风雪?但同样的寒霄风雪之声,在家中听与在异乡听,自然会有不同的感受。
) 赏析天涯羁旅最易引起共鸣的是那“山一程,水一程”的身漂异乡、梦回家园的意境,信手拈来不显雕琢,难怪王国维评价“容若词自然真切”。
这首词更可贵的是缠绵而不颓废,柔情之中露出男儿镇守边塞的慷慨报国之志。
一句“夜深千帐灯”不愧“千古壮观”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二月十五日,纳兰性德随从康熙帝诣永陵、福陵、昭陵告祭,二十三日出山海关,此篇及《如梦令·万丈穹庐人醉》即作于出关前后的途中。
[2]清初词人于小令每多新创意境。
这首《长相思》以具体的时空推移过程,及视听感受,既表现景象的宏阔观感,更抒露着情思深苦的绵长心境,是即小见大的佳作。
上片在“一程”又“一程”的复叠吟哦中,展示出与家园的空间阻隔不断地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严重增大,空间感与乡情构成尖锐冲突。
正在这种行进方向和心绪逆反背离中驻营夜宿,“夜深千帐灯”,似是壮伟景观,实乃情心深苦之写。
白日行军,跋涉山水,到夜深时仍灯火通明,难入梦乡,这是因思乡而失眠。
于是转入下片乡情思恋之笔。
长相思·山一程原文、翻译及赏析-古诗-赏析朝代:清代作者:纳兰性德原文: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译文我扈驾赴辽东巡视,随行的千军万马一路跋山涉水,浩浩荡荡,向山海关进发。
入夜,营帐中灯火辉煌,宏伟壮丽。
夜已深,帐篷外风雪交加,阵阵风雪声搅得人无法入睡。
作者思乡心切,孤单落寞,不由得生出怨恼之意:家乡怎么没有这么烦乱的声音呢?注释走过一条条山路,走过一条条水路,正向榆关那边走去。
夜深了,人们在帐篷里点灯。
晚上又刮风又下雪,声音嘈杂打碎了思乡的梦,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
【程】道路、路程,山一程、水一程,即山长水远。
【榆关】即今山海关,在今河北秦皇岛东北。
【那畔】即山海关的另一边,指身处关外。
【帐】军营的帐篷,千帐言军营之多。
【更】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
风一更、雪一更,即言整夜风雪交加也。
【聒(guō)】声音嘈杂,这里指风雪声。
【故园】故乡,这里指北京。
【此声】指风雪交加的声音。
赏析上片“山一程,水一程”,写出旅程的艰难曲折,遥远漫长。
词人翻山越岭,登舟涉水,一程又一程,愈走离家乡愈远。
这两句运用反复的修辞方法,将“一程”二字重复使用,突出了路途的漫漫修远。
“身向榆关那畔行”,点明了行旅的方向。
词人在这里强调的是“身”向榆关,那也就暗示出“心”向京师,它使我们想到词人留恋家园,频频回首,步履蹒跚的情况。
“那畔”一词颇含疏远的感情色彩,表现了词人这次奉命出行“榆关”是无可奈何的。
这里借描述周围的情况而写心情,实际是表达纳兰对故乡的深深依恋和怀念。
二十几岁的年轻人,风华正茂,出身于书香豪门世家,又有皇帝贴身侍卫的优越地位,本应春风得意,却恰好也是因为这重身份,以及本身心思慎微,导致纳兰并不能够安稳享受那种男儿征战似的生活,他往往思及家人,眷恋故土。
严迪昌《清词史》:“夜深千帐灯’是壮丽的,但千帐灯下照着无眠的万颗乡心,又是怎样情味?一暖一寒,两相对照,写尽了自己厌于扈从的情怀。
表达内心难过的古文
1、宋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释义:空空荡荡无主张,冷冷清清好凄凉,悲悲惨惨好心伤。
2、宋柳永《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释义: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
3、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释义:外面正刮着风、下着雪,惊醒了睡梦中的将士们,勾起了他们对故乡的思念,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
4、先秦佚名《采薇》: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释义:满腔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体会!
5、南唐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释义: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6、清谭嗣同《有感》: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释义:四亿人民啊一起痛哭,辽阔的远方哪里还有中国的疆土!。
清·纳兰性德《长相思》赏析清·纳兰性德《长相思》赏析清纳兰性德《长相思》赏析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地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赏析:山一程,水一程仿佛是亲人送了我一程又一程,山上水边都有亲人送别的身影。
身向榆关(这里借指山海关)那畔行是使命在身行色匆匆。
夜深千丈灯则是康熙帝一行人马夜晚宿营,众多帐篷的灯光在漆黑夜幕的反衬下在所独有的壮观场景。
山一程,水一程寄托的是亲人送行的依依惜别情;身向榆关那畔行激荡的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萧萧豪迈情;夜深千帐灯催生的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烈烈壮怀情。
这情感的三级跳,既反映出词人对故乡的深深依恋,也反映出他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二十几岁的年轻人,风华正茂,出身于书香豪门世家,又有皇帝贴身侍卫的优越地位,自然是眼界开阔、见解非凡,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定会比别人更强烈。
可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身份反而形成了他拘谨内向的性格,有话不能正说,只好借助于儿女情长的手法曲折隐晦地反映自己复杂的内心世界。
这也是他英年早逝的重要原因。
夜深千帐灯既是上阙感情酝酿的高潮,也是上、下阙之间的自然转换。
夜深人静的时候,是想家的时候,更何况风一更,雪一更。
风雪交加夜,一家人在一起什么都不怕。
可远在塞外宿营,夜深人静,风雪弥漫,心情就大不相同。
路途遥远,衷肠难诉,辗转反侧,卧不成眠。
聒碎乡心梦不成的慧心妙语可谓是水到渠成。
山一程,水一程与风一更,雪一更的两相映照,又暗示出词人对风雨兼程人生路的深深体验。
愈是路途遥远、风雪交加,就愈需要亲人关爱之情的鼓舞。
因为她是搏击人生风浪的力量源泉,有了她,为了她,就不怕千难万险,就一定会迎来团聚的那一天。
从夜深千帐灯壮美意境到故园无此声的委婉心地,既是词人亲身生活经历的生动再现,也是他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美,并以此创造美、抒发美的敏锐高超艺术智慧的自然流露。
本词既有韵律优美、民歌风味浓郁的一面,如出水芙蓉纯真清丽;又有含蓄深沉、感情丰富的一面,如夜来风潮回荡激烈。
清代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原文、译文及注释
题记:
公元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二月十五日,云南平定,康熙帝出关东巡,祭告奉天祖陵。
词人随从康熙帝诣永陵、福陵、昭陵告祭,二十三日出山海关。
塞上风雪凄迷,苦寒的天气引发了词人对京师中家的思念,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原文:
长相思·山一程
清代-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翻译: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山涉水走过一程又一程,将士们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帐篷外风声不断,雪花不住,声音嘈杂打碎了思乡的梦,而相隔千里的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啊。
注释:
〔程〕道路路程,山一程水一程,即山长水远。
〔榆关〕即今山海关,在今河北秦皇岛东北。
〔那畔〕即山海关的另一边,指身处关外。
〔帐〕军营的帐篷,千帐言军营之多。
〔更〕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
风一更雪一更,即言整夜风雪交加也。
〔聒(guō)〕声音嘈杂,这里指风雪声。
〔故园〕故乡,这里指北京。
〔此声〕指风雪交加的声音。
〔长相思〕词牌名。
纳兰性德《长相思》原文、注释及解析〔原文〕长相思[清] 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②。
夜深千帐灯③。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④,故园无此声。
〔注释〕①本篇选自纳兰性德《饮水词》。
大约作于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随康熙巡行途中。
②榆关,山海关的别称。
今河北省秦皇岛市北。
那畔,犹“那边”。
③千帐,极言军营帐幕之多。
④聒(guo锅),声音喧扰嘈杂。
〔解析〕唐人边塞诗中有《从军行》一类绝句,多以简短的篇幅描绘同中原内地绝异的边塞风光,展现悲壮激烈的战争场面,抒写出征戍边将士复杂变幻的思想情感。
由于诗歌的作者往往具有那种特定的自然环境与战争生活的亲身体验,因此笔下流淌出来的诗句真切自然,情感深挚,充满强烈的生活气息和感染力量。
词受传统观念的制约,写此类题材的较为少见。
而纳兰性德的这首小令《长相思》不落窠臼,突破成法,与唐人《从军行》有异曲同工之妙。
纳兰性德二十二岁中进士、授侍卫以后,多次伴驾下江南、出边塞,巡察全国各地。
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三月,康熙皇帝平定了三藩之后,豪兴大发,于是东出山海关,祭祀长白山,巡视满族的发祥地。
纳兰性德在随行途中,触景生情,因事寄兴,写下这首记叙军旅生活与抒发思乡之情的词作。
全词以时间顺序为线索。
上阕描写白天行军以及晚上驻宿的盛况。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作者以重叠复沓的笔法,极其简约地勾勒出千里行军的漫长旅程。
读着这几句词,我们仿佛见到了那伴随御驾的万千人马,翻越了一道道山,涉过了一条条河,正向山海关那个方向进发。
“夜深千帐灯”一句,异峰突起,落墨非凡。
它摄取了夜阑更深,千帐灯红这样一个特写镜头,表现大军夜晚驻宿的情状。
被无边夜色笼罩着的广袤的原野上,数以千计的营帐一座紧连着一座,帐外的马灯火光闪烁,彻夜不熄。
远望过去,气势是何等的恢弘,规模又是何等的壮阔! 难怪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要极力赞曰:“‘明月照积雪’,‘大江流日夜’,‘中天悬明月’,‘长河落日圆’,此种境界,可谓千古壮观。
《长相思·山一程》纳兰性德原文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长相思·山一程》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作品。
词中描写将士在外对故乡的思念,抒露着情思深苦的绵长心境。
全词纯用自然真切、简朴清爽的白描语句,写得天然浑成,毫无雕琢之处,却格外真切感人。
作品原文:长相思⑴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⑵,身向榆关那畔行⑶,夜深千帐灯⑷。
风一更,雪一更⑸,聒⑹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⑺。
作品注释:⑴长相思。
唐教坊曲,双翅小令。
又名《双红豆》。
⑵程:道路、路程,山一程、水一程,即山长水远。
⑶榆关:即今山海关,在今河北秦皇岛东北;那畔:即山海关的另一边,指身处关外。
⑷千帐灯:皇帝出巡临时住宿的行帐的灯火。
千帐言军营之多。
⑸更: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
风一更、雪一更,即言整夜风雪交加也。
⑹聒(guō):声音嘈杂,这里指风雪声。
⑺故园:故乡,这里指北京;此声:指风雪交加的声音。
作品译文:将士们不辞辛苦地跋山涉水,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
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外面正刮着风、下着雪,惊醒了睡梦中的将士们,勾起了他们对故乡的思念,故乡是多么的温暖宁静呀,哪有这般狂风呼啸、雪花乱舞的聒噪之声。
创作背景:清康熙二十一年二月十五日,康熙因云南平定,出关东巡,祭告奉天祖陵。
纳兰随从康熙帝诣永陵、福陵、昭陵告祭,二十三日出山海关。
塞上风雪凄迷,苦寒的天气引发了纳兰对京师中家的思念,写下了这首词。
作品鉴赏:上片“山一程,水一程”,写出旅程的艰难曲折,遥远漫长。
词人翻山越岭,登舟涉水,一程又一程,愈走离家乡愈远。
这两句运用反复的修辞方法,将“一程”二字重复使用,突出了路途的漫漫修远。
“身向榆关那畔行”,点明了行旅的方向。
词人在这里强调的是“身”向榆关,那也就暗示出“心”向京师,它使我们想到词人留恋家园,频频回首,步履蹒跚的情况。
“那畔”一词颇含疏远的感情色彩,表现了词人这次奉命出行“榆关”是无可奈何的。
这里借描述周围的情况而写心情,实际是表达纳兰对故乡的深深依恋和怀念。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长相思》课文原文及赏析
《长相思》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作品,以下是课文原文: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赏析:
《长相思》是纳兰性德的代表作之一,全词以抒发思乡之情为主题,通过描绘行军途中的艰辛和寂寞,表达了词人对故乡深深的思念。
首句“山一程,水一程”,形象地描绘了词人长途跋涉的艰辛历程,山山水水,一路前行,寓意着旅程的漫长和艰难。
接着,“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两句,进一步描绘了词人的行军场景。
夜晚的千帐灯火,既显示出军队的规模之大,也反衬出词人的孤独和寂寞。
下阕“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词人以风雪交加的恶劣天气,寓言自己内心的苦闷和困扰。
风声、雪声嘈杂刺耳,打断了词人的梦境,使他无法安眠。
这种声音在故乡是不存在的,因此更加深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整首词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通过对行军途中的景物和内心感受的描绘,成功地传达出了词人深深的思乡之情。
同时,这首词也展现了纳兰性德卓越的艺术才华和深情的人格魅力。
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诗意及赏析导读:《长相思·山一程》原文山一程,水一程⑵,身向榆关那畔行⑶,夜深千帐灯⑷。
风一更,雪一更⑸,聒⑹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⑺。
注释⑴长相思。
唐教坊曲,双翅小令。
又名《双红豆》。
⑵程:道路、路程,山一程、水一程,即山长水远。
⑶榆关:即今山海关,在今河北秦皇岛东北;那畔:即山海关的另一边,指身处关外。
⑷千帐灯:皇帝出巡临时住宿的行帐的灯火。
千帐言军营之多。
⑸更: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
风一更、雪一更,即言整夜风雪交加也。
⑹聒(guō):声音嘈杂,这里指风雪声。
⑺故园:故乡,这里指北京;此声:指风雪交加的声音。
《长相思·山一程》诗意将士们不辞辛苦地跋山涉水,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
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外面正刮着风、下着雪,惊醒了睡梦中的将士们,勾起了他们对故乡的思念,故乡是多么的温暖宁静呀,哪有这般狂风呼啸、雪花乱舞的聒噪之声。
《长相思·山一程》赏析上片“山一程,水一程”,写出旅程的艰难曲折,遥远漫长。
词人翻山越岭,登舟涉水,一程又一程,愈走离家乡愈远。
这两句运用反复的修辞方法,将“一程”二字重复使用,突出了路途的漫漫修远。
“身向榆关那畔行”,点明了行旅的方向。
词人在这里强调的是“身”向榆关,那也就暗示出“心”向京师,它使我们想到词人留恋家园,频频回首,步履蹒跚的情况。
“那畔”一词颇含疏远的感情色彩,表现了词人这次奉命出行“榆关”是无可奈何的。
这里借描述周围的情况而写心情,实际是表达纳兰对故乡的深深依恋和怀念。
二十几岁的`年轻人,风华正茂,出身于书香豪门世家,又有皇帝贴身侍卫的优越地位,本应春风得意,却恰好也是因为这重身份,以及本身心思慎微,导致纳兰并不能够安稳享受那种男儿征战似的生活,他往往思及家人,眷恋故土。
严迪昌《清词史》:“夜深千帐灯’是壮丽的,但千帐灯下照着无眠的万颗乡心,又是怎样情味?一暖一寒,两相对照,写尽了自己厌于扈从的情怀。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的意思 篇一:风一更,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风一更,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出自清代诗人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
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赏析 天涯羁旅最易引起共鸣的是那“山一程,水一程”的身漂异乡、梦回家园的意境,信手拈 来不显雕琢,难怪王国维评价“容若词自然真切”。
这首词更可贵的是缠绵而不颓废,柔情之中露出男儿镇守边塞的慷慨报国之志。
一句“夜 深千帐灯”不愧“千古壮观” 1682 年(康熙二十一年)二月十五日,纳兰性德随从康熙帝诣永陵、福陵、昭陵告祭, 二十三日出山海关,此篇及《如梦令· 万丈穹庐人醉》即作于出关前后的途中。
清初词人于小令每多新创意境。
这首《长相思》以具体的时空推移过程,及视听感受, 既表现景象的宏阔观感,更抒露着情思深苦的绵长心境,是即小见大的佳作。
上片在“一程”又 “一程”的复叠吟哦中,展示出与家园的空间阻隔不断地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严重增大,空间感与 乡情构成尖锐冲突。
正在这种行进方向和心绪逆反背离中驻营夜宿,“夜深千帐灯”,似是壮伟 景观,实乃情心深苦之写。
白日行军,跋涉山水,到夜深时仍灯火通明,难入梦乡,这是因思 乡而失眠。
于是转入下片乡情思恋之笔。
“一更”又“一更”的重叠复沓,于听风听雪的感觉中推 移着时间过程,时间感知于乡情的空间阻隔而心烦意乱,怨夜太长。
说“聒碎乡心梦不成”,其 实是作者乡心聒碎梦难成,情苦不寐,只觉得风声雪声,声声扣击入心窝,难以承受。
在“乡 园”时是不会有这种令人痛苦的声响的。
将主观因素推诿客观,语似平淡,意更深沉。
此类迁 怒归咎于风雪声写法,心理情态能充分表现出来。
看似无理,反见情痴,愈是无理之怨,其怨 愈显沉重。
叠句和数字“一”、“千”的运用强化着视、听觉感受中的焦虑,怨怼,幽苦,亦是此 词值得辨味的佳处。
纳兰性德身为一等侍卫,却极厌烦“扈从”公差,于是构成传统羁旅题材的 又一种类型。
蔡篙云《柯亭词论》评价说:“纳兰小词,丰神迥绝。
”“尤工写塞外荒寒之景,殆馗从时 所身历,故言之亲切如此。
”这就是说由于纳兰性德身历此情此景、故其笔下的塞外风光更为 亲切感人。
王国维说:“?明月照积雪?,?大江流日夜?,?中天悬明月?,?长河落日圆?,此中境 界,可谓千古壮观,求之于词,唯纳兰性德塞上之作,如《长相思》之?夜深千帐灯?,《如梦 令》之?万帐弯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差近之。
”点到了此篇独到之处,盛赞它的“千 古壮观”。
严迪昌在《清词史》中说:“?夜深千帐灯?是壮丽的,但千帐灯下照着无眠的万 颗乡心, 又是怎样情味?一暖一寒, 两相对照,写尽了一己厌于扈从的情怀。
”是说此种况味, 此种情调表现了纳兰性德深层的伤感、痛苦的内心世界。
1 / 8篇二:2015—2016 学年度第一学期五年级语文竞赛卷(答案) 2015—2016 学年度第一学期五年级竞赛卷 一、语海畅游(40 分) 一.读拼音写词语(8 分) wūyán yóuyùzhòuw?n shūlǐ ( 屋檐)(犹豫)( 皱纹) (梳理) dàoqia kǎolǜjǚsàngcíxiáng ( 盗窃)(考虑 ) (沮丧)(慈祥) 二.将成语补充完整并按有求答题。
(10 分) ①(古)今(中 )外②如( 饥 )似( 渴 )③( 津 )(津)有味 ④(心 )安 (理 )得⑤( 流 )(光 )溢彩⑥(大)(显 )身手 ⑴请写出带有一组反义词的成语:、、 ⑵请写出带有“如”字的成语: 、、 ⑶请用划横线的成语造句: 三.选择题(6 分) 1.下列词语中带点子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 a.历历在目目中无人举目四望 b.东张西望张冠李戴伸张正义 c.卑躬屈膝屈指可数理屈词穷 d.无穷无尽穷追猛打穷山恶水 2.下面汉字全是形声字的一组是( a) a.浏摊翩衷 b. 瑰鬓 窃尖 c. 榴好赋闷 3.下列全是独体字的一项是( a) a.夕文刃爪力 b.象手未马益 c.田羊上车李 d.鼠鸟曰步牛 四.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
(4 分) 1.学习成绩是否提高,主要取决于学生自身是否努力。
2.你提出来的条件我基本上同意。
3.我们要及时发现,尽快改正工作中的错误。
4.通过妈妈的启发,我很快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按要求改句子(12 分) 1.威尼斯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
改为感叹句:威尼斯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啊! 改为反问句:威尼斯难道不是世界闻名 的水上城市吗?改为双重否定句:威尼斯不可能不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 。
2.妈妈对我说:“明天我要出差,你自己做饭吃吧。
” 改为转述句:妈妈对我说,明天她要出差,让我自己做饭吃。
3.用自己喜欢的一种修辞手法描写某个季节的景物。
4.仿写。
例:大自然就像一本书,等着我们去发掘。
二、阅读平台(40 分) 一.课内阅读 2 / 8(一)日积月累(6 分) 1. ,切切故乡情。
3. 4. (二)根据课文内容填空(26 分) 1.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很快乐,也很 惧怕——这种 窃读的滋味。
这段话 出自课文 《窃读记 》,作者是 林海音,她的代表作是《城 南旧事》。
文中的“我”是一个酷爱读书的孩 子 。
(5 分) 2 是春暖才开花。
他却 不一样,愈是 寒冷,愈是 风欺雪压,花开地愈精神,愈秀 气。
他是最有 品格、有 灵魂、有 骨气 呢!( 4 分) 3.《新型玻璃》为我们介绍了五种新型玻璃: 、 夹丝玻璃、变色玻璃 、 吸热玻 璃 、“吃音”玻璃 。
其中,我最喜欢 这 种玻璃,因为它 。
(7 分) 4.《落花生》的作者是台湾著名作家笔名是, 课文的主要内容用小标题可概括为种花生、收花生 、吃花生、议花生。
课文告诉我们: 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4 分) 5.阅读文段答题。
(8 分) 这些年来, 我少年时代听到的这两种声音一直交织在我的耳际: “ 精彩极了”“ 糟糕透了”; “精彩极了”“糟糕透了”??它们像两股风不断地向我吹来。
我谨慎地把握住我生活的小船,使它 不被哪一股风刮倒。
我从心底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 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在爱的鼓舞下,我努力地向前驶去。
(1)写出词语的近义词(1 分) 谨慎——(拘谨 )鼓舞——(鼓励) (2)给文段中空白出加标点。
(2 分 ) (3)文中的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
(1 分) (4)这段话出自美 国作家 巴德· 舒尔伯格的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2 分) (5)作者认为“这两种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你同意这种观点 吗?请结合你自己的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2 分) 二.课外阅读(7 分)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才华横溢,二十岁开始发表作品,刚刚二十九岁就创作了纪念碑式的 长篇小说 《巴黎圣母院》 , 轰动了法国文坛。
以后又创作了一系列的戏剧、诗歌、小说。
可是, 正在他激情奔放的时候,心脏(zhàngzàng)病恶性发作了,这时他正好四十岁。
看见雨果发青的脸色,沉重的喘息,人们惋惜万分,说: “唉,这颗巨星将要陨落了。
” 随后发出沉重的叹息。
炼)。
每天清晨出外散步、做操、打拳,以后跑步、游泳、爬山……正像法国启蒙思想家 3 / 8伏尔泰说的:“生命在于运动。
”雨果的健康好转,体质增强了。
他又获得充沛的精力,重新拿 起笔。
这期间他虽然因反对路易?波拿巴的反革命政变而被迫流亡国外,但仍不忘雨果仍然创 作不懈,写出大量的作品,八十岁那年,还写了一部戏剧《笃尔克玛》。
雨果逝世于一八八五 年,活了八十四岁。
看见雨果四十岁时得了心脏病, 却最后成了长寿者, 人们惊叹不已, 说: “这真是个奇迹! ” 奇迹怎么来的呢?体育锻炼! 1. 给段文加个合适的题目。
(1 分) 篇三:四年级语文第四五六单元拓展作业 第四单元拓展作业设计(一):灵活运用词语 一、教学内容: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词语 二、拓展类型:词语的灵活运用 三、设计意图:学以致用,在开放的语文天地里边学习边运用 四、作业内容 1、把下面词语补充完整,并选用其中四个词语造句。
() )()其来如声()自主不假盈眶与世 然一())()天日夺眶()() 花繁 )()挺立 2、照样子,写词语 。
)()而起 (1)孤零零: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2)改天换地: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3)磕磕绊绊: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五、注意事项 1、正确书写和运用词语,杜绝错别字。
2、灵活运用词语,注意用词的准确性。
第四单元拓展作业设计(二):拓展阅读 一、教学内容: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生命的价值》 二、拓展类型:指导阅读“自读课本” 三、设计意图:拓展阅读视野,养成积累习惯 四、作业内容: 阅读《最后一根火柴》,思考: 1、据拼音写出汉字: yōng zhǒng zhàn kāi () ( ) 2、联系上下文,说说第一段“大家的心一下子跌到无底深渊”中的“无底深渊”比喻()的心 境。
3、请揣摩第四段“大家用身体挡着风,一根、两根、三根,火柴“哧”地一亮便熄灭了, 腾起一缕青烟”一句烘托了人物什么样的心情? 4、第六段用了多种描写手法,请写出其中的三种,并说说它的表达作用。
4 / 85、作者最后说,“世界上再渺小的事物也会有它的伟大之处”,你能举出与此相关的事例 吗? 五、注意事项: 1、分层布置。
2、《最后一根火柴》主要是语言表达题,目的是引导学生由此延伸开去,学会观察现实 生活,在生活中思考、发现。
3、本着阅读面的加大,阅读视野可以由“自读课本”延伸出去,精选更适合学生的文本推 荐阅读。
第五单元拓展作业(一):读写结合 一、教学内容: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和平的祈盼》 二、拓展类型:读写结合 三、设计意图:由读懂内容转向读懂表达 四、作业内容 太阳已经落下去()蓝蓝的天上飘着的浮云像一块一块红绸子()映在还乡河上()像 开了一大朵一大朵鸡冠花()苇塘的芦花被风吹起来( )在上面飘飘悠悠地飞着() 芦花村里的人听到河沿上响了几枪。
老人们含着泪,说:“雨来是个好孩子!死得可惜!” “_________________。
” 芦花村的孩子们,雨来的好朋友铁头和三钻儿几个人,听到枪声都呜呜地哭了。
1、把短文中横线上的内容补充完整,并说说这句话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