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第一课时
- 格式:doc
- 大小:60.50 KB
- 文档页数:5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苏州园林》是初中语文八年级(上)第五单元的教读课文,这是叶圣陶先生的一篇准确把握了事物特征的优美的说明文,原是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
苏州园林闻名中外,设计者与建筑者别出心裁,其中蕴含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因此特色鲜明。
而本文作者另辟蹊径,异中求同,牢牢把握住苏州园林的“图画美”这一特征,从总体上介绍,顺畅自然,通俗易懂,不仅展现了深厚纯熟的文字功力,更显示了作者不同凡响的思维水平和高度的艺术修养。
八年级的孩子对于说明文并非是一无所知,他们在小学就已经学过多篇说明文。
不过对于初中阶段的说明文学习来说,八上第五单元是他们第一次比较正式的学习说明文篇目,相比较小学来说应该是对于说明文文体的有关知识学习更系统了。
《苏州园林》作为单元里的第二篇说明文教读课文,前面更是有了《中国石拱桥》这篇文章做了学习基础,所以在学习这篇说明文时,可以不仅仅关注在对孩子们说明文知识的系统讲解上,还可以更多地结合文本引导他们关注说明对象中所蕴含的文化底蕴和审美情趣,对孩子们进行一场传统文化的熏染和审美的教育。
1.理清文章结构和说明顺序,把握苏州园林的特征。
2.掌握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揣摩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引导学生感受苏州园林艺术中体现的中国文化底蕴,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1.理清文章结构和说明顺序,把握苏州园林的特征。
2.掌握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揣摩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把握苏州园林的特征,引导学生感受苏州园林艺术中体现的中国文化底蕴。
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闲暇之余,想要去走一走散散心的时候,你比较喜欢去哪里?去人民公园、沙河公园、森林公园的同学,能说说你们为什么比较喜欢去那里吗?预设:景色优美,心情放松。
你知道吗?其实这些公园就是园林的一种,具体来说什么是园林呢?投影:园林,指特定培养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
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就称为园林。
《苏州园林》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苏州园林》学情分析八年级的知识点相对七年级来说更加繁杂,学习对于他们来说意味着更大的挑战。
部分同学会产生畏难情绪,感觉学习吃力,上课听不懂,容易丧失学习兴趣。
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较差。
但是,对于问题的思考常常有自己独立的看法。
对于说明性文本这种相对较为枯燥的文本的学习,他们显得较为“麻木”,不排斥,但也不感兴趣,只是觉得可有可无,很枯燥无聊。
学习《苏州园林》之前,学生们已经接触过一点简单的说明性文本,对说明性文本的基本知识点都有初步了解。
可以将知识的传授建立在学生的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力求降低学生的接受难度。
为了走出说明性文本一些特有的框架和理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参与度,可以考虑以下教学方式的结合:以丰富的教学方式、全新的教学思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有效地结合多媒体工具,充分利用图片、视频、音频等方式;同时,可设置情境,赋予学生鉴赏者的身份,让学生积极参与,体会苏州园林的美感,初步感受苏州园林的文化底蕴。
《苏州园林》效果分析本课对学生的达标检测主要采取两种形式:一是课前检测,二是课中提问。
课前检测为两题:字词题,84.8%的学生能通过字词掌握,剩余13%的学生通过课上强调亦能掌握。
创意朗读设计题的本质是对说明对象特征的概括和文章的结构层次。
学生课前只有30%的学生能准确把握,课上通过整体感知的学习,90%的学生能够准确设计证明学生已经掌握了这一知识点。
课中提问主要集中在苏州园林的总特征,苏州园林的美的精髓等问题。
有50%的学生不但能准确把握,而且思维活动深入,语言表达准确到位。
有40%的学生能在小组合作中掌握。
剩余10%的学生需要通过课后作业进一步巩固。
总之,本节课落实三维教学目标,学生有不同层次的收获。
《苏州园林》教材分析《苏州园林》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三课。
这一单元,从文体上看,是说明文单元;从题材上看,是有关中国文化题材的文章。
在单元教材的编选上虽兼顾文体,但更注重题材内容的相关性。
第13课苏州园林教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积累词语;了解我国园林建筑艺术,特别是苏州园林的艺术成就,领会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
2.过程和方法目标: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把握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培养学生按事物本身规律组织材料,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和本文的说明顺序;揣摩语句,理解句子丰富的内涵,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难点:理解绘画与园林建筑的联系;搞清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三、教学课时2课时四、教学方法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划分结构层次,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明确说明顺序;难点探究,理解绘画与园林建筑的联系,感受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一)导入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苏州之所以获得“天堂”的美称,在很大程度上由于它拥有一批全国以至世界知名的古典园林。
有人说:“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苏州园林》,一起去观赏那富有诗情画意的园林吧。
(二)作者及相关资料介绍1.叶圣陶叶圣陶(1894~1988),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
名绍钧,字秉臣,辛亥革命后改字圣陶。
二三十年代的创作很多,短篇小说集有《隔膜》《火灾》等六本,散文集有《脚步集》,童话有《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长篇小说有《倪焕之》。
1925年“五卅”运动后,创作了《夜》《多收了三五斗》等小说。
他创作态度严谨,语言洗练优美,风格朴素自然,有“优美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2.苏州园林拙政园:拙政园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并称为我国四大古典名园。
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狮子林:狮子林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既有苏州古典园林亭、台、楼、阁、厅、堂、轩、廊之人文景观,更以湖山奇石、洞壑深邃而享誉盛名,素有“假山王国”之美誉。
苏州园林(第一课时)一、素养教育目标1.学习抓住事物的特点,由总到分的说明顺序。
2.学习把握作比较、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3.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多样性。
4.体会苏州园林的图画美,进而认识祖国河山壮美,激发爱国之情。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重点:(1)抓住事物特点,由总到分的说明顺序(2)把握作比较、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难点: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多样性解决方法:1.复习说明文有关的文体知识。
2.分组讨论、填表、比较等方法明白得文章的结构内容。
3.放映教学记录片《苏州园林》或结合课文看苏州园林的照片,体会苏州园林的图画美,进而认识祖国河山壮美,激发爱国之情。
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学生活动设计1.说话训练。
课前进行5分钟说话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要求学生结合说明文的文体知识,介绍一处建筑物。
2.以导游的口吻介绍苏州园林的建筑布局,感知文章的结构内容。
3.分组竞赛。
学习过程中把全班分为男女两组,每组成员答对一个问题给本组加1分,课后评出“优胜组”并选出“最佳表现学生”以激发课堂气氛和参与意识。
4.拟题训练。
学习本文后结合说明文的文体知识进行拟题训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五、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伟大祖国历史悠久,名胜古迹星罗棋布,在世界上是首屈一指的。
请你们介绍一下自己明白的名胜古迹或周围一个建筑物。
”(自由发言,进行课前5分钟说话训练。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诗句‘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吗?苏州园林现存近200处,它们有悠久的历史。
苏州园林的设计者和匠师们把依照自己的艺术趣味和审美理想,将大自然的景物概括、提炼,制造了一个个富有诗情画意的艺术世界。
”今天我们来学习我国闻名教育家叶圣陶写的说明文——《苏州园林》(一)明确目标1.复习说明文的文体知识,明确说明文的阅读要点。
2.学习本文抓住特点、以总分的结构形式进行有条理说明的方法。
3.体会苏州园林的图画美、艺术美。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导入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苏州之所以获得“天堂”的美称,在很大程度上由于它拥有一批全国以至世界知名的古典园林。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苏州园林》。
二、配乐朗读,欣赏园林美景,整体感知文意1、听完介绍,你对苏州园林有了怎样的印象?2、文中哪一句话点明了苏州园林的总特征?明确:苏州园林的总特征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三、整体感知1、能否选用文中的一个词,甚至一个字来概括你读了课文之后的感受。
生1:我想选用“标本”一词,人常说:“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
”可见苏州园林的影响。
“标本”一词,在这里形象地概括出苏州园林在中国园林里的典范意义。
生2:我选用“图画”一词。
生3:我以为“配合”更能恰切地体现出苏州园林的特征。
生4 :我认为“自然”一词最好。
2、精读课文,梳理苏州园林图画美的表现形式,用“苏州园林美在_____”说话。
3、苏州园林这幅图画的完美,除了表现在上面讨论的四个“讲究”外,它还注意了细节之处的美,是哪些呢?(明确:“各个角落的图画美”、“门和窗的图案美”、“色彩的搭配美”等。
)四、《苏州园林》语言卡片比喻式地说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排比式地说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比较式地说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
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
议论式地说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
描绘式地说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
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
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
阐释式地说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
第十三课 苏州园林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其音、义。 2、了解我国园林建筑艺术、特别是苏州园林的艺术成就。 3、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弄清作者介绍园林的条理和顺序。 教学重难点 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和本文的说明顺序。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有人说:“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名闻全国,誉满世界。距今约二千四百年的夫差的馆娃宫,便是苏州第一座园林。现存的园林近则四五百年,远则上千年,可谓源远流长。苏州园林究竟有几处,尚无确切的统计,现存园林尚近二百处,无怪乎人们称苏州为“园林城市”。让我们随着叶圣陶老先生去观赏那富有诗情画意的园林吧。 课堂实录 一、预习展示 【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疏通字词,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1.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叶圣陶(1894~1988),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名绍钧,字秉臣,辛亥革命后改字圣陶。二三十年代的创作很多,短篇小说集有《隔膜》《火灾》等六本,散文集有《脚步集》,童话有《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长篇小说有《倪焕之》。1925年“五卅”运动后,创作了《夜》《多收了三五斗》等小说。他创作态度严谨,语言洗练优美,风格朴素自然,有“优美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2.掌握字词。 轩榭(xuān xiâ) 池沼(zhǎo) 邱壑(hâ) 模(mú)样 重峦叠嶂(zhàng) 相间(jiàn) 嶙峋(lín xún) 庸俗(yōng) 镂(lòu)空 蔷薇(qiáng wēi) 鉴赏:对艺术品或文物的欣赏和评价。 因地制宜:根据具体地形,设计或选择适合的事物。 斟酌: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适当。 二、指导朗读,整体感知。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置旨在让学生学会朗读说明文,初步把握文章内容。】 1、指导学生阅读说明文应从哪几方面入手? 幻灯片展示:明确说明文的对象,分析说明对象的特征有哪些,了解说明的结构、顺序,找出说明的方法,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的特点。 2、作者是在开始是如何评价苏州园林的? 明确: “标本” 3、苏州园林的总体特点是什么,能不能从课文中找出一句话来概括? 明确: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4、本文的结构、顺序怎样? 明确:整体——局部——细部,并根据学生的回答相应写出序号,概括说明顺序:从整体到局部,从总到分,从大处到小处的逻辑顺序。 5、这是一篇写建筑物的说明文。本文为什么采用逻辑顺序,而不采用空间顺序? 明确:因为本文所介绍的不是苏州园林某个园林的情况,而是苏州所有园林的共同特色。因此它不像一般介绍某个地方的说明文那样,按照游览的路线来进行叙述,而是在高度概括的基础上从全局到局部、从大的显眼的事物到小的不显眼的事物,分项地进行叙述。进而采用了逻辑顺序。 三、理清全文结构 【设计意图:问题的设置,意在梳理文章结构,明确全文的结构特点。】 1、根据以上问题请给课文划分层次。 明确: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对苏州园林总的评价。 第二部分(第2—9自然段),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分项说明苏州园林的特征。 第一层(第2自然段),总说苏州园林的特点。 第二层(第3—9自然段),分说苏州园林的特点。 第三部分(第10自然段),总结全文,指出苏州园林要写的不止这些,引人回味。 2、全文的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总——分——总 课堂小结 苏州园林有一百多处,作者到过的不过十多处。通过周密的观察,从个别中概括出一般,抓住了苏州园林不同中的共同点,进而围绕这个中心,把各种景物综合分成几个类型和方面,分别加以介绍和说明,做到了以一统百。这种由总到分再到总的结构、由整体到局部的说明顺序值得我们学习。 布置作业 请用一段文字介绍你的房间或所在的班级室内布置情况,要求用一定的说明顺序进行介绍。 板书设计 苏州园林 叶圣陶 ﹙1﹚ 标本 ﹙3、4、5、6、7﹚局部 (大) ﹙2﹚完美的图画 ( 10 )不止这些 ﹙8、9、10﹚ 细部 (小) 总说 分说 总说 概括 具体(逻辑顺序)
21.苏 州 园 林1.理清作者介绍园林的条理和顺序,培养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能力。
2.学习使用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欣赏本文表达方式灵活多变、语言简洁生动的特点。
3.列举苏州园林的艺术成就,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美、体会美,提高审美能力。
第 一 课 时●重点: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学习本文严谨的结构层次。
2.根据所掌握的文体知识,完成下题。
(1)说明文按语言表达特点来分,可分为平实、 生动。
(2)阅读说明文,不妨从理清说明顺序入手,常见的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轩榭..(xuān )(xiâ) 池沼.(zhǎo ) 重峦叠嶂.(zhàng ) 嶙峋..(lín )(xún ) 镂.空(lòu ) 蔷薇..(qiáng )(wēi ) 4.结合语境,理解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因此,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对艺术品或文物的欣赏和评价。
(2)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个不同。
根据具体地形,设计或选择适合的事物。
(3)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重重的山峰,层层的峭壁。
着光和影,摄成称心满意的照片。
(4)摄影家挺喜欢这些门和窗,他们斟酌..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适当。
学法指导:本文先总括苏州园林从整体上呈现出的特点,再从各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
尽管文中没有提到任何一个园林的名字,没有描述某一处具体的景色,但我们从中得到的关于苏州园林的知识,是全面、明确的。
同时,我们也从中获得了一些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
问题一:速读,整体感知。
苏州园林的设计理念是什么?设计者们如何体现出苏州园林的入画原则的?设计理念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为了达到呈现“完美的图画”的目的,设计者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苏州园林》第一课时【统编版八上语文最新表格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苏州园林》(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课题苏州园林单元第五单元学科语文年级八年级上册教材分析本单元学习以说明事物为主的说明文。
有介绍中国建筑、园林和绘画艺术的,也有介绍动物的。
阅读这样的文章,学生可以了解我国人民在这些方面的卓越成就,感受前人的非凡智慧与杰出创造;可以引导学生去发现大自然的奥秘,激发科学探索的兴趣。
茅以昇的《中国石拱桥》通过抓特点、举例证,向人们介绍有关中国石拱桥的知识,歌颂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叶圣陶在《苏州园林》中以总说和分说相结合的形式,井然有序地为读者介绍苏州园林的各种特点,让读者感受到苏州园林的艺术美、图画美;法布尔的《蝉》以文学的笔调,从科学研究的角度对“蝉的地穴"和“蝉的卵”进行了详尽的观察和分析总结,将蝉写得活灵活现,有很强的可读性;毛宁的《梦回繁华》主要介绍了《清明上河图》这一国宝级画作,从社会背景、作者到画作的内容、艺术特点,都进行了条理分明的介绍,娓娓道来,引人入胜。
学情分析首先,这是初二年级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说明文,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掌握阅读说明文的方法;明确说明对象是什么;分析说明对象的特征有哪些;理清说明顺序;找出说明方法淋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的特点等,会让学生终身受益。
其次,学生己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课文、分析品味语言、鉴赏美的能力,教师要敢于放手,善于引导、激发,让学生自主、合作、探宄,进一步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增强学习信心,激发探宄兴趣。
核心素养文化自信:通过学习文章,体会建筑之美。
语言运用:体会说明文语言,并学会运用。
思维能力:学习阅读说明文的方法,学习说明方法的分析。
审美创造: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感知语言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体验。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体会苏州园林的图画美,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2.理清文章说明的顺序,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