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更斯后期长篇小说的哥特式因素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12.18 KB
- 文档页数:2
狄更斯的《双城记》赏析充满魅力的卡尔顿看过了《双城记》,最突出的印象是其情节的复杂多变与精巧,其塑造的人物形象却并没有给我留下太深的印象,如果说非要找一个出来,那应该是西德尼·卡尔顿了。
总体来说,他是一个特别“带劲”的人物,这“带劲”二字怎么讲,请听我细细道来。
为爱而死这一点是最为感人的。
卡尔顿喜欢露西·曼内特小姐,但他却很好表达出来,当自己的好友斯特莱佛先生大表对露西的爱慕之情时,卡尔顿仍沉默无言,但却是用实际行动来证明对露西的爱。
更为可贵的是,他知道查尔斯能给露西幸福,因而自己主动放弃,成全查尔斯和露西。
他还爱屋及乌,因为喜欢露西,而帮助查尔斯,而喜欢露西的孩子。
最后,当查尔斯被判处死刑的时候,卡尔顿评介自己与查尔斯相貌相似的特点,代查尔斯而死,这是多么伟大的爱,竟为这爱而放弃生命!作者在写卡尔顿的爱时,注入了一种宗教思想。
当查尔斯在有替死的想法时,他曾向其父亲墓碑上的词句:“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仰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凡活着信仰我的人,必永远不死。
”这话来自《圣经》,而且这句话在文中出现过不止一次。
我们甚至可以感觉到,作者是在将上帝,将耶稣的品格赋予在卡尔顿身上。
文中还有:“那天晚上城里的人议论起来,说他的面孔是在那儿所见到的最平静的面孔。
不少的人还说他显得崇高,像个先知(句子中的“他”就是卡尔顿)”,“在未来的漫长岁月中,我看见这一时代的邪恶和前一时代的邪恶(后者是前者的自然结果)逐渐赎去自己的罪孽,并逐渐消失”,“我看见我在他们和他们无数代后裔心里占有神圣的地位”。
这些话中的“先知”、“神圣”等词,无疑是将卡尔顿对应为基督圣徒或者一种基督精神——预知未来、爱和牺牲。
这部作品是作者1859年所作,当时作者已近不惑之年,而且也是其创作的晚期了,相信更有一种看透世事的心态。
作者在文中对法国大革命的状态时持否定态度的,他更向往的是通过宗教精神来化解矛盾,以宽恕和和解来替代阶级对抗。
外国文学史之狄更斯一、狄更斯三个时期的主要作品及创作特点:1、第一时期:狄更斯接连发表了《匹克威克外传》《奥立佛·退斯特》《老古玩店》等5部长篇小说。
《匹克威克外传》是狄更斯的成名作。
小说以退休商人匹克威克先生以及其它的几个朋友的游踪为线索展开情节,反映了当时英国广泛的社会生活。
2、第二时期:狄更斯创作了《马丁·瞿述维》《董贝父子》《大卫·科波菲尔》《荒凉山庄》《艰难时世》《小杜丽》等6部长篇小说,以及短篇小说《圣诞故事集》、特写集《访美札记》等。
《大卫·科波菲尔》是狄更斯自己最喜欢的作品,带有一定的自传性质。
3、第三时期:狄更斯创作了《双城记》《远大前程》《我们共同的朋友》《艾德温·德鲁德的秘密》等4部长篇小说。
二、狄更斯人道主义思想的主要特点:狄更斯小说的思想内容是丰富而复杂的,但有一条红线贯穿其中,那就是人道主义。
作者从人道主义出发,批判了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资本主义社会,提倡与弘扬宽恕、博爱之类的伦理道德,并对人性作了广泛而深入的探索。
人性是狄更斯人道主义思想的基础与出发点,宽恕、爱、和解等道德信条是狄更斯人道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而社会批判则是狄更斯从人道主义出发对社会进行观察和评价的结果。
三、《双城记》的主要人物形象:1、梅尼特医生是小说的主要人物,人道主义的典型。
青年时期的梅尼特医生正直高尚,他亲眼目睹了厄弗里蒙地侯爵兄弟虐杀农民的惨案,为了求得良心的安宁,写信向朝廷告发,反而被侯爵兄弟关进巴士底狱。
长期的监禁使他丧失了理智。
出狱后,在女儿的照料下,医生恢复了理智,精神也产生了升华。
他明知达尔那是厄弗里蒙地家族的后代,可是为了女儿的幸福,扔同意了他们的婚事。
因为他有了新的信仰,要为爱、为别人的幸福而活着。
法国大革命中,他一面营救女婿,一面一视同仁地位监狱中所有的人看病,包括囚犯和看守。
这时,他已成为仁爱和宽恕的化身。
2、卡尔登是小说的另一个重要人物。
第14卷第1期2011年1月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Vol.14No.1Jan.2011■文学研究21世纪国内狄更斯小说研究述评刘白1,2(1.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南长沙410081;2.湖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湘潭411201)摘要:21世纪国内狄更斯小说研究可以从总体研究和主要作品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总体性研究主要体现在创作思想研究、创作艺术研究、比较研究和翻译传播研究等四个方面。
对狄更斯小说的分析和解读则主要集中在《雾都孤儿》、《大卫·科波菲尔》、《荒凉山庄》、《艰难时世》等小说上。
与国外狄更斯研究相比,还存在以下三个问题:研究内容存在重复现象;研究范围较为狭窄;研究程度不够深入。
因此,需要加强学术史的研究和更多地翻译、引进国外狄更斯研究成果。
关键词:狄更斯研究;述评;问题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35(2011)01-0088-05狄更斯(Charles Dickens,1812-1870)是19世纪英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哈罗德·布鲁姆认为,在英国作家中,“也许只有狄更斯,在世界性的影响上可以与莎士比亚匹敌,他的作品与莎士比亚的作品、《圣经》和《古兰经》一样,都代表了我们所能感受到的真正的多元文化主义。
”[1]320在中国,狄更斯是最早引起文坛注意的英美作家之一,对我国现代文学创作产生较大影响。
自190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林纾和魏易合作翻译的《滑稽外史》之后,狄更斯就进入了我国学界的视线。
此后,学界日益关注和重视狄更斯小说及其研究,狄更斯研究成为英美文学研究中的重要一脉。
进入21世纪,中国狄更斯研究的问题意识更加增强,研究视野更加开阔,研究的方法也更加多样。
呼啸山庄》中哥特风格的体现摘要:哥特文学传统是研究英国文学重要方面,哥特文学历史悠久,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本文从哥特文学的概念出发,回顾下《呼啸山庄》中哥特风格的研究,在此基础上从作者个人、社会背景、矛盾的缺失这三个方面去分析这部小说的哥特式风格。
哥特文学的研究一直是文学研究中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
哥特式文学产生于18 世纪60 年代,19 世纪在英国掀起热潮。
自瓦尔浦尔的《奥特兰托城堡》发表之后,哥特式小说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
哥特式小说在之后的一段时期内蓬勃发展,并对之后的维多利亚时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呼啸山庄》是英国文学史上一部非常重要的哥特式小说,本文从哥特式文学的发展出发,着重介绍《呼啸山庄》中哥特风格的体现,以加深对《呼啸山庄》文学性和艺术价值的理解。
一、哥特式文学的发展哥特一词原意是指居住于北欧的哥特部落。
他们骁勇善战,征服了南欧的许多民族,给南欧人的心里留下了重创,其文化建筑也得到了传播。
哥特建筑的复兴得益于当时欧洲建筑理论三巨头之一的罗斯金提倡的“哥特式”建筑艺术的复兴。
(明珠,2010)哥特式文学的背景通常是废弃的城堡和修道院等,因而给人黑暗、阴森恐怖之感。
美国著名哥特小说家H·P·洛夫克拉夫特对哥特文学的定义是:“哥特小说中最为有力的道具首先包括的是:一座鬼魅、恐怖的哥特古堡,地处荒野、摇摇欲坠、潮湿的楼梯、几近坍塌的侧楼、阴森的地下藏尸所⋯⋯”(Punter ,56)哥特式文学作品在主题的选择、人物的塑造、情节的设定、环境的营造上是有其固定的模式的。
哥特式小说的主题通常与复仇,邪恶的道德观念有关,人物的塑造更是天使与恶魔个性分明,在情节方面,哥特式小说以其情节方面以设置悬念制胜,再伴随着恐怖的古堡气氛,使得小说在感染力和震撼力方面无与伦比。
哥特小说在一定程度上与浪漫主义小说相类似,是浪漫主义运动中的一个特殊流派,被评论家们称为“黑色浪漫主义” (肖明翰,94)。
狄更斯研究狄更斯研究引言: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 是19世纪英国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
他的作品描绘了维多利亚时代工人阶级的生活,并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平和贫穷等问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狄更斯的研究进行探讨,包括他的文学风格、主题和对社会的影响。
一、狄更斯的文学风格:狄更斯的文学风格鲜明且独特。
他的作品充满了描写性和戏剧性的元素,同时也透露出他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他的笔触通常是细腻却又具有强烈的遣词造句能力,并且善于运用幽默和讽刺。
他还时常运用夸张和对比的手法来强调角色和情节的重要性。
狄更斯也是个优秀的叙事者。
他的小说通常以详细的背景介绍和生动的描写来吸引读者。
他善于创建多个情节线并灵活地在其中穿插切换,使人们一直保持着紧张的阅读兴趣。
二、狄更斯的主题:狄更斯的作品涉及了许多社会问题,包括贫困、社会阶级、教育不公、妇女权利、不道德的商业活动等。
他通过描写人物的命运和他们的环境来探讨这些问题,并希望通过他的作品影响社会的改革。
例如,他的代表作之一《雾都孤儿》描绘了工人阶级在伦敦的生活。
小说中的主角奥利弗·特维斯(Oliver Twist)被迫生活在贫民窟,并且遭受了残酷的待遇。
通过这个故事,狄更斯呼吁对贫困和社会不公进行改革。
三、狄更斯对社会的影响:狄更斯的作品对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小说激发了公众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并帮助推动了一些改革措施的实施。
例如,他的小说《大卫·科波菲尔》揭示了教育不公的问题。
这本小说使公众意识到强制劳动不再公平,进而推动了教育改革的发展。
同样的,他的作品《围城》呼吁改善妇女的权益,并为妇女争取平等的社会地位做出了贡献。
结论:狄更斯的研究对于理解19世纪英国社会和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他的独特文学风格和丰富的主题使他的作品深受欢迎,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揭示各种社会问题,狄更斯鼓励了社会的改革,并在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推动了一系列的变革。
狄更斯《双城记》的小说创作风格分析一、引言在英国文学史上,查尔斯·狄更斯是一位非常具有影响力的小说家,是一位英国现实主义作家。
狄更斯出生于普通的海军小职员的家庭,他10岁时,因为家庭贫困,不得不去工厂工作,成了一名童工,他15岁后,当过一段时间的律师学徒,还从事过法庭的记录员以及录事,他20岁从事报馆采访员的工作。
1837年,狄更斯完成了《匹克威克外传》,这是他的首部长篇小说,也是他首部创作的现实主义的小说。
后来,又陆续出版了小说《雾都孤儿》《老古玩店》《双城记》《远大前程》,等等。
狄更斯善于描写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他通过对小人物遭遇的描写反映当时社会的现状。
可以说,狄更斯为批判主义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其中《双城记》是他的经典代表作之一,《双城记》创作于19世纪50年代,故事以法国大革命为创作背景,围绕曼马内特医生一家以及德伐日夫妇而展开,以此警醒当时的英国社会。
二、创作风格分析《双城记》是狄更斯小说创作鼎盛时期的作品,对这部小说创作风格的分析,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部小说。
(一)人物创作1.创作原则。
二元对立的创作手法,是小说中人物创作的基本方法之一。
《双城记》中,狄更斯采用的就是二元对立原则。
《双城记》中,每个角色因为对立而变得更加突出,每个人有着明显的人物特点,每个角色之间还具有鲜明的对比。
狄更斯利用二元对立原则,让读者通过人物角色的特质读到他想要表现的内涵,让读者通过人物角色看到故事想要表达的意义。
但二元对立的创作手法,可能会淡化多样化的人性,从而会一定程度的削弱文学中的真实感,这成为后期的一些作家在赏析狄更斯作品时会得出一些比较片面的结论。
《双城记》中,狄更斯将小说中的人物分成三类:第一类是正面的角色,第二类是反面角色,而第三类是中立角色。
通常正面角色都表现其勇敢而善良,具有同情之心和仁慈之心。
[2]反面角色则表现其凶残、可恶、贪婪、自私以及虚伪,等等,反面人物中没有正面人物的特点,而正面人物也没有反面人物的特点,作者将两个对立面的人物区分得很明确。
2019年11月第38卷第11期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ofHeilongjiangCollegeofEducationNov.2019Vol.38No.11doi:10.3969/j.issn.1001 7836.2019.11.039 收稿日期:2019 04 24基金项目: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河南省经济学团体联合会2017年科研项目“网络文学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SKL 2017 1269)作者简介:乔德玉(1979—),女,河南社旗人,讲师,硕士,从事英语语言文学研究。
论《雾都孤儿》中的哥特式创作手法乔德玉(许昌职业技术学院,河南许昌461000) 摘 要:哥特式创作手法作为哥特式的延展风格之一,其以反差性写作手法为主,将内容进行反面描写,并对现实环境进行抨击,与读者的思想产生共鸣。
查尔斯·狄更斯将哥特式创作手法应用到《雾都孤儿》中,对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批判,以主人公奥利弗的经历为主线,逐层揭示当时社会环境中存在的阴暗面。
关键词:《雾都孤儿》;哥特式;创作手法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 7836(2019)11 0126 03 引言《雾都孤儿》由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撰写于19世纪前期,此时英国正处于转型阶段,但受到当时资本主义的压迫,延缓转型时间,致使增加了底层贫民的生活负担,由此底层贫民与资本主义进行了激烈的斗争。
小说通过阴暗面对立的表现手法,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批判,将现实社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文字展示,并将资本主义代表进行人物映射,其跌宕起伏的内容,是英国当时的社会环境真实的写照。
一、《雾都孤儿》简介1 背景简介19世纪资本主义的萌芽,使英国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资本主义的发展可将经济集中化,对资源进行有效利用。
但过度发展的背后,是对底层人民的压迫,使经济造成两极分化,底层人们在工厂和煤矿中进行危险工作,来解决自身的温饱问题,迫于长时间的生活压力和体力劳作等,使人们心中产生反抗情绪,导致阶级冲突越发激烈。
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论狄更斯长篇小说中的“我”的因素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语言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指导教师:***2009-04-18摘要摘 要在狄更斯的长篇小说中,作者的影子随处可见。
在作者主观方面的诸多因素中,有作者生平经历在小说中的再现和近乎于自传式的书写;有作者出于个人情感表达或是道德教化目的而对小说进行的干涉和介入;甚至还有作者直接“出场”而在小说中发出的声音。
显而易见,狄更斯的创作与作者、也即其作品中的“我”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本论文通过细读和分析狄更斯的若干具有代表性的长篇小说,结合相关理论,探讨了这些作品中的“我”的因素。
论文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探讨狄更斯作品中的“我”与自传性人物的关系。
作为小说家,狄更斯最为关注的始终是各类人物。
在众多不同的人物由现实世界走向小说世界的路程中,狄更斯对他们进行了艺术化的处理,从这些独特处理的方式中可以见出作家的艺术匠心。
第二部分的中心话题是“我”对小说的介入。
狄更斯是一个“偏心的父亲”,对于自己小说中的不同人物,他所持有的情感常常迥异,更重要的是他的好恶情绪往往表现在小说中,使得其小说富有“我”的情感因子。
此外,他的小说情节的发展也常常富有巧合性,而有时又显得突兀,让人感到“我”出于某种目的对情节进行了干涉。
这一切似乎都是作为作者的“我”的上帝之手刀工斧凿后的痕迹,是潜在的“我”对小说的介入。
第三部分则从叙述学的视角进一步分析狄更斯作品中“我”的因素。
狄更斯不仅是一个“偏心的父亲”,而且也是一个“多嘴的父亲”。
当狄更斯笔下的芸芸众生在他所创作的小说世界里嬉笑怒骂时,他往往似乎耐不住寂寞,于是其作品中便多了一种声音——来自于“我”的声音。
最后,在结语中,本文对狄更斯长篇小说中体现的“我”的因素所存在的功能与意义进行了综合性的评说。
关键词:狄更斯;长篇小说;“我”的因素;自传性人物;介入;声音AbstractABSTRACTIn Dickens' novels, the author's shadow can be seen everywhere. The series author factors in Dickens' novels include the reproduction of what the author has experienced,almost autobiographical writing,the interference of the novel for the purpose of personal emotional expressing and moral education of the author, and the author's voice in the novel. Obviously,Dickens' works have very close connection with the author,or in other words the "me" factor to some extent .This thesis by reading and analysising Dickens's representative novels, unifies the related theory, systematically discussed the "me" factors in Dickens's novels. This thesis is mainly composed of three parts, the first part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oth the "me" factor and autobiographical nature of the characters in Dickens's novels. As a novelist, Charles Dickens has always been most concerned about all kinds of characters. On the way of different characters from Dickens's real world to the novel world, Dickens has done an artistic treatment, from this unique way we can see the special intention of his.The central topic of the second part is the novel intervention from "me". Dickens is an "eccentric father", he usually holds different emotions on different characters in his novels, more importantly, his likes and dislikes are often emotional shown in the novels, making them rich of the emotional factor of "me". In addition, the plot development in his novels also has many coincidences, and sometimes appears abrupt, which let a person feel the author has big influence on the plot for some purposes. All these seem to be the "me" factors in the novels.The third part analysises the "me" factor in Charles Dickens’ works from the angle of narratology. Dickens is not only an eccentric" father", but also a "father" to speak out of turn. When the mortal beings that Charles Dickens created in his novels laughing and dancing, he often appears to have lost and lonely, so there will be another voice in the novel, a voice from "me". Finally, in conclusion,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func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me" factors in Dickens' novels.Keywords: Dickens; novels;the factor of "me";autobiographical figure;intervention;voice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1、坚持以“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从事研究工作。
英国哥特小说的形成与发展摘要:英美文学中存在着一个影响广泛、持续发展的哥特传统。
英国哥特小说最早产生于17世纪后半期,作为一个流派真正产生影响并形成高潮是在18世纪90年代到19世纪初。
哥特小说对英国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
本文简要阐释了哥特小说形成于英国的原因和背景,论述了其历经19世纪和 20世纪的发展在现当代的再度繁荣。
关键词:英国哥特小说形成发展一、“哥特”的概念“哥特”(Goth)一词原指居住在北欧、属于条顿(即古日尔曼)民族的哥特部落。
大约从公元3世纪开始,在欧洲的民族大迁徙中,条顿人不断涌向南欧,尤其骠悍的哥特人更是同罗马人作战的主力。
在长达数百年的冲突与征战中,条顿民族最终在5世纪摧毁了强大的罗马帝国。
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大约在公元7世纪以后,英勇善战的哥特人作为一个民族在历史上消失了。
后来人们用“哥特”这个词来指称12世纪到16世纪盛行于欧洲的一种中世纪的建筑风格。
这种风格主要用于教堂和城堡,其特点表现在高耸的尖顶、窄长的窗户、染色的玻璃、幽长的走廊,而且多带有神秘的暗室、阴森的地下室等。
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眼中,这些与他们崇尚的古希腊罗马文明背道而驰,代表着落后、野蛮和黑暗,恰好是古罗马之后“黑暗时代”的绝妙象征。
因此,他们用毁灭了古罗马的哥特部落的名字来命名这种建筑风格,哥特这个词也逐渐被赋予了恐怖、神秘、黑暗、野蛮等多种含义(肖明翰,2001)。
大约到了18世纪中后期,这个词又成为一种新的小说体裁的名称。
这一类小说通常以古堡、废墟或荒野为背景,经常出现幽灵鬼怪或者超自然现象,往往描写凶杀、暴力、复仇等内容,追求恐怖刺激的情节,充满悬念,笼罩着神秘、阴森的气氛。
“这种小说之所以被称为哥特小说,因其开山之作是贺拉斯·瓦尔普(Horace Walpole,1717—1797)的《奥特龙多堡》(The Castle of Otranto,1764)的副标题为‘一个哥特故事’(A Gothic Story)”。
英美哥特小说的探讨1 哥特式小说的起源哥特式小说是英语小说的一个重要流派,是西方文学神秘惊险小说的一种。
公认的说法由贺瑞斯·华尔波尔创作《奥特朗图堡》而诞生了哥特式小说。
哥特是Goth一词的译音,该词本来是对条顿民族的哥特部落的称呼。
条顿民族定居在北欧,经历了数个世纪的迁徙流浪生活之后,竟然在公元5世纪占领了西罗马帝国,这样的行为使哥特部落给人们留下了神秘的印象。
一千年后,在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人法萨里转接哥特这个词来指代中世纪中像城堡、教堂这样的建筑。
其中最典型的是巴黎圣母院和圣·保罗大教堂,他们的外形特点是石壁厚重,窗户狭窄,染色的玻璃增添了神秘的色彩,宏大的外面里面包裹着的幽暗的内部,而地道中的藏尸所更让人觉得毛骨悚然,所以哥特式小说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建筑,里面发生着神秘而恐怖的事情。
在文艺复兴思想家看来,这种建筑是黑暗、野蛮的象征,受这种思想倾向的影响,哥特成为了中世纪黑暗时代中恐怖、神秘、屠戮等罪恶现象的代名词。
在18世纪晚期,哥特一词被转借入了文学领域,成为了描写以古城堡或荒芜废墟为背景的小说的名词,这种小说逐渐发展为一种新的体裁。
哥特小说作为一种体裁,具体产生时间是1764年,贺拉斯·瓦尔浦尔(Ho-race Walpole)的小说《奥特朗托城堡》(The Gastle of Otran to)引起巨大轰动,在短短的4个月后就发行了第二版,这次作者给小说加了一个副标题——“一个哥特故事”,这样哥特小说就有了正式的命名。
2 哥特小说的发展《奥特朗托城堡》成功让模仿者趋之若鹜,不仅仅是通俗小说的作者来模仿,许多顶尖的诗人和作家如英国的雪莱、勃朗特姐妹和美国的布朗、华盛顿等人接受了哥特式小说的手法,写出了许多为世界读者所熟悉的哥特式小说。
他们推动了哥特式小说的发展,把哥特小说从文学的边缘地带带入了主流文学中。
18世纪末期,哥特小说进入了鼎盛时期,随着浪漫主义的兴起,哥特手法在文学界更加手欢迎。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圣诞颂歌》中幽灵形象的现实性与浪漫性游子 六盘水师范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摘 要:英国是一个文化底蕴十分深厚的国家,在文学上的成就也很高,既是现实主义又是浪漫主义的著名作家狄更斯就是其伟大代表,《圣诞颂歌》是其在短篇小说上的经典。
该小说讲述了一个吝啬的资本家和圣诞幽灵之间的故事,故事情节出人意料,故事结局触动心灵。
在故事中,幽灵在斯克鲁奇性格转变的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幽灵是作者表现对资本主义批判的工具,是作者表达心中理想的载体,别样的故事情节和独出心裁的写作手法,无一不证明了作者的浪漫主义情怀。
关键词:幽灵;鬼魂;批判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作者简介:游子(1985.5-),女,重庆人,六盘水师范学院讲师,专业: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2-149-01一、幽灵形象狄更斯的《圣诞颂歌》十分具有哥特式文学的特点,而哥特式文学的最大特点就是其文章内容或说故事情节设计大量的死亡、推理的情节,故事中又有着鬼神、幽灵这样的形象,恐怖色彩十分浓厚。
《圣诞颂歌》就是狄更斯在维多利亚时期哥特式文学的经典之作。
狄更斯《圣诞颂歌》中的幽灵形象在西方文学作品中并不是首次出现,当然狄更斯也并不是唯一一个使用幽灵形象的作家。
幽灵形象在西方人心中好比东方的神仙,是一种力量的存在,是一种动力模式,在人们心中幽灵具有十分强大的功能,可谓是根深蒂固、不可取代。
如果你认为西方人心中的幽灵仅仅是人类死亡后出现的亡灵,那你就大错特错了,亡灵是一种幽灵,但不仅仅是亡灵,幽灵的外延十分广泛。
我们本文所着重论述的《圣诞颂歌》的圣诞幽灵形象就属于这种情况。
若是追溯幽灵、鬼魂这一形象的最初来源或说最初作品,那我们不得不提起《坎特伯雷故事集》中《女尼故事》,这篇故事中的鬼魂形象是英国文学作品中最早的涉及鬼魂的作品。
就连英国最伟大的戏剧作家莎士比亚也在作品中多次涉及幽灵形象。
浅谈哥特式文学【论文摘要】:哥特式文学哥特式文学起源于英国,兴盛于维多利亚时代,大部分都被列入恐怖文学及魔幻小说的行列,其内容以死亡、神鬼、推理、血案、幽灵等为主,有着浓厚的恐怖色彩。
它最令我们着迷的地方是对于气氛的制造,恐怖的、惊悚的、紧张的……事实上,对于我们来说,比起那些理论和思想性很强的文学,哥特式文学让人读到紧张恐怖的情节、感受到浓浓的“哥特味道”更重要。
但也因此,哥特式文学一度被人忽略甚至被批判,直到维多利亚时代后期才被当成正式的文学体裁。
【关键词】:哥特式文学发展【前言】:哥特(gothic)这个特定的字汇原先的意思是西欧的日耳曼部族。
公元376年,该部落开始联合其他部落向罗马帝国大举进攻,并于410年攻克罗马,在城内大肆掠夺,无恶不作。
从那以后,“哥特”便有了“掠夺、野蛮”的含义,虽说他们后来撤离了罗马,在法兰西和意大利建立了自己的王国。
自公元6世纪起,“哥特”的含义逐步有了扩展,人们开始用它来泛指日耳曼所有部落,其中包括449年以后定居在英格兰的盎格鲁人、撒克逊人和朱特人,而“哥特式”也成为指代中世纪欧洲文化的一个术语。
但这时,“哥特式”还没有摆脱“掠夺、野蛮”的含义。
这可从“中世纪”(公元7世纪至13世纪)被称为“黑暗时代”(theDarkAges)得到见证。
当时的英国评论家内森·德雷克即有这样的评论话语:“欧洲基督教黑暗时代是以粗暴、凶残的征服者的野蛮和无知为特征的。
”到了公元18世纪,“哥特式”依旧保留着“野蛮”的词义。
据这个时候问世的塞缪尔·约翰逊编撰的《英语词典》所下的定义,“哥特”这个词仍旧表示“未开化者,缺乏一般知识者,野蛮人”。
一、哥特式文学的诞生哥特文学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风格进入人们的视线是在1764年Horace Walpole发表他的小说《The Castle of Ortanto》。
对于小说所产生的轰动效应、戏剧性的情节以及超自然的神秘感觉论,当时的众多文学评论家给予了猛烈的批评。
狄更斯研究报告
狄更斯是一位英国著名的小说家,被公认为维多利亚时代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
他的作品以描写社会不公和贫困的题材而闻名,曾影响了许多后来的文学作品。
狄更斯的小说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他的作品大多数描写了贫困和社会不平等的问题,通过真实而生动的描述引起了公众的共鸣。
其中最著名的作品包括《雾都孤儿》、《大卫·科波菲尔》和《远大前程》等。
这些作品深入揭示了当时
社会的黑暗面,并倡导社会改革和人性的救赎。
狄更斯的作品不仅是文学创作的成就,也是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深度观察。
他通过讲述广阔的故事背景和丰富的人物设定,展现了维多利亚时代社会的多元面貌,包括贫穷的工人阶级、腐败的统治阶级和无助的儿童等。
他的作品受到了读者的广泛关注,并引起了当时社会的重视和讨论。
另外,狄更斯的作品也展示了他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他将人的善良和邪恶都描绘得十分逼真,通过角色的行为和内心的矛盾,探索了人类的罪恶和复杂性。
这种对人性的刻画使他的作品极具深度和张力,更加引人入胜。
总体而言,狄更斯的作品以其社会批判和对人性的洞察而闻名,对英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不仅被广泛阅读和研究,而且也为后来的作家提供了灵感和借鉴。
通过对狄更斯的研究,我们能更好地理解维多利亚时代社会现象和人性的复杂性。
追寻自我完善—论狄更斯成长小说的演变研究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1812~1870),是十九世纪英国著名批判现实小说家。
他的作品大多取材于与自己的亲身经历或所见所闻相关联的事件,淋漓尽致地描写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经历,生动地揭示了尖锐的社会矛盾,批判了社会制度的黑暗和罪恶。
成长小说起源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德国文坛,英国于19世纪达到成长小说的巅峰。
查尔斯·狄更斯的成长小说堪称英国成长主题的经典之作,每部作品相隔出版约10年,随着查尔斯·狄更斯的成长,其作品也逐渐成熟。
本文对狄更斯的成长小说《雾都孤儿》、《大卫·科波菲尔》、《远大前程》进行多角度、深层次、系统化的分析、研究,力图梳理狄更斯成长小说的演变的轨迹,揭示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社会政治制度,从而阐释作品中人物的不同遭遇对现代教育的启示,并帮助读者更加全面和深刻地认识成长小说这一文学范式。
本文由五章组成。
第一章介绍了作者查尔斯·狄更斯的生活经历、作品简要分析、国内外研究状况及本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从起源、定义、特点的角度全面梳理了成长小说的理论框架。
第三章主要从主题、结构、人物特点三个方面讨论了查尔斯·狄更斯早期、中期、晚期成长小说的演变轨迹,其早期作品《雾都孤儿》凭借灵感即兴创作、不求雕琢、结构松散,人物刻画繁琐、情节复杂,主题侧重批判社会制度的黑暗,并未分析其本质原因,因此常常受到评论家的质疑;中期作品《大卫·科波菲尔》达到创作的高峰,主题深化,表现了人文主义思想,注重结构技巧及艺术的分寸感,通过深入观察、冷静分析,将经验、想象及作者真实的生活融入作品之中。
查尔斯·狄更斯曾在这本书的序论中坦言,这是自己最喜欢的一部小说;晚期作品《远大前程》主题侧重于表现追求自我完善,构思完整,人物设定具有代表性,流露出伤感、无奈的情调。
第四章阐述成长小说对现代教育的启示及意义。
《荒凉山庄》中狄更斯文学叙事写作手法解读作者:李辉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4年第12期摘要:《荒凉山庄》是狄更斯创作后期的一部作品,是他的第九部小说,自1852年发表以来,外界对这部作品就有各种声音,有的认为这是狄更斯最好的一部长篇小说,也有人对这部作品并不看好,但随着历史的沉淀,狄更斯这部小说中所彰显风格的转变,被现代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这部小说可以说是狄更斯创作的一个转折点,此后他的作品具有更加精密和严谨的结构。
本文通过对《荒凉山庄》进行分析,解析狄更斯的文学叙事写作手法。
关键词:《荒凉山庄》狄更斯写作手法引言《荒凉山庄》作为狄更斯最长的作品之一,在文章的创作中,以错综复杂的情节展示了在当时英国社会中法制与司法的黑暗,这部小说也是狄更斯艺术创作成就的一种体现,虽然不能算作是狄更斯艺术成就最高的作品,但这部小说中体现的社会背景和狄更斯的艺术创作手法却是十分明显的,也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荒凉山庄》中,狄更斯运用了大量的人物形象以及繁复的故事情节,通过不同的人物视角来铺展情节,实现了将作品中所有的人物形象和情节进行有效糅合的目的,本文对《荒凉山庄》中狄更斯的叙事手法进行解读。
一、《荒凉山庄》简介《荒凉山庄》这部小说的名字看似只有一个庄园,但在文章中其实讲述了两个庄园的故事。
其中一个是德洛克从男爵的切尼斯山庄,这部分故事情节是围绕着德洛克夫人的秘密展开的。
德洛克夫人是当时英国上流社会的一个典范,她的傲慢与冷艳也是她身上最大的特点。
当时的很多人,包括德洛克爵士,都对德洛克夫人奉为天人,他们对她得体的举动十分赞赏,但是她一直都隐藏着一个秘密,即在她还未与德洛克爵士结婚时,她和一个军官霍顿曾经相爱过,并且还有一个私生女,也就是小说的主人公埃丝特。
当时德洛克夫人的姐姐强行拆散了德洛克夫人和那个军官,而且还说他们的孩子已经夭折,但其实她将孩子留在自己的身边抚养,当时的军官霍顿因为债务的关系,制造了死亡这个假象。
狄更斯后期长篇小说的哥特式因素研究
查尔斯·狄更斯是19世纪英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英国乃至整个欧洲大陆的社会现实和时代气息,具有强烈的写实性与批判性的同时也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其中哥特特征就是他小说中重要的浪漫因子。
狄更斯的创作是深受英国哥特文学传统影响的,纵观他三个时期创作的15部长篇小说(最后一部未完成),多至十余部都带有哥特风格,其中第三个时期也就是狄更斯创作生涯中最重要、最辉煌的后期,由于他晚年对社会黑暗的认识不断加深,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激愤情绪逐渐代替了早期创作中的乐观主义,而哥特式手法就是他后期创作中用来批判现实社会的最强有力的艺术形式之一,因而这种哥特特征在他的后期作品中也表现得最为明显。
又考虑到论文篇幅所限,我在这里就集中探讨他后期长篇小说的哥特式因素。
后期作品有《双城记》(1859)、《远大前程》(1861)、《我们共同的朋友》(1865)、《德鲁德疑案》(1870)四部长篇小说。
本文试图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创作心理从场景与情节、人物描写、主题等三个方面来详细分析狄更斯后期四部长篇小说的哥特式因素,打破前人只研究一两部作品、一两个方面的局限,并且从主客观因素探讨狄更斯小说哥特特征形成的原因。
狄更斯在吸收借鉴传统哥特文学特质的同时,也发展了哥特文学传统,具体表现在哥特小说的场景扩大、“怪诞”的审美范畴的拓展、心理表现方式的多样化等方面。
狄更斯长篇小说的哥特式因素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对哥特文学传统的创新发展上,也体现在对现实主义手法的重要补充上,包括童心式的夸张与想象,诗意的象征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