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对美术教学的影响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3
新课改下中学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由于新课改在美术教学中的实施,中学美术教学的教学手法在不断更新,然而,新的教学方式在实践当中还是会遇到一定的问题。
因此,中学美术教学需要找到解决这些困境的措施。
一、存在的问题:1.美术课程缺乏实际指导新课改下,注重发挥“学生应为主体”的精神,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
但实质上,学生在课后缺乏指导,难以有效地解决个人问题,缺乏实际效果和提高。
2.美术教材缺乏个性化内容当前教材更新缓慢,课程内容的设置很难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教材体系单一化,缺乏个性化内容,不能提供更广泛和全面的素材。
3.美术课程实践性欠佳在美术教学中,许多学生缺乏实践经验,难以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教学机构也面临实验成本高、时间限制等问题,从而难以提高课程的实践性。
二、可以解决的措施:1.加强辅导与指导在美术课程中,教师需要时常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和辅导,使学生明确自己在课程中的目标,并针对他们遇到的具体问题给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和目标,让课程不再缺乏实用性和实际效果。
2.扩大课程的多样性在美术课程中增加更多元化的内容,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美术知识,还可以促进学生对美术文化的理解和欣赏。
同时,给学生提供更多样化的素材,激发他们创意的生成和发挥。
3.加强实践教学在美术课程中增加实践性环节,加强实践性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实际应用,让他们通过实践获得更加深刻的理解和体验,并更好地学习、掌握相关知识。
4.引入新技术现代教育技术在美术教育中的应用正在越来越受到关注,例如VR等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文化意义。
这可以更有效地协助学生理解视觉艺术与设计,在视觉创作中更好地掌握、运用和发展。
总之,中学美术教学需要适应新课改的要求,通过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教育质量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美术的魅力。
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美术教学多学科融合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改的推进不仅让小学美术教学突破了单纯的技能训练,更主张多学科融合,综合素质的培养。
下面从小学美术教学多学科融合的角度来看待新课改。
1.新课改提倡多学科融合2.知识体系进一步完善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美术教学的知识体系也进一步完善。
从历史文化到科技艺术,从素描线条到影视动画,从色彩理论到美学体验,让小学美术教学多予一个更丰富的受益者,老师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设计更贴心的教学计划和课程。
3. 综合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综合素质教育是新时期教育的重要思想,小学美术多学科融合的主要目的也是培养综合素质。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新课程布局下的小学美术教育应当根据现实需求,注重发展学生创新创造精神,提高美术技能的同时,更凸显出美术教学在塑造小学生个性特征等方面的优越性,同时注重学生生命体验,开发每一个孩子多元智能的潜力,让孩子走向全方位、多层面的成长之路。
1.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小学美术教学多学科融合,破除传统的单科教育模式,注重联合其他学科,让学生综合学习相互促进。
将不同学科知识相互联系,使学习不再是孤立升学,从而大大提高了学习的实际价值,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
2.支持创新创造小学美术教学多学科融合的实现,在于不断开始与其他教学科目的衔接,让科技元素在美术作品中也得到融入,催生出更多的新思路和新想法。
能够更好地满足新时代多元化人才培养的需求,在提高小学生理解力和创造力的同时,也有助于孩子们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加自信和有创意。
3.增强生活情感小学美术教学多学科融合,不仅将学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重要的是将学科与生活相结合。
从生活场景中寻找学习的灵感,从孩子的生活体验中感知教育的情感价值。
小学美术教学将画画与生活生命相融合,使孩子们在实践中感受到艺术的独特魅力,增强了孩子们的生活情感。
1. 建立课程体系多学科融合的小学美术教学需要建立课程体系,将不同学科相关知识有机整合到美术课程中,以丰富并发扬学生的潜力。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美术教学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教法已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
新课程要求教师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师角色。
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我深刻地认识到自己要积极适应新课程,与新课程一起成长。
我认为,美术教师应从自身素质、教学方法、转变角色这几方面做出调整。
一、美术教师在新课改中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美术教师的基本素质面临新课改的挑战,笔者归纳为以下几点:1.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美术新课程具备独特的知识体系和特征,与其他学科相比,更加强调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强调美术与社会生活之间的紧密结合,强调对学生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很多教师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已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但这还远远不够。
新课程要求我们美术教师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主动学习与美术课程相关的其它新知识、新教法和新技能。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思维和人格的发展,真正实现教师与新课程的共同成长。
2.转变教育观念,立足学生的生活经验适当地组织教学活动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积极转变教育观念,立足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合理组织教学活动。
“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忽视了学生的发展需求,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综合能力的提高都有一定的阻碍。
笔者小时侯的美术教师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就是让学生一味地去临摹。
久而久之,同学们都对美术课失去了兴趣。
结合本人多年的教学经验可知,美术课要想上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首要的。
因此,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注重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的培养,注重学生创造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开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 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合理的教学情境可以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教、学双方都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尽可能多地创造机会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
浅谈新课程改革的中学美术教育【摘要】新课程改革应该是从学科知识本位走向学生发展本位,把教师和学生从传统中“教材统治人”的模式中解脱出来。
彻底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和唯一评价标准的教学方法。
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学习中的组织者、合作者、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关键词】新课改; 教学模式; 教学理念; 教学方法按照修课程改革的要求,当前中小学的美术教育普遍不受重视,特别是高中的美术教育只是一味地把其当做追求升学率的“灵丹妙药”,培养出来的学生“高分低能”,缺少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提高知名度;家长和学生为了能上一个大学。
再加上高考制度的缺陷,致使美术教育的严重变形,培养出来的学生毫无创新实践能力。
本来是新课改的美好出发点,却成了美术教育快餐化、功利化的起点。
关键问题在于:教育体制的内驱力是功利、实用主义教学观。
因此,现在中小学的美术教育与其说是新课改下的“素质教育”不如说成是传统意义上的“应试教育”。
美术教育是通过审美实践活动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及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是完善学生人格,丰富文化知识的素质教育。
美术课是以发展学生德育和培养个人才能为核心。
中学的美术教育不仅是专指艺术技巧的教育,而是按照美的规律施行的一切教育。
其教学方法具有其他学科的综合性和其特殊性,其任务不是学生的短期行为和局部把握,而是注重在伦理知识与德育,智育和美育的紧密联系,最终使学生的人格趋向真诚,善良,美好。
新课程改革应该是从学科知识本位走向学生发展本位,把教师和学生从传统中“教材统治人”的模式中解脱出来。
强调“以学生为本”,特别注重追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有机结合。
彻底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即教师讲,学生听,然后练习,甚至以描摹形象逼真与否为唯一评价标准的教学方法。
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探索、思考、观察、操作、想象、质疑和创新等丰富多彩的认知过程来获得新知,以培养他们创新思维为目的。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美术欣赏教学[摘要] 本文主要论述了在新课改理念下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要具备全面的文化素养,把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精神放在第一位,有效运用现代媒体教学手段,推动美术教育向高层次、多元化、信息化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 新课改美术欣赏教学方法审美能力2010年秋季,新课程改革将在甘肃省全面普及和展开。
通过对其它省、市实施情况的考察和了解,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是繁重和艰巨的,我认为以下几方面是新课程改革形势下美术欣赏教学中的重中之重。
一、美术教师应该具备全面的文化素养我认为新课程改革不能脱离教师这一最基本的要素。
如果教师没有具备全面的文化素养,怎么能进入课堂,又怎么能去实施新课程呢?也不可能发挥新课程所带来的优势。
因此,作为课程改革中的美术教师的基本素质面临着新课程的挑战。
所以,美术欣赏课,需要教师具备全面的文化素养,他们应对美学、美术理论、艺术概论、中外美术史乃至文学、历史、地理、哲学等人文学科有深厚的了解和掌握,还应在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有一定的修养,方能符合新课程教学的要求。
美术教师是美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文化传递的使者,尤其是高中欣赏课,对教师的文化素养要求就更高。
据了解,多数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时并不关注作品的文化背景,教师自身也缺乏对当前的文化背景及这一背景对美术教育的认识,因此,我们要对提高自身文化素养有一种紧迫感。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呢?第一,美术欣赏课的学科特征要求美术教师有丰富的美术史、美术基础、美学、历史学和社会学等理论知识的素养,通过理解各个学科以及各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对美术学科的认识。
第二,美术欣赏课是一门综合性的文化教育学科,它的知识面很广,而艺术又是相通的,无论音乐、美术、戏剧、影视都是通过视觉带给人美的享受,作为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而且要具有人文学科及理性科学知识,大量阅读中外美术大师的作品和生平介绍,多看画展,多听音乐会,听艺术讲座,还要博览群书,获得多方面的知识。
新课改下初中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应对措施摘要:初中生正处在生长和发展的关键阶段,也是培养他们的爱好的重要阶段,然而,不同学校在教育和管理上的不同,使得不同学校的学生在不同的文化和美术上存在较大差异。
此外,一些初中对美术教育的培养不够注重,甚至可以用普通老师代替美术老师来代替。
由此可见,目前初中美术教育的问题还不少,要从根本上加以克服,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解决问题的根源,然后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初中美术;教学问题;教学对策引言随着我国新课程教学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发展,素质化的教育理念正在逐步取代传统应试教育的思想。
这一教学观念的转变,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各个学科的教学质量。
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旧存在许多的问题与不足,初中美术课程教学质量也是不佳。
及时了解当前初中美术教学的困境,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改进十分必要。
一、初中美术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一)教学方式老套无创新在初中美术教育过程中,受传统美术教育的制约,许多老师仍然坚持着原来的方法,没有自己的特点,其主要的表现是老师在教室里用课本来解释,而在课后则是被动地听课,在老师讲解完课文后,老师又让同学们根据给定的情况来绘画,这样的方法既陈旧又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对美术的热情。
(二)整体重视程度不足新课程教学改革工作的进一步发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对美术教学的关注程度,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无论是从学生自身学习还是从学校教育、教师教学角度分析都缺乏对美术教学的关注和重视。
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师和学校都普遍认为美术学科是一门课可有可无的艺术类课程,对学生最终的学习质量并没有什么影响。
基于这种片面的教学思想,在实际教学时美术课程的教学质量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使初中美术教学工作一直处于相对尴尬的位置。
从学校角度分析,在日常课程安排上于美术教学也存在着严重的偏见,课程教学时间较少的问题也是影响课程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部分学校一周一次的美术教学时间也会被其他文化类学科占据,美术教学工作浮于表面的问题较为突出。
美术教师在新课改背景下的转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一个特殊的环节,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是靠他们的引导,面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应首当其冲。
新的教学理念是新课程提出的重点,改变传统教育中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改变教学中师生交往方式也是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
在新课程背景下,新的课堂需要教师和学生将共同来营造,教师将在新课程中实现自身的发展,与新课程一起成长。
身在中学的美术教师,无可回避正在变化的教育环境,可是在实施新课程之前看也看了,听也听了,讨论也讨论了,新课程也体验了,可就是找不到新课程中所说的理念,达不到它的要求。
就是这种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固有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思想,造成美术教育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绘画为中心、以技能为中心的普遍认同观点,以至于美术课被称之为图画之课。
在这种观念的主导下美术教师永远只是画匠,学生最高就是只会绘画技能的巧匠。
这时很有必要给现代的教师补充新鲜的血液,改变原有的不良教学理念,去适应新课改,因此我认为当今教师应该在自身素质、教师角色转化、教学方法等方面做出调整: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美术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新课程改革是学校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新课程的实施犹如劈波斩浪乘风扬帆的大船,与之同行的教师只有尽快调整行为,转变角色,才能跟上社会的发展。
美术新课程同样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教育观念、知识结构、教学方式等,作为课程改革中的美术教师基本素质面临新课程的挑战。
第一,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首先强调转变教育观念,传统的教学比较习惯于以教师、书本、课堂为中心组织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忽视了学生发展的个性需求。
美术新课程要求教师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组织教学活动,注重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和积极性,使他们内在的个性发展需求和美术教学相吻合,实现学生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
第二. 建立超越学科的立体型知识结构。
浅谈新课改下高中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发表时间:2019-05-27T17:27:35.07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9年6月总第304期作者:王春娜[导读] 当前国家大力倡导素质教育,不断推动新课程改革落地,主张学生全面发展,他们在学习文化知识的过程中,也会接受一定的艺术性知识的学习。
山东省青岛市西海岸新区第五高级中学266400摘要:当前国家大力倡导素质教育,不断推动新课程改革落地,主张学生全面发展,他们在学习文化知识的过程中,也会接受一定的艺术性知识的学习。
笔者在本文中首先分析了当前高中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然后讨论了解决问题的措施,以期不断提升高中美术教育教学的水平和质量。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美术问题对策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落地,高中学校对美术教学越来越重视。
但是在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下,一些学校还是没有充分地重视美术教学,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极为不利。
笔者在本文中首先分析了当前高中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然后讨论了解决问题的措施,以期不断提升高中美术教育教学的水平和质量。
一、新课改下高中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1.教学方式存在不足。
新课程主要是改变课程的结构,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增加实践等环节,但是在高中美术实际教学中却存在一定的问题。
有些老师只是对学生的理解和认识给予重视,却很少对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进行培养;也有些老师在课堂上不顾学生的美术功底,进行无差别的美术教学,渐渐地让学生对美术学习失去了兴趣。
2.课堂内容比较单一。
新课程改革后,对美术教学进行了完善和补充。
但是学校一般两周安排一课时美术教学,老师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大量的知识传输,在课堂上难以推进多样式教学模式的使用,导致课堂教学模式比较单一。
3.美术教师的执教实践能力有待提升。
当前高中美术教师大都是艺术类高校毕业,他们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对美术知识和美学研究较深,但是由于美术课程时间少,影响到老师实际执教能力的提高,这对高中美术教学的实际开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美术核心素养教学及其策略探讨摘要:随着国家的发展,新课程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人的认可核心素养教育,各级各类学校都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作为教育教学的重点。
这为各学科的教学改革带来新的契机,也为美术学科带来更大的创新教学空间。
不同阶段学生在核心素养上的成长需求存在差异,教师采取的教学策略也各不相同,分析初中美术核心素养概念和教学现状,探讨相关教学策略,以提升美术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美术;核心素养;策略引言美术是中学的一门重要的学科,它通过线条、色彩和图形的表现来展示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创造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
初中是一个很好的时期,它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教师要成为班级的领导者,必须对美术教育的重视。
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充分利用美术的教育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是目前我国美术教学的一个重大问题。
1初中进行美术教学的重要性1.1培养学生潜能的重要法宝初中生尚处于艺术素养发展的初期,家长与教师若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发现学生的艺术潜能,给予正确的引导,未来美术创作也是可能的。
初中生处于艺术启蒙阶段,兴趣尚未定性,具有较强的接受能力,对新鲜事物很容易产生兴趣。
针对这些学生的特点,有必要对美术教育进行探索。
以学生潜能为导向,以因材施教的视角,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建立新型课堂,激发学生对艺术的浓厚兴趣。
1.2有助于锻炼初中生的观察能力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新课改提出的要求,也符合新时期教育改革的需要,有助于提升初中生的美术思维与美术素养。
色彩教学中包括色彩基础知识、色彩基本技能、色彩实际运用进而色彩表达等内容,需要培养学生观察事物,了解事物的特征的能力,让他们能从身边发现美、感受美,从而更好地去表现美、表达美。
学生只有对事物具备较好的认知与鉴别能力,方能发现美的发展规律,进而树立起良好的审美意识,发展美术核心素养。
就初中生来说,利用训练来培养绘画技能并非最重要的,而重点在于学会如何运用准确的观察的方法去发现美的能力,并运用学到的审美方法进行审美活动,这样从根本上去了解美、判断美、欣赏美,并从生活中去展示美、反映美,增加对生活的热情,以审美的形式去了解世界,美化外部环境。
新课改下中学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随着教育的发展和进步,我国的中学美术教育也在不断的改革和完善。
而新课改的出现进一步为中学美术教学带来了新的思路,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本文将分析新课改下中学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问题一:教材内容不够贴近实际在新课改中,中学美术教学的教材已经得到了大幅度的改革,但是根据目前的情况,部分教材内容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不适应的情况。
例如,某些教材设计的作品难度过大,难以在学生自主创作中调整思路,大多数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和模仿。
解决措施:更贴合实际的教材是关键。
教师可以增加一些实践性强的内容,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还可以通过参观展览和古代建筑等活动,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艺术素养。
问题二:评价机制不合理在新课改的实施中,中学美术教学的评价机制同样得到了提升,但是对于学生自主创作缺少实质性的评价标准,导致学生缺乏自信心,减少了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解决措施:更多元化的评价机制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比赛、展览等活动,让学生更有动力地参与课堂学习。
此外,增加作品的量化评价,使得学生的创作更具客观性和可比性。
问题三:教学手段单一在新课改下,中学美术教学的教学手段需要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改进。
目前,教学手段还存在单一,缺乏多样性和趣味性等问题。
解决措施:增加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如课堂教学、实践性教学和交互性教学等,使得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感受到趣味和兴奋。
可以通过拍摄教学视频、在线交流、互联网资源等方式,提高课堂讲解的效率,增强学生学习的乐趣。
问题四:师资力量不足在当前的新课改中,中学美术教师的师资力量需要得到进一步提高。
由于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不足,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能会感到不自信和困难。
解决措施: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是关键。
可以通过对教师的培训和提高专业技能,增强教师的教学技能和实践经验,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新课改下高中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新课改已经在中国的高中教育中全面推行。
在这一新的背景下,高中美术教学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从高中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相应的对策分析,以期帮助美术教师更好地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存在的问题1. 教学内容与新课程标准不匹配在新课改下,高中美术教材和课程标准发生了较大变化,但是一些学校的美术教学内容依然停留在旧课程标准的水平上,难以适应新的教学要求。
2. 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不足传统的美术教学注重技术和功底的培养,但是在新课改下,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受重视。
一些美术教师缺乏相关教学经验和方法,无法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表达能力和综合素质。
3. 艺术创作环境存在不足由于美术教学需要相对良好的创作环境,包括教室、工作室等,但是在一些学校中,由于条件限制,艺术创作环境存在不足,影响学生的创作积极性。
二、对策分析1. 调整教学内容,符合新课程标准针对教学内容与新课程标准不匹配的问题,美术教师应及时调整教学内容,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可以通过研读最新的教材,参加相关的培训和研讨会,以及与同事交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使之与新课程标准保持一致。
2. 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美术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创作能力、表达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
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参加各种艺术活动,举办学校美术展览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丰富学生的综合素质。
3. 提升艺术创作环境,创造更好的教学条件为了提升艺术创作环境,美术教师可以积极争取学校的资源支持,争取更好的创作环境,例如申请校内活动场地、购置艺术器材等,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创作条件。
可以引导学生参加各类美术比赛、创作团队等,拓宽学生的创作空间。
在新课程标准下对中学美术教学的探索与思考新课程改革给学校各学科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学校教学之薄弱环节的美术教学,应该抓住新课改契机,以新的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模式,新课程标准打破了传统美术教学的知识框架,从全新的角度,按学习方式把美术课程分为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综合,探索四大学习领域。
从新课标划分的四个学习领域中,不论是能力、品质还是探索未知,体验成功与情感,都赋予了新教材很多体验性学习的方式。
来提高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与艺术素养,目前我国的义务教育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素质教育为学校的艺术教育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新《课标》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学方式由被动转向探究性学习、自主合作学习。
就当前中学美术教育的现状与不足及如何以新的教育理念实施教学改革进行了一些探索与思考。
一、问题再现美术有别于听觉艺术的音乐、语言艺术的文学。
具有创造性、可视性、静态性、物质性的一种空间艺术。
美术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学校普遍重视不够,师资缺乏,教学设备投入少,美术课为主课让路,成了自习课或机动课,教师教学缺少热情,学生学得乏味,教学方法陈旧,内容单调,重技法轻素养,表面上丰富多彩,实质上是以个别掩盖整体。
二、任务实施目前,中学美术课堂教学方法,仍然是“以绘画性为目的”,一味追求纯粹的技法训练,千篇一律对着课本临摹,还有的地区学校干脆不开设美术课。
这种指导思想与教学方法,缺乏对学生创造思维能力与审美能力培养,违反了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导致了学生个性扭曲,“以绘画性为目的”的教学方法,缺乏对对象本质特征的分析和审美概念的表述。
结果必然是:整体上成为被动刻板的模式,审美教育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训练脱节;不符合《课标》要求的直观性、系统性及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有碍于创造想象和视觉记忆发展及个性、意愿、情感的表达;更缺乏审美教育的现代意识,其结果仅极少数学生或凭天资或家庭因素保持着美术的兴味,大部分学生收效甚微。
浅谈新课改下乡镇中学美术教学作者:魏堂利来源:《中国教师与教育教研》2013年第07期【摘要】新课程实施几年了,在课改形势下每一位老师都在积极的探索与思考着。
对于乡镇中学的美术教师,要搞好新课程下的教学工作,必定会遇到更多的难题,在农村中学,生活与教学环境都与城市中学有较大的差距,如何缩小差距,提高教学效率,保证教学质量,发挥农村优势,本文在美术课教学中从做好学生及家长的观念转变工作、做好学生对美术兴趣爱好的培养工作、以“美”为先导,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以“技”为手段,增进学生实践能力”四个方面进行探索和尝试。
【关键词】新课改;乡镇中学;美术教育Township middle school under the new course reform in art teachingWei Tangli【Abstract】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 curriculum for years, every teacher is under the circumstances of curriculum reform in positive thinking and exploration.For Township Middle School of art teachers, to do well new courses Xia of teaching work, will will encountered more of challenges, in rural middle school, life and teaching environment are and city middle school has larger of gap, how narrow gap, improve teaching efficiency, guarantee teaching quality, played rural advantage, this in art class teaching in the from do students and the parents of concept changes work, and do students on art interest hobby of training work, and to "beauty" for pilot,strengthening students of thought character education, and to "technical" for means, Improve students ' practical ability "in four areas to explore and try.【Key words】New curriculum reform;Township high school;Fine art education新课改的美术教学主要体现了让学生接触生活,体验生活,了解生活,从生活中发现美和创造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增强美育,使学生向往美好生活,使学生整个身心的全面发展促进美育教育为目的。
浅析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美术的色彩教学探究摘要:美学教育是高中阶段的重要教育内容,在提升学生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审美意识能力方面有着不容忽视的力量。
随着文化开放程度增强,西方绘画的的引入使得高中美术教育内容更加充实多样。
尤其是在色彩上的创新与发展开拓了学生的眼界,与此同时也令其更加充分了解艺术的发展与生命力,绘画色彩给高中美术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内容。
基于此,本文就高中生美术色彩教学进行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高中美术;色彩;教学引言在高中美术教育中,学生对绘画色彩的表现力的了解,以及对其所揭示的自然发展规律和趋势的把握尤为重要。
去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会自然之美、生活之美,并使其学会更好的理解运用色彩语言是当前高中美术教育的关键之一。
本文致力于研究绘画色彩融入高中生美术教学的价值和方法,以期为美术教学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一、绘画色彩对高中美术教学的价值分析(一)高中美术色彩教学的目标1.提高眼力,培养美感高中美术的教育阶段,首先该使学生理解并感知色彩的力量。
色彩作为绘画中的基本元素,具有变化多端的特点,对其进行技巧的运用,再添加作者自身的情感表达和对事物的理解,就可以使同一种事物展现出不同的感觉与造型。
一般来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色彩感知能力,对这种独特性的为挖掘可以通过美术课针对性的教学实现,使其能够从自身特点出发形成对色彩的敏感度和鉴赏力。
画家则十分擅长运用色彩去表达情感和思想,善于捕捉自然的瞬间影响,在其作品中色彩的力量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而展现出一种神奇的生命力。
通过借助色彩的佳作教学和欣赏,增强学生对色彩和艺术的领悟与欣赏,并借助其采用写手、创作等方式将自身的情感和领悟进行表达,进而提升其色彩运用能力,培养其美学素养。
2.提高艺术创造力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艺术教育与创作的重点更多的转向创造而非技术和技巧。
美术的概念得以拓展,容纳了更多视觉艺术、审美能力等方面的内容,美术相比之前具备了更加广泛的含义和通用的特点。
第1页 共3页
浅谈新课改对美术教学的影响
在课改大潮的今天,中国的教育以全面推进素质教
育,为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决策切实行“奠基工程”职责的时
候教育课程改革就必然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鲜明而
紧迫地摆到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全社会的面前。课改不仅冲
击大、中城市的教育,对小乡、镇的教育影响也极大。下
面就课改对美术教学产生的影响谈几点看法:
一、在美术教学中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心理学的
重要学派。它注重自我实现的倾向。
在一个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我们要教会
孩子接纳、支持与宽容别人,在我们的课堂中首先教师就
应该建立这样的课堂氛围,教师作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
生们分享他们的感情和学生一起寻找真理;教师能够承认
过失和错误。
以上是我们这些过去一味地操作者很难接受的,但你
“放放手”,适当的让学生们实现一下自我,会发现孩子们才
是真正的天才。如:《滚动乐园》一课,课前我让孩子们
准备一些滚动的物品或玩具,上课时我正与学生做游戏,
发现班中最淘气的小朋友正在用刀将自己手中的苹果切
开,为了满足他的好奇心,我暂压怒火没有打扰他,游戏
结束了同学们也总结了圆形物体的特性,这时那个小同学
也把小手举得高高,眼中放射出光彩,当我叫起他时,他
满有信心地说:“老师我有和他们不一样的发现,我把圆苹
果切成方形怎么扔它也不滚动。”对于一个一年级的学生来
说这是一个更深层次的认知。
二、在美术教学中需要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
第2页 共3页
课改在美术课程的功能上,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
倾向,大力倡导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
观三个维度的协调发展。在现今市场大潮的冲击下,教育
忽视了人的精神物质,创新时代的人应该具备各方面的素
质,也要有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方式。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改革的核心,也是促进学生主
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样的学习方式要构建在创新的
精神上。如:一册中第一课《让大家认识我》本节是以介
绍自己为内容,一般情况下可以让学生用一段话介绍自
己。但在上课的过程中,我让学生用撕、剪的方法制作大
树的叶子、水果,并在上面写出自己的名字、爱好等,在
兴趣高涨的同时我又取出了一些材料,有像皮泥、纸板
等,问:同学们谁还能用这些材料制作出树上的小鸟、鸟
巢等事物,要是在上面留下自己的名字其它小朋友肯定会
夸你的手艺高超。
在这节课中我抓住孩子的心里,由于他们从小就喜欢
在大树底下玩耍、乘凉,所以他们对大树有着特殊的感
情,因此这个主题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在学习彩纸
撕、剪方法的同时,激发他们利用其它材料与方法进行创
作,拓展了他们的创新思维,锻炼孩子在生活中随时随地
的取材与创造,从而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三、美术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作为教师我们都知道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了兴趣,他们
就会主动参与学习,乐于探究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如果想
让学生在一科不被农村家长与孩子注视的课程中产生兴
趣,那我们就要抓住孩子的情感。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
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小学生活泼好动,根据这个特点,美术课堂教学不能
第3页 共3页
只限于单一的教师讲授,而要适当将丰富多彩、生动有趣
的生活资源插入教学之中。这样,才能满足学生的情感需
求,才能让学生在美术教学中产生深厚的兴趣。
寒冷的冬季是孩子们的天地,那晶莹的雪花不正是那
一张张纯真的笑脸吗?下雪之后带领学生到室外堆雪人,
制作一些小型的雕塑,让学生积极的投入到生活之中;东
北的树挂更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带领学生欣赏树挂“雾
凇”,给他们讲雾凇的形成,美术与科学相结合,更是体现
了课程的综合性。生活中的课堂丰富了孩子们的视野,课
堂上的生活造就了孩子们的思维。在这种情境中他们不仅
对美术产生兴趣,而且更加亲近了生活,感受了生活的美
好。
在课程改革的影响下我们要发挥教师的一线作用,巧
妙、灵活的运用课堂教学艺术来积极配合课程改革的顺利
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