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传递方式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1.16 MB
- 文档页数:23
《信息的传递方式》中国是信息化起步较早的国家之一,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就开始着手发展航空工业和原子能工业。
然而,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了中国只能在解决温饱、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条件下,才能大规模地发展信息化。
有专家指出,从一定角度而言,中国的个别信息技术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不算太大,有的相差不过十几年,极个别技术只有几年而已。
这表明,中国信息化发展已具一定程度。
中国真正的信息化应该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事情。
所以,在如何划分中国信息化进程上显得比较温和,不像城镇化,工业化那样针锋相对,纷繁复杂。
除了从工业发展角度划分信息化的历史跨度较长外,大多数学者都只是对近20多年的信息化发展进行划分。
有的将信息化划分为两大阶段,有的将信息化划分为三个阶段、四个阶段或七个阶段。
究其原因是依据不同、所采取的角度不同。
中国信息化发展的主要特征中国是一个技术整体素质偏低的人口大国。
不仅工业化、城市化滞后于发达国家,信息化也面临同样的问题。
但中国信息化在发展过程中除了学习、借鉴及至模仿以外,仍不失具有自己的特色。
对此,一些学者们作了尝试。
有的是就某一历史阶段概括的,有的是从信息化的某一方面进行归纳的,还有的是根据某一城市信息产业状况综合的。
从中不难发现,对中国信息化特征的分析,可以选取不同的角度或方面进行分析归纳。
根据中国信息化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规律,笔者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信息化发展的特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从信息化的发展进程上看,呈现出五个特点一是起点低但起步早,个别信息网络技术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二是信息技术从无到有,并从工业技术脱胎而出,衍生为一门新兴的技术;三是信息产业由低到高,逐渐从第三产业分化出来,演变成一种新兴的产业,被称为第四产业;四是信息产业由弱到强,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五是信息经济发展的市场化程度不高,计划经济的痕迹仍然存在,阻碍了信息化的推进步伐。
从信息化的发展战略上看,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80年代的信息化发展战略具有摸索性、探讨性特点,分歧意见较大,并无明确的发展战略,二是90年代前后,信息化发展战略具有实践性、经验性,分歧意见虽有,但发展战略逐渐浮出水面;三是近二三年来,信息化发展战略具有规范性、条理性,总体认识趋向一致,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中国式赶超战略日益明朗化,成为未来信息化发展的行动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