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诊断学各章总结汇总
- 格式:docx
- 大小:37.25 KB
- 文档页数:21
超声诊断知识点总结一、基本原理超声诊断的基本原理是利用超声波在人体组织中的传播和回声反射特性来获取图像信息,从而对疾病进行诊断。
超声波是一种机械波,其频率高于人类听觉的上限20kHz,通常超声波的频率为1-10MHz。
当超声波通过人体组织时,不同组织对超声波的传播速度和回声反射情况有所不同,通过接收和分析回声信号,就可以得到不同组织的形态和结构信息。
二、技术特点1. 非侵入性:超声诊断不需要使用放射性物质或手术切割,因此对患者没有副作用和伤害,非常安全。
2. 实时性:超声图像可以实时显示,医生可以通过移动探头来观察不同角度和深度的组织结构,对病变进行准确评估。
3. 易操作性:超声诊断设备操作简单,不需要特殊的条件和环境,医生可以根据需要自行进行检查。
4. 多方位:超声探头小巧灵活,可以进行多种探测方式,如经腔超声、经皮超声、经食管超声等。
三、常见应用1. 心脏超声:用于检查心脏的大小、形态、功能和瓣膜疾病等。
2. 腹部超声:可用于检查腹部脏器、血管和淋巴结等。
3. 产前超声:用于监测胎儿的生长和发育情况,检查胎儿畸形和异常情况。
4. 乳腺超声:用于检查乳房肿块、囊肿、乳腺炎等情况。
5. 甲状腺超声:用于检查甲状腺结节、肿大和功能异常等。
四、优缺点1. 优点:非侵入性、安全、无辐射、实时显示、易操作。
2. 缺点:受体质条件和技术水平限制,不适用于骨质组织的检查,对深部组织和空气或气体的检测有限。
五、发展趋势1. 高清晰度:超声成像技术不断改进,图像清晰度和分辨率不断提高。
2. 多模式:超声成像设备逐渐实现多模式成像,如彩色多普勒超声、三维超声等。
3. 便携化:超声诊断设备体积不断缩小,已经开始逐渐向便携化方向发展,可以在不同地点和环境进行诊断。
4. 智能化:超声诊断设备开始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对图像自动分析和辅助诊断。
总之,超声诊断作为一种常见的诊断方法,在临床医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应用,相信超声诊断技术会不断改进和完善,为医生提供更好的诊断工具,为患者提供更安全、快捷、准确的诊断服务。
超声波:是指声波振动频率超过20000Hz的机械波,进入人体不同的组织会遇到不同的声特性阻抗,正是各种不同的声阻抗差别构成了人体组织超声显像的基础。
超声诊断学:研究和应用超声波的物理特性并结合解剖学,病理学及临床医学的相关知识对疾病进行诊断的科学。
超声诊断的临床应用,优点和局限性:见书本的第1,2 页(一定要看一下)A 型诊断法:幅度调制显示法(现在多不用, 眼科)B 型诊断法:辉度调制显示法, 获取器官断层解剖图像M型诊断法:获取距离时间曲线图(心脏检查) D 型诊断法:获取血流方向,估计速度大小朝向探头的血流为红色,背向的为蓝色,判断动静脉需要用频谱多普勒显像第六章、肝超声诊断一、肝脏的超声解剖---- 肝脏的五叶八段:五个肝叶:右前叶、右后叶、方叶、左外叶、尾状叶八个肝段:左外叶上(S2)、下段(S3),右后叶上(S7)、下段(S6),右前叶上(S8)、下段(S5),方叶(S4)和尾状叶(S1)肝内血管:1 、Glisson 系统 - 肝门静脉、肝固有动脉、肝管在肝内逐级分支并始终走行在一起,外有Glisson 鞘包绕,共同组成Glisson 系统2、肝静脉系统(肝左、中、右三支肝静脉会注入下腔静脉)3、肝门的解剖肝门是指肝内大血管、胆囊等结构进出肝的部位。
第一肝门:亦称肝门,位于肝脏面横沟处,为门静脉、肝动脉、胆管、淋巴管及神经出入口。
第二肝门:位于肝膈面下腔静脉沟,是三支肝静脉与下腔静脉汇合处,人体直立时约高于第一肝门5cm。
二、肝脏的超声检查方法体位:仰卧位、左侧卧位、右侧卧位坐位、半卧位扫查方法:沿肋骨间隙、沿肋缘下、剑突下三、正常肝脏的超声表现形态及大小在上腹部作纵断层,肝脏为类三角形,膈面圆钝而下缘成锐角,左叶小于45°,右叶小于75°。
正常肝脏的轮廓清晰,光滑而平整。
肝内结构:肝内的液性管腔结构与韧带,编称为肝内的纹理结构。
正常时肝内纺理清晰而均齐,门静脉(PV)内径小于1.4CM总胆管(CBD内径小于0 . 6 CM肝内回声特点:正常肝实质呈中等或弱回声光点,其强度和频率皆均匀。
超声医学一、声的频率20—2万赫兹,低于20赫兹的称为次声,高于2万赫兹的称为超声;医学诊断中常用的超声频率为兆—兆赫兹二、传播过程中超声能量损失——衰减:在声波在介质中传播时,质点的振幅随着声波传播距离的增大而减小。
三、增益补偿是囊肿等病灶后方回声增强的形成机制。
四、超声分辨力:能够辨别两个相邻最近的质点的能力五、分辨力与穿透力的关系穿透力与波长成正比、频率成反比:显示深部脏器要求频率低、波长长分辨率与频率成正比、波长成反比:显示浅表结构要求频率高、波长短六、探头感知血流中的红细胞反射回来的回声频率------超声多普勒(多普勒超声诊断法的基础:流动的红细胞充当了运动的振源)多普勒效应指振源与接收器相向运动时,接收器收到的频率增高;当接收器和振源背离运动时,接收器收到的频率降低的现象,频率的改变称为多普勒频移。
超声多普勒,就是运用了超声波的多普勒效应,探头发出的超声波射向红细胞,红细胞接收后将超声波反射向探头,探头将超声波转换为电能成像。
此时,探头相当于接收器,流动的红细胞充当了运动的振源,根据多普勒效应,此时探头收到的超声波的频率发生了改变,产生了多普勒频移。
七、超声形成的机制:压电效应。
这种机械能转换为电能、电能转换为机械能的现象称为压电效应。
超声发射----逆压电效应超声接收----正压电效应八、强回声 hyperechoes (结石、骨骼、气体)等回声 isoechoes (肝、脾、睾丸)低回声 hypoechoes (肾脏髓质、淋巴瘤)无回声 anechoes (尿液、腹水)九、声晕:实质性肿瘤周围出现的环形低或无回声带,系受压迫变性区域或包绕肿瘤的血管十、部分容积效应伪像与超声束较宽有关十一、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法(CDFI)◆由红、蓝、绿三种颜色组成◆迎红背蓝◆色彩鲜艳度反映血流速度◆色彩纯净度反映血流性质(层、湍、涡)十二、血流通过狭窄口后出现湍流或涡流,CDFI显示为五彩镶嵌状(color mosaic)一、腹部超声检查使用的是低频超声探头,频率为~。
细目一超声诊断一、超声诊断的临床应用1.检测心脏、大血管和外周血管的结构、功能及血液动力学状态,包括对各种先天性和后天性心脏病、血管畸形及闭塞性血管病等的诊断。
2.对活动界面能动态实时显示,观察心内各结构的形态和活动及胎儿发育。
3.检测实质性脏器的大小、形态、边界及脏器内部回声等,如肝、肾、脾、胰腺、子宫及卵巢。
4.检测某些囊性器官的形态、走向及功能状态。
如胆囊、膀胱、胃等。
5.鉴别脏器内局灶性病变的性质。
6.积液的存在与否,对积液量的多少作出初步估计。
7.介入性诊断与治疗。
细目二放射诊断要点一呼吸系统病变的基本X线表现一、基本病变X线表现正常胸部正位片胸廓:软组织、骨骼肺:肺野、肺门肺纹理、气管支气管胸膜纵膈膈对比分析:病名特点肺气肿胸闷气急,肺野透亮度增加,桶状胸、过清音胸腔积液胸痛憋气,高密度阴影区,边缘呈内低外高弧形气胸突发胸痛,肺气低密度含气影,肋间隙增宽,膈低平肺部病变(1)渗出与实变——密度较高的斑片状阴影,边缘模糊。
(2)纤维化——局限(索条状影);弥漫(网状、蜂窝状影)。
(3)肿块——恶性肿瘤边缘有毛刺或为分叶状,中心可坏死形成空洞。
(4)空洞与空腔——有完整洞壁的透明区。
(5)增殖:梅花瓣样的阴影,边缘较清楚(6)钙化:点状、块状或球形高密度影(7)肺门增大:见于肺门淋巴结肿大、支气管肿瘤等(8)支气管阻塞:引起阻塞性肺炎、阻塞性肺不张、阻塞性肺气肿二、胸膜病变胸腔积液游离性胸腔积液--少量积液:肋膈角变钝--中量积液:上缘形成自外上斜向内下的凹面弧形,同侧膈和心缘下部被积液遮蔽--大量积液:全肺野高密度游离胸腔积液局限性胸腔积液(1)包裹性积液胸膜炎时,脏、壁层胸膜粘连使积液局限于胸膜腔的某部位,称为包裹性胸腔积液。
好发于侧后胸壁。
(2)叶间积液胸腔积液局限在水平裂或斜裂的叶间裂时,称叶间积液。
气胸气胸:胸腔顶部和外侧高度透亮,其中无肺纹理,透亮带内侧可见被压缩的肺边缘。
液气胸:立位检查可见上方为透亮的气体影,下方为密度增高的液体影,且随体位改变而流动。
超声诊断学复习要点心脏超声检查常用切面及各切面的内容①左室长轴观:探头放于胸骨左缘3、4肋间,探测方位与右胸锁关节至左乳头连线相平行。
检查时应注意探测平面与心脏长轴平行。
右室、左室、左房、室间隔、主动脉、主动脉瓣及二尖瓣的结构②心底短轴观:探头置于胸骨左缘二三肋间心底大血管的正前方,扫描平面与左室长轴相垂直,和左肩与右肋弓的连线基本平行。
主动脉根部及其瓣叶、右室流出道、左房、右房、主动脉、肺动脉③二尖瓣水平短轴观:探头置于胸骨左缘第3、4肋间,方向与上图相似。
此图可显示左、右心室腔,室间隔与二尖瓣口等结构。
如将探头稍向下倾斜,可获得腱索、乳头肌水平图像。
④心尖四腔观:探头置于心尖搏动处,指向右侧胸锁关节。
在图像上室间隔起于扇尖,向远端伸延,见房间隔及心房穹窿。
十字交叉位于中心处,向两侧伸出二尖瓣前叶和三尖瓣隔叶,二尖瓣口及三尖瓣口均可显示。
⑤剑突下四腔观:清晰显示房间隔⑥主动脉弓长轴观:显示主动脉弓及其分支和右肺动脉等。
二尖瓣狭窄分度:正常瓣口面积约4cm2,舒张期跨二尖瓣口平均压差为0.667kPa(5mmHg)。
①轻度跨瓣压差为1.336kPa(10 mmHg)左右。
瓣口面积1.5—2cm2;②中度1.336~ 2.67kPa(10—20 mmHg),面积1.0—1.5 cm2;③重度跨瓣压差大于2.67kPa(20mmHg),瓣口面积小于1cm2。
二狭切面超声心动图(1)左室长轴观及四腔观:可见二尖瓣前后叶增厚,因瓣膜粘连,瓣尖部活动幅度减低,瓣口变小,二尖瓣前叶于舒张期呈气球样向左室突出,呈所谓圆顶状(dome)运动,常见于隔膜型狭窄。
病变严重时,瓣体也可增厚、纤维化、钙化,活动减小或消失,腱索增粗,相当于漏斗型狭窄。
二尖瓣后叶活动度明显减小,后叶与前叶同向运动。
左房因血液淤积,故可增大。
晚期可见右室、右房扩大(2)二尖瓣水平短轴观:可见二尖瓣前后交界明显粘连,瓣膜增厚。
二尖瓣开放幅度减小,开口变小。
《超声诊断学》笔记第一章总论1、B型超声成像的基本原理:(1)当声束在人体组织内传播过程中遇到各个界面时,产生一系列散射和反射回声,由于散射和反射强度的不同,而在示波屏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辉度(灰度),从而形成不同组织器官的反射或回声信息;(2)根据这些不同的回声信息,可以反映不同组织器官的解剖结构及各器官之间的位置关系;同时对人体内的组织或器官,若发生病理改变时,其回声信息发生改变,由此可对疾病作出诊断。
2、超声诊断的优势:(1)超声波属于机械波,无放射性损伤,检查的安全性高。
(2)超声检查能够动态、多方位检查,获得功能和形态学信息,有利于病变的检出和诊断。
(3)超声检查便捷、费用低,可短期内反复多次检查。
(4)超声设备轻便,可用于术中检查。
3、多普勒效应的含义:声源与接收物体相对运动时,接收频率随运动方向变化的现象。
4、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的含义和临床意义:(1)含义:CDFI是一种运用多普勒效应,获取血管或心脏内的血流方向、血流性质、血流速度等运动信息后,对其进行彩色编码,并叠加在二维图像上,从而形成具有解剖结构和血流信息的二维图像。
(2)临床意义:①提供血流的空间信息,并增强了血流的直观感。
②不仅能清楚显示器官或病变的二维灰阶图像,而且能显示血流情况,有助于病变的诊断和鉴别。
(朝向探头的血流用红色表示,背向探头者用蓝色表示;血流速度快者,色彩鲜亮,慢者则暗淡)5、超声声像图的形成过程:①光点产生→②光点辉度(灰阶)的产生—灰阶超声→③光点的排列—实时超声。
6、超声声像图的观察要点:(1)外形:脏器的外形是否肿大或缩小,有无形态失常,如局部边缘的膨出或明显隆凸;(2)边界和边缘回声;(3)内部结构特征;(4)后壁即后方回声;(5)周围回声强度;(6)周邻关系;(7)量化分析;(8)功能性检测。
第二章小器官超声第一节眼1、视网膜母细胞瘤的超声声像图表现(1)典型声像图表现:在玻璃体内部发现形态各异的实性肿块,边界清楚,多位于眼球后壁,内部回声不均匀,钙化多见,部分伴有声影。
一、概论(一)超声诊断学的概念利用超声波探查人体器官诊断疾病的方法简称超声诊断(二)与超声有关的物理量1)声速(c): 单位时间内在介质中传播的距离超声在人体软组织、脂肪、结蒂组织、肌肉、血液、肝、肾等器官的传播速度在1500m/s 左右,平均1540m/s2)波长(λ):振动在一个周期内传播的距离3)频率(f):单位时间内质点振动的次数称频率三者之间的关系是:c=f×λ探头频率越大,波长越短,分辨力越高,穿透力越小,用于浅表器官探头频率越低,波长越长,分辨力越低,穿透力越强,用于深部器官(三)超声的物理特性:1. 指向性(方向性)超声指向性良好,超声探头置于体表某个部位,超声内部结构就显示出来2. 反射、折射、散射两种声阻抗不同的物体相接触形成一个界面。
界面尺寸大的叫大界面,小于波长时叫小界面,大界面对入射超声产生反射现象。
由于人体各种组织、脏器的声速不同,声束在经过这些组织间的大界面时,产生声速前进方向的改变,称为折射。
小界面对入射超声产生散射现象。
3.吸收,衰减超声在介质中传播时,因小界面散射,大界面的反射,声束的扩散以及软组织对超声能量的吸收等,造成了超声的衰减4.多普勒效应声源遇到与其做运动的界面时,造成反射频率不同于发射频率的现象,称为多普勒效应。
(四)声阻抗:阻抗声传播的力叫声阻抗,单位是瑞利根据声阻抗的大小与组织结构内部的均匀程度,将人体组织器官等的声学类型分为四种:1. 无反射型:所有液性组织(胆囊、膀胱、囊肿、胸腹水等)2. 少反射型:均匀的实质脏器(肝、胰、子宫)3. 多反射型:结构紊乱的实质器官和肿块(正常乳腺、异常的癌肿)4. 全反射型:肺、肠、骨(一)超声仪的组成超声诊断仪包括发射、扫描、接收、信号处理和显示五个部分。
分为两大部件,即主机和探头,探头又称换能器。
超声术语(一)以回声的强弱来命名,以正常人肝为等回声,子宫低回声,液性暗区为无回声(二)以回声形态来命名1. 光点:细小而圆的点状回声2. 光斑:指光点聚集呈明亮的小片状,边界清楚,直径约<0.5cm3. 光团:指回声光点聚集呈明亮的团状,直径>0.5cm ,有一定边界(结石,肿瘤等)4. 光条:细而长的线形回声5. 光环:由光条围成的环状回声,如胎头光环7. 声晕:光团周围一圈细的低回声光带,常见于癌结节周围8. 靶环征(靶心征):光团周围一圈稍宽的低回声光带,常用于癌结节(继发)周围9. 平行管征(双筒枪征):由于胆管扩张,内径近似或大于其后方的门静脉内径,呈平行管征10. 声影:由于介质密度大,声衰减吸收大,超声在传播至此处时,几乎被全部反射回去,不能达到其后方,使其后方出现直线阴影称之,见于结石、钙化等肝囊肿与肝脓肿声像图鉴别肝囊肿肝脓肿边缘形态规则规则或不规则囊壁菲薄,光滑厚,模糊,毛糙内部回声清亮的无回声不清亮,有细光点,液化不全时可见实质回声后壁效应明显无→有临床症状无有动态观察无变化一周内有明显变化(一)原发性肝癌1. 超声按肿块形态分四型:1)巨块型77.78% >5㎝多发于右叶, 可伴有液化腔2)结节型18.84% <5㎝肝硬化基础上, 肝体积增大3)弥漫型1.45% 分布全肝的小结节(易漏诊)4)混合型1.93% 混合存在声像图特征:直接征象:1.肝内见一个或数个光团2.光团的形态不规则,可以是圆形、椭圆形、分叶状3.光团的内部光点分布不均,回声强弱不一,当肿块中心部液化坏死时,可出现无回声暗区4.光团周边可以见声晕(光团周围一圈细的低回声暗带)或“靶环征”(光团周围宽的低回声暗带).5.光团周边及内可见丰富的动静脉血流信号间接征象:1. 肝切面形态失常,肝肿大,可出现“驼峰征”或“角征”2.出现血管绕行,管道移位。
超声诊断学重点第一章~第四章总论1、超声诊断学的临床应用:形态学检测、功能性检测、介入性超声。
2、超声诊断的优势:对软组织分辨良好,特别是含液器官(血管、胆道等)。
3、超声诊断的类型:A型、B型、M型、D型、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等。
4、超声的定义:是一种传播频率在20kHz以上、超过人耳可听到声波频率范围的机械波,临床最常用的频率是2.5~10MHz。
5、对不足2个月的早期妊娠妇女,尽量不用超声进行常规检查。
6、多普勒血流声像图显示:红色表示血流朝向探头,蓝色表示血流背向探头,多彩色小点交织表示湍流,亮度表示血流平均速度。
第五章腹部超声探测方法1、探头频率的选择:频率越高,波长越短,穿透力越弱,用于浅表器官;频率越低,波长越长,穿透力越强,用于深部脏器。
2、在探头和组织之间涂以医用超声耦合剂,可以减少探头与组织间的空气间隙,减少声阻抗差。
3、受检者准备:(1)上腹部检查:空腹8-12h(通常在晨起禁食早餐时检查),显示胰腺等脏器可饮水使胃充盈作透声窗。
(2)盆腔检查:需膀胱适量充盈。
第六章肝超声诊断一、正常声像图表现1、正常肝声像图:内部回声细密、均匀,门静脉管壁呈稍强回声,肝静脉管壁不显示明显回声。
2、多普勒血流图:门静脉、肝动脉血流朝向肝,呈红色;肝静脉血流背向肝,呈蓝色。
二、肝疾病的超声诊断(一)脂肪肝1、广泛性脂肪肝:肝均匀增大,表面圆钝,肝实质回声增强(“明亮肝”);局限性脂肪肝:花斑样或不规则片状高回声(脂肪浸润区)。
2、血流信号较正常少。
(二)肝炎后肝硬化1、肝左右叶大小比例失调,右叶萎缩,左叶增大,肝实质回声增粗增强。
2、肝表面不光整或凹凸不平,表面外围可见腹水。
3、胆囊壁充血水肿出现“双边影”。
4、门静脉内径增大,并有门静脉海绵样变性。
(三)肝囊性病变1、肝囊肿:一个或多个无回声区,透声性好,后壁回声增强,后方回声增强明显。
2、肝浓重:边界不清,壁厚,内壁不规则,呈虫噬样,超声造影现实蜂窝样表现。
超声诊断学笔记——2012级临床五年五班整理✓绪论超声波:其本质为高频变化的压力波。
其频率超过成人听觉阈值的上限,以波动的形式在物质内传播而不能在真空内传播。
超声波的一般性质1、波形:①.纵波:介质中质点方向与波传播方向平行者称为纵波。
②横波:介质中质点方向与波传播方向垂直着称为横波。
③表面波2、频率:每秒振动的次数称为频率。
超声波的频率在20kHz以上,诊断用超声波频率多在1~20MHz间。
3、周期:为一次完整的压力波变化(或振动)所需时间。
4、声传播速度:超声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同一介质温度高低不同亦具差别。
(血浆1571m/s,软组织1500m/s。
)5、波长:为超声波在介质中传播时,一次完整周期所占空间长度。
波长,频率与声速间的关系:λ=c/f超声波的发生诊断用超声波一般应用压电元件所产生的压电效应,即电能与机械能的相互转换而产生。
压电效应:指力的作用下,压电元件的一对面上产生电场,其符号相反。
超声场凡加力后产生电场的变化,称为正压电效应,而加电场后产生厚度的变化称为逆压电效应。
探头向前方辐射超声能量所到达的空间,称超声场。
近场:在声束的平行区至扩散区交点L以内的范围称为近场。
远场:从声束的扩散点开始,即为远场。
超声波的传播:从探头发出超声波以波动形式向人体内部行进并带入声能。
✧声特性阻抗:声特性阻抗又称声阻抗率,指某点的声压和质点速度的复数比,等于介质中声速和其密度的乘积Z=ρ×c.✧界面:两种声阻抗不同的物体的相接触处称界面。
1散射:小界面对入射声束呈散射现象2反射:大界面对入射声束呈反射现象3折射:在界面两侧介质中声速不等且入射角>0时,则透射声束偏离入射声束的方向传播。
4会聚及发散:平行声束通过圆球形病灶,如病灶内声速与其周围不等,则在病灶后方产生声束的会聚或发散。
超声波的衰减衰减:超声波携带的能量,在其传播过程中必然受到损失,使声强逐渐降低,称为衰减。
人体组织的衰减与其组织中所含成分有关,通常含液者衰减甚低,实质性组织中随其含蛋白质的百分数增高而增高。
完整版)超声诊断学各章重点(人卫版)本文主要介绍超声诊断学的各章重点,包括疾病诊断的适应症禁忌症和检查前的准备。
此外,还需要掌握特殊声像图典型疾病的典型声像图和一些老师提过的解剖知识绪论。
超声波是指声波振动频率超过Hz的机械波,进入人体不同的组织会遇到不同的声特性阻抗,正是各种不同的声阻抗差别构成了人体组织超声显像的基础。
超声诊断学研究和应用超声波的物理特性,结合解剖学、病理学及临床医学的相关知识对疾病进行诊断的科学。
超声诊断的临床应用有优点和局限性,具体见书本的第1、2页。
其中,A型诊断法幅度调制显示法(现在大多不用,眼科),B型诊断法辉度调制显示法获取器官断层解剖图像,M型诊断法获取距离时间曲线图(心脏检查),D型诊断法获取血流方向,估计速度大小。
判断动静脉需要用频谱多普勒显像。
第六章介绍了肝超声诊断。
首先介绍了肝脏的超声解剖,包括五个肝叶(右前叶、右后叶、方叶、左外叶、尾状叶)和八个肝段(左外叶上下段,右后叶上下段,右前叶上下段,方叶和尾状叶)。
肝内血管分为Glisson系统、肝静脉系统和肝门的解剖。
肝门是指肝内大血管、胆囊等结构进出肝的部位,包括第一肝门和第二肝门。
其次,介绍了肝脏的超声检查方法,包括体位(仰卧位、左侧卧位、右侧卧位、坐位、半卧位)和扫查方法(沿肋骨间隙、沿肋缘下、剑突下)。
最后,介绍了正常肝脏的超声表现。
正常肝脏的轮廓清晰,光滑而平整,肝内结构包括肝内的液性管腔结构与韧带,正常时肝内纺理清晰而均齐,门静脉内径小于1.4CM,总胆管内径小于0.6CM。
肝内回声特点:正常肝实质呈中等或弱回声光点,其强度和频率皆均匀。
正常肝脏声像图中,M型超声示靠近第二肝门附近的肝实质随心动周期变化而有伸缩,提示肝质地柔软。
正常肝彩色多普勒血流图显示肝的血管系统包括门静脉、肝动脉和肝静脉。
门静脉和肝动脉为入肝血流,呈红色;肝静脉为引流血管,内为出肝血流,呈蓝色。
肝脏疾病的超声诊断与鉴别诊断主要包括肝脏占位性病变、肝硬化、脂肪肝、肝囊肿等。
超声诊断学重点总结超声诊断学重点总结范文(精选16篇)总结是对过去一定时期的工作、学习或思想情况进行回顾、分析,并做出客观评价的书面材料,它可以提升我们发现问题的能力,不如我们来制定一份总结吧。
但是总结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超声诊断学重点总结范文(精选1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超声诊断学重点总结1迈入20xx年,b超室将在20xx年健康发展的基础上,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不断提高诊断技术,确保b超室的发展创新高。
1、强化规范操作,由于超声影像检查是动态过程,执业人员的个人水平,临床经验,细心程度及解释病情的差异,对每位就诊患者的检查结果迥然不一。
20xx年b超室将强化依法行医,规范行医,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及各项诊疗常规,使超声检查更加规范化。
2、加强学习,科室定期举行专题讲座和病例讨论,加强b超医师诊断经验的交流,要打好基础。
针对超声科3~4年成才,6~8年成为主力的人才成长特点,加强人才梯队建设,培养年轻医生良好的工作作风。
3、加强疑难病例讨论,进一步坚定和强化各级医师会诊制度。
加强与各影像科室间的联系,不断地充实和拓展思维模式和思维方法,不断地完善随访制度,加强与临床的合作与沟通,了解临床科室的对超声诊断的新的要求,向临床介绍新的超声技术,为临床不断提供诊断支持。
4、加强与其它医院的学习与交流,送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学习其它医院的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措施,结合我院及科室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用制度管理人,用制度激励人,用制度凝聚人,让超声在临床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院领导的关心下,在全院各个科室的支持下,通过以上一系列措施的落实,将会确保我院b超室20xx年又好又快的发展,取得更大的成绩。
我科将继续发扬成绩,坚持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宗旨,配合临床科室作好各项工作,为医院的发展贡献力量。
超声诊断学重点总结2在紧张忙碌的工作中,20xx年即将过去。
我科在院方各位领导的支持、鼓励下,在科主任的指导下,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根据医院及科室实际情况,逐步更新设备,提高设备利用率,提高与临床诊断的符合率,实行科室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工作,在医疗、教学等方面,科室整体水平得到较高提升,给广患者提供较好的服务,现将20xx年的工作做如下总结。
超声诊断学知识点总结一、肾脏系统疾病的超声诊断L正常肾脏:呈椭圆形或圆形,肾实质为低同声,集合系统为密集、明亮的回声区2.肾积水:肾集合系统光点分离,出现液性暗区,多个肾盏积水时,集合系统内出现多个圆形的液性暗区,并可见暗区互相连通中度:手套征、烟斗征重度:调色盘征3.肾结石:在肾窦区内出现点状或团块状强回声,其后伴声影4.肾囊肿:肾内圆形液性暗区,后方有增强效应和侧边声影5.多囊肾:肾体积增大,肾区呈现多个形圆的液性暗区,且暗区不相通,非暗区之处的肾实质回声增强6.肾外伤❶肾挫伤:局部肾实质呈现回声不规则增强或回声减低区,肾包膜完整;或在包膜下与肾实质之间出现新月形或梭形低回声区,代表包膜下血肿❷肾实质裂伤:肾破裂处有包膜中断现象,局部肾实质内可有血肿引起的带状低回声,肾周围积液(积血),即肾包膜外为无回声或低回声区包绕❸肾盏撕裂伤(往往与实质裂伤并存):在肾实质区发现肾实质同声异常,包膜完整,肾中央区扩大伴不规则回声,集合系统因血块堵塞时,可发现肾盂扩张征象,扩张的肾盂肾盏中常有不规则低水平同声❹肾广泛性撕裂伤:声像图可兼有肾实质和肾盏裂伤表现,肾周大量积液(血液和尿液)征象十分突出,断裂、损伤的肾脏结构模糊不清7.孤立肾①肾发育不良:肾体积明显缩小,肾周脂肪增多,肾内结构显示清晰或不清,皮质变薄,对侧代偿性增大。
②马蹄肾:于背部扫查时双肾下极/上极相连,呈〃V〃字形,腹部横断面扫查见两肾下极/上极之间,横过腹主动脉及下腔静脉前实性低同声与双肾相连。
③异位肾:一侧肾区探不到肾脏同声,在射腰部、盆腔、横隔附近或对侧肾下方探查到肾脏,异位肾发育较差,易受腹腔肠气遮挡8.肾肿瘤①肾透明细胞癌:肿瘤较小时呈低回声,肿瘤直径大于4-5Cm时呈高回声,出血坏死时,呈不均质回声,肾形态可失常。
CDFl显示肾主动脉内能测到高速高阻血流信号,肿块周边或内部可见较丰富的条状或点状血流信号。
②肾母细胞瘤:低同声、高回声或囊实混合回声包块,巨大的肿瘤常将残余肾推向一边,伴肾外转移③肾尿路上皮癌:肾窦区出现占位性低回声或稍高回声,肿物部分或全部占据肾窦,使肾窦低回声区扩大,肾盂肿瘤阻塞时,可继发肾积水,使肾盂内瘤体轮廓更为清晰。
超声:超声(ultrasound)是指振动频率每秒在20 000Hz以上,超过人耳听觉范围的声波。
超声成像:超声成像(ultrasonography,USG)是利用超声波的物理特性和人体器官组织声学特性相互作用后产生的信息,经信息处理后形成图像的成像技术,借此进行疾病诊断的检查方法。
声源:声源是能发声的物体。
振动是产生声波的根源。
在超声成像中,探头晶片振动即产生超声波,所以探头晶片就是声源。
声场:超声振动波及的范围。
介质:气体(空气),或液体,或固体,是传播声音的媒介物称为介质。
均匀介质:声场内介质声阻抗一致。
非均匀介质:声场内介质声阻抗不相等。
界面:两种不同声阻抗物体的接触面。
界面反射:超声在非均匀介质中传播时,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即通过界面时,就有界面反射大界面:界面尺寸大于超声束直径。
(入射超声遇到大界面时,呈镜面反射模式)。
小界面:界面尺寸小于超声束直径。
(入射超声遇到小界面时,呈散射模式)。
超声和一切声波一样,具有频率(f)、声速(c)、和波长(λ)三个物理量,三者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列公式表示:c=f·λ。
波长(λ):声波传播过程中相邻的两个周期中,对应点的距离或相邻的两个波峰或波谷间的距离。
频率(f):单位时间内质点振动的次数,一般以每秒振动次数表示,单位为赫兹(Herze,Hz),每秒振动1次为1Hz。
声速(c):单位时间内声波在介质中传播的距离,常用单位为m/s或cm/s。
人体软组织平均声速为:1540m/s,或近似于是1500m/s。
声阻抗:是用来表示介质传播超声波能力的一个重要的物理量,其数值的大小由介质密度ρ与声波在该介质中的传播速度C的乘积所决定,即: Z=ρ·C ,单位为Kg/m2·s。
超声显像时回声水平的强弱取决于构成界面的各种组织之间声阻抗值的大小。
差值越大,回声水平越强,否则相反。
束射性或指向性:由于超声波频率很高,波长很短,故在介质中呈直线传播,具有良好的束射性或指向性。
超声波:是指声波振动频率超过20000Hz的机械波,进入人体不同的组织会遇到不同的声特性阻抗,正是各种不同的声阻抗差别构成了人体组织超声显像的基础。
超声诊断学:研究和应用超声波的物理特性并结合解剖学,病理学及临床医学的相关知识对疾病进行诊断的科学。
超声诊断的临床应用,优点和局限性:见书本的第1, 2页(一定要看一下)A型诊断法:幅度调制显示法(现在多不用,眼科)B型诊断法:辉度调制显示法,获取器官断层解剖图像M型诊断法:获取距离时间曲线图(心脏检查)D型诊断法:获取血流方向,估计速度大小朝向探头的血流为红色,背向的为蓝色,判断动静脉需要用频谱多普勒显像第六章、肝超声诊断一、肝脏的超声解剖----肝脏的五叶八段:五个肝叶:右前叶、右后叶、方叶、左外叶、尾状叶八个肝段:左外叶上(S2)、下段(S3),右后叶上(S7)、下段(S6),右前叶上(S8)、下段(S5),方叶(S4)和尾状叶(S1)肝内血管:1、Glisson系统----肝门静脉、肝固有动脉、肝管在肝内逐级分支并始终走行在一起,外有Glisson鞘包绕,共同组成Glisson系统2、肝静脉系统-----(肝左、中、右三支肝静脉会注入下腔静脉)3、肝门的解剖肝门是指肝内大血管、胆囊等结构进出肝的部位。
第一肝门:亦称肝门,位于肝脏面横沟处,为门静脉、肝动脉、胆管、淋巴管及神经出入口。
第二肝门:位于肝膈面下腔静脉沟,是三支肝静脉与下腔静脉汇合处,人体直立时约高于第一肝门5cm。
二、肝脏的超声检查方法体位:仰卧位、左侧卧位、右侧卧位坐位、半卧位扫查方法:沿肋骨间隙、沿肋缘下、剑突下三、正常肝脏的超声表现形态及大小在上腹部作纵断层,肝脏为类三角形,膈面圆钝而下缘成锐角,左叶小于45。
,右叶小于75。
正常肝脏的轮廓清晰,光滑而平整。
肝内结构:肝内的液性管腔结构与韧带,编称为肝内的纹理结构。
正常时肝内纺理清晰而均齐,门静脉(PV)内径小于1.4CM , 总胆管(CBD)内径小于0 .6 CM。
肝内回声特点:正常肝实质呈中等或弱回声光点,其强度和频率皆均匀。
正常肝脏声像图:M型超声(右图)示靠近第二肝门附近的肝实质随心动周期变化而有伸缩,提示肝质地柔软。
正常肝彩色多普勒血流图:肝的血管系统包括门静脉、肝动脉和肝静脉。
门静脉和肝动脉为入肝血流,呈红色;肝静脉为引流血管,内为出肝血流,呈蓝色。
四、肝脏疾病的超声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肝脏占位性病变超声诊断-----病史、体征;病变回声特性;彩色血流表现;超声造影(二)---------- 肝硬化病因、病理及临床表现一、声像图特点1肝脏外形及大小改变;2肝脏包膜回声改变;3肝脏实质回声改变4出现门静脉高压时声像图改变:脾脏肿大;门静脉系统血管增宽;脐静脉重新开放5胆囊壁的改变(增厚、双边影);6腹水(低蛋白血症引起);7肝静脉系统肝内胆管的改变(三)脂肪肝声像图特点——肝实质回声增强;门脉管壁回声纹理模糊;回声均匀细腻;后壁回声衰减(四)肝囊肿声像图1、肝内可见单个或多个圆形或椭圆形无回声区;2、囊壁薄,呈细光带回声,边缘整齐光滑3、囊肿侧壁可出现回声失落效应;4、位置较浅的囊肿,由于混响效应,前部出现低回声5、由于囊液透声性好,囊肿后壁及深部的肝组织回声增强;6、囊肿位置较浅时,超声可见压缩征7、合并感染时,囊内可见微弱回声和漂浮的光点原发性肝癌与肝血管瘤的超声鉴别诊断边缘特征边界尚清,周围有声晕边界清,边缘回声増强后芳回声可轻度增遗増强彩色多昔勒超声内部线状、分支状血流血流较少,周边部为主肝硬化基础常肴少见多普勒流速曲线动脉频借为主,阻力指数较高静脉频谱为主,动脉阻力指数较低超声造影表现勒脉期快谨整体増强,门脉期和延i尺期减很旱低冋声动脉期周逖吉节状増强,向心性填充,门脉期和征识期旱等回声或高回声(五)多囊肝声像图:1、肝内各切面可见很多大小不等的无声回声区,边界清晰;2、病灶具有肝囊肿所具有的囊肿特征3、肝脏增大,表面不规则,以受侵犯的肝叶为主,肝实质回声增强;4、多数合并多囊肾,多囊脾,多囊胰脂肪肝:非均匀性脂肪肝肝内低回声需与肝癌相鉴别。
前者低回声无包膜,无球体感,肝癌的低回声,肿块有包膜,且有球体感。
肝硬化:肝硬化除了慢性肝病相鉴别外,主要需与弥漫性肝癌鉴别。
鉴别要点主要是肝脏体积变化及甲胎蛋白测定值。
肝囊肿:肝囊肿与肝内血管及扩张的胆管的断面相鉴别,肝内血管的形态随超声切面的不同而变化,彩色多普勒检查肝内血管内被彩色血流信号充填。
扩张肝内胆管在某些切面与胆道相通。
肝脓肿:未液化的早期肝脓肿及肝脓肿液化不全期应与肝癌鉴别,结合病史及短期随访复查是鉴别二者的主要方法。
完全液化的肝脓肿与肝囊肿鉴别。
肝血管瘤:本病与肝癌鉴别,肿瘤内部的回声特点、质地,甲胎蛋白化验是二种疾病鉴别诊断的主要依据。
第七章胆囊和胆管超声诊断一、探测体位常规仰卧位右前斜位二、正常胆囊超声图表现1呈梨形,长茄行或椭圆形;2胆囊轮廓清晰光整,呈明亮的线状,囊内无回声,胆囊后壁及后方回声增强3胆囊长径一般不超过9cm,前后径为2-3cm, —般不超过4cm ;4囊壁厚度为1-2cm5胆囊颈和门静脉或门脉右支根部之间有一线状强回声带连结,这是识别胆囊位置的重要标志三、胆囊结石1.典型表现:胆囊内强回声,后方伴声影,强回声可随体位的改变而发生移动(同时具备以上3点特征为诊断胆囊结石的可靠依据)2.胆囊内充满结石:典型者呈囊壁-结石-声影”三合征简称W ES”征第八章脾适应症:1先天性脾脏异常无脾综合症或多脾腺综合征右位脾副脾游走脾2脾肿大,脾萎缩(常见)3脾肿瘤(原发,转移)4皮囊肿 5脾外伤6脾血管病变脾梗塞脾动脉瘤脾静脉阻塞综合症7脾脏介入超声应用脾占位病变探头频率为3.5—5.0Hz 检查无需准备,但空腹图像更加清晰 体位一般右侧卧位;危重不宜翻动的患者仰卧位脾超声测量 长径8 ------- 12cm 后径3 ----------- 4cm 男性<4cm 女性<3.5cm第九章胰腺超声 ------ 判断胰体:其后上缘可以看见穿行的脾静脉 胰腺是腹膜后位器官分为三型----蝌蚪型腊肠型哑铃型 胰腺的大小随年龄而增加,50岁以上胰腺则逐渐萎缩回声增强老年 人的胰腺较年轻人的小 头 正常 <2cm 可疑 2.1 — 2.5 异常>2.6急性胰腺炎病因和诱因急性水肿型胰腺炎胰腺肿大65%轻中度为主边缘实质 光滑,清晰呈低回声 胰管扩张 少见 并发症少见声像图恢复时间较快第十章、泌尿及男性生殖系统超声诊断体尾 <1.5cm 1.6---2.0 >2.1(肿瘤炎症)------胆系疾病和酗酒饱食出血坏死型胰腺炎 重度不规则模糊回声较粗常见 常见 较慢(一)肾1•正常:肾脏左右各一,呈扁豆状,位于腹膜后脊柱两侧肾窝中,两肾呈八”字型分开,肾长约10~12cm,宽约5~6cm,厚约3~5cm。
超声:一般不需检查前准备,若同时检查膀胱,输尿管,前列腺或盆腔其它结构时,检查前60分钟饮水500ml并憋尿。
仰卧位冠状切面最常用,皮质回声略高于髓质。
2•肾囊肿:肾实质内有一个或多个无回声区,壁薄,光滑,多呈圆形或椭圆形,无回声区的后壁及后方回声增强,可见回声影。
注:肾囊性病变根据形态可分为孤立性肾囊肿,多发性肾囊肿和多房性肾囊肿3•多囊肾(先天性遗传性疾病):肾体积明显增大,轮廓不规则,表面凹凸不平,肾实质可见多个大小不等的无回声区,呈圆形或椭圆形,相互不沟通,常同时合其它器官多囊性病变。
多境■哇肾義肿受畚肾脏峯次两侧单侧峯见襄月P特点多个,细丿卜充?蒲全肾P之罔回尸土曾弓邑回声丄丄常肾夕卜形昔遍増大烹肿局部夹出肝RS常为多袁肾4•肾积水:由尿路梗阻引起肾盂肾盏尿液滞留,肾盂肾盏扩张及肾萎缩的病理改变。
轻度肾积水,前后经宽度<3cm;中度肾积水前后径宽度3~4cm;重度肾积水前后径宽度>4cm。
5•恶性肿瘤成人肾细胞癌最多,小儿肾母细胞瘤多见。
6.肾结石:肾集合系统内强回声亮点或团状,其后方伴声影,结石小于3mm时后方无声影,贝壳症”,泥沙症”是典型表现。
多见于肾下盏且常位于肾后部。
(二)输尿管1.正常长为24~32cm,内径5~7mm,三个狭窄肾盂输尿管连接部,输尿管跨髂血管处,输尿管膀胱连接部。
超声:一般不显影,大量饮水或膀胱充盈时,表现为中间无回声的明亮条带状回声且有蠕动2输尿管结石强回声,后方有声影,可随体位改变(三)膀胱1•正常成年容量为350~500ml,排尿后残余量少于10ml,膀胱三角是结核肿瘤的好发部位。
超声:膀胱内尿液无回声,膀胱壁呈光滑带状回声,充盈少时呈三角形或四边形,充盈多时呈圆形或椭圆形2•膀胱结石:大致与输尿管结石相同3•膀胱憩室:膀胱壁周围无回声区,无回声区与膀胱有交通口,排尿前后大小会变,伴结石时表现为强回声伴声影(四)前列腺1•临床上分为周缘区(外腺区)前列腺癌的好发部位,中央区及移行区(内腺区)前列腺增生的好发部位。
前列腺的左右径为4cm,上下径3cm,前后为2cm 2•前列腺增生:以前列腺前后径增大最为重要3•前列腺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的检查具有早期诊断意义。
第^一章产科超声(一)子宫及附件的超声途径经腹超声:要求排便检查;检查前充盈膀胱以暴露子宫底,充盈膀胱既是腹壁与子宫间的透声窗,又可推开周围肠曲。
经阴道超声:适用于已婚妇女急腹症患者,早早孕检查,膀胱无法充盈者,盆腔有较小肿物的等,对处女禁用。
检查前需排空膀胱。
经直肠超声:适用于未婚妇女,及已婚妇女但阴道有畸形腔内探头不能进入者。
(二)正常超声声像图(1)子宫:纵切面时为倒置梨形。
根据宫腔线与宫颈管线所成夹角,可分为前位,中位,后位子宫。
正常子宫浆膜层为光滑的强回声带,肌层为中低回声带,内膜回声及厚度随月经周期变化。
(2)卵巢:生发上皮及白膜为光滑的线状回声,内有无回声的卵泡。
(3)随月经周期变化的子宫及卵巢声像图变化:卵泡早期:月经1 —7天,只见宫腔线;卵泡数个,边缘模糊,增长慢,但无优势卵泡。
卵泡中期:月经6 —7天,子宫内可见三线征,卵巢内可见直径大于10mm的优势卵泡。
卵泡晚期:月经13 —14天,子宫内膜厚12 —13mm ,卵泡直径大于20mm。
排卵期:卵泡消失60%,塌陷。
子宫内见清晰三线两区。
黄体早期:内膜回声增高,三线变模糊。
黄体晚期:三线消失。
(三)子宫及附件疾病超声表现子宫肌瘤:为子宫平滑肌组织增生而成。
根据肌瘤与子宫肌层关系分为:肌壁间,浆膜下和粘膜下肌瘤。
超声表现:(1)子宫大小根据肌瘤数目,可正常,饱满或增大。
(2)子宫形态根据肌瘤位置,可正常,饱满或不规则。
(3)子宫内部回声可有高,中,低回声。
子宫内膜癌卵巢肿瘤纤维瘤成熟畸胎瘤库肯勃瘤(特殊的卵巢转移性肿瘤)第十二章产科超声诊断超声检查时间1、第一次妊娠及孕周(是否怀孕)2、第二次11~14W量NT3、第三次18~22W胎儿畸筛查(产前筛查最重要的时机)4、第四次28~30W估计胎儿生长发育及发现孕晚期出现的畸形5、第五次37W 后AFI、EFW(羊水、胎盘)可以确定宫内妊娠,是妊娠良好的标志------1、妊娠囊2、卵黄囊超声估计孕龄1、孕龄GS(周):妊娠囊最大直径(cm)+3 ;2、胎儿顶臀长CRL 孕龄(周)二CRL(cm)+6.53、双顶径BPDV31W,增大3mm/w 31~36W,增大1.5mm/w >36W,增大1mm/w4、头围HC;5、腹围AC ;6、腰围FC羊水的测量异位妊娠:部位多位于输卵管;临床表现为不规则出血、腹痛类型及超声图像:未破裂型宫外孕,破裂流产型宫外孕,陈旧型宫外孕未破裂型宫外孕:①子宫小于闭经月份;子宫直肠窝及腹腔无异常所见②内腹回声增粗,增强,子宫内见不到妊娠囊光环,或仅见到假妊娠囊③根据输卵管妊娠放入部位不同,用于子宫旁或子宫体显示不完整的非均质肿块假象破裂流产型宫外孕①子宫与未破裂型相同;自宫周围及附体区呈不均质肿块,界限不清②子宫直肠窝及腹腔见到的无回声区陈旧型宫外孕①子宫大小多属正常;侧腹不显示无回声区②子宫后方出现不规则肿块,呈盆弧形”,边缘壁厚,其内部回声不均匀前置胎盘胎盘早期剥离病理变化1底蜕膜层出血,形成血肿,使胎盆附着处剥离2剥离小,血液即凝固,临床无明显症状3底蜕膜下继续出血,胎盆剥离面不断扩大,可出现以下三种情况:外出血型、内出血型、混合出血型临床表现1腹痛突然发作,为持续性,随宫腔积血越多,腹痛越剧烈2内出血型无痛性阴道流血:混合型出血型阴道流血量不定,贫血程度和出血量成正比声像图特点1胎盆与子宫之间出现无回声区,暗区不规则;2剥离处胎盆增厚,可见像腹腔突出;3如有血液破入羊膜腔时,则羊水暗区内可见较多的光环回声;、4前壁胎盆早剥时,胎儿多靠近子宫后壁;后壁胎盆早剥时,胎儿多靠近子宫前壁;5严重胎盆早剥时,胎儿较多死于宫内;6外出血型胎盆早剥时,可无明显剥离暗区显示第十三章正常心脏超声诊断心脏的解剖位置:位于胸腔中下纵隔的前面其外有心包包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