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D 马丁-塞利格曼谈积极心理学 TED教育
- 格式:pptx
- 大小:1.66 MB
- 文档页数:18
积极心理学主要内容积极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积极心理和个人成长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人类的优点和优势,以及如何提高个人幸福感和满意度。
本文将介绍积极心理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其定义、历史背景、核心概念和应用领域。
一、定义积极心理学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它是传统心理学的一种补充和延伸。
积极心理学关注人类的优点和优势,旨在帮助人们提高幸福感、满意度和个人成长。
二、历史背景传统心理学主要关注人类的问题和病态,而忽视了积极的方面。
马丁·塞利格曼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积极心理学的概念,旨在重新定义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将人类的优点和优势纳入研究的视野。
三、核心概念1.幸福感:积极心理学认为,幸福感是人类追求的最高境界。
幸福感包括积极情绪、满意度和生活意义感。
2.优点和优势:积极心理学强调人类的优点和优势,如勇气、智慧、创造力等。
通过发掘和发展这些优点和优势,人们可以提高个人成长和幸福感。
3.心流体验:心流是一种全身心投入的状态,人们在这种状态下完全沉浸于当前的活动中,忘记了时间和周围的环境。
心流体验可以带来满足感和成就感。
4.积极情绪:积极心理学研究了积极情绪的起源、类型和影响。
积极情绪包括喜悦、希望、爱和感激等,它们对人类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具有重要影响。
5.目标导向:积极心理学强调人们应该设定清晰的目标,并为之努力奋斗。
目标导向可以提高个人的动力和成就感。
四、应用领域1.教育领域:积极心理学可以应用于教育领域,帮助学生发掘和发展自己的优点和优势,提高学习动力和成绩。
2.工作场所:积极心理学可以应用于工作场所,帮助员工发挥自己的优势,提高工作满意度和生产力。
3.心理咨询:积极心理学可以应用于心理咨询领域,帮助个体解决问题、提高幸福感和心理健康。
4.个人成长:积极心理学可以帮助个人发掘和发展自己的优点和优势,提高个人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实现自身的成长和发展。
积极心理学是一门关注人类积极心理和个人成长的学科。
积极心理学定义积极心理学:探索幸福与成就的科学引言:积极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幸福、成就和个人发展的科学。
它关注的是人类的优点、积极情感和个人成长,旨在帮助人们实现更加有意义和满足的生活。
本文将介绍积极心理学的定义、历史背景、核心概念以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一、积极心理学的定义积极心理学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它与传统心理学关注的问题不同,更加关注人类的优点和积极体验。
积极心理学的目标是帮助人们提高幸福感、发现个人优势并实现个人成长。
二、积极心理学的历史背景积极心理学的兴起源于对传统心理学的批评。
传统心理学主要关注人类的问题和病态心理,而忽视了积极的方面。
马丁·塞利格曼等心理学家开始思考,为什么我们只关注人们的痛苦和问题,而忽视了他们的幸福和优点。
于是,积极心理学应运而生,成为一门全新的研究领域。
三、积极心理学的核心概念1. 幸福感:积极心理学认为幸福感是人们对生活的整体满意度和快乐感受。
它包括积极情感、满足感和意义感。
2. 个人优势:积极心理学强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特长,通过发现和发展这些优势,人们可以更好地应对挑战和实现个人成长。
3. 心流体验:心流是指人们在投入高度集中的活动中,完全沉浸其中,忘记时间和周围环境,体验到极大满足感的状态。
积极心理学鼓励人们追求心流体验,以提升幸福感和个人成就。
4. 积极情感: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情感是幸福感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喜悦、爱、希望、宽恕等积极的情感体验。
四、积极心理学的应用1. 教育领域:积极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被广泛研究和实践。
通过培养学生的个人优势和积极情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业成绩。
2. 工作场所: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也逐渐应用于工作场所。
通过创造积极的工作环境、激发员工的潜能和积极情感,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绩效。
3. 心理健康:积极心理学的方法也被应用于心理健康领域。
通过培养积极情感、提升心流体验和发现个人优势,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压力、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
积极心理学创始人,马丁·塞利格曼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E.P. Seligman 1942- )美国心理学家,曾获美国应用与预防心理学会的荣誉奖章,终身成就奖。
1998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马丁·塞利格曼出生于美国纽约州奥尔巴尼,在家乡念书时,喜好篮球运动,后因未能入选篮球队而开始钻研究学问。
13岁那年,他开始专心读书,尤其是S.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论》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64年,塞利格曼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随后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师从R.所罗门学习实验心理学。
塞利格曼先是与B.奥弗米尔,后来又与S.梅尔合作研究了狗在受到预置的不可避免的伤害进所表现出的被动性。
塞利格曼提出动物的学习与它们的活动无关,简单地说,动物是失助的。
他发现:当坏事发生进,那些具有将坏事的起因看作是固有的不变的人往往陷入失助的境地。
“习得性无助”是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的,他用狗作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随后的很多实验也证明了这种习得性无助在人身上也会发生。
1、定义:习得性无助指有机体经历了某种学习后,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上表现出消极的特殊的心理状态。
2、表现:习得性无助学生形成了自我无能的策略,最终导致他们努力避免失败。
他们力求无法实现的目标,他们拖延作业,或只完成不费力气的任务。
他们沮丧,并以愤怒的形式表现出来。
美国国家阅读委员会的报告描述这类学生是“懒散、怠慢、有时是破坏性的。
他们不完成作业。
他们面临困难的作业很快就放弃。
他们在要求大声阅读、测验时变得焦虑。
”有一项研究显示,反复对动物施以无可逃避的强烈电击会造成无助和绝望情绪。
60年代对这种“习得的无助感”之研究又做了加强。
让孩子善于习得乐观——访马丁·塞利格曼教授(转载)让孩子善于习得乐观——访马丁·塞利格曼教授时间:2013-02-22 09:30 来源:好家长网作者:Dennis 点击: 565 次乐观可以习得。
习得的方式:“捕捉思维”——进行“评估”——找出“更正确的解释”——化解灾难性的思维。
悲观最终的化解(乐观的建立)需要通过行动来实现。
马丁·塞利格曼,美国宾州大学心理学教授,前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主要从事习得性无助、抑郁、乐观主义、悲观主义等方面的研究。
于1998年创立积极心理学,研究如何生活得快乐、成功、有意义。
著有《真实的幸福》《活出最乐观的自己》《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教出乐观的孩子》《持续的幸福》等。
在很长时间里,心理学都是从抑郁等角度来研究人的心理世界并力求改造矫正,而塞利格曼教授提出心理学除了关注心理疾病,更应该关注正常人的心理健康。
他力求从积极心理角度,使用精确的测量和各种正向的方法提升个人幸福感,并且将这种理论及方法延展到了家庭教育领域,为广大的家长和儿童工作者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行动指南。
2012年11月,塞利格曼教授来到北京讲学,我们有幸采访了他,并结合其著作要点,整理出如下访谈记。
父母不恰当的教养方式是孩子产生习得性无助和悲观的来源之一好家长网:塞利格曼教授您好。
“习得性无助”的研究开拓了心理学研究的新领域,您能简略为我们概括一下理论与个人发展的关系吗?马丁·塞利格曼:1967年,我们在研究动物时发现,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狗施加难以忍受的电击。
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于是在笼子里狂奔惊叫。
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狗就趴在地上,惊恐哀叫,也不狂奔。
后来在给电击前,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倒地呻吟和颤抖。
它本来可以主动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这一项研究显示,反复对动物施以无可逃避的强烈电击会造成无助和绝望情绪。
22美眉 2024.01下教研与美育德育建设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高中班主任德育教育新模式魏玉民(山东省临沂市临沂第二十四中学,山东 临沂 276034)摘 要: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德育很多时候被局限于对道德规范和价值观的简单灌输,而缺乏对学生内在动力和个体差异的关注。
而积极心理学注重从学生的内在需求和个体特点出发,倡导通过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引导他们形成积极、健康的心态,来促进他们的德育成长。
在此背景下,将积极心理学理念融入高中班主任的德育教育工作,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为他们提供一个更为开放、包容和有益的成长环境。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高中阶段; 德育教育引言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领域一个重要的分支,旨在探究人类的优势、价值和潜力,以及如何通过培养个人的内在优势来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近年来,积极心理学的理念逐渐被引入到教育领域,为德育教育的推进提供了新的思考和实践路径。
在这个新模式中,高中班主任作为德育教育的主要实施者,需要通过积极心理学的理念,采取更为积极、开放和多元的教育方法,帮助高中生构建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观,引导他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展现出积极、乐观和进取的态度。
同时,通过积极心理学的实践,高中班主任还能发掘和激发高中生的内在潜力,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德育教育的实践中,从而实现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社会价值的创造。
一、积极心理学的概述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领域中的一种革新理念,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开始受到广泛关注。
与传统心理学主要关注个体的心理问题和消极情绪不同,积极心理学注重探讨个体的幸福感、美德、力量、希望、成就及生活的意义等正面元素。
通过研究人的优势和力量,以及如何通过培养个体的积极主观经验来促进其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积极心理学为现代心理健康和教育领域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体系中,其创始人马丁·塞利格曼提出了“PERMA”模型,即正面情绪(Positive Emotions)、参与(Engagement)、关系(Relationships)、意义(Meaning)和成就(Accomplishment)。
TED关于幸福的演讲稿演讲人介绍演讲人: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马丁·塞利格曼是美国心理学的知名人物,也是“正向心理学”派别的创始人之一。
他曾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和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教授。
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他致力于研究心理学的应用,并为社会和个体的幸福做出贡献。
幸福到底是什么?大家好,我是马丁·塞利格曼。
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是关于幸福的话题。
我们都希望自己能够幸福,但是幸福到底是什么呢?我们如何才能体验到真正的幸福呢?幸福的定义和表达因人而异,但是它通常被定义为满足程度高和情绪稳定的状态。
然而,幸福远比这更复杂。
事实上,幸福包括个体的情感、思想、行为和社交活动等方面,同时还受到文化、人格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幸福是可以被培养的那么,我们如何才能让自己更加幸福呢?过去的研究发现,幸福是可以被培养的。
在试图提高幸福感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采取多种方法。
以下是一些在过去的研究中被证明可行和有效的方法:1、通过积极情感建立幸福感积极情感包括喜悦、爱、同情心、自豪感和感激等。
这些情感对个体的幸福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参与积极活动、寻求支持和发展人际关系来增加积极情感。
2、建立有意义的人际关系社交关系是个体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研究表明,人类需要友谊和温暖的人际关系来获得满足感。
因此,我们需要积极建立有意义和积极的人际关系。
3、发展无私的品质无私的品质可以包括对他人的关心、同情心、打开心扉等。
这些品质可以增强个体的情感和社交技能,推动个体在支持他人的过程中获得积极体验。
4、借助媒体和书籍等途径学习心理学技能在当今的社会中,我们有着广泛的渠道来获取有关幸福和心理健康知识。
通过阅读书籍、参加讲座和观看公开的教学内容,我们可以发展出越来越多的技能,以帮助我们面对压力、发现个人潜力等。
5、锻炼身体锻炼身体是增强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之一。
运动和身体活动可以释放身体内的化学物质,减轻压力、恢复精神,同时还可以保持身体健康,增强抵抗力。
正面教育读后感正面教育是一本由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所著的心理学著作,该书于2007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正面教育一书以心理学的视角探讨了积极心理学的概念,并提出了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正面教育。
正面教育强调了积极心理学的重要性,提出了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即通过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和心理素质,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生活质量。
读完《正面教育》这本书,我深受启发。
在书中,作者马丁·塞利格曼通过对正面心理学的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教育理念。
他认为,传统的教育方式过于注重学生的弱点和缺陷,而忽视了学生的优点和潜力。
而正面教育则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和心理素质为重点的教育方式,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生活质量。
在书中,作者通过大量的实例和研究数据,向读者展示了正面教育对学生的积极影响。
他指出,正面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培养自律和毅力,提高学习成绩,增强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这些都是传统教育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通过正面教育,学生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读完《正面教育》,我对教育的理念有了新的认识。
在传统的教育中,老师往往过于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
而正面教育则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和心理素质为重点的教育方式,它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培养自律和毅力,提高学习成绩,增强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这种教育理念对于我来说是一种全新的启发,它让我意识到,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读完《正面教育》之后,我对教育的认识有了新的认识。
我深深地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正面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和心理素质为重点的教育方式,它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培养自律和毅力,提高学习成绩,增强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塞利格曼积极心理学名言
马丁·塞利格曼是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他提出了许多有关积极心理学的名言。
以下是一些例子:
1. “真正的幸福来源于你对自身所拥有的优势的辨别和运用,来源于你对生活意义的理解和追求,它是可控的。
”
2. “乐观主义者往往比悲观主义者更健康、更幸福。
”
3. “快乐不是来自于获得,而是来自于付出。
”
4. “希望并非盲目的乐观,而是对问题清醒的认知和积极的解决。
”
5. “人们的幸福感源于个体的性格特质和日常生活中的体验。
”
这些名言都强调了积极心理学的一些核心理念,包括幸福的可控性、乐观的态度、付出的价值、希望的重要性以及日常生活的体验对幸福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