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理论中的要素流动研究综述
- 格式:docx
- 大小:31.05 KB
- 文档页数:7
学科名著阅读报告International Trade and Factor Mobility国际贸易和要素流动一、前言罗伯特·蒙代尔(Robert A. Mundell),美国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教授、世界品牌实验室(World Brand Lab)主席、199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最优货币区理论”的奠基人,被誉为“欧元之父”。
他具有革新意义的研究为欧元汇率奠定了理性基础,他对不同汇率体制下货币与财政政策以及最优货币流通区域所做的分析使他获得199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蒙代尔教授对经济学的伟大贡献,一是开放条件下宏观稳定政策的理论(蒙代尔——弗莱明模型),二是最优货币区域理论。
蒙代尔教授敏锐地观察到,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与全球化的发展,产品、服务、尤其是资本可以通过贸易和投资大规模的跨国界流动。
在一个更为开放的经济体系中,一国的货币主权和财政政策效果更多的受到外部世界的制约,宏观调控能力下降。
经济学越来越难以对经济前景进行预测,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传统的宏观和微观经济学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面临新的挑战。
可以说,蒙代尔教授关于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国际经济学的研究正是在迎接这样的挑战,他是一位伟大的先行者和预言家。
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无论是国际经济一体化还是区域经济圈,其实质就是生产要素不断趋向自由流动的一个动态的过程。
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每一个阶段,都表现为具体的要素自由流动程度的一种状态。
当前,市场经济体制在全球范围的实施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创造了条件,国际贸易为生产要素国际流动提供了内在的动力,跨国公司为了实现其全球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在世界范围内配置资源、资本和技术等,推进了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国际贸易壁垒的存在也成为生产要素国际流动的重要原因,这些因素促成了当代生产要素国际流动的迅速发展。
国际贸易的劳动力要素流动影响研究引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国际贸易的劳动力要素流动对于各国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国际贸易对劳动力要素流动的影响,并就这一影响进行研究和分析。
一、国际贸易对劳动力要素流动的促进作用国际贸易的发展,为各国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各项生产要素如资本、技术和劳动力等在全球范围内得以有效配置,从而提高了全球生产效率。
对于劳动力要素而言,国际贸易的发展拓宽了个体的就业机会,也为劳动力的流动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例如,中国的制造业迅速发展,吸引了大量的外国投资和劳动力要素流入,提高了中国的就业率和劳动力水平。
二、国际贸易对劳动力要素流动的挑战国际贸易的劳动力要素流动也带来了一些挑战。
首先,资本和技术的跨国流动加重了不同国家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压力,使得一些传统产业无法在全球市场中保持竞争力,进而影响了劳动者的生计。
其次,虽然劳动力要素的流动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但也可能导致社会不平等加剧。
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通常需求高素质的劳动力,而低素质劳动力可能面临被淘汰的风险。
三、国际贸易对劳动力要素流动的政策应对为了应对国际贸易对劳动力要素流动带来的挑战,各国可以制定相应的政策。
首先,政府可以通过改善教育体系,提高劳动力的技能和素质,从而增加劳动力的竞争力。
此外,政府还可以加强职业培训,帮助那些面临工作压力的劳动者重新适应市场需求。
同时,各国可以通过加强劳动力市场的监管,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减少劳工剥削,提高工资水平。
四、国际贸易的劳动力要素流动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国际贸易的劳动力要素流动对全球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劳动力要素的流动促进了各国生产效率的提高,推动了全球经济的增长。
其次,国际贸易还改变了各国之间的产业结构。
一些发展中国家通过吸引外国资金和劳动力,逐渐实现了产业升级,提高了自身竞争力。
然而,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发达国家面临失业率上升和工资水平下降的压力。
结论国际贸易的劳动力要素流动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国际要素流动和商品贸易的关系研究作者:卓凡超常志有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6年第19期摘要:国际要素流动对各国贸易产生的影响研究具有一定理论和实际意义。
国家间贸易理论主要分为古典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和当代国际贸易理论,而且分别从生产率绝对和相对差异、资源禀赋的差异和市场规模的差异等方面导致贸易理论的不同。
根据已有的贸易理论分析要素流动和贸易之间的关系,即要素流动对贸易的影响主要包括替代和互补的关系,以期更好地指导国家间要素流动和贸易的发展。
关键词:要素流动;国际贸易;替代关系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9-0161-02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日益密切,商品生产的专业化分工促进了各国贸易的扩张。
贸易进程的加速促进了贸易理论的发展,贸易理论发展主要包括以生产率为基础的古典贸易理论、以资源差异为基础的资源禀赋理论和各国进行商品的规模为基础的规模经济理论。
一、主要的贸易理论(一)古典贸易理论以斯密为代表的古典贸易理论,主要研究各国生产率的差异产生贸易活动,当一种商品的生产率较高时,该种商品的生产在生产同等数量的情况下,会消耗更低的成本。
一国总是生产本国生产率较高的产品,对该商品进行出口贸易,进口本国生产率较低的产品。
生产率的不同代表了各国生产商品的比较优势,生产率越高比较优势越大。
生产优势的不同可以划分为绝对比较优势和相对比较优势,斯密提出的绝对比较优势,代表厂商生产商品具有绝对的高生产率。
以李嘉图为代表的相对比较优势,是指在生产不同商品上,厂商具有相对不同的生产率,并不存在绝对的生产优势。
古典贸易理论关键的假设是在产品生产过程的投入中,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
新古典贸易理论,主要包括以赫克歇尔为代表的资源配置贸易模型和萨缪尔森的特定要素模型。
在完全竞争的要素市场和商品市场中,商品的生产过程中主要是有两种及两种以上的要素投入,各国由于资源禀赋的差异引起的贸易往来。
国际贸易和要素流动蒙代尔在一定程度上,商品流动至少代替了要素流动。
不存在贸易壁垒的情况下,即使是要素不流动,当商品价格趋于均衡时,要素价格也有趋于均等化的倾向。
同样的事实是要素的完全流动性会导致要素价格均等化,即使没有发生商品的流动,商品价格最终会趋于均等化。
在现实世界中能找到两种极端情况:在没有贸易时有可能存在要素的完全流动;或在不受限制的贸易下要素不流动。
古典经济学家普遍选择了生产要素的国际不流动这一特殊情况。
本文将描述放宽后者假设而产生的效用,不仅允许商品流动,还有一些要素流动。
具体来说,贸易壁垒增加会促进生产要素流动,要素流动限制的增多会刺激贸易。
它将会形成更具体的古老的保护学说。
I 贸易障碍刺激要素流动在某些严格的假设下,要素的流动来代替商品是完整的。
在两个国家,两种商品,两种要素的模型,商品价格均等化能足以保证要素价格均等化并且要素价格均等化也能足以确保商品价格均等化,如果:(a)首先生产函数是同质的(即相对和绝对的边际生产率只依赖于要素的组合比例)并在这两个国家是相同的;(b)对于任何生产函数,一种商品要求某种要素在所有点上其他任何要素价格的商品中都占有更大比例。
(c)排除专业化的要素禀赋。
在现实世界中,这些假设并不总是满足,所以包含这些假设的模型是受限的。
但是它们确实排除了一些重要的国际贸易格局的影响,坚持着当前的目的。
后来,这将成为明确以后,放宽假设并不会严重影响文章的结论变得越来越清晰。
首先,我们证明了贸易障碍的增多会鼓励生产要素流动。
为此,我们做出一些相当极端的关于流动性的假设。
假定有两个国家A和B,两种商品分别为棉花和钢铁,还有劳动力和资本两种因素。
A 国相对于B国来说劳动丰富但资本贫乏;钢铁是资本密集型商品而棉花是劳动密集型商品。
为了解释方便,我们下面将使用商品无差异曲线。
目前,我们假设B国是世界的一部分,A国相对于B很小,其生产条件和要素禀赋对于B国的价格无影响。
考虑这样的一种情况:要素在A、B两国之间是不流动的,但不存在贸易障碍。
国际贸易理论中的要素流动研究综述摘要国际贸易理论中的要素流动研究于经典贸易理论分析框架下展开,主要关注于生产要素国际流动对一国贸易均衡与福利水平的影响、要素流动与贸易之间的关系以及在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框架下生产要素跨国流动的收益。
这些研究在不断接近生产要素流动的现实,但是却依然没有研究要素流动本身,对于要素流动的规律与收益特别是要素流动收益的国际差异缺乏系统分析。
关键词:国际贸易;要素流动;收益;述评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是当代世界经济的主要特征。
在国际生产要素流动的研究中有两条路径:第一,在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框架下,第二是探讨跨国公司投资在传统贸易理论框架中的动机和规律。
对于后者,已经阐述了关于跨国投资理论的文献。
全球化程度日益提高的情况下,世界经济的本质特征已经从以往的商品流动向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转变。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绝对优势、比较优势及要素禀赋等理论)并不能对多要素跨国流动并再组合的情况给出满意的解释。
本文重点介绍相关研究的第一条路径,主要是在生产要素国际扩张理论框架下,综合生产要素流动中的经济学和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贸易理论分析和相应的评论。
一、经济学与国际贸易理论中的要素流动观点(一)经济学中的要素流动观点经济学一般认为生产要素完全流动,流动范围仅限于一个经济体,且没有流动障碍的一般假设。
正如新的制度经济与信息经济学指出的,由于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往往导致的因素不能在资源分配中不能有效地在有效分配基础上实现基础,但有些理论还指出,流动性障碍的因素:同一行业或不同行业的劳动经济学在搜索和匹配理论中的全流程也认为,劳动力市场不像传统的劳动力供需经济学假设在信息完整,无摩擦的市场环境下,通过调整工资可以清除劳动力市场,他们指出,就业和工人面临着一定的“搜索成本”,这种成本来自异质性,信息不对称和交通费用。
显然,这些理论认为,甚至在国内一级,生产要素的流动也有障碍。
(二)古典贸易理论与新古典贸易理论:基于要素国内流动但跨国不流动的研究比较优势理论基于对跨境非流动性的分析。
比较优势理论是一个单一因素观,研究两种商品和劳动情况的一个因素,假设两国之间的要素不流动的前提下,两国按照“采用原则”比较优势和开展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两国将获得贸易效益,但是比较优势理论意味着元素可以在国内两个产业之间自由流动,因为根据这个理论,两国贸易前产生两种商品,但两国之间根据比较优势原则的贸易结果是两国完全的专业精神,这意味着劳动力可以自由地在两个产业之间转移。
因素禀赋理论将里卡多的单一生产要素替换为多种生产要素。
该理论还假定生产要素不能跨越国家,国际贸易是由于要素禀赋的差异,进一步讨论了要素禀赋变化对其生产的影响以及贸易对不同要素利益的影响业主,贸易将不可避免地导致不同国家相同要素价格趋向一致,即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要素的本质不能跨境流动,跨国流动货物实现替代要素的流动性,导致不同国家要素价格的平等可以说是间接的因素流。
(三)新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的新贸易理论: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分析新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解释生产要素跨国流动的结果:产业内贸易,产品内贸易和企业内贸易。
克鲁格曼等经济学家提出的“新贸易理论”运用产业组织理论和市场结构理论来解释产业内贸易现象。
随着市场结构的不完全竞争,规模报酬递增,产品差异化。
论文指出,产业内贸易现象是由于规模经济与产品差异化的相互作用。
产品内贸易理论解释了产品内贸易现象的原因,它是在产品内部专业化的基础上形成的,并分析了产品内贸易的机制和分布。
新的贸易理论从企业层面确定跨境流动性的因素及其自身的结果,即企业内部贸易。
新的贸易理论关注企业异质性与出口和外国直接投资决策之间的关系,以及在国际生产中选择每种组织形式。
异质企业贸易模式和企业内生边界模型是新贸易理论的两个分支。
异质企业贸易模型解释了为什么不是同一行业的所有企业选择进入国际市场。
这个理论增加了对具有较高生产力的企业将进入国际市场和生产力的假设的分析。
较低的企业将只服务于当地市场,甚至退出市场,国际贸易促进资源的最佳分配,带来贸易利益(Melitz,2003)。
企业的内生边界模型从单一企业组织选择,国际贸易理论和企业理论统一的框架,探索企业边界的异质性,在包装内和外包策略的选择。
他们解释了贸易的形式,这是企业内部贸易的跨境流动的结果。
在收入分配下的长期国际劳动和贸易分工是对问题的世界经济理论分析。
经济学家,特别是发展经济学家,一直试图证明发展中国家在劳动分工和贸易中的相对劣势,主要是在发达国家的垄断和国际市场的不平等交换机制的基础上。
这些分析还涉及不同类型国家之间的工业结构差异,并认为工业结构差异是国际收入分配不平等的主要原因。
然而,在国际市场上没有垄断或不平等交易的情况下,这些证明是薄弱的,收入水平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国际市场供给水平的差异。
对产品市场机制的分析不能解释国际直接投资下的收入分配。
事实上,在全球化经济合作条件下的国际收入分配由要素收益法确定:因素稀缺度决定要素价格和要素收入。
要素市场不是产品市场,而是国际回报的分布。
较发达国家有高水平的稀缺元素,发展中国家有较多的低匮乏元素,前者的基本模式势必会获得更高的产出,而后者的收入相对较低,这是全球经济中的国际分销法。
因子相对稀缺差的分布规律也显示了传统国际贸易中的收入分布:高水平稀缺要素密集型产品的回报率必然高于低水平非稀缺要素密集型产品的回报率,因为前者导致较低的供应,而后者导致较高的供应。
在稀缺要素决定高收益率的同时,由于发展中国家东道国强烈的发展需求,注重以政策激励引进外资即高级要素流入,更增强了国民收人向跨国公司的转移或税收收入的减少。
事实上,用“分配”一阋来表述国际投资中各国的收益差异并不合适,因为要素的稀缺性决定要素价格即收益,并不存在一个决定分配比的第三种非市场力量;国际投资往往会增加总产出会使两类国家都提高收益,而不是一种基于定值的。
在收入分配下的长期国际劳动和贸易分工是对问题的世界经济理论分析。
经济学家,特别是发展经济学家,一直试图证明发展中国家在劳动分工和贸易中的相对劣势,主要是在发达国家的垄断和国际市场的不平等交换机制的基础上。
这些分析还涉及不同类型国家之间的工业结构差异,并认为工业结构差异是国际收入分配不平等的主要原因。
然而,在国际市场上没有垄断或不平等交易的情况下,这些证明是薄弱的,收入水平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国际市场供给水平的差异。
对产品市场机制的分析不能解释国际直接投资下的收入分配。
事实上,在全球化经济合作条件下的国际收入分配由要素收益法确定:因素稀缺度决定要素价格和要素收入。
要素市场不是产品市场,而是国际回报的分布。
较发达国家有高水平的稀缺元素,发展中国家有较多的低匮乏元素,前者的基本模式势必会获得更高的产出,而后者的收入相对较低,这是全球经济中的国际分销法。
因子相对稀缺差的分布规律也显示了传统国际贸易中的收入分布:高水平稀缺要素密集型产品的回报率必然高于低水平非稀缺要素密集型产品的回报率,因为前者导致较低的供应,而后者导致较高的供应。
虽然稀缺性因素决定了高收益,但重点是引入外国资本,即高级别因素的流入,以及国民收入转移到跨国公司或由于强劲的税收收入减少发展中国家东道国的发展需要。
事实上,使用“分布”一词来描述国家在国际投资中的回报差异是不合适的,因为要素的稀缺性决定要素价格即收益,并不存在一个决定分配比的第三种非市场力量;国际投资往往会增加总产出会使两类国家都提高收益,而不是一种基于定值的。
二、要素流动下国际贸易理论的拓展20世纪70年代末,主流国际贸易理论开始将原始贸易理论框架中的要素流动性研究整合起来。
这些理论的扩展集中在生产要素在国民收入和福利上的国际流动,一些着重于要素流动与贸易之间的关系,以及在国际流动因素下的一些测试,国际原始理论的有效性贸易,在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框架下,生产要素的跨境流动收入差异。
(一)要素流动对贸易均衡与国民福利的影响Bhagwati的一系列文献提供了对外国因素涌入的国家福利影响的详细分析。
Bhagwati和Tironi(1980)分析了在2 * 2 * 2模型中外国资本流入对国家福利的影响,假设劳动要素是国内所有,资本要素是外国所有权。
Bhagwati和Brecher (1980,1981)放松了劳动力和资本完全由母国和外国所有的假设,给出了外国资本流入时流入国福利受损的条件,并指出转移支付,经济增长和对外国因素流入征收关税将导致一个国家的福利损失,虽然它们可能不影响国家福利,没有元素涌入。
Bhagwatietal(1987)也分析了因素流的福利效应,但分析了流出国外的因素流出之间的回报差异,而不是流入国和目的地国之间的差异。
这些文献的基本前提是,外国因素收入在东道国消费,并保持在新古典贸易理论的框架内,假设没有垄断力量(Bhagwati和Tironi,1980年)。
Wong的(1995)研究集中于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和差异化产品条件下要素流与贸易和福利效应之间的关系。
他的分析将新古典贸易理论与不完全的竞争模式联系起来。
要素禀赋理论的大多数核心定理在H-O理论的两个商品,两个不可变元素的假设和国际资本流动被允许的假设下是有效的。
他的研究还表明,在不同的技术条件下,情况要复杂得多。
两国价格比定义的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不再是静态的。
在资本流动下,它们取决于资本流动的方向和水平。
比较优势的逆转和绝对优势到比较优势的转换是完全可能的。
Norman和Venables(1995)还审查了因素流量下的贸易平衡,假设货物是可交易的,并有跨境生产要素流动。
他们研究了贸易的影响,只有货物贸易,只有要素流,但也是在四个商品贸易均衡条件下的要素禀赋和贸易成本的条件。
(二)要素流动与国际贸易的关系对生产要素国际流动与国际贸易的关系的研究是要素流动下国际贸易理论拓展的另一方向。
Mundell(1957)首先使用资本流动模型来分析贸易和资本流动之间的关系,并且证明在赫克歇尔-俄林模型(Heckscher-Ohlin)关系的假设下,国际贸易和要素流之间存在替代。
Markuson(1983)挑战了贸易和要素流动之间的传统替代关系。
他提出了五个假设:两个国家具有相同的技术,相同的偏好,不变的规模回报,完全的竞争和没有国内扭曲。
通过构建五个模型,每个模型改变模型中的一个假设,一个国家出口使用的价格相对较高。
每个模型的结果表明,元素流入其他国家的相应部门将导致贸易增加,从而证明国际贸易和要素流动之间存在互补关系。
在新古典经济贸易理论的背景下,Wong(2000)研究了外部规模经济条件下要素流和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并得出结论,即使只有一个部门被假定为具有规模外部经济,流动与国际贸易之间也存在着互补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