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稻甬优6号在玉环的种植表现及栽培要点
- 格式:pdf
- 大小:129.37 KB
- 文档页数:2
连作晚稻甬优6号高产栽培技术摘要甬优6号是宁波市农科院选育的籼粳杂交新组合,已经在苍南县作为主栽品种大面积推广。
特介绍甬优6号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包括播种、育秧、移栽、施肥、水管及病虫害防治等内容,以便于指导生产。
关键词连作晚稻;甬优6号;栽培技术甬优6号是宁波市农科院选育的籼粳杂交新组合,我县从2003年开始引进试种,表现穗大粒多、生育期适宜、抗性较好、米质优良等特点,2006年全县种植面积达5 330 hm2。
从这几年的田间长相和稻米品质观察来看,甬优6号是目前我县作单、双季稻种植的一个理想品种。
1特征特性1.1产量表现该品种在我县作连晚栽培,参加县区域品种试验,2003年产量为7 551kg/hm2,比对照品种协优46号增产16.8%;2004年区域试验产量为7 722kg/hm2,比对照品种协优46号增产19.7%,均达显著水平。
1.2生育期该品种感光性强,属迟熟晚稻。
2002年引进时作为山区单季晚稻品种进行试种,2003年开始在我县平原地区作双季晚稻进行小面积示范,当年各性状表现优异。
我们通过平原、半山区和山区不同海拔梯度进行播期试验,在我县海拔50m的平原地区,全生育期138.5d。
在相同播期情况下,随着海拔的升高全生育期明显增长,在海拔350m的山区,生育期155.5d。
因此,在我县海拔超过200m 时,就不能和平原地区一样时间进行播种,必须作为单季稻栽培,否则就有可能出现后期翘穗头现象。
在平原地区进行的不同播期的试验,全生育期随着播期推迟而缩短。
1.3抗性从几年种植情况看,该品种未发现稻瘟病和白叶枯病发生。
但易发生稻曲病,部分田块苗期发现恶苗病。
1.4米质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试,精米率2002~2003年2a 平均为72.5%,整精米率分别是68.2%和64.5%,垩白率7.0%和12.7%,透明度1级和2级,胶稠度58mm和73mm,直链淀粉含量15.1%和13.7%,垩白度均为1.5%。
优质杂交稻新组合——甬优6号
陈春生
【期刊名称】《福建农业》
【年(卷),期】2007(000)007
【摘要】甬优6号系浙江省农科院作物所与宁波市种子推广站联合研发的超高产优质稻新品种,被国家科技部列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该品种于2003年由福建省种子总站引进观察试种.表现很有苗头.2006年安排省级生产试验。
普遍反映该组合表现稳产高产、适应性广、抗逆性较强等特点,深受广大农民欢迎。
现将甬优6号的主要特征特性和高产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总页数】1页(P12)
【作者】陈春生
【作者单位】福鼎市种子管理站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511.330.37
【相关文献】
1.籼粳杂交稻新组合"甬优6号"无害化高效栽培技术 [J], 项雄;陶开战
2.超级杂交稻新组合——甬优6号 [J], 陈木兰
3.优质水稻新组合—甬优6号 [J], 陈春锋
4.籼粳亚种间杂交水稻新组合甬优6号高产制种技术 [J], 王晓燕;钱兴苗;章志远;马荣荣;王国生;陈志良
5.优质杂交稻新组合新香优53 [J], 黄日辉;黄振曼;刘志杰;杨峻;覃建华;罗同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超级稻甬优6号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甬优6号(E26)是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和宁波市种子公司合作选育的粳型杂交稻新组合,2005年2月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审定,同年亦通过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我县于2004年引进试验,2005年试验和示范推广面积5000亩,并在我镇蒲边村建立了“百亩”示范方。
两年来的种植表现为:高秆、大穗、高产、优质、抗倒、感光和熟期偏迟等特点。
该组合适宜我县作单晚栽培种植。
1 产量表现2004年在我县瓯北镇芦田村种植11.5亩,分蘖期和抽穗期,中途遭到了“云娜”、“艾丽”强台风、强降雨的袭击,仍取得了较高的产量,平均亩产535.7kg。
2005年在我县瓯北镇蒲边村示范种植110.5亩,尽管从秧田期、移栽分蘖期和抽穗灌浆期连续遭受“海棠”、“麦莎”、“泰利”、“卡努”、“龙王”强台风、强降雨的袭击,仍获得高产,经温州市农业局和永嘉县科技局验收,平均亩产550.5kg,比对照协优914增产9.8%。
可见,该组合抗台风、暴雨能力强,具有超高产潜力。
2 特征特性2.1 生育期长该组合生育期较长,感光性强。
全生育期随着播期推迟和纬度降低而缩短。
2004年在我县瓯北镇芦田村作单晚种植,5月13日播种,8月30日始穗,10月14日成熟,全生期为151天;2004~2005年在我县瓯北镇蒲边村作单晚栽培,6月10日播种,9月中旬始穗,10月下旬末成熟,全生育期140天左右。
2.2 抗性较强该组合中抗稻瘟病、白叶枯病。
据浙江省农科院植保所接种鉴定:2003年稻叶瘟1.8~2.8级,穗瘟均为3级;白叶枯病为5级,属中抗水平。
我县2年种植,未发生稻瘟病和白叶枯病;褐飞虱抗性为9级,属不抗级别;该品种易发生稻曲病,同时还会感染矮缩病。
2.3 稻米质优2005年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试,整精米率61.5%,糙米率82.1%,垩白度1.2%,透明度1级,碱消值5.8%,胶稠度74mm,蛋白质10.8%,精米率73.3%,垩白率14%,直链淀粉含量15.3%,粒长5.8mm,长宽比2.4。
甬优6号特征特性及其高产栽培技术李思能【摘要】@@ 甬优6号是由浙江省宁波市农业科学院和宁波市种子有限公司以甬粳2号A为母本,早熟中籼K6093为父本组配育成的优质高产、抗病抗倒的中熟籼粳杂交组合.2007年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2008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国审稻2008023),2010年3月经福建省农业厅审核通过,适宜在福建省引种推广.该品种2009年德化县引进试种,2010年较大面积示范并取得了良好效果,试种表现为穗大、粒多、产量高,米质优,抗逆性较好,增产潜力大,适宜在中、低海拔一季中稻推广种植.现将其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要点总结如下.【期刊名称】《现代农业》【年(卷),期】2011(000)006【总页数】2页(P56-57)【作者】李思能【作者单位】福建省德化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正文语种】中文甬优6号是由浙江省宁波市农业科学院和宁波市种子有限公司以甬粳2号A为母本,早熟中籼K6093为父本组配育成的优质高产、抗病抗倒的中熟籼粳杂交组合。
2007年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2008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国审稻2008023),2010年3月经福建省农业厅审核通过,适宜在福建省引种推广。
该品种2009年德化县引进试种,2010年较大面积示范并取得了良好效果,试种表现为穗大、粒多、产量高,米质优,抗逆性较好,增产潜力大,适宜在中、低海拔一季中稻推广种植。
现将其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要点总结如下。
一、特征特性1.产量表现2009年在水口、南埕、汤头、美湖等乡镇试种,亩平均产量580.6千克。
比11优航2号平均增产13.3%。
2010年在汤头乡岭脚村示范15亩,平均亩产573.2千克,比11优航2号增产12.5%,在南埕镇南埕村示范21.6亩,平均亩产582.5千克,比宜香673增产10.8%。
2.生育期该品种属感光性品种,全生育期随着播期推迟和纬度递减而缩短。
优质超级稻甬优6号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摘要杂交稻新组合甬优6号为永嘉县单季稻的主栽品种,为充分发挥该组合的增产潜力,指导其在当地的推广种植,阐述甬优6号的特征特性,并介绍其高产栽培技术,包括:适时播种,合理密植;科学肥水管理,减少氮肥用量;综合防治病虫害。
关键词甬优6号;特征特性;高产栽培技术甬优6号是宁波市农科院和宁波市种子公司选育的籼粳杂交超级稻新组合,2005年2月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审委审定(浙审稻2005020)。
我县于2004年开始引进试种,表现出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等优点,受到农户的普遍欢迎。
到2007年为止,全县共推广种植4 466.67hm2,平均产量9 000 kg/hm2左右,成为我县单季稻的主栽品种,为充分发挥该组合的增产潜力,制定出相适应的高产栽培技术。
1特征特性1.1株型理想该组合株型紧凑,植株高大,生长势旺,分蘖力中等偏弱,茎秆粗壮,后期倒3叶挺直,绿叶数多,功能叶期长,灌浆结实期长,熟相清秀,产量潜力高。
该组合穗大粒数多,作单季栽培种植,株高130~135cm,总粒210粒以上[1]。
1.2生育期较长该组合生育期特长且感光性较强。
在同一地点或地块早播比迟播的播始历期延长明显;同期播种,高纬度地区比低纬度地区的播始历期明显延长。
该组合在我县作单季稻栽培全生育期150d左右,比汕优63长10d以上。
2004年在半山区作单晚栽培,5月13日播种,8月30日始穗,9月3日齐穗,10月13日成熟,全生育期154d;2005年在永嘉县平原地区作单晚栽培,6月10日播种,9月12日始穗,10月28日成熟,全生育期140d(比对照汕优63号长10d);2006在永嘉县岩头镇港头村作单晚栽培,5月20日播种,7月3日移栽,9月12日始穗,9月17日齐穗,11月3日成熟,全生育期163d(比对照汕优63号长20d)。
2007年甬优6号在平原作单晚栽培,6月3日播种,9月14日始穗,9月19日齐穗,11月2日成熟,全生育期150d。
超级稻甬优6号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摘要超级稻甬优6号是由宁波市农科院和宁波市种子公司合作选育而成,在栽培技术到位的条件下,可实现1.05×104~1.125x104kg/hm2的目标产量,深受广大农户的欢迎,种植面积逐年扩大。
2006年温岭市由农技、土肥、种子和植保等技术站组成联合攻关小组,采用测土配方施肥、强化栽培、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措施,最终实现了高产攻关的目标要求。
关键词超级稻甬优6号;高产;栽培技术超级稻甬优6号(原名E26)由宁波市农科院和宁波市种子公司合作选育而成,温岭市于2001年引进试种以来,表现为株型高大、大穗、高产、优质、抗病、抗倒、感光和熟期偏迟等特点,具有较强的增产优势,在栽培技术到位的条件下,可实现1.05×104~1.125×104kg/hm2的目标产量,深受广大农产的欢迎,种植面积逐年扩大。
从2002年的种植1.3hm2开始,2006年全市种植面积已达2770.7hm2,占全市杂交稻种植面积的38.8%。
为了进一步探索该组合的高产栽培技术,2006年温岭市在温峤镇前洋下村王秀荣户开展了高产攻关,由农技、土肥、种子和植保等技术站组成联合攻关小组,采用测土配方施肥、强化栽培、病虫综合防治等技术措施开展联合攻关,最终实现了高产攻关的目标要求。
经台州市科技局组织中国水稻所、浙江大学、浙江省农业厅等单位的专家进行的实际产量验收,温峤镇前洋下村王秀荣种植的920.46m2攻关田,实收产量1.122×104kg/hm2。
1 特征特性1.1 产量表现超级稻甬优6号具有超高产潜力。
2003年示范1.3hm2,其中泽国镇洋肚村示范0.7hm2,平均产量9498kg/hm2,高产田块叶国灯户,面积673.67m2,经省“8812”计划专家组验收,产量达11 291.1kg/hm2。
对比试验结果,比协优9308增产23.3%;2004年示范面积26hm2,中途遭到了“云娜”、“艾丽”强台风、强降雨的袭击,仍取得了较高的产量。
杂交晚稻“甬优6号”的特点及超高产栽培技术杂交晚稻新组合“甬优6号”由宁波市农科院和宁波市种子公司合作选育而成,永嘉县2004年引进试种和小面积示范,表现为感光、优质、抗逆、强根、长鞘、壮杆、厚叶、粗脉、大穗,光合速率高等特点,很有应用开发潜力。
1.特征特性(1)产量表现具有超高产潜力。
在永嘉县的杂交水稻新组合展示区中,甬优6号产量均处在参展品种的前列,比对照汕优63显著增产。
大若岩镇梧涨村示范田,在遭受“云娜”强台风等灾害后,实割平均亩(1亩=667平方米,下同)产仍有517千克,比对照汕优63增产11%;2005年,在既遭台风,又遇洪涝自然灾害的情况下,江边村100亩示范方平均亩产高达563.7千克,比对照汕优63增产15.2%,最高田块亩产为601.20千克。
(2)生育期感光性强,属迟熟晚稻,全生育期随着播期推迟和纬度递减而缩短。
在浙江省级区试中,全生育期156天,永嘉县2004年全生育期151天,2005年为145天。
主茎叶片数为17~18叶。
(3)抗性中抗稻瘟病、白叶枯病。
据浙江省农科院植保所鉴定,2004~2005两年稻瘟病叶瘟为1.8级和2.8级,穗瘟均为3级,白叶枯病均为5级,属中抗水平。
稻瘟病和白叶枯病在永嘉两年种植中未见发生。
对褐飞虱抗性为9级,易发生稻曲病,还会感染矮缩病。
(4)米质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试,精米率2004~2005两年平均为72.5%,整精米率分别为68.2%和64.5%,垩白率7%和12.7%,垩白度均为1.5%,透明度1级和2级,胶稠度58毫米和73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1%和13.0%。
该品种米饭松软清香,口感极佳,品质优于东北大米。
(5)主要农艺性状该品种株型高大,生物学产量高,株高148厘米左右;根系发达,茎秆粗壮,基部节间粗度达0.9厘米,而且叶鞘厚重,抱握力强,抱握面大,抗倒性好;叶片狭、长、厚、挺,倒三叶叶角小,叶脉粗壮、发达,叶色前深后淡,转色/顷畅,熟相极佳。
杂交晚粳甬优6号特征特性及超高产栽培技术摘要杂交晚粳甬优6号具有超高产的潜力,中抗稻瘟病、白叶枯病,易感稻曲病和矮缩病,米质好,茎秆粗壮,株型高大,分蘖力差,穗大粒多。
在栽培上必须做到增蘖控秆攻大穗,提高结实率,增加粒重,才能使甬优6号获得高产。
关键词甬优6号;特征特性;栽培技术杂交晚稻甬优6号是由宁波市农科院和宁波市种子公司联合选育的籼粳型亚种之间杂交的新组合,我县于2002年引进试种,当年就表现出超高产的一些特征特性,2003年再进行小面积多点示范,表现为较强的感光性、根系发达、抗性好、茎秆粗壮、长鞘厚叶、无二次枝梗、超大穗、米质优、光合作用速率高等特点。
1 特征特性1.1 产量表现该组合具有超高产的潜力,在3a全县多点试验中产量均为第一,这在我们历年来所有引进的新品种中是非常少见的,2003年和2004年单季稻区的矾山镇埔坪村经市县专家组织的验收小组进行实产收割,平均产量分别是8.91t/hm2和8.58t/hm2,攻关田800m2,产量9.04t/hm2;2005年在金乡建立一个百亩示范片,平均产量达9.25t/hm2,最高产的农户林玉判,面积 1.05hm2,平均产量达到9.61t/hm2。
1.2 生育期由于该组合有较强的感光性,其短光促进率36.7%,2004年省区试中,全生育期156d,苍南县2004年在单季稻区是152d,在平原的连作稻区全生育期是130d。
主茎叶片15-16叶,全生育期随着播种期的推迟和纬度的递减而缩短。
1.3 抗性中抗稻瘟病、白叶枯病。
根据浙江省农科院植保所2002-2003年2a的鉴定,稻瘟病叶瘟1.8级和2.8级,穗瘟均为3级,穗损失率6.3%和3.1%,白叶枯病2a均为5级,中抗水平,在我县种植几年中,稻瘟病和白叶枯病尚未发生,对褐飞虱抗性为9级,易感染稻曲病和矮缩病。
1.4 米质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试,精米率2002-2003年2a平均为72.5%,整精米率是68.2%和64.5%,垩白率7%和12.7%,垩白度均为1.5%,透明度1级和2级,胶稠度58mm和73mm,直链淀粉含量15.1%和13.7%,试种地的群众品尝后反映:米饭松软清香,口感佳。
超级稻甬优6号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摘要总结了超级稻甬优6号的特征特性和高产栽培技术要点,以为该品种在玉州区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甬优6号;特征特性;高产;栽培技术;广西玉林;玉州区甬优6号(E26)是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和宁波市种子公司合作选育的粳型杂交稻新组合,2005年2月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同年亦通过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玉州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无霜期长、四季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的特点,由于该区气候条件和城郊型农业的特点,其秋冬种植比较有利,农民为了达到早收早种的目的,常年种植产量低的早熟常规品种,为了解决玉州其他经济作物与水稻种植之间的矛盾并保障粮食高产,必须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引进高产的种植品种。
玉州区于2009年引进超级稻甬优6号早熟新品种,在城西街道永上村进行了 6.67 hm2连片示范种植,探讨该品种在当地的种植表现和高产栽培技术。
现将该品种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特征特性1.1农艺性状甬优6号在玉州区种植表现为高秆、大穗、高产、优质、抗倒、感光和早熟等特点,有效穗数为180万~195万穗/hm2,株高120~128 cm,穗长22~24 cm,每穗总粒数220~280粒,结实率78.0%~81.8%,千粒重22.5 g。
甬优6号宜作晚稻种植,其株型高大,分蘖中等偏弱,根系发达,茎秆粗壮,基部节间粗,叶鞘厚重,抱握面大,抗倒性强,叶片狭、长、厚、挺,倒三叶叶角小,叶脉粗壮、发达,叶色前深后淡,转色好,熟相极佳,抗寒性强,耐肥抗倒,穗大粒多,结实率高,对纹枯病、稻瘟病抗性较好[1-2]。
1.2生育期甬优6号属弱感光型组合,在玉州区晚稻种植,7月10日前播种,9月20日齐穗,10月23日收获,全生育期105 d。
1.3米质2005年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试,甬优6号的整精米率61.5%,糙米率82.1%,垩白率14%,垩白度1.2%,透明度1级,胶稠度74 mm,蛋白质10.8%,直链淀粉含量15.3%,粒长5.8 mm,长宽比为2.4。
甬优6号的种植表现及栽培技术摘要甬优6号系亚种间籼粳型杂交水稻。
在福鼎市沿海平原作单季晚稻种植,表现出高产、米质优、穗大粒多、抗倒性强、增产潜力大等优点。
高产栽培要求做到稀播短龄、双本插植、好气灌溉、平衡施肥、严防褐飞虱和稻曲病、充分成熟后收割。
关键词杂交水稻;甬优6号;种植表现;栽培技术甬优6号是宁波市农科院和宁波市种子公司合作用晚粳型核质互作雄性不育系甬粳2号A为母本,中籼型恢复系K264806为父本杂交配组育成的籼粳杂交水稻,2005年2月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2007年通过福建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2006年福鼎市种子管理站引进该组合,在福鼎市秦屿镇洋里村作单季晚稻种植,表现出高产、米质优、穗大粒多、抗倒性强等特性。
1种植表现1.1产量表现甬优6号2006年在福鼎市秦屿镇洋里村作单季晚稻种植0.57hm2,经测产,平均产量10.52t/hm2,比对照特优63增产23.7%,具有超高产潜力。
1.2生育期据田间观察,甬优6号在秦屿镇洋里村作单季晚稻种植,5月23日播种,9月18日抽穗,11月7日成熟,生育期161d,该组合适宜在福鼎市沿海平原作单季晚稻种植。
1.3抗性该组合据福建省2a区试抗稻瘟病鉴定为中感稻瘟病。
在福鼎市秦屿镇洋里村种植未发现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纹枯病发病轻,稻曲病和褐飞虱发生较为严重。
1.4农艺性状甬优6号属弱感光性品种,根系发达,茎秆粗壮,基部节间短,茎壁厚,抗倒伏性强;分蘖力偏弱,一次枝梗发达,穗大粒多,叶片狭、长、厚、挺,叶色浓绿,青枝腊秆,熟期转色好。
株高125~130cm,有效穗200~220万穗/hm2,每穗总粒数250.7粒,每穗实粒数206.8粒,结实率82.5%,千粒重24.8g,始穗至成熟50d有明显的2次灌浆现象,谷粒有芒。
1.5米质据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结果,整精米率66.9%,长宽比为2.3,垩白粒率16.4%,垩白度1.9%,透明度2.5级,胶稠度69.5mm,直链淀粉含量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