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4.5练习课
- 格式:ppt
- 大小:1.42 MB
- 文档页数:14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专项练习卷(全卷共5页,共22题,70分钟完成)1.一个工程队3天修了57米路。
照这样计算再修133米,一共需要几天?(用比例知识解)2.买4个本子用了6元。
如果买3个同样的本子,要用多少钱?(用比例解)3.工程队要修一条路,计划每天修150米,60天可以修好,实际每天比计划多修30米,多少天可以修好?(用比例解)4.给一间小型会议室铺地砖,用面积0.09m2的方砖铺地,正好需要100块,如果改用边长0.2m的方砖铺地,需要多少块?(用比例解)5.一架飞机顺风每小时飞行1500km,逆风每小时飞行1200km,燃油够飞9小时,飞机起飞时为顺风,飞机飞出多远就得往回飞?(用比例知识解答)6.学校会议室,用边长0.6m的方砖铺地,正好需要200块,如果改用边长0.5m的方砖铺地,需要多少块?(用比例解)7.六年级教师办公室购进一包白纸,计划每天用20张,可以用28天。
由于有了节约用纸的意识,实际每天只用了16张,实际可以用多少天?8.李师傅原来加工一个零件需要3.5分钟,后来改进了工艺,加工同样的一个零件只需2.8分钟。
原来准备做600个零件的时间,现在可以多做多少个?(用比例知识解决)9.从芜湖到上海的路程全程约360千米。
一辆轿车1.5小时行驶了135千米,照这样的速度行驶,行完全程需要多长时间?10.学校食堂运来30袋大米,每袋40kg,第1周(5天)用了400kg照这样计算,这批大米能用多少天?(列比例解答)11.食堂运来一批煤,原计划每天烧0.4t,可以烧63天,改进技术后,每天只烧0.28t,这批煤实际能烧多少天?(用比例知识解答)12.李老师读《新教育》一书,如果每天读10页,26天能读完。
李老师想提前6天读完,平均每天要读多少页?(请用比例的知识解答)13.有一间大客厅,用面积9平方分米的方砖铺地,需要1200块,如果改用边长40厘米的方砖铺地,需要多少块?(用比例解)14.工厂加工一批零件,原计划每天做80个,30天可以完成任务。
六年级数学下册典型例题系列之第四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应用部分基础篇(解析版)编者的话:《六年级数学下册典型例题系列》是基于教材知识点和常年考点考题总结与编辑而成的,该系列主要包含典型例题和专项练习两大部分。
典型例题部分是按照单元顺序进行编辑,主要分为计算和应用两大部分,其优点在于考题典型,考点丰富,变式多样。
专项练习部分是从常考题和期末真题中选取对应练习,其优点在于选题经典,题型多样,题量适中。
本专题是第四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应用部分基础篇。
本部分内容主要考察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实际应用问题,考试多以应用、填空题型为主,难度一般,一共划分为六个考点,建议作为本章核心进行讲解,欢迎使用。
【考点一】物体高度与影长问题。
【方法点拨】物体高度与影长问题:利用在太阳下,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不同物体的高度和影长的比值相等这一等量关系,建立比例方程。
【典型例题】一根旗杆高8米,影子长4米. 同一时间测得附近一棵大树影子长10米,求这棵大树的高度。
(用比例解答)解析:解:设这棵大树高x米。
8∶4=x∶10x=20答:这棵大树高20米。
【对应练习1】小兰的身高1.5m,她的影长是3m。
如果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测得一棵树的影长4m 这棵树有多高?解析:解:设这棵大树高x米。
1.5∶3=x∶4x=2答:这棵大树高2米。
【对应练习2】一根旗杆高10米,影子长8米,同一时间测得附近一座古塔影子长20米,求这座古塔的高度。
(用比例解答)解析:解:设古塔高度为x米。
10:8=x:20x=25答:古塔高25米。
【对应练习3】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一根长3米的竹竿影子长12米,一棵树的影子长42米,这棵树高多少米?解析:解:设这棵树高x米。
3∶12=x∶42x=10.5答:这棵树高10.5米。
【考点二】正比例与归一问题。
【方法点拨】正比例与归一问题,以单一量为等量关系建立方程求解。
【典型例题】一个晒盐场用500千克海水可以晒15千克盐,照这样的计算,用100吨海水可以晒多少吨盐?解析:从题意可知,海水越多,所晒的盐就越多,每千克海水所晒盐的质量是一定的,相关联的两个量是成正比例的,它们的关系是成正比例的关系。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章节复习知识点、达标训练附解析第四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知识点一:变化的量1.相互关联的变量在一定条件下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2.列表与画图都可以表示变量之间的变化关系。
分析表格时,要弄清两个变量及相对应的数据;分析图时,要弄清图中横轴、纵轴表示的量的名称,以及图中每一个点所对应的两个量的多少。
3. 一般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有规律的变量的变化规律,应先根据题中的条件写出等量关系式,再将等量关系式用字母表示出来。
知识点二:正比例1.成正比例的量的特征: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这两个量的比值一定。
2.如果用x和y表示两个相关联的量,用k(一定)表示它们的比值,正比例关系可以表示为=k(一定)。
3.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方法(1)首先,要确定这两个量是不是相关联的量(其中一个量是否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2)其次,要根据两个变量之间的数值对应关系,计算出两个变量每一对数值的比值;(3)最后,根据比值是否一定来判断这两个变量是否成正比例。
知识点三:正比例图像1.成正比例的两个量表示的各点在同一条直线上,即正比例图象的特征是一条直线。
2.从正比例图象中可以得出任意一点所表示的意义。
3. 观察正比例图象时,要先明确横轴、纵轴表示的意义,从图象中可以直观地看出两个量的变化情况,不需要计算,由一个量的值可以直接找到与它对应的另一个量的值。
知识点四:反比例1.成反比例的量的特征: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这两个量的积一定。
2.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个相关联的量,用k(一定)表示它们的乘积,反比例关系可以表示为xy=k(一定)。
3.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的方法(1)首先,要确定这两个量是不是相关联的量(其中一个量是否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2)其次,要根据两个变量之间的数值对应关系,计算出两个变量每一对数值的积;(3)最后,根据积是否一定来判断这两个变量是否成反比例。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测试卷一.选择题(共6题,共12分)1.订阅“新民晚报”的份数和钱数()。
A.成反比例B.成正比例C.不成比例D.不成正比例2.在比例尺是1∶8的图纸上,甲、乙两个圆的直径比是2∶3,那么甲、乙两个圆的实际直径比是()。
A.1∶8B.4∶9C.2∶33.班级人数一定,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
A.成正比例B.成反比例C.不成比例4.在下面各比中,能与6:8 组成比例的比是()。
A.4:3B.3:4C.5 :35.下列各种关系中,成反比例关系的是()。
A.某人年龄一定,他的身高与体重。
B.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定,它的底和高。
C.圆的面积一定,它的半径与圆周率。
D.三角形的高不变,它的底和面积。
6.订购练习册总数一定,学生的人数和每位学生分得练习册的数量。
()A.成正比例B.成反比例C.不成比例二.判断题(共6题,共12分)1.出盐率一定,出盐的重量和海水的重量成正比例。
()2.圆柱的高一定,底面周长和侧面积成正比例。
()3.圆的半径和面积成正比例。
()4.阳光下同时同地的杆高和影长成正比例。
()5.在一幅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相距5厘米,实际距离是25千米,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
()6.在比例尺是10:1的图纸上,4厘米相当于实际距离4毫米。
()三.填空题(共6题,共11分)1.六年级有42人,负责学校的两块卫生区.第一块卫生区30平方米,第二块卫生区40平方米.如果按照面积的大小分配值日生,两块卫生区各应派多少人?第一块()、第二块()。
(按第一块、第二块卫生区的顺序填写)2.三角形的面积一定,它的底和高成________比例。
3.():12===()÷9。
4.一个长5cm、宽3cm的长方形按3:1放大,得到的图形的面积是()cm2。
5.学校图书馆有一批书,借出40%以后,又买进新书360本,这时有书和原来存书的比是3:4,借出图书()本。
6.把下面的除式改写成比的形式。
《正比例反比例复习》教学设计一.复习目标:1、经历回顾和整理比、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等知识的过程。
2、掌握比和比例的意义及基本性质,能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关系的两种量,能解决有关比和比例的简单问题。
3、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图,并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
4、体会比和比例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语言图画来描述和交流。
二.复习重点:1、比、比例的基本性质及其应用。
2、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反比例。
复习难点:掌握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方法。
复习准备:教学课件。
三.教学过程:一、复习比、比例的意义及性质。
师:同学们,前一段时间我们已经复习了数的整除这一部分知识,请同学们想一想24的因数有哪些?生:1、2、3、4、6、8、12、24.师:你能从24的8个因数中任意选出两个数写成一个比,求出比值,并说一说什么叫作比,怎样求比值吗?生:1:2=0.5,3:8=3/8 4:6=2/3……(教师指出写比时要注意顺序,比的前项和后项不能颠倒,写比时要化成最简整数比,追问应用什么知识化简比,从而引出比的基本性质。
)生:8:6或4:3。
当有学生说出4:3时,教师追问,是怎样写出4:3的,继而复习比的基本性质。
师:谁来说一说什么是比的基本性质?生: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比的大小不变。
师:应用比的基本性质,我们在数学中可以解决什么问题?生:将比进行化简。
(化简比。
)师:化简比时有什么要求?(化成最简整数比。
)师:将4:6化简,并说一说怎样化简的。
师:请同学们思考刚才我们应用比的基本性质把4:6进行化简比之后得到的这个等式,实际上是什么?生:比例。
师:化简比之后得到的等式之所以能够称之为比例,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生:它们的比值相等。
师: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比例?生: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师:说的真好!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我们可以看他们的比值是不是相等。
第四单元测试卷(二)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分数:一、我会填。
(21分)1.六年级的同学排队做广播操,每行的人数和排成的行数成( )比例;出油率一定,花生油的质量和花生的质量,成( )比例;3x=y,x和y成( )比例;实际距离一定,图上距离和比例尺成( )比例。
2.小林骑自行车从家到学校,他骑车的速度和所需的时间成( )比例。
3.笔记本的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成( )比例。
4.工作效率一定,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成( )比例。
二、我会判。
(对的在括号里画“√”,错的画“✕”)(10分)1.正方形的面积一定,它的边长和边长不成比例。
( )2.甲、乙两数互为倒数,甲数和乙数成正比例。
( )3.一批货物,运走的和剩下的成反比例。
( )4.如果ab+5=20,则a与b成反比例。
()5.表示正比例的图像是一条直线。
( )三、我会选。
(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8分)1.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这两种量( )成比例的量。
A.一定是B.一定不是C.不一定是2.表示a和b这两种量成反比例的关系式是( )。
A. a+b=8B. a-b=8C. a×b=83.如果xy-3=k+6,当k一定时,x和y()。
A.成反比例B.成正比例C.不成比例4.一根绳子的长度一定,剪去的部分和剩下的部分( )。
A.成正比例B.成反比例C.不成比例四、下面是贝贝对自己组装的两种电动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的统计。
(13分)1.这两个统计图中的时间和路程各成什么比例?(7分)2.你感觉哪个车的速度快?为什么?(6分)五、操作题。
(18分)妈妈去买苹果,苹果的总价和购买的数量如下:数量/千克 2 4 5 8 10 12总价/元 8 16 20 32 40 481.妈妈购买苹果的总价和购买的数量成正比例吗?为什么?(6分)2.根据表中数据,在下图中描出总价和购买的数量所对应的点,再把它们用线连起来。
(6分)3.看上图判断,妈妈买5千克苹果需要多少元?60元可以买多少千克苹果?(6分)六、用比例的知识解决下列问题。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练习题一、填空题(共17题;共40分)1.一辆汽车行驶的时间和所行的路程如下表(1)表中相关联的两种量是________和________;(2)时间在扩大时,路程也________,时间在缩小时,路程也________.它们扩大、缩小的规律是:路程和时间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是________的,也就是________一定.(3)在路程、时间、速度三者之间存在着下面的数量关系:路程=速度(一定),这就是速度一定,时间与路程成________比例.时间2.右图描述了一列动车的行驶情况。
(1)这列动车每小时行驶________千米。
(2)这列动车行驶的路程与时间成________比例。
(3)上虞到上海的铁路里程约240千米。
照这样的速度,这列动车从上虞到上海需要行________ 小时。
3.制本车间装订一批练习本,装订50本,要用纸1800页.如果要多装订650本同样规格的练习本,需要多用________页纸?4.如果3x=8y ,(x、y都不为0),那么x、y成________比例.5.x和y都不为0.如果y=34 x,那么x和y成________比例:如果y5=3x,那么x和y成________比例.6.一个鸡蛋约重50克,而一个鸵鸟蛋相当于25个鸡蛋的重量,一个鸵鸟蛋约重________克,6个鸵鸟蛋约重________千克。
7.某商城出售某种商品时,在进价的基础上又加了一定的利润,其数量与售价的关系如下表,把下表填写完整。
(1)从表中可以发现,售价与数量的比值是________,所以售价和数量________。
(2)用式子表示售价x(元)与数量y(个)之间的关系________8.筑路队原计划每天铺路3.2千米,15天完成任务.实际每天铺路4千米,可以提前________天完成任务?9.用一批纸装订练习本,每本25页,可以装订400本。
如果要装订500本,每本有X页。
第四单元测试卷(二)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分数:一、我会填。
(21分)1.六年级的同学排队做广播操,每行的人数和排成的行数成( )比例;出油率一定,花生油的质量和花生的质量,成( )比例;3x=y,x和y成( )比例;实际距离一定,图上距离和比例尺成( )比例。
2.小林骑自行车从家到学校,他骑车的速度和所需的时间成( )比例。
3.笔记本的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成( )比例。
4.工作效率一定,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成( )比例。
二、我会判。
(对的在括号里画“√”,错的画“✕”)(10分)1.正方形的面积一定,它的边长和边长不成比例。
( )2.甲、乙两数互为倒数,甲数和乙数成正比例。
( )3.一批货物,运走的和剩下的成反比例。
( )4.如果ab+5=20,则a与b成反比例。
()5.表示正比例的图像是一条直线。
( )三、我会选。
(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8分)1.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这两种量( )成比例的量。
A.一定是B.一定不是C.不一定是2.表示a和b这两种量成反比例的关系式是( )。
A. a+b=8B. a-b=8C. a×b=83.如果xy-3=k+6,当k一定时,x和y()。
A.成反比例B.成正比例C.不成比例4.一根绳子的长度一定,剪去的部分和剩下的部分( )。
A.成正比例B.成反比例C.不成比例四、下面是贝贝对自己组装的两种电动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的统计。
(13分)1.这两个统计图中的时间和路程各成什么比例?(7分)2.你感觉哪个车的速度快?为什么?(6分)五、操作题。
(18分)妈妈去买苹果,苹果的总价和购买的数量如下:数量/千克 2 4 5 8 10 12总价/元 8 16 20 32 40 481.妈妈购买苹果的总价和购买的数量成正比例吗?为什么?(6分)2.根据表中数据,在下图中描出总价和购买的数量所对应的点,再把它们用线连起来。
(6分)3.看上图判断,妈妈买5千克苹果需要多少元?60元可以买多少千克苹果?(6分)六、用比例的知识解决下列问题。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正比例与反比例必考题检测卷(单元测试)一、选择题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因为圆周长C=πd,所以π与d成反比例B.长方形的周长一定,它的长和宽不成比例C.订《小学生天地》的份数与钱数成正比例D.三角形的面积一定,它的底和高成反比例2.小麦的重量一定,出粉率和面粉的重量()。
A.成正比例B.成反比例C.不成比例D.无法确定3.在计算器上按下面的程序操作,输入的数x与计算结果y()。
A.不成比例B.成正比例C.成反比例D.无法判断是否成比例4.下面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的是()。
A.总路程一定,已行驶的路程和剩下的路程。
B.圆锥的底面积一定,圆锥的体积与高。
C.全班人数一定,出勤人数与出勤率。
D.完成总时间一定,每个零件所需要时间与所做零件个数。
5.截至2022年5月3日,深圳已建成1238个公园,2843公里绿道,生态网络连通山海生境和都市家园,成为名副其实的“千园之城”,光明区已建成279个公园,照这样发展下去,光明区的公园数与深圳公园总数是()比例。
A.正B.反C.不成D.无法确定6.下列每组两个量中,成正比例的是(),成反比例的是()。
①盐水的浓度一定,盐和盐水的质量②比例尺一定,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③武汉到上海的火车速度与行驶时间④体积一定,圆柱的高和底面半径A.①②;③B.③;④C.②④;①D.①②;④二、填空题7.已知A B C÷=,当C一定时,A和B成( )比例关系;当A一定时,B和C成( )比例关系。
8.一辆汽车的载重量一定,这辆汽车运送货物的重量和运送次数成( )比例;加工一批零件,每小时加工的数量和加工的时间成( )比例。
9.如果34x y=(x,y均不为0),那么x和y成( )比例。
10.一袋米,吃去的质量和剩下的质量( )。
11.判断下面两种量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
(1)圆的周长和圆的半径成( )比例。
(2)修一条路,每天修的米数和所需天数成( )比例。
第四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教材分析: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比的意义和性质,按比分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教材编排的顺序是先让学生了解变化的量,从变化的量中发现规律,然后引出正比例、反比例,让学生经历正,反比例概念的形成过程,使学生深入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最后再学习比例尺。
本单元教材编写力图体现以下主要特点:1 、提供具体情境,使学生体会生活中存在大量互相依赖的量。
我们生活在一个变化的世界中,从数学的角度研究变量和变量之间的关系,将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现实世界、预测未来。
同时,研究现实世界中的变化规律,也使学生从常量的世界进入我们知道了变量的世界,开始接触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2 、提供丰富情境,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正、反比例的过程正比例关系、反比例关系是数学中比较重要的数量关系,同时,学生理解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往往比较困难。
为此,教材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设计了系列情境,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存在大量相关联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有着共同之处,从而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并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认识成正比例的量、成反比例的量以及正比例、反比例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3、注重引导学生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关注知识之间的联系。
正、反比例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教材不仅仅是在引入时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现实情境,还鼓励学生寻找生活情境中成“正、反比例”的量。
如,设计“找一找生活中成正、反比例的例子,并与同伴交流”的题目,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赖的变量;在具体情境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2、结合丰富的事例,认识正比例和反比例;能根据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和反比例。
3、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实例,会利用正,反比例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
4、通过观察,操作和交流,体会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和实际意义,了解比例尺的含义。
【同步教育信息】 一、本周主要内容正比例和反比例二、本周学习目标1、使学生结合实际情境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能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
2、使学生初步认识正比例的图像是一条直线,能利用给出的具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相应的直线,能根据具有正比例关系的一个量的数值看图估计另一个量的数值。
3、使学生在认识成正比例、反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提升思维水平。
4、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养成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的习惯,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考点分析1、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如果用字母x和y分别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正比例关系可以用这样的式子来表示:xy= K (一定)。
2、用“描点法”可以得到正比例的图像,正比例的图像是一条直线。
对照图像,能根据一种量的值,估计另一种量相对应的值。
3、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如果用字母x和y分别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积,反比例关系可以用这样的式子来表示:xy = K (一定)。
4、两个变量的比值一定,这两个变量成正比例;两个变量的积一定,这两个变量成反比例;没有上述两种关系,这两个变量不成比例。
【典型例题】例1、(正比例的意义)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表。
这两种量有什么关系?分析与解:(1)从上表可以看出,表中有时间和路程两种量。
(2)从左往右看,时间扩大,路程也扩大;从右往左看,时间缩小,路程也缩小。
所以它们是两种相关联的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