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地区春大棚黄瓜新品种引种比较试验
- 格式:pdf
- 大小:86.09 KB
- 文档页数:3
春季大棚黄瓜栽培技术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塑料大棚蔬菜生产在秦安县的发展较快,尤其是早春大棚黄瓜栽培面积逐年增加,已成为我县广大菜农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又一新的支柱产业。
通过多年的栽培试验、示范,总结出了一套适合秦安县的早春黄瓜生产栽培技术,现介绍如下。
1品种选择秦安县春季气温较低,宜选用早熟、丰产、抗病性强、耐寒性较强的品种,如:津研4号、津研7号,津杂2号、津杂4号等。
2育苗2.1播期育苗一般在日光温室中进行,早春栽培育苗时间根据定植时间而定,一般在黄瓜苗龄45d左右定植。
在秦安县葫芦河川道区采用三层膜覆盖,在2月中下旬定植;采用二层膜覆盖,在3月上中旬定植;采用一层膜栽培可在3月底-4月初定植。
2.2苗床准备苗床面积依定植面积大小而定,一般1 000m2的定植面积需苗床面积30~34m2。
为了管理方便,苗床宽度以1.20m为宜。
营养土采用没有种过瓜类作物的田园肥沃表土、经过充分发酵腐熟的农家肥和草木灰,砸细过筛后按6:3:1的比例混合均匀,然后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40%氧化乐果乳油 2 000倍液混合喷洒消毒,再用塑料薄膜盖严,密封3~4d后将营养土装入8cm×8cm或10cm×10cm的营养钵内(装土量为营养钵容积的2/3~4/5),营养钵应摆放整体,苗床四周起垄。
2.3播种黄瓜育苗播种前,要进行种子消毒处理,可采用温汤浸种和药剂消毒。
温汤浸种即用55℃温水浸种5min后,冷却到30℃左右,继续浸种3~4h;药剂消毒一般是采用甲醛100倍液消毒30min,洗后浸种3~4h。
消毒后的种子在28~30℃的温度下催芽,“露白”后即可播种。
播种时直接播在营养钵中,定植时带土移栽。
播种后到开始出苗,应将温度控制在25~30℃,促使快出苗。
一般在温度适宜的情况下,黄瓜2d左右就开始出苗。
定植前7~10d,应进行低温炼苗,育苗床的温度条件尽量与定植田块相近, 以提高黄瓜秧苗的适应能力和成活率。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了解黄瓜的栽培技术,掌握黄瓜的播种、育苗、移栽、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关键环节,提高黄瓜的产量和品质。
二、实验材料1. 黄瓜种子:津研4号2. 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的沙壤土3. 肥料:复合肥、生物有机肥4. 装培设施:塑料大棚、苗床、温室5. 仪器:温度计、湿度计、喷雾器、剪刀等三、实验方法1. 播种(1)播种时间:春季,3月中下旬至4月上旬。
(2)播种方法:采用穴播,每穴播种2-3粒,覆土1-2厘米。
(3)播种量:每亩用种量约100克。
2. 育苗(1)播种后,保持土壤湿润,温度控制在20-25℃。
(2)出苗后,适当降低温度,白天25-30℃,夜间15-20℃。
(3)苗期管理:及时除草、间苗、防治病虫害。
3. 移栽(1)移栽时间:黄瓜苗长到3-4片真叶时,选择晴好天气进行移栽。
(2)移栽方法:挖穴,每穴栽1株,栽后浇足定根水。
(3)移栽密度:行距40-50厘米,株距30-40厘米。
4. 施肥与灌溉(1)施肥:基肥以有机肥为主,亩施腐熟鸡粪2000公斤,复合肥50公斤。
追肥在移栽后15天开始,每隔15-20天施一次,每次亩施复合肥20公斤。
(2)灌溉:移栽后浇足定根水,此后根据土壤湿度适时灌溉,保持土壤湿润。
5. 病虫害防治(1)病害:黄瓜病害主要有霜霉病、白粉病、疫病等。
防治方法:选用抗病品种,合理轮作,及时清除病残体,喷洒农药防治。
(2)虫害:黄瓜虫害主要有蚜虫、白粉虱、菜青虫等。
防治方法: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
6. 植株调整(1)摘心:黄瓜苗长到4-5片真叶时,及时摘心,促进侧枝生长。
(2)绑蔓:黄瓜生长过程中,要及时绑蔓,保持植株直立。
(3)摘叶:及时摘除病叶、黄叶、老叶,保持植株通风透光。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黄瓜产量:实验组黄瓜产量较对照组提高15%左右。
2. 黄瓜品质:实验组黄瓜果实大小均匀,色泽鲜亮,口感脆嫩,品质优于对照组。
3. 病虫害发生情况:实验组病虫害发生程度较对照组降低20%左右。
早春大棚黄瓜新品种引进比较试验报告1材料与方法1.1参试品种及来源参试品种7个,分别是:津优601—天津科润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优亮王中王—宁阳县鲁明种子有限公司;博耐526—天津德瑞特种业有限公司;亿联特—天津亿联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驰誉传奇—天津科润黄瓜研究所;德瑞特15-9—天津德瑞特种业有限公司;金品露旺—陕西阳光种业有限公司。
对照津春4号(CK)—天津科润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2试验设计和方法试验地点安排在周至县终南镇东大坚村一组王广林地里,试验面积400.2m2,试验地前茬为青菜上海青,土壤肥力中等,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重复三次,各处理小区面积16.7m2,高垄宽窄行栽植,宽行80cm,窄行60cm,株距33cm,每个小区60株,试验区周围设置其它黄瓜品种作为保护行。
1.3试验过程和田间管理试验于2月23日育苗,3月25日定植,始收期为5月1日,6月20日采收完毕,收获期55天。
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同常规。
5月28日和6月5日对“黄瓜霜霉病”的病株率和病情指数进行了调查和统计。
5月1日开始测产。
生育期还对各个品种的植物学特征、生长势、商品性状等进行了调查和统计。
试验中除了品种不同外,其它管理均按统一标准进行。
2试验结果与分析2.1抗病性比较5月30日和6月7日对“黄瓜霜霉病”的病株率和病情指数进行了调查和统计,结果如下表1:表1 黄瓜病害发生情况调查表从表1可以看出,比对照津春4号抗霜霉病强的品种是驰誉传奇、亿联特、津优601和博耐526,其中:驰誉传奇对霜霉病的抗性最强,病株率和病情指数分别为11%、4.01%;其次是亿联特、津优601和博耐526,病株率和病情指数分别为15%、5.28%;17%、5.86%和19%、6.41%。
比对照津春4号抗霜霉病差的品种是德瑞特15-9、优亮王中王和金品露旺,其中金品露旺抗病性最差,病株率和病情指数分别为31%、10.37%,其次是优亮王中王,德瑞特15-9抗病性略低于对照。
早春大棚黄瓜新品种‘博杰616’高效栽培技术作者:陈建峰史宣杰程俊跃来源:《中国瓜菜》2015年第03期早春大棚黄瓜是我国黄瓜栽培的一种重要形式,更是河南省栽培面积最大的一种黄瓜种植模式。
该茬口黄瓜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一般667m2净收入在7000-10000元,高的在15000元以上,‘博杰616’不仅满足了种植户对产量和品质的要求,在早熟性和抗病性方面也有了很大提高,在夏邑、扶沟、新乡、内黄、滑县等河南早春大棚黄瓜主栽区域迅速成为主栽品种。
‘博杰616’属强雌性品种,早熟,瓜条深绿油亮,易坐瓜,带瓜能力强,具有极大的增产潜力。
我们根据该品种的特征特性,结合实践经验,总结了一套‘博杰616’黄瓜的高效栽培技术。
1.确定播期1.1播种期确定一般情况下,‘博杰616’自生苗的育苗期是30d左右,而嫁接苗则需要40d,在确定好定植时间和育苗期之后,就可以合理安排播种时间。
1.2整地施肥667m2施充分腐熟的有机肥5~8m3,过磷酸钙100~150kg,三元复合肥50kg,硫酸钾20kg,深翻耙匀,在定植前20d扣好棚膜,提高棚内温度,尤其是地温,然后打沟起垄待栽。
一般垄宽40cm,垄高15cm左右,垄间距80cm,垄上覆盖白地膜。
2.培育壮苗2.1适时播种河南省早春大棚黄瓜的播种时间一般在12月底至2月初,黄河以南或有多层覆盖的地方稍早些,黄河以北或棚体结构简单的地方稍晚些。
也可以直接订购专业育苗场的标准商品苗。
2.2催芽取一清洁的陶瓷盆,倒人种子,注入种子体积4~5倍的55℃温水(2份开水对1份凉水,以温度计测量),同时用木条沿同一方向匀速搅拌,不停搅拌待水温降至30℃,继续浸泡4~6h,搓掉种皮上黏液,多次用温清水涤洗,然后用湿纱布包起来,在28-30℃条件下催芽,24h即可出芽。
2.3播种生产上大多采用穴盘基质育苗,一般使用50穴和32穴2种规格的穴盘,用黄瓜专用育苗基质,在每100L基质中可以加入1kg磷酸二氢钾。
2015.11集成模式一个较宽大的外叶,向花球方向折断,覆盖花球,也可用干净的青草覆盖。
2.3.6降温越夏生长的花菜应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降温。
方法一是与高秆作物间作,二是支遮阳网。
热雨过后一定要涝浇园。
2.3.7采收一般在9月下旬采收,采收的标准是:花球充分长大,洁白平整,边缘不散。
越夏花菜必须及时采收,否则易散球或黄化,影响品质。
收割时在花球下带1~2片叶子割下,可以保护花球,便于包装运输。
2.3.8病虫防治首先要做好田园清洁,在花菜定植以前,将上茬的作物残体清理出播种地块,以减轻病原菌、害虫、虫卵的残存量。
利用晒种、温汤浸种等方式处理种子,杀灭或减轻种传病害。
花菜主要害虫有菜青虫、小菜蛾等。
用生物杀虫剂防治,如Bt 、浏阳霉素、爱福丁。
细菌性黑腐病等细菌性病害的防治用抗生素类杀菌剂,主要有新植霉素、农用链霉素、克菌康等。
真菌性病害主要有霜霉病、叶霉病、灰霉病等,用瑞毒霉锰锌、甲霜灵、乙磷铝、杀毒矾、代森锰锌、农抗120、武夷菌素等进行单一或混合防治。
水泥拱架大棚是灞桥石家道主要设施栽培形式,近年来,其栽培面积逐年扩大。
为此,我们经过实践总结出无公害、优质、高产一年两茬黄瓜栽培技术。
早春茬黄瓜产量10000kg ,产值30000元;夏秋黄瓜产量4000kg ,产值10000元。
1早春茬黄瓜栽培早春茬大棚黄瓜栽培一般于2月上中旬育苗,3月中下旬定植,5月上旬至7月下旬采收上市,产量高,效益好。
1.1品种选择选用抗逆性强、优质高产、商品性好、较耐弱光、早熟、单性结实能力强、抗霜霉病和细菌性角斑病等多种病害的优良黄瓜品种,如津优1号、津优3号、津优30、博耐11B 、长春密刺、津杂2号等。
1.2育苗1.2.1播种期一般为2月上中旬。
1.2.2营养土制备配比为腐熟有机肥∶园田土∶细炉灰=5∶4∶1。
1m 3营养土中加入三元复合肥2kg 混匀。
1.2.3育苗方式采用大棚和电热温床育苗。
苗钵直径不得小于8cm 。
黄瓜新品种对比试脸多年来,黄瓜一直是殷汇镇蔬菜种植的主要种类之一,为发挥技术优势,殷汇镇农业技术推广区域站经过多年的试验示范,选出几个表现较为突出的新组合,于2014年将这些表现优良的组合开展了品比试验,通过春季2批次的比较试验,筛选出了宝杂8号作为本站的主推黄瓜品种。
现将2014年黄瓜新品种对比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1材料与方法1.1试验材料第1批试验参试品种(组合)共6个,分别为13一3x光3、耐寒型黄瓜、宝杂8号、11一2x 光3、宝杨1号,以申青1号为对照。
第2批试验将对照换为瑞青,其它参试品种和编号不变。
所有参试品种均为华南型黄瓜,以上品种中申青1号(富农种业)、瑞青(瑞奇种业)为当前殷汇镇主栽品种,其它参试品种都是本站引进的黄瓜品种(组合)。
1.2试验方法试验设在殷汇镇联丰村吴光红蔬菜地,为确保春季能试验成功(春季黄瓜容易发生猝倒病死亡),分别安排了两批次试验。
第1批试验在2月7日播种,2月14日分苗于营养钵中,3月19日定植于大棚。
6m宽大棚筑3条畦,每畦栽2行,株行距为33cmx100cm,单穴单株,排好滴管。
试验面积333.5㎡,3次重复,每条畦上安排1个重复,小区面积约15㎡,随机排列,棚头、棚尾设保护行。
第2批试验面积333.5㎡,3月5日播种,3月16日小苗直接定植于大棚内,田间设计同第1批试验。
1.3田间管理定植15d后,每667㎡追施尿素2.5kg(溶于水中浇根);定植1个月后,每667㎡追施尿素5kg;第1个瓜膨大期,每667㎡追施复合肥10kg(埋于土中);采收后,每隔10d左右追施复合肥1次,每次每667㎡用量为10kg。
浇水要看苗看天气,采用滴灌方式进行浇水。
及时绑蔓、打权枝、采收、打老叶及打顶,做好霜霉病、白粉病、病毒病、蚜虫、瓜绢螟等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1.4调查分析第1批试验黄瓜的采收期为4月17日~6月4日,每隔2d采收1次,每次采收按小区记录产量。
4月28日每小区随机选择10株测量株高,5月4日、11日每小区随机选择20株,调查霜霉病发生情况,5月4日,调查商品性状。
黄瓜系列新品种简介一、北京201适于春大棚栽培,植株生长势较强,苗龄30~35天为宜。
以主蔓结瓜为主,第一雌花节位为4~5节,以后每隔2节左右出现一雌花。
单性结实能力强,发育速度快,早熟性优于密刺型黄瓜品种。
前期产量比密刺型黄瓜高30%左右,总产量高20%以上。
抗霜霉、白粉和枯萎病能力强。
瓜长30~35厘米,瓜色绿,刺瘤明显,白刺,瓜把长度适中,质脆,味甘甜,香味浓,外观和食用品质均好。
亩产7500千克左右。
二、北京202?适于春秋大棚及秋延后大棚、春秋露地栽培。
植株生长势强,苗龄30~35天为宜,叶色深绿,叶片较大,以主蔓结瓜为主。
第一雌花节位为3~4节,以后每隔2~3节出现一雌花。
单性结实能力强,春大棚栽培早熟性好,秋大棚栽培从播种到收获约需40天左右。
该品种抗霜霉、白粉及枯萎病能力强,产量高,适于肥水较好的条件下种植。
瓜长30~35厘米,深绿色,刺瘤及瓜把适中,刺白色,质脆,味甘甜,香味浓,外观和食用品质均好。
亩产量7500千克左右。
三、北京301适于秋大棚及秋延后大棚栽培,植株生长势较强,叶色深绿,以主蔓结瓜为主,雌性节率高,单性结实能力强,瓜条顺直,生产速度快,产量高,比秋棚一号增产30%以上。
瓜长30~35厘米,瓜把适中,瓜色绿、有光泽,刺密瘤小,质脆,品质好。
抗霜霉、白粉、角斑及枯萎病能力强。
四、北京302?适于秋大棚及秋延后大棚栽培,植株生长势较强,叶色深绿,以主蔓结瓜为主,雌性节率高,回头瓜多,单性结实能力强,瓜条顺直,生长速度快,产量高,比秋棚一号增产40%以上。
瓜长35厘米左右,把短,瓜色绿、有光泽,刺密瘤明显,质脆,味甜,品质好。
抗霜霉、白粉、角斑及枯萎病能力强。
五、北京401?适于春秋露地栽培。
植株生长势强,节间较短,主蔓结瓜为主,抗霜霉、白粉病能力强。
早春栽培,主蔓第4~5节出现第一雌花,以后每隔2~3片真叶出现一雌花,夏、秋播种后40天左右开始采收商品瓜。
瓜长30~35厘米,瓜色深绿、有光泽,棱和刺瘤不明显,白刺,外观和品质均好。
五个秋季黄瓜品种比较试验作者:于忠友屈春侠唐兰兰来源:《西北园艺·蔬菜》2021年第05期为了优化陕西略阳黄瓜品种结构,我们针对5个秋季黄瓜品种开展了丰产性、适应性、抗病性、商品性等对比试验,现将试验情况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地概况试验地设在陕西省略阳县金家河镇寒峰村菜农闫永红的蔬菜大棚,当地海拔780 m,大棚长34 m、宽8 m,黏壤土,肥力中等,排灌方便,前茬是白菜。
1.2 试验材料供试黄瓜品种5个,包括4个新品种,分别是中农16号、京研夏美2号、京研春秋绿、京研秋美,以及1个对照品种——略阳本地常栽品种津优1号。
1.3 试验设计采用随机区组排列,重复3次。
小区长5.5 m,宽2.5 m,面积13.75 m2。
2020年7月27日直播于大棚中,每小区直播4行,每2行为1个播幅,株距0.5 m,平均行距0.63 m,每小区44株。
1.4 试验过程1)整地施肥。
2020年7月25日,在大棚里撒施硫酸钾型复合肥(17-17-17)25 kg,用旋耕机旋耕,用起垄机按1.25 m播幅做畦,畦高20 cm左右。
2)播种。
参试5个品种的种子均用冷水淘洗,然后在大棚中按定好的株行距挖窝,灌足底水后分品种直播,播种后覆土0.5~1 cm厚。
田间观察,7月30日陆续出苗,中农16号出苗快、缺苗少,其他品种都有不同程度缺苗现象,尤其是京研夏美2号、京研秋美缺苗更严重一些。
3)田间管理。
①灌水。
7月29日浇水1次,8月4日大水沟灌1次,8月10日大水沟灌1次,8月16日灌水1次,8月22日灌水1次,采收中后期平均5~7天灌水1次。
②施肥。
8月10日随水灌稀粪1次,9月12日追施二铵4 kg。
③除草。
挂果前行间除草4次。
④打杈绑蔓。
8月16日绑蔓打杈。
⑤病虫防治。
8月12日、8月19日、8月26日分别用80%代森锰锌加吡虫啉、75%百菌清、77%氢氧化铜防黄瓜霜霉病、角斑病、灰霉病、蚜虫等病虫害。
黄瓜是河南省早春茬大棚蔬菜主栽品种之一,随着市场的日趋繁荣和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黄瓜生产不仅要早熟、丰产,而且要优质、安全、卫生,符合现代人的消费观念。
同时为了充分发挥优良品种的生产潜力,促进设施蔬菜优质、高产、高效和快速发展,保证全市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为了解郑州地区种植的早熟、丰产、抗病、商品性好的黄瓜品种,确保广大菜农蔬菜用种安全,2014年春在郑州市蔬菜研究所试验田进行了春大棚黄瓜品种比较试验。
1材料与方法1.1试验材料供试品种7个,分别为“中农9号”(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津典206”(天津绿丰园艺新技术开发公司),“豫翠616”(河南庆发种业有限公司),“博杰602”、“博杰107”、“博杰605”(天津德瑞特种业有限公司),“东方秀”(郑州市蔬菜研究所),以“津优35号”(天津黄瓜研究所)为对照(CK )。
1.2试验方法试验在郑州市蔬菜研究所春大棚试验田内进行。
土壤质地为沙壤土,前茬为白菜,土壤肥力中等。
供试品种于2014年2月5日播种育苗,温汤浸种,30℃恒温催芽,穴盘育苗,3叶1心时定植在春塑料大棚内,大、小行种植(40cm ×80cm ),定植垄宽40cm ,株距30cm ,试验区周围设保护行。
起垄覆盖地膜,垄高15cm ,双行小区,每小区20m 2,随机区组排列,重复3次,黄瓜常规管理。
试验期内调查各参试品种的植物学特性、主要病害的发病情况及产量。
2结果与分析2.1不同黄瓜品种生长期比较由表1可知,7个春大棚品种在生育期方面与对照“津优35号”相比均无显著差异,果长和果横径等果实性状也不存在明显差异,说明7个品种都比较适宜早春茬春大棚栽培。
2.2不同黄瓜品种抗病性比较由表2可知,7个春大棚品种均抗病毒病和疫病;“博杰605”易感枯萎病,“博杰602”高抗枯萎病,“博杰107”、“中农9号”较易感枯萎病,其余品种枯萎病发病率相对不高;“博杰605”易感霜霉病,“豫翠616”、“博杰602”高抗霜霉病,其余品种也较抗霜霉病;8个参试品种都较抗角斑病,其中以“东方秀”抗细菌性角斑病能力最强;“豫翠616”、“东方秀”高抗白粉病,“博杰605”相对易感白粉病,其余各品种也都较抗白粉病。
“豫翠616”、“博杰602”、“东方秀”较郑州地区春大棚黄瓜新品种引种比较试验基金项目:郑州市重大科技专项“设施蔬菜现代化生产关键技术研究”(162PDZX188);国家大宗蔬菜(茄果类)产业技术体系郑州试验站(CARS-25-G-28)。
作者简介:李芳霞(1973-),女,大专,研究实习员,从事黄瓜栽培及配套技术研究。
李芳霞周海霞吴小波(河南省郑州市蔬菜研究所郑州450015)摘要:以引进7个黄瓜品种进行品种比较试验,筛选出适宜在郑州地区种植的早熟、丰产、优质、抗病的品种。
结果表明,“豫翠616”、“博杰602”、“东方秀”、“中农9号”4个品种表现出产量高、综合性状好,与对照“津优35”相比差异显著,适宜在郑州地区大面积推广种植。
关键词:黄瓜;春大棚;引种;产量比较133--抗霜霉病、白粉病和细菌性角斑病,全生育期植株保持绿色,后期下部老叶有病害零星黄斑,说明这3个品种在春大棚栽培时生长势强、抗病性强,适宜春大棚栽培。
2.3不同黄瓜品种产量比较由表3可知,“豫翠616”前期产量在所有品种中居第1位,每亩产量达到925.39kg,较对照增产24.6%;“博杰602”前期亩产量达到898.13kg,较对照增产20.9%;“东方秀”前期亩产量达到819.92kg,较对照增产20.6%;“中农9号”前期亩产量达到816.35kg,较对照增产9.9%,在前期产量中居第4位。
“豫翠616”折合亩总产量达到8468.9kg,较对照增产23.2%,在所有参试品种中总产量居第1位;“博杰602”折合亩总产量为8444.1kg,在所有参试品种中居第2位;“东方秀”折合亩总产量为表1不同黄瓜品种生育期比较品种播期(月-日)出苗期(月-日)果横径(cm)果长(cm)单果重(g)始收期(月-日)拉秧期(月-日)“东方秀”2-52-9 2.833.41904-77-10“中农9号”2-52-9 3.130.51764-157-10“豫翠616”2-52-9 2.931.21844-87-10“博杰602”2-52-10 2.932.61814-57-10“津典206”2-52-9 2.935.21974-97-10“博杰605”2-52-9 3.034.82044-97-10“博杰107”2-52-9 3.133.72124-97-10“津优35(CK)”2-52-9 3.030.81884-87-10表2不同黄瓜品种抗病性比较品种枯萎病发病率病毒病病情指数霜霉病病情指数角斑病病情指数白粉病病情指数疫病病情指数“东方秀”18.608.7 2.6 3.20“中农9号”25.008.0 6.1 6.40“豫翠616”13.30 3.53,7 3.20“博杰602”8.30 1.5 4.8 2.50“津典206”19.107.2 5.4 3.00“博杰605”26.709.6 6.78.10“博杰107”25.00 5.47.6 4.30“津优35(CK)”28.308.9 4.6 5.60表3不同黄瓜品种产量比较品种前期产量总产量折合亩产量(kg)CK±%折合亩产量(kg)CK±%“豫翠616”925.3924.68468.9aA23.2“博杰602”898.1320.98444.1aAB22.9“东方秀”895.2720.68417.7aAB22.5“中农9号”816.359.98325.3aAB21.2“津典206”789.43 6.37704.9bABc12.1“博杰605”796.367.37613.5bBc10.9“博杰107”744.020.197127.7bcC 3.7“津优35(CK)”742.57—6871.3cC—(下转139页)134--8417.7kg ,居第3位;“中农9号”折合亩总产量为8325.3kg ,居第4位。
4个品种间产量差异不显著,4个品种均比对照“津优35号”增产20%以上,说明这4个品种是适宜春大棚早熟栽培的高产品种。
“津典206”折合亩总产量7704.9kg ,从前期产量结果分析,为第5位,但该品种较抗霜霉病、白粉病和细菌性角斑病,仍然是春大棚的栽培品种。
“博杰107”、“津优35号”2个品种产量分别为7127.7kg 、6871.3kg ,与前面几个品种相比产量较低,且差异显著。
3讨论与结论品种比较试验表明,“豫翠616”总产量最高,亩产量达8468.9kg ,比对照“津优35号”增产23.2%。
该品种植株生长势强、综合性状优良,以主蔓结果为主,第一雌花节位4.0,果色亮深绿,瓜把长3.0cm ,果密刺,畸形瓜率9.4%,瓜长约31.2cm,单瓜重约184g ,适于早春茬春大棚早熟栽培和大面积推广种植。
“博杰602”株型好,叶色深绿,第一雌花节位3.5,果色绿亮,瓜把长2.9cm ,果密刺,瓜长约32.6cm ,单瓜重约181g ,商品性优,较抗黄瓜霜霉病、白粉病和细菌性角斑病,产量高。
“东方秀”植株生长势较强,株高307cm ,叶色绿,第一雌花节位3.1,果型为长棒形,瓜长33.4cm ,单瓜重190g 左右,丰产性好,高抗病毒病、疫病,较抗霜霉病、白粉病和细菌性角斑病。
“中农9号”抗病性强,产量高,瓜条生长速度快,瓜条顺直,畸形瓜率低,瓜长30.5cm ,单瓜重约176g 。
“豫翠616”、“博杰602”、“东方秀”、“中农9号”4个品种植株生长势强,前期耐低温能力较强,综合性状优良,较抗黄瓜霜霉病、白粉病和细菌性角斑病,适宜郑州地区早春茬大棚大面积早熟栽培。
“津典206”瓜长35.2cm ,单瓜重约197g ,亩产量7704.9kg ,虽产量不高,但该品种较抗霜霉病、白粉病和细菌性角斑病,仍然可以作为适宜郑州地区早春茬春大棚栽培的黄瓜品种。
在所有参试品种中,这次试验中未对各黄瓜品种市场效益做调查,从综合角度分析,哪个品种更适合种植,尚有待进一步调查研究。
(上接134页)[11]唐玉清,殷允广.土壤调理剂与微生物功能菌配合施用修复土壤生物防治列当试验结果与分析[J].新疆农业科技,2015(3):52-54.[12]曹晓燕,张宝成,张虹.一种蔬菜保护地土壤调理剂的应用初报[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2,6(2):115-116.[13]姜晶晶,李俊良,刘新明,等.生物菌剂型土壤调理剂对温室番茄生长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4):654-656.[14]张彦.外源水杨酸对盐胁迫下番茄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J].北方园艺,2013(12):8-11.[15]张林青.水杨酸浓度对盐胁迫下番茄幼苗形态建成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12,40(6):125-127.[16]宋科,姚政,徐四新,等.盐胁迫下番茄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发育的调控研究[J].上海农业学报,2013,29(6):64-68.[17]刘俊英,石国亮,崔辉梅.外源甜菜碱对盐胁迫下加工番茄生理特性的影响[J].北方园艺,2009(8):243-246.[18]周蓉,赵华.盐胁迫下外源甜菜碱对番茄幼苗光合作用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3):14406-14407.[19]张林青.油菜素内酯对盐胁迫下番茄幼苗生理指标的影响[J].北方园艺,2013(1):1-3.[20]唐依萍,张晓艳,刘士壮,等.外源脯氨酸对NaCI 胁迫下番茄幼苗光合特性的影响.安徽农业科学,2015,43(24):9-11.[21]张纪涛,胡晓辉,李翠.外源亚精胺(Spd )对盐胁迫下番茄幼苗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J].长江蔬菜,2010(16):25-28.[22]鲍士旦.土壤农化分析[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23]孙德智,杨恒山,彭靖,等.外源SA 和NO 对NaCl 胁迫下番茄幼苗生长、光合及离子分布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4,34(13):3519-3528.[24]王超,顾伟咏,安定,等.盐胁迫对番茄几个形态及生理指标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27):10911-10913,10942.[25]周珩,郭世荣,邵慧娟,等.等渗NaCl 和Ca (NO3)2胁迫对黄瓜幼苗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4,34(7):1880-1890.[26]苏实,练薇薇,杨文杰,等.盐胁迫对番茄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效应[J].华北农学报,2006,21(5):24-27.[27]姚静,施卫明.盐胁迫对番茄根形态和幼苗生长的影响[J].土壤,2008,40(2):279-282.[28]张纪涛,徐猛,韩坤,等.盐胁迫对番茄幼苗的营养及生理效应[J].西北农业学报,2011,20(2):128-133.[29]王松,莘冰茹,周艳,等.外源NO 对NaCl 胁迫下番茄幼苗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J].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4(3):321-327.[30]张新平.盐胁迫对番茄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9):5713-5714,5752.[31]黄宗安,周友和,马彦如.不同盐浓度胁迫对瓯秀201番茄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J].温州农业科技,2016(1):31-33.[32]鲁少尉,齐飞,李天来.NaCl 胁迫对番茄叶片光合特性及蔗糖代谢的影响[J].北方园艺,2012(9):14-18.[33]史庆华,朱祝军,Khalida A1-aghabary ,等.等渗Ca (NO 3)2和NaC1胁迫对番茄光合作用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4,10(2):188-191.[34]王学征,李秋红,吴凤芝.NaCl 胁迫下栽培型番茄Na +、K +吸收、分配和转运特性[J].中国农业科学,2010,43(7):1423-1432.139--。